- 相關推薦
三年級科學看不見的空氣說課稿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tǒng)的知識。說課稿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年級科學看不見的空氣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看不見的空氣》粵教科技版《科學》教材,三年級上冊《認識空氣》單元第六課,我上的是第一課時。
本課以學生探究為核心,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對空氣進行觀察、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發(fā)展創(chuàng)新思維。
本課教學設計中,我從證明空氣存在的活動入手,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空氣的存在;通過“捕捉”空氣和移動空氣的活動,讓學生認識空氣占據(jù)體積和可以流動的性質。學生在課堂上經(jīng)歷了提問、觀察、實驗、討論、交流等科學探究活動,掌握了知識,提高了能力,培養(yǎng)了科學的情感和態(tài)度。
一、我確定的教學方向——三目標一重點
1、科學知識目標:
能用簡單的方法證明空氣的存在。通過各種實驗活動,認識空氣的性質。
2、能力培養(yǎng)目標:
通過觀察、操作等探究活動,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培養(yǎng)小組合作的團隊精神,樂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學素養(yǎng)。
4、教學重點:
通過觀察、操作等探究活動,了解空氣的存在、流動及空氣占據(jù)的空間。
二、我設計的教學流程——三活動一討論
活動一:空氣在哪里?
通過活動,使學生學會用間接的方法證明空氣的存在,學生認識到空氣這種物質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它確確實實是存在的。
活動二:“捕捉”空氣
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將空氣裝起來,然后充分運用感官去感覺空氣,使學生對空氣形成多方面的感性認識。再讓學生用口頭語言把自己的感覺描述出來,通過描述,學生頭腦中的空氣會由零散的表象向概念化的方向發(fā)展。
活動三:轉移空氣。
通過本活動,學生可以清楚觀察到:氣泡的上升和杯子水面的下降,領悟到空氣是能夠的轉移,進而進一步認識到空氣是可以流動的。學生在實驗的同時,還能感受到這種科學方法的魅力。
討論:空氣占據(jù)空間嗎?
經(jīng)過前面的一些活動的開展,學生對空氣有了一定的認識,通過討論空氣是否占據(jù)空間?讓學生進一步明確空氣是確實存在的,并且占據(jù)一定的空間。
三、我采用的教學理念——三突出一提高
1、突出探究這個中心
在學生的探究活動中,應該給學生提供充足的研討時間,通過自主學習獲取知識。本課的三個活動中,我給了學生大量的時間進行猜測、觀察和研討,讓學生親歷猜測——實驗——驗證等一系列探究活動,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學到知識的同時,領悟科學研究的方法,提高科學研究的能力,培養(yǎng)科學的情感和態(tài)度。
2、突出學生這個主體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其實課堂是學生的,學生的觀察、實驗、交流方式只要是學生喜歡的,都應該支持。學生的眼光是獨特的,教師不可以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們的觀察比較結果,學生的每一點發(fā)現(xiàn)都應該鼓勵。
3、突出實驗這種手段
實驗是學生最喜歡做的事情,實驗更能為課堂創(chuàng)設出濃濃的學習情境,為學生的學習搭建平臺,充分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本課開展的三個活動和一個討論都是在實驗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學生在探究活動敢猜測、肯合作、肯交流,將動手、動口、動腦融于一體,學習興趣高昂。
4、提高學生觀察、推理、實驗的能力
本課是一節(jié)實驗課,實驗從證明空氣存在的活動入手,讓學生利用各種感官了解“空氣在哪里?”;通過“捕捉”空氣和轉移空氣的過程,認識空氣具有占據(jù)空間和可以流動的性質。學生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實驗操作,交流匯報,得出結論。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還提高‘了學生觀察、推理、實驗的能力。
以上一些,是我個人不成熟的做法,肯定存在著許多不足,懇請各位專 家和老師批評指正,我將不勝感激,謝謝。
【三年級科學看不見的空氣說課稿】相關文章:
《空氣》說課稿08-14
小學科學《了解空氣》教學反思08-15
看不見的色彩08-17
看不見的手08-17
空氣08-17
空氣08-17
小學《我們周圍的空氣》自然科學教案08-26
語文 -看不見的風08-15
看不見的愛作文08-23
熱空氣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