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
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上,會觀看欣賞許多優(yōu)秀的作品,相信大家增長不少見聞吧,很多人觀看之后都有不一樣的心情。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觀后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
三十晚上還在感嘆:以前的春晚,是主角,全家人圍坐在電視前,目不轉睛,氣氛熱烈;現(xiàn)在的春晚,是背景,全家人圍在一起,玩著手機,聊天吃零食。
快節(jié)奏的社會,焦慮的生活,讓我們愛上了手機的隨時隨地、方便快捷,愛上了小視頻的喜感、朋友圈的熱鬧。什么時候,能讓我們主動放下手機,屏蔽一切消息,靜下心來看會兒電視呢?
不料初一晚上,就偶遇了這樣的機會。那是剛吃過晚飯不久,我突然掃到電視屏幕一臺正在播出的節(jié)目,獨特的舞臺,厚重的畫面……一股濃濃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
“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幾千年來,祖先一直在記錄我們的歷史,講述我們的故事。每一部典籍,都凝聚著前人的心血和智慧,人們世代守護,薪火相傳,讓精神的血脈延綿至今……”
帥氣的撒貝寧那鏗鏘有力、意蘊深長的講述里,我聞到了一股不同尋常的氣息,立刻坐下來想看個究竟。這一看,就是近兩個小時。
原來,這是一檔新的文化節(jié)目——《典籍里的中國》,它聚焦優(yōu)秀中華文化典籍,通過時空對話的創(chuàng)新形式,以“戲劇+影視化”的表現(xiàn)方法,講述典籍在五千年歷史長河中源起、流轉及書中的閃亮故事。
這種多舞臺、多空間、沉浸式戲劇,和古今對話的方式,講述典籍故事,對話華夏先賢,帶給觀眾獨特的感受。
第一期節(jié)目選擇的典籍是《尚書》。
凡中國人,都知《尚書》。只是,因為時間與空間的距離遙遠,我們知有《書》,卻不懂《書》。它被稱為“政書之祖,史書之源”,相傳或為孔子晚年編纂。通過這期節(jié)目,我們得以走近它,聆聽它,與它對話,懂得讀《書》而“知先賢治政之本,知朝代興廢之由,知個人修身之要”。
《尚書》之所以能逃過秦始皇“焚書坑儒”,流傳至今,在歷史上,有一個人功不可沒——伏生(伏勝)。為了保護《書》,他的兒子失去了性命;為了保護《書》,他的妻子忍饑挨餓最終死在他的懷中;為了保護《書》,他把《書》藏于舊宅墻壁之中,而后流亡他鄉(xiāng)。漢朝安定后趕緊回鄉(xiāng)開墻取《書》,卻發(fā)現(xiàn)因年代久遠,已損失數(shù)十篇,僅存28篇。他心痛自責,自此開始在山東全力傳授《書》。
到漢文帝時,為了傳承文化,四處征求能通《尚書》研究者,聽聞有伏生正傳授《尚書》,于是下召讓他去朝廷講學。但那時,伏生已90余歲,老不能行,文帝遂派晁錯等人到他住地學習!渡袝返靡粤鱾。
節(jié)目中,撒貝寧與倪大紅所飾演的秦朝博士伏生跨越時空對話,帶領著我們一同穿越至兩千年多年前,聽伏生給晁錯傳授《尚書》。我們看大禹治水,了解《禹貢》中“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的艱辛與偉大,見證九州(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涼州、雍州)初分之豪邁與激情,體會百姓之歡欣與鼓舞。伏生之問振聾發(fā)聵,幼年伏生之答響徹千年。
伏生再傳《牧誓》,周武王欲伐紂,卻遇洪災,且以五萬對紂王七十萬大軍,力量懸殊。占卜為兇卦,眾將領力勸武王不要違背天意。武王拔出寶劍,劈斷桌角:“我今天就讓你們看看什么是天意!”
這時,前方來報,四方部落、八方百姓聽聞武王伐紂,傾己之力伐木鋪路、運送糧草、陣前倒戈,武王熱血沸騰,眾將領熱血沸騰,齊誦:“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
這句話的意思是舉起你們的戈,排列好你們的盾,豎起你們的矛,我要宣誓了。短短12字,展現(xiàn)了武王伐紂的決心!一個解救黎民于水火的君主形象鮮活出現(xiàn)在我們眼前。
逼真的場景,真情的`演繹,讓觀眾身臨其境地了解《尚書》及其有關故事。更令人感動的,是劇中幾次對話:伏生與晁錯的對話,伏生的老年與幼年對話,伏生與現(xiàn)代讀書人撒貝寧的對話,伏生與現(xiàn)代小學生的對話。
一次次的對話,串聯(lián)古今,倪大紅先生飾演的伏生,真正是演活了,屏幕前的每一個人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一個對《書》熱愛、舍命護書傳書的偉大形象。那眼神,那慟哭,那哽咽,那執(zhí)著,都讓我們忍不住哽咽流淚。
最后,撒貝寧帶領“伏生”來到兩千年之后的圖書館,看到后世之人如此尊重《尚書》,欣慰點頭:“我就放心啦!”瞬間,對伏生的感激與崇敬之情似有了安放之處。
正如蒙曼老師所說:“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到底什么是中國?禹劃九州是中國,堯舜禹,湯文武,孔夫子,伏生,是中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是中國;敦睦九族,協(xié)和萬邦,是中國。有典籍,才有中國!”看完這個節(jié)目,相信每一個華夏兒女胸中激蕩的那股情緒,那腔激情,都是“中國”!
從今天起,跟我一起,蹲守《典籍里的中國》吧,你一定會和我一樣愛上它,讓中國、讓典籍,融入我們的呼吸里,血液中。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2
屈原大人:兒時對您的印象是您給我們帶來了三天假期和粽子,對您感激有加;少時只覺《離騷》艱深,背誦困難,痛苦不堪;高中我對您的印象是披發(fā)行吟,形容枯槁……而今重讀《離騷》《橘頌》《懷沙》《山鬼》,才發(fā)現(xiàn)您不僅有憂國憂民的愁思,更有與天地共舞、配香草幽蘭的浪漫情懷,您不僅是個忠而被讒的政治家,更是更是開浪漫先河的偉大詩人。
“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您就像這淮南橘樹,守候著自己的南國。
“怨公子兮悵忘歸,君思我兮不得閑!蹦闹杏心敲利惖纳焦砉媚,思念著偉岸的情人。
“遂古之初,誰傳道之?”您向天發(fā)出響徹九霄之問。
“定心廣志,余何畏懼兮!”是您的鐵骨,“恐美人之遲暮”是您的柔情。
終于,您投入了汨羅江,高潔的靈魂與滄浪之水融合一體,獲得純粹的永恒。(以前我只知道您沉江是悲憤的無奈,而今更覺得您是對純潔靈魂的.證明與升華)
汨羅江泊泊流淌,因為您長眠在它懷中,它也因此變得不朽。夕陽下您看著滔滔江水,會想些什么呢?是楚國受苦的人民?還是客死他國的懷王?或者自己的美政?還是陰陽變化的靈妙?
看!這初秋的蛐蛐聲伴隨著滿天的星河,這是我們兩千多年,共同傾聽過的秋鳴,共同仰望過的星空。靈均先生,楚地的人民又一次戰(zhàn)勝了困難,楚地的橘子又一次熟了?靵恚≡俪砸话昙亦l(xiāng)的橘,看看兒時的愿望:此時,山河無恙!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3
農歷牛年大年初一晚黃金檔,《典籍里的中國》在央視綜合頻道一經亮相,就以強大的思想穿透力和獨特的藝術感染力成為現(xiàn)象級爆款,也成功為文化節(jié)目樹立起了新的標桿。
3月7日晚8點檔,《典籍里的中國》第二期在央視綜合頻道與觀眾再續(xù)“經典之約”,聚焦中國首部關于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生產技術的百科全書《天工開物》,致敬“古有《天工開物》,今人繼往開來”的科學精神。
“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這是《天工開物》首篇《乃粒》中的一句話。節(jié)目中,相隔300余年的袁隆平與宋應星透過一粒種子,找到了屬于科學家的共同夢想:求真務實、造福人民。
典籍——
“此書于功名進取毫不相關也”
節(jié)目由“當代讀書人”撒貝寧帶領觀眾游歷于時間的長河。他從1961年湖南安江農業(yè)學校的一片試驗田里啟程,遇見立志讓“稻子長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有掃帚那么長,籽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每個人都可以在稻穗下乘涼”的袁隆平,而后穿越到300多年前明朝萬歷年間的江西稻田,拜訪同樣為了“五谷豐登,物阜民康”的樸素夢想跋涉不止的宋應星。
這期節(jié)目,在戲劇呈現(xiàn)上橫跨宋應星的青年、中年、老年時期,以他和哥哥宋應昇、友人涂紹煃的珍貴情誼貫穿始終,講述宋應星如何在六次科考屢次不中的`逆境下,靠著兄弟們的支持與鼓勵,把多年走訪大江南北了解到的生產方式和工農技術都記載下來,最后寫出《天工開物》。
此外,舞臺對《乃!贰吨圮嚒贰赌朔贰都驯返染硭婕暗拿鞔鐣、生產景象都做了細膩的呈現(xiàn)!短旃ら_物》的序言中,寫著一句非常有力量的話——“此書于功名進取毫不相關也”。六次科考落榜的失意里,宋應星沒有被打倒,他在數(shù)次趕考奔波的所見所聞中,認識到工農業(yè)生產的巨大價值。于是他選擇回歸自然,走出了一條與當時的讀書人不同追求的路。
穿越——
宋應星和袁隆平“握手”
你能想象宋應星和袁隆平“握手”嗎?跨越多個朝代、發(fā)起“古今互穿”模式的第一期節(jié)目《尚書》,已然讓《典籍里的中國》成為觀眾眼中的“穿越高手”。
在《天工開物》這一期里,老年宋應星在“當代讀書人”撒貝寧的帶領下,感受300多年后的“天工開物”:他昔日從江西到京城(北京)得花上半年的趕考路,如今坐上中國制造的高鐵僅需3個時辰左右,若是坐上中國人自己造的C919飛機,則只要一個多時辰就到了;當聽說后世造的大火箭“長征”號可以把月球車載到月亮上,“奮斗者”號深潛器可潛入大海萬米之深,尤其是在袁隆平院士的稻田里看到他心心念念的“乃粒”,他既驚訝又欣慰地連呼了不起:“太好了,天下人衣食富足,我無憾了!”
嘗試——
典籍“知識堅果”
全新亮相的《典籍里的中國》,將博大精深的厚重典籍作為連接歷史與現(xiàn)實的橋梁,著力從這些中華文化的“集大成者”入手,在鉤深致遠的求索之中,讓年輕人和全世界了解“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以及“為人類文明作貢獻的中國”。
《天工開物》全書共18卷,123幅圖,初版距今已有近400年。其中,不論是百姓汲水舂米的日常工具,還是制取海鹽、煉鐵紡織的精巧技術,字里行間都流淌著格物致知、經世致用的科學態(tài)度,迸發(fā)著熠熠生輝的智慧光芒。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所長張柏春、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蒙曼、中國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張志清做客本期節(jié)目,在訪談現(xiàn)場為觀眾精煉講解《天工開物》的意義和內涵。他們從神農氏、后稷、宋應星講到袁隆平、屠呦呦等一代又一代矢志不渝的追夢人,從《天工開物》論及先秦時期的《考工記》、東漢科學家張衡的天文學著作《靈憲》、宋代科學家沈括的《夢溪筆談》……
《典籍里的中國》讓人們看到,科學精神、創(chuàng)新基因一直以來都刻在我們中華民族的骨子里,繼往開來,傳承不息。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4
《典籍里的中國》,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故事活起來。每一部典籍,都凝聚著前人的心血和智慧,值得我們世代守護,薪火相傳。打開典籍,對話先賢,我來到李時珍身邊。
李時珍,生于1518年,明朝正德年間,他的'《本草綱目》集明朝以前醫(yī)學之大成,首次采用綱目體系為藥物分類,開創(chuàng)了歷代本草著作之先河。
“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志,至死不怕難!
點一盞孤燈,伏案執(zhí)筆,潛行修書,足遍天下。人言:學醫(yī)難,行醫(yī)難,編本草更難。李時珍卻知難而進,開啟了行醫(yī)之路,一直堅定不移地走了下去。觀李時珍歷遍天下,品讀他正心修書、實事求是的精神,我仿佛也穿越古今,遇見了李時珍堅定不移的背影,踏上了他求真務實的足跡。李時珍的精神并沒有因時間的遠去而泯滅于歷史的長河,相反,他永遠都是一顆不改顏色的孤星,閃爍著、奉獻著、光明著。
“上自墳典,下及傳奇,凡有相關,靡不備采。如入金谷之園,種色奇目;如登龍君之宮,寶藏悉陳;如對冰壺玉鑒,毛發(fā)可指數(shù)也!
遠行萬里,俯身求序,為得一書,勘誤十年。李時珍晚年為能刊刻醫(yī)書,不遠萬里找到了明朝文學泰斗王世英。請他作序,見面后,二人皆認為此書關系重大,應謹慎勘查。為民眾而修本草的李時珍,再次花費十年光陰,懷平生夙愿,查歷代典籍,歷寒來暑往,修訂《本草綱目》!皦蹏詨廴f民,壽萬民以壽國!崩顣r珍開拓創(chuàng)新,關心民生。他不僅是古代的醫(yī)學先賢,更是當今精誠為民的楷模。
“醫(yī)者貴在格物也”,對李時珍來說,格物致知不只是窮究事物原理,獲得知識,更是為天下百姓健康探求真理,為編纂出一部能幫助人民的書籍奉獻自己的力量。
大醫(yī)精誠,精誠于國家,精誠于民族,更精誠于百姓。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5
“大風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圖騰蛟龍,烈火涅磐鳳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絕者,惟我無雙!薄吨腥A世紀壇序》燙金的字樣烙在國人心中。五千年的文明圣火,在歷史風雨飄搖中熾燃未熄,正是因為有萬千國人用熱血傳承圣火。勒石刻經,青史永存,惟殷先人,有典有籍,薪火相傳。
五千年過去,中國的圣人賢達們并未湮沒在歷史長河中!坝矸笸粒S山刑木,奠高山大川!边@是《尚書》中《禹禹》中的第一句。因《商書》的流傳我們見識到了華夏九州分定,四海會同,茫茫烏云下禹疾走丈量華夏大地的豪情壯志。“稱爾干,比爾干,立爾予,矛其誓!比欢,“漢無伏生,《尚書》不傳;傳無伏生,亦不知其義。”《尚書》不易學,伏生讀了一輩子;《尚書》不易懂,伏生講了一輩子;等了一輩子,守了一輩子,終于等到有朝一日《尚書》流芳百世。
那灼灼目光中,有對君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殷切期望,有對愛子以命護書、妻忍餓受凍誓死護書的愧怍不安,有《尚書》得以流傳推廣、生生不息的感激涕零。惟殷先人,今有《尚書》,懂其“人心向背”為先賢治政之本,知其“業(yè)廣惟勤”乃個人修身之要,識“楚人一炬,可憐焦土”是朝代興廢之由。
時光之舟槳櫓輕搖,揆諸當下,傳承千年的中華文明精神仍熠熠生輝,大放異彩。我們曾經引以為傲的漢字卻在國門轟開后被視為落后根源,有人叫喊“文字不滅則中國新文化無望”,我文明古國的根基頓遭猛烈撼動,岌岌可危。這時候,周有光先生站了出來,以身為漢字正名,他的“漢語拼音方案”使古老文字重現(xiàn)光彩;葉嘉瑩大師毅然回到祖國大陸,培養(yǎng)出大批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古典文學的人才,續(xù)易安香火,繼靜安絕學,為傳播中國文化做出了重要貢獻。如今《經典詠流傳》讓傳統(tǒng)文化重新隆重登場,《典籍里的中國》以穿越千年的跨時空對話將典籍“活”了起來;《中國詩詞大會》點燃了全民對詩詞的熱愛,更癡醉于“閑看花開花落,漫隨云卷云舒”的從容淡定。
睹喬木而思故家,考文獻而愛舊邦。打開典籍,對話先賢,知道我們的生命緣起何處,知道我們的腳步邁向何方。典籍文獻記載著中華民族過往的輝煌,銘刻著先民的`創(chuàng)造,延續(xù)著民族精神的血脈,不僅要庋藏在廟堂上書庫中,更要讓它們走近每個普通人,使其承載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融入人們的精神基因。
石風化而碎,謂之破;韋就刃而不折,謂之韌。中華文明既經風霜五千載,未曾被歲月湮滅。故中華文明者,韋也,非石也。它是日月星辰,揮灑光芒而不與熒光爭輝,它亦是堅實鐵胚,經過烈火鐵錘鍛造,誓死不屈。
惟殷先人,惟殷先人心中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中華文化基因,且看文化之絲柔軟且堅實,曾經飄搖的中華文化因中國文明的韌性而重獲新生。惟殷先人,惟殷先人心中中華文明的韌性,支撐這座華夏大廈屹立不倒,在未來強盛路上乘風破浪,世代守護,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6
今日,我看了節(jié)目——《典籍里的中國》,這部節(jié)目說的是《尚書》這冊書里的記載和它的經歷。
《尚書》里記載了堯、舜、禹時期到東周的事件,歷時約1500年,書上寫了《大禹定九州》,還寫了《牧誓》等。其中《牧誓》寫道:后羿為了不讓百姓受苦,親自跟紂王對戰(zhàn),百姓知道后紛紛前來助陣。這就是《尚書》的其中一章。一位東周的書生——伏勝,他家一直在保護《尚書》。假如伏勝來到現(xiàn)代的話,那他就能教歷史了,而且他還可以做歷史節(jié)目的主持人。伏勝的.家還會變成記者采訪他的地點。為什么伏勝愛《尚書》呢?我想是由于伏勝從小學習《尚書》,他還把《尚書》傳承給了兒子。項羽攻入咸陽燒毀了許多書籍,包括一部分《尚書》。伏勝一家也逃難去了,不過在回老家青州——山東時,他們被亂兵所截獲,伏勝的兒子想保護《尚書》,他跟亂兵搏斗被殺,他的母親后來將《尚書》看作兒子來保護。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7
提起《史記》,對于剛剛經歷過的高考的我們來說,是這樣的:“《史記》,原名《太史公書》為西漢司馬遷所著”,這是高中課本上給的注釋,是冰冷的考點。但對于中國文化史來說,天地永恒,青史永新,述往事,以觀成敗,鑒得失即可明是非,《史記》是中國歷史文化上最璀璨的寶石之一!妒酚洝氛鎸嵱涗涀渣S帝到漢武帝3000多年的歷史,竭盡全力為后代構寫出相對真實的中國故事。
今朝描摹歷史里的山川湖海,他當是骨骼。由于《史記》,我開始去探究一位史官是如何完成一部歷史的記錄?此绾午澘痰弁,看他如何為世家諸侯著筆上色,看他如何勾勒出三千年的風雨!妒酚洝返目傇O計師是他的父親司馬談。正是有他父親所給予的信念,一部史書成了父子之間,兩代人之間的約定。節(jié)目中在司馬談臨終之時一句“要敬畏寫下的每一個字”,令人聽之便覺得沉重,這在背后是蘊含的'是史官的信仰,是對歷史的尊重。史官,手中的筆便是后世探知世界的窗口。修著歷史絕不簡單,司馬遷少時游學,陪同漢武帝治理黃河,尋訪過許多名勝古跡,為完成《史記》積累了相當客觀的資料。在司馬遷的生平里,有一事不可忽略——因李陵之事而遭遇宮刑。宮刑是屈辱的,甚至他在此后無時不因遭遇宮刑而感到羞愧。慷慨赴死易,忍辱偷生難。即使飽受身心折磨,他也仍對得起手中的筆,在《太史公書》中專門作了李將軍列傳,飛將軍可敬,每一位士兵都可敬。我依舊記得那段震耳欲聾的對話“昔日周文王被拘禁之時,推演《周易》;孔子在窘困之時,編著《春秋》;屈原被放逐,賦《離騷》;左丘雙目失明,作《國語》;孫臏被殘害,剜去髕骨,寫出兵法;《詩》三百篇,多數(shù)是圣賢發(fā)憤而作。我橫遭禍事,身軀已殘,青史不可廢”不虛美不隱惡,他接受人生最大的遺憾,也在這樣的意志里創(chuàng)造了最大的價值,萬世不朽。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我們?yōu)槭裁匆x史,因為我們要再血脈和文脈傳承中找到個人的根與魂。所有人都是從歷史而來,向未來走去,歷史離我們并不遙遠,讀史可以看清古人的智慧,學習古人處世的態(tài)度。就像《史記》之中的《屈原列傳》,我們從中了解屈原如芳草的美好品質,佩服他卓越超群的才華,更尊敬他的愛國精神和對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每一個歷史人物都如同鏡鑒。歷史是我們每個人的必修課,提升眼界,去感受歷史里澎湃洶涌的情感。我們不必記住一整部史記,我們更應該從中獲取更多的思考,現(xiàn)實和歷史之間的聯(lián)系,甚至做人的道理!妒酚洝,共計130篇,526500字,包含了4000多個人物。王侯將相,才子佳人,游客俠士,歷史就是人民創(chuàng)造的,以人為歷史的核心,注入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開創(chuàng)了民族融合的治世。山河是一部史書,壯游如同讀史。《中國通史》里這樣一段話:歷史者,研究人類社會之沿革,而認識其變遷金華之因果關系者也。世事更迭往復,萬事都有根本,以史為鑒,可以明智;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8
有什么是你拼盡一生所守護的?
俗話說,唯有詩和遠方不可辜負。那么對于伏生而言,則唯有《書》與講《書》不可辜負。戰(zhàn)火的響聲,淹沒了他的嘆息;兵車卷起的灰塵,掩蓋了他護書的身影。豈不嘆,楚人一炬成焦土;豈不恨,戰(zhàn)爭紛亂擾安寧;豈不幸,伏生留書傳千古。他若僂之背影飽含了月歲的沉淀,所講之《尚書》實現(xiàn)了千年的穿越。伏生一家,視《書》如命,拼盡一生,才得弦歇不掇,薪火相傳。伏生守護《尚書》一生,守護著寶貴華夏文明,照亮過去,更照亮未來。
當今日的我們安享繁華與和平時,邊境的石頭與棍棒無情地奪走四位戍邊英雄的生命!罢\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而不可凌”,在雪山書寫下自己一生所守護的,用行動義不容辭守邊防!扒宄旱膼,只為中國”,陳紅軍、肖思遠、陳祥榕、王焯冉烈士將鮮血揮灑邊疆,衛(wèi)國土不失半寸,既是使命在側,責任在身,更是生死攸關之際為所守之中國,獻上自己的一生。英雄們愛國守邊,獻出生命,才得國土安寧,主權完整,人民生活康樂。
又有什么是你終其一生所追求的?
古時為了錢、權、名、利戰(zhàn)戈不斷,今時為了房子車子票子迷失了方向。究竟什么才該是這生吾之所求?又究竟是什么支撐著信念去守護所謂的.心靈至高地?
你心靈至高地,住著什么?可能對于如我們一般的學生,早已被社會范式填滿了名牌大學,可終點又何嘗在此,這不過是起點而已。所要追求的,不應只是眼前的茍且。
我們很難平衡所求,就像伏生也會希望與妻兒共讀《尚書》,陳紅軍烈士也想多陪陪妻子和未出生的孩子,詩和遠方也是美好的象征。可最終,他們選擇他們所守候和追求的,還是這些讓我們永遠銘記的萬死以赴。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本拖駸o數(shù)留名青史的英雄,是社會的模范,也是每個人優(yōu)先具備的精神,刻在民族心、民族魂里。
到底追求何事,守護何方?
今天的川流不息中,每個人有每個人的選擇。就像當年張繼名落孫山時寫下的《楓橋夜泊》留傳千古,而中舉之人卻沒人被歌頌。但張繼面對的卻是落榜的落寞,中舉之人面對的是明日的榮華富貴。
就像著名辯論賽“青年人到底該做加法還是做減法”中說的——你可以為自己的生命加重量,去承擔更多的責任,但你可能會很辛苦;也可以選擇為自己的生活打拼。沒有說誰幸福誰不幸福,只是每個人認為的幸福不同罷了。
熱淚滾燙,誰不是傾盡一生求一個好結果,無論過程如何,無論生命長短,終是成就了所追求的,守護長了所守護的,才是我們真正想得到的。
“魂兮歸來,以瞻家邦!蔽蚁,我所求的并不是明天的三餐,而是明天我能為充實自己做點什么;我所守的也不止于一隅,而是未來我能盡力守護這片土地上我所能守護的一切。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9
該節(jié)目創(chuàng)新性地將電視拍攝、戲劇拍攝以及電影拍攝幾種拍攝手法融為一體,拍攝過程運用環(huán)幕投屏、實時跟蹤等現(xiàn)代影視技術手段,將戲劇表演在電視節(jié)目中呈現(xiàn)出電影般的效果。
運用古代和現(xiàn)代交融的方式,讓故事的場景自由切換,締造一個時空穿越,古今對話的全景式獨特舞臺。
絕糧七日,追尋大道
由于陳國內憂外患,地小兵微,孔夫子的“仁政”在此地很難被實施,于是他們一行人決定離開陳國前往楚國,途經蔡國的時候,被圍困導致斷糧。
離開陳國,其國親吳派害怕有了孔夫子的輔佐楚國會變得更加強大。于是他們便派兵圍攻孔子一行人,逼迫其改道,不讓他們去陳國?鬃蛹捌涞茏釉诓虈墓冗@里被困整整七日,糧草斷絕,幾乎餓死。
七天滴米未進,一行人大多餓病了,很多人都直不起身子。弟子仲由心中十分不解,憤憤不平地質問孔子所追求的天下大義是不是真的存在。
孔子則感嘆道“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從而化解了仲由的`疑惑。雖然追尋大義的道路十分坎坷,但孔子的弟子們毫不動搖地追隨他,一路對孔子保護有加。
而孔子也身體力行地詮釋了有福同享,有難同當?shù)拿赖。被困幽谷時,一碗清粥,眾人共食。
君子在志向得不到滿足的時候也要安貧樂道,小人才會在不得志的時候想入非非,從而胡作非為。
這是孔子在遇困幽谷的時候教給其弟子仲由的道理。
孔子的這些言行展示了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和神韻,對后世影響深遠。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0
“中華文化五千年,煌煌巨著隨處見,春秋戰(zhàn)國有孔孟,百花爭鳴巨人間,漢賦唐詩廣流傳,宋詞元曲非等閑,明清小說人知曉,現(xiàn)代文藝領風騷!”這就是中華文化的寫照。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很多人對傳統(tǒng)文化缺不甚了解,文化的傳承岌岌可危。
但《典籍里的中國》的出現(xiàn)卻解決了這個問題。出色的選角,獨特的演繹方式,有趣的故事……都在增添趣味的同時,給予我們以文化的滋養(yǎng)。在第一期,節(jié)目以古今對話、時空轉換的方式,讓《尚書》這部傳統(tǒng)文化經典進入大眾視野。
從前我只是知道禹是夏朝的第一個王,知道大禹治水,知道三過家門而不入。卻不知他還劃定了九州。
從前我只知道周武王伐紂建立夏朝,卻不知周武王與紂王的牧野之戰(zhàn),不知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
從前我只知道中國是中國,卻不知“中國”這個詞是從《尚書》中來,不知伏生一生護書傳書,以不負先人。
在節(jié)目中,主持人撒貝寧與伏生這樣一番對話,讓觀眾們心潮澎湃:“華夏為何一體?”“自古就是一體!蔽也唤麥I目,是啊,華夏自古就是一體。中國的大地和中華民族的靈魂早已緊密的結合,山、河、平原、湖泊,都不再只是原來的`模樣,而有著歷史的意蘊和先人的足跡。悠悠千年,無論世事如何變遷、朝代如何更迭,對于“根”的追尋都不會改變,它們牢牢地刻印在中華民族的血肉之中,不會改變。
讀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鑒今。古有“漢無伏生,則尚書不傳。傳而無伏生,亦不明其意”。這個節(jié)目將經典與戲劇表演相結合,使每一個場面都感人淚下,使典籍人人可讀,使每一個人都能知道,了解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化,而不再只是囫圇吞棗。
“傳統(tǒng)文化播神州,華夏文明永流傳!眰鞒兄腥A文化,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要做到像屈原所說的那樣“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1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大型文化節(jié)目《典籍里的中國》第二季第八期《茶經》播出,為觀眾奉上了一期“茶香飄溢”的節(jié)目。一部只有七千一百多字的《茶經》,為何能躋身大多為鴻篇巨制的《典籍里的中國》?這期節(jié)目告訴了觀眾答案。
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也是茶文化的起源地。茶深深融入了中國人的生活,傳播到世界各地,成為當今世界三大非酒精飲料之首。它如何深入中國人的生活,傳播到世界?這一切都起源于陸羽的《茶經》。
“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
首先,《茶經》提倡清飲,除了調味的鹽之外,不加任何他物,如“蔥、姜、棗、茱萸,橘皮、薄荷”等,使得茶飲從羹飲方式中脫身而出,更為方便、便捷,且提神、醒腦、明目、強身等效果更加彰顯。所以《茶經》問世之后,“茶道大行”“天下益知飲茶矣”。
其二,陸羽在《茶經》中總結了他考察并躬身實踐的種茶、制茶、鑒茶的技術,并以人們業(yè)已很熟悉的種瓜法相類比,為南方適茶地區(qū)開始種茶,提供的技術指導。飲茶人群的擴大與飲茶量的日益增加,茶葉生產、貿易相應擴大,茶的大面積種植或是說為貿易目的的種植從無到有,并不斷發(fā)展,《茶經》其功一也。
其三,如宋人梅堯臣《次韻和永叔嘗新茶雜言》詩所言:“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茶經》提倡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間采摘制作的春茶,使得茶葉從早先多為輔尾于農事結束之后的秋茶,轉而以春茶為貴,提升了茶的自身價值,使其商品附加值和文化價值得以產生和實現(xiàn)。
演繹陸羽與茶相伴,解讀“精行儉德”之人
首先,《茶經》提煉了茶的文化內涵,定義了茶的文化屬性!恫杞洝肥拙溟_宗明義:“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兑恢础逢U述“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首次將“品行”引入茶事之中,將茶性與人的美好品行聯(lián)系在一起,提升了茶的精神屬性和文化內涵。在《茶經》中,茶不是一種單純的嗜好物品,茶的美好品質與品德美好之人相配,強調事茶之人的品格和思想情操,把飲茶看作“精行儉德”之人,進行自我修養(yǎng),鍛煉志趣、陶冶情操的途徑。
其次,《茶經》定義了茶的社會屬性,即茶對于社會的責任和理想擔當。陸羽在《四之器》中以自己所煮之茶相比伊尹治理國家所調之羹,表明了他對茶可以憑借《茶經》躋入時事政治從而有助于匡時濟世的向往與抱負。此外,陸羽設計的風爐凡三足,一足之上書“圣唐滅胡明年鑄”,也表明了他對社會和平的向往。這種社會責任與擔當,在古往今來的許多茶人身上都有充分的體現(xiàn)。
《典籍里的中國》在戲劇演繹中,結合唐代歷史背景,對陸羽與茶相伴的傳奇故事進行了合理化創(chuàng)作,并融入他與恩師鄒夫子、師友崔國輔、摯友顏真卿的動人情誼與“精行儉德”的高尚品德,將茶的文化內涵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而李齊物等不在劇中出現(xiàn)的人物,則在專家訪談和主持人的串詞中交待,以完成陸羽人生的全景。
還原唐代煮茶場景,生動呈現(xiàn)陸羽的茶藝道
《茶經》定義了茶的藝道屬性。陸羽給出茶藝道所包括的全部所有方面:好茶、宜茶之水、好炭火、成套茶具、完整的煮茶程式、飲用原則、茶具簡省原則。后世茶藝道的發(fā)展變化,萬變不離其宗。
茶藝道與完整成套的茶器具是密不可分的,陸羽在《茶經》卷中《四之器》篇詳細介紹了各種茶具的尺寸、材質、功能甚至裝飾,包括生火、煮茶、烤碾羅取茶、盛取鹽、盛取水、飲用、清潔和陳設等八大方面,二十四組二十九件茶具。大者厚重如風爐,小者輕微如拂末、紙囊,無一不備。注重茶具形式與內容蘊含之美的協(xié)調與統(tǒng)一。
在《九之略》的最后,陸羽又特別提出強調“城邑之中,王公之門,二十四器闕一,則茶廢矣!奔丛谟袕R堂背景的貴胄之家和文人士大夫集中生活的城市里,也就是在社會文化的重要承載者那里,二十四組二十九件茶具缺一不可,全套茶具一件都不能少,否則茶藝道就不存在了。
《茶經·五之煮》系統(tǒng)介紹了唐代末茶煮飲程序:炙茶→碾羅茶→炭火→擇水→煮水→加鹽加茶粉煮茶→育湯華→分茶入碗→趁熱連飲。同時在《六之飲》中強調,飲茶過程中有“九難”,即從采摘制造茶葉開始直至飲用的全部過程的所有問題,“陰采夜焙,非造也;嚼味嗅香,非別也;膻鼎腥甌,非器也;膏薪庖炭,非火也;飛湍壅潦,非水也;外熟內生,非炙也;碧粉縹塵,非末也;操艱攪遽,非煮也;夏興冬廢,非飲也!倍裟馨凑铡恫杞洝匪撌龅囊(guī)范去做,解決這九難,便能盡究飲茶的奧妙。
為了更直觀生動地呈現(xiàn)陸羽所講述的茶藝道,節(jié)目組特別配套了完整的唐代煮茶場景!岸钠麝I一則茶廢矣”,道具組在制作煮茶道具時,在第一件器物“風爐”就遇到了復原唐代茶具的`重大難題,反復討論后,決定在全國的茶人中尋找已經復原的唐代茶具。最后在浙江、河北等地的茶人支持下找到復原的風爐、茶碾等,湊成三套茶具,在陸羽不同年齡的場景中使用。
而為了呈現(xiàn)煮茶的具體過程,拍攝花費了巨大的時間和精力!恫杞洝贰拔逯蟆敝,將水沸的程度分為三等:“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涌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标懹鹫J為煮茶最好的水沸程度是第二沸。魚目、連珠等,成為中國茶文化中描繪水沸程度的經典意象。為了真實地展現(xiàn)三沸的狀態(tài),節(jié)目組在演播室等,終于在用火時限前完成了煮茶的拍攝。
最后上字幕時,我建議使用《茶經》原文展現(xiàn)《五之煮》過程。在與節(jié)目組討論“三沸”時,促成了我的思考。雖然感覺此是三沸,但實際已經不是煮水的三沸,而是加入茶末后茶水的沸騰,與煮水不是同一語境了。最終改成為“茶湯沸騰時,回添水,止沸育華。”
反復交流磋商,用喜聞樂見的方式解讀《茶經》的歷史地位
《茶經》是人類有史以來的第一部茶書,開啟了茶的文化時代,它全面包含了當時茶相關的內容。此后,雖然茶的農學、科學內容與時俱進,但《茶經》對于茶的人文精神、社會擔當和最基本界定卻從不曾過時。后世無論中外,對茶藝道精神的總結提煉都沒有超過《茶經》“精行儉德”的范疇,即同時指向人的內心品質和外在行為。
陸羽及其《茶經》對茶業(yè)及茶文化的發(fā)生、發(fā)展起著不可磨滅的創(chuàng)始作用。陸羽在唐代就為人奉為茶神、茶仙。宋歐陽修《集古錄》認為:“后世言茶者必本陸鴻漸,蓋為茶著書自其始也!弊鳛槭澜缟系牡谝徊坎钑,陸羽極其自信地以“經”名茶,《茶經》終成經典。明陳文燭《茶經序》有言:“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稷樹藝五谷而天下知食,羽辨水煮茗而天下知飲,羽之功不在稷下,雖與稷并祠可也!闭J為人需要飲食才能存活,陸羽《茶經》使天下知飲,功績不在樹藝五谷使天下知食的后稷。
自南宋咸淳九年(1273)的百川學海本《茶經》起,現(xiàn)存?zhèn)魇馈恫杞洝酚?0多個版本。《茶經》還被翻譯成日、韓、德、意、英、法、俄等多種語言文字,流傳海外,促進了中外交流,也影響到世界其他地區(qū)的茶業(yè)與文化。日本的茶道、韓國的茶禮,近代以來在東南亞及歐美盛行的茶文化,都是在陸羽及其《茶經》的影響下,逐漸發(fā)生的文化交流與傳播的發(fā)展結果。茶葉成為世界三大非酒精飲料之一的成就,也離不開陸羽的肇始之功。
《典籍里的中國》每期以不同的典籍為主題,典籍的內容都各具專業(yè)且深刻浩瀚,主創(chuàng)團隊要深入了解每一期所選定典籍的內容,制作出觀眾喜聞樂見、極富文化含量的電視作品,并非易事。導演組在去年六月就找到我,與我反復交流磋商,當月我們還在線上進行了《茶經》專家研討會。此后,導演組一直在進行劇本的構思,查找閱讀了大量資料!恫杞洝肥且粋開放動態(tài)的劇本,節(jié)目錄制前夕,我與節(jié)目總導演、總編劇不斷溝通交流細節(jié),甚至在錄制當天和整個錄制過程中還在不停地修改調整。而對于字幕等內容的細致調整,一直持續(xù)到后期剪輯、二次審片,最終在播出前一天才最終完成。
總體感受,制作一檔主創(chuàng)團隊、專家組、觀眾都滿意的文化節(jié)目,確實不易。所幸《典籍里的中國》這期《茶經》基本做到了。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2
近日,大型文化節(jié)目《典籍里的中國》開播,首期通過演繹漢代伏生傳《尚書》的感人故事,在古今對話、時空轉換中,讓《尚書》這部傳統(tǒng)文化經典進入大眾視野。節(jié)目不僅呈現(xiàn)了精彩的舞臺演出,更著力于展現(xiàn)《尚書》中華夏九州的家國概念、“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
讓《尚書》的奧義可感可知
“說來不是我舍命護《書》,是我妻、我子、我全家舍命護《書》!”
節(jié)目中,演員倪大紅飾演的“古代護書人”伏生,是講述書中故事、解讀書中思想要義的串聯(lián)人物,撒貝寧則以“當代讀書人”的身份與伏生對談。他們又共同遇見了四千多年前治水分九州的大禹、三千多年前牧野誓師的周武王。
選擇《尚書》作為節(jié)目的開篇,是因為《尚書》素有“政書之祖,史書之源”之稱,記載了中華民族上古時期從堯、舜、禹到夏、商、周的重要歷史。打開這本書,我們可以追溯到華夏文明的源頭。
《尚書》共五十八篇,按照時間順序編排分成四部分,《虞書》《夏書》《商書》《周書》。中國的傳統(tǒng)啟蒙教材《三字經》在介紹《尚書》時用了這樣十二個字:“有典謨,有訓誥,有誓命,書之奧”。即《書》的奧義充分地體現(xiàn)在典謨、訓誥和誓命當中。這里說的是《尚書》的六種體例:典、謨、訓、誥、誓、命。
典是先王們用來治國的典章制度,如《尚書》的第一篇叫《堯典》,記載了堯和舜治理國家的一些事情。謨是記載古時君臣謀劃治國方略的言論,如《皋陶謨》篇就主要記載了舜和大臣們討論國家大計的對話。訓即大臣對于君主的勸諫。誥主要是君主對臣民的告示、告誡以及勸勉。誓是在戰(zhàn)爭時期的戰(zhàn)前君主對將士的動員令或宣戰(zhàn)令。命就是君主所頒布的正式命令。
《荀子·勸學》中說“《書》者,政事之紀也”,《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也說“《書》以道政事,儒者不能異說也”?梢姽湃苏J為,《尚書》所記載的就是上古時期治國理政的大經大法,《尚書》和蘊含其中的治國理想,早已成為華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打開《尚書》,格言警句俯拾皆是:談及官吏選用,有“知人則哲,能官人”“官不及私昵,惟其能;爵罔及惡德,惟其賢”,要做到知人善任、唯才是舉、無偏無黨。處理對外關系時,應以“睦乃四鄰”“協(xié)和萬邦”為最高準則。圍繞從政者個人的修身立德,有“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要從自身著眼,時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勵;“不矜細行,終累大德;為山九仞,功虧一簣”,要從細節(jié)著眼,從小事做起,做到兢兢業(yè)業(yè)、慎始慎終。而“滿招損,謙受益”“有容,德乃大”“克勤于邦,克儉于家”……這些出自《尚書》的名句,其思想內涵更是早已超越為政的范疇,成為全體民眾共同遵循的道德規(guī)范。
如何把《尚書》這樣的上古典籍變成當代觀眾可感知且可共情的作品?《典籍里的中國》戲劇部分成為了節(jié)目突出的創(chuàng)新亮點,演員對角色的塑造堪稱“出彩”,為提升節(jié)目的質感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此次擔任《典籍里的中國》藝術總監(jiān),她認為:“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精神,中國國家話劇院責無旁貸!”此番創(chuàng)作始終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在深入傳統(tǒng)文化寶庫、探得“寶物”的基礎上,以現(xiàn)代人的視角提取精神內涵,同時將多時空舞臺與視覺技術手段結合,讓傳統(tǒng)題材作品既保有傳統(tǒng)的獨特韻味,又符合現(xiàn)代人的審美趣味。借助電視節(jié)目與戲劇各自獨特的表達優(yōu)勢,對蘊含在古籍中的中國智慧、中國精神、中國價值,進行了可視化、故事化、直觀化的藝術轉碼,讓更多的觀眾感受到中華文明之光,感動于中國文化的傳承力量。
禹定九州 華夏一體
節(jié)目中,反復誦讀了《禹貢》開篇的“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幾句。演員重現(xiàn)了大禹與先民治水的場景,他們僅有簡陋的治水工具,卻不畏洪水泛濫,誓要爭天下安寧。
然而正如節(jié)目中所介紹的,禹最大的功績并不僅如此,在治水的同時,他還做了治理、考察、規(guī)劃等一系列工作。通過這些工作開辟出一大片文明的土地,形成華夏文明的地理世界。在這個世界里,到處都有禹留下的足跡,于是就誕生了“禹跡”這樣一個名詞,以此指代華夏這片文明地域。
可以說,禹跡是華夏疆域的第一個名稱,先秦時期的人們普遍使用這個名稱來表示自己所在的位置。例如春秋時期的銅器“秦公簋”上的銘文就寫著“鼏宅禹跡”。山東臨淄齊國故城出土的“叔夷鐘”上亦寫有“處禹之堵”,這是齊靈公為封賞大臣叔夷而鑄造的銅器。“鼏宅禹跡”“處禹之堵”這兩句話其實意思基本一致,即居住在禹跡的范圍之內。
伏生有這樣一句臺詞:“茫茫禹跡,畫為九州”。這句話出自《左傳》,從這句話中我們了解禹跡與九州的關系——九州是對禹跡的進一步分區(qū)。因為禹跡的范圍太大了,人們在禹跡里還是分不清東南西北,于是把禹跡分成九個區(qū)域——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以后再說自己在什么州,就既表明了自己在禹跡里面,也說清了自己的具體方位。
為什么是九州?不妨看“州”這個字。州字在甲骨文里就出現(xiàn)了,字形中自上而下的三條曲線是“川”,表示河流;中間曲線上的小圓圈,意思是水所環(huán)繞的一塊地方。所以,“州”的本義是指水中的陸地。而治水可以簡單理解為把水排走、開辟出一塊塊干燥可居的地塊,古人于是把“州”與治水這兩件事情放在一起講,由此傳播開大禹治水、劃定九州的故事。
九州中的一些名字今天還在被使用,如徐州、揚州、荊州等。雖然今天這些州的范圍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但位置仍然與古代那些州有著直接的關系。有些州的名稱則成為省的簡稱,如河南簡稱豫,河北簡稱冀。
隨著歷史發(fā)展,九州成為華夏文明區(qū)域的代名詞,其中包含兩個最基本的意思。第一是地理范圍。九州包括了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區(qū),這是華夏文明最核心的地域。第二是完整性。九州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地域,就是最早被稱作禹跡的那個地域。九個州,一個都不能少,少一個,華夏地域就不完整了。這一點深深地銘刻在華夏人的心中。
在節(jié)目的演繹中,主持人撒貝寧與伏生這樣一番對話,讓觀眾們心潮澎湃:
“華夏為何一體?”
“自古就是一體!
中華民族的大地,和中國的文明、思想完全融合在一起。這片大地浸潤了漫長的歷史,其中的山、河、平原、湖泊,都不只是自然之物,而是有著歷史的意蘊。悠悠千年,無論世事如何變遷、朝代如何更迭,這份對原鄉(xiāng)故土的'樸素情感始終流淌在炎黃子孫的血脈之中。
民心即天命
“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
伏生講解的第二個故事來自《牧誓》,說的是周武王在牧野之戰(zhàn)時領著眾人念出出征誓詞。舞臺上,萬軍之中,周武王振臂一呼,眾人齊聲響應。在演員們的演繹下,仿佛古戰(zhàn)場就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短短的幾句話氣勢如虹,讓人感受到了勢不可擋的力量!赌潦摹凡粌H描述了武王伐紂的過程,也指明了武王伐紂的原因,寫出了興亡之道。
《典籍里的中國》的創(chuàng)新之處,不僅在于戲劇化結構和影視化表達,其更大的創(chuàng)意是在主題立意上的交相輝映。大禹治水安民、武王為民伐紂等多場戲劇,始終圍繞“民惟邦本,本固邦寧”這一鮮明主題展開。
正如節(jié)目嘉賓、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蒙曼介紹,“民本”這一概念即萌發(fā)于《尚書》。除了節(jié)目中提到的《五子之歌》《禹貢》《牧誓》等,在《尚書》多篇中均可看到,為政者們不僅提出了“民惟邦本”、“民心”為重的思想,并且也在治國理政實踐中篤行之。
翻開《尚書》首篇《堯典》,文中對堯帝的頌揚是同百姓密切相連的。如:“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xié)和萬邦。黎民于變時雍!
這是說,堯能發(fā)揚美德才智,使九族親密和睦,還能公平地善待百姓人家!鞍傩照衙鳌钡摹罢选弊郑玖x是昏暗中出現(xiàn)一抹亮光,有引導光明之意,這是指百姓們從昏暗的日子里看到了曙光。“黎民”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堯典》,“黎”從“黍”,是一穗聚有很多顆粒的小黃米。黎民指眾多人民!袄杳裼谧儠r雍”是說眾多人民也隨著變得友好和睦了?梢,在《堯典》里,領袖與人民的關系已講得生動而富有深意。
《尚書》還記載了堯時期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皋陶。皋陶輔佐了堯、舜、禹三代帝王,同堯、舜、禹共同被后人并稱為“上古四圣”。在《皋陶謨》篇中,他向大禹講了執(zhí)政九德:“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
通觀九德,充滿哲思和智慧,均能體現(xiàn)出對待人民的態(tài)度。皋陶認為,能做到三德,就可以做卿大夫;能做到六德,就可以做諸侯;如果能把九德普遍施行于政治,使有德才的人擔任職務,那么各種事情都會成功。
大禹還曾向皋陶請教:怎樣才能使臣子同心協(xié)力?皋陶則告訴大禹最高執(zhí)政者的四項要務:修身律己,教導親屬,知人善任,安民。前三項要務,都是為了安民,也只有做到了前三項,才能真正實現(xiàn)安民。
可以看到,在《尚書》這一中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文獻中,對人民的認識就已非常深入且非常智慧。
皋陶的思想深遠地影響了孔子,孟子等又把孔子的思想繼承下來,如孟子直接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薄抖Y記·大學》里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說,其中也包含著四項,一是修身律己,二是要教育家屬子女向自己看齊,做到這兩項才有可能去做后兩項,即治國并使天下太平。這與皋陶論“修身律己,教導親屬,知人善任,安民”,正是一脈相承,成為后世一代又一代讀書人畢生的追求。
自《尚書》始,在中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民本思想的傳承與發(fā)展帶來了不能忽視的巨大影響和偉大力量。西方有很多城堡,惟中國有萬里長城。長城為何要綿延萬里?因為它身后的土地和人民需要——它不像西方城堡那樣只是為了保護城堡內貴族的安全,而是要護佑所有百姓,為所有人阻擋戰(zhàn)火烽煙。
“讀《書》,知先賢治政之本,知朝代興廢之由,知個人修身之要!庇袃杂械洌允疯b今,是中華民族之幸事——不忘來時路,方知向何行。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3
歷史長河未息,時間長流不止,中華文明伊始的文化寶藏卻仍薪火相傳,弦歌不輟!兜浼锏闹袊愤@檔節(jié)目就由中國古代典籍入手,以跨時空對話的舞臺劇形式,帶領我們跨越上千年歷史,溯源華夏文明,挖掘典籍中的精神內核,體會其中綿續(xù)至今的文化精粹。
第一期講述的是有“政書之祖,史書之源”之稱的《尚書》!渡袝分阅芰鱾髦两,被后世代代傳誦,離不開一個人——伏生。
圖片
從小讀《書》的他深知其中好處,秦起焚書之火,伏生家藏一本《書》。不久戰(zhàn)亂,他攜妻子帶著滿滿一車書簡逃難。路遇兵劫,愛子舍命護書被亂兵殺死;天寒地凍,妻子嚎哭哀求,寧愿受凍也不愿燒《書》取暖。幾經輾轉,來到家鄉(xiāng)的伏生不得已將負載著妻兒性命的《尚書》藏于古宅壁中。顛沛二十年,再尋書時卻已殘缺大半,只剩二十八篇。耄耋之年的'伏生又開始講學傳授,被晁錯記錄下來,才逐漸成為現(xiàn)在的《尚書》。
為什么《尚書》值得伏生一輩子守護?為什么典籍值得我們傳承?從《尚書》中,我們看到周武王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的豪情壯志;也能體味民意即天意,順民心者得天下這條顛撲不破的歷史鐵律;我們汲取“滿招損,謙受益”的修身之道;也能收獲“民為邦本,本固邦寧”這樣永不隨時間流逝褪色的治國之理。但更為重要的,是我們能從中感受到的“大禹定九州”的華夏兒女的自豪與驕傲,是我們能從中找到的連接著每一個人的文化紐帶,牽動著每一顆心的民族認同。就如錢宗武所說,“讀《書》,知先賢之政之本,知朝代興廢之由,知個人修身之要。”又如蒙曼老師所言:“什么是中國?中國不僅是孔子、伏生,還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是敦睦九族,協(xié)和萬邦。”
“典”即規(guī)范、典范,傳承這種規(guī)范才能照亮未來。余秋雨曾說過,一個民族的終極目的。不是軍事的國家的政治的,而是文化的。典籍就是中華文化的精粹,是現(xiàn)代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的文化基礎。它指導我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更激發(fā)蘊藏在骨子里的文化血脈。文化溯源。我們只從何而來;典籍研讀,我們知未而來;投注當下,我們知去向何方。
古典是晦澀難懂的,文化是深沉深刻的。但我們必須要挑起承載中華文明的這根大梁,像伏生一般傳其書、明其義。除此之外,還要守正創(chuàng)新,守護文化遺產不僅需要情懷,更需要看穿歷史的智慧和創(chuàng)新求變的勇氣,讓典籍的內核以現(xiàn)代的方式被更多人所接受,進而傳承。這也許就是《典籍里的中國》之意義所在。
讓我們懷揣著對先賢圣人的崇敬,對華夏文明的熱愛,踐行君子之道,攜一縷古典芬芳駕文化之舟駛向未來!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4
央視一套播出了《典籍里的中國》,現(xiàn)代“讀書人”撒貝寧穿越時空對話浪漫主義詩人屈原,解讀《楚辭》,了解屈原歷經磨難、上下求索的一生。秭歸作為屈原故里,屈原是當?shù)厝说睦硐牖砗途窦耐。?jié)目播出當晚,全縣掀起了觀看熱潮,大家情緒高漲、反響熱烈。
縣文聯(lián)主席秦曉梅說:“這一期的《典籍里的中國》,我覺得有三個空前的肯定:一是對屈原積極光輝向上形象的空前肯定,二是對屈原故里是秭歸的空前肯定,三是對秭歸柑橘的空前肯定。這一期節(jié)目概括了屈原的三大精神內核——不懼艱難、追求真理的求索精神,獨立不遷、深固難徙的家國情懷,憐恤百姓的民生理念。對屈原故里是秭歸,央媒這次是一個重拳加持,向全世界亮明了這個觀點!
國家非遺項目“屈原傳說”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鄭承志說:“我們反復吟唱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等等,通過屈原解讀給楚懷王聽,實際上是解讀給我們大家聽。他不僅是文學的,更是精神的;不僅是楚人的,而且是中華民族的;不僅是古代的,而且是當代的。屈原當然是秭歸的,他從秭歸走出去,已經走向了中國、走向了世界。我們感覺到撒貝寧的'匯報就代表了新時代的中華兒女向屈原匯報新時代的幸福生活,匯報我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秭歸實驗小學學生李子炫說:“我在節(jié)目當中,看到我們秭歸的特產上了央視,我感到特別驕傲、特別自豪!
大學生鄭智露說:“朋友圈被《典籍里的中國》刷屏了!吹斤鰵w的風景之后,發(fā)出贊嘆;品嘗了秭歸的柑橘后,被‘甜哭’了,我感到由衷自豪。開學后,我會跟同學分享關于我的家鄉(xiāng)秭歸、關于屈原的一些文化歷史,把屈原文化更好傳承下去!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5
《典籍里的中國》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于牛年新春重點打造的大型原創(chuàng)文化節(jié)目。節(jié)目聚焦中華優(yōu)秀文化典籍中的經典名篇,展現(xiàn)其中蘊含的中國智慧、中國精神和中國價值,講述感人至深的傳承故事。節(jié)目綜合運用環(huán)幕投屏、實時跟蹤等新科技手段,創(chuàng)新設計出“歷史空間”“現(xiàn)實空間”,并以跨越時空對話的形式營造了“故事講述場”,生動演繹中華典籍精華的源遠流長。本節(jié)目是樹立文化自信的.典范,對于高考語文極具指導性。
數(shù)祖不忘典:典籍里的文字活起來了
大年初一,《典籍里的中國》在央視一套首播,穿越時空、對話先賢,以典籍作舟,暢游華夏文明之河,沉寂千年《尚書》破壁而來。這本書穿越千年才重回世人面前,1900年敦煌莫高窟的藏經洞被王道士發(fā)現(xiàn),內藏典籍萬卷,沉寂了近千年,這些典籍破壁而出。清朝末年,1910年,部分經卷被運到京師,《尚書》文獻當時最早的傳世文本也在其中。現(xiàn)在一萬六千余件敦煌藏經存于中國國家圖書館,《尚書》便是其中一部分。世代傳承,在“傳承”中領悟中華文明,千年來,《尚書》歷經無數(shù)學者先賢薪火相傳。
《典籍里的中國》中,倪大紅飾演的伏生以命護《書》片段讓觀眾不禁淚流滿面,秦末動亂,《尚書》僅剩國藏和伏生家藏兩部,后又遭遇項羽火燒咸陽,僅剩了伏生一部家藏,伏生視《書》如命,縱然亂兵刀劍相向、天降大雪,也不忍《書》損毀一絲一毫。為逃兵荒,伏生帶著家藏的《書》,從咸陽運回山東老家,途中他的妻、子為保護《書》,犧牲了自己的生命。華夏文明的傳承的重擔壓在了他身上,他和家人用生命詮釋了“薪火相傳”。網友:敬佩!敬畏!
節(jié)目演繹了《尚書》中多個場景,每個經典故事都讓人沉浸其中,節(jié)目中演員對故事入木三分的刻畫,看得觀眾熱血澎湃,淚流滿面。
是什么讓華夏文明精粹綿延不絕?《典籍里的中國》中,每一部華夏文明的典籍及其“薪火相傳”的故事,都將給我們答案。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相關文章: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01-12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2-09
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12-13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02-27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精選)07-24
《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05-16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05-15
觀看《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06-20
【必備】《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