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被操天天被操综合网,亚洲黄色一区二区三区性色,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11,欧美zozo另类特级,www.黄片视频在线播放,啪啪网站永久免费看,特别一级a免费大片视频网站

現(xiàn)在位置:范文先生網(wǎng)>心得體會>讀后感>萬歷十五年讀后感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

時間:2024-07-07 09:19:41 讀后感 我要投稿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精品)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萬歷十五年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精品)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1

  《萬歷十五年》是一部打開中國人視野的經(jīng)典之作。作者黃仁宇先生,致學于哈佛學派和劍橋?qū)W派之間。他的作品在不失史家謹嚴之基本原則下,同時又能讓大眾愿意去接受,使得了解歷史不再被視為畏途、不再是幾個歷史學家齋中之物。他的"將宏觀及放寬視野這一觀念導引到中國歷史研究里去"從而高瞻遠矚地考察中國歷史的"大歷史"觀,在史學界影響深遠。黃仁宇先生的"大歷史觀"強調(diào)背景和事件發(fā)生的眾多原因的聯(lián)系和因果關(guān)系。一個歷史事件的出現(xiàn),是經(jīng)歷無數(shù)先決條件從量變到質(zhì)變的變化過程。提供了一種具有顛覆意義的'敘述歷史的新方式。

  本書英文譯名《無關(guān)緊要的1587年》,采取了傳記體的鋪敘方式,共分七章。在歷史上,萬歷十五年四海升平,無大事可敘,實為平平淡淡的一年。然而在朝廷上發(fā)生的若干細枝末節(jié)事件,卻是以前發(fā)生大事的癥結(jié),也是將在以后掀起波瀾的機緣,前后因果關(guān)系,恰為歷史重點。

  書中敘及歷史人物及行為:皇帝朱翊鈞的勵精圖治或宴安耽樂、首輔張居正、申時行的獨裁或調(diào)和、文官海瑞的廉潔奉公、名將戚繼光、俞大遒的富于創(chuàng)造、思想家李贄的進步,最后的結(jié)果,都是無分善惡,統(tǒng)統(tǒng)不能在事業(yè)上取得有意義的發(fā)展,他們或身敗、或名裂、沒有一個功德圓滿。即使側(cè)面人物如馮寶、高拱之流,也統(tǒng)統(tǒng)沒有好結(jié)果。這種情形,已非個人原因可以解釋。而是當時制度已至山窮水盡,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無不成為犧牲品而遭殃。

  公元1587年,在西歐歷史上為西班牙艦隊全部出動征英的前一年;離鴉片戰(zhàn)爭還有二百五十三年。但是明朝采用中央集權(quán)統(tǒng)治,其精神上的支柱為道德,其判斷是非的標準是“善”和“惡”,而不是“合法”或“非法”。管理的方法則依靠文牘,官員們與百姓接觸的方式是派皂隸票傳當事人來官衙,三傳不到,才能下令拘捕。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全憑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限制個人行動,而法律又缺乏創(chuàng)造性,先進技術(shù)不能開展,國家財政無法核實,軍備只能以效能最低的因素做標準。則其社會發(fā)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補助技術(shù)之不及。我們的大明帝國已經(jīng)走到了他發(fā)展的盡頭。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2

  黃仁宇的《萬歷十五年》在史學界地位頗高。他不是二十四史那樣訴說著單一歷史事件,也不是《明朝那些事》用現(xiàn)代口吻調(diào)侃過去,它經(jīng)過萬歷十五年這一看似平淡歷史年份為支撐點,從各色人物杯具結(jié)局,梳理當朝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脈絡(luò),剖次明王朝甚至是封建社會沒落的制度、體制原因。以往平面的歷史人物,經(jīng)過閱讀此書之后變得立體而豐滿:閱讀之前,我以為萬歷可是是個懶惰至極的昏君,但縱觀全書后,我懂得萬歷消極怠工的背后有他皇權(quán)與禮教抗爭的無奈;閱讀之前,張居正被視為雄心滿懷勵精圖治的政治家,但我看到在其大刀闊斧的改革背后,也有著與整個文官集團不合時宜的矛盾;閱讀之前,我以為首輔申時行可是是個和稀泥的的何事佬,但透過他左右示好我看到了他大局的權(quán)衡;閱讀之前,我以為海瑞是位模范的“青天大老爺”,但剝?nèi)清官楷模的外衣,海瑞也有他憤青般的悲哀……

  中華五千年禮貌,儒家孔孟,道家莊老,為何到淪落至今卻成為余秋雨口中的“無信仰、無道德、無感恩”國人素質(zhì)?也許,黃仁宇在《萬歷十五年》中,撥開歷史迷霧給了我們一個解釋,歷朝歷代,經(jīng)過龐大的文官集團,來統(tǒng)治全國。在文官集團和萬千小民之間,明朝所采用的就是以禮和道德來維持國家秩序,也能夠理解為,明朝并沒有真正以《大明律》來維護他們的統(tǒng)治秩序,而是靠道德和禮教,而道德和禮教又是比較抽象的一些準則,在私欲面前,不堪一擊。道德以陽的一面存在,而私欲則以陰的一面存在。當?shù)赖履軌虼婀芾韲业臅r候,文官集團里的官員,則會打著道德的幌子滿足自我的私欲,仿佛海瑞,成為了文官集團的標簽,每個人仰望著他,可是,沒有人愿意做海瑞,那些文官們內(nèi)心深處有著尷尬和不安,一方面是圣賢書的教導,一方面是現(xiàn)實里必須理解的官場潛規(guī)則。一個個充當著紙筆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正是這腐朽的制度,才造就了一幕幕慘絕人寰的改朝換代的杯具。

  綠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歷史是一條時間的大河,擁有很多史籍的中國人能夠從中得到更多歷史的啟迪,讀史以明志,我們?nèi)绾蝸斫ㄔO(shè)我們的國家,不走禮與法的脫節(jié),體制與道德相脫離的老路,值得探究與考量。從微觀說,確立“法”的思想、樹立“法治”觀念,擺脫人情因素或許是公務(wù)員工作的基礎(chǔ),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制度理念貫穿于心中將帶我們遠行。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3

  《萬歷十五年》是我寒假讀的第二本書,第一本是《紅樓夢》,我在讀完《紅樓夢》之后,不知道該怎么評價這本書留給我最初的印象,我覺得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微妙而復(fù)雜,而更多的是建立在道德的基礎(chǔ)上。而讀罷《萬歷十五年》,我又不得不為黃仁宇深刻的思考所觸動,中國社會的管理過多的依賴道德而不是法制,這哪僅僅是明朝所特有的呢?殊不知,在接下來的清朝一直到如今,社會上都不可避免的存在著或輕或重的管理問題。

  《紅樓夢》是小說,盡管有許多內(nèi)容是虛構(gòu)的,但是毫無疑問,小說的情節(jié)是建立在生活的基礎(chǔ)上的,是生活的再現(xiàn)與升華,所以里面大部分內(nèi)容可以作為我接下來論述的憑據(jù)。

  余秋雨在《千年一嘆》中提到過:中國人將過多的精力放在處理人際關(guān)系上。這一點在《紅樓夢》里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蛘哒f《紅樓夢》當中的人物關(guān)系是建立在這樣的事實面前展開的,隨便舉一兩個例子,比如黛玉剛進賈府,一個“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一方面反映了黛玉的心思縝密,深諳人情事理,但更反映了在當時社會上人與人交流與相處存在的一種隔閡;又比如眾人討賈母的喜歡,潑辣的王熙鳳、“佛爺”似的王夫人、正經(jīng)而又嚴肅的賈政還有那寶玉這些自不用說,單說賈母給寶釵慶生辰請邢夫人、尤氏和惜春,一個“不敢不來”已經(jīng)將倫理體系的大家長所具有的威懾力體現(xiàn)出來。

  《紅樓夢》里面還體現(xiàn)出了一種強烈而又自然的“臉面觀”。在《紅樓夢》當中,我們能經(jīng)常聽到婆子罵丫環(huán),或是主子罵奴才,而其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詞就是“上了臉了”,畢竟在奴才或是丫環(huán)的心里,臉面與身份是對等的!吧狭四樍恕保鋵嵰环矫媸怯捎谏矸輰λ四樏鎯r值的內(nèi)心的不認可,而另一方面是對臉面的有無并且多少與地位的直接掛鉤深表贊同。

  以上所詳述的身份、臉面都是建立在儒家道德的基礎(chǔ)之上的,而賈府被抄家,同樣也是由于道德,即在道德層面上社會的不認可。而賈家在道德上的失敗,歸根仍舊是道德治家的的缺陷。

  由家上升到國,這種問題就更加深刻并且以新的形式地暴露在社會管理層面,這在《萬歷十五年》中有較為詳盡的敘述。

  在《萬歷十五年》中,黃仁宇以歷史上極其普通的1587年切入,從波瀾不驚的.表面深入剖析了時代背后涌動的暗流,而這股暗流,即社會的發(fā)展與傳統(tǒng)的文官制度之間的矛盾,即將浮出水面。作者在《萬歷十五年》中分析了這種文官制度的“頑固性”(姑且稱之為頑固性)。盡管有身體力行,得到皇上支持且努力想變革,更確切地說,改善各種制度的首輔張居正,但是以一己之力對付“全天下的讀書人”,結(jié)局可想而知,并且由于張居正侵害了文官集團的利益,最后死后落到身敗名裂的下場;盡管有清楚地認識到文官的雙重性格,并且努力地折衷調(diào)和的申時行,但是作為首輔的他,承擔著文武百官的表率以及與皇帝最親密的大臣雙重身份,一旦不能夠履行好其中之一尤其是前者,他將自然為統(tǒng)治者或大臣所不容,所以在最后他對立儲的立場被公布之后,自然而然地為百官踢出。以上兩位首輔一則自起爐灶,希望行政效率的提高,卻適得其反,由于嚴厲的政策導致的高壓氣氛最終使文官集團破裂;二則從中調(diào)劑,恕道待人,來補救文官之間的空隙,但是單單純粹的補救永遠也挽不回這座欲塌的高樓。他們都希望憑借自己的力量試圖來挽救這個搖搖欲墜的帝國,然而文官制度像固執(zhí)的一頭沖向懸崖的牛,雖然這種制度已經(jīng)愈發(fā)暴露出它的弊端——財政無法得到有效利用,軍備的效能極低,腐敗問題嚴重……國家處于這樣的困境之中,但是只要人民能安分守己,這種得過且過的日子,文官們并不準備拒絕。

  宋朝的這種文官制度的思想基礎(chǔ)是建立在“四書”上的,而“四書”則是這一個龐大帝國的圣經(jīng)!八臅北磺f萬的讀書人所誦習,朝廷通過科舉制度選出優(yōu)秀的“‘四書’學習者”,組成文官集團,而大大小小的文官,他們所共通并且共同恪守的信條就是“四書”的訓示。毫無疑問,一個人并不可能時時刻刻恪守這些信條,縱然有也不會被時代所接納,舉出海瑞的例子,海瑞在大部分的人心中是一代清官,沒有錯,他一生為官廉潔,死后只留下白銀20兩,他是令人尊敬的,但這也恰恰反映了文官集團并不是一個團結(jié)的共同體,相反的,內(nèi)部才會出現(xiàn)像海瑞這樣的道德模范。說海瑞是道德模范,是因為他也是文官制度的產(chǎn)物,并且擁有恪守所有道德準則的信念與勇氣,但也正因為如此,他為官時并不被大家所喜歡。最初制定這一信條的統(tǒng)治者,希望依賴這文化的傳統(tǒng)來維持和運轉(zhuǎn)整個國家,但是這種文官制度隨著時間慢慢變質(zhì),而變質(zhì)的原因,便是因為人具有陰陽兩個不同的方面同時又人與人之間關(guān)系的復(fù)雜性,而僅僅憑借儒家一些簡單、粗略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無法有效實行的原則來束縛人從而實現(xiàn)國家的長治久安。

  還有一樣事物能夠彌補以上所有的不足,那便是法律。如果百官恪守的是法律而不是簡單的信條,那么這個國家的發(fā)展?jié)摿很大,但情況并不是這樣,法律并沒有成為國家被治理的依據(jù),相反地,法律在這個帝國的體現(xiàn)簡單而又粗略,一些簡單的民事糾紛只是由鄉(xiāng)間的仲裁來判定,只有刑事案件由官府審理,而官府對于這些案件都有固定的規(guī)則,如“殺人償命”等等。而導致這一情況產(chǎn)生的原因,其一是由于我國幅員遼闊,整個帝國實質(zhì)上是由大大小小的鄉(xiāng)村集合起來的集合體,所以如果以法律為本,實際運行中就會遇到操作繁瑣、耗費大量時間與精力等問題;其二是因為現(xiàn)行的法律制度是為文官制度服務(wù)的,司法從屬行政,那么政府的統(tǒng)治便可以實現(xiàn)一元化,歸根結(jié)底,這有利于鞏固文官的統(tǒng)治地位——這也就是文官的雙重性格,即表為公仆實為主人。所以,帝國的一點燭光并不能帶領(lǐng)這個帝國走出黑暗。

  然而,并不能就這樣否定文官制度存在著巨大弊端,畢竟,它曾作為治國的政策并且取得不錯的效果,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那么這種制度的維持,必定是再也不能為時勢所容許,但是許多社會管理問題依舊會存留。

  文官制度的實質(zhì)即為道德治國,回歸到《紅樓夢》中賈府抄家事件,其中的皇上并不曾正面出現(xiàn),但我們不難感受到,皇上的喜怒決定著賈府的榮衰。試想元妃省親之時,家父是何等的榮耀,但在道義上被皇帝否決之后(這一點不難從西平王在轉(zhuǎn)達的皇帝旨意:“賈赦交通外官,依勢凌弱,辜負朕恩,有忝祖德,著革去世職!保,家族很快便衰敗了。豈止是賈府,社會上所有家庭都處在這樣一個風雨飄搖的處境之中。這不難反映在人治社會中,財產(chǎn)權(quán)無法得到保護。反過來說,就是家庭需要法律與契約的保護梅因在其著作《古代法》中提到:”所有社會的進步運動,到目前為止,都是一個‘從身份到契約’的運動!倍鴱牟黄降鹊狡降,從等級制度到平等契約,正體現(xiàn)契約精神即法治精神。從《紅樓夢》中體現(xiàn)出的“家”的困境,到《萬歷十五年》中體現(xiàn)的“國”的困境,我們不難看出道德立家與立國的弊端。由此,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以依靠道德為主要途徑來感化他人的道路上,而應(yīng)該加強法制建設(shè),利用法律進行社會管理,必將促進整個社會的發(fā)展。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4

  第一次聽說這本書的時候是在3年前,去年在單位的圖書閱覽室看著小孩們整理舊書,《萬歷十五年》被他們當做舊書要拉走,我隨手抽出留了下來。后來斷斷續(xù)續(xù)翻過一邊,因為之前看過《明朝那些事》,所以書中的萬歷皇帝、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等人都還能有些印象,人總是容易對熟悉的事物感興趣,翻閱幾頁慢慢覺得很有意思。這次在北京與成都往返的火車上,又慢慢地讀了一遍,漸漸覺得有點眉目了,就不免的想談?wù)勛约旱母惺堋?/p>

  黃仁宇老先生在一番逼仄煎熬之中提出大歷史觀,主張要“從技術(shù)上的角度看歷史,而不能簡單地以道德評價籠罩一切”,這是讓人對此書頗感興趣的一個重要原因。那天和子墨聊天,也談到了這本書,聽了他的一番見解有些豁然開朗的感覺,更覺得這是一本難得的好書,準備再翻一遍,順便把自己的感受寫一寫。

  書中第一章是從《萬歷皇帝》開始的,從京官接到不實消息而開始,一直講到萬歷皇帝下令清查張居正而結(jié)束。這里面的故事都是從歷史的故紙堆里檢出來的,大部分都是熟知的,但是里面蘊含的卻是意味深長的東西,慢慢咀嚼很有意思。關(guān)于萬歷皇帝和張居正,兩人之間的關(guān)系是關(guān)系歷史的關(guān)鍵性因素,張居正生前頗受皇帝信任,從小就在這位老師的教導下成長,登基之后成為元輔的張居正更是皇帝處理朝政不可或缺的倚重之人,尤其是1578年前后張居正離京前,萬歷皇帝表明心跡稱張先生忠誠上薄云天,講完后君臣感極而泣。如此的信任與被信任,應(yīng)該是君臣之間十分美妙的關(guān)系,可在6年之后皇帝親自下令抄了這位忠誠上博云天的張先生的家。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一種截然相反的結(jié)果,這里面的原因諸多,但是有幾點是我想要說的:少年時期的影響,在皇帝心中種下了反抗的種子。我先舉個例子。有個父親特別喜歡教育孩子,教育孩子的唯一方式就是拳頭,不管是生活還是學習中出了問題,沒有勸說和引導,有的只有對孩子的打罵。孩子迫于這種威嚴,看見父親總是顯得膽小如鼠而且十分聽話,可就是這個乖巧聽話的'孩子,私下里卻說等到他拳頭夠硬的時候,一定會打回去的。這是一種讓人驚愕的回答,難以置信卻又無可奈何,在孩子心中已經(jīng)種下了恨的種子。萬歷皇帝小時候在張先生的教育下讀書學習,稍有不足,便會在先生和母后的威嚴教育下被處罰長跪,有時的這種處罰會長達幾個小時之久;实勰攴绞畾q,就在書法上取得不小的成績,當他寫完字賞賜給大臣的第二天,張先生就進諫讓他不要再在書法這樣的末節(jié)小技上花費時間了,皇帝的日課就取消了書法而只剩經(jīng)史;实勖鎸@樣的進諫,只能聽從,因為為國大計。從小就被張先生控制著,等到登基以后還是如此,因此那顆種子在皇帝“決心破除他帶給別人優(yōu)柔寡斷的柔弱印象”的激發(fā)下,開始慢慢地生根發(fā)芽了。

  “表面看來雖是末端小節(jié),但實質(zhì)上卻是以前發(fā)生大事的癥結(jié),也將是在以后掀起波瀾的機緣”。書中這句話說的非常好,有很強的哲理意味。當皇帝決心改變自己的印象時,首先就要擺脫張先生的巨大影響,再加上官僚集團的推波助瀾,張居正這位權(quán)傾一時的政治家被炒被沒就只是時間問題了。極點而后必退,人與人之間總是要有個度才好。有一個朋友講到他一段感情時說,那時他是那么喜歡、那么在乎那個女孩,就連得知女孩所在城市的天有大雨時,也要急促促地一連三五個電話告訴她記得帶傘小心被雨淋。事無巨細的關(guān)心,讓女孩覺得要窒息了。后來,當然是以悲劇結(jié)束,他以為他那么愛她,而在別人看來完全是“用力過猛”。張先生把絕大多數(shù)精力投放在萬歷身上,從小時候該學什么、不該學什么,到后來登基了之后該干什么、不該干什么規(guī)定的一清二楚,這種打著為你負責旗號的規(guī)定和投入,其實背后還有自己私利的影子,為權(quán)為利,最終還是想把別人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里。人最難掌控的就是思想,總會產(chǎn)生對自由的渴望,張先生和那套制度剝奪了萬歷皇帝的自由,所以,也就變相地剝奪了他們生前的平安和死后的安定。

  歷史的因果關(guān)系,恰恰是歷史的關(guān)鍵。我們?nèi)绻麙侀_歷史這個重大的課題不談,僅僅談自己這個層面,你發(fā)現(xiàn)其實還是一樣的,個人的因果關(guān)系也是個人的關(guān)鍵。張先生教導皇帝滿口節(jié)儉,以至于皇帝沒有錢賞賜宮女,而他自己卻乘坐一頂32人抬著的大轎子,轎子中內(nèi)分臥室及客室。這樣的言行不一、生活奢華確實讓皇帝動怒不小。所以,事情總有前因后果,看到結(jié)果順著往前走總能查出原因,不可能無緣無故就變得物是人非了,在抱怨、不解的同時,靜下心來認真找找,你總能在自己身上找到原因的。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5

  三月十七,帝都飄雪,盛世之瑞雪。

  但對于四百多年前的帝國,異常的天氣并不是好事,在1587年,或者1587年之前的嘉靖時期,正是明朝小冰河期的開始,很多國外的學者認為小冰河期是導致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北方、華北、中部地區(qū)因氣溫過低導致糧食持續(xù)減產(chǎn)導致流民徒增;牧區(qū)草場干旱導致少數(shù)民族南下掠奪,引發(fā)社會的動蕩,流民而引發(fā)的農(nóng)民起義迸發(fā)不窮。而帝國的統(tǒng)治者們,依靠道德和禮儀代替法制,低效、低能的處理著各種危機,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無不在這種制度下成為犧牲品。

  《萬歷十五年》就是這樣一本,通過很多細節(jié)的事實,從技術(shù)的角度去還原歷史真實面目,以一種不帶有主觀的論調(diào)去帶你認識明朝幾位印記很深的人物,從而通過人物去感受下明朝中后葉時期的上層建筑。

  1、制度的僵局

  帝國經(jīng)歷了200多年的統(tǒng)治,以保護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及維持帝國的穩(wěn)定性作為主旨,文官集團作為統(tǒng)治的主體,以儒家的“仁”作為核心理念,團結(jié)整個文官集團的精神,但只是以“道德代替法制”,忽視文官集團個體“陽與陰(陽只指明面的仁義道德、陰是指個人的私欲)”存在割裂性,而作為帝國最高權(quán)威的皇帝只是一個牌位,逃離不了制度要求其承擔虛位,成為一個禮儀上無缺的象征,喪失其作為“人”的'特點,臣子給予不了其同情和關(guān)懷。在實例上,萬歷從開始的勵精圖治到中后期的消極怠政說明了這點。而從洪武皇帝開設(shè)的軍戶供養(yǎng)政策(如金吾衛(wèi)由附近的民戶供養(yǎng)),則從客觀上減少了長途交通運輸?shù)谋匾,從而降低了商業(yè)發(fā)展。

  2、個體的掙扎

  書中一共主要描寫了:萬歷、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李贄,其中李贄的章節(jié)我還是難以領(lǐng)會,怪異的哲學家太多的批判,和各種哲學流派的分析,底蘊不夠,就不詳說了。

  萬歷掙扎于制度所給其限定的角色,作為皇帝的角色,雖是九五之尊,但是權(quán)利給予了你相應(yīng)的位置,也就要付出相應(yīng)的代價,不是開國之君,也不是中興之君,只能按照設(shè)定好的崗位職責行事,雖然皇權(quán)具有一定范圍的伸縮性,但由于萬歷性格趨于懦弱,只能以不配合態(tài)度表達自己的意見,但帝國經(jīng)過長年的運轉(zhuǎn),在缺位的情況下,依然能夠低效的運行。

  首輔張居正、申時行,前者權(quán)傾天下,懂得與宦官妥協(xié),是備受后世稱譽的政治家,后者雖感覺任期無功無過,但是用心良苦。體制里絕對的精英和領(lǐng)袖,也深知帝國運行的體系,和文官集團下的各種規(guī)則,但終免不了人亡政息和整個文官集團的壓下辭相。張叔大是因為英年早逝,而申時行卻受制于整個規(guī)則體系,雖知道政策的實施依賴于文官集團的共同習慣,不去追求理論上的完美,但是由于上述的割裂性,導致也難以取得所有文官的一致認可,只能把施政的目標定為“不肖者猶知忌憚,而賢者有所依歸”這個低標準,其實這也是很難量化的標準。

  極端的清流海瑞大人,以固化的祖制為精神及施政要領(lǐng),實施最高標準的法制,但因其行事及名聲,成為體制內(nèi)難以容忍的存在,但又不得不供起來。可敬又可悲的人物,極度自律自虐(可能他并沒有覺得自己自虐)的人物。在帝國,遵循著位卑者服從于尊上,女人服從男人,愚民則以讀書人作為楷模的邏輯,單純靠著政治上的壓力和道德的宣傳去治理,不用技術(shù)和經(jīng)濟手段;正如只畫餅,而不給予直接的技術(shù)、數(shù)據(jù)、平臺支持。

  戚繼光智商、情商高,又努力又勤奮,貴人也多的將領(lǐng),在文官集團最高點,武將最低點的時期,能夠有所成就,完成消滅倭寇的任務(wù),不得不說,這種被各種事情牽制、環(huán)境又差,人員不行的情況下,還能適應(yīng)于環(huán)境發(fā)揮其天才的將領(lǐng),真是跪服,但戚繼光的成就與譚綸、張居正密不可分。

  想想在那個年代,就算你是穿越回去,也難改變歷史的洪流。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6

  黃仁宇寫的《萬歷十五年》這本書的核心思想就是"萬歷十五年平淡無奇,明朝注定滅亡。"也就是說,在平淡無奇的一些日常生活背后,導致了一個不平凡的大帝國的滅亡,這實在是非常經(jīng)典的。你仿佛看到冰山上面的一角,然后感覺到底下有一個巨大的冰山,在支撐著它,使你認清一個歷史的必然性,明朝的滅亡并不是決定在李自成打進北京城,而是決定在萬歷十五年。

  我們可以把萬歷十五年這個時期的明朝看作是一個家族企業(yè),萬歷皇帝就是這個家族企業(yè)的繼承人、董事長;把第二章所寫的首輔申時行當做是他任命的CEO;把第三章寫的張居正這個人,當作是一個前任的CEO,你可以比較前面的CEO跟后面的CEO做法有什么不一樣,從而影響了什么樣的一個未來;第四章,"活著的祖宗",你可以看作是這個家族企業(yè)所遺留下來的一些企業(yè)文化、企業(yè)的價值觀,所帶來的一些制約,祖宗雖然已經(jīng)死了,可是仿佛活著,你的權(quán)力和限制都是來自祖宗,但是到底對一個人影響有多大,又與這個人的能力有關(guān)系,如果萬歷是唐太宗或者康熙這樣的皇帝,把他擺在同樣一個地方,做的肯定是不一樣的事情。

  第五章所寫的海瑞,是一個低階別的`政府官、地方官,有點像我們分公司、辦事處的主管。他們直接接觸客戶,立即服務(wù),為當?shù)胤⻊?wù)。然后他也會產(chǎn)生書中所講的困惑:到底是聽朝廷的,還是要聽老百姓的?類似這種矛盾。像以服務(wù)為導向的部門,自然是以客戶為先。但是,朝廷的意愿與百姓的心聲,永遠是兩難的選擇。

  接下來戚繼光。戚繼光是一個將領(lǐng),他去打倭寇,這比較像行銷部門,跟競爭對手作行銷的戰(zhàn)爭。例如我從臺灣被派到大陸來,就是一個外派的將領(lǐng),就是要來攻打這個市場。而在打仗的過程當中,必須要用掉公司大量的資源,但這個仗要怎么打,公司就要因此決定怎樣去分配資源。

  如果說"活著的祖宗"代表了歷史的包袱、歷史的價值觀、或者是朝廷上層的價值觀,第七章講到的李蟄正好相反,代表的是下層平民文化的價值體系和思想體系,他比較接近老百姓,可是跟上層的思想體系有一些沖突,是"自相沖突的哲萬歷十五年讀后感1000字學家"。這就好像剛進公司的大學畢業(yè)生,感覺公司的上層,就像是"被腐化的知識分子",權(quán)力很高,已經(jīng)萎靡了。

  從第一章念到第七章,從"公司董事長"內(nèi)心的轉(zhuǎn)變,一直看到普通人的思想。然后你會慢慢醒悟,平淡的"萬歷十五年"如何決定了幾十年后明朝的滅亡。把它歸到你現(xiàn)在的企業(yè)里面,或許這一周也是平淡無奇,和以前一樣,但可能公司未來的五年就決定在這一周,不是因為這個禮拜產(chǎn)生了什么驚天動地的大變局,不是!而是在這一周背后,有一個很大的冰山、一個很大的體系在運作,有形的官僚體系,加上無形的思想體系在運作,而導致了你五年后的景況。

  這本書的價值就在于,當我們觀察身邊周遭組織里的這些人,從他們?nèi)粘5淖龇、想法、看法當中,可以看到企業(yè)未來的興衰,從而培養(yǎng)出一種對未來的洞察力。所以很值得我們?nèi)テ纷x。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7

  讀到《萬歷十五年》中《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值》這一章,從標題可以看出,作者對海端懷有散意,但卻不大贊同他的作為。海瑞作為這樣一個模范官僚,與當時的體制格格不入。

  無疑,海瑞的道德責任感極高,嚴格按照四書五經(jīng)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的言行。但他處事古板,顯得有些不合時宜。對于有待斟酌的案件,海稀的判斷標準是,“凡訟之可疑者,與其屈兄,寧屈其弟,與其屈叔伯,守屈其侄。與其屈貧民,寧屈富民;與其屈愚直,寧屬刁頑!庇眠@樣的精神來判案,顯得草率而荒唐。海瑞一生清貧,敢于直言上諫,大膽對抗上級。他曾向嘉靖皇帝上奏,指責他是一個虛榮,殘忍,自私而多疑愚蠢的君主。這種疏奏簡直是史無前例的,但海瑞取做,并且做了,并贏得了百姓的稱贊,成為清正廉明的代表。

  海端的.官場仕途幾經(jīng)沉浮,由于他行事耿直刻板,任職一方便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全然不顧地方勢力與個人生死,最終因觸及大批人的利益卷入紛爭,他孤軍奮戰(zhàn),終是寡不敵眾。在君子的世界里,出任做官是為國家盡忠,為百姓辦事,以這個標準來看,海瑞是不折不扣的君子。他一生輾轉(zhuǎn)各方,鐵肩擔道義,為百姓奔走呼號,始終堅持自己內(nèi)心的通德律。

  海瑞行事古板,怪僻而執(zhí)拗,是官員眼中的難纏人物,但他也是很多百姓心目中的英雄。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8

  讀完《萬歷十五年》,我想重點通過萬歷皇帝,張居正,海瑞這三個人物來分別分析明代的社會制度,政治狀況和倫理道德。

  書中,萬歷皇帝早期曾是充滿激情的,曾希望勵精圖治,他閱覽各朝實錄,同學士們討論歷史興亡,親自徒步十余里前去求雨……但隨著文官不斷地對他提出勸諫,對他不合道德的意圖作出抗議,萬歷皇帝深感自己是不自由的。自秦開創(chuàng)君主專制中央集權(quán)以來,君主受限的因素變成了倫理道德。多少年來,文官已經(jīng)形成了一種強大的力量,通過所謂道德禮法,強迫坐在寶座上的皇帝擯斥他個人的意志;实垡巡皇菄碌奶幹谜叨且环N權(quán)威性的象征?v使身為九五之尊,天子依然受制于群臣。萬歷皇帝清楚地認識到這點之后,索性以“無為”來對抗文官,采取了長期怠工的消極對抗。

  在我看來,個人私欲同倫理道德在大部分情況下是相背的,而萬歷身為皇帝,在眾目睽睽之下,絕不能有逾距的行為。如果將私欲比作陰,道德比作陽,那么一眾文官都不希望皇帝有陰的存在。他不能立心愛的皇貴妃之子為太子,也不能在死后同貴妃葬在一起,他無法置文官的意見于不顧。明朝廢宰相,設(shè)內(nèi)閣,是君主專制高度強化的時期,但是萬歷年間,皇權(quán)卻依然受到束縛與限制。這是合理的,因為皇權(quán)理應(yīng)受限以保證政治的清明。但這又是不合理的,因為朱元璋廢除宰相設(shè)內(nèi)閣是為了加強君主的權(quán)力,而到了后世,這種制度卻過度僵化,以至于在這樣的體制之下,萬歷皇帝只能成為被體制束縛的傀儡。

  從第一章開始,這本書就提到了張居正。張居正是個有執(zhí)政才能的人。他生前權(quán)傾朝野,死后卻慘遭抄家清算,甚至連“太師”之名也被奪去。他的不幸下場除卻他自己處事不妥的因素以外,還離不開眾文官集體對他的參劾。從這里我們還可以看出,明朝時期文官集團是非常具有團體意識的,他們懂得什么時候同別人聯(lián)合起來對付敵人,來憑借多數(shù)人的力量達到自己的目的。

  張居正一生勇于改革創(chuàng)新,著實有功勞,他生前被人忌憚,還有很多人試圖同他交好,而在他倒臺之后,大家卻又集體檢舉他的表里不一,獨斷專行和待人不善。這應(yīng)該可以稱作是“世態(tài)炎涼”。書中寫,同鄉(xiāng)之間,甚至是同年之間參加科舉獲得功名的官員,甚至考生與主考官之間,都是應(yīng)當相互關(guān)照的。明朝時期文官俸祿微薄,為了彼此之間相互照應(yīng),產(chǎn)生了很多大家都心知肚明的團體。張居正在任官時期憑借自己個人好惡提拔官員,以致很多有權(quán)力的人都是他的親信。而申時行在擔任首輔之任時,扮演著和事佬的角色,不斷調(diào)解官吏之間,官員與皇帝之間的各種矛盾。有人曾背地里評價他,說他并沒有什么建樹。申時行只覺得他不理解自己的苦心。在他看來,如果他的施政記錄是一張白紙,這反倒證明了一切都被納入規(guī)范之中,都在正常運轉(zhuǎn)。不管這兩個人以怎樣的方式處理政務(wù),都從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明朝政治體制之下官場上的腐敗。

  很久以前就看到過海瑞備好自己的棺材,然后去痛罵皇帝的故事。海瑞這個人的性格特點非常鮮明,那就是正直,甚至正直到了古怪的地步。他力求節(jié)儉,吃穿用度一律從簡,甚至連文書用的紙張都做出了嚴格限制。他的剛正不阿受到了一致的贊揚。文人飽讀四書五經(jīng),知道什么是忠義,他們知道怎樣能夠流芳百世,所以哪怕放棄生命也要來販售自己的'道德。我們沒辦法揣測海瑞本質(zhì)上是不是出于這種情懷,但是他確實身體力行,比誰都要清廉正直,愛惜百姓。

  這到底應(yīng)該如何形容?我們?yōu)樗母呱腥烁穸袆,稱贊他的品性,稱贊他的節(jié)操。但是這種崇高的背后,實際滲透著千百年來為中國社會所恪守的倫理道德。這種道德觀念經(jīng)由歷朝歷代留存至今,皇帝用道德來統(tǒng)治人民,但自己和自己的臣子卻無一避免地受到了道德的洗禮。沒有人能逃脫精神上的禁錮,道德已不僅僅是統(tǒng)治者的工具。當統(tǒng)治者試圖利用道德來穩(wěn)固自己的政權(quán)時,道德卻也使政治體制越發(fā)固化。即使如此,皇帝和官吏都不是絕對的“陽面”。他們嘴上往往頌揚著道德,行動上卻將個人私欲排在前面。海瑞受到集體表彰,但背地里,百官排斥他,厭惡他,彈劾他。宋代大儒朱熹對于四書的注釋被列入了科舉考試的內(nèi)容,明明社會風氣理應(yīng)更加純良,而人們內(nèi)里的私欲卻與表面的道德越來越遠了。

  從主觀上來說,我很欣賞張居正先生。雖然他也有短處,但是我認為他總體上是功大于過的!肮び谥\國,拙于謀身!笔呛H饘λ脑u價。他的勵精圖治,他的銳意改革,還有他出言譏諷無能者的行為,都讓我很有感慨?吹降谌碌念}目“世間再無張居正”的時候總覺得唏噓不已,隱約能感覺到黃仁宇先生對這位首輔應(yīng)該也是一種惋惜的態(tài)度吧。

  全書開篇提到“……這些事件,表面上看來雖似末端小節(jié),但實質(zhì)上卻是以前發(fā)生大事的癥結(jié),也是將在以后掀起波瀾的機緣!痹倏幢緯夸,從萬歷皇帝到首輔張居正,從將領(lǐng)海瑞到思想家李贄……每一個章節(jié)都對不同的歷史人物進行了著重敘寫。受著種種限制束縛的萬歷皇帝,活的得一直都像他死后所葬的地下玄宮一樣凝固與窒息。海瑞同張居正一樣都是在不斷求索,希望能找出一種合適的方式,使帝國能納入他們所設(shè)計的政治規(guī)范內(nèi)。然而最終他們的命運都是無望的,生在一個道德倫理不斷加強,君主專制不斷僵化的里,每個人的命運都是早就寫好了的悲哀,正如這個即將走向覆滅的社會制度。

  同大多數(shù)進行整體性理論概括的書籍不同,《萬歷十五年》以單獨的個體為著眼點,以1587年為時間主軸,向前后左右不斷延伸,向我們展現(xiàn)了明朝萬歷年間的社會狀況,由此又能夠見微知著,從而窺見當時整個中國社會的發(fā)展趨勢。中國在明朝中期之前,都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自明朝中后期以來,便不斷沒落,再也不復(fù)昔日的榮光。

  萬歷十五年總會帶給我一種沉重感,書中的很多人都在努力地伸出手試圖挽回著什么,然而更多的人選擇無動于衷。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努力者的功夫都是于事無補,于是越來越多的人只好選擇放棄;蛘哒f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放棄了什么,又順從了什么。一代王朝走向覆滅,而搖搖晃晃的封建制度也最終轟然倒下,只留下了落后的中國。這是社會的必然,也是社會的悲哀。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9

  這是美籍華人學者黃仁宇寫的一本好書,1979年首先在美國出版,并多次重印。我是在閱讀了王小波的“不新的《萬歷十五年》”一文后,才上網(wǎng)購得此書閱讀的。在讀書中,經(jīng)過書里提到的文章和人,再去找自我有興趣的書來讀,這種是我自稱為“順藤摸瓜”讀書法。由于這個讀書法,我最近重點購買了一些“讀書筆記”類的書籍來閱讀。

  《萬歷十五年》是一本歷史學范疇的書。在我的讀書目錄里,應(yīng)當是文(文學)、史(歷史)、哲(哲學)三類為主。在閱讀一個人的著作前,最好先閱讀他的傳記或者簡介,這樣,才會對作者寫作的立場、背景、動因等有一個初步的了解,有利于自我對作品的理解。這個也是我自稱為“摸清背景”的第二個讀書法。由于這第二個讀書法,我也購買了比較多的人物傳記來閱讀。

  經(jīng)過讀書,我要建立起自我的讀書方法和閱讀書目體系。

  再來談?wù)劇度f歷十五年》這本書吧。全書以萬歷十五年(公元1587年)為歷史時間的橫斷面,然后講述了與這個橫斷面有關(guān)的'六個人物――一個皇帝(萬歷)、兩任元輔大學士(張居正、申時行)、一個模范官僚(海瑞)、一個杰出孤獨的將領(lǐng)(戚繼光)、一個自相沖突的哲學家李贄。最終,從作者的大歷史觀得出結(jié)論:1587年,即萬歷十五年,表面上無事可記,然而四海升平的表面之下,千年帝國崩潰的隱患早已埋下,所以,書中所述的人物都是杯具性結(jié)局(皇帝也不例外),故萬歷十五年的歷史,也是失敗的歷史!

  讀了這本書后,引發(fā)了我的另一個思考,就是我們此刻一再提的“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fù)興”,究竟我們民族歷史那個階段、那種機制值得我們驕傲,更值得我們在當今列強環(huán)伺的國際形勢下提出“復(fù)興”的口號?如果說中國的漢唐盛世值得我們后人“復(fù)興”,那么,萬歷十五年的杯具,不是由漢唐而來的嗎?

  期望經(jīng)過閱讀更多的歷史書籍和做歷史的思考,能對以上問題做出解答。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10

  學歷史,論一個王朝的覆滅,原因無外乎是封建制度的腐朽、皇帝的昏庸無能、不順應(yīng)時代的發(fā)展、嚴重的剝削云云,一切都成了格式化的模板,可以被套用并且冷冰冰的對每一個走向末路的王朝指手畫腳。直到有幸閱讀了《萬歷十五年》,才深刻的意識到,歷史書上一句簡單的甚至是不起眼的話,對當時的人來說,卻是歷經(jīng)了漫長的,真實鮮活的一段崢嶸歲月。

  萬歷十五年,一個看似毫不起眼的年份,卻在許多人看不到的地方涌動著暗流,大明王朝這一封建帝國看似與往常一樣的在運行著,卻悄然走到了崩離的邊緣。構(gòu)成這個龐大帝國的`零件,皇帝、首輔、文臣武將、思想家及至每一個子民都各司其職,維持王朝這一大機器的運轉(zhuǎn),殊不知這個龐大的機器即將走向末路。

  究其原因,不得不提到道德、法律、文官治國的政治結(jié)構(gòu)以及政治體系的落后!端臅贰段褰(jīng)》在長期的歷史長河中成了規(guī)束人們道德行為的模板,從無數(shù)文人那里不斷傳揚、延續(xù),甚至成為治理社會的基礎(chǔ),它要求人們"仁義禮智",朱熹之后,理學更是被發(fā)揚光大,上至天子下至萬民無不按此來約束自己,一個民族有良好的道德素養(yǎng)固然是好,可政府怎能僅僅把道德作為行政的準則呢?

  只有公平公正的法律才是一個國家應(yīng)有的治理社會的根本,嚴刑峻法的重要性可參看戰(zhàn)國時期的秦國,本是被東方各國視為蠻夷的西方偏遠小國,卻能在商鞅變法之后并不算漫長的歲月里"奮六世而御宇列",一躍成為最強的國,明王朝沒能走的更加長遠,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對法律的漠視甚至于一部分人的肆意踐踏。

  這部分人則包含于萬歷時期兩萬文官這一龐大的官僚集團之中,這一集團分散而又凝聚,沖突而又團結(jié),在這一特殊集團治理之下的中后期王朝,看似歌舞升平繁花似錦,其實不過強行堆砌華麗空有其表。萬歷時代,皇帝是一尊被人擺放在天神位置的活著的祖宗,他是一種信仰,一種代表這個帝國的高級符號,他的一言一行無不被文官集團制約,致使他一旦做出集團的人認為出格的事,就會招來無數(shù)參諫的奏本,有的人甚至不惜放棄自己的生命進行"死諫"在這種情況下,萬歷皇帝逐漸心灰意冷站在了他們的對立面,除非是出席重大的禮儀慶典,否則鮮少露面。

  文官集團不僅制約著皇帝,還制約了政治體系的發(fā)展,首輔張居正生前想要推進賦稅的變革以適應(yīng)時勢的變化,卻因觸動了文官集團的利益于死后遭到清算,這場轟轟烈烈歷時持久的清算運動之后,改革被迫流產(chǎn);高級將領(lǐng)想淘汰落后的軍隊"短板",建立有效的機制以適應(yīng)邊境防御需要的努力,也在文官墨守成規(guī)的情況下付之東流。只有戚繼光依靠張居正的蔭庇組建了戰(zhàn)功赫赫的戚家軍,()編制了一整套完善且強大的治軍方略,但這一成功的個例也在張居正死后的清算運動中逐漸消亡。

  久而久之,大明王朝在積弊已久的情況下脫離軌道也是不難預(yù)見的事了。一但偏離軌道卻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那么無論是活著的祖宗萬歷皇帝、以首輔為代表的朝廷臣子、有抱負的愛國將領(lǐng)、標新立異的思想家,還是每一個兢兢業(yè)業(yè)做好自己本職工作的普通民眾,都無法阻擋一個王朝的謝幕了。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11

  《萬歷十五年》看完后,提筆是練字,寫下是永恒!

  看了萬歷十五年這本書,我重新認識了歷史。

  全書共分七章,分別寫了最高統(tǒng)治者萬歷皇帝、學者沈世行、大輔張居正、模范官僚海瑞、開明知識分子李贄、抗日英雄戚繼光等。同時,也寫出了他們之間的諸多矛盾,如君臣矛盾、保守與自由的矛盾、官與吏的矛盾等等。

  《萬歷十五年》從“大歷史觀”的研究視角出發(fā),以明萬歷十五年為考察切入點,運用歷史小說的敘事方式和傳記篇章,通過對悲劇人物的描寫關(guān)鍵歷史人物的命運,探究晚明帝國衰落的深刻原因。這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的大歷史觀,即宏觀的、系統(tǒng)的歷史,即“從技術(shù)的角度看歷史”。

  《萬歷十五年》以1587年為重點,延伸到歷史脈絡(luò)中,從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歷史事件和人物出發(fā),描述明朝中后期的各種社會矛盾和衰敗跡象。作者指出,“這些事件,雖然表面上看似無足輕重的.細節(jié),但實際上是之前發(fā)生過的大事的癥結(jié)所在,也是日后掀起波瀾的契機。兩者之間的因果關(guān)系他們只是歷史的焦點!闭菑倪@些細節(jié)中,作者認識到萬歷十五年是明朝乃至整個中國封建社會走向滅亡的轉(zhuǎn)折點,是一個歷史節(jié)點。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12

  1587年,在近三百年的大明歷史中,只是一個小小的插曲,只是歷史長河流淌的一瞬,它沒有1368年開國的波瀾壯闊,也沒有1644年國破的哀傷,這一年,萬歷發(fā)現(xiàn)他不管怎樣都難斗過手下的文官集團,他開始消極怠工了;這一年,是張居正去世后的第五個年頭;這一年一代名將戚繼光走了,隨后不久一個奇人海瑞也跟他去了,對于一個王朝來說,死幾個人是極其平常的,然而這個普通的一年卻是整個大明王朝走向死亡的轉(zhuǎn)折點。明朝在我整個歷史上是極其重視考試的一個王朝,考取功名是萬千學子為其奮斗一生的路,文治在這個朝代發(fā)展到了極盛,而這個極盛的點,又讓萬歷碰到了,經(jīng)歷了近二百年的發(fā)展,從嘉靖后期,經(jīng)過了徐介,高拱,張居正的歷位首輔不懈努力,在皇權(quán)與文官的拔河比賽中,皇帝終于發(fā)現(xiàn),他已經(jīng)再也沒有取勝的可能了,文官集團成為了這個國家真正的主人。

  這一年,世上已經(jīng)沒有了張居正,到這一年,經(jīng)過對他的反倒清算,他的幕僚已經(jīng)清算的差不多了,萬歷從小時候像神一樣敬畏這個老師,到認為他是玩弄權(quán)力的大奸,對已經(jīng)去世的他投去了最大的憤恨,然而到這一年,萬歷終于明白,他滿以為那些大臣的對張居正的反倒清算是為了大明的禮儀,大明的前途而努力的,原來所有的禮儀道德全是空的,他們也只是為了權(quán)力,沒有了張居正對他的限制,這些大臣對他的`限制更厲害了,所有的斗爭無非是披著道德的外衣而為獲得權(quán)與力的斗爭,于是萬歷失望了。

  這一年,所向披靡,無敵于戰(zhàn)場的戚繼光去世了,橫行戰(zhàn)場四十載,打的倭寇聞風喪膽,嚇得蒙古騎兵十幾年,不敢犯境的戰(zhàn)魂消失了,他享有作為軍人的最高榮譽,然而這樣一位將領(lǐng)卻是,孤獨的!看到自己的上司俞大猷及下屬的不幸結(jié)局,他迷茫了,他是一個戰(zhàn)爭的強者,然而面對著文官集團的統(tǒng)治,他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弱者,武將在文官眼中終究只是一群不懂禮法的匹夫,文官集團希望通過道德的控制使天下太平,如果不能則就是丟臉的事情,那么好戰(zhàn)的武將必定不會得到他們的青睞!戚繼光費盡心機的找到了張居正這個后臺,給張居正送美女以來保安穩(wěn),對官員大肆宴請,送禮走動,對于一個武將來說,算是極其悲哀的事情,他只是懂得一個法則,要想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首先要做的就是保護好自己,只有留著性命,才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然而,對于海瑞這個奇怪的人,卻似乎永遠不懂這一點。海瑞是一個精神的領(lǐng)袖,在道德的這塊土地上,他無疑站在了制高點,他絕對的潔身自好,絕對的不貪一文,然而這樣的一個人卻是無用的,這位對于官員來說是“海閻王”,對于百姓來說是“海青天”的人,無論對與誰來說,都會承認他是道德的楷模,在精神的領(lǐng)域無不佩服,他把嘉靖罵的暴跳如雷,他罵滿朝文武皆服人也,把自己推向了風口浪尖,他能得到什么呢,毫無疑問的是打擊,一再的打擊,不要說在當時的官場他混不下去,就是到一千四百多年的今天官場他任然混不下去,因為它忽略了一個極其重要的東西,那就是人性。海瑞是個好人,然而這個好人卻沒什么用,因為他脫離了物質(zhì)的承載限度。

  人都會有陰陽兩面,“陽”的一面就是我們可以到處標榜的禮義廉恥的道德,“陰”的一面就是我們想獲得的私利,“陽”與“陰”的關(guān)系相輔相成,道德建立在物質(zhì)基礎(chǔ)之上,如果當把道德升的越來越高,物質(zhì)降的越來越低的時候,那么也就違背了人性,必然構(gòu)造出一堆道貌岸然的人。大明王朝是一個基本上完全靠道德的約束維持統(tǒng)治的朝代,所有的法制完全要給道德讓路,所有評判的標準不是,是不是違法,而是是不是合乎禮儀,當這套制度發(fā)展的頂端的結(jié)局,必然是造成一灘死水的和氣,有人扔個石頭,波瀾一起,一切也就要開始煙消云散了。在這個時候,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宴安耽樂,首輔的獨裁或者調(diào)和,高級將領(lǐng)的富于創(chuàng)造或者習于茍安,文官的廉潔奉公或者貪污舞弊,思想家的極端進步或者絕對保守,最后的結(jié)果,都是無分善惡,統(tǒng)統(tǒng)不能在事業(yè)上取得有意義的發(fā)展,有的身敗,有的名裂,還有的人則身敗而兼名裂。

  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各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chuàng)造性,則其社會發(fā)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補助技術(shù)之不及。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13

  讀罷黃仁宇的《萬歷十萬年》,不得不對本書作一個高度的評價。短短四個篇章,從萬歷及兩位首輔的角度揭示了大明帝國在長期“不事朝政”的萬歷手下正常運轉(zhuǎn)的奧秘;后三篇章選取了萬歷年間具有代表性的三個人剖析了萬歷這個時代。其中最令人感慨的,必是張居正、申時行兩位首輔。在筆者眼中,前者是一位素質(zhì)過硬的政治家,后者是一位聰明絕頂?shù)墓倭。但如果給他們打分的話,兩者我都不會給滿分,因為兩個聰明一世的人在同一個問題上犯了不同的錯誤,一個向左,一個向右。

  一 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歷史

  在分析、對比這兩位首輔之前,筆者認為有必要闡明這樣一個觀點: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歷史。同樣一段《明實錄》中的史料,由于史官對事件背后的故事不會有詳盡交代(甚至是為了政治利益可以篡改歷史),不同的人會從同一段史料中得到不同的結(jié)論。

  例如在談到隆慶年間的首輔高拱被黜一事時,黃仁宇認為是高拱一句“十歲孩童如何治天下”的言論體現(xiàn)了其謀逆之心,從而得出張居正與馮保聯(lián)合罷黜高拱是維護了大明江山的結(jié)論。在筆者看來,這一結(jié)論多少有些荒謬。第一,從政治意圖來看。明朝文官大部分是政治動物,他們的所作所為必定符合“贏利遠大于風險”這一定律!案吖爸\反”的獲利無非是繼續(xù)做首輔或者自己登基,而付出的卻是身家性命乃至九族安危。況且太平盛世謀反乃是滑天下之大稽!第二,從史料看來,并無充足的資料能夠證明“高拱謀反”(史料中并無高拱收買內(nèi)侍、準備兵丁武器等行動)。若將黃仁宇先生的“謀反”理解為“攝政”,那么對于一個10歲的天子,任何人成為首輔必然都會“攝政專制”。第三,從結(jié)果來看,如果高拱是真的謀反,他的下場會是罷黜這么簡單嗎?第四,就張居正、馮保和高拱的關(guān)系來看,他們完全有理由陷害高拱。張居正并非高拱的親信,高拱對權(quán)力的獨攬已經(jīng)引起了諸多大學士的不滿,自然也危及張居正的安全。而高拱對馮保的升遷也屢次阻攔,足以引起他的憤恨之情。所以,高拱被黜是張居正和馮保的陰謀,他們將高拱原話中的“孩童”改為“天子”,這句話便有了十足的殺傷力。這么一個簡單的文字游戲獲得的回報便是張居正的首輔地位和馮保的司禮監(jiān)秉筆太監(jiān)一職?梢哉f除了獲利之外,張居正可以自保,馮?梢詮(fù)仇。

  除了對“高拱罷黜”一事筆者與黃仁宇先生觀點不同外,“徐階是強占土地的富豪、地主”和“鄭貴妃是聰明的女政治家”的觀點筆者也不是完全認同。此外還需指出黃仁宇先生在第一章中所犯的一個小錯誤,即宮女“許配”給太監(jiān)后并非成為“答應(yīng)”!按饝(yīng)”是侍奉皇上的地位較低的宮女,而這種被稱為“對食”的現(xiàn)象并非是光明正大的。

  以上是筆者闡述的一個基本觀點: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歷史。

  二 “官僚”和“政治家”的名詞解釋

  下面筆者將對“官僚”和“政治家”連個名詞進行簡單的解釋。在筆者看來,政治家相對于官僚,對政事更加負責,出發(fā)的角度基本上是江山社稷、道德禮儀;而官僚關(guān)心更多的是自身的地位和安全。在這里不妨列舉幾位名人。徐階(嘉靖年間首輔)是政治家和官僚的綜合體,而且他在這兩方面都相當出色,在嘉靖年間的首輔之爭中不但政績上有所建樹,最終也得以保全自身;嚴嵩是不折不扣的官僚,他面對蒙古騎兵入侵京城附近地區(qū)的行為作出的“不抵抗”的決定至今令人唾棄;海瑞是一個純粹的政治家(實際上他是懂得官場之道的,但是卻絕不踐行),但很不幸的是他也是一個不合格的政治家;抗倭名將戚繼光也是一位優(yōu)秀的政治家和官僚的綜合體。

  筆者說張居正是一名政治家,并非說他不懂為官之道,只是他升遷太過剛愎自用,不知韜光養(yǎng)晦,才在死后遭挖墳鞭尸抄家(這和多爾袞何其相似。,所以不能稱之為合格的官僚;說申時行是一位出色的官僚,但同時他也是一名較為合格的政治家,畢竟治理黃河和封貢互市都是他不可抹殺的功勞,但因為他在“爭國本”事件中太過圓滑,首鼠兩端的行為觸犯了文官集團堅守的道德禮儀,所以才黯然退出政治舞臺。若兩人做對比的話,張居正是政治家的代表,而申時行是官僚的代表。

  三 張居正和申時行

  自古以來,君權(quán)和相權(quán)是一種博弈平衡的關(guān)系。但是在明代,作為君權(quán)外圍的宦權(quán)也加入了這種博弈。君權(quán)的外圍有宗室、外戚和宦官三種,但在明朝,宗室被打壓(為了防止靖難之役重演),外戚勢力弱小,宦權(quán)得以提高(尤其是東廠出現(xiàn)之后)。就相權(quán)而言,在明太祖朱元璋撤銷宰相后跌入低谷,但后來出現(xiàn)的內(nèi)閣又極大地提升了文官集團的權(quán)力。大學是手中有權(quán)力,而言官御史們有戰(zhàn)斗力,他們的目的有的是為了個人私利,但大部分是為了江山社稷或道德禮儀,所以文官集團內(nèi)部也是矛盾重重。君權(quán)時而聯(lián)合相權(quán)對抗宦權(quán),時而聯(lián)合宦權(quán)對抗相權(quán),但都是為了尋找權(quán)力的平衡點。若宦權(quán)與相權(quán)聯(lián)合,那兒皇權(quán)便岌岌可危(天啟年間的魏忠賢及閹黨造成的動亂就是一例)。對于張居正和申時行而言,前者維護的是相權(quán)(是自身的相權(quán)而非整個文官集團的權(quán)力),后者維護的是君權(quán)。

  這種情況的產(chǎn)生,主要原因在于兩人所處的時代環(huán)境不同。張居正當政時,萬歷正處于青少年時期,不可能完全獨立地把握政局,因此張居正扮演了臣子、導師和嚴父三種角色。他是一位合格的.教師,教習經(jīng)史,并適當調(diào)整科目以使萬歷朝向正確的方向發(fā)展(避免了萬歷沉迷書法而重蹈宋徽宗的覆轍);他也是一位合格的臣子,對于一個10歲的天子,他聯(lián)合宦官馮保、外戚李太后穩(wěn)定了政局,避免了朝政動蕩。同時在前期,他肅清吏治,任用賢人,使得大明帝國可以正常運轉(zhuǎn)。但作為一名“嚴父”來說,他的行為太極端,在萬歷心中播下了仇恨的種子暫且不說,他當政后期任人唯親、扶植私黨、排除異己都在與他有利益沖突的文官心中埋下了導火索。更重要的一點是,由于張居正和其親信勢力過于龐大,影響到了皇權(quán),所以張居正死后的悲慘結(jié)局也可想而知。張居正確實有過硬的政治素質(zhì),但太過剛愎自用、傲慢自大,才不會有一個完美的收場。此外,還需張居正一個并非高瞻遠矚的決策,那就是“考成法”。最初施行時確實增加了財政收入,但也導致了明朝中后期一個極為嚴重的社會矛盾——流民現(xiàn)象。所以張居正當政前期的表現(xiàn)令人嘆服,但后期其盲目自大卻又令人扼腕嘆息!

  作為張居正的親信和萬歷的老師,申時行成為首輔的時候,萬歷已經(jīng)成為了一個心智成熟的成年人。加之張居正的前車之鑒,申時行的政治風格更傾向于溫和穩(wěn)重。例如張居正剛?cè)ナ罆r,言官大臣紛紛上述彈劾,申時行既不參與彈劾自己的老師(在其他人眼中他不搞政治投機),也不維護自己的老師(不與眾矢之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以維護自身安全),但暗中他還是極其照顧張居正的家人,多次暗中阻止吵架等活動。由此可見,申時行處事確實圓滑。而卻他上任之后立刻廢除了張居正的“考成法”,大大緩解了社會矛盾;他任用潘季馴治理黃河,對蒙古采取封貢互市政策,這都是他不可磨滅的攻擊。但作為一名官僚而言,他對君權(quán)的態(tài)度在“爭國本”事件上與文官集團的道德立場完全相悖,導致辭官回家的慘淡收場。

  在對待君權(quán)的態(tài)度上,張居正的極左做法觸怒了君權(quán),申時行的極右做法觸犯了相權(quán),因此他們在權(quán)力博弈中并未找到平衡點,結(jié)局也就不那么完美?墒窃凇俺赏鯏】堋钡臋(quán)力斗爭中,千百年來哪有完美的結(jié)局呢!

  四 這本書帶給我們的

  黃仁宇先生在書中也降到了海瑞、戚繼光和李贄三人,他們代表了不同階層不同環(huán)境的人,但同樣懷有“治國平天下”的夢想。當年明月曾說過:“‘知行合一’這句話,張居正讀懂了,海瑞沒有讀懂。”我想戚繼光和李贄也都讀懂了,只有海瑞一個人生活在他那“非黑即白、非是即非”的教條主義世界中。

  面對同樣的現(xiàn)實,戚繼光順從了,人們在他的殺敵保固與為官的左右逢源中卻讀不出他的無奈與孤獨;李贄選擇了出價,卻始終無法割舍對這個社會的關(guān)心,同樣更不會有人讀懂他孤傲的悲涼。

  這本書給我們展示了一個歷史的大失敗,大明帝國這臺生銹的機器已經(jīng)經(jīng)不起任何折騰,只是依靠文官集團和幾個強有力的君主在維持著齒輪的正常運轉(zhuǎn)。張居正的折騰(京察、考成等)造成或加劇了社會矛盾,而申時行、王錫爵等人的“無為而治”反而更加有效。但最終,崇禎皇帝,這個有勇氣、有骨氣、有決心但是缺乏知人和遠見之明的君主改革了驛站制度,社會矛盾加劇,加之四方戰(zhàn)火和天災(zāi)人禍,導致了整個大明帝國的滅亡。

  之后建立的大清帝國,類似的體制、類似的經(jīng)濟模式也預(yù)示著歷史的大失敗會繼續(xù)上演。中國的這種所謂的封建專制體制并不見得比資本主義落后,只是一個延續(xù)了上千年的制度在腐敗的鐵銹出現(xiàn)后,自然落后于一桿新制的槍炮。

  五 總結(jié)

  一本書,讓我們看透了歷史的博弈平衡,看到了明代的政治家與官僚的相同于不同,也看到了現(xiàn)代發(fā)展的啟示。所以,必須要感謝黃仁宇先生的《萬歷十五年》,這本書為我打開了一個新的視角。同時也要感謝當年明月,他引導我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角度。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14

  皇帝,一個令人垂涎的職位。請允許我用“職位”來界定這個活生生的人。他是皇宮中萬人仰慕的角色,一個小小舉動便會帶來不可小覷的影響,有道是“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他是皇宮中至高無上的存在,哪怕是個傀儡,也能夠“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他是皇宮中人人渴望的到來,多少人翹首企盼他的寵幸……

  可是,擁有無上權(quán)力的皇帝真的是一個可以自由呼吸的人嗎?

  不,不是。作為一個帝國的標志,遑論自由。

  朱翊鈞,明朝的第十三位皇帝,后世都稱呼他為明神宗,年號萬歷,故后人又稱“萬歷皇帝”。而我,總愿稱他“朱翊鈞”。

  即位時的朱翊鈞,年僅十歲。那時的他已經(jīng)接受了四年的堪稱魔鬼式的皇太子訓練。明穆宗為他安排了一堆講師進行輔導,學習治國方針、國家章程。本該天真爛漫的年紀,朱翊鈞卻只能在皇太子的路上一路向前,埋葬自己的肆意。稍有偏差,就可能萬劫不復(fù)。

  重擔來得是那樣的快。明穆宗的龍馭賓天,群臣的勸諫讓朱翊鈞登上了許多人夢寐以求的寶座,成為了皇帝。從此再無童年可言。

  可是十歲的你,又如何處理國家大事呢?但好在你有一顆勵精圖治的心。于是在首輔張居正的建議、輔佐下,每天太陽初升時你就駕幸文華殿,聽儒臣講讀經(jīng)書。結(jié)束后批閱臣僚上奏的奏章,下午復(fù)回講席,再讀史書,練習書法,復(fù)習功課。只有每月逢三、六、九常朝之日,才暫免講課。除此之外,即使是隆冬酷暑亦不間斷。稍有懈怠,就會受到長跪的處罰。

  記得當時你最愛書法,你得意洋洋地請張居正和其他大學士看你秉筆揮毫,期盼著他們的'肯定與贊賞?傻玫降膮s是書法課的取消,原因是書法是末枝小節(jié),沉迷于此的大多是昏君。

  你無法反抗,若是不從,“昏君”的高帽就會落在你的頭上。你也無法去太后那里撒嬌,自從你成為皇帝,親情也變得虛假。好想抱一抱獨自承受的你,告訴你,“寫得真棒,加油!”

  了解過這樣的你,便不覺得十年后遇到鄭貴妃——你的摯愛——時你的荒唐、反抗。她是你的知己,她從來不把你當做皇帝,而是把你當做一個普通的、有血有肉的“人”,在她的身上,你嗅到了久違的自由的氣味。

  你不再是皇宮這座鐵牢里孤零零的“犯人”,你與她肆意享受著愛情與自由的芬芳。

  但隨之而來的是立太子問題,你想立愛情結(jié)晶為太子,但群臣總以“立長不立幼”為由脅迫你。你內(nèi)心痛苦萬分,你可以反抗的,就像正德皇帝那樣瀟灑自在地活著。

  可憐你心中的責任感時刻鞭策著你,你不能叛逆,不能一意孤行。這些苦你都默默承受,只因為你是皇帝。

  后來,你想練兵,想出巡,申時行也不讓。你被皇權(quán)束縛在了這座被稱為皇宮的牢籠里,像一個“活著的祖宗”。

  你看似擁有天下,卻又一無所有。于是縱情聲色成了你冷漠無言的反抗。世人詬病你中后期的荒誕昏聵,我卻哀嘆你金絲雀的一生。

  愿你來生不做皇帝。在自己的人生舞臺上綻放光芒,擁有甜蜜愛情、溫馨親情、真摯友情。愿你來生自由飛翔!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15

  《萬歷十五年》是歷史學家黃仁宇的一部研究明史的著作。乍一看書名原以為無非是普通的編年體史書。閱讀后發(fā)現(xiàn)實則不然。這部著作開啟了讀史書的全新視角—“大歷史觀”,由點及面,從小事件看大問題,從長遠的社會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透析歷史發(fā)展趨勢,探析晚明帝國走向衰落的深刻原因。

  “敘事不妨細致,但是結(jié)論卻要看遠不顧近!秉S仁宇先生史學理論的精髓是站在整個“大歷史”角度,主張長時間、遠距離、寬視野地審視歷史。即對歷史材料的把握不僅需要顯微鏡,結(jié)論闡述更需要望遠鏡。在長時空的隧道里通達歷史事件的發(fā)展。黃仁宇先生選擇了萬歷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作為橫截面,精選了6個主要人物來做解剖,依次出場為萬歷皇帝朱翊鈞,大學士張居正、申時行,南京都察院都御史海瑞,薊州總兵官戚繼光,已知府身份掛冠而去的名士李贄,他們只是了解16世紀中國社會體制的一個個切入點,但卻可以管窺中國傳統(tǒng)社會管理層面的種種問題。

  明朝末年,國家在政治方面強化君主權(quán)力,信奉儒家政治倫理的治世功能,突出文官制度的重要作用;在經(jīng)濟方面重農(nóng)抑商,限制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的發(fā)展,閉關(guān)鎖國且禁止海外貿(mào)易;在軍事方面分化武將權(quán)力,忽視武器裝備升級和軍事體制改革,以免兵權(quán)威脅到君權(quán)。這三大治國觀念僵化了政治、固化了思想、封鎖了經(jīng)濟、松弛了軍備,使晚明日漸失去活力。大明王朝就像一個被鹽水灌溉的樹,外表依然枝繁葉茂,根部卻已開始蔫軟、扭曲。表土之下,明朝的官場制度、經(jīng)濟制度、軍隊制度均在一系列刺激下露出軟肋。至此,黃仁宇得出結(jié)論:“中國兩千年來,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極,這就是一切問題的癥結(jié)!被趯ν砻骺傮w性危機的考察和歷史“停滯論”的理解,黃仁宇提出中國社會內(nèi)部不可能解決“政教合一”的癥結(jié),只能在外力刺激下“被現(xiàn)代化”。

  1587年,是為萬歷十五年,丁亥次歲,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大明帝國卻已經(jīng)走到了發(fā)展的盡頭。在這個時候,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宴安耽樂,首輔的獨裁或者調(diào)和,高級將領(lǐng)的富于創(chuàng)造或者習于茍安,文官的廉潔奉公或者貪污舞弊,思想家的極端進步或者絕對保守,最后的結(jié)果,都是無分善惡,統(tǒng)統(tǒng)不能在事業(yè)上取得有意義的發(fā)展,有的身敗,有的名裂,沒有一個人功德圓滿。即便是側(cè)面提及的人物,如馮保、高拱、張鯨、鄭貴妃,福王常洵、俞大猷、盧鏜,也統(tǒng)統(tǒng)沒有好結(jié)果。對個人來說,任何努力和抗爭都無異于蚍蜉撼樹。上自天子,下至庶民,無不成為犧牲品而遭殃受禍,最終成為歷史的注腳。見微知著,那一年并未發(fā)生什么轟轟烈烈的事情,但是抽絲剝繭,一個朝代的癥結(jié)已經(jīng)越發(fā)的凸顯,官場、經(jīng)濟、軍隊,三種制度在萬歷十五年埋下癌變的伏筆,整個歷史開合發(fā)生微妙的變化。大歷史觀下不存在孤立,這樣的時代,皇帝只是個牌位。努爾哈赤的鐵騎踏平的,只是一個隱藏著腐朽仍在硬撐的`王朝。就像英文版的書名那樣寫道“1587, A Year of No Signficance”這樣的伏筆,以無關(guān)緊要之名,覆滅了明朝。

  萬歷十五年這標題,讀此書之前看上去普普通通。讀過后則很是心酸,甚或帶有某種悲情的宿命論,即貌似細致小節(jié)無關(guān)緊要的偶然事件透著波濤洶涌的必然。書中寫到的每一個人,都遭遇到了明帝國所即將遭遇的悲劇。只不過,這悲劇對他們個人來說,是終結(jié);而對帝國來說,則是倒退與封閉的序幕。正是在看似一切太平、一切正常的時候,悲劇的種子已經(jīng)扎根發(fā)芽,只是不知道何時、以何種形式爆發(fā)而已。此時,無論是揮斥方遒的改革者張居正,還是秉持中庸的調(diào)和者申時行,或者誰都不敢公開否定的道德楷模、世無雙出的軍事天才戚繼光,抑或是離經(jīng)叛道的思想新銳李贄,都被體制性的衰敗所吞噬。書中將這種大歷史背后的人物命運刻畫得淋漓盡致,入木三分,這正是它至今回響不絕的重要原因。因為歷史學家的責任,就是以前人的故事警示后人,希望“前人之鑒”能成為“后人之師”。前人和后人的命運聯(lián)系在一起,今人才能以史為鏡知興替,以人為鏡明得失。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08-23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范文08-23

《萬歷十五年》心得體會12-21

萬歷十五年的讀后感05-29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08-01

萬歷十五年的讀后感02-12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08-26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11-20

中學萬歷十五年讀后感10-18

《萬歷十五年》讀書心得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