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yōu)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jīng)驗,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1
本課是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我們身邊的材料》中的起始課。在經(jīng)歷了兩個多月的科學課學習后,大多數(shù)學生已經(jīng)初步養(yǎng)成了良好的科學學習的習慣。不管是觀察力和思維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當我叫他們觀察教室里有哪些物體時,他們很順利地說了出來。
在學生觀察到物體后,我再和他們一起來討論這些物體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學生對材料這個知識的前概念是多少?對于他們的老的任課教師來說可以根據(jù)以往的經(jīng)驗做出判斷,但對于科學教師來說可能就只能找些學生進行詢問來了解了。其實材料這個概念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還是比較抽象的,我在上課的時候直接引入材料的概念,然后讓學生根據(jù)概念去說哪些可能是材料,這樣有可能到這節(jié)課結束學生對什么是材料還是混混沌沌的。但如果在一開始不是直接拋出概念而是拿出六種由單一的常見的材料制成的物品,然后讓學生去感受原來這就是材料,然后再引出材料的概念,這樣學生可能更容易接受。我采用的就是先認識幾種單一材料的物體,再來引出材料的概念,學生的印象較為深刻,教學效果也不錯!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2
我執(zhí)教的《通信的發(fā)展》一課,是三年級《科學》教材第六單元的第二個主題教學內(nèi)容。教學中力圖構建一個生活化、活動化、開放化的科學課堂,充分體現(xiàn)“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新課程理念,主要體現(xiàn)了以下幾個特點:
一、準確定位教學目標,體現(xiàn)主題單元教學意識
要做到準確定位,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從最開始到現(xiàn)在的教學設計,內(nèi)容修改了多次,走了很多彎路;仡^看看,都源于自己對單元目標和本課目標的模糊,缺乏主題單元教學的意識,就容易把單元內(nèi)的幾課內(nèi)容上混淆。最后,在自己對教材的反復理解下,才明確本課的教學目標是感受通信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知道現(xiàn)代通信方式及特點,并能根據(jù)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通信方式。本課分兩個課時上,第二課時主要解決懂得并遵守通行的基本禮貌和相關法律法規(guī)。樹立主題單元教學意識,才能準確定位教學目標,才能優(yōu)化課堂,提高教學質(zhì)量。
二、構建生活化的科學課堂,還學生一個真實生動的生活世界
老師課前布置調(diào)查問卷,老師讓學生了解生活中的通信方式,并通過談談“你和家人曾用過哪些通信方式,給你們帶來哪些方便?”課堂上,讓學生交流調(diào)查的'生活信息,教師與學生一道談論自己親身經(jīng)歷過的通信事例、故事,學生在饒有興趣的交談中認識到了一些通信方式的獨有特點,這也為他們今后在生活中學會選擇通信方式奠定了基礎。這些來源于孩子們家庭的一個個真實的事例,也讓學生充分了解了通信方便我們的生活,改變我們的生活。
三、構建活動化的科學課堂,還學生一個體驗成長的活動舞臺
學生科學是在活動中形成和發(fā)展的,活動是學生科學形成的源泉。
為了讓學生了解不同的通信方式是用不同的信使來傳遞的,老師不直接告訴孩子如何區(qū)分,而是設計了“給不同的通信方式找到自己的家”環(huán)節(jié),讓孩子們在活動中充分“動起來”,“活起來”;為了感受通信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老師設計了讓一個孩子在課堂上與媽媽用手機通話,現(xiàn)場撥打114咨詢的環(huán)節(jié),讓孩子真正在活動中體驗通信方便生活;為了讓學生了解通信特點并能合適的選擇通信方式解決問題,就設計了猜一猜,選一選,演一演的活動環(huán)節(jié),開放的活動設計,讓孩子有了更廣闊的活動空間。
四、構建開放化的科學課堂,還學生一個廣闊的開放空間
課堂上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大膽開發(fā)、利用課程資源。
首先是善用生活資源:用春節(jié)拜年的話題引入、老師收到的一封信,孩子講述的通信事例,新疆的地震等等都成為教學資源引進科學課堂。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在這樣一個廣闊多元的開放空間里,課堂的實效性也顯得更很強了。
在本課的教學實踐中我清楚認識到,教學評價的多元性還值得加強。上課時很注重對學生的評價,評價的角度要多元。在課堂評價上應更關注學生的態(tài)度、情感、價值觀,點撥學生的思維,開闊學生的視野。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3
《彈簧里的學問》這一課,開門見山問學生:“看到這個課題,你想說些什么”,學生說:“彈簧里有啥學問。俊薄皬椈衫锏膶W問干什么用啊?”“怎么才能知道彈簧里的學問?”學生的這三個問題非常好,于是我馬上確定了本節(jié)課教學的思路。
接下來孩子們玩彈簧,我的要求是“要用心玩,邊玩邊體會,并說出自己的感受”。
第一二小組開始說感受的時候,說的是彈簧的區(qū)別,形狀等等。我沒做評價。接著三、四、五組匯報。有兩個小組說到“吃力”和“費勁”,還有一個小組說到“彈簧和我對著干,力量越大拉的越長。”這個時候我發(fā)現(xiàn)第一組的'匯報員迫不及待地舉手,她的回答非常好,她說在玩彈簧的時候有了力。我接著問她:“剛才匯報的時候怎么沒說,現(xiàn)在怎么想起來了?”她說;“是因為聽了第五組的匯報想起來的。一個同學說用力越大拉的越長,我就想起來了!薄澳阏娴暮馨!善于從別人的回答中受到啟發(fā),說明你剛才注意傾聽別人的回答了,為她鼓掌!”我?guī)ь^給她鼓掌。這時候我看到別的同學都把羨慕的眼光投向她,她非常得意地閃了閃大眼睛。
彈力在生活中的應用學生進行了小組討論,說了很多。比如、沙發(fā)、席夢思、自行車墊子、起跳桿、彈弓等等。
其實上課不是很難,當我們理解了教材內(nèi)容,只要課堂上順著學生的思路走,以學定教,學生的參與熱情就會高,課堂一定會精彩 。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4
一年之中,植物都發(fā)生著不同的變化。春暖花開的季節(jié)許多植物很快進入生長期,發(fā)芽、長大、開花。這一點,孩子們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生活經(jīng)驗。對于他們來說,秋天,印象最深刻的應該就是果實成熟了,樹木落葉了,小草枯黃了。
對于變化明顯的部分,孩子們很容易就說出,也因此,觀察葉的變化,從一棵樹的'樹葉大小不同、軟硬不同推測出一片葉子的生長變;從一片樹葉的顏色變化過程學生知道了葉會衰老死亡。這兩個觀察活動聯(lián)系起來實際上展示了葉子的生長、成熟、衰老、死亡的過程,這個觀察活動比較容易得出葉的生長變化。觀察植物的其他變化,田野、路邊、和家里的植物在秋天發(fā)生了什么變化,把更多的植物納入觀察的范圍,有利于學生建立植物不斷變化的概念,也是學生概念發(fā)展的需要。學生深深的懂得了植物變化是生命體的特征之一。但是對于一些不明顯的變化,需要測量和記錄,才能在對比中發(fā)現(xiàn),而這一部分,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活動的持續(xù)時間太久,選擇一棵樹或一棵草觀察他們在秋冬季的變化一個月觀察一次并記錄完成比較困難。
因此,這一課,對于科學概念學生能夠理解并掌握的較好,但是指向于科學技能的觀察一棵樹或者一棵草在秋冬季節(jié)的變化這一內(nèi)容的完成,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由于三年級孩子的年齡、心理特點,還不能夠較長時間的專注于同一件事,所以書本16頁的記錄表對很多孩子來說形同虛設。如果能夠利用好這張表格,那對于孩子們來說,科學概念的發(fā)展會更加完善。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5
《水生植物》教學反思
考慮到讓學生準備材料的危險性,在上本節(jié)課的前一天我去近郊的河里撈了些水葫蘆作為上課用的觀察材料。由于準備充分,所以在教學中學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觀察這些水生植物。在觀察過程中主要是學生自主觀察,而且我要求他們在觀察的同時作好觀察記錄(畫出觀察對象的外形)。
由于見得少,孩子們非常好奇,觀察得也格外認真仔細。他們的觀察順序也不盡相同:有的小組從葉子開始,從上到下觀察;有的從根開始從下往上觀察。一邊觀察一邊還不斷提出問題,如:為什么水葫蘆會浮在水面上?水葫蘆上鼓起來的地方是什么,有什么用?這時候我就用美工刀幫助學生剖開水葫蘆讓他們看看里面的秘密。讓學生說說他們的發(fā)現(xiàn),這時候孩子們都顯得很興奮,爭先恐后地發(fā)言,其中有個學生更是形象地說他們觀察到的切面像面包的切片,這個回答讓我感到很驚喜,孩子的想象力真是讓人驚嘆,讓我這個成年人不得不喟嘆自身想象力的貧瘠!看著他們的胃口被吊得差不多了,我就把救生圈浮起的原理告訴學生,學生一對比水葫蘆的結構馬上就明白了水葫蘆浮起的原因。
我感覺這是一次很好的拋磚引玉加聯(lián)系實際的教學。在這一次觀察活動中學生都很好的通過實物觀察獲取水生植物的外貌特征然后逐漸深入知道一些植物的生長特。
《植物的葉》教學反思
推薦《植物的葉》是主題單元“植物”中的第五課。教材通過撿樹葉、研究樹葉來發(fā)現(xiàn)葉子有相同的結構;再從新鮮的葉與落葉的比較,顯出葉子的生命特征,最后從一條枝葉的葉子變化過程中得到葉子具有生長、發(fā)育、衰老的過程,從而顯出葉的生命軌跡。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不僅讓學生了解葉子的結構,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從植物器官的角度去進一步體會到植物也具有生命的特征。
課前,我布置每位學生撿兩片落葉,每一組中的同學盡量撿不同的落葉,以便課堂上進行小組討論。大多數(shù)同學都帶來了,有些班級帶的學生比較少,我就在課前請每個小組長在校園里撿了一些不同植物的落葉?傮w觀察情況良好,我給同學們留了三個問題進行討論:1、我們小組一共撿到了幾片葉子?2、一共有幾種樹葉?3、觀察到了什么,才說它們是同一種葉?觀察到了什么,才說它們不是同一種葉?發(fā)現(xiàn)了一些問題,很多學生將大小不同或顏色不同的同種葉片分到不同種類,大小和顏色確實屬于分類的依據(jù),但是同一種植物的葉片也會存在差異,不能光憑這兩點來判斷他們是否屬于同種植物,要多維度的判斷,比如葉片的形狀、葉片表面的光滑程度、葉片邊緣、葉片的質(zhì)地、軟硬和厚薄,等等。
對于不同的葉子具有相同的結構:葉片、葉柄。我沒有重點強調(diào)了葉脈是葉片的一部分,不要把葉脈和葉片并用。這是教學上的一個失誤。導致關于葉脈,學生竟然把它歸入到葉的結構中去了,在課堂教學中,如果用比喻的方法進行教學,學生就不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用手掌比喻樹葉,把小臂當作葉柄,手掌就可以是葉片,手掌上的紋路就是葉子的葉脈。)這樣學生就可以理解,手掌上的紋路并不是一個單獨的部位,而是屬于手掌皮膚的一個部分。
讓學生判斷一根枝條上不同位置的葉子的生長狀態(tài)時,如果我能引導學生從大小和顏色上進行對比觀察,就可以得出左邊的就是葉芽、小葉片、嫩葉等。對于枯葉失去了生命特征,就跟人失去了生命特征一樣。學生就會水到渠成地理解了葉的組成和葉的生長變化過程。
《植物發(fā)生了什么變化》教學反思
一年之中,植物都發(fā)生著不同的變化。這一點,孩子們的生活經(jīng)驗中就有。對于他們來說,春天和秋天里植物的變化最為明顯。關于春天,同學們說得最多的是植物發(fā)芽了,萬物生長。對于秋天,他們印象最深刻的應該就是果實成熟了,樹木落葉了,小草枯黃了。
對于變化明顯的部分,孩子們很容易就說出,也因此,觀察中的變化這個活動比較容易。但是對于一些不明顯的變化,需要測量和記錄,才能在對比中發(fā)現(xiàn),而這一部分,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活動的持續(xù)時間太久,完成比較困難。
因此,這一課,對于科學概念學生能夠理解并掌握,但是指向于科學技能的觀察一棵樹或者一棵草在秋冬季節(jié)的變化這一內(nèi)容的完成,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由于三年級孩子的年齡、心理特點,還不能夠較長時間的專注于同一件事,所以書本16頁的.記錄表對很多孩子來說形同虛設。如果能夠利用好這張表格,那對于孩子們來說,科學概念的發(fā)展會更加完善。
前兩個班級的教學過程中,我沒有把表格列入教學。課后,我覺得這樣不妥,雖然有難度,實行起來不太現(xiàn)實,但是還是應該在教學中提到。使學生熟悉這種記錄方法,會自己繪制這種表格。所以,我將書上的表格作為典型,介紹了它每個部分的意思和記錄的方法,而后請學生自己選擇一種感興趣的植物,自己繪制一張觀察記錄表。如果有時間和興趣,課后還可以進行一次實地觀察。我覺得這樣處理相對不處理來得好。
《植物有哪些相同特點》一課教學反思
這節(jié)課是整個單元的小結,主要內(nèi)容是對整個單元的學習進行一個梳理和整理。由于前面每一節(jié)課都上得比較踏實,大多數(shù)學生對植物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夠?qū)懗龊芏嚓懮参锖退参锏拿Q,這遠遠超出了我的想象。而且同學們能從這些植物中知道他們的相同和不同,并且準確地用維恩圖表示出來。對植物共同點的概括,我的學生基本能夠得出:植物都生長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中,都需要水分、陽光、空氣等;都會生長發(fā)育、都會繁殖后代,都有從生到死的生命過程。
本課的目的是讓學生整理已有觀察、分析和研究的結果,進行概括和總結,得出植物共同特征。這節(jié)課的整理就水到渠成了,總體難度不大.
對于植物的一生,以向日葵為例的9張圖片,用詞語概括難度較大。像“種子”“生根”“發(fā)芽”“成長”“成熟”“結果”一類,學生基本能答出,但是“子葉長出”“真葉展開”這一類專業(yè)名詞就比較難接受,這也屬正常。通過探尋植物的共同特征,學生深入地認識了生命體的基本特征,開始關心生命的點點滴滴。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6
一:導入新課
師:今天,老師給大家?guī)砹艘粋小玩具,想不想一起玩一下?
。ń處熤该晃粚W生到講臺前打開玩具盒子)
師:咦,怎么跳出來了呢?誰能解釋一下?
師:(翻轉(zhuǎn)盒子)果真有個彈簧!課前布置大家收集各種各樣的彈簧玩具,大家?guī)砹藛?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彈簧里的學問,板書課題:彈簧里的學問
一位學生到講臺前打開玩具盒子
。▽W生解釋原因。)
用學生感興趣的小游戲?qū)胄抡n,可以把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要研究的內(nèi)容上,同時為后面學生自己設計彈力玩具提供一個范本。
利用彈簧做游戲,有什么發(fā)現(xiàn)?
師:各小組把收集到的各種彈簧玩具放在一起,玩一玩,看看有什么發(fā)現(xiàn)?把你的發(fā)現(xiàn)記錄下來。
師:哪個小組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們的發(fā)現(xiàn)?
師:彈簧有力量嗎?彈簧在什么情況下有力量呢?
師:當我們把彈簧壓縮或拉長時,它就會產(chǎn)生一種要恢復原來形狀的力,這就是彈力。
我們周圍的物體,除了彈簧能產(chǎn)生彈力外,還有那些物體也能產(chǎn)生彈力?試著找一找。
師:很多物體都能產(chǎn)生彈力,彈力有沒有大小呢?彈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關?
師:你能想一個辦法來驗證自己的猜想嗎?動手試一試吧!
師:彈力的大小與用力的大小有關,那彈力有沒有方向呢?他的方向朝哪呢?請大家體會一下。
了解生活中的彈力現(xiàn)象
師: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彈力?
引導學生交流時著重分析這些彈性物體受力時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怎樣產(chǎn)生了彈力。
二、自由活動
1、我們來設計利用彈力原理的玩具。
師:彈力可以幫助人們做很多的事情,大家想利用彈力,設計一個小玩具嗎?
你想設計一個什么樣的玩具?
2、自我評價
組織學生對本課的'學習與探究從“我的實驗,我的發(fā)現(xiàn),我的設計”三個方面進行小組內(nèi)的評價。學生玩彈簧,老師參與小組的活動,引導學生在小組內(nèi)或小組間交流游戲方式,讓學生盡情體驗游戲與活動所帶來的快樂,并從中有所發(fā)現(xiàn)。
學生分組交流本組玩彈簧玩具或游戲的名稱、玩法,說出自己的感受和發(fā)現(xiàn)的問題。
學生根據(jù)試驗現(xiàn)象及生活經(jīng)驗交流
學生自由研究、討論,發(fā)現(xiàn)產(chǎn)生了彈力的物體。
學生猜測。
學生利用試驗桌上的材料進行分組試驗。實驗結束匯報結論。
學生自由研究,體會彈力的方向與用力的方向相反。
學生交流自己所了解的彈力應用。
學生小組交流設計計劃、并交流展示設計成果,教師給以相應的評價。
在教學中順應學生的興趣指向,引導學生在游戲中有所發(fā)現(xiàn),并對所提出的和彈性、彈力有關的問題進行思考、假設;然后再讓學生去有目的地玩游戲,以此來驗證自己的假設,使學生對彈性、彈力有所感悟,再通過在表達交流中闡述自己的發(fā)現(xiàn)、體會與收獲從而使學生意識到“什么是彈力”。在活動中著力培養(yǎng)學生樂于與他人合作,善于表達交流的意識,使學生養(yǎng)成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的習慣,意識到玩中有科學。
根據(jù)學生的愛好及手中準備的材料,引導學生設計利用彈力工作的玩具,培養(yǎng)學生樂于探究的興趣及動手能力,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7
磁鐵是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大多數(shù)學生玩過磁鐵,對磁鐵已經(jīng)有一定的了解!按盆F有磁性”是本單元的第二課,激趣導入,交流“我知道的磁鐵”,從引導到“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的討論和觀察活動中,進而幫助學生建立起對磁鐵有磁性這一最基本的性質(zhì)的認識。然后通過交流在觀察中的發(fā)現(xiàn)和產(chǎn)生的問題,引發(fā)出后續(xù)的一系列的探究活動,逐步加深和擴大學生對磁鐵的認識,并最終指向綜合運用?v觀這堂課的教學,讓人有喜也有憂,為能更好地懲前毖后,現(xiàn)反思如下:
教學開始,我創(chuàng)設了“釣魚”這樣一個情景:(一把小釣魚桿的魚鉤是用磁鐵做的,小魚是用硬紙做的`下面粘著鐵。)同學們你們釣過魚嗎?你們是怎樣釣魚的?學生答,今天呢老師也想來釣魚師演示實驗。小魚上鉤了。問:“同學們你們知道是怎么回事嗎?老師沒有魚食也釣到了魚!鄙e極的答。師導入關于磁鐵還有很多有趣的事,你們想和老師一起來研究嗎?要形成問題和探究的動機就必須創(chuàng)設良好的情境來導入教學。情境導入是教學的開始,也是教學成功的基礎與前提。小游戲是孩子最喜歡玩的一種,“釣魚”正是小游戲產(chǎn)生的效果。它激起了學生的濃厚興趣,順利地引出了本堂課的研究對象──磁鐵。
材料在科學課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整堂課我都很注重用材料來調(diào)控課堂節(jié)奏。如在材料的準備上我準備了課本66頁上的鐵釘、回形針等十多種典型的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先讓學生預測其中的那些物品能被磁鐵所吸引,那些不能被磁鐵所吸引,然后再用試驗來進一步驗證孩子們的預測是否準確。
由于學生平時都玩過磁鐵,對磁鐵都比較熟悉,特別是磁鐵能吸鐵一類物體的本領。只不過他們的認識還只是停留在一些表面現(xiàn)象,沒有向更深層次研究。由于是常態(tài)的科學教學,在教材處理上我還是不夠大膽,使學生動手探究的時間受到限制。但由于考慮到尊重教材活動的先后安排,也不敢嘗試大環(huán)節(jié)教學。因此在了解磁鐵的形狀、生活中的應用及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以上幾個活動的教學花去了不少時間,沒有把大部分的時間放在重點部分,顯得重點活動沒有深入地展開。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8
1、化深為淺,以師生合做游戲的方式讓學生理解了“會團結”“互相拉著”。
水的表面張力實驗中,學生很容易發(fā)現(xiàn)水溢出前的形狀,但要讓學生理解“互相拉著”還是有些難度的。課前我也想過在學生發(fā)現(xiàn)現(xiàn)象后,直接告訴學生這種現(xiàn)象叫做水的表面張力,但總覺得有些抽象。課間學生的游戲給了我靈感,讓我想起了自己兒時的游戲“跨大步”,其中游戲者的合作不正似概念中的“會團結”“互相拉著”嗎?
2、讓學生在實驗中體驗科學探究的全過程:發(fā)現(xiàn)現(xiàn)象——提出問題——提出假設——驗證假設——得出結論
我最初提出讓學生將直尺插入水中觀察水是否會爬帶有很大的即興色彩。我想與其讓學生發(fā)現(xiàn)水會沿著紙巾向上爬后,再讓他們仔細觀察紙巾,不如給他們設置一個疑問:水為什么不會沿著直尺向上爬?接著我提示學生思考兩次實驗改變的條件是什么,不變的條件是什么。由于改變的條件只有材料,所以學生得出水爬與不爬與材料相關就相對容易一些。再加上紙巾和直尺一軟一硬,一個充滿空隙,一個結構質(zhì)密表面光滑,較容易對比,提出假設,這樣學生提出假設也就順理成章水到渠成。
3、將名人名言通俗化,潛移默化影響學生。
蕭伯納說“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一下,我們?nèi)匀桓饔幸粋蘋果;但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我們就都有了兩種思想,甚至更多。”所以學術上追求卓越的人一定要善于而且渴求和別人交換思想,集眾家之長。我認為在課堂上將這句話稍加改變不僅能使學生認真聽取別人發(fā)現(xiàn),而且也激發(fā)了學生交流的積極性。今后總有一天學生能夠看到蕭伯納的名言,我想那時他們大概也會想起這節(jié)課學科的某些片斷吧。
本節(jié)課的不足之處:
1、缺乏敏銳的洞察力,對一些有價值的細節(jié)沒有充分利用。比如在學生匯報水的表面張力猜測與實驗結果時,我沒有抓住機會讓實際放回形針數(shù)少的組分析少的原因;比如有個學生在匯報本組水的表面張力結果是,本應是“加滿水后水的表面呈……水將溢出前水的表面呈……”,而這名學生卻兩句話都是“水溢出前的杯子……”我只顧讓各組匯報結果,沒有及時糾正學生敘述上的錯誤;比如學生處理溢出來的水的方法,其實正好利用了水的.毛細現(xiàn)象,但在學生聯(lián)系生活中的毛細現(xiàn)象時,我沒有加以有效的引導。
2、語言不夠嚴密、準確、科學,沒有做到字斟句酌,隨意性比較大,針對性不強。
本節(jié)課留給我的啟示:
1、科學課要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科學教師首先要具備一定的科學素養(yǎng)。正如一句老話: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就要有一桶水?茖W教師首先必須具備一定的科學知識,并能對學生在課堂內(nèi)外發(fā)現(xiàn)、提出的問題進行科學的分析,進而培養(yǎng)學生單獨或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2、學生愛科學,愛實驗,對周圍的世界充滿了好奇,作為科學教師應該多組織學生做實驗,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9
《水和水蒸氣》是三年級下冊《溫度與水的變化》中的第六課。我從下雨后,地面上會有一些水洼,一段時間后,水沒有了。水到哪里去了?導入本課。通過討論和教師的引導,得出水洼里的水蒸發(fā)到空氣中了。又通過動畫顯示,讓同學們看看水蒸氣蒸發(fā)的過程,使學生明白出水蒸氣是看不見的,而且是個緩慢的過程。接著就提出“水在什么條件下變成水蒸氣?”、“什么情況下蒸發(fā)得更快些?”由于同學們渴望看見水蒸發(fā)的過程,所以這部分的討論很激烈,很自主。第一想到的是“加熱”,并要求同學們用老師提供的材料自己設計對比試驗來驗證。部分優(yōu)秀的同學已經(jīng)能完成這個環(huán)節(jié),但仍需繼續(xù)加強幫助所有同學構建“對比實驗”的概念。加熱實驗過程中同學們完成的不錯,觀察的也很仔細。實驗最后從實驗結果中總結出結論,同學們會說水干了,這時我就進一步指導他們用科學的語言進行歸納“勺中的水完全被蒸發(fā)了”。學生還說出了另一個加快蒸發(fā)的條件:風。學生是從媽媽晾衣服都放在通風的地方想到的。對這個學生,上課時大力表揚了,表揚他是一個很會觀察的好學生。還有一個條件“增大表面積”學生不容易想到,我從洗頭發(fā)后怎么樣干得快?學生想到了“電吹風吹干”這,讓學生們從日常常見的'現(xiàn)象中總結出該掌握的科學道理。
對于第二個環(huán)節(jié):空氣中的水。我以問題“空氣水蒸氣不會滿出來嗎?”“江河湖泊中的水不是越來越少了!”等引入讓學生討論,通過講解和演示實驗讓學生明白水蒸氣遇冷會凝結成水蒸氣,水蒸氣聚集就會形成小水滴,降落下來。不知道是不是沒講清,但是這部分內(nèi)容學生沒有很好的掌握,體現(xiàn)在盛冰的玻璃杯外面為什么有水珠?沒有很好的解釋。這部分內(nèi)容下次教學需仔細斟酌。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10
《蠶卵里孵出的新生命》一課是教科版《科學》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第一課。在上冊的學習中,學生對常見動物的基本構造以及一些生命特征進行了觀察,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這節(jié)課我主要從學科特點出發(fā),精心設計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有效運用科學課件,提高學生的觀察力,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習慣,引導學生親歷了一次“觀察——發(fā)現(xiàn)——提問——推測——研究”的科學自主探究過程,達到了提高三年級孩子科學素養(yǎng)的目的。上課時,我的教學流程設計如下:
一、啟發(fā)性導入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
在導入環(huán)節(jié)中,先讓學生回顧蝸牛和蝴蝶的生長過程,進而通過有趣的語音了解它們的壽命,同時也隱約地揭示了動物的生命周期有長有短,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為在學習本單元的知識埋下了伏筆。
二、本課的教學思路清晰
。ㄒ唬┯^察蠶卵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先讓學生通過肉眼觀察蠶卵的顏色、形狀、大小等特點,再分小組讓學生使用放大鏡進行細致的觀察。從學生的匯報看,他們的觀察很到位。例如:他們能用借助直尺測量蠶卵的大小,用放大鏡觀察到蠶卵中心處向下微凹,蠶卵有的是黃色,大多是灰紫色……這些說明學生已經(jīng)能借助有效的工具進行細致的觀察了,抓住了學生的興趣,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強烈的參與欲望,我感到十分高興。
。ǘ⿵穆牙锓醭龅男律
我通過一段視頻--“蠶的孵化”的播出,將孩子們帶入了一個探究的新世界,兩分鐘的真實錄像,讓孩子們領略了蠶的生命:剛孵出的蠶寶寶,長得黑黑的像小螞蟻,在顯微鏡下,身上的'細毛都隱約可見,幼小的蟻蠶艱難的堅持不懈的伸縮著身子從卵殼里往外蠕動,很久,很久……孩子們靜靜地觀看,而實際觀察在深入,思考在深入,蠶寶寶如此費力,孩子們的心也隨之為他擔心牽掛……
(三)怎樣飼養(yǎng)
在本環(huán)節(jié)中,我通過兩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問題(1)蠶要從卵里鉆出來了,我們怎樣迎接小蠶的誕生?給了同學充分的時間,讓他們小組進行討論,(要為小蠶建立一個“家”,并在盒蓋上鉆些小孔、為它準備食物等。)這里我引導同學考慮:為什么要在盒蓋上鉆孔?從而讓同學認識到蠶的孵化需要空氣。再通過講解,讓同學明白蠶卵的孵化還需要適宜的溫度與濕度。
問題(2)蟻蠶誕生了,怎樣才能做一個稱職的蠶爸爸蠶媽媽?
這里讓同學根據(jù)書上的養(yǎng)蠶竅門來交流,同時教師給予正確的指導,同學明確了蠶的健康生長還需要考慮光照、食物、病蟲害等因素的影響。
(四)學習觀察記錄的要點和方法
提出兩個問題:(1)你認為哪些是需要我們記錄的?(2)你有什么好方法可以把蠶的各個時期記錄下來?從而引導同學科學、細致地觀察和記錄。
一節(jié)課下來,我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孩子能夠認真試驗,并對養(yǎng)蠶產(chǎn)生了很濃的興趣,課后有好多小朋友拿著自己養(yǎng)的蠶來向我請教?吹胶⒆觽兂錆M好奇與愛心的面容,我的心里感觸良多!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11
本課的教學思路是:首先創(chuàng)設情景復習舊知,然后做磁鐵的游戲。在上課的剛開始我就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開放的寬松的探究空間。通過做磁鐵游戲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從而在孩子們的自我探究中總結出磁鐵的有關性質(zhì)。講完這節(jié)課,感受最深的地方有兩點:
一、創(chuàng)設情景,引出探究對象
教學開始,我創(chuàng)設了“表演小魔術”————“打撈大頭針”這樣一個情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在科學探究中最核心的內(nèi)容是問題及探究動機的形成。要形成問題和探究的動機就必須創(chuàng)設良好的情境來導入教學。情境導入是教學的開始,也是教學成功的基礎與前提。小魔術是孩子最喜歡看的一種節(jié)目,“怎樣把大頭針從燒杯里撈出來,它激起了學生的濃厚興趣,順利地引出了本堂課的研究對象——磁鐵。
二、自主探究,突破教學重點
由于學生平時都玩過磁鐵,對磁鐵都比較熟悉,特別是磁鐵能吸鐵一類物體的本領。只不過他們的認識還只是停留在一些表面現(xiàn)象,沒有向更深層次研究。所以在考慮了學生的實際情況后,我嘗試著引導學生在簡單了解了幾種常見磁鐵的形狀及名稱后,直接放手讓他們玩一玩磁鐵,也沒有提過高的要求。只是為他們提供了充足的實驗材料。如小車、環(huán)形磁鐵(大小都有)、因此,我覺得“磁鐵能吸住哪些物體”的猜測可以省略,把寶貴的時間移到“動手玩磁鐵”中去,盡可能地提供玩的時間和空間,并且這種玩是自由的、開放的。沒有了條條框框的束縛,實際上也就給他們創(chuàng)設了一個自主探究的空間,搭建了一個自由發(fā)展的平臺!巴妗笔呛⒆拥奶煨裕彩呛⒆拥墓ぷ。很多科學道理就是在學生不經(jīng)意玩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很多有價值的問題也是在玩的過程中提出來的`。課堂上的“玩”更能促進學生的探究熱情,學生在玩中一起討論、相互啟迪,最后達成共識。
玩了近15分鐘后,整理好材料開始交流。交流也是探究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由于個體差異,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會出現(xiàn)不同的見解,而交流能使這種差異成為一種寶貴的學習資源。
經(jīng)過充分動手,學生有了許多不同于以往的驚喜發(fā)現(xiàn),這些發(fā)現(xiàn)既讓他們興奮,又讓他們疑惑不解。原有的認識通過合作探究產(chǎn)生了新的疑問,迸發(fā)出思維的火花,制造了課堂的第一個小高潮,使得他們產(chǎn)生了躍躍欲試、向更深層次探究的欲望。“為什么紅和紅的碰在一起會彈開,紅和白的碰在一起卻吸在一起了?”“小鐵釘為什么能吸起另外的一枚鐵釘”……“玩磁鐵”不僅僅成為本堂課探究的一個起點,而且為整個單元的探究活動埋下了伏筆,也達到了我設計的意圖。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12
教學目標:
1. 認知目標:通過參與活動,知道不同的紙有不同的特性和用途,并能把紙的特性和用途聯(lián)系起來。
2. 能力目標:引導學生運用工具積極、主動地探究“不同用途的紙”。能用對比實驗觀察比較紙的性能,初步感知物體的性能與用途之間的相互關系。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保持和發(fā)展探究周圍事物的興趣和好奇心。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積極主動、樂于探究、團結協(xié)作的態(tài)度。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能用對比實驗的方法去觀察研究紙的性能,在研究紙的活動經(jīng)歷中感知物體的性能與用途的相互關系。
教學難點:經(jīng)歷自行設計和進行對比觀察實驗的過程。
課前準備:
學生收集各種紙、按組準備同樣大小的牛皮紙、報紙、日歷紙、餐巾紙、紅墨水,滴管,燒杯,量筒
教學過程:
一、激發(fā)興趣,引入課題
我們身邊有哪些紙做的物品。(電腦出示)如皮鞋盒子、粉筆盒子、一次性杯、紙魚、掛歷……,那么,這樣的紙制品是不是都是同一種紙做的呢?為什么不是?
確實生活中的這些紙的物品都不是同一種紙制成的,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不同用途的紙。板書課題。
課前讓大家收集各種不同的紙張,哪個小組上臺來說說你帶來了哪些紙樣、有哪些用途?(小組匯報、展示收集紙樣)
二、實驗探究,獲取信息(研究紙的吸水性和抗拉伸性)
1、研究紙的吸水性
你們收集的紙樣真多,師指其中一份問:我桌子上灑了些水,選哪種紙擦效果好,為什么?
到底誰的吸水性強呢?有沒有好的辦法來證明?比一比哪個小組想的辦法多又好?
你們準備用怎樣一個實驗來證明你們的猜想?請小組交流,說說實驗的具體步驟,實驗中要注意哪些問題?
哪個小組來說說你們小組的方法?(小組匯報、質(zhì)疑)
可能出現(xiàn)的方法有:
(1)、滴
分別往每一種紙上滴一滴水,看哪種紙上的水印“長”得最大!伴L”得大的說明吸水多,“長”得小的說明吸水少。
誰有補充嗎?
對,因為只有滴相同多的水,才能正確比較出水印的大小。為了公平,我們把這四種紙裁成相同大小,這樣比較更準確。研究時還要借助滴管來滴這一滴水?(教師出示滴管,講解、演示滴管的用法。)
。2)、擠
將所有的紙都放在水里浸濕,然后分別將每一種紙上的水擠到杯子里,再來比較哪一杯里裝的水多一些,就說明哪種紙吸水吸得又快又多。
誰有補充?
時間要一樣。紙張大小也要一樣。(如沒人答師要啟發(fā))
。3)、降
我們組的方法是將同樣大小的紙分別同時放入四杯水中,同時拿出來,再比較這四杯水降低了多少。降低多的吸水多,降低少的吸水少。
師提醒:四只杯要一樣大,四杯水要一樣多才可以。
。4)、沉
把紙同時放在水面上,先沉下去的吸水多,后沉下去的吸水少。
在放紙的時候,有什么要注意的嗎?
。埐荒墀B在一起放。放的紙稍微小一些好。)
。5)、曬
同樣大小的紙,同時浸入水中,又同時拿到太陽底下攤開曬。先干的吸水少,后干的吸水多。
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你們真聰明,想到這么多方法。
你喜歡哪種方法,討論一下:你們實驗時需要哪些物品?老師給每個組準備了四種常見的紙,請每組派一人上來領取材料后開始實驗。
學生分組實驗
小組匯報、質(zhì)疑
那么吸水性強的紙有什么用呢?吸水性弱的紙又有什么用呢?(小組討論交流)
2、研究紙承受拉伸能力
接下來做個游戲:比一比誰的力氣大?凑l不容易被拉斷。先來猜一猜哪張紙不容易斷。
師講實驗方法和要求,學生分組實驗
小組匯報實驗結果。
承受拉伸力強的紙有什么用途呢?承受拉伸力弱的呢?
師舉例說明應用:牛皮紙制作的紙袋、購書中心包書的紙等利用了它的拉伸性好。現(xiàn)代的科技發(fā)展使人驚嘆,由于能源的短缺,有人提出用紙來造房子,你們猜猜,紙真的能造房子嗎?如果用紙來造房子,紙必須具有什么性能?(很強的抗拉伸力和抗彎曲性)。
三、總結交流,探究延伸
通過剛才的實驗,我們知道了不同的紙有不同的特性,所以它們的`作用也不一樣,就像我們桌子上的水,要用吸水性很強的餐巾紙來擦;而我們寫字就要用書寫紙來寫,因為它吸墨均勻,F(xiàn)在請大家把自己帶來的紙樣拿出來,一起來分析它們有什么樣的特性。各小組內(nèi)每人簡介自己的紙樣。
紙的性質(zhì)不同決定了它的用途不同,你能根據(jù)需要選擇適合的紙嗎?小組互考,說說收集的紙樣適合用在哪里。
今天大家學習都很認真,掌握了這節(jié)課的知識,但是關于紙的知識遠遠不止這一些?偟膩碚f,紙在我們的生活中的應用很廣泛,課后各小組要繼續(xù)研究,查資料,多獲得有關紙的信息。把收集來的資料編輯成小報,我們再進行評比。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采用了探究式教學,突出了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方式,強調(diào)讓學生在“做”中學到知識。在教學中主要體現(xiàn)從生活中來,回生活中去,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教學理念。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探究學習還處于最低層次,自主探究、設計實驗、實驗方法等能力還剛起步,所以要求不能太高,只要學生能想出更多的辦法來證明就行了。另外在探究學習中教師的指導作用必不可少。千萬不能什么事都讓學生自己去做,這樣課堂上就會出現(xiàn)學生無事可做,不知做什么事的局面。另外,學生在參與活動的同時要做到有序,教師在組織學生活動的有序性上還要多研究。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13
本節(jié)課我是按以下思路進行設計的:
(一)激趣引題,從物體占據(jù)空間引入課題空氣占據(jù)空間。
。ǘ┛諝庾屍
中的水向上升:感知空氣占據(jù)空間。
(三)進一步認識空氣占據(jù)空間:杯中的紙巾會濕嗎?
(四)鞏固運用
。ㄎ澹
課后小結。
在整堂課中學生對動手做實驗這一環(huán)節(jié)都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再加上三年級學生剛接觸科學,對科學課中的觀
察,實驗記錄都沒有良好的習慣,所以在“空氣占據(jù)空間的'變化”這一實驗中的現(xiàn)象和記錄都未完成的記錄,甚至
還發(fā)現(xiàn)許多小組連實驗記錄單怎么寫都不知道。這也是我的一個失誤,備課不充分。
這一堂課還存在這樣的情況,當學生按照科學書上所顯示的把兩根吸管放入瓶中,可是怎么往瓶中吹氣,水還是
沒有被擠出來。那時候我也一頭霧水,下課后才明白過來原來可能是吸管被橡皮泥堵住。對于這一點想象當時沒有
及時解決,可能讓學生也產(chǎn)生了不少的困擾。
教學容量太大,以致于在上課時好幾個知識點都只是匆匆走過場,有些學生的回答引導得也不夠自然,給同學的
發(fā)言都不夠。理論總是灰色的,只有實踐才是最具活力,今后我要靈活運用,讓學生真正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感受
科學探究的樂趣。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14
本課與《紙》一課一樣,以研究常見材料為主題。
紡織材料與紙都是學生經(jīng)常接觸的物品,所以我決定從學生的已有概念入手導入學習活動。在教學中,可以先讓學生說說古人穿什么,然后交流現(xiàn)代人穿什么,通過各種不同活動,從觀察入手,開展實驗,探究布料的性質(zhì)特點,結合文字介紹,講述紡織材料的發(fā)展史。由于教學中需要大量的紡織材料來進行探究,所以我在課前一方面布置學生搜集各種紡織材料和關于紡織材料的信息,另一方面自己也收集一些紡織材料和原料提供給學生,供學生觀察、研究。
在探究活動中,我首先指導學生通過觸摸感覺,吹氣、滴水等簡單實驗活動,增加對布料的感性認識,再從布料的紋理、厚薄、軟硬等細微處研究布料的基本性質(zhì)(吸水性、防水性、透氣性、牢固程度),接著詳細指導學生研究布料燃燒后的氣味和灰燼的不同,讓他們學會鑒別不同的布料,以幫助他們在購買衣服時能辨別布料的真假。最后利用布料的性質(zhì),加上合理的.想象設計出未來高科技、高性能服飾。應該說隨著課堂環(huán)節(jié)的逐層深入,學生對布料的認識能逐步加深,拓展延伸時,很多學生能根據(jù)對布料的認識,設計出新型的服裝,展示了他們的聰明才智。
但是,對學生來說,綜合運用各種方法來發(fā)現(xiàn)面料的性質(zhì)特點比較困難,需要教師給予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所以在今后的教學中還要多加思考。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15
在上本節(jié)前一天就準備了許多的水葫蘆、金魚藻、浮萍等。由于準備充分,所以在教學中學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觀察這些水生植物,在觀察過程中主要是學生自我觀察,而且在觀察的同時寫好觀察記錄。由于見得少,所以學生非常好奇,格外仔細,認真。觀察的順序也不盡相同有的小組從葉子開始,從上到下觀察;有的從根開始從下往上觀察。
學生在觀察時也非常的認真,一邊觀察一邊提出問題如:為什么水葫蘆會浮在水面上,此時教師就要求學生剖開水葫蘆看看里面有什么秘密,有個學生說:里面像面包的切面,這就給學生留下了很形象的映像,然后教師就把救生圈浮起的.原理告訴學生,學生一對比水葫蘆的結構馬上就明白了水葫蘆浮起的原因。這是一次很好的拋磚引玉加聯(lián)系實際的教學。在這一次觀察活動中學生都很好的通過實物觀察獲取水生植物的外貌特征然后逐漸深入知道一些主物的生長特征。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科學教學反思08-24
科學教學反思02-06
《科學》教學反思03-28
科學教學反思案例08-25
科學《紙》教學反思03-09
《紙》科學教學反思03-08
杠桿的科學教學反思06-25
(精品)科學教學反思09-26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08-23
三年級科學教學反思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