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 推薦度:
-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 推薦度:
-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精選15篇]
讀完一本經(jīng)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
之前說自己看過聽過這本書,但只能夠知道課題分離,知道分清是別人還是自己的問題,但沒有得到根本的感覺。也沒有真正的應(yīng)用!
那重新回顧一下自己為什么想看這一本書,其實不是看書,更多的是自己無法靜下心來,去看一本書,覺得時間太長了‘,我沒法花費那么長的時間去領(lǐng)悟,所以選擇了去看解說,想要快熟吸取里面的知識。這就是靜不下心來,太過于浮躁,急于求成想去改變。。∵@個很危險,因為世界上沒有捷徑可以走,當你盲目假裝的自信卻沒有自己內(nèi)心真正的因為自己的閃光點而自信,所以是不牢固的,空虛的,一吹就倒。所以現(xiàn)在裝自信沒有成功后反而越發(fā)挫敗了!
因為你最近的情緒徹底內(nèi)耗,你無法發(fā)現(xiàn)自己的價值,對自己全盤的否定,每天限制在自己的情緒里面無法自拔,覺得自己只有工作,工作就是我的全部,且只有這一份工作,可能我辭職之后就沒有其他工作可以做了。過度的擔憂自己的未來和對自己的過去思考,!因為急于求成,你想一下子讓自己變成另外一個人,徹底的成長,這些在被討厭的勇氣里面都能夠找到一個現(xiàn)對應(yīng)的點。
那首先,這本書是一個自幼缺乏自信,出身學歷樣貌樣樣不出眾,比較自卑,對自己和對別人都是比較消極的青年去找一個哲人尋求真理。以對話的方式展示在我們面前!他問的問題同樣也是我存在的問題,我覺得我這個青年就是自己,甚至我還有很多存在的問題。
中心觀點:我們要去承擔責任
問題:你覺得別人可以讓自己高興嘛?你可以讓別人高興嘛?
答:按鈕在自己手上,要自己把控自己的,自己決定按不按這個按鈕選擇開不開心!
一:會以為自己現(xiàn)在所發(fā)生的問題會去歸根于自己的性格,原生家庭,過去的經(jīng)歷:那這本書里的真人并不會去推理回去式的問題,就例如大象在小時候被拴在鐵鏈的時候,他掙扎了三次都沒有掙脫,但但他長大之后,有力量的時候他不會選擇掙脫,因為他的信念中他就是掙脫不了,鐵鏈不需要做什么就依舊能把他束縛住。就好像我們的人生,很多人會把自己的一起失敗,挫折歸根于童年,家庭。都是你已經(jīng)長大了,你已經(jīng)獨立離開家庭了,那些以前發(fā)生過得事情,已經(jīng)對你沒有影響了,是你自己選擇,他持續(xù)有影響,就想那個細細的鐵鏈,你有能力,你有主觀話語權(quán)了,但是你選擇不背責任,你根深蒂固于自己改變不了了,對自己不自信。
那這里批判了你一個點,就是你就是自己不想改變,你口頭想著改變,你改變的方式就是把一些怪罪于外界,你說你的今天一切都是你童年收到的創(chuàng)傷,你的性格,你的條件你的外界,你怎么多年積累出來的習慣,我想改變但這都是是我怎么多年形成的呀,我已經(jīng)很焦慮了,你看我想改變已經(jīng)想的這么痛苦了,這么累了,我已經(jīng)真誠的為自己改變付出痛苦了。但 你的目的卻沒有改變!你只是在找各種借口來讓自己逃避,尋求安慰,想把責任怪罪于自己的過去,而不是去承擔責任,你在逃避,逃避,逃避!
二:你的痛苦和快樂都是你自己選擇的,是你自己的責任,是你自己選擇你快樂和悲傷,是你自己的課題,不在于別人。
自己是自己的主角,但卻好像一個局外人,沒有自我的責任和擔當,沒有自我的想法和訴求,有的都是對他人的要求。這就是對我們內(nèi)心的心理邊界混亂所帶來的,不清楚什么是自己的課題,什么是自己的邊界,可看《被暴力溝通》丟了那個我,就是丟了溝通的權(quán)利,說話的主題里沒有我,是對自己人格的重塑。
三:降低自己的期望值:不要把期望放在自己的朋友該怎么做怎么做,別人要怎么做那是他的課題,你不應(yīng)該把期望寄托在別人身上。對事物的期望也低一點,不要總想著這里能不能給自己帶來什么,你可以在這里獲得永久的工作機會,你的未來一定要是功成名就,要有什么可視的成績。我們來的這個世界上,不是為了功成名就,只是來看花怎么開,太陽怎么升起,怎么落下,你跟家人的幸福時刻是什么樣子的`!
四:心事重重,怨念頗深,對人生感覺到萬般不幸,對萬事覺得諸多無奈,非常急切想要換一個角色,幻想一步到位,今天和明天就是兩個人,換個活法。又一邊覺得我該如何做呢,對改變無能為力,我能有什么方法呢,我沒有任何的心理資源和條件?這個畫像是極其危險的,需要去調(diào)整的!
這里是一個時間線的問題,就是過去和未來,唯獨不看當下。《活在當下,不畏過去,不懼未來》
過去:不要去過度的把自己的一些都歸根到原生家庭,但我們已經(jīng)長大了,我們完全有能力可以去保護那個小時候的自己了。
決定我們自己的不是經(jīng)驗本身,而是我們?yōu)榻?jīng)驗賦予怎樣的意義!
歷史會存在影響我們,但他無法主導如何影響我們。就看你如何解釋你所經(jīng)歷的一切。如果你不想被讓過去成為你的羈絆,你要明白,困住你的不是過去,而是你對過去的一個看法。
未來:對未來充滿焦慮,擔憂未來過得不好。未來就是一個一個當下構(gòu)成的,當下即未來,未來即當下,未來不一定比當下有意義更光明,未來也不一定是充滿了令我們恐怖的不確定性。
改變對過去的看法,未來即當下,未來也還未到。所以你只有對現(xiàn)在有掌控。記住,活在當下!
一個是空間線的問題,就是什么是自己的事情,什么是別人的一個課題
五:過去并不糟糕,一定會有很多快樂的事情,未來也并不可怕,不會比現(xiàn)在更差勁,所以不要太過于去擔憂。好好珍惜現(xiàn)在當下的事情,當下即是未來,何為當下,今天,此時此刻,你為你現(xiàn)在面對的一件事情感到疑惑,你去思考,去感悟,想著去解決問題。這就是當下!
六:焦慮和抑郁的本質(zhì)就是你對事物的失控感,來源于自我的價值感體系紊亂,想著操控一切,想著我必須要對其他人有用,我必須要出眾,只有這樣自己才能感受到自己是有價值的。這是一個病態(tài)的行為。這里例如你就覺得自己是個討好型人格的人,但其實不是,你只是正在走向討好型人格的一個人格傾向,所以你,現(xiàn)在還年輕,還處于一個形成的過程,社會角色還不多,那這個時候就應(yīng)該及時糾正,調(diào)整!
你要趁著你還年輕,只是單純的一個社會公民角色的時候,去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存在的不完美的地方,需要改變的地方,在一個傾向的狀態(tài)就將其調(diào)整,通過學習改變的方法,應(yīng)用到現(xiàn)實生活去改變,去強大自己的內(nèi)心,建立自己的價值體系,自己的人生邊界。讓自己在將要承擔更重的社會生活壓力時,你就會有資量去應(yīng)對,而不是被動拖著不太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模式進入到更多的社會角色里,結(jié)果這樣就會造成非常多的痛苦,所以你現(xiàn)在要做的不是逃避,而是去改變。你所逃避的都會在未來以更重的一種方式回饋于你。你還想未來繼續(xù)痛苦嘛??!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2
上個月有幸拜讀了《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看完這本書之后,我直接將它列為我在20xx年上半年最值得讀得幾本書之一。這是一本有關(guān)阿德勒心理學方面的書,正如標題一樣,是一本給人勇氣的書。它采用對話體的寫作格式。我們正如書中的青年一般,20多歲的年紀,有一大堆困惑。書中的哲人用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一步步循循善誘,給人改變,做自己的勇氣。全書的內(nèi)容一共有五夜的探討,一步一步由外入內(nèi)深入人的內(nèi)心世界,給人以啟發(fā),直面自己內(nèi)心世界的勇氣。第一夜是探討過去,如何利用被給予的東西很重要;第二夜是探討煩惱的根源—人際關(guān)系;第三夜是理清人際關(guān)系,課題分離。第四夜是要有被討厭的勇氣,終點是共同體感覺。第五夜是活在當下,賦予自己人生意義。
我最喜歡書中第三夜里的一段話:“在人際關(guān)系上,別人如何評價你,那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太在意別人的視線和評價,才會不斷尋求別人的認可。對認可的追求,才扼殺了自由。由于不想被任何人討厭,才選擇了不自由的生活方式。換言之,自由就是不再尋求認可!边@本書與我而言,最大的感觸是:我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人生,面對別人的干涉,要有被討厭的勇氣,這也是我在追逐自己人生中需要付出的代價。不畏懼被人討厭而是勇往直前,不隨波逐流而是涌流勇進,找尋屬于自己對人生意義的定義。另一方面,也給我想要改變的勇氣,不能因為害怕不被接受就停滯不前,堅定做那些自己原本就一直想做的事情,告別拖延,凡事都更堅定一些、自信樂觀一些。你若盛開,蝴蝶自來;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3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與弗洛伊德、榮格被并稱為“心理學三大巨頭”。是個體心理學的開創(chuàng)者。阿德勒原來是弗洛伊德理論的擁躉,后面理念不合開創(chuàng)了自己的個體心理學派。
這本書從“世界極其簡單,人們隨時可以獲得幸!边@個論題展開了一系列的辯論,通過辯論介紹了阿德勒的基本心理學理念。比較有趣也比較有代入感。
針對“什么是幸!边@個永久的哲學追問,本書在提出獨到見解的同時還給出了“如何獲得幸!钡木唧w對策。阿德勒思想指出“任何人都可以隨時獲得幸!,并給出了“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這三大良方。
阿德勒斷言“一切煩惱皆源于人際關(guān)系”(心理上的煩惱?),強調(diào)當下的意義,認為這才是生活的`真諦。
另外,弗洛伊德是原因論,這也是目前主流的心理治療方法,找到心理治療的原因,比如原生家庭,幼時留下的心理陰影,好像找到原因心理治療就成功了一半。而阿德勒是目的論,認為心理問題是為了達到個人某種更深層次的目的而有意無意出現(xiàn)的,認為人要接納自己,之后拿出勇氣正視自己,專注當下做好自己的人生課題,讓眼前的世界回到簡單狀態(tài),讓自己回到幸福狀態(tài)。
不能說孰好孰壞,個人認為,原因論和目的論都是需要的,原因論利于自我了解,目的論利于自我突破,可以作為心理問題療愈不同階段的處方。阿德勒的處方更猛更殘忍一點,讓人在烈日下暴曬無所遁行罷了。另外推薦他的《兒童教育心理學》和《自卑與超越》。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4
都是在三十多歲接觸阿德勒心理學,可能是緣分到了。
活在當下,接納自己,不在意別人的眼光,這些觀點并不陌生,但是因為之前沒有深入思考(或者說沒有接觸阿德勒心理學),所以一直理解的很模糊,只是在特定場合下有碎片式的應(yīng)用,因為不成體系,所以聽上去像口號甚至借口。
人都追求意義,但少有目標明確、信念堅定、同時又具備全部能力的幸運兒。所以大多數(shù)人渴望別人的認可,自我意識強烈的`人雖然不需要別人的認可,但無法回避社會意義上的成功,這些渴望得不到滿足就會陷入迷茫和痛苦。對此,阿德勒給出的建議是接納自己。
如果僅僅是接納自己,活在自己的主觀世界里,怎么看都是自欺欺人。對此,阿德勒心理學給出第二個建議:不回避,修好人際關(guān)系這個人生課題。修好課題的關(guān)鍵是像伙伴一樣待人,無條件的信任,不求回報的利他。當然,伙伴范圍是自己決定的,心理學又不是宗教。
但是知易行難,改變需要勇氣,接納平凡的自己的勇氣,不在意別人看法的勇氣,不怕受傷、信任別人的勇氣,不求回報、利他的勇氣,坦然自我評價的勇氣,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勇氣。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5
閱讀哲學或傳記書籍的目的不是為了提升思想境界,也不是為了復制別人的成功,而是為了學習別人對待事物和人的態(tài)度、做事的邏輯、分析問題的角度。以后有跡可循,才能更加豁達從容。
大部分的煩惱都源于人際關(guān)系,傷害了別人或者被別人傷害了。離開人際關(guān)系,我們無法獨立生活,但只要處理得當,我們就能改變并獲得幸福。問題不在于能力,而在于勇氣。
在生活中,我們大多數(shù)人關(guān)心的不是如何對待別人,而是我們?nèi)绾伪粚Υ,如何變得更有價值。得到別人的認可可以增加我們的自信心,但是如果我們太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我們就會按照別人的期望生活,就會拋棄真實的自己,活在別人的生活中。
有了被討厭的勇氣,人際關(guān)系就會變得輕松自在。你不會在兩個人的關(guān)系中看重自己的價值,被人稱贊你也不會感到喜悅。如果你想獲得貢獻感,你可以將自己置身于更大的社區(qū),在一個團隊、部門或公司中看到你的價值。不要局限于兩個人的人際關(guān)系;也可以與他人建立平等的`橫向關(guān)系。對他人的關(guān)心和鼓勵是橫向的關(guān)系,而最大限度地減少被稱贊的喜悅的縱向關(guān)系是有能力的人對無能的人的評價。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6
一半科普一半雞湯,后續(xù)中有提到并不是阿德勒心理學,而是岸見-阿德勒心理學:換言之,摘取和套用了阿德勒提出的一些主張和概念,但整本書的idea其實是岸見先生的。
我一直覺得在什么階段看什么書,怎么讀,讀書的先后順序都很重要;少年要的是鼓勵和適當?shù)哪ゾ殻嗄晷枰泻头此,中年則是沉淀過后好好做事業(yè)有所貢獻的階段。
全書的雞湯味還是比較重的,對話側(cè)重讓來訪的青年引出哲人的觀點,意在降低閱讀難度增加趣味性,而非思辨性;結(jié)合全書的信息量我更傾向于用非對話體來寫,能大大縮短閱讀時間;更像是一本臨床心理學治療中的指導手冊,而非哲學性質(zhì)的心理學著作,也需要和阿德勒心理學區(qū)分開來,書中某些片斷性的方法論論點具有啟發(fā)性,但失之嚴謹和思辨。
以下幾點是我感觸比較深的:
用目的論的方法來解讀過去的“創(chuàng)傷性時間”,而非原因?qū)е碌臎Q定論,我個人贊同這種觀點,但否認書中所說的床上并不客觀存在。
處理人際關(guān)系的出發(fā)點是“課題分離”,認識每個人自身的課題從而明確責任,終點是“共同體感覺”,即找到在多個層面社會共同體中的位置和歸屬,但我也否認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guān)系的看法。
人際關(guān)系岸見提到了橫向和縱向關(guān)系,認為獲得幸福的關(guān)鍵是建立橫向關(guān)系,但我也反對縱向關(guān)系的非客觀存在一說。
書中提到阿德勒心理學認為的人生三大課題:工作,交友和親密關(guān)系;阿德勒主張的個體心理學認為個體是“不可分割”的完整存在,反對理智與情感,身體與心理的`二元對立,強調(diào)個體全方位趨于一致性的融合發(fā)展。
岸見認為阿德勒心理學是“勇氣心理學”,一切的改變都為時不晚,而在于讀者是否能下定決心開始改變自己;追求自由的人生需要勇氣;還有不被人喜歡的勇氣。
最后一張?zhí)岬轿枧_的聚光燈效應(yīng),提倡活在當下;如果舞臺燈光足夠強,臺上的人看不見臺下的觀眾和臺后的人員,從而得出只要對當下足夠聚焦便不會糾結(jié)于過去抑或懼怕未來,得出“活在當下”的主張。
后記中有一段話心有戚戚焉:“…我遇到過很多‘青年’。青年們都想認真的生活,但很多人往往被自以為無所不知,通曉世故的年長者提醒‘必須要更加現(xiàn)實’,今兒不得不放棄當初的夢想;同時因為純真,所以被復雜的人際關(guān)系所累,感覺疲憊不堪。
希望認真生活非常重要,但僅僅如此還不夠。阿德勒說:‘人的煩惱皆源于人際關(guān)系。’如果不懂得如何構(gòu)筑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有時候就會因為想要滿足他人期待或者不想傷害他人而導致雖有自己主張但無法傳達,最終不得不放棄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縱觀全書,核心觀點乃是岸見先生的選擇自由人生的勇氣學說,同時對阿德勒心理學的一些觀點有所提及。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7
最近看了一本書《被討厭的勇氣》,內(nèi)容是在講述阿德勒的心理學,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個觀點是用目的論來分析發(fā)生的事情,而不是原因。阿德勒認為如果一味地關(guān)注過去的原因,企圖僅僅靠原因去解釋事物,那就會陷入“決定論”。也就是說,最終會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我們的現(xiàn)在甚至未來全部都由過去的事情所決定,而且根本無法改變。但阿德勒心理學考慮的不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xiàn)在的“目的”。
接下來,利用目的論的觀點來分析一下以下的行為。
1.最近在家里閑來無事,終于有時間可以做之前一直沒有時間做的事情了,例如學習、健身、看書等等。想好了就要開始行動了!剛打開書突然發(fā)目前個事情需要現(xiàn)在處理一下,處理完了就開始學習,剛忙完發(fā)現(xiàn)自身了,不能虧待自身要吃點好吃的,在吃東西的時候得看個劇刷個視頻啊餓,光吃東西太無聊了...就這樣不知不覺中發(fā)現(xiàn)時間已經(jīng)過去了兩個小時....每天都有很多亂七八糟的事情要做,以至于沒有時間學習?墒菍嶋H上是這樣的嗎?不是。我是因為不想學習,因此制造了一些不必要做的事情。
我制訂了今天要學習的計劃,但因為課程時間太長、老師講課太無聊、還有好多事情要做等等理由,不想學也沒有時間學習。實際上這些都是為了逃避學習刻意制造出來的,并不是一開始就有的。每次學習時都想刷微博、知乎、看朋友圈等行為都是逃避學習的做法,不是因為有了這些事情沒有辦法學習,而是為了逃避學習刻意制造了這些事情。
2.性格內(nèi)向的人,不太喜歡和人交往。之前的想法:因為內(nèi)向因此不想去和人交往。目的論:因為在人際溝通、交通方面有障礙,害怕和人說話,不想去和人交往,因此表現(xiàn)出來內(nèi)向借此來逃避和人交際。
3.以前的好朋友,后來因為種種原因不再聯(lián)系了,有時候也很想去聯(lián)系,但每次都會想到之前以前發(fā)生的不愉快的.事情以至于不能甚至不敢去聯(lián)系。之前的想法:因為過去發(fā)生了很多不愉快的事情,因此不應(yīng)該聯(lián)系,保持現(xiàn)狀即可。目的論:因為不想或者不敢聯(lián)系,因此想起了以前發(fā)生的事情,來加深自身的這個念頭。
........其實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
我們既不能乘坐時光機器回到過去,也不能讓時針倒轉(zhuǎn)。但,我們可以做的是賦予過去的事情什么樣的價值。我們所做的很多逃避現(xiàn)實的事情沒有意義,改變不了任何東西,立足當下看未來才是王道!
注:阿德勒與弗洛伊德、榮格被并稱為“心理學三大巨頭”。他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同時也堪稱為思想家和哲學家。作為個體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和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qū),阿德勒有“現(xiàn)代自我心理學之父”之稱。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8
你相信,世界是簡單的嗎?
你相信,所有的人際關(guān)系是簡單的嗎?
你相信,我們面臨的很多不幸只是因為自己缺乏勇氣嗎?
如果你對以上三個問題存疑,那么不妨來看一看這本書--《被討厭的勇氣》。
這本書的呈現(xiàn)方式是以對話的方式展開,一位青年去聽聞?wù)苋说挠^念很不理解,認為他是一派胡言,就跑去人家的府邸揚言我一定要把你辯論倒,哲人表示樂意奉陪......在坐而論道的五個日夜后,青年醍醐灌頂表示了對此種心理學的認同與尊敬,感謝后離開。
從結(jié)構(gòu)上看就像是三流影片強行happy ending一樣,但也是正是這個原因才讓我在讀這種心理學偏哲學性的看似虛無縹緲的書時還津津有味,一氣呵成。大概是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心態(tài),總想看看哲人是如何扳倒青年。
哲人全書傳遞的都是阿德勒的心理學思想,看完這本書的第一反應(yīng),就是想去買《阿德勒心理學經(jīng)典》拜讀。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生于1870年02月07日,逝于1937年5月28日),奧地利精神病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qū),個體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曾追隨弗洛伊德探討神經(jīng)癥問題,但也是精神分析學派內(nèi)部第一個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體系的心理學家。
關(guān)于因果
我對很多“我現(xiàn)在過得不好是因為以前怎樣怎樣的句式”很反感。還有之前大熱的“原生家庭論”,好像有了原生家庭這個萬能公式,你所有自認為性格上的社恐、自卑、敏感等都有所依托,所有犯下的罪過也都有理由被寬恕一樣。但每次一聽到這種抱怨的時候,我又不知道如何反駁。在他們有理有據(jù)邏輯嚴謹?shù)暮臀覂A訴人生的不幸,我能做的可能就只有安慰而已。
好在這本書的主邏輯也與我的想法一致,也讓我找到了反駁他們的依據(jù)。那就是阿德勒否定“原因論”,改為“目的論”。
你之所以無法改變,
是因為自己下了“不改變”的決心。
書中舉了一個很好理解的例子。你在餐廳吃飯時,服務(wù)員不小心把菜湯灑到你的衣服上,你大發(fā)雷霆。但事實上,你并不是“受怒氣支配而大發(fā)雷霆”,完全是“為了大發(fā)雷霆而制造怒氣”。也就是說,為了大發(fā)雷霆這個目的而制造出憤怒的感情。
因為在你轉(zhuǎn)頭和朋友吃飯時,你憤怒的表情是會消失的。這說明人的情緒是可以被自己支配的,你把“憤怒”這個情緒單拿出來對服務(wù)員,不是因為菜湯弄臟了你的衣服,就僅僅是你想對他發(fā)火而已。
在我過去的人生中經(jīng)歷過的,也都讓我更加堅信“目的論”。比如爸媽正在吵架突然有叔叔阿姨來家里串門;或者初中班主任正在訓我們班的時候突然接到了一個家里的電話;再或者遇到有人插隊義正嚴辭的指責之后,也會有種有驚無險的感覺。為什么“情緒管理”漸漸地被拿出來當話題,就是因為情緒是可以自由支配的,它甚至就是本能根本不需要教,要學的只是如何意識到自己是可以管理自己的情緒這件事。
關(guān)于自卑
我們一般會因為什么樣的事情感到自卑?因為自己不夠漂亮,不夠圓滑世故,不夠有能力......
我最強烈的且持續(xù)很久的自卑情緒是因為我長得很高。作為一個身高177cm的女生,從小到大都是班里的隊尾;和女生朋友在一起總會聽到他們說如果找男朋友是你這么高就好了;家里人也會時常把你當男孩子指使,好像柔弱與你扯不上什么關(guān)系,扛幾個大箱子完全不是事;陌生人會問你為什么不去打籃球這種話。我一直覺得這是我遇到喜歡的男生會自卑的原因,是因為自己太高了對方一定更喜歡小鳥依人的類型,所以就連試探的機會都不留給自己。
這個情緒不太經(jīng)常出現(xiàn)是在去澳洲讀研期間,那兩年多是我最閃閃發(fā)光的階段,它改變了我很多。比如身邊比你優(yōu)秀的人劇增,對英語的態(tài)度也不再只是單單把它看成一門考試而是太想和別人聊天的必備工具,還有,就是緩解了我對身高的自卑。
一方面是外國的大環(huán)境真的不太在意你的高矮胖瘦,另外身邊的朋友你會聽到的擇偶觀也不是只有自己以為的一種樣子,矮個的妹子們一樣會煩惱自己矮。這個自卑和焦慮在漸少人提及的`大環(huán)境下慢慢消失了。
而在這本書里,剛好看到一段,讓我完全放下了這種所謂的自卑感。他說:
身高的高矮,
并不是客觀上的“劣等性”,
而是主觀上的“自卑感”。
困擾我們的自卑感不是”客觀性的事實“,
而是”主觀性的解釋“。
是我自己預(yù)設(shè)了自卑的前提,而不是真的被動遭受了什么心理創(chuàng)傷。
關(guān)于獎懲
在我小學的那個時代,全球風靡一本親子教育類的書籍,名叫《告訴孩子你真棒》(盧勤)。我爸媽在這本書的影響下教育我變得特別矛盾。每次想訓我的時候,就是那種明明覺得我也不怎么棒,但是又想依靠這種夸贊式的教育方式來引導我走上人生巔峰的表情,很滑稽。
后來可能是因為他們的實操難度太大,就放棄了這樣的教育理念。也幸好是這樣,可以讓我在家形成了完整的獨立人格。他們告訴我做選擇就要承擔自己選擇的后果,而不是強迫我一定要按照他們給我選的路走。會給我分析利弊,但我自己的事情,決定權(quán)都在我。
而在這本書中,阿德勒也是同樣反對獎懲制度。書里的哲人這樣說:
“用“你真了不起”“做得很好”或者“真能干”之類的話,
表揚孩子的母親無意之中就營造一種上下級關(guān)系
--把孩子看得比自己低。
人表揚他人的目的就在于“操縱比自己能力低的對方”,
其中既沒有感謝也沒有尊敬!
看到這段的時候覺得自己真是幸運,歪打正著的沒經(jīng)歷過這些馴獸師心態(tài)的家庭教育。而且阿德勒主張,化“夸獎”為“鼓勵”,在該表達感謝的時候感謝,將縱向的“夸獎”變成橫向的“鼓勵”。
除此之外,這本書還介紹了非常完善的哲學架構(gòu),如“課題分類”、“人生謊言”“活在當下”等等觀點,都非常實用且易懂。
我認為,心理學不該只是在你覺得自己心理有問題時才試圖找一本書改善自己的狀況,而是應(yīng)該在每一次你對人的心理產(chǎn)生好奇時,拿起這本書。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9
最近看了一本書《被討厭的勇氣》,內(nèi)容是在講述阿德勒的心理學,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個觀點是用目的論來分析發(fā)生的事情,而不是原因。阿德勒認為如果一味地關(guān)注過去的原因,企圖僅僅靠原因去解釋事物,那就會陷入“決定論”。也就是說,最終會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我們的現(xiàn)在甚至未來全部都由過去的事情所決定,而且根本無法改變。但是阿德勒心理學考慮的不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xiàn)在的“目的”。
接下來,運用目的`論的觀點來分析一下以下的行為。
1、最近在家里閑來無事,終于有時間可以做之前一直沒有時間做的事情了,比如學習、健身、看書等等。想好了就要開始行動了!剛打開書突然發(fā)現(xiàn)有個事情需要現(xiàn)在處理一下,處理完了就開始學習,剛忙完發(fā)現(xiàn)自己了,不能虧待自己要吃點好吃的,在吃東西的時候得看個劇刷個視頻啊餓,光吃東西太無聊了...就這樣不知不覺中發(fā)現(xiàn)時間已經(jīng)過去了兩個小時....每天都有很多亂七八糟的事情要做,以至于沒有時間學習?墒菍嶋H上是這樣的嗎?不是。我是因為不想學習,所以制造了一些不必要做的事情。
我制訂了今天要學習的計劃,但是因為課程時間太長、老師講課太無聊、還有好多事情要做等等理由,不想學也沒有時間學習。實際上這些都是為了逃避學習刻意制造出來的,并不是一開始就有的。每次學習時都想刷微博、知乎、看朋友圈等行為都是逃避學習的做法,不是因為有了這些事情沒有辦法學習,而是為了逃避學習刻意制造了這些事情。
2、性格內(nèi)向的人,不太喜歡和人交往。之前的想法:因為內(nèi)向所以不想去和人交往。目的論:因為在人際溝通、交通方面有障礙,害怕和人說話,不想去和人交往,所以表現(xiàn)出來內(nèi)向借此來逃避和人交際。
3、以前的好朋友,后來因為種種原因不再聯(lián)系了,有時候也很想去聯(lián)系,但是每次都會想到之前以前發(fā)生的不愉快的事情以至于不能甚至不敢去聯(lián)系。之前的想法:因為過去發(fā)生了很多不愉快的事情,所以不應(yīng)該聯(lián)系,保持現(xiàn)狀即可。目的論:因為不想或者不敢聯(lián)系,所以想起了以前發(fā)生的事情,來加深自己的這個念頭。
........其實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
我們既不能乘坐時光機器回到過去,也不能讓時針倒轉(zhuǎn)。但是,我們可以做的是賦予過去的事情什么樣的價值。我們所做的很多逃避現(xiàn)實的事情沒有意義,改變不了任何東西,立足當下看未來才是王道!
注:阿德勒與弗洛伊德、榮格被并稱為“心理學三大巨頭”。他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同時也堪稱為思想家和哲學家。作為個體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和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qū),阿德勒有“現(xiàn)代自我心理學之父”之稱。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0
最近在讀一本書《被討厭的勇氣》深有體會,書中講到了“自卑”,它說:自卑都是與別人比較產(chǎn)生的,一切煩惱均來源于人際關(guān)系,假使這個世界只存在你一個人,便不會有任何煩惱了,處在群居性的人類社會中,誰都無法置身事外。成長不是成王敗寇,不是成功了就萬事大吉,不是失敗了就一無是處,而是一種與世無爭、將世人都視為在同一個平面上、并且努力向前進的過程。
人們往往是活在過去的影子里,無法從過去的影子里走出來,認為當下的處境都是因為過去的某種原因造成的,因而形成了自卑感。過去的事情是已經(jīng)發(fā)生了的過去了的,我們無法改變事情的結(jié)果,而我們能做的只有活在當下,過好當下的每一分鐘。人要往前看而不是一直的活在過去的陰影里。
關(guān)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夠做的就只有“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別人如何評價你的選擇,那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莫把原本是別人課題看成自己的課題,也莫把原本是自己的課題看成別人的課題,學會課題分離,“在意你的臉的只有你自己而已”。
人應(yīng)該有自己的'預(yù)期,有自己的評判標準,應(yīng)該活給自己看,而不是活給別人看。得不到別人認可的自由之路,不是“以自我為中心”,相反,相互干涉才是“以自我為中心”,干涉等同于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別人。
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招人討厭是件痛苦的事情,如果可能的話,我們都想毫不討人嫌地活著,想著盡力滿足自己的認可欲求。但是,八面玲瓏地討好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種極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同時也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事情。如果想要行使自由,那就需要付出代價。而在人際關(guān)系中,自由的代價就是被別人討厭。
解決人際關(guān)系煩惱的阿德勒方式:哪些是自己的課題,那些是別人的課題,要冷靜地劃清界限。而且,不去干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干涉自己的課題,這就是阿德勒心理學給出的具體而且可能徹底改變?nèi)穗H關(guān)系煩惱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觀點。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1
某日好友說我最近看了本好書送你一本,乍一看書名還以為又是雞湯文類型的書,我本身對雞湯文比較排斥,但為了不辜負好友好意,讓我決定讀一讀!侗挥憛挼挠職狻钒咐芙咏,讓大家能更好的理解心理學家阿德勒的理論,通篇都是采用青年和禪者辯論的形式展開,作者是日本的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該書講述了如何能夠在繁雜的日常瑣碎和復雜的人際關(guān)系中用自己的雙手去獲得真正的幸福。
淺談我對書中感觸最深的點,如書名所說要有被討厭的勇氣。文中說人的一切煩惱來源于人際關(guān)系,與此同時,人的一切幸福也來源于人際關(guān)系。如果我們真的只關(guān)注自己,僅僅為自己考慮,我們雖然沒有了煩惱,也沒了幸福。我們要擁有被別人討厭的勇氣,因為這是我們追求幸福的代價。書中提到有個詞叫“自我意識過!保覀兺ǔX得只有自私的表現(xiàn)才是自我意識過剩,其實過度關(guān)注在別人眼中的自己也是表現(xiàn)之一。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我們不是為了他們而活的'。所以不要害怕被別人討厭,更不要害怕關(guān)系破裂,就像我們?nèi)松牡缆飞献呙恳欢物L景都有不同的人陪伴,如果僅僅因為我們活出了真實的自我,那么關(guān)系本身就是脆弱不堪的。
書中給了我們一種獲得幸福的方式。自我接納 → 他者信賴→ 他者貢獻如此循環(huán),一開始我覺得阿德勒的心理學很大程度上是自我安慰,是精神勝利法,但是當我看到阿德勒告訴我們,每個人的價值體現(xiàn)在對他人有貢獻,我又覺得這種態(tài)度是非常積極的。自我接納、信賴他人、他者貢獻,這三點實際上非常積極地指向了外部,不是尋求自我的回報。幸福就是貢獻感,在于每一個此時此刻,過好每一個當下,走著走著自然而然就走到了自己人生的高處。
最后用大家關(guān)注的冬奧會奧運冠軍獲得者谷愛凌回答記者的話結(jié)束文章,“我并不是想要讓所有人都滿意,我知道我的心地是非常善良的,我也知道我所做的決定是符合盡可能多的人的共同利益,我覺得這會帶來更大的好處。如果有人不相信這就是我的初衷,那么只能說明他們沒有足夠的同理心去理解別人的善意,可能因為他們和我有不同的價值觀。如果有人不相信我或者不喜歡我,那么這是他們的損失。他們也成不了奧運冠軍!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2
昨晚,自去年的一次深夜讀書,又一次凌晨四點入睡。只因為,今日下午的讀書會,群主要求我共享還未讀完的《被厭煩的志氣》,于是為了這一支配和對讀書會的期盼和喜悅,我做出了應(yīng)允的志氣,所以開夜車一氣讀完。下面是本人對這本書的淺薄相識,和大家共享,也希望感愛好的摯友也拿起這本書,以便我們更多更順暢的溝通體會和收獲。
這本《被厭煩的志氣》是一本基于阿德勒哲學思想的心理叢書,是由兩位日本作家及哲學家編著,他們分別叫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倆人以一位年輕人和一位禪師即哲人的五個晚上的對話形式,對阿德勒“世界極其簡潔,人人都可以獲得華蜜”加以分析,里面告知人們:一切的苦惱都來自于人際關(guān)系,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厭煩。而人際關(guān)系的起點是客體分別,終點是共同體感覺。
他用家長怎么對待那些不愛寫作業(yè)、不愛學習的孩子來闡釋客體分別,用“可以把馬帶到水邊,但是不能強迫其喝水”的諺語告知家長,學習、工作甚至結(jié)婚生子都是他自己的'事,孩子也是一個個體,不是家長的附屬品和全部,所以家長不能強加干涉。他還強調(diào)孩子既不應(yīng)當指責也不應(yīng)當表揚,是用糖還是用鞭子,產(chǎn)生的結(jié)果都是在操縱孩子。
而他還說:共同體感覺是指把他人看成摯友、伙伴,并在其中能夠感受到有自己的位置,人只有能夠感覺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可以獲得志氣。
人生課題分為:工作課題,交友課題,愛的課題。而這些課題里,強調(diào)“我為別人做了什么而不是要求別人為我做了什么”!
人生是一連串的剎那,我們只能活在此時此刻,我們的人生只存在于剎那之中。安排式的人生不是沒有必要,而是根本不行能。起確定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時此刻”,讓我們不停的舞動人生,活出精彩。最終,阿德勒哲學論對人生的意義做了說明,他說:人生的意義由你自己確定,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義。
就此,我理解的人生意義是:我是個凡人,我活著的意義就是被須要,說白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老娘說,生我那天早晨,生產(chǎn)隊分谷子,雖然我剛降生,也給家人分了一份,所以,我覺得,為家人奉獻,是我的最大享受,這樣挺好!
這本書,建議作為案頭書閱讀,因為里面的道理不是一遍倆遍,一天倆天明白的,專家說,從現(xiàn)在起,要再用你歲數(shù)的一半才能參透悟懂,因為一個人的生活方式的變更不是一蹴而就的。
感悟:你的人生意義是什么呢?你有思索過嗎?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3
在《被討厭的勇氣》(以下簡稱《勇氣》)這本書中,一方面,作者提到了這樣的觀點:人的性格或秉性是自己選擇的結(jié)果。然而,另一方面,作者又說:無論什么樣的犯罪者,都沒有因為純粹想要做惡而去干壞事的,所有的犯罪者都有其犯罪的.內(nèi)在的“相應(yīng)理由”,即在“利己”這一意義的善。我們選擇了“不幸”,恰恰是因為我們認為這對自己是一種善。包括我們選擇不改變,也是因為我們覺得盡管有些不方便,不自由,但不改變還是要輕松一些。
在我看來,這種善本身就反映出了人本質(zhì)上幾乎不可改變的特征,和每個人天生的秉性密切相關(guān)。譬如對有些人來說,學習本身就是一件對自己的善事,就是說光是學習本身就能給他正向的反饋,不需要任何外界的刺激,因而學習起來也就事半功倍,也很快樂。然而如果是違背秉性的事,那么就事倍功半了。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4
高曉松在《奇葩說》中提到一個說法,人要有一以貫之的價值觀,不能在要自由的時候就拿出西方的價值觀,要錢的時候就拿出東方的價值觀。用一個高級的說法就是邏輯自洽,自己說的話,所遵守的原則不能互相矛盾。簡單的說法就是你相信的得是絕對的。
自由是最高的道德。
在哲學家康德的理解中,權(quán)利是一個關(guān)于與他人外在關(guān)系的概念。每個人的權(quán)利都是有限度的,必須要承認他人的自由并能與之并存,這種自由不是為所欲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要符合普遍法則,是一種通用的道德律令。
那么自由就是最高的道德是怎么說的呢?首先,道德是什么?在我一個學法律的朋友的口中是公序良俗,也就是公共秩序與善良風俗,那么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又是怎么形成的,而自由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嗎?
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字面上包括我們?nèi)粘I畹姆椒矫婷,包括紅燈禁止通行,孝敬長輩等等,是立法的一個依據(jù)。那么自由為何是最高的道德呢,康德看來自由就是不以他人意志和個人欲求的驅(qū)使而去做一件事,是無目的的,不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什么東西,是自由意志的產(chǎn)物。是不受任何欲求,不管是出于他人的`欲求還是自己的欲求的行為。簡單來說,這件事不是我應(yīng)該做或者被期許這樣做而去做,而是我去做了。
那么自由就是被討厭是否等于被討厭的就是自由,阿德勒否定了這一點,這就像前面自由的定義一樣,無目的地做事,為了被討厭來追求自由,本身就不是自由。那么自由就是被討厭,其實應(yīng)該是,自由就是不怕被討厭,在社會中,我們建立起來的人際關(guān)系中,做的每一件事都一定會有人反對,討厭我們的做法,原因是個人期許的不同,然而做這件事是我們的課題,被別人討厭是別人的課題,這個就是阿德勒哲學的一個重要方法,課題分離,為什么要進行課題分離呢,因為人的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guān)系,能夠分離課題,就是在自己和世界之間畫了一條線,我們無法改變他人的課題,我們只能做好自己的課題。
建筑學家貝聿銘說過,我一直沉浸在怎么解決自己的問題之中。我想老先生是自由的,所以他的建筑也是自由的。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5
帶著好奇讀完這本書,讀了之后才發(fā)現(xiàn),這本書簡直就要被書名埋沒了,非常值得一讀,沒有所謂尬吹,有的是滿滿的分享。這本書通過青年和哲學家對方對話的講述方式,一層層鋪展開問題,將阿德勒錯綜復雜的心理學與實際相結(jié)合,通俗的講解了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很多困惑,有些觀點是相當棒的,打通了我原本閉塞的思路,心靈思緒也變得敞亮起來了。
我們經(jīng)常說活著好難,世界好復雜。但事實上有可能是我們看到的并非世界原有的樣子。如果我們覺得世界復雜,完全是因為我們把世界看得復雜了。我們永遠也不可能活在客觀的'世界里,而只會活在自己營造的主觀世界里(世界上的種種東西都是與我們有關(guān)聯(lián)才有其價值的)。如果感覺目前眼前的世界是無比復雜的一團亂麻,我們其實是有可能改變自身讓世界恢復其簡單的樣子的。因為根本不在于這個世界怎么樣,而在于我們是什么樣的人。就如同書中所提到的,同樣是18度的井水,在夏天感覺是清涼,在冬天卻感覺是溫熱一樣,水的溫度并沒變,改變的只是我們的主觀感受。
我們總會覺得很累,到了年齡就要考慮買車、買房、結(jié)婚、生娃、養(yǎng)娃等種種問題。特別是這個社會競爭越來越大,有很多城市里的家長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甚至從胎兒的時候就開始了雞娃的一生。我們?yōu)槭裁丛絹碓嚼哿,社會在前進,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便捷了,可為什么我們會越來越累了,不光我們累,孩子貌似也比幾十年的孩子更累了,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
書中提到一個概念叫課題分離,我們只需要管好自己的課題就可以了,即“不去干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干涉自己的課題”,怎么理解這個課題呢,我的理解是可以跟義務(wù)掛鉤吧,把每個人應(yīng)負責的課題分離開來,每個人都只關(guān)注屬于自己的,這樣我們就能輕松很多,我們覺得很難,往往是被別人干涉了自己的課題,或者自己干涉了別人的課題。而怎么區(qū)分是誰的課題呢,方法其實也很簡單,只需要看某種選擇所帶來的結(jié)果最終由誰來承擔?
非常值得注意的是,活在當下絕不是享樂注意的享受現(xiàn)在,而是聚焦此時此刻,認真而謹慎的做好現(xiàn)在能做的事情!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01-13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1-24
【薦】《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1-24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推薦】11-24
【推薦】《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1-24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薦】11-24
【熱門】《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2-11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推薦】05-15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熱】11-24
關(guān)于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