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致良知》學習心得
當我們有一些感想時,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體會,這么做能夠提升我們的書面表達能力。很多人都十分頭疼怎么寫一篇精彩的心得體會,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致良知》學習心得,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致良知》學習心得1
在大多數(shù)人眼中,工作是工作,修行是修行。工作不過為了糊口、討碗飯吃,俗氣的很,但不得不為;而修行顯得“高大上”,遠離塵俗,普通人即使想為卻不能也。
但這種修行方式在王陽明看來就是“著相”了,矯揉造作,為修行而修行。他認為,工作和修行是一體的,工作情境是標榜進取精神的儒家最好的修行之地,正如知行合一一樣,也正如事上磨練的`心學基礎一樣,修行無體,以工作為體,以生活為體。離了工作和生活,修行就變得毫無意義。
盡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養(yǎng)性事天是學知利行事,夭壽不貳,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
——王陽明
比如刷牙。
天理正道,是每次要刷三分鐘。
那么每次刷牙,刷夠三分鐘,就是致良知。
很多人都會偷懶,上刷下刷,草草收場;那就是良知被遮蔽了。
比如不要亂扔垃圾。
天理正道,是不能扔到馬路上,而是要扔到垃圾桶里。
你走在馬路上,吃了一個橘子。有橘子皮。你隨手一扔,扔到草叢中。
那就是良知被遮蔽了。
比如在公共場合說話。
天理正道,是不能太過大聲。
你很激動,或者急于表達自己的看法,于是大喊大叫。路人側(cè)目,或者影響他人;這個時候,你的良知被遮蔽了。
這三件,都不是大事。
這三個錯誤,都是大家容易犯的,或者大家都犯過的。
格物致知,格的就是平時大家最容易犯的、也最容易改的念頭。
生活小事,就是致良知。
再又比如,花草枯萎,沒有精神。是需要澆水了。那我們就澆水。
花草不夠茂盛,缺乏養(yǎng)分。是需要施肥了。那我們就施肥。
農(nóng)田里的稗草太長,影響水稻的生長了。那么我們就除草。
頭皮發(fā)癢,頭發(fā)臟了。那么我們就洗頭。
該澆水時,澆水,該施肥時,施肥,該除草時,除草,該洗頭時,洗頭。
順應天道天理,就是致良知。
做好當下的一切,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就是致良知。
《致良知》學習心得2
今天的課主要說了知行合一和中國文化,我的理解就是想和做不光是簡單的統(tǒng)一,從最初的認識錯知錯行和正知正行到天理合一(此處最終的高度的用詞沒記住不夠準確,大意就是大眾公認的認可的一個好的行為準則)是一個逐步攀登的過程,劉老師的解釋知和行原本就是統(tǒng)一的,我這樣想就這樣做了沒有對錯之分,后來想想也會有這樣的情況,比如去有些事不會想那么多,也就是常說的“不過腦子”看見產(chǎn)生的結(jié)果了才知道“哦!原來這樣。
我的理解是想和做是兩種行為,我們需要通過參照”過來人或是公認“的標準來修正他們統(tǒng)一的一個過程。中國文化講的不多,對于傳統(tǒng)文化我個人除了書法其他不是很喜歡,我的認知里人類文明的`演變就是一個優(yōu)勝劣汰的蛻變過程,所有不合時宜、不符合人性、落后不能滿足需求的東西都會慢慢被淘汰,如果能實現(xiàn)穿越我想絕大數(shù)人是不愿再退回去的,這也說明潛意識里大家已公認現(xiàn)在或是未來的生活方式才是最理想的狀態(tài)。
金一南教授的《心勝》視頻我看了好幾遍,每一次看完都熱血澎湃。尤其聽到楊靖宇那句,“中國人都投降了,還有中國嗎?”朱德在南昌起義南下隊伍全軍覆沒后,依靠心勝,保留住中國革命的火種,激勵僅存的八百多人繼續(xù)前進。最后百萬雄獅渡江去,解放全中國。心勝不是唯心主義,心勝是一種精神的力量,是我們由內(nèi)而外煥發(fā)的生命力。
1、戰(zhàn)勝對手有兩次,一次在自己心中。
2、多數(shù)人因看見而相信,少數(shù)人因相信而看見。
3、歷史因少數(shù)人的堅持而改變,正是因為他們沒有隨波逐流,而成為中流砥柱。
4、中國革命的歷史告訴我們,只要心中有光明,就能驅(qū)走黑暗。就能從困苦中走向勝利。
《致良知》學習心得3
知行合一是中華文化的精髓。知是行之始 行是知之本。知而不行,就是不知。
從錯知錯行到正知正行攀登,知行包括,錯知錯行,惡知惡行,淺知淺行,深知深知。正知正行(天理良知)。
文化是人的行為,思想,習俗,精神財富,物質(zhì)財富的總和,文化是心的.呈現(xiàn),是去除小我成就大我。
中華文化,真心對別人好,仁者無敵,自能無敵無天下。
中庸 不偏不倚 體現(xiàn)在智慧上。
謙虛,胸懷,包容別人,謙和的人有非常大的成長力。
真誠 老實不說謊,厚重成事,能托妻寄子,雖千萬人吾往也。
學習道理都明白,用在事上很難。學與行遇到瓶頸。
《致良知》學習心得4
局里組織學習陽明先生的致良知,經(jīng)過近半年的認真學習,通過每周寫心得、匯總學習感悟、集中學習分享等方式,使我對陽明先生的致良知有了較為系統(tǒng)、深刻的認識,感悟頗深。通過學習反思自己,才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好長時間沒有認真的閱讀學習了,心態(tài)長時間都處在比較浮躁的狀態(tài),現(xiàn)在通過學習致良知感覺真的需要讓自己的心靜一靜,認真思考下自己對生活和工作的態(tài)度,做事的方式方法。通過學習使我親身感受到自己內(nèi)心的變化與能量的提升,非常感謝單位和領導給了我這次學習提升的機會。現(xiàn)將學習《答聶文蔚書(其一)》一文的學習感悟和大家進行分享。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萬物,本吾一體者也。良知之在人心,無間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毕壬谥械摹傲贾笔侵覆灰蕾囉诃h(huán)境、教育而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識和情感,也是至善本體在是非知覺上的當即呈現(xiàn),也是天地萬物的本源,既是每個人的“本心”;良知之心人人具有,圣人與常人無異,圣賢之所以成就偉大,是因為他們依良知而行。而我們多數(shù)人為什么不能保持和守住本心,那是因為有些人的良知在工作或生活中被各種私欲或其他消極的東西蒙蔽了,才會有人逆著良知做事,對自己、對別人甚至對企業(yè)都沒有好處。
當今社會,很多人在工作生活中都是手忙腳亂、越忙越亂,把事情弄得一團糟,自己也困頓不已、狼狽不堪。為什么會這樣?陽明先生一語道破天機——那只是因為你的得失之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結(jié)果,恐懼得到壞的結(jié)果,于是就蒙蔽了自己那顆本來能泰然處之、平和應對的心。起伏得失本是常態(tài),盡力而為、順其自然反而會收到意想不到的結(jié)果。
良知就是天理,就是道,它本來就存在于每個人心中。致良知,就是發(fā)掘自己的良知,讓良知主宰自己。一是要自己的“良知”不被蒙蔽,做到“存天理,去人欲”,只有事上磨、時時磨、心上學、心上覺,摒除一切私欲,提升心性、磨煉靈魂,才能修得一顆至誠之心。第二個要將“良知”貫徹到生活工作實踐中,就是“知行合一”。
如何做到提升心性、磨練靈魂?工作有戰(zhàn)勝欲望、磨煉精神、塑造人性的效果,你在工作中表現(xiàn)如何,良知輕而易舉的就能知道。在工作中自然而然的按照良知要求去做事,不欺良知這才是提升心性、磨煉靈魂的真"修行"。所以,知行合一、腳踏實地的認真工作才是最重要的。
孔子云:“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比绻虚e工夫抱怨不滿,還不如努力前進、提高。每日檢查自己的.行動和心里狀態(tài),是否只考慮了自己的利益,是否待人接物有不妥之處等,自省自戒,努力改正,培養(yǎng)對任何細小的事情都心懷感恩的心性,真誠待人、樂于奉獻、勇于擔當?shù)呐ぷ。不要總是忿忿不平、杞人憂天、自尋煩惱。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我的內(nèi)心開始安靜下來,我將懷著一顆真誠、質(zhì)樸、敬畏、感恩的心,沿著既定的目標努力工作,提升服務水平,為焦作分行的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致良知》學習心得5
什么是小我?
不愛祖國是小我。講善意謊言是小我,表現(xiàn)自己是小我,好為人師是小我,膽小懦弱是小我,聞譽而喜是小我,聞毀而怒是小我,傲慢自大是小我,讓人看不起的.品質(zhì)是小我等等。
問問自己,以下這些“小我”,自己真的沒有嗎?
不信圣賢、不孝父母、指責抱怨、投機取巧……
叨天之功、掩人之善、襲下之能……
厭惡、嫉妒、攀援、說謊、貪污、賄賂……
傲慢、恭維、懈怠、狡詐偷刻、憂患、郁悶、苦悶……
“雖昔為寇盜,今日不害為君子矣”,真正明白每個人心中都擁有無盡的寶藏,就要從當下開始,下明心凈心之功,克除小我。
《致良知》學習心得6
人生的重大秘密,到底是什么?
形形色色的人物故事告訴我們,生命并非一張白紙!每個人與生俱來擁有不同的“生命底色”。
生命底色不同,因而人們就呈現(xiàn)出千差萬別的不同——比如有的人天生就是“孩子王”,有的人天生就喜歡讀書學習,有的人生來就很勇敢,有的人從小就很膽小,有的人從小就很自私……有的人“命”好,生于豪門且天生麗質(zhì);有人的'“命”不夠好,出身寒門且資質(zhì)平平。
每個人生而不同,我們要正視人生起點的天差地別。然而,這并非人生真相,也不是人生本質(zhì)。
根據(jù)圣賢的教誨,如今我們明白,在這一人生表象背后,有一個驚天的秘密。那就是,一切民眾,生而平等,每個人心中都擁有無盡的寶藏!
我們生命中所呈現(xiàn)出來的生命底色的差別,只是冰山一角,或者說是大海上的幾個氣泡。但相對于大海而言,這些差別完全可以忽略不計。大海般的寶藏,才是我們的生命本質(zhì)。
每個人心中都擁有無盡的寶藏。這是人生重大的秘密,鮮有人知,少有人得,明白且體證這一人生秘密的,更是寥寥無幾!
陽明先生龍場悟道之后指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边@意味著,每個人都可以建設心靈品質(zhì)從而開發(fā)心靈寶藏主宰行為作用,因而在今天成就的基礎上,將格局境界提升百倍、千倍乃至于萬倍。
如果能夠開發(fā)更多的心靈寶藏,每個人的人生成就都可以若干若干倍地增長!
或許你已經(jīng)功成名就,你的心中仍然有萬畝良田有待開墾;蛟S你的事業(yè)還不盡如意,同樣你的心中也有萬畝良田值得開墾。
圣賢為我們揭示的這個人生秘密,讓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如此充滿希望!
《致良知》學習心得7
王陽明被稱為古今第一完人,之所以獲得如此高的贊譽,那是因為他有一門很厲害的學問。這門學問,如果我們能學會一半,也必然能成就一生,這就是致良知的大學問。
何為致良知?
良知,即本我真心,致,就是實踐磨礪。王陽明認為,良知人人具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nèi)在力量。"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過程,因而也就是自覺之知與推致之行合一的過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
那么,致良知又會有什么樣的表現(xiàn)呢?
這在王陽明身上體現(xiàn)的最充分。當時寧王造反,王陽明原本有其他任務在身,但他毫不猶豫前往平叛。此時的大明王朝政治形勢波詭云譎,很難說誰成誰敗。朝廷官員不愿開罪寧王,也都選擇明哲保身,只有王陽明知難而上。他也不是沒有擔心,他甚至讓家人在自己家門外環(huán)布柴草,說一旦事敗,絕不肯被俘,全家舉火自焚。說明當時形勢何其嚴迫。
但是王陽明為什么可以挺身而出?就是因為"致良知",聽從內(nèi)心光明的指引。知道什么事該做,什么事不該做。行為準則、行動智慧全都自然而然地出現(xiàn)了,這就是致良知的表現(xiàn)。
除了在大事上不糊涂,在日常生活中,致良知也是走向快樂人生的法寶。
王陽明說:"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欲,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灑脫,何等簡易!""
在王陽明看來,功夫在減不在增,所謂減即去物欲之昏蔽;減盡人欲,便回復良知之本體了。
《道德經(jīng)》里也講:"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人不能有太多的欲望,要懂得適可而止。
王陽明曾給學生舉例,古代的張良、董仲舒、諸葛亮、韓愈等取得了卓越成就的人,無一不是淡泊名利之人。
正是因為他們的欲望少,所以才能把精力專注在事業(yè)上,最終才取得了過人的成就。
只有通過節(jié)制自己的欲望,才能減少心中的雜念,才能讓心靈真正意義上沉靜下來,讓自己在欲海中脫身,做些有價值的事情。
大道至簡,知行合一。致良知之道,就在于把心放平,在自己的真知上,抓緊用功,去私欲,提高境界,實現(xiàn)真正明了,獲得圓滿人生。致良知四合院將和更多人一起傳播優(yōu)秀中華傳統(tǒng)文化,感受致良知的力量。
《致良知》學習心得8
1,不以聰明警捷為高,而以勤確謙抑為上。
從來不喜歡被別人夸自己聰明,原因是覺得強調(diào)了父母遺傳的天賦而被忽略了自身的努力,但卻未深入思考,被夸聰明,可能是因為表現(xiàn)出了小聰明,而非真的勤奮好學。
2,立志為里,勤學為表。
立志在人,感愿在事。立志在內(nèi)心,勤學在表現(xiàn)。勤學不止是勤奮,勤學更是思考到底要成為什么樣的'人?需要學習什么,怎樣學習。不只是學習知識,妝點門面,更是要真知真行,知行合一,不斷自我提升。
3,人格的力量與真理的力量。
立志,勤學,改過,責善,就是人格的力量。學習的知識,方法,技能,工具,技巧,就是真理的力量。兩者需要相互結(jié)合,才能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致良知》學習心得9
近期公司組織致良知學習,我們卡車服務站在孟站長的帶領下也認真學習了致良知里面的內(nèi)容,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感覺受益良多,也深有感觸。
“良知”,既是道德意識,也是我們每個人內(nèi)心深處天生的善良!爸铝贾本褪菍ⅰ傲贾蓖茝V擴充到事事物物,“致良知”即是在實際行動中實現(xiàn)良知,就是知行合一。
人要多做好事;多做善事,不計較個人得失,做一個有理想、有道德、友文化、有信念,有一顆寬大的心,既然人生中有某些事情要面對,與其做無所謂的掙扎,還不如放下心來,坦然的心態(tài)去面對,不要有幻想,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克服所謂的困難,用自己的.努力體驗前人經(jīng)歷過的境界,只要打通心靈的一些關節(jié),做什么事情都能適應都能做得做得很好,每天想不通的時候,問下自己“要是圣人處于這種環(huán)境下,他們會有怎樣的想法和做法呢”所以努力讓自己做事情達到一種新的境界。首先要培養(yǎng)自己接受現(xiàn)實的心態(tài),放棄一些負面情緒,以一種積極、冷靜、樂觀的態(tài)度去應對所遇到的一切事情,只有這樣,我的內(nèi)心才會發(fā)出巨大的能量,心平氣和的去做自己該做的事,并把事情做到最好。
對于企業(yè)的“良知”就是對企業(yè)文化和核心價值觀的認同。作為一名員工,做任何事情要從公司利益出發(fā),公司的利益就是我們自己的利益;我們要正確地面對問題,用“致良知”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問題解決了,我們也就進步了!企業(yè)也就發(fā)展了!
《致良知》學習心得10
“心即理”!爸泻弦弧币浴靶募蠢怼睘榍疤,簡言之,還是 自古以來人為什么而活著的老問題。知行之外,另有一個真正的底層動因。那就是主 體,也可稱自我。不明白自我,就不能找到價值。所以古哲人把認識自己作為哲學的最高智慧。
“致良知”。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所有一切都是在追尋大道的 基礎上,也就是在良知的基礎上,而不是為了目的而不擇手段的借口。凡是成功的人,都有很高的境界。自古以來境界不高的人,貪婪算計的沒有一個能成大事的。追求知行合一,境界高,寬闊的胸懷可以廣納賢才,收獲人心,成就偉 業(yè)。在追求高境界過程中,才能更有動力不斷學習,完善自己。
《致良知》學習心得11
1、知行合一,其實每個人每天都在做,但這個“知行本一”不一定就是好的、正確的。每個人都會對自己好,知道道理是一回事,內(nèi)心想的是另一種念頭,那行為表現(xiàn)出來的一定是自己心里想的,而不是那個應該知道的道理。比如沉迷游戲、吸煙等等,一定是心里覺得這樣讓自己更好,才會一直去做。
所以,正確的“知行合一”,是要在正知正行上下功夫。正知才會正行,正行即正知。
2、中華文化,不僅僅是外在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技藝技術(shù),其實是內(nèi)在精神、心里的感受的呈現(xiàn)。
3、中庸是中華智慧,是不偏不倚、不前不后,是頂天立地。
4、中華文化是真正的利他,我們要修身齊家治國利天下。
5、影響他人從提升自己開始,身教重于言教。
6、善意的謊言是缺乏智慧的`處理方式,一個連善意的謊言都沒有的人,是一個真正值得信任的人。
7、如何讓心平靜,在紛雜事務中還能靜心學習?還是需要通過學習,有了正知正念,就會有清晰的評判標準,就能高效快速做出抉擇。團隊共同的學習,共同的進步,就能提升整體的素質(zhì),就能解決學習與事務之間時間調(diào)配的問題。
《致良知》學習心得12
陽明先生“巖中花樹”的經(jīng)典故事耐人尋味、歷久彌新。
先生游南鎮(zhèn),一友指巖中花樹問曰:“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相關?”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這段對話寓意很深。簡單地講,如同法國藝術(shù)家羅丹所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同理,工作中處處有花樹,只是缺少發(fā)現(xiàn)花樹的心靈。
價值觀就是用來衡量人生和事業(yè)價值的標準。
由于價值觀不同,也就是價值衡量標準不同,同樣一份工作,對不同的人,就呈現(xiàn)出不同的價值。這就是陽明先生所闡述的“心即理”——你有怎樣的心,就能感知到怎樣的真理和價值。
一個剛畢業(yè)的年輕人,在單位中承擔著瑣碎的事務性工作。如果以有形價值為衡量標準,他就會覺得百無聊賴。但如果他志存高遠,那么,掃地打水這些瑣事都成為了磨煉自己的一個機會。
因此,“價值觀”決定一個人對工作的“價值感”。
當你喜歡草,草就有了價值;當你喜歡花,花就有了價值。一個人喜歡清閑,“錢多事少離家近”就是價值。一個人立志厚德載物自強不息,“996”就是價值。
心靈品質(zhì)越高,格局境界就越高,在工作中發(fā)現(xiàn)的.價值就越大。
對于士人,秉持腳踏實地忠于職責的價值觀,感知人心就是工作的價值所在。
對于能人,秉持德才兼?zhèn)渲敬娓哌h的價值觀,鏈接人心就是價值。
對于君子,秉持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的價值觀,利益人心就是價值。
《致良知》學習心得13
何為“仁愛之心”?陽明心學說讓我們放下私欲,便能生起一份仁愛。白老師在回答中說:“要擁有這份仁愛,要有這么一份擔當,和報效祖國的能量。”我的理解是,要擁有一顆仁愛之心,擔當、崇高感、洞察力三者缺一不可。早在多年以前,任正非的著名語錄已經(jīng)廣為流傳:“華為沒有院士,只有院土!币驗閾敚驗槌绺叩氖姑,華為才得以快速發(fā)展壯大,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貧w初心,回歸仁愛之心,才能洞察發(fā)聲者的訴求。
何為“無聲的呼喚”?因為無聲,所以這種呼喚是細妙的、微妙的,很難被覺察到,盡管很難被察覺,但是它卻給我們指明了一個方向,那就是如何塑造以客戶為導向的思維。想客戶之所想,急客戶之所急。以一顆仁愛之心,進行心與心的溝通,只有這樣才能感知別人感知不到的東西,才能洞察什么是“無聲的呼喚”,才能實現(xiàn)與“無聲的'呼喚”進行無縫鏈接。
今天的品牌該如何定位?像慈母一樣感知自己孩子的所思所求,以一顆仁愛之心傾聽消費者的“無聲的呼喚”。
《致良知》學習心得14
規(guī)矩和場景非常重要:我已經(jīng)有很久沒有像今天晚上這樣收攝自己。觀自己,觀其心,正其身,讓自己坐得筆挺。時刻保持警醒,一個多小時坐下來,感覺很好。老師提出看似有些嚴苛的要求,但實際上讓我更加感覺到我們是一個整體。通過紀律來規(guī)范和莊嚴大家,讓大家更為快速有效地進入學習狀態(tài)。
關于場景:今晚大家營造的'能量場非常棒,最后一首《祖國頌》,民族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大家繼續(xù)這樣同頻共振,我們的學習會事半功倍。
自我的突破非常重要:我們大部分人之所以痛苦,是因為能力(心靈品質(zhì)的高度)駕馭不了我們當下的欲望,所以不停地陷入痛苦,原地打轉(zhuǎn)。當我們的心靈品質(zhì)都提升的時候,當下的問題都不是問題。如何去除無明和私欲?從小我提升到大我,再上升到更大的社會責任,家國情懷,很多問題游刃而解。
《致良知》學習心得15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希望分享的主題是“修行”。
人一生就是個修行的過程,我們要不停地去修復與世界的關系,包括周圍的環(huán)境、人與事。在公司要作為其中的一員去修復與團隊成員的關系,達到同頻共振的`工作效果;在家庭要修復與家人的關系,營造和諧幸福的家庭氛圍。
而人格的力量會在修行中發(fā)揮強大的作用,當我們責己后發(fā)現(xiàn)各種問題時,要利用自己內(nèi)心的能量和心力資源去解決問題,做到更好的自己,達到更佳的工作結(jié)果。
當遇到利己VS利他的問題時,“用心至善,私心了無”應該成為行為的指向標。我會一點點努力的。
【《致良知》學習心得】相關文章:
致良知心得體會04-05
堅守良知作文02-16
喚醒良知作文05-28
致良知讀后感09-24
《致良知》讀后感09-26
《致良知》讀后感06-23
《致良知》讀后感02-24
法治與良知/姚建宗02-20
生意良知見溫暖真情02-23
致良知讀后感(精選19篇)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