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大全[15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
讀這本書之前,和一個朋友聊天,他說人是追逐快樂的機器,我們不論做什么,最終都是想讓自己得到快樂。我仔細體會了一下,只要把“快樂”理解的寬泛一些,人生還真就如他所說,一直在尋找快樂的道路上。
為什么說起了“快樂”呢?我一直糾結(jié)于平淡的工作和生活,有一份一眼望去看不到前途,卻看得到退休的工作,沒有興趣也找不到價值。每天被自己的這些情緒麻痹著,免不了的怨言和負能量。這樣的心態(tài),我怎么能過的快樂呢,如果這樣的生活是不快樂的,那么就與上述“人是追逐快樂的機器”的觀點相悖了,既然認同了人生應該快樂,那么需要改變的就應該是我現(xiàn)在的態(tài)度。也就是說如果不能感受到快樂,就不可以一直這樣止步不前,必須不斷向前邁進。
如何才能改變呢?感謝好友推薦,讓我讀了這本將大師的觀點深入淺出,用對話的模式講述出來的《被討厭的勇氣》,第一次讀到書名,我認為是“令人討厭的勇氣”,讀罷方知是“擁有‘被人討厭’的.勇氣”。本書語言通俗易懂,讓我這個零基礎學員少了許多障礙,多了些思考、共鳴和感悟。同時也感謝這個勇敢邁出第一步,鼓起勇氣開始寫讀書筆記的自己。深夜,頂著感染“永恒之藍”的壓力。
一、人生不是由別人賦予的,而是由自己選擇的
哲人說,決定我們自己的不是“經(jīng)驗本身”,而是“賦予經(jīng)驗的意義”,這直接決定了我們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別人賦予的,而是由自己選擇的,是自己選擇了自己如何生活。
比如中學時期的經(jīng)歷,讓我失去了對學校社團活動的興趣,選擇了安靜自由甚至散漫的大學生活,本科同學們的就業(yè)經(jīng)歷,讓我決心要擁有一個穩(wěn)定的工作和生活,所以走到今天的每一步都是我自己的選擇,所以沒必要哀怨過去的不如意,也不必抱怨現(xiàn)實的不溫柔,是我自己主動選擇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二、你之所以無法改變,是缺乏改變生活的勇氣
哲人說,盡管有些不自由,但還是感覺現(xiàn)在的生活方式更好,也就是說及時人們有各種不滿,但還是認為保持現(xiàn)狀更加輕松、更能安心。簡單的說就是害怕向前邁進或者是不想真正的努力。不愿意為了改變自我而犧牲目前所享受的樂趣(比如玩樂和休閑的時間),也就是拿不出改變生活的勇氣。
哲人的這些話,感覺字字句句都在指向我,骨子里我也不想安于現(xiàn)在的生活,也想奮斗打拼成就一番事業(yè),但真正遇到需要我做出改變的時候,比如去二營部鍛煉,再比如辭職去大城市,我就拿不出打破平淡生活的勇氣。害怕新環(huán)境,害怕新領域,害怕新生活給我?guī)淼拿β岛筒话,所以,最終我還是在原地,選擇了不去改變。
三、認真活在當下,跳好人生的圓舞曲
如果選擇不去改變,又會怎么樣呢?我還是那個糾結(jié)抱怨的我嗎?當然不會再是了,閱讀本書的最大收獲就在于此了。引用一段話“上帝,請賜予我平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給予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賜我智慧,分辨這兩者的區(qū)別!
一是既然選擇了不去改變現(xiàn)有的平臺,那么就踏踏實實的認真過好現(xiàn)在的每一天,接納自我、接納現(xiàn)實,并學會如何利用好現(xiàn)有的東西,慢慢的朝著理想的方向努力;二是在共同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慢慢體會“我可以在這里”的歸屬感,這種感覺必須靠積極的參與和付出才能夠得到,也就是說人只有在能夠感覺到自己的價值的時候才能獲得勇氣,而這種價值感(我也把它理解為歸屬感)不是生來就有的東西,要靠自己的手去獲得;三是不要過于關注山頂,我們腳下走過的每一步,度過的每一天都是人生這個旅程中美麗又獨一無二的風景。
四、人際關系的王牌,握在自己的手里
哲人說,提到人際關系,人們往往會想起“兩個人的關系”或者“與很多人的關系”,但事實上,首先是自己。如果被認可欲求所束縛,那么“人際關系的王牌”就永遠掌握在他人手中。
十幾年之前,當我還是個小女孩,害羞靦腆不善于表達,從來不敢由我開始邁出第一步,以至于那個小男生,他到底是不是也喜歡我,應該是一直都無法解開的迷了。
哲人說,如果關系淺,破裂時的痛苦就會小,但這種關系在生活中產(chǎn)生的喜悅也小。只有拿出進一步加深關系的勇氣之后,人際關系的喜悅才會增加,人生的喜悅才會增加。
不敢說和大師的觀點不謀而合,但前期因為小男生帶來的遺憾,也令我痛定思痛,決心做出改變。與人相處中,付出真心,給予信任,鼓勵自己邁出第一步,學著主動表達,不畏懼拒絕,承擔風險,這樣也許會受一些挫折,但絕不會再留有遺憾。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2
《被討厭的勇氣》描述了一位失意的青年與日本哲人的一系列對話。日本的哲人重點向青年講述了阿德勒心理學的核心要義,告訴人們:“世界及其簡單,人們隨時可以獲得幸福!爆F(xiàn)在很多人都不會完全認可這種觀點,大家都生活中充斥著競爭、壓力和煩惱,復雜的人際關系總會把人們壓的喘不過氣。我想也正是這樣一種極具爭議的觀點才讓這本書變得更具魅力。這本書的筆記我整理了兩遍,寫下這些文字也僅僅是要對這本書的內(nèi)容再次梳理而已。其實每一章都值得去吸收和消化,我僅僅是粗淺地記錄一下主線供大家參考:阿德勒心理學概要、自我接納、他者依賴—課題分離、他者貢獻、關于幸福的總結(jié)。
阿德勒心理學
阿德勒心理學簡單的理解是:“個體心理學”、“使用心理學”也可以看作是“勇氣心理學”。他不同于大名鼎鼎心理學家佛洛依德的地方在于,阿德勒否定“心理創(chuàng)傷學”。佛洛依德認為很多成年人的煩惱和痛苦來自于成長過程中的創(chuàng)傷,也就是每個人都背負著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的種種陰影。而阿德勒認為:“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jīng)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jīng)歷的意義!币簿褪钦f人生不是由別人賦予的,而是由自己選擇的,是自己選擇自己如何生活。他認為我們每個人都為了某種“目的”而活。比方說,一個人形容自己說話總是臉紅,他不敢去與人溝通。那么按照佛洛依德的觀點也許要探究這個人小時候是否收到過某些“傷害”從而不敢表達自己。而按照阿德勒的理論來說,這個人也許是因為”害怕被他人拒絕“這個目的從而選擇了”臉紅“這個自我逃避的手段。又比方說有的人經(jīng)常掛在嘴邊說自己脾氣不好,那么按照此理論,他只是為了”震懾“住別人或者用更少的溝通控制別人這個目的,利用”發(fā)脾氣“這個手段去大發(fā)雷霆。臉紅也好,發(fā)脾氣也好都是可以改變的,關鍵在于這個人是否有勇氣去改變。
“如果一味地關注過去的原因,企圖僅僅靠原因去解釋事物,那就會陷入”決定論“。也就是說,最終會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我們的現(xiàn)在甚至未來全部都由過去的事情所決定,而且根本無法改變!卑⒌吕招睦韺W告訴我們:“如果我們一直依賴原因論,就會永遠止步不前!彼韵氆@得幸福的關鍵也在于我們是否有勇氣承認我們是有能力改變的,并真切的付諸行動改變。很多人都知道自己的不足,比起用”兒時陰影“、”外界因素“為自己找借口來說,改變其實是很難的。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保持現(xiàn)狀都是更加安心,更加簡單的事情。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都會覺得自己不幸福。改變難同等于幸福難。
自我接納
很多人都有羨慕別人的時候,那么這個時候要真的問問自己:“你想成為別人嗎?”我們每個人都無法成為別人,這件事是無法改變的事實。所以獲得幸福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做到—自我接納。我們要知道“我”這個容器不可以更換,但是可以更新!蹦橙巳绾慰词澜纾秩绾慰醋约,把這些賦予意義的方式匯集起來的概念就可以理解為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也可以看作是人的性格,廣義來說也是一個人的世界觀或者人生觀。阿德勒鼓勵人們分清“可以改變的事情”和“不可以改變的事情”。當然我們的出身、父母、家庭、國籍等因素都是無法改變的,但是我們可以自由的對可改變的事情進行“重新選擇“。我們要告訴自己:”無論之前的人生發(fā)生過什么,都對今后的人生如何度過沒有影響。決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時此刻的自己!叭绻氆@得幸福就要擁有改變自己的勇氣,學會更新自己的生活方式。
課題分離
說到他人的問題就不得不的提到煩惱二字。書中提到一切的煩惱都來自于”人際關系“。我覺得這樣的煩惱在我們國家就更為明顯。因為中國的文化里有一種“恥文化”,人們都十分在意自己的“面子”。在過去的農(nóng)村就更為明顯,就像李銀河老師說提到過的,在過去的農(nóng)村人們會花很多錢去辦“紅白喜事”也不會投資錢在改善生活和教育子女上。這種落后都在于人們太在意別人的評價,在意自己所謂的“面子”。阿德勒心理學也提到所有的煩惱都是來自于人際關系,但是人們又不得不面對人際關系這個課題,這就好比是每一個人的義務一樣無法逃避。所以切斷煩惱的根源也在于如何去處理人際關系。書中提到了一種方法那就是做好—課題分離。我們要做到不去妄加干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要讓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判斷是誰的課題的方法很簡單,只需要考慮一下”某種選擇所帶來的結(jié)果最終要由誰來承擔?“如果不需要你承擔的結(jié)果那就是他人的課題,也就真的不需要你去妄加干涉了。書中阿德勒舉例說,心理咨詢輔導認為,被輔導者是否改變并不是輔導顧問的課題,最后還是要被輔導人自己去下決定做決定,輔導顧問師不能干涉的。正如一句諺語所說:“可以把馬帶到水邊,但不能強迫其喝水。”
課題分離很容易被消極化,其實他并不是讓我們對他人放任不管,而是幫助他人找到自己的課題,讓自己和他人由自己處理課題的自信和能力。尤其在親子關系中更是如此,作為父母更要讓孩子認識到哪些是自己的課題,如何把自己的課題做好,為自己做好。
人際關系按照距離和深度大致分為工作課題、交友課題、愛課題。這三個課題的分離難度是遞增的,給人們帶來的煩惱也是遞增的。其實人生這三大課題中工作課題是相對簡單的,倘若有人不喜歡這個工作大多都是因為在工作中受到了批評、被貼上了無能的標簽、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而當你離開這個工作的時候,這個煩惱也被剪斷了,工作課題是很容易被處理的。再者就是交友課題,在這樣一個”友船翻“的時代,很容易瞬間失去一個所謂的閨蜜或者知己。愛的`課題其實最難的,按照深度來看親子關系又難于夫妻關系。因為親子關系是不會被任何因素割裂的。因此父母對孩子做好課題分離也是幫助自己和孩子獲得幸福的關鍵。
以最難的親子關系為例,父母和孩子也要做好課題分離。這種分離和放任完全不同,放任是指:“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孩子在做什么的態(tài)度。”相反阿德勒主張:“在了解孩子干什么的基礎上對其加以守護。如果就學習而言,告訴孩子這是他自己的課題,在他想學習的時候父母要隨時準備給予幫助,但絕不對孩子的課題妄加干涉。在孩子沒有向你求助的時候不可以指手畫腳!蹦茏龅接H子關系的課題分離是一個相對較大的課題,這樣是幫助父母減少生活的煩惱和負擔更是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課題,給他們獨立和自信的能力,更是給予孩子獲得幸福的勇氣。只有接納自己,過好此時此刻的自己才是幸福的開始。
做好課題分離,幸福的人際關系是幸福的重要指標。
他者貢獻
做好課題分離只是人際關系的一個入口,只需要我們記。骸痹谝馕覀兡樀闹挥形覀冏约!澳敲慈穗H關系的終點在于:“共同體感覺”即“把他人看做伙伴并能夠從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狀態(tài),就叫做“共同體感覺”。阿德勒告訴我們要把對自己的執(zhí)著變成對他人的關心。這一點其實是讓我們找到幸福的導航,我們要按照這樣的方向去生活,不去向外尋求認可和肯定(那是他人的課題不是自己的課題)只需要從心底信賴別人,相信別人是自己的伙伴(至于別人怎么對待我們也是他人的課題),從我們自己做起不去計較別人的反饋,由內(nèi)而外的獲得自由的幸福。比如工作也是一種他者貢獻,我們工作更多的是要在集體中找到自己的歸屬感,而非單純的滿足,在我們做好自己對集體貢獻的同時,收獲了歸屬感從而回歸到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即自我接納)。
共同體的概念無限大,可以讓我們用宇宙觀的視角看問題從而也可以化解一切問題。你不在這里工作,也會在家庭中找到歸屬感,離開家庭你還有國家,離開國家還有世界......有無限大的共同體讓你找到自己的歸屬和價值,因此每個人都無需活在害怕關系破裂的恐懼之中,那是為他人而活的一種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在實踐中阿德勒提出了“橫向關系”的概念,我們在使用語言的時候要做到“不表揚”也“不批評”,因為這樣的表達方式都來自于你對他人的不平等關系。比如你表揚別人,那一定認為那個人的位置比你低,一定有等級產(chǎn)生。批評就更是如此。這樣有等級對對話都是一種“操縱比自己能力低的對方”的縱向關系。阿德勒心理學強烈否定賞罰教育也是因為它是為了操縱孩子。我們只需記住無論是老板、公司職員、家庭主婦、同性戀、異性戀都跟人的價值毫無關系。人與人之間“雖不同但平等”。學會用鼓勵性的語言去表達,尤其是一句”謝謝“真的足夠表達你對他人的感謝和肯定了。這也讓我想起《零極限》那本書中提到的四句箴言:”對不起、請原諒、謝謝你、我愛你“這些都是橫向關系的很好的展示也是獲得幸福的人際關系的核心。
還有一個重要的標準就是用”存在標準“代替”行為標準“,每個人的意義在于他的存在而非他的行為。這一點特別能夠幫助老人和失業(yè)的人找到幸福的坐標。很多”工作狂“都只能狹隘的靠”行為標準“來認可自己的價值,這就是為什么很多家庭的不和諧來自于“生產(chǎn)者”。他們很容易因為自己是生產(chǎn)者來以不平等的方式對待其他家庭成員。比如很多父親會以掙錢養(yǎng)家為由拒絕陪伴孩子、對妻子動怒、支配家人等等。書中提到每個人都有不是生產(chǎn)者的時候,退休的人、重病的人等等。我們要有勇氣用“存在標準”來接受自己從而不再需要他人的認可。比如媽媽是一名家庭主婦,她做的美味可口的飯菜就是對他者的貢獻,這種貢獻就是一種幸福。很多貢獻都是看不見的,而我們自己要感受這種“貢獻感”,這種感受就是幸福。甚至是重病在床的老人,他即使無法做事,全家也因為他還活著而倍感幸福和喜悅,這也是一種貢獻感,更是一種“存在標準”下帶來的幸福和自我接納。
關于幸福的總結(jié)
“世界及其簡單,人們隨時都可以獲得幸福!比松皇且粭l設定好終點的線而是點的連接。我們只要此時此刻充實就可以獲得當下的完整和幸福。你的世界只屬于你自己,不能靠他人改變而智能靠“我”來改變。阿德勒說:“必須有人開始。即使別人不合作,那也與你無關。”從接納自己開始不去妄加干涉他人的課題也不被他人妄加干涉;信賴他人,無條件的相信他人視他人為自己的伙伴而非敵人;從我開始進行他者貢獻,體會貢獻感帶來的幸福感,最后找到自我的價值和歸屬;最后再次回歸到對自我的接納。
哲人說:“認真過好此時此刻,這本身就是跳舞。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請不要把認真和深刻混為一談。人生很簡單,并不是什么深刻的事情。如果認真過好每一個剎那,就沒有什么必要令其過于深刻。并且還要記住一點。站在現(xiàn)實性角度的時候,人生總是處于完結(jié)狀態(tài)。”
愿我們每個人可以認真但不深刻地過好每一個幸福的當下......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3
可以說是對于這本書,真是相見恨晚,因為里面談及的好多問題我都有,心中很多小九九都得到了解決了。
自我承認是一個內(nèi)心戲多的人,我做一件事情總會考慮到很多東西沒有意義的事情,比如說我好久沒有給朋友圈的人點贊了,如果我給她點了贊,另外一個人看到我之前沒有點贊怎么辦,還有如果我在某個人發(fā)的朋友圈評論了,她不回我怎么辦會有點尷尬。
然后總會給自己設置不同的未知困難,比如我想轉(zhuǎn)租房子房東不同意,我又只能自己轉(zhuǎn)租房子,又怕合同到期后我不在廣州,然后房東不給我押金咋辦。用一個朋友的話說,你們女生真是醉了,事情還沒有發(fā)生,就預想著有個困難在那里,我跨不過去怎么辦呀?欸欸,就是這么事多,我自己看著這些小九九都心煩,太累了。
這是一本治愈系的心理學的書,和弗洛伊德的'原因論相反,而是目的論。原因論是發(fā)生事情導致結(jié)果,就是存在原生家庭導致的心理問題,以過去發(fā)生一些難受的事情為因,導致現(xiàn)在的”我“有不開心的癥狀或者說是抑郁癥。而目的論,是”我“遭遇了悲傷的事情,我需要悲傷的情緒來使我堅持我下去,正是因為我需要才有選擇悲傷或者抑郁。而事實是,我可以選擇這次事情作為一次經(jīng)驗,我選擇去面對它挑戰(zhàn)它,我至少戰(zhàn)勝了它,是一個勇敢的人。
從我個人角度來看,我之前總是找借口,我現(xiàn)在這種軟弱的性格,就是因為童年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也沒有得到過肯定。其實這也是我自己選擇的,不能因為童年沒有陪伴,我就選擇自暴自棄就埋怨自己,正如不能因為沒有得到任何人的夸獎而自我否定。
其實有些事情發(fā)生了就是發(fā)生了,有人說過,”任何事情只要考慮到人的因素都合理“。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是好處還是壞處,取決于你自己的想法,事情的好壞取決于主觀的看法。
文中主要觀點之一是學會課題的分離,如我總是在意別人的看法,從理性上分析,別人怎么想是別人的課題,我們沒有辦法左右別人的看法,再說了沒有人比自己更在意自己,總是放大自己身邊的小事情,陷入一種過度思考的情況。這里課題分離我只講了一小部分,感興趣的可以去看書哦~~
來接受心理咨詢輔導的人幾乎沒有任性者。反而很多人是苦惱于要滿足別人的期待、滿足父母或老師的期待,無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正如太宰治說的,“我想一輩子做個釣魚人,像個白癡一樣生活,你做不到的,你太容易理解魚的心情了。”其實往往是自己傷害自己,所以,也想對那些抑郁的人說,不要和自己糾結(jié)也不要責怪自己,你沒有錯。
文中還提到人生的意義,這完全是一個主觀問題沒有普遍性的答案。我想,就算現(xiàn)在有了答案,也會隨著時間自己的三觀改變而改變,人生的意義是自己賦予它意義,你想有它有什么意義就有什么意義。
最后,要關注于當下,不要執(zhí)著于過去,也不要過于浮躁地想要看到未來,當下才是進行時才是最可靠的。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4
8月初去往英國旅行的飛機上,用了5個多小時看完了《被討厭的勇氣》,發(fā)現(xiàn)真的是帶對書籍了,是一本在旅途中可以沉下心來閱讀的書籍。
這本書雖然采用的是兩個人對話的方式撰寫的:對人生充滿疑惑的青年和信奉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超然居住在鄉(xiāng)野的哲人之間的對話;看似有些理論的直接闡述,但是由于故事性不夠,其實讀起來還是比較晦澀的'。不過在讀的過程中,由于很多觀點是“煥然一新”的,甚至是顛覆和挑戰(zhàn)你原來很多的認知的,所以讀的過程是一個慢慢品味,細細反芻的過程,看一下,停一下;思考一下,回味一下,才能更好地吸收和理解,之后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由于之前聽了唐捷老師的心領袖,所以有些觀念不完全陌生,仿佛找到了依據(jù)和出處的感覺。唐老師的課程對于有些人來說是很深的,可能根本聽不進去,就如這位書中的青年,當他聽到一些觀點的時候,不僅是懷疑,有時是憤怒,跟我們過往接受的教育,常規(guī)理念以及社會主導規(guī)范都有相違背的地方;他會質(zhì)疑跟哲人的觀點,甚至公然挑釁哲人的說法,但是隨著對話慢慢深入,開始接受和理解,最后帶著自己的理解去踐行。
最近我也在探詢心智模式如何從2.0規(guī)范主導(活在他人的期待里,活在各種角色里,用社會規(guī)范約束自己的行為)過渡或者說進化到3.0自主導向(依著自己的價值觀而活,活出自我,自由,自主,為自己的選擇負責)。2.0到3.0的核心是需要突破一些對立的立場,如何從爭對錯,論輸贏到能夠以更多元,多視角看問題,能夠包容多種觀點;從各種社會規(guī)范的角色里隨時跳脫出來,擁有真正的自我,自由,自主。打破各種“應該”觀念的束縛,比如我應該做個他人眼里的好媽媽,好妻子,好員工,到我想活出自己的生命本色,可以做好各種角色,同時又能自由地脫離出來。這種生活在他人眼里看來或許會有些自我,也許會遭到其他規(guī)范主導人士的質(zhì)疑,甚至“被討厭”,活成這樣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就如唐老師在心領袖的項目中所說,當你進化了的時候,可能朋友都要換一波人了。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5
之前說自己看過聽過這本書,但只能夠知道課題分離,知道分清是別人還是自己的問題,但沒有得到根本的感覺。也沒有真正的應用!
那重新回顧一下自己為什么想看這一本書,其實不是看書,更多的是自己無法靜下心來,去看一本書,覺得時間太長了‘,我沒法花費那么長的時間去領悟,所以選擇了去看解說,想要快熟吸取里面的知識。這就是靜不下心來,太過于浮躁,急于求成想去改變。!這個很危險,因為世界上沒有捷徑可以走,當你盲目假裝的自信卻沒有自己內(nèi)心真正的因為自己的閃光點而自信,所以是不牢固的,空虛的,一吹就倒。所以現(xiàn)在裝自信沒有成功后反而越發(fā)挫敗了!
因為你最近的情緒徹底內(nèi)耗,你無法發(fā)現(xiàn)自己的價值,對自己全盤的否定,每天限制在自己的情緒里面無法自拔,覺得自己只有工作,工作就是我的全部,且只有這一份工作,可能我辭職之后就沒有其他工作可以做了。過度的擔憂自己的未來和對自己的過去思考,!因為急于求成,你想一下子讓自己變成另外一個人,徹底的成長,這些在被討厭的勇氣里面都能夠找到一個現(xiàn)對應的點。
那首先,這本書是一個自幼缺乏自信,出身學歷樣貌樣樣不出眾,比較自卑,對自己和對別人都是比較消極的青年去找一個哲人尋求真理。以對話的方式展示在我們面前!他問的問題同樣也是我存在的問題,我覺得我這個青年就是自己,甚至我還有很多存在的問題。
中心觀點:我們要去承擔責任
問題:你覺得別人可以讓自己高興嘛?你可以讓別人高興嘛?
答:按鈕在自己手上,要自己把控自己的,自己決定按不按這個按鈕選擇開不開心!
一:會以為自己現(xiàn)在所發(fā)生的問題會去歸根于自己的性格,原生家庭,過去的經(jīng)歷:那這本書里的真人并不會去推理回去式的問題,就例如大象在小時候被拴在鐵鏈的時候,他掙扎了三次都沒有掙脫,但但他長大之后,有力量的時候他不會選擇掙脫,因為他的信念中他就是掙脫不了,鐵鏈不需要做什么就依舊能把他束縛住。就好像我們的人生,很多人會把自己的一起失敗,挫折歸根于童年,家庭。都是你已經(jīng)長大了,你已經(jīng)獨立離開家庭了,那些以前發(fā)生過得事情,已經(jīng)對你沒有影響了,是你自己選擇,他持續(xù)有影響,就想那個細細的鐵鏈,你有能力,你有主觀話語權了,但是你選擇不背責任,你根深蒂固于自己改變不了了,對自己不自信。
那這里批判了你一個點,就是你就是自己不想改變,你口頭想著改變,你改變的方式就是把一些怪罪于外界,你說你的今天一切都是你童年收到的創(chuàng)傷,你的性格,你的'條件你的外界,你怎么多年積累出來的習慣,我想改變但這都是是我怎么多年形成的呀,我已經(jīng)很焦慮了,你看我想改變已經(jīng)想的這么痛苦了,這么累了,我已經(jīng)真誠的為自己改變付出痛苦了。但 你的目的卻沒有改變!你只是在找各種借口來讓自己逃避,尋求安慰,想把責任怪罪于自己的過去,而不是去承擔責任,你在逃避,逃避,逃避!
二:你的痛苦和快樂都是你自己選擇的,是你自己的責任,是你自己選擇你快樂和悲傷,是你自己的課題,不在于別人。
自己是自己的主角,但卻好像一個局外人,沒有自我的責任和擔當,沒有自我的想法和訴求,有的都是對他人的要求。這就是對我們內(nèi)心的心理邊界混亂所帶來的,不清楚什么是自己的課題,什么是自己的邊界,可看《被暴力溝通》丟了那個我,就是丟了溝通的權利,說話的主題里沒有我,是對自己人格的重塑。
三:降低自己的期望值:不要把期望放在自己的朋友該怎么做怎么做,別人要怎么做那是他的課題,你不應該把期望寄托在別人身上。對事物的期望也低一點,不要總想著這里能不能給自己帶來什么,你可以在這里獲得永久的工作機會,你的未來一定要是功成名就,要有什么可視的成績。我們來的這個世界上,不是為了功成名就,只是來看花怎么開,太陽怎么升起,怎么落下,你跟家人的幸福時刻是什么樣子的!
四:心事重重,怨念頗深,對人生感覺到萬般不幸,對萬事覺得諸多無奈,非常急切想要換一個角色,幻想一步到位,今天和明天就是兩個人,換個活法。又一邊覺得我該如何做呢,對改變無能為力,我能有什么方法呢,我沒有任何的心理資源和條件?這個畫像是極其危險的,需要去調(diào)整的!
這里是一個時間線的問題,就是過去和未來,唯獨不看當下!痘钤诋斚,不畏過去,不懼未來》
過去:不要去過度的把自己的一些都歸根到原生家庭,但我們已經(jīng)長大了,我們完全有能力可以去保護那個小時候的自己了。
決定我們自己的不是經(jīng)驗本身,而是我們?yōu)榻?jīng)驗賦予怎樣的意義!
歷史會存在影響我們,但他無法主導如何影響我們。就看你如何解釋你所經(jīng)歷的一切。如果你不想被讓過去成為你的羈絆,你要明白,困住你的不是過去,而是你對過去的一個看法。
未來:對未來充滿焦慮,擔憂未來過得不好。未來就是一個一個當下構成的,當下即未來,未來即當下,未來不一定比當下有意義更光明,未來也不一定是充滿了令我們恐怖的不確定性。
改變對過去的看法,未來即當下,未來也還未到。所以你只有對現(xiàn)在有掌控。記住,活在當下!
一個是空間線的問題,就是什么是自己的事情,什么是別人的一個課題
五:過去并不糟糕,一定會有很多快樂的事情,未來也并不可怕,不會比現(xiàn)在更差勁,所以不要太過于去擔憂。好好珍惜現(xiàn)在當下的事情,當下即是未來,何為當下,今天,此時此刻,你為你現(xiàn)在面對的一件事情感到疑惑,你去思考,去感悟,想著去解決問題。這就是當下!
六:焦慮和抑郁的本質(zhì)就是你對事物的失控感,來源于自我的價值感體系紊亂,想著操控一切,想著我必須要對其他人有用,我必須要出眾,只有這樣自己才能感受到自己是有價值的。這是一個病態(tài)的行為。這里例如你就覺得自己是個討好型人格的人,但其實不是,你只是正在走向討好型人格的一個人格傾向,所以你,現(xiàn)在還年輕,還處于一個形成的過程,社會角色還不多,那這個時候就應該及時糾正,調(diào)整!
你要趁著你還年輕,只是單純的一個社會公民角色的時候,去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存在的不完美的地方,需要改變的地方,在一個傾向的狀態(tài)就將其調(diào)整,通過學習改變的方法,應用到現(xiàn)實生活去改變,去強大自己的內(nèi)心,建立自己的價值體系,自己的人生邊界。讓自己在將要承擔更重的社會生活壓力時,你就會有資量去應對,而不是被動拖著不太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模式進入到更多的社會角色里,結(jié)果這樣就會造成非常多的痛苦,所以你現(xiàn)在要做的不是逃避,而是去改變。你所逃避的都會在未來以更重的一種方式回饋于你。你還想未來繼續(xù)痛苦嘛??!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6
某日好友說我最近看了本好書送你一本,乍一看書名還以為又是雞湯文類型的書,我本身對雞湯文比較排斥,但為了不辜負好友好意,讓我決定讀一讀。《被討厭的勇氣》案例很接近生活,讓大家能更好的理解心理學家阿德勒的理論,通篇都是采用青年和禪者辯論的形式展開,作者是日本的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該書講述了如何能夠在繁雜的日常瑣碎和復雜的人際關系中用自己的雙手去獲得真正的幸福。
淺談我對書中感觸最深的點,如書名所說要有被討厭的勇氣。文中說人的一切煩惱來源于人際關系,與此同時,人的一切幸福也來源于人際關系。如果我們真的'只關注自己,僅僅為自己考慮,我們雖然沒有了煩惱,也沒了幸福。我們要擁有被別人討厭的勇氣,因為這是我們追求幸福的代價。書中提到有個詞叫“自我意識過!,我們通常會覺得只有自私的表現(xiàn)才是自我意識過剩,其實過度關注在別人眼中的自己也是表現(xiàn)之一。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我們不是為了他們而活的。所以不要害怕被別人討厭,更不要害怕關系破裂,就像我們?nèi)松牡缆飞献呙恳欢物L景都有不同的人陪伴,如果僅僅因為我們活出了真實的自我,那么關系本身就是脆弱不堪的。
書中給了我們一種獲得幸福的方式。自我接納 → 他者信賴→ 他者貢獻如此循環(huán),一開始我覺得阿德勒的心理學很大程度上是自我安慰,是精神勝利法,但是當我看到阿德勒告訴我們,每個人的價值體現(xiàn)在對他人有貢獻,我又覺得這種態(tài)度是非常積極的。自我接納、信賴他人、他者貢獻,這三點實際上非常積極地指向了外部,不是尋求自我的回報。幸福就是貢獻感,在于每一個此時此刻,過好每一個當下,走著走著自然而然就走到了自己人生的高處。
最后用大家關注的冬奧會奧運冠軍獲得者谷愛凌回答記者的話結(jié)束文章,“我并不是想要讓所有人都滿意,我知道我的心地是非常善良的,我也知道我所做的決定是符合盡可能多的人的共同利益,我覺得這會帶來更大的好處。如果有人不相信這就是我的初衷,那么只能說明他們沒有足夠的同理心去理解別人的善意,可能因為他們和我有不同的價值觀。如果有人不相信我或者不喜歡我,那么這是他們的損失。他們也成不了奧運冠軍!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7
讀完這本書最核心的收獲是:人的一切煩惱來自人際關系。
從時間軸上來看,人的一生是由很多個不停連續(xù)的點構成(我理解為隨著時間流動會發(fā)生各種各樣的事),就像自由跳舞一樣,只要跳動就會離開原位置,但是剛開始跳舞的時候我們是不明確最后會停在那個點上的,不知道未來會遇到誰,發(fā)到什么故事。這也是人生未知的魅力所在。我們要聚焦的、能把握的就是每一個此時此刻。
人是會隨著時間變化而變化的。最終會變化成什么樣子,起決定因素的是我們做的每一個選擇。我們的現(xiàn)在就是曾經(jīng)每一個選擇的疊加結(jié)果。換句話說,幸運是我們的選擇,不幸也是我們的選擇!叭耸菚淖兊摹笔潜緯撌龅那疤。
社會的最小單位是2個人,所以說人不可能脫離社會而獨自存活。譬如你生下來沒有人喂食,你活不下去的。有人在的地方就是江湖,就要處理人際關系。性格是人如何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思想、是行為的傾向性、是生活方式的體現(xiàn)。處理問題的方式又和我們的性格有關,可以說,性格與人際關系相輔相成。
性格里,有些人自卑,有些人自信,有些人自負,這些都是人追求優(yōu)越感天性過程中產(chǎn)生的。不管自卑還是自負,都是因為無法達成理想中的自己,又不能接受自己的無能的行為表現(xiàn)。自卑感是對自己的價值判斷低,有“我做不到”的意識?梢詮耐瓿尚∧繕碎_始來增強對自己的了解,建立“我可以”的自信心。如果是自卑情結(jié),思維邏輯是“因為我……所以做不了……”,強行給事件建立因果關系,以此作為不愿意改變現(xiàn)狀的借口。表現(xiàn)的目的是為了將人際主動權握在自己手中。如果沒有意識到是在不斷的對自己撒謊,在對他人撒謊,這種情況是很難改變的。
自負是放大自己的能力,是達不到理想中的自己又想顯示自己特別性的一種手段,以此營造出虛假的優(yōu)越感。生活中也有夸耀不幸的,用不幸的事件或過去作為支配對方的武器,比如有些人會拿原生家庭作為自己行為不當?shù)慕杩,本質(zhì)上也是無法接受無能的.自己,用不幸顯示自己的特別,在弱勢的情況下仍然要掌控主動權,以達到避免傷害的目的。老話說,缺什么就炫耀什么。
那如何恰到好處地獲得幸福呢?作者認為幸福不是為了獲得別人認可的優(yōu)越性,幸福是追求在人際關系中解放出來的自由。而自由是毫不在意別人的評價、不害怕被別人討厭、不追求被他人認可。所以,幸福是獲得人際自由,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要活得自由,就要達成兩方面的人生目標——行為層面的自立和與社會和諧相處,心理層面對應的是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我認為完成這兩個人生目標的過程也可以是建立自信的過程。
自卑、自信、自負是源于人追求優(yōu)越感天性,自卑和自負是在追求優(yōu)越感的過程中看到了現(xiàn)實與理想的大差距,聚焦在“我沒得到什么”上,產(chǎn)生了“我無能”的意識。自信是在追求優(yōu)越感的過程中看到了現(xiàn)實與理想的大差距,聚焦在“我給予了什么”上,產(chǎn)生了可以“我可以做更多”的意識。自卑自負是以自己為中心,他人都是需要發(fā)動戰(zhàn)爭攻勢的敵人,戰(zhàn)勝了就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戰(zhàn)敗了也要找借口說服自己沒有輸。自信是以他人為中心,他人都是可以信賴的伙伴,想的是我可以為這個人、這個團體付出什么,在貢獻中收獲價值感。自信能夠承認自己的不行(普通),并將關注點轉(zhuǎn)向可以努力改進的地方,最終形成“我有能力”的心理意識。
自立的人有貢獻,有貢獻的人能與社會和諧相處,能和諧相處的人有價值感,有價值感的人有自信。自信的人能接納自己的不足,能變得更好。
此外,作者還提到在人際關系中我們要做到課題分離,即這件事的結(jié)果該由誰承擔?我們處理人際關系就好比可以將馬兒帶到河邊,可以鼓勵它,可以提供援助,但喝不喝水我們不能強行逼迫。就像孩子學不學,我們可以引導但不能用武力等讓他屈服,這樣會讓親子關系僵化,造成不可逆轉(zhuǎn)的損失。
關于課題分離,作者提到的“回報思想”對我也是很有啟發(fā)——無論別人做什么,最終決定如何做的都是自己。比如有些人就是很喜歡請客請來請去的,喜歡AA制干脆利落的人就會很困擾,覺得不回請又欠著別人什么。這時候區(qū)分請是別人想請的,你可以拒絕,也可以選擇不回請是很有必要的。
以上把握此時此刻、自立、與社會和諧相處、自我接納、信賴他人、為他人貢獻獲得價值感、課題分離都需要很多很多的勇氣,這就是我全部的收獲。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8
昨晚,自去年的一次深夜讀書,又一次凌晨四點入睡。只因為,今天下午的讀書會,群主要求我分享還未讀完的《被討厭的勇氣》,于是為了這一安排和對讀書會的期待和喜悅,我做出了應允的勇氣,所以開夜車一氣讀完。下面是本人對這本書的淺薄認識,和大家共享,也希望感興趣的朋友也拿起這本書,以便我們更多更順暢的交流體會和收獲。
這本《被討厭的勇氣》是一本基于阿德勒哲學思想的心理叢書,是由兩位日本作家及哲學家編著,他們分別叫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倆人以一位年輕人和一位禪師即哲人的五個晚上的`對話形式,對阿德勒“世界極其簡單,人人都可以獲得幸!奔右苑治,里面告訴人們:一切的煩惱都來自于人際關系,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而人際關系的起點是客體分離,終點是共同體感覺。
他用家長怎么對待那些不愛寫作業(yè)、不愛學習的孩子來闡釋客體分離,用“可以把馬帶到水邊,但是不能強迫其喝水”的諺語告訴家長,學習、工作甚至結(jié)婚生子都是他自己的事,孩子也是一個個體,不是家長的附屬品和全部,所以家長不能強加干涉。他還強調(diào)孩子既不應該批評也不應該表揚,是用糖還是用鞭子,產(chǎn)生的結(jié)果都是在操縱孩子。
而他還說:共同體感覺是指把他人看成朋友、伙伴,并在其中能夠感受到有自己的位置,人只有能夠感覺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可以獲得勇氣。
人生課題分為:工作課題,交友課題,愛的課題。而這些課題里,強調(diào)“我為別人做了什么而不是要求別人為我做了什么”!
人生是一連串的剎那,我們只能活在此時此刻,我們的人生只存在于剎那之中。計劃式的人生不是沒有必要,而是根本不可能。起決定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時此刻”,讓我們不停的舞動人生,活出精彩。讀后感·最后,阿德勒哲學論對人生的意義做了解釋,他說:人生的意義由你自己決定,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義。
就此,我理解的人生意義是:我是個凡人,我活著的意義就是被需要,說白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老娘說,生我那天早晨,生產(chǎn)隊分谷子,雖然我剛降生,也給家人分了一份,所以,我覺得,為家人奉獻,是我的最大享受,這樣挺好!
這本書,建議作為案頭書閱讀,因為里面的道理不是一遍倆遍,一天倆天明白的,專家說,從現(xiàn)在起,要再用你歲數(shù)的一半才能參透悟懂,因為一個人的生活方式的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的。
感悟:你的人生意義是什么呢?你有思考過嗎?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9
這本書最受用的第一個道理是“目的論”:不再糾結(jié)于過去,學會從過去中抽離出來,不讓過去發(fā)生的事情過多的影響自己。阿德勒甚至大膽地否認“心理創(chuàng)傷”,他認為,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客觀的經(jīng)歷,而是我們賦予經(jīng)歷的意義。這句話就像一聲棒喝,令人豁然開朗。我們的精神世界本來就不是完全客觀的,每個人對世界的解讀都不一樣。對于過去一些傷害我們的事情,必須要學會放手,向前看,這其實也是放過自己,放過那個糾結(jié)于過去的擰巴的自己。應當聚焦于當下,當下的要做什么,希望未來是一個怎樣的走勢,為了這個“藍圖”應該有什么樣的行動。
第二個道理是“尊重自己”:阿德勒認為,如果一個人真想改變,那改變就一定能發(fā)生。有時候我們嘴上說想,身體卻往另一個方向行動,心口不一,是因為我們潛意識還不想改。其實“心口如一”就是對我們自身內(nèi)心的尊重,當然,這需要坦蕩的勇氣,因為改變意味著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和風險,比慘淡的現(xiàn)狀更可怕的是未知。所以,阿德勒的心理學是關于“勇氣”的心理學。
第三個道理是拒絕“自卑情結(jié)”:自卑來源于“比較”,一定程度的自卑感可以促進進步,但自卑情結(jié)則是有害的,自卑情結(jié)把自卑當成了止步不前的擋箭牌,有自卑情結(jié)的人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因為有A才做不到B。這是一種自我麻痹的借口。哪里不自信,就努力去改變,如果一些不能改變的客觀因素(比如先天性的`因素),我們要換角度去看待,不要急于否定自己,相信自己還有進步空間。Just do it。去做去改變?nèi)コ侥莻不自信的自己,將自卑感作為前進的動力,但不要將它變成自卑情結(jié)。阿德勒認為,健全的自卑感來自和“理想自我”的比較,我們的自信應該來自不斷地超越自我,只要超越了過去的自己,都值得驕傲。
第四個道理是“專注當下”,曾經(jīng)發(fā)生的一切都對你今后沒有影響,決定人生的是當下的自己。這種過分夸大主觀能動性的調(diào)調(diào)似乎很像心靈雞湯,還是燉了很多年,都快被熬干的那種,不過,我覺得過分強調(diào)主觀能動性,總比過分強調(diào)“心理創(chuàng)傷”更有現(xiàn)實意義吧。
以上,過去的已經(jīng)過去,將來的還未到來。不忘初心,專注當下,去完善更美好的自己!共勉!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0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500字!
正確閱讀這本工具書的方式。
這其實是一本指導人們?nèi)绾闻c自己和解,如何悅納自己的工具書!
以往“青年與智者”的故事總是帶有禪意的留白,其中蘊含著什么道理全憑各位看客想象,一百個讀者中自有一百種解讀方式,所以這種模糊的不確定的人生道理總像是一個騙局——沒有明確的答案,自然無從證偽,那么怎么講都能對……
但這本書與市面上那些淺薄的心靈雞湯文章不同的是,它提供的理論邏輯是完整的,是完全自洽的——青年已經(jīng)把我們可能提出的所有問題都提了一遍,而智者也一一為其解答了。當所有可能的質(zhì)疑都通過理論本身解決之后,讀者自然會覺得:“好像只要我們換一種視角看世界,就能獲得生活中的幸福、成長的可能……”
書中的青年身上有我們很多人的影子,他的問題也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可能遇見的問題——看不清自己身上的現(xiàn)實,總被過去的原因蒙蔽雙眼?释麛[脫過去,但是因為我們的眼睛牢牢盯著過去的事情不放,所以我們只能困于過去,一再重復過去。就像書中的青年,一再堅信那些使自己痛苦的原因,無形之中強化了“自己是無法改變的”這一錯誤信念,所以在現(xiàn)在的生活中,我們只能一再重復過去的使我們痛苦的'生活。真正使我們痛苦的不是別人,正是我們自己。即使遇上可能使我們成長的勸誡——如同書中智者的言論,我們下意識的第一反應也是如同剛開始的青年的反應一樣——覺得荒謬、可笑,于是反駁、質(zhì)疑。
也許現(xiàn)實中大多數(shù)人沒什么機會遇上一位如此了解阿德勒心理學的智者(看完了這本書之后可以算是間接認識了哈哈),但是現(xiàn)實中不乏一點一滴可能促使我們成長的機會,它們就像是不那么巧言善辯的智者,就像那些老套的心靈雞湯文章中只會用演繹的方式給青年解答疑惑的智者。如果我們像青年一樣只信奉那些所謂“堅不可摧的原因”,我們也會覺得這些故事荒謬、可笑,然后質(zhì)疑,置之不理。我們是這樣錯失了能使我們成長的可能性的,所以我們只能受困于我們信奉的原因論,在不可改變的過去的事實中受苦。
如果信奉原因論只能讓我們受苦,那不如換一個視角看待世界,改為信奉目的論。
人類是可以改變的,那些過去的痛苦并不能定義我們是誰,也不能決定什么——如果能相信這一點,也許就能尋找到幸福的鑰匙——不糾纏于不可改變的事實,著眼于此時此刻,找到自己的目標,沖著自己想實現(xiàn)的未來而努力。
但我在親身實踐的時候,總覺得這有一定的難度,人類好像總是習慣于回顧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然后給自己下一個結(jié)論,定義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給旁人做自我介紹時,我們總會說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然后舉一些已經(jīng)發(fā)生過的事例來佐證;我們評價某一個人時,也是從他/她做過什么來評價的。
這好像是人類思維的惰性,總想快速給某人某事貼上標簽來進行簡單易懂的思考,從而忽視了對方不確定的未來改變的可能性。
所以,我會評價這一本書為“工具書”,不僅是因為這本書提出的理論是具有指導意義和可行性的,還因為如果要想親身實踐其中的理論,必須要反復翻閱這本書,時不時提醒自己要克服思考的惰性。
改變都是困難的,尤其是徹底的“破繭成蝶”。當自己親身實踐的時候,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也成了書中莽撞而不成熟的青年。原本當初看了一遍便翻閱過去的自以為了然的問題,在現(xiàn)實中卻是切切實實會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而當自己遇到了類似的問題,再回去翻閱這本書時,對已經(jīng)看過一次的解答才能有更深的體會。于是我不得不感慨,阿德勒心理學能有這般足夠強大的厚度和生命力,能夠支撐起人們在生活中的一次次檢閱。
所以,親身實踐后我才明白:閱讀這本書時,不能站在智者的角度去看青年,也不能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去看二人的辯白,應該站在青年的角度去聆聽智者給我們的教誨,就像我們自己在聆聽一位智者給我們的教誨一樣。并且每當我們生活中遇見類似青年的困境時,都要提醒自己回到書中去重溫智者的教誨,就像智者時時刻刻陪伴著我們生活一樣!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1
20xx年的第一天,我有幸閱讀了《被討厭的勇氣》。這是一本勇氣心理學,探討自我的枷鎖和解放。我們常常會迷惑人生的意義是什么?怎樣才能更加幸福?讀完后有種醐醍灌頂?shù)母杏X。
一、我們的不幸是誰的錯?
讀了弗洛伊德和榮格的書,我們會認為一切不幸的源頭來自于原生家庭,不幸的童年留下了巨大的心理創(chuàng)傷,使我們失去了追求幸福的能力。但這本書告訴我們,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jīng)歷,而是我們賦予經(jīng)歷的意義。因為再怎么找原因,也無法改變一個人,而改變的第一步是理解。
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選擇”的,你的人生應該取決于當下,而非過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去改變我能改變的。
二、一切煩惱都是人際關系的煩惱。
追求優(yōu)越性是人的天性,但無法達成理想的自己會產(chǎn)生一種自卑感,越自負的人越自卑。自卑感來自主觀的臆造,問題在于我們怎么看待以及賦予它什么樣的價值。
對認可的追求,扼殺了自由。所謂的自由,就是有被別人討厭的勇氣。不要活在別人的期待中,不在意別人的評價、不害怕被別人討厭、不追求被他人認可。
人生不是與他人比賽,健全的自卑感來自與“理想的自己”的比較,價值在于不斷超越自我。
做好人生三大課題:交友課題、工作課題和愛的課題。
人生的課題,行為目標:
1、自立:我有能力、有價值,就有勇氣。
2、與社會和諧共處:人人都是我的伙伴。
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圖的中心。找到共同體感覺:把他人看著伙伴,并從中感到“自己的'位置”。意識上的平等,堅持自己應有的主張。把自己執(zhí)著變成對他人的關心。
表揚或批評,是有能力者對無能力者的評價。把所有人際關系看著“橫向關系”,不是“縱向關系”。獲得幸福的勇氣是鼓勵,不是批評或表揚。
三、認真的人生“活在當下”。
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納自我,才能不懼背叛的做到“他者信賴”;視他人為自己的伙伴,才能做到“他者貢獻”。有甘于平凡的勇氣,最重要的是“此時此刻”,人生的意義,由你決定。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2
寫這段文字的時候,恰逢朋友發(fā)來一條微信討論這本書,“‘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的勇氣’,這句話怎么理解”。這是本書封底上印的一句話。我想了想,可以從這句話的逆否命來做理解:如果你沒有勇氣去被別人討厭,你就不自由。從書中所提“課題分離”的角度來說,自由是自己的課題,是否被別人討厭是別人的課題,自己的課題自己負責,別人的課題你也干涉不了。即使有被別人討厭的風險,還是選擇率真地表達自我、活出自己,這就是作者所謂的勇氣。
阿德勒哲學說,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義。這并不是說人生沒有意義,而是強調(diào)沒有“普遍性”的人生意義。每個人的情況不同,沒辦法給出普適的定義。我們沒辦法將和平國家的孩子和戰(zhàn)亂國家孩子的人生意義進行逐項比較,也沒辦法將健康人和不幸罹患疾病的病人的人生意義去簡單對比。比較沒有意義,但人生有意義,人生的意義是自己賦予自己的。每個生命都有獨特的意義。
最吸引我的是書中對人生目標的描述,概括起來,包含兩方面:行為上自由,心理上幸福。兩個維度,息息相關。
行為上自由,指的是(1)自立,(2)與社會和諧相處。
心理上幸福,是指要修煉兩種意識:(1)“我有能力”的意識,(2)“人人都是我的伙伴”意識。
先說自立。自立,對應的便是“我有能力”的意識。不再尋求他人的認可,不通過他人來接納自己。這讓我想到了小時候經(jīng)常聽到自己被夸的`一個詞:乖孩子。我們的文化里,總是以乖孩子為榜樣。乖孩子,是被父母師長的認可喂養(yǎng)長大的,乖的代價是聽他們的話、順從他們、不任性,乖的結(jié)果是被夸獎。乖是一種偷懶的思維模式,聽別人的,讓別人替自己做決定,然后渴望被別人夸獎。想自立,就要擺脫“乖”的束縛,要走自驅(qū)的一條路,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決定自己。不求著一路鮮花和掌聲,只需要聽到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如書中所說,勇敢地“讓干涉你生活的人見鬼去吧”。
再說與社會和諧相處,對應的是“人人都是我的伙伴”意識。阿德勒哲學說,“一切煩惱都是人際關系的煩惱”。如何避免人際關系的煩惱?阿德勒給的建議是“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
“他者信賴”,即相信人人都是我的伙伴。人與人之間信賴越深,關系越深,能感受到的與人交往的樂趣越深。當然,風險也越大,但是這個風險是值得的。如同博弈論一樣,好的策略是以信賴別人作為初始值,如果有人辜負了你的信賴,那么你可以選擇終止這份信賴。
“他者貢獻”,阿德勒指出幸福即貢獻感。幸福是感是體會到在共同體中自己的位置。共同體可大可小,大到家國社會,小到公司家庭。貢獻感甚至都不一定來自貢獻本身。因為每個人衡量貢獻的標準也不一樣。但自己有了貢獻感,就足以支撐自己。回顧我們一天的工作,有時只是做了一份報告,寫了幾頁PPT,拷貝粘貼處理了一些數(shù)據(jù),但是想想看,我們這些枯燥的日常工作,是公司某產(chǎn)品某項目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某筆交易的一個部分,最終也是為用戶為社會提供了價值。這樣想,便產(chǎn)生了貢獻感,晚上回顧起來,疲倦的身軀會流動著一股向上的力量。
最后,再把“自立”和“與社會和諧相處”放一起聊聊。因為我們處在人際關系的大網(wǎng)中,脫離人際關系談自立,沒有意義。這里面我特別有收獲的是“橫向關系”和“課題分離”。
“橫向關系”,是治愈自卑很好的藥方。簡單說,就是人與人之間都是橫向的關系,沒有縱向的高低。自卑情節(jié),正是基于“縱向關系”的意識。書中有一段描述特別打動我:
“無論是走在前面還是上走在后面都沒有關系,我們都走在一個并不存在縱軸的水平面上,我們不斷向前邁進并不是為了與誰競爭。價值在于不斷超越自我!
人與人之間,沒有縱向的關系,無論成就大小,沒有誰高誰一等,我們都在一個平面上努力。在我的成長中,父親是家庭里不容抵抗的權威,帶來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縱向關系”意識。在重要他人面前,會潛意識地認為自己低。這也反映在工作當中。橫向關系,給我一個很好的心理暗示,大家的縱坐標都是一樣的,沒有高低之分,在人格上平等,這會讓我釋放出更多的能量。你可能比我強,比我賺的多,比我影響力大,但你不高于我,我便不會因為這些而自卑,也不會因此固步自封。
“課題分離”,是在人際關系矛盾中自我疏導的妙方。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有三個重要的人生課題:工作課題,交友課題和愛的課題;旧,一切人際關系矛盾都起因于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妄加干涉。你要識別自己的課題,不能讓別人控制你的課題;你往往參與別人的課題,但你不能企圖決定別人的課題。
孩子的教育就是典型的例子。家長為孩子費勁心機,但孩子貪玩、不認真學習,沒有好的學習成績,家長容易因此非常煩惱。用“課題分離”的妙方來分析,家長為孩子費盡心機,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切好的條件,這是家長的課題。但學習是孩子的課題。家長的煩惱來自于對自己的付出得不到預期的有回報,但回報來自于孩子,你決定不了。從本質(zhì)上說,你永遠控制不了孩子的課題,越早想明白越輕松。古語說“兒孫自有兒孫!,便是這個道理。你把馬兒帶到河邊就行了,喝不喝水是他的事,你強迫不了。
最后總結(jié)一下,這本書告訴我們兩個切實的努力方向,在行為上追求自由,在心理上追求幸福。追求自由,是要追求自立、與社會和諧相處。有自我接納、他者信賴、他者貢獻的意識。追求幸福,你要相信“我有能力”、“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理解橫向關系,嘗試課題分離。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3
“生活給了我們各種束縛,表面上看起來,這些束縛是時間的、金錢的、人際關系的,但實際上,這些束縛是心靈的”。感謝本書,讓我獲得了解脫和治愈自身的方法。
本書基于阿德勒的理論體系,幫我掙脫的第一個束縛是來自過去。當哲人平靜地說出“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jīng)歷,而是我們自身賦予經(jīng)歷的意義”時,我的思緒有瞬間的凝固,然后瞬間豁然開朗。是的,是瞬間原諒了某些人和事,瞬間釋懷了那些不想再提及的曾經(jīng),瞬間覺得自身離幸福很近,瞬間——放下。
我認為我不是個執(zhí)念很重的人,雖然“過去”——直白的說是我的原生家庭——在很長一段時間影響了我的選擇我的判斷,但當我終于有勇氣執(zhí)起他的手,組建了自身的家庭,并感受到他帶給我的安全感和幸福時,其實我已經(jīng)將所謂的過去深埋心底,雖然仍舊不能釋懷,但我試著遺忘——既然我不能改變血親的事實,那我只要做到為人子女的'責任就好,一切都只是一種義務。
但不能否認的是,其實我還是有偏執(zhí)的一面存在,雖然我對自身說我會遺忘,但每當親人夸贊成年后的我對父母如何孝順時,我卻沉醉在每每父母那愧疚和抱歉的眼神中不能自拔,我一邊鄙棄著自身的“惡毒”心思,一邊享受著那種“報復“的快感,痛并快樂著……
然而,我遇到了正面管教,繼而認識了阿德勒,如果說正面管教讓我不再糾結(jié)那些所謂的傷害,讓我理解那只是他們不懂愛我的方式,那透過《被討厭的勇氣》所呈現(xiàn)在我面前的阿德勒的心理學理論讓我更加釋然和解脫——過去的好與不好已然成為過去,它已影響了我那多年,為什么我還要讓它繼續(xù)?放下過往其實是放過自身,當我有勇氣走入婚姻并將我的女兒帶到這個世界,那些過往早已不能左右我了,曾經(jīng)的不釋懷也不過就是一段不開心的經(jīng)歷——僅此而已。
第二個束縛來自人際關系。在沒參加讀書會之前我覺得在人際關系這個層面我沒什么可糾結(jié)的,因為我狹義地定義了“人際關系”。感謝19班的Lisa,這個學理科的女生以其思維和邏輯的縝密呈現(xiàn)給了我對“人際關系”更全面的認知,使得我更清晰地理順了自身的問題。
她總結(jié)的人際關系包含三大矛盾:比較、競爭及權力之爭。從前,當我煩惱體重直線上升、考試考不好、與父母意見不一時,我不認為這些煩惱來源于人際關系,但現(xiàn)在當我仔細且深入地探想這些煩惱問題的目的時:在意體重源于比較,考試是為了競爭,而執(zhí)著于對錯則是對權力的爭奪,根據(jù)阿德勒心理學的說法,其根源只有一個——那就是人際關系。簡單來說,就是為了要得到別人的認同。即,人的煩惱在于離不開群體,卻不知道該如何合適的、把自身放置在群體中并讓自身成為有貢獻感的人。
接著,“課題分離”這個概念打開了一扇改變我命運的大門。原來——我的人生就只是我自身的人生,如何做、做的如何都是我自身的事;別人的人生從本質(zhì)上來說,都是與我無關的人生,別人如何做、做的如何也與我無關。如果每個人都守自身的本分,過自身的人生,人和人之間就沒那多糾結(jié)和煩惱。即,在“我”的課題中做好決策者和承擔者,在“他人”的課題中做好旁觀者或援助者,忘掉別人的標準,感受自身的幸福,就已經(jīng)足夠圓滿了。
第三個束縛來自未來。我常說“等我如何如何,我就如何如何……”如同我將我的人生界定成“一直在路上”?善鋵,人生中只有現(xiàn)在是真正屬于自身的,過去是無法改變的,未來是不可預知的,與其糾結(jié)過去或憂慮未來,不如在此時此刻認真而謹慎的做好現(xiàn)在能做的事。就像書中所說:“人生就像是在每一個瞬間不停旋轉(zhuǎn)起舞的連續(xù)的剎那,只要跳著舞的此時此刻充實就已經(jīng)足夠! 曾公曾說:“未來不迎,當時不雜,過往不戀!被詈昧水斚,就活好了一生!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4
最近比較沒空,所以寫讀后感的速度降下來了,但是我因此也有一些時間去反思我的生活,實踐書中的理論,所以有一些認識更深刻了。
今天聊聊人生課題,這是我從這本書中學到的我認為最重要的東西。
第一次聽到關于“誰的課題”的理論,是monself的一篇關于工作上的不順心的分析文里邊,新入職場的女孩遇到上司刁難,為了完成一個活動跑斷腿,累死累活,卻得不到上司的體諒,很多事情不是她分內(nèi)的,為了活動能夠順利開展,她也不得不自己去補臺。女孩很郁悶,于是找學姐傾訴,學姐問她,誰會為活動搞砸了負責,女孩說是自己,已經(jīng)成為職場精英的學姐告訴她,誰為后果負責,課題就是誰的,所以不要去抱怨,全力做好,因為即使是別人的原因造成工作失誤,會被批評的依然是你自己。
“誰的課題”和課題分離,我個人認為,是我們做得最不好的一件事。舉個例子,我曾經(jīng)在生寶寶前去剪了短頭發(fā),后來頭發(fā)長長了些,我想繼續(xù)留長,就不打算再剪,但是我媽三番五次勸我去把頭發(fā)剪了,覺得現(xiàn)在的狀態(tài)不好看。就算我明確拒絕,表示我沒有這樣的打算,她也持之以恒的隔一段時間就提一次。雖然是親人之間,我仍然為這樣的干涉煩惱不已。如果用書中的理論來解釋,就是沒有做好課題分離。發(fā)型不好看的后果是我自己承擔,所以剪不剪頭發(fā)完全是我的課題,但是我的媽媽卻為我不肯剪而難受不已,她不明白這跟她其實沒有關系。
說回人生課題。
阿德勒認為人生有三大課題:交友課題、工作課題、愛的課題?梢哉f是我們?nèi)松膸讉側(cè)面。不同的課題的人際關系有不同的距離和深度,那么課題的處理方式也會不同。工作上的關系門檻最低,難度也最淺,因為有工作這個紐帶;朋友的關系則相對難很多,沒有什么不可抗力讓你非得和某個人成為朋友,而朋友也有普通朋友、知己、閨蜜等等各種區(qū)分;愛的課題,戀人、夫妻、兄弟、親子,所有的課題中最難的一種,尤其是親子關系。
三大課題概括得非常精要,其實每一個課題都可以延展為無數(shù)個子課題,人際關系這門學問,真的.太深了。
怎么正確的處理人生課題呢?
首先要知道,做事情不是為了尋求認可,我們不需要活在別人的期待中。可是有那么簡單嗎?我們從小到大,做很多事情都是為了尋求認可啊,努力讀書,為了取得好成績,獲得老師家長的認可;努力工作,拿出好業(yè)績,獲得領導同事的認可;甚至努力表現(xiàn),獲得對象家人的認可。而我們的身上,也承載著各種期待,我們也對別人有所期待,怎么可能不呢?
這里引入一個關鍵詞:賞罰教育。我們都受賞罰教育的影響,所以覺得尋求認可是正常的。但是阿德勒批判賞罰教育,為了尋求表揚而做某事,為了不被懲罰而不做某事,一旦沒有表揚和懲罰機制,就可能讓事情失控。而我們也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著,換句話說,我們首先要活出自我,然后才有自由。
其實這一點我覺得蠻好理解的。對于我自己的孩子,我不希望他成為討好型人格的人,所以當家人對他說你不乖,我不喜歡你了的時候,我通常都會阻止。這種思維,在長輩們,甚至很多同輩們看來,都是無比正確的吧,我們告訴孩子,你要乖,要聽話,這樣我才會喜歡你。寶寶會因為我們說了這樣的話而變得乖巧聽話懂事,更好管束。但是他們內(nèi)心也更加不安。這樣的方式教育出來的孩子,其實很容易沒有自信沒有安全感吧。
不希望孩子變成討好型人格,其實就是不希望孩子活在他人的期待中。我們在無知無覺的狀態(tài)下,其實已經(jīng)實踐了一些阿德勒心理學的理論了。(但是這也只是我不希望,是我的課題。孩子是怎么想的?他還不能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只好暫時不管。)
要再一次談到課題分離了。我們說誰為后果承擔責任,課題就是誰的,但是現(xiàn)實生活中很難分得開。孩子不愛學習,大多數(shù)父母都會焦慮,會想盡各種辦法幫他逼他學,但是往往收效甚微。父母為什么焦慮,因為沒有做好課題分離,孩子的學習是孩子的課題,不是我們的。那么,放任不管嗎?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夠有一個好的前程,成長為一個有用的人,所以我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他的未來考慮啊,我們難道不應該為孩子的未來負責嗎?并不是不管,在認清誰的課題之后,告訴孩子這是他的課題,他自己選擇怎么做,然后在他需要的時候給予幫助,但是不妄加干涉。好難啊,但是牛不喝水強按頭,有用嗎?或許會引起更大的逆反。
所以做好課題分離真的很重要,不干涉別人的課題,或許很多煩惱就消失了。我們覺得比較開明的家長,其實也是讓孩子擁有獨立選擇自己人生的自由的家長,這樣的家長往往親子關系不會太糟糕。
不讓別人干涉我們的課題,這點也很重要。太過在意別人的評價,我們就會容許別人對我們自己的事情指手劃腳,但這也許會讓我們覺得痛苦。別人的評價是別人的課題,你無法左右,你自己的事情,要遵循你的本心。
所以分清課題是誰的,做好課題分離,不干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干涉你的課題。事情就完了嗎?并沒有,人際關系不能變成這樣冷冰冰的進水不犯河水,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它只是一個入口,構筑良好人際關系的入口。
這里拋出一個觀點,自由就是被人討厭。點題了,是不是,本書的名字就是被討厭的勇氣。
有人想被人討厭嗎?恐怕沒有。有人是所有人都喜歡的嗎?恐怕也沒有。八面玲瓏是一種極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但是即使我們八面玲瓏,也做不到讓所有人都喜歡。所以,被討厭的勇氣說的是不要害怕被人討厭,即使被人討厭也是沒有關系的,不是什么問題,不要因為害怕被人討厭而去曲意迎合別人,勇敢的活出自己,自然有人欣賞和喜歡。
接下來,如何才能締結(jié)良好的人際關系呢?作者提到一個“共同體感覺”。宇宙,過去未來,都在這個共同體內(nèi)。是不是過于寬泛,我們更常聽到的,是集體這個概念。阿德勒提出共同體的概念,并且將其中的組成因子劃分到“我”和“你”這樣的最小的個體上,因此提出,將對自我的執(zhí)著換成對他人的關心。把自己看成共同體的一部分,就會跳出這種自我中心思維,從而擁有更大的格局和更廣闊的視野。把這個共同體延伸到無限大,就無論如何都會找到自己的位置,跳出小集體思維。當我們面臨一些角色轉(zhuǎn)換的時候,擁有這樣大共同體思維是非常重要的,當我們退休了,或者與小集體無法找到歸宿感的時候,不妨將自己放在大共同體里邊看看,跳出眼下的杯中風暴。
建立橫向關系。這是一個相對縱向關系提出的概念。差別在于,人與人之間地位是否平等,F(xiàn)實是,我們大部分人都生活在縱向關系中,我們希望得到能力比我們強,地位比我們高的人的肯定;我們表揚孩子的進步和優(yōu)秀,我們批評或者處罰沒做好事的人。縱向關系中,人與人的地位是不平等的。那么橫向關系呢?人的地位真的平等嗎?阿德勒提出的是,人與人雖不同但平等。不同,這個詞非常有意思,它沒有表達誰比誰強,誰比誰厲害,我們不同,有不同的能力不同的位置不同的環(huán)境,但是我們是平等的。這種理念,是不是暗合了之前的很多觀點,不競爭、不比較、不自卑、不操縱、不干涉、不批評、不表揚、不評價,所有這些,原來都存在于縱向關系中啊。
在課題分離和橫向關系的基礎上,對他人的困難給予幫助,對他人的難題給予鼓勵,是締結(jié)良好人際關系的方法。我們在幫助他人的時候,感覺到自己的價值,獲得自信和勇氣,換句話說,覺得自己對他人有用,才能感覺到自己的價值。而從共同體的角度說,存在也是有價值的。
其實越寫到后邊,就越覺得阿德勒心理學太過于理想主義,與我們主流思維和心理背道而馳。但是仔細思考你會發(fā)現(xiàn)他提供給我們的是一種更好的思路和方法,會讓我們生活得更積極更有質(zhì)量。但是踐行起來也真的是非常的難,因為人都是有惰性的,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把自己的心理透視得那么清楚,也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去做出改變。話說回來,阿德勒心理學就是勇氣的心理學啊,讓我們至少從自己做起,開始行動吧!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5
是值得時時翻閱的書。常讀常新。
書中提到,我們無法改變,并不是缺少能力,而是缺少勇氣。當一個人具備了被討厭的勇氣時,關系也更簡單輕松了。
課題分離很重要。意識到什么是自己的課題,什么是他人的課題,可以避免我們被束縛或束縛別人的局面。而,如何界定課題是誰的呢?那就看這個課題需要誰負責?誰需要承擔這個課題的后果。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課題負責。
還有一個反常規(guī)的點在于,過去不能決定我們的未來,不能決定我們會是什么樣的人。只有自己的心念可以決定我們的人生,我們是什么人。如何看待過去、創(chuàng)傷或什么,這完全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上。不要再避開自己的人生課題了。面對它們。
自我接納而不要自我肯定,無需假想自己是多么優(yōu)秀的人,不要自我欺騙,需要實事求是。這才是誠實地肯定自身的價值,但凡存在,就是價值。
對他人要當成伙伴而不是競爭對手,看成橫向關系而不是縱向關系,這樣才沒有對錯好壞之分,也沒有輸贏之分,真正獲得了自由。
以及,要發(fā)展、意識到共同體感覺,我們是世界、宇宙的一部分。當我們認可這一點,也會自然而然地貢獻,這個貢獻不一定要是看得見的,也可以是看不見的。在這種貢獻中,我們會更能肯定自我的價值,形成一個良好的循環(huán)。
還有一個有意思的點是,不要批評和表揚,無論是對孩子還是誰。很簡單,批評和表揚都是一種評價體系,都帶著上級對下級的不平等色彩。也會在無形中形成干涉。一個有賞罰心理的人,容易因為害怕被批評而變得膽怯怕事,不敢活出自己,也容易因為想要得到表揚而故意討好,把自己的.力量交到他人的手上。
取而代之的,應該是鼓勵。鼓勵是這樣的,是平等和自由的關系,是真誠地說謝謝,當他人幫助了我們時。鼓勵也是對他人的幫助,必要的一種幫助,當他人需要時。
發(fā)現(xiàn)這本書是許多年前,真正讀這本書是最近,很有緣,對應到我的許多“癥狀”,可以說解開了我的不少心結(jié)。書里還提到活著的意義,那就是不要盯著過去,也不要盯著未來,自己去賦予意義才是自由!
并且,請活在當下吧,當下就是一個接一個的剎那,它不是一條線,更像是一個點,這才是我們可以把握住的。
讀完之后,真心感覺到內(nèi)在更勇敢了,也明白了在很多種情境下該如何做,是一本非常實用的人生自助書。
感恩。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相關文章: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1-24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08-13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01-13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05-19
關于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1-17
【薦】《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1-24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推薦】11-24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薦】11-24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熱】11-24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推薦】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