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信仰現(xiàn)狀的心理學研究
【內容提要】信仰在滿足個體精神需要、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安定及完善道德規(guī)范體系等方面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本文試圖從心理學角度以“中國民眾精神信仰與社會安定意識”的實證性研究為依據(jù),揭示我國工人、農(nóng)民、知識分子、個體戶和大學生五個群體的信仰現(xiàn)狀,并分析信仰弱化的根源及其教育對策。
【摘 要 題】研究報告
【關 鍵 詞】信仰現(xiàn)狀/社會安定意識
1 問題提出
信仰是人類特有的心理現(xiàn)象,是指人們對一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的信奉和遵循,是統(tǒng)攝其它一切意識形式的最高意識形態(tài)。我國正處在由傳統(tǒng)的計劃經(jīng)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轉軌時期,經(jīng)濟與社會基礎的變更必然會影響到處于轉型期人們的心理,F(xiàn)實生活中的許多現(xiàn)象已經(jīng)暴露出當代民眾的信仰狀況存在諸多問題,焦慮心理、相對剝奪感、受挫情緒和“政治不服從”意識在個體的心理與行為層面上有所體現(xiàn)[1]。中國社會科學院1995年的調查研究表明,有信仰者只占全體人數(shù)的28.1%,如果包括可能有信仰者,比例最多也只能占30%;沒有信仰者占全體人數(shù)的58.33%,超過全體被調查者的一半[2]。
因此,對于信仰問題的研究已經(jīng)引起理論界許多學者的關注,特別是從社會學、政治學、文化學等領域以不同的視角對其進行了分析和探討。然而總的看來,理論研究多,實證研究少。本文試圖以“中國民眾精神信仰與社會安定意識研究”的實證研究結果為依據(jù)對我國民眾信仰現(xiàn)狀作心理學分析,以期為社會轉型時期的民眾信仰與社會安定建設提供科學的心理學依據(jù)。
2 研究方法
2.1 被試
信仰作為人類特有的一種精神和文化現(xiàn)象,是在一定社會生活條件下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人的信仰同其所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是一致的,與其自身的生活經(jīng)歷密切相關;谶@樣的認識,在本研究中隨機選取21-70歲不同年齡段、不同性別的五個群體,即工人、農(nóng)民、知識分子(教師、醫(yī)生、科技人員、一般行政干部、工程師等)、個體戶和大學生作為樣本進行研究。
本研究從天津市民中隨機抽取被試,共發(fā)放調查問卷900份,收回有效問卷745份,回收率83%。在被調查的745人中,男345人,女400人。年齡分布:21-30歲231人,31-40歲142人,41-50歲147人,51-60歲118人,61-70歲107人。職業(yè)分布:農(nóng)民115人,工人135人,知識分子234人,個體戶110人,大學生151人。文化程度:文盲20人,小學文化51人,初中文化177人,高中或中專文化122人,大專以上375人。
2.2 問卷設計
信仰作為個人精神世界最深層的價值體系,具有自身復雜的結構。國內有人(趙志毅等,2000)曾基于信仰的不同層次和兩個辯證關系從思辯的角度提出信仰的三層次、四維度結構[3]。我們?yōu)榱吮苊馀c哲學界對信仰類型劃分的沖突,在國內外文獻資料分析和深度結構式訪談的基礎上,針對信仰的內容建構其相應的維度。我們將信仰按內容劃分為以下五個維度:(1)物質信仰;(2)精神信仰;(3)倫理信仰;(4)國家社會信仰;(5)宗教信仰。其中,物質信仰包括財富、權力、享樂、生命等四方面的內容;精神信仰包括求知、審美、自由、真理、人格尊嚴、自我實現(xiàn)等六方面的內容;倫理信仰包括待人、做事、個人生活、家庭、職業(yè)等五方面的內容;國家社會信仰包括國家利益、盡忠報國、民族昌盛、社會責任、社會福祉等五方面的內容;宗教信仰包括神靈、靈魂、宗教、命運等四方面的內容。
整個調查問卷除收集被試的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包括性別、年齡、職業(yè)、本人及父母文化程度等)信息外,信仰狀況部分共有52個項目組成,問卷的重測信度為0.71,分半信度為0.74,各種信仰的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在0.70至0.84之間。另有4個項目測查被試對社會安定重要性的認識與當前社會安定度的主觀評價。采用5點制評分,其中"5"表示非常同意,"4"表示比較同意,"3"表示說不清,"2"表示比較不同意,"1"表示非常不同意。問卷在施測過程中采用匿名操作技術。
2.3 數(shù)據(jù)處理
將問卷調查結果錄入計算機,使用社會科學統(tǒng)計軟件包(SPSS for Windows 8.0)進行處理。
3 結果與分析
3.1 不同職業(yè)人群的信仰現(xiàn)狀與分析
不同職業(yè)人群的信仰現(xiàn)狀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職業(yè)人群的信仰現(xiàn)狀
附圖
**表示在0.01水平上差異顯著,以下同。
從表1可以看出,不同職業(yè)人群在信仰各維度上的得分存在著非常顯著的差異。農(nóng)民、工人、個體戶群體在物質信仰、倫理信仰、宗教信仰上的得分高于相應信仰得分的平均值,而知識分子和大學生在精神信仰上的得分高于相應的平均值。從而說明不同職業(yè)人群在信仰的內容上是有差異的。
從表1也可看出,雖然不同職業(yè)人群在信仰追求上存在差異,但各個人群在信仰各維度上得分的順序基本是相同的:國家社會信仰的得分最高,其次是精神信仰和倫理信仰(農(nóng)民和個體戶有所顛倒),再次是物質信仰,宗教信仰得分最低。說明當前我國民眾對祖國和民族的繁榮富強等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意識的問題是達成共識的,對健康的精神信仰的追求強于財富、享樂等物質信仰的追求,對封建迷信基本持抵制的態(tài)度(平均得分小于3分)。因此,從總體上說,當前我國民眾的信仰現(xiàn)狀呈積極向上的態(tài)勢。這也是我國長期以來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常抓不懈的結果。
對表1結果進行多重比較顯示:在物質信仰方面,農(nóng)民、工人、個體戶得分顯著高于知識分子和大學生;在精神信仰方面,知識分子和工人得分顯著高于農(nóng)民和個體戶,大學生得分顯著高于農(nóng)民;在倫理信仰方面,農(nóng)民、工人得分顯著高于大學生、知識分子和個體戶,且個體戶和知識分子得分顯著高于大學生;在國家社會信仰方面,知識分子和工人得分顯著高于農(nóng)民、個體戶和大學生;在宗教信仰方面,知識分子得分明顯低于農(nóng)民和個體戶,工人得分明顯低于農(nóng)民,而大學生得分明顯低于其它任何群體。
以上結果說明,雖然在總體上表現(xiàn)出知識分子和大學生更偏重于精神信仰、農(nóng)民和工人更偏重于物質信仰和倫理信仰的趨勢,但在信仰的不同維度上還是表現(xiàn)出不同職業(yè)人群信仰追求的復雜性。這不僅與多側面的信仰內容有關,而且與不同人群所處的社會背景和生活經(jīng)歷有關。大學生作為最年輕和文化程度較高的一個群體,既表現(xiàn)出與知識分子群體在精神信仰方面的趨同性,又表現(xiàn)出其獨特的差異性。他們思想活躍,崇尚真知與自由,對宗教束縛不屑一顧,對自我實現(xiàn)充滿渴望,但閱歷不深,對包含家庭責任、傳宗接代等觀念在內的倫理信仰考慮較少。而個體戶群體則可能由于常年在外忙于生意,因而家庭倫理觀念淡薄,在國家社會信仰方
面表現(xiàn)也較差。工人群體卻由于長期參加集體生產(chǎn)勞動的原因,其信仰追求比農(nóng)民和個體戶顯得積極向上,甚至在某些方面(例如國家社會信仰方面)明顯強于大學生。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今后對大學生應加強愛國主義和社會責任感方面的教育。
3.2 不同年齡人群的信仰現(xiàn)狀與分析
不同年齡人群的信仰現(xiàn)狀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年齡人群的信仰現(xiàn)狀
附圖
從表2可以看出信仰隨年齡變化的趨勢。在物質信仰方面,隨年齡的增加,對物質方面的追求越來越強,且多重比較顯示31-40歲是物質信仰發(fā)展的關鍵期。在精神信仰方面,也呈現(xiàn)出基本相同的趨勢,F(xiàn)檢驗顯示各年齡段差異不顯著(P>0.05),從而表明精神信仰基本不隨年齡變化而變化。在倫理信仰方面,隨年齡的增加,倫理信仰的強度越來越大(只在51-60歲年齡段有不顯著的回落),且多重比較顯示31-40歲是倫理信仰發(fā)展的關鍵期。至于國家社會信仰和宗教信仰方面,兩者隨年齡變化的發(fā)展趨勢均缺乏明顯的規(guī)律性。多重比較顯示:在國家社會信仰方面,僅有21-30年齡段與41-50、51-60、61-70三個年齡段相比差異顯著;在宗教信仰方面,僅31-40年齡段與21-30、41-50、51-60三個年齡段相比差異顯著。而其它差異均不顯著。因此,對于這個問題還有待于進一步探討。
3.3 信仰現(xiàn)狀與社會安定因素的相關
信仰現(xiàn)狀與社會安定因素的相關系數(shù)如表3所示。
表3 信仰與社會安定因素的相關
社會安定因素 物質 精神 倫理 國家社會 宗教
安定重要性 0.044 0.316** 0.616** 0.513** 0.118**
對安定度評價 -0.219** 0.154** -0.031 0.196** -0.165**
從表3可以看出,無論被試偏重于何種信仰,都對維護社會安定重要性的認識持肯定的態(tài)度,且在全社會基本達成共識。但偏重不同信仰者,對當前社會安定度的主觀評價(社會安定意識)卻是截然不同的。偏重精神信仰或國家社會信仰的被試對社會安定度的主觀評價是正性的(正相關),表現(xiàn)為對精神信仰或國家社會信仰追求越強的被試,對當前社會安定度的主觀評價越高。因此,在當前社會轉型時期,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特別是對我國民眾大力開展精神信仰和國家社會信仰方面的教育與宣傳就顯得尤為迫切了。這對于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安定都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偏重物質信仰或宗教信仰的被試對社會安定度的主觀評價是負性的(負相關),表現(xiàn)為對物質信仰或宗教信仰追求越強的被試,對當前社會安定度的主觀評價越低。這可能與他們越是追求物質生活方面的享樂,則越難滿足其日益膨脹的物質需要,就越發(fā)覺得當前社會安定度下降有關。偏重倫理信仰的被試與其對社會安定度的主觀評價相關不顯著。
4 教育對策
根據(jù)實證研究結果,加強信仰教育有以下幾個基本途徑:
4.1 確立正確的價值導向
信仰既表現(xiàn)了個體對最高價值的追求,也是在各種價值觀念中居于支配、統(tǒng)攝地位的價值觀念,因而它對人們的思想言行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它是人最重要的價值觀念,是主宰人們心靈的精神支柱。人的信仰是人們價值觀的集中體現(xiàn),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核心就是要倡導以國家社會利益為重的集體主義,反對個人主義。集體主義并不抹煞個人的價值,它恰恰是使個人的價值得以真正實現(xiàn)的保證。個人價值的形成和實現(xiàn)離不開集體,個人所從事的或參與的一切社會活動,都離不開社會所提供的一定條件。脫離國家社會的共同價值,追求一己利益滿足的個人價值是錯誤的,它不僅會使個人追求落空,還容易滑向極端的個人主義和無政府主義的泥坑。因此,只有在國家社會集體中才談得上個人價值。當前,要培養(yǎng)大學生對國家社會的高度責任感,把個人的事業(yè)融入到國家社會集體的洪流之中,也只有在維護國家社會整體利益的價值中,大學生的個人價值才能得到真正的體現(xiàn)。
4.2 克服信仰教育的“空轉”現(xiàn)象
五、六十年代,人們的價值觀念比較質樸而單純,學校教育與人們的價值取向彼此一致、互相呼應。在這樣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學校的德育、信仰教育以比較單一、簡單的方法,便能夠收到較好的效果。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水平、生活質量、生活方式、行為方式發(fā)生巨大變化的同時,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也悄然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社會上包括家庭中復雜、多元的價值觀念相互混雜、兼容、沖突的狀態(tài),必然影響到青少年大學生,使他們的價值觀念、信念、信仰的形成不再單純和簡單,在這種情況下,以曾經(jīng)奏效的、簡單化的信仰教育方法對大學生進行教育顯然是不和諧的、矛盾的,尤其是信仰教育,口號式的東西多,抽象的大道理多,即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的教育對于求知欲強、思想較少受拘束的大學生是不切實際的。
4.3 加強信仰教育的針對性
要使對青年大學生信仰教育富有實效,必須有針對性。對于發(fā)展中的青少年,必須對他們加強前途、理想、信仰的教育。對于多數(shù)大學生主要進行社會主義人生價值觀的教育與培養(yǎng),引導他們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對于那些脫離實際去單純追求自我實現(xiàn)的學生,應引導他們從追求個人自我實現(xiàn)向國家社會發(fā)展方向轉變,使他們重新塑造自己的價值觀念、信仰的追求。這種有針對性的信仰教育是可以做到實事求是、全面提高的。
綜上所述,任何個體的信仰都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后天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信仰的確立,即作為判斷事物對個體重要性的穩(wěn)定的、深層次的、具有最高支配地位的精神信仰,是社會對個人進行信仰教育的過程,也是個體社會化的過程[4,5]。任何一個社會都自覺不自覺地對其社會成員進行信仰教育,以致于使每個人都接受社會價值觀念,一個人只有接受了社會提供給他的價值觀念時,才算完成了他的社會化過程。當代大學生的精神信仰,他們具有什么樣的人生價值觀、信仰觀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前途和命運。我國的思想教育從根本上來說也是一種信仰教育,使每個人接受理想信仰教育。因此,我們要針對大學生的信仰現(xiàn)狀堅持正確導向,使他們成為國家的棟梁。
【參考文獻】
1 彭福清,艾醫(yī)衛(wèi).轉型期公眾心理的調適與社會安定的維護.中國行政管理,2001;(5):21-23
2 廖申白、孫春晨.倫理新視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11:343-348
3 趙志毅,蔡衛(wèi)東.論信仰的結構、本質及其對德育的意義.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1):9-15
4 劉建軍.追問信仰.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12:298-300
5 時蓉華.現(xiàn)代社會心理學.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5:72-80
【信仰現(xiàn)狀的心理學研究】相關文章:
手語研究的方向與現(xiàn)狀08-06
重慶物理新課改現(xiàn)狀與策略研究08-18
車聯(lián)網(wǎng)的安全威脅及研究現(xiàn)狀08-21
我國物流研究的現(xiàn)狀及展望08-06
對初中生做題粗心現(xiàn)狀的研究08-21
孝敬文化建設的現(xiàn)狀與成果研究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