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馬克思主義語境下的公民社會及其現(xiàn)實意義
馬克思主義語境下的公民社會及其現(xiàn)實意義
作者/張明軍 雷俊
內容摘要公民社會理論是近年來理論界探討的熱點。公民社會是指在市場經濟發(fā)展基礎上的個人、社會組織等依法自主管理的社會形態(tài)。馬克思主義認為,公民社會的本質內涵在于社會與國家良性互動基礎上的自治狀態(tài)。在社會治理領域矛盾頻現(xiàn)、問題繁多的今天,這一觀點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xiàn)實指導意義,依法加強社會自治能力可以作為社會治理的一條有效路徑。
關鍵詞:公民社會 依法自治 共產主義社會 治理國家
作者1張明軍,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2雷俊,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研究生。(上海:200042)
公民社會是學界長久以來關注的重要概念之一。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關于公民社會的研究方興未艾,特別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公民社會產生和發(fā)展的條件正在不斷地孕育和成長。加上新時期改革漸入深水區(qū),各種利益矛盾顯現(xiàn),現(xiàn)實迫切需要有效化解之道。在此背景下,探尋馬克思主義語境下公民社會的豐富內涵,不斷促進國家與社會之間的良性互動,以期培育公民社會的成長,凋節(jié)各種利益矛盾,是新時期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促進我國民主政治發(fā)展的重要路徑之一。公民社會的內涵及學界關于公民社會的論爭
公民社會是一個移植的概念,部分學者又稱市民社會。這一概念本身是隨著政治學的發(fā)展而不斷豐富的。在早期的啟蒙思想者如洛克等人看來,公民社會是與“自然狀態(tài)”相對應的一個概念,公民社會是由彼此相互獨立的人們訂立契約之后建立的政治國家,此時公民社會也即文明社會。隨著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資產階級現(xiàn)代國家逐步建立和完善,公民社會的內涵也在發(fā)生變化。黑格爾在其構建的國家社會關系理論中,認為“市民社會是處在家庭和國家之間的差別的階段”,包括“需要的體系、司法對于所有權的保護以及警察和同業(yè)公會的保障”。在黑格爾的市民社會中,每個人都以自身為目的,要克服這種自私產生的弊端,他認為必須依靠在倫理上處于最高地位的國家。因此,黑格爾的市民社會是處于“絕對國家”的控制之下的。馬克思則認為國家只不過是市民社會的表現(xiàn)形式,“有一定的市民社會,就會有不過是市民社會的正式表現(xiàn)的相應的政治國家”。在馬克思之后,葛蘭西、哈貝馬斯等人將獨立的社會團體、公共領域等概念引入公民社會,強調自治的社會團體的作用,葛蘭西更是將關注的焦點轉向文化領域。
國內學者也對公民社會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對于公民社會的理解和認識分歧較大。概括起來,國內對于公民社會的論爭主要分為三派:公民社會“陷阱論”、“公民社會二分法”和“公民社會三分法”。
第一種觀點:公民社會“陷阱論”!持該觀點的人認為,“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不是過多地把政府的事情交給社會去辦,而是要確保黨委和政府的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到位”,“防止誤信、誤傳甚至落入某些西方國家為我們設計的‘公民社會’的陷阱”,以此強調“大政府”思想,主張社會管理和創(chuàng)新不能過多強調社會組織的“第三部門”屬性。這種觀點在中國處于人均GDP3000—5000美元的社會風險高發(fā)期,固然有一定的道理和說服力。但該觀點過度夸大了國家在社會管理和創(chuàng)新方面的作用,忽視了社會組織本身的發(fā)展,把公民社會看成近乎于無政府主義,這顯然是對公民社會基本內涵的理解存在一定的誤差。其主要問題是忽視了公民社會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而產生和發(fā)揮作用的,未能認識到市場的契約規(guī)則、社會組織的自治精神正是當今中國所缺乏的。
第二種觀點:“公民社會二分法”。 (范.文.先生網 www.gymyzhishaji.com) 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理解公民社會的內涵和把握國家與社會的相互關系緊密相關,應把社會劃分為政治社會和公民社會!罢紊鐣饕侵刚蛘h及其部門所主導的領域,而公民社會則是排除了政治社會的廣大非政治領域!惫裆鐣址ㄊ窃谘芯渴忻裆鐣c國家關系模型的基礎上來描述市民社會的,因此,該觀點主張型構市民社會與國家間良性的結構性互動關系。
第三種觀點:“公民社會三分法”:該觀點將社會分為三個部分:政治社會(國家系統(tǒng))、經濟社會(市場系統(tǒng))和公民社會(民間組織系統(tǒng))。按照“三分法”的邏輯,俞可平把公民社會當作“國家或政府系統(tǒng)以及市場或企業(yè)系統(tǒng)之外的所有民間組織或民間關系的總和”,公民社會的組成要素包括“公民的維權組織、各種行業(yè)協(xié)會、民間的公益組織、社區(qū)組織、利益團體、同仁團體、互助組織、興趣組織和公民的某種自發(fā)組合等等”。
和公民社會二分法相比,三分法的公民社會內涵并不包含市場系統(tǒng),而更多強調了社會組織的自治。兩分法和三分法都是描述公民社會的工具,各自均有合理之處,因此不可簡單地肯定或否定。因為“在西方發(fā)達國家的語境中研究公民社會問題時主要應用三分法,在廣大后發(fā)現(xiàn)代化國家的語境中研究公民社會的問題時主要應用兩分法”。
馬克思對公民社會的詮釋
馬克思是較早對公民社會予以關注并進行研究的先行者,他通過對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探索和五種社會形態(tài)的遞進發(fā)展理論,對公民社會的基本內涵及發(fā)展趨勢作了較為客觀的分析和描述。
1.公民社會的基本內涵
馬克思最早關注市民社會是從批判黑格爾的法哲學開始的。黑格爾在《法哲學研究》中,認為市民社會是混亂的,是自私自利的,要克服市民社會的這種弊病,只能寄希望于政治國家。但是馬克思認為,黑格爾所認為的國家決定市民社會是錯誤的,相反是市民社會決定了政治國家。此時馬克思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哲學思辨式的。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開始,馬克思轉而從政治經濟學的視角來分析市民社會,直至憾意志意識形態(tài)》,馬克思才對市民社會理論進行系統(tǒng)的闡釋。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再次站在哲學原則的高度總結了對市民社會的經濟學解剖成果,“使市民社會理論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原理中得到升華,打開了哲學思維通向生活實踐的道路,哲學革命由此發(fā)生”。
總體上來說,馬克思對市民社會的理解是有著一個從哲學政治學向政治經濟學的轉變,正是由于此種轉變,馬克思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市民社會的重要作用,并最終引出經濟基礎的概念,為歷史唯物主義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關于馬克思市民社會的概念,學界尚無統(tǒng)一定義,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有兩種。第一種觀點認為,馬克思主要是在雙重意義上來使用市民社會這一概念的,認為馬克思主義的市民社會主要指兩重含義:資產階級社會和物質關系總和。他們把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理解為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的市民社會理論是指市民社會決定國家,廣義的市民社會理論是指生產關系理論。
第二種觀點認為馬克思是在三重意義亡來使用市民社會概念的。第一重意義是貫穿整個人類歷史的市民社會;第二重意義是伴隨著私人所有而出現(xiàn)的市民社會即以私人所有為基礎,市民通過商品和貨幣結合起來的商品經濟社會;第三重意義即資產階級社會。也有學者認為這三重意義分別是:其一,貫穿于整個人類歷史的市民社會;其二,與政治國家相對應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私人生活領域和社會組織;其三,資產階級社會。
[NextPage]
綜上所述,對于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的把握可以從兩個維度展開。第一個維度,是與政治國家相對應的私人領域。資產階級社會就是與資本主義國家相對應的市民社會,而且“真正的市民社會只是隨同資產階級發(fā)展起來的”。在馬克思看來,資產階級社會是最典型的市民社會,因此他常把資產階級社會直接等同于市民社會。
第二個維度是與上層建筑相對應的經濟基礎!霸谶^去一切歷史階段上受生產力制約同時又制約生產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會”,“這個市民社會是全部歷史的真正發(fā)源地和舞臺”,它在“一切時代都構成國家的基礎以及任何其他的觀念的上層建筑的基礎”。因此,可以將馬克思主義市民社會理解為在一定經濟基礎上的,與政治國家相對的社會領域的自治。
2.市民社會決定國家
馬克思對于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之間關系的思考,來源于他對黑格爾相關理論的批判。黑格爾認為,市民社會是“各個成員作為獨立的單個人的聯(lián)合,因而也就是在形式普遍性中的聯(lián)合,這種聯(lián)合是通過成員的需要,通過保障人身和財產的法律制度,和通過維護他們特殊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外部秩序而建立起來的”,而國家是“倫理理念的現(xiàn)實”,“是絕對自在自為的理性東西”,國家在倫理上高于市民社會,國家決定著市民社會,國家是家庭和市民社會的內在目的。但是,馬克思認為不是政治國家決定市民禮會,而是市民社會決定政治國家,黑格爾的論斷充滿了神秘主義的色彩,因為“家庭和市民社會都是國家的前提,它們才是真正活動著的,而在思辨的思維中這一切卻是顛倒的”。
3.共產主義是高級的市民社會
對于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之間的矛盾,黑格爾寄希望于絕對國家,認為可以通過政治國家來解決市民社會的混亂和無序。但是,這種矛盾不可能通過國家解決,而必須在市民社會中去尋找答案,馬克思將解決的途徑指向人的解放。這種人的解放不同于將市民社會從傳統(tǒng)的政治國家中解放出來,馬克思對人類解放的基本特征作出了界定,即“只有當現(xiàn)實的個人把抽象的公民復歸于自身,并且作為個人,在自己的經驗生活、自己的個體勞動、自己的個體關系中間,成為類存在物的時候,只有當人認識到自身固有的力量是社會力量,并把這種力量組織起來因而不再把社會力量以政治力量的形式同自身分離的時候,只有到了那個時候,人的解放才能完成”。這種人的解放實際就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實現(xiàn)。
馬克思通過政治經濟學的分析發(fā)現(xiàn)了剩余價值的存在,指出隱藏在資本主義社會矛盾背后的根源即資本主義的私有制,要想實現(xiàn)人的全面解放,必須消滅這種私有制,消滅政治國家存在的經濟基礎。在共產主義社會中,社會與國家不再二元分離,國家重新回歸社會,整個社會是一個高度自治的社會,是一個“自由人的聯(lián)合體”,“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馬克思在致帕,瓦·安年科夫的信中曾說,“在生產、交換和消費發(fā)展的一定階段上,就會有相應的社會制度、相應的家庭、等級或階級組織,一句話,就會有相應的市民社會”。共產主義社會是生產力高度發(fā)達的社會,在這種社會形態(tài)中,國家已經消亡,自治成為社會普遍的選擇。而市民社會的本質含義正在于自治精神的張揚和實踐。因此,在某種意義上,共產主義是高級形態(tài)的市民社會。
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揭示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必然為共產主義取代的發(fā)展規(guī)律。這一論斷與他的市民社會的理論在邏輯上是相一致的。馬克思由市民社會決定國家進一步推導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隨著經濟的發(fā)展,資本主義的上層建筑最終無法容納現(xiàn)代的先進生產力的發(fā)展,資本主義的政治桎梏將被拋棄,整個人類社會將走向共產主義。作為市民社會的高級形態(tài)的共產主義,以人的解放為根本目的,“代替那存在著各種階級以及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將是一個以各個人自由發(fā)展為一切人自由發(fā)展的條件的聯(lián)合體”,共產主義社會能夠克服資本主義市民社會的內在矛盾,人類將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
新時期回歸馬克思主義
公民社會理論的現(xiàn)實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迅速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穩(wěn)步提高,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事業(yè)蓬勃發(fā)展。但是隨著改革的不斷推進,特別是作為后發(fā)國家的中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事業(yè)也面臨著更為嚴峻的挑戰(zhàn),經濟領域面臨進一步推進市場化改革的難題,社會領域面臨著社會管理、社會創(chuàng)新理念的轉變,政治領域面臨著政治體制改革的重任。因此,在新時期回歸馬克思主義公民社會理論具有極大的現(xiàn)實意義。
第一,馬克思主義公民社會理論要求進一步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自80年代至今,市場經濟改革走過了30多年的歷程,期間關于國有化與市場化、民退國進、國進民退等爭論一直沒有停止。伴隨著經濟體制改革而來的諸多社會矛盾日益顯現(xiàn),貧富差距懸殊,群體性事件激增,社會道德整體滑坡,人性冷漠等等。市場化的反對者認為市場化改革帶來的弊端大于好處,因此鼓勵國進民退;但是市場化的支持者認為正是因為市場化改革力度不夠,國家權力過度干預,才導致這些問題的產生和惡化。馬克思的公民社會理論特別強調經濟基礎,強調生產發(fā)展基礎上的社會自治,因此,進一步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促進市場化是馬克思主義公民社會理論的內在要求,同時這也與當前的國情是一致的。
第二,馬克思主義公民社會理論有助于我國社會管理和治理的思維轉變和創(chuàng)新。當前處在改革的關鍵時期,各種矛盾凸顯,社會管理和治理日益得到重視,如何對社會有效地引導,培育現(xiàn)代公民社會,最終實現(xiàn)國家與社會的良性互動,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馬克思主義公民社會理論為解決這一問題指明了方向,就是社會依法自治。這里的社會自治不是無政府主義的自治,而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和市場經濟的基礎上,在法治建設完善條件下的社會契約式的自治。(www.gymyzhishaji.com)在面對社會沖突時,政府必須更多地從事件本身出發(fā),積極溝通,解決現(xiàn)實問題,而不是從傳統(tǒng)的維穩(wěn)角度出發(fā),一味地掩蓋矛盾。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矛盾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因此,面對社會矛盾必須采用對話、溝通的方式來解決,政府必須學會與不理性的民眾、與不信任的媒體打交道,通過自身的行動號召全社會樹立法治規(guī)則意識,以此逐漸培育中國自己的被民眾所認可的核心價值觀念,這樣整個國家與社會才能有序運行。
第三,馬克思主義公民社會理論要求加快政治體制改革的步伐。馬克思主義公民社會理論要求經濟基礎的發(fā)展,但沒有忽略政治文明的進步。經濟基礎決定著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于經濟基礎更是有著一定的反作用,特別是在強國家傳統(tǒng)下的中國,政治國家的作用就更為明顯。因此,規(guī)范政治生活,一定意義上限制國家權力,對于型構中國的公民社會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當前政治體制改革的重點便是加強法治和社會自治。法治不僅意味著法律規(guī)范的完備,更意味著規(guī)則意識、契約精神、權利義務觀念的確立。馬克思主義公民社會理論所追求的人的解放在當下的要求便是法治中的自由,當然,前提是法為良法。因此,加快政治體制改革,建設法治國家,實現(xiàn)本土資源與普世價值觀念的耦合,不僅是社會主義中國的現(xiàn)代政治文明發(fā)展的要求,更是關系到馬克思主義公民社會理論中人的解放能否實現(xiàn)的重大策略選擇。
社會依法自治是成熟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治理的普遍模式,是人民切實實現(xiàn)主人翁地位的重要途徑之一。社會自治能夠增強公民個體的主體意識和權利觀念,個人、群體之間在相互交往中明確各自的權利和義務,在法律的規(guī)范之下,個人進行自由的聯(lián)合和組織,通過參加社會組織,培養(yǎng)了公民意識和公共美德,進而實現(xiàn)政治社會化過程。社會自治并不排除政府的合理作用,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完善、法律的執(zhí)行以及公正的仲裁,個體之間、群體之間的矛盾都需要政府發(fā)揮作用。但這種作用的發(fā)揮必須在法律的限度范圍內,社會自治本身能夠解決的,政府力量絕不應予以干涉。新時期群體性事件多發(fā)、社會矛盾尖銳的現(xiàn)狀,要求政府與民眾進行對話、溝通,賦予民間社會足夠的自治權力。通過民間社會的自治,各群體之間在法律的平臺上相互溝通、協(xié)商,以此化解利益矛盾、調和價值觀念的沖突。政府此時從主動干預轉為被動的仲裁,不僅可以避免群眾與政府矛盾的激化,增強政府威信,而且對于促進我國公民社會的健康發(fā)展也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2][15][16]黑格爾,法哲學原理.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197、203、174、253.
。3][2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40、440.
。4]周本順.走中國特色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之路,求是,2011(10).
[5]劉振江,中國市民社會理論研究綜述,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7(4).
。6]俞可平,中國公民社會研究的若干問題.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7(6).
。7][11]伍俊斌.公民社會基礎理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77、108-109.
。8]蔣紅.市民社會理論:馬克思哲學革命的經濟學一哲學基地,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
。9]蔣紅,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8.
[10]韓立新.《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的市民社會概念(上).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06(4).
。12][13][1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0、87-88、131.
。17][18][1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0、189、297.
。2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491.
【馬克思主義語境下的公民社會及其現(xiàn)實意義】相關文章:
和諧語境下社會保障的價值解讀08-05
公民的健康權及其保障08-05
語境與語境因素分類08-11
(推薦)經驗與貧乏——論現(xiàn)代性語境下的本雅明(下)08-07
網絡媒介語境下新世紀城市文學的重構08-26
全球化語境下的當代審美文化08-09
全球化語境下的當代審美文化08-17
美術及其社會功能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