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 推薦度:
-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心得 推薦度:
-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精華】《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
讀完一本書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領(lǐng)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1
很多人都在質(zhì)疑中國古代有沒有哲學。我們每每想到哲學的時候,腦子里出現(xiàn)的都是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柏拉圖這種歐洲面孔。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給了我們很好的答案——中國哲學博大精深。
在中國古代,研究哲學并不是一個職業(yè),所以我們的哲學思想也不像西方那樣成體系化。但當我們打開《老子》,全書只有約五千字,不會長于雜志上一篇文章,可是從中就能見到老子哲學的全體。也就是說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佛學、陰陽家這些諸子百家的學說構(gòu)成了中國復(fù)雜的哲學史。
看了這個簡史也對我國古代哲學的發(fā)展有了一定的認識。中國哲學是在辯證中成長的,比如儒家的入世、道家的'出世,儒家講究“有用”,以積極的態(tài)度為人處事,講求升官發(fā)財光宗耀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道家則講究“無用之有用”,講求道是無名的,同時一切有名都是由無名而來。老子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我們不能說儒家道家孰對孰錯,只能說是用不同的態(tài)度去面對生活,不同的思維看待這世界。
中國的哲學就在不同學派,不同思想的沖撞中茁壯成長,又如儒家和法家,儒家的觀念是理想主義的,法家的觀念是現(xiàn)實主義的,儒家主張治理百姓應(yīng)當以禮以徳,不應(yīng)當以法以刑。他們堅持傳統(tǒng)的治道,卻沒有意識到當初實施此道的環(huán)境已經(jīng)變了。這也是儒家總是指責法家卑鄙、粗野,法家總是指責儒家迂腐、空談的原因吧。
墨家也對儒家進行了批評,墨子認為儒家有四個弊端:不相鬼神;堅持厚葬;講究音樂;相信命運。這些批評顯然是由于儒、墨的社會背景不同,孔子如此提出是希望能改正對鬼神的信仰;而第四條,儒家認為命是指人們所能控制的范圍之外的東西,改變不了又何必強求,而墨家卻認為把自己委之于命運會讓人們懶惰。
儒家和墨家對于“愛”的觀點也不一樣,墨家講究愛無差,儒家則是要求愛有差!睹献印防锩嬗幸痪湓挘骸靶乓詾槿酥H其兄之子,為若親其鄰人之赤子乎!睂τ谛种拥膼圩匀粫裼趯︵徣酥拥膼邸D覄t不然,他講求愛別人和愛父母應(yīng)當是同等的,就是我們常說的“兼愛”。
在人性的向善與向惡中孟子與荀子也產(chǎn)生了分歧,孟子認為人性向善,他說“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彼J為人與動物的區(qū)別就是有了“仁義禮智”這四德。而荀子卻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眰,就是人為。孟子認為“仁義禮智”這四德是天生的,而荀子所說,人生來毫無善端,相反的倒是具有實際的惡端。
不能說這些諸子百家的學說誰對誰錯吧,都有可取之處,也都有落后的地方,我們應(yīng)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辯證地把中國古代哲學的思想繼承下來。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2
這些天讀了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才發(fā)覺原來自己對中國的哲學思想一竅不通。雖然看不懂,但是感覺從這只有300來頁的書本里看到了中國的哲學思想在中華上下5000千年的歷史的發(fā)展脈絡(luò)。
馮在著本書里講了中國歷史上的各家:儒家,法家,道家,名家,墨家~~~其實我也不清楚怎樣去說,哲學的東西真是好難懂。〉撬倪@本書已經(jīng)寫得比較通俗易懂了。是我看到過的哲學書中最好讀的(雖然沒有看過幾本,呵呵~)
在這本書的第一句:哲學在中國文化中所占的地位,歷來能夠與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我們大概能夠了解到中國哲學在重要性。
從這本書了解了八卦的由來,各個思想學派的發(fā)展歷史,各個學派中的代表人物。中國的`。哲學的精神,儒家文化何以在中國能有如此的地位,自我感覺各家的思想就是一個相互吸收和借鑒的歷史,不知哲學是否都是形而上的,或許哲學就是這樣吧。我認為任何時代的思想都會受到自己所處的時代的各方面的條件的影響,個性是物質(zhì)方面的條件,經(jīng)濟基礎(chǔ)決定上層建筑。哲學思想在經(jīng)濟的發(fā)展中也有意或無意地隨著發(fā)展。
書上也說了些東方的哲學思想和西方的哲學思想的差別,畢竟兩者的物質(zhì),地理歷史等各方面的基礎(chǔ)不一樣,因此理所當然地有差別。但是兩者都是人類的優(yōu)秀的禮貌的一部份,如果能把兩者優(yōu)秀的成分相結(jié)合利用,正如本書上所說的中過哲學上負的方法和西方哲學正的方法相結(jié)合,才能產(chǎn)生未來的哲學。
雖然自己簡直就是沒有水平,但是還幻想到達拋磚引玉的效果!期望大家能體諒,或許當我看這本書第二次的時候會有所感悟!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3
近日,我重溫了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馮友蘭著,涂又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xx年版),再次感受了諸子百家的深刻哲理和睿智思辨。合上卷本、縱觀歷史,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哲學思想經(jīng)歷了由分化到融合的過程。正如書中所分析,周朝后期中央權(quán)威下降,官師一體走向官、師分離,由此產(chǎn)生了諸子百家哲學思想,按西漢時期著名學者劉歆所分析,“儒家者流,蓋出于司徒之官……道家者流,蓋出于史官……陰陽家者流,蓋出于羲和之官……法家者流,蓋出于理官……名家者流,蓋出于禮官……墨家者流,蓋出于清廟之守……縱橫家者流,蓋出于行人之官……雜家者流,蓋出于議官……農(nóng)家者流,蓋出于農(nóng)稷之官……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隨著秦、漢中央集權(quán)統(tǒng)治的建立與鞏固,儒家從諸子百家之中脫穎而出,成為官學,并在發(fā)展過程中逐漸汲取其他各家以及外來的佛家思想所長,在宋朝時形成了儒釋道合流的新儒學。通過不斷融合實現(xiàn)完善發(fā)展的中國哲學思想體系,系統(tǒng)地回答了如何處理人與自身、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
關(guān)于人與自身的關(guān)系:修身養(yǎng)性、追求幸福。無論是作為入世哲學的儒家,還是作為出世哲學的道家,都非常注重人與自身的關(guān)系。儒家追求的完美人格是“內(nèi)圣外王”,首先需要做到內(nèi)圣,就需要注重內(nèi)在修煉,修煉的重點是“誠意正心、格物致知”。方法論上,新儒家“陸王心學”引入了佛學中禪宗頓悟的方法,“先立乎其大者”(例如“仁”)然后以敬存之,強調(diào)通過“格物正事”實現(xiàn)“致良知”;新儒家“程朱理學”則強調(diào)尊“理”養(yǎng)“氣”,“氣,使人各不相同”,并認為通過個體自由自在地遵“理”行事可以實現(xiàn)個體快樂。道家更關(guān)注于人如何獲得自身幸福,通過追求個體自由自在地發(fā)展實現(xiàn)相對幸福,通過“以理化情”實現(xiàn)絕對幸福。
關(guān)于人與他人的關(guān)系:仁者愛人、兼愛非攻。儒學的核心是“仁”,所謂“仁者,愛人”,強調(diào)的是在與他人相處過程中對他人的博愛,并且這種博愛由孔子時期分為“君子”、“小人”有差別的愛演變成了孟子時期無差別的愛。道家雖然不主張損害自己利益去關(guān)愛他人,但也反對損害他人利益。就連武士階層出生的墨家,也強調(diào)主張“兼愛”,并將武力使用限制在以自衛(wèi)為主的“非攻”范圍。
關(guān)于人與社會的關(guān)系:家國天下、內(nèi)圣外王。正如前面提到,儒家追求的完美人格是“內(nèi)圣外王”,政治理想是“家國天下”,路徑是“齊家、治國、平天下”,方法是構(gòu)建一套以“禮”(對君子)和“刑”(對小人)為核心的人倫和社會治理體系(例如三綱五常等)。然而,現(xiàn)實中,“內(nèi)圣”的人,未必能成為“外王”,例如,奉行“仁義”的宋襄公失敗了、而奉行武力攻伐的.秦始皇卻成功了。對此,儒家給予的“內(nèi)圣外王”的解釋是:“內(nèi)圣”可以為“外王”,“內(nèi)圣”是“外王”最理想的人選,但“內(nèi)圣”不一定最終成為實際的“外王”。由此,我們可以更深刻地領(lǐng)會“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真諦,無論在什么狀態(tài)、無論在什么職位,我們都需要盡力做到“內(nèi)圣”、主動做好自己、承擔好自己的職責,這本身就是在踐行“家國天下”的夢想。
關(guān)于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天人合一、知行一體。儒家在早期并未注重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強調(diào)的人與自身、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guān)系。隨著儒家與道家、佛家的融合,新儒家的“程朱學派”將道家“道”的理念引入儒家,強調(diào)“天理”,人的行為應(yīng)遵循天理,實現(xiàn)“天人合一”。新儒家“陸王學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則將宇宙視為一個精神的整體,“心即理也”,通過不斷地實踐來實現(xiàn)“致良知”。而道家則認為“道法自然”,注重探究自然的運行規(guī)律“!薄
中國哲學根植于中國社會環(huán)境,是中國文化的基石。通過閱讀馮友蘭先生對中國哲學發(fā)展歷程的回顧,我們可以看到,儒家提供了對人與自身、人與他人、人與社會的系統(tǒng)解釋,然而,作為中國哲學主流的儒學并未真正解決人們的動力問題。早期儒學認為一切天定,要求人們“盡人事、聽天命”,新儒學認為遵循“天理”、“良知”,但并未解決“天命”、“天理”、“良知”是什么、為什么要遵循的問題。在激勵約束機制上,采用外部的“禮”、“刑”對人們不符合社會規(guī)范的行為予以規(guī)范矯正,缺乏可靠的、分散在個人身上的自我監(jiān)督約束機制,這樣必然導致社會監(jiān)督成本過高、效果不甚理想。為解決這一問題,中國的道教和佛教提供了補充,根據(jù)道教,個人自覺修身可以實現(xiàn)長生不老;根據(jù)佛教,個人據(jù)禮行事、遵紀守法是前生“業(yè)”的“果”和來世“果”的“業(yè)”。事實上,我們知道,促進資本主義快速發(fā)展的新教倫理的核心動力機制也是建立在個人基礎(chǔ)上的——為了贖自身的“原罪”。當前,我們國家正處于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的關(guān)鍵歷史時期,整體國力的顯著增強需要強大的國家文化軟實力支撐,需要構(gòu)建適應(yīng)我國當前歷史發(fā)展階段的、統(tǒng)一的、強大的、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引的主流哲學思想體系。如何基于個體自我監(jiān)督而非社會監(jiān)督建立這一思想體系的核心動力機制,是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建立這一思想體系的另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如何因應(yīng)當今中國面臨的新環(huán)境、新形勢和新變化。
當今中國,日新月異。與高度穩(wěn)定的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社會相比,我們當前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已經(jīng)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隨著新型工業(yè)化、新型城鎮(zhèn)化進程的快速推進,我們的主要生產(chǎn)方式已經(jīng)從以家庭為單元的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轉(zhuǎn)向以大規(guī)模組織生產(chǎn)為單元的工業(yè)經(jīng)濟和服務(wù)經(jīng)濟,人們的社會組織方式和生活方式也產(chǎn)生了重大變化,家庭在中國哲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勢必下降,與此對應(yīng),集體、組織和單位在中國哲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勢必上升。同時,隨著獨生子女政策的影響顯現(xiàn),家庭這一概念的內(nèi)涵和外延也在發(fā)生變化,家族在中國哲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勢必下降。此外,由于互聯(lián)網(wǎng)、物聯(lián)網(wǎng)、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等新興信息技術(shù)的興起和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正由基于血緣的家族生活方式向基于共同社區(qū)和基于共同興趣的社會網(wǎng)絡(luò)生活方式轉(zhuǎn)變,由此,人們的自我修養(yǎng)不可避免地受到他人的影響,人與他人、人與社會的關(guān)系也必將呈現(xiàn)出越來越鮮明的“去血緣”、“去家族”化。最后,隨著現(xiàn)代科學的迅猛發(fā)展,超道德力量對人們的影響越來越弱,人們在處理人與自然關(guān)系時越來越理性、越來越追求探尋規(guī)律性而非神秘力量。這些新變化,對中國哲學的進一步發(fā)展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
然則,解題者誰?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4
中國哲學起于“農(nóng)”,祖先們在春種秋收的自然規(guī)律中覺醒,寒來暑往,日月盈虛,于是便有了“反者道之動”,進而完善出了“中庸之道”。這個理論貫徹了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于是我們格外重視此間原則,在繁盛時不忘謹慎常存,在黑暗時不忘靜候光明。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這句話出自老子《道德經(jīng)》的第四十章,意思是說道的運動循環(huán)往復(fù),道的作用微妙柔弱。此句基本上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個是物極必反,另一個是相反相成。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各類事物的究極之境終歸都是返璞于自然。譬如書法,初學者起先臨摹名家,按照約定的章法規(guī)范去練習,而習到最后,待你忘了這些條框約束,于手中紙筆渾然一體,才真正做到了爐火純青。再譬如寫作也是一樣,好的文章絕非華美辭藻的堆砌,而是以簡潔清晰的敘事,渾厚深邃的思想流傳于世。杜甫堪為詩圣,便是他那樸實而真摯的詩文,沒有任何金雕玉飾,卻是字字滴血字字含淚的真大義。
這便是中國人講究的“物極必反”,因此我們的中庸之道講究凡事總要差那么一點,“不及比太過好,不做比做得過多好”;因此我們才覺得“大成若缺,大盈若沖”,我們才會提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的道理。也正是因此,中國文化才更加強調(diào)謙遜和低調(diào)的美好品質(zhì)。
中華民族有著有異于其他民族的堅韌,這也和中國哲學的發(fā)展密不可分。在天災(zāi)人禍面前,我們堅信千百年前祖先的`智慧教誨。“相反相成”便是告訴人們,你得先俯下去,為了更好地勃發(fā)。讀后感·無論說天人合一,內(nèi)圣外王,還是儒道互補,中國傳統(tǒng)文化究其主旨都離不開正反比較的敘述。智慧哲人們總能從兩個相對立的事物中找到關(guān)聯(lián),不是非黑即白,而是相反相成,這才是中國哲學要義。
“物極必反,相反相成”,這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可以用矛盾的觀點來解釋。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zhuǎn)化,這就是物極必反。矛盾雙方相互依賴,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雙方共處于一個統(tǒng)一體中,這就是相反相成。相比于西方哲學用大量的定義去闡述這個道理,中國哲學家們用更簡練,更靈性的方式記錄了這個源于天地自然的哲學觀念,即“反者道之動”。在思考人于宇宙關(guān)系的過程中,很明顯,這種起源于直覺的暗示的確為中國哲學的發(fā)展提供了一條筆直而明確的捷徑。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5
剛讀完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先說一下對這本書的理解和感受,再說一下我個人的讀書觀。
我沒有看過其他人寫的中國哲學史,只是從《陳寅恪講國學》中了解到,陳寅恪對馮友蘭的這本評價非常高,覺得它真正發(fā)揮了"了解之同情"的態(tài)度,客觀而公正地去看待中國歷代的哲學觀點。雖然沒有對比,但是我也能感受到它態(tài)度的客觀、公正,對待各家觀點不做過多個人的評判,只是用通俗易懂、直白淺顯、清晰流暢的語言,將中國歷史歷代的大哲學家、著名學派(儒、道、墨、法、陰陽、佛、新道家、禪宗、新儒家)及其主要觀點娓娓道來。他不對讀者的判斷施加任何影響,態(tài)度嚴謹、風格樸實,再加上簡潔語言的魅力,讀起來沒有任何壓迫感。任何人讀完后,都可以從中選取自己喜歡的、認同的學派,去針對性地找相關(guān)著作來研讀。不管作為一位哲學史研究者還是作為書的作者,馮大師的這種風格,都是值得推崇的。也難怪這本書在哲學史著作里,堪稱最經(jīng)典。
因為書叫《簡史》,所以對各家觀點和哲學家本人的生平都沒有做深入的介紹。單從入門角度來看,已經(jīng)能勾起人的.興趣了。在看書之前,我不知道儒學在各個朝代都得到了不同的重視和新的闡釋,也不知道禪宗原來是佛學和道家的結(jié)合。老莊學說宏大但晦澀隱秘,向郭注解卻把老莊哲學解釋得非常高明而又進步,讓我想要深入探究。道教的產(chǎn)生原來是因為佛教進入中國后,引發(fā)了大眾對民族宗教缺失的憤怒感。新儒學和先秦儒學差別非常大,到底哪個更高明眾說紛紜。中國人并不是沒有對封建禮教的反抗和個人獨立意識的追求,魏晉名士的"風流"佳話一直在歷史長河中閃閃發(fā)光——但也可能正是因為缺乏才顯得可貴吧。
馮大師說,哲學是對人生有系統(tǒng)的反思的學科。我可能在這方面比較晚熟,一直到目前奔三的年紀了,才發(fā)現(xiàn)自己漸漸開始選擇性地去相信和實踐某些哲學學派的觀點,在這個過程中清晰了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以西方客觀主義、自由主義為主。在我讀書的過程中,對于所有文學哲學書籍中我看到的觀點,我理解其由于歷史環(huán)境的局限而不可避免的弱點,都會從現(xiàn)代社會的角度去選擇稱贊或批判。而現(xiàn)實中我遇到的每個人都有跟我觀點不一致的地方,因為大家都有各自思想的選擇和歸依。我會理解這種差異,不會以自己信奉的為真理而要求人人如此,但對于明顯落后和愚昧的觀念也會不留情面地批判。
這是我目前的讀書觀處事觀。不求完全正確,但求用自己獨立的理性認知,去實踐自己的觀念,完成自己在人生中最重要的任務(wù)——成為自己。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6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私人身份教了大量學生的人,他周游列國時有大批學生跟隨著。
“三年之喪”這個古老的禮制時,孔子說:“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毫無道理,這不是耽誤時間么?
就是說,“實”應(yīng)當與“名”為它規(guī)定的含義相符合。有個學生問他,若要您治理國家,先做什么呢?孔子說:“必也正名乎!”(《論語·子路》-天下熙熙攘攘名利來往。有什么好提倡呢。大多名不符實徒有虛名
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孔子稱之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推己及人的這兩個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實行仁的方法
道家講“無為”的學說。而儒家講“無所為而為”的學說。依儒家看來,一個人不可能無為,因為每個人都有些他應(yīng)該做的事。然而他做這些事都是“無所為”,因為做這些事的價值在于做的本身之內(nèi),而不是在于外在的結(jié)果之內(nèi)。--儒家就不像一個獨立的人而是一個嗷嗷待哺嬰兒,所以嗷嗷哭哭的哇哇大,讓別人替他做事,他就逼逼賴賴還逼逼賴賴出優(yōu)越感。
要做儒家所說的君子,知命是一個重要的必要條件。所以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論語·堯曰》)--分內(nèi)之事和分外之事本身就有待商議,知命有沒有強加的意志?又當又立。
在漢朝的中葉,儒家的.確可以稱做宗教。--多少有些宗教的影子
雖然從歷史上說,他當初不過是普通教師,但是后來有些時代認為他是“至圣先師”,也許是不無道理的-人類熱衷于造神運動,借由神的存在完成某些不可告人的真是目的。儒家尤如此,滿口仁義道德實際道貌岸然。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7
夜深人靜,卻沒有睡意,我又翻開了床頭那本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我與這本書初次相見于大學的圖書館,后來又在陜西渭南的書店購買了1996年的新版本。白色的封面,給人一種平淡、寧靜的感覺。
《中國哲學簡史》是中國著名哲學家馮友蘭的傳世名作。這本書通過講述中國哲學的發(fā)展歷程,展示了中國哲學的主要思想和觀點。作者在書中深入淺出地分析了中國哲學的主要特點,包括注重道德倫理、強調(diào)個人修養(yǎng)、強調(diào)社會和諧等方面。
書中說,哲學的功能不是為了增進正面的知識,而是為了提高人的心靈,超越現(xiàn)實世界,體驗高于道德的價值。面對壓力與日俱增、經(jīng)濟急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社會,面對期望與現(xiàn)實的強烈沖擊,我們很多人無法在疲憊與焦躁中尋找到內(nèi)心的安寧。書中說:“教的作用,就是使人把事實上已經(jīng)不同程度上在做的事做完全……一個人若是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就是圣人!边@一個看上去似乎不高的要求正凝聚了千百年來君子修身的理想。該做的事完全做到了,即使是最平凡的事,做“完全”了便是至善,我們的心中就不會再有遺憾。我想,到了那時,我們的教學中也就不會有“好學生”與“差學生”的'標簽了。
《中國哲學簡史》從春秋開始直至民國,縱論哲學數(shù)千年,但其主體毫無疑問是春秋戰(zhàn)國。春秋戰(zhàn)國,這個偉大的時代,哲人先驅(qū)們,在艱苦生活中把深邃的目光投向浩瀚的星空,對人生、對社會進行系統(tǒng)反思,形成了光耀千載的思想。
“人必須先說很多話,然后保持靜默!边@是書里的最后一句話。人生在世,必須要去尋找一些答案,必要的、不必要的,我們會在逐漸知曉中成長,獲得一些感悟,讓自己的內(nèi)心變得更加豐富、強大。要經(jīng)歷這些沉淀的過程,心才算是真正地安靜平和起來。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8
我們總是生活在一種怪像的邏輯當中不假思索,對于掌握一門外語的重視程度,眼中超過了對于自己母語的學習,中國的學生們從高中開始,結(jié)束了填鴨式的語文教育之后,在接下來的大半輩子里天天都在使用著母語表達,但卻再沒有接受教育的機會,除非主動尋找機會學習。同樣的,外國的月亮也照在哲學上,不論是社交絡(luò)還是名人大咖,時下一致向西方的哲學思想求助的風潮,我并非挑動知識的國別邊界問題,只是不明白,為什么會舍近求遠,置我們眼前成熟環(huán)境下的中國哲學于不顧呢?原因是雖然生長于中國哲學環(huán)境當中,但我們自己確實對中國哲學沒有系統(tǒng)的認知,我們自己并不知道我們守在什么樣的精神財富邊上,而不自知。因此,中國人不學中國哲學的原因主要在于——不得要領(lǐng)方法。
《中國哲學簡史》一書完美解決了中國人,對于中國哲學流派眾多,聯(lián)系甚密,分支變化龐雜,學習和了解起來完全不得要領(lǐng)的問題,全書將兩千余年的哲學積淀,清晰的梳理成為我們極易理解的發(fā)展脈絡(luò)。本書建立在作者對于這些表面上自成一家,實際上有著極深內(nèi)在聯(lián)系的'中國哲學流派的精研之上。本書不僅僅擔得起一個簡史的“簡”字,首先要將各個在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并留下影響的哲學流派,都一一闡釋清楚,這并不難,而事實上我們也不乏這樣的著作,因此本書難就難在了這個“簡”字之上。要知道化簡為繁容易,化繁為簡難,因此在俯瞰的同時,可以做到簡而不略,疏而不亂,精辟且易懂的為讀者指出該類思想的精髓要旨,并點出其內(nèi)在的聯(lián)系區(qū)別和相近,這對于我們學習和領(lǐng)悟中國哲學面貌來說尤為重要。
上,而不自知。因此,中國人不學中國哲學的原因主要在于——不得要領(lǐng)方法。
《中國哲學簡史》一書完美解決了中國人,對于中國哲學流派眾多,聯(lián)系甚密,分支變化龐雜,學習和了解起來完全不得要領(lǐng)的問題,全書將兩千余年的哲學積淀,清晰的梳理成為我們極易理解的發(fā)展脈絡(luò)。本書建立在作者對于這些表面上自成一家,實際上有著極深內(nèi)在聯(lián)系的中國哲學流派的精研之上。本書不僅僅擔得起一個簡史的“簡”字,首先要將各個在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并留下影響的哲學流派,都一一闡釋清楚,這并不難,而事實上我們也不乏這樣的著作,因此本書難就難在了這個“簡”字之上。要知道化簡為繁容易,化繁為簡難,因此在俯瞰的同時,可以做到簡而不略,疏而不亂,精辟且易懂的為讀者指出該類思想的精髓要旨,并點出其內(nèi)在的聯(lián)系區(qū)別和相近,這對于我們學習和領(lǐng)悟中國哲學面貌來說尤為重要。
馮友蘭先生,長久以來這位河南南陽的老鄉(xiāng),為河南人帶來很強的自豪感,我雖久聞大名,但也是至今才鼓起勇氣拜讀大作。馮老寫作本書,他不但是一位中國哲學史家,其自身也是一位享譽世界的哲學家,因此這本《中國哲學簡史》的高度絕非一般簡史可比。在書中,我對于馮老提到為什么就連我們中國人自己,讀起來中國的這些哲學經(jīng)典都會感覺不連貫,難理解,這件事記憶深刻。他在書中說道,不同于西方希臘的古典哲學家們,可以以專職的哲學家和辯論家自居,一生用哲學當職業(yè),專門著書立說。中國的哲學家們上自著名的思想家,下至我們不知其名的思考者,他們總是著書立說的很少,我們往往要從他們和友人的通信當中,仔細尋找才能找出他的學術(shù)思想,這也就免不了會造成表達的不通順和理解的障礙。
我們之所以舍近求遠的學習西方哲學,可能是偷懶的慣性使然,因為恐怕連我們自己都分辨不出我們眼中的儒家,是否真是宋代以后才確立的“新儒學”。就這樣分都分不清,我們還怎么學習,如何用哲學指導思想?
也正是因此,馮老的這部《中國哲學簡史》作為一部通覽中國經(jīng)典哲學思想的作品,才成為了連同中國人自己在內(nèi)大眾,了解和全面認識中國哲學思想的一條通途。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9
哲學始于思想
以前,我總認為哲學很深奧,很遙遠,甚至認為我一定接觸不到哲學。然而,我讀了《中國哲學簡史》后,不得不驚嘆,馮友蘭先生真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雖然對我而言,讀這本書有些吃力,但馮友蘭先生并沒有使用令人望而生畏的專業(yè)術(shù)語,而是用了許多文淺意深的語言進行論述,還是深深吸引了我。讀完這本書,我改變了我的想法,哲學離我并不遠,哲學,始于思想。
在書中,馮友蘭先生說過這樣一句話:“人要有思想,首先要弄清楚人能夠思想什么,這就是說,在對人生進行思考之前,我們要對思想進行思想!边@句話我認為是哲學的根本。人要能認清自己,認清自己能夠思考什么,什么才是自己的思想范疇,在自己的思想范疇之內(nèi)進行不斷地思考,深層次的思考也就能變成反思;自己思考,反思自己,這也許就是哲學的本質(zhì)吧。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說的“認識你自己”,與馮友蘭先生所說是相通的,一切的哲學都是建立在“認識你自己”之上的。只有充分地認識自己,哲學才能使我們提升心靈的境界,超越現(xiàn)實世界,體驗高于道德的價值。
哲學,即智慧之學,人的智慧來自于人的思考。無論多么偉大的學者、哲學家,他們的智慧源泉都來自于他們那善于思考的大腦,從思考中得到真理,真理的誕生也就是哲學的出現(xiàn),對他們而言,哲學,無處不在。
“就我而言,哲學是對人生系統(tǒng)的反思。人只要還沒有死,他就還是在人生之中,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對人生進行反思,至于系統(tǒng)反思的人就更少了!边@段話依然來自《中國哲學簡史》,它足夠驗證“哲學是始于思考”的!胺此肌睙o非就是思想的思想,即深層次的思考,而“系統(tǒng)的反思”是聚反思、總結(jié)于一體,就像優(yōu)秀的學者、哲學家,他們不但善于思考,還善于總結(jié),總結(jié)的產(chǎn)物就是“真理”,就像我上面提到的“真理的誕生”,它就是關(guān)于思考的總結(jié)。
所以做一個會“系統(tǒng)反思”的人,哲學就會離你很近。哲學,始于問題。
當我拿到這本書時就對這本書沒有產(chǎn)生好感,而老師也說這本書是要“啃”讀的,然而這樣的書完全不對我的口味。改變是從某些同學的摘錄開始的,或許只是對其中的部分內(nèi)容開始感興趣,也沒有想把這本書的每個字都研究透,但我還是有了一些不多的感想。
OK,那么我們開講。
首先是儒家的一些我看到的東西:積極入世!胺e極入世”倡導“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的個人健康人格,提出了“舍生取義”的人生最高道德標準,從而打造了整個民族的強健精神支柱和充滿浩然正氣的民族性格,完整地構(gòu)建了全民族的道德體系,加上儒家“德治愛民”的政治文化、“孝悌和親”的倫理文化、“文質(zhì)彬彬”的禮樂文化,“遠神近人”的人本取向,仍滲透在中國社會文化的各個方面,一直是中華民族在人文理想方面的寶貴精神財富。
然后是道家的“出世”。我對于道家的出世到不是很了解,主要了解它主張的“無為”。一開始認為“無為”是無所作為,讀過書的相關(guān)部分后大致了解到,無為是指經(jīng)過有為的思考,以時勢、趨勢的判斷做出順勢而為的行為,以我的理解,簡單來說就是要做好屬于自己本分的事就夠了,也算是簡單地實現(xiàn)了“無為”的意義。
我最欣賞的是:“以出世的態(tài)度做人,以入世的態(tài)度做事”。(《出世做人入世做事》)我還想說一個比較傳奇的人物——王守仁。這個人明顯是精通哲學的,而且可能是哲學界的一位大佬,他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同時還是心學的集大成者!靶膶W”的觀念就是由他提出。
最開始,有人向他講授“格物致知”之學,王守仁甚喜。之后他遍讀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謂“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學說。為了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決心窮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沒有發(fā)現(xiàn),人卻因此病倒。從此,王守仁對“格物”學說產(chǎn)生了極大的懷疑。這就是中國哲學史上是著名的“守仁格竹”。
接著就是他的悟道之路。自他被貶后他父親對他說:“既然朝廷委命于你,就有責任在身,你還是上任去吧!彪S后他踏上路途,來到貴州龍場,“萬山叢薄,苗、僚雜居”,龍場在當時還是未開化的地區(qū)。王守仁沒有氣餒,根據(jù)風俗開化教導當?shù)厝,受到民眾愛戴。在這個時期,他對《大學》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領(lǐng)悟。王守仁認識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他在這段時期寫了“教條示龍場諸生”,史稱龍場悟道。(《明朝那些事》)
我想表達的是,關(guān)于哲學,不能一味的去盲信追求別人所想的觀念,真正的悟道還是得通過自己的悟性。
古人說,“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但我剛看到《中國哲學簡史》這本書時卻沒有什么感情。書的封面是米白色,上面有金色的“馮友蘭作品精選”七字,很普通,給人的第一感覺是寧靜,平淡。書在手里沒有什么感覺,就匆匆放進抽屜,直到閱讀課時才拿出來,當時記得還是現(xiàn)場拆封面。
讀這本書的最初感覺是無聊,可以用“好看的想讓人睡覺”來形容。書里面有一些是引用古文,沒有給你注釋,讓你自己思考,第一次看著差點睡著了,并沒有沉浸在書中的海洋里。就像生物老師說的:“書中的每一個字都認識,都拼在一起你便不知!闭軐W也是這道理,因為從來沒有讀過這本書,感覺很陌生。
漸漸地,我進入書的境界中,慢慢的融入在書中,書中有許多的.精華,你唯有“啃讀”才會知道其中的意蘊。讀完書才明白“啃讀”與“悅讀”不同,讀過這本書與沒讀過這本書是不一樣的——里面有“哲學”的知識,可以豐富思維,增長見識,讓人更加智慧。書中有很多歷史知識等,讀起來也別有一般滋味。哲學就像物理一樣,在生活中處處可見,都以不同形式與時代、社會、政治、人生聯(lián)系在一起。
書中的許多觀點令我佩服,就像書中所說的:“哲學不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它是生命的體驗!彼嬖V我們需要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體驗,用新的眼光來認識哲學。在宇宙間,萬事萬物存在都有它的理由,我們應(yīng)順應(yīng)自然,明白宇宙的每一事物存在的緣由。
要說不喜歡這本書那是不可能的,議論中夾著少許的描寫,內(nèi)容顯得并不太枯燥。但因為書中還有許多古文,看不懂,愛恨有加。書中講述了許多哲學,儒家、道家、法家……不止國內(nèi)的,還有國外的,甚至貫穿整個世界。真是太奇妙了!哲學是什么?一切源泉來自哲學,這本書有太多太多值得我們談?wù)摰臇|西。例如:“人沒有私欲,他的內(nèi)心像一面明鏡。”這句話警醒我們:把自己的內(nèi)心磨礪得像明鏡一般,時刻提醒自己不犯錯誤,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不被心中的貪婪所迷惑。
書中精華太多,多得我們都不知從何處說起;哲學的應(yīng)用范圍太廣,大到國家大事,小到生活瑣事,簡直無所不包,是天地間最大的學問,值得我們一生去追尋!
馮友蘭先生說過,他對哲學的理解便是對人生系統(tǒng)的反思。人若是活著,那必定會思考,而這種思考就是反思。
中國有許許多多的哲學家,之所以被稱為哲學家,是因為他們都對他們的人生進行了系統(tǒng)的反思。如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他對自己一生的教育教學、人生探索進行反思,最終才有了《論語》這本儒家經(jīng)典。
道家老子認為:一個人如果想要成就某件事,他就要把自己放在成就事情的對面;如果他想保持任何事情,就要承認在事情之中已經(jīng)有了它自身的對立面。這是老子對為人處世中總結(jié)的道理。
反思是促進思想的原因。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的建議,頒令以儒學為國家正統(tǒng)之學。而儒學也吸收了不少其他各家的思想。漢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建議,是因為他對儒學進行了思考,所以儒學才得到了大的弘揚。
反思亦是成功的果實。牛頓會發(fā)現(xiàn)萬有引力,那是因為他思考了為什么蘋果會砸中他,而不是飛上天。若是沒有思考,又怎會成功?
人生亦如此,沒有反思的人生是無色的,就如陰雨的天空,沒有太陽的照耀變得灰蒙蒙的,沒有亮麗的光彩。
可見,反思對于我們來說有多么重要,從出生起一直到死亡的那一秒,我們的大腦都是在思考的。盡管細微,但它卻證明了我們的生命存在!
書的最后一句話讓我感觸很深,“人往往需要說很多話,才能歸入潛默!倍颊f沉默是金,而在成為“金”之前,必定會不沉默,甚是瘋狂。在光鮮艷麗的成功背后,必定要嘗盡苦難,歷盡黑暗,這樣才能最終抵達成功,擁抱光明。
馮友蘭先生寫下這句話的時候,也有思考,而我在賞析這句話的時候,也有思考。這足以說明,人們說每一句話,寫每一個字都是會思考,反思的。
總而言之,反思必定會是人生中最重要的!
反思,養(yǎng)性
《中國哲學簡史》寫道:哲學是對人生的系統(tǒng)反思。
哲學家說到“宇宙”時,所指的是一切存在的整體,相當于中國哲學家惠施所說的“大一”,給它一個定義,乃是:“至大無外!比魏稳耍魏问挛,都在宇宙之中。當一個人對宇宙進行思索時,他就是在反思。
古希臘雅典哲學家蘇格拉底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認識你自己。這句話被稱為“哲學的源頭”,因為想要認識自身并不容易,而想要認識自己,我們就要不斷地對人生進行反思,并且把自己的思想系統(tǒng)的表述出來。
其實,有關(guān)人生的學說、宇宙的學說以及知識的學說,都在這樣的思考中產(chǎn)生。
有的哲學家認為,在思考前,必須先對思索進行思索。我認為,這個樣子就會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只有一個一個問題思考,解決,才能繼續(xù)思考。在《中國哲學簡史》中寫道:其實,我們用來思考的器官只有一個,如果我們懷疑自己對人生和宇宙思考的能力,我們也同樣有理由懷疑自己對思索進行思索的能力。
人無論是自己思索或是與別人談?wù)摚际窃谌松。我們對宇宙進行思索或與人談?wù)撍,都是在其中進行反思。
禪師像尋常人那樣生活,做尋常人做事情,經(jīng)過從迷到悟的過程,他已把肉體的性情放下,而進入禪定的境界。而在此之后,他還要離開禪定的境界,重返世俗人間。這就是修身養(yǎng)性,禪師其實也是煩人,只不過他們的境界已經(jīng)不是尋常人可比的,因為他現(xiàn)在的所作所為雖然和別人一樣,但他對任何事物都沒有滯著。
新的儒家強調(diào)修養(yǎng)須下功夫。雖說人的最終目標是無所用心,但為達到無所用心,還是要用很大氣力的。
內(nèi)圣外王,是一個人想成為的最高境界。對自身修身養(yǎng)性,在外可以獨當一面,冷靜且完美的處理事務(wù),而這種地步,也就是圣人了。一位圣人,就要有包容天下的胸懷,而一個人只為一己私利,不顧他人,就是小人。這就是圣人與小人的差距。
做人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就像腌蘿卜,要一點一點的入味,讀書也一樣,慢慢品味,理解深層含義。
人性本善?本惡?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10
大概不知道哪里來的心血來潮,然后一門心思的尋找哲學方面書籍要閱讀。經(jīng)過網(wǎng)上查詢,朋友推薦,終于選擇了《中國哲學簡史》這本書,然后當即在網(wǎng)上選購,坐等到貨。
速度蠻快,然后拿到書的那一刻,欣喜若狂。
然后就翻開《中國哲學簡史》,沉入到其中,了解古往今來的哲學家思想,去思考相關(guān)問題。我想,哲學的魅力,更多的是,精神境界的提高。
后來,了解到作者馮友蘭先生寫這本書是在國外。學生根據(jù)其日常授課進行整理,編纂了此書。一開始只是英文版,先后翻譯成很多語言。后來才翻譯出了中文版,帶到國內(nèi)。
《中國哲學簡史》一經(jīng)問世,立即被人們津津樂道,甚至是熱愛。成了很多外國人研究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和中國人了解古代諸子百家的好書籍。
好的書籍,我當然要涉獵一番。
書中講述了中國哲學的精神和背景以及諸子百家的起源,分別講述了具有代表性的儒家,道家,名家,墨家,陰陽家,中國佛學、禪宗。還有,中國哲學在現(xiàn)代世界的發(fā)展和狀況。
總體來說,本書按照時間節(jié)點,敘述了很多的百家思想?勺x性,可觀賞性、可操作性極強。是研究哲學的人不可多得的工具書,能夠開啟和萌發(fā)相關(guān)思維。
說實在的.,我不懂啥事哲學。之前一直在閱讀古典書籍,雖然讀的都是精簡版,但是其中心思想,還是能夠了解和掌握的。我一直渴望通過閱讀古代書籍,能夠窺探一絲智慧,萌發(fā)我愚鈍的思維。去反思自己,剖析自己,知道古今人生的規(guī)律。
直到我閱讀《中國哲學簡史》,發(fā)現(xiàn)其實有很多茍合之處。正如《周易》一樣,其實講究物極必反,萬事萬物順著規(guī)律去推進;《道德經(jīng)》的精髓莫過于,有和無,無為而治,講究唯心。而儒家歷經(jīng)好幾個階段,所推崇的是想就是“三綱五常”。這也是我經(jīng)常跟朋友聊天講述的,“君臣、父子、兄弟”和“仁義禮智信”,儒家對于周朝禮法的繼承和發(fā)揚,起到了很多積極的作用,后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儒家的思想成為治國理邦的規(guī)則。
概覽諸子百家,領(lǐng)略那個事情人們的思想,對于我來說,能夠細致的靜下心來去琢磨。
時間過得很快,年輪在無情的轉(zhuǎn)著。誰又能說,我們現(xiàn)在這個時刻,不是歷史的塵埃呢。通過這些,能夠促使我變得通透。
我想,對于我而言,更多的是,對于“得失”的一個拿捏。
爭取是好的,在現(xiàn)在的這個社會必須要去爭取,我們的實際行動也應(yīng)該去大刀闊斧的干。這個時代,是一個好時代,可以通過努力,成就自己一番。最現(xiàn)實的莫過于財富的增長,“買房置地”是古今人們的做法,也是茍活一世必須要干的。
但是,在現(xiàn)實努力爭取之余。我們的思想是否可以靜靜的去思考一番,是為了什么?因為,社會分工不同,導致我們角色屬性也不同,所以,有身份和地位。高貴的,貧賤的,最后都是荒冢一堆草沒了。所以,與天地相比,你所追求的的,只不過是過眼云煙罷了。
所以,這個問題困擾我很多。我也問過很多人,比我歲數(shù)大的,比我小的,認識的,不認識的,每個人的理解都不同。就像有十個人,每個人都炒一盤宮保雞丁,那么炒出來的應(yīng)該是是個宮保雞丁的味道。誠如我們的人生,每個人雖然做的事大體相同(出生,讀書求學,長大成人,成家立業(yè),生兒育女、贍養(yǎng)老人,退休年老、死亡),但具體的做法和行為而又不同。所以,造就了不同的人生感悟和體會。
事實就是這樣~
我想,既然這樣,事物的發(fā)展就是這樣。那我還是想辦法去將生命的寬度繼續(xù)拓寬吧。長度不可把控,橫向的知識積累,人生價值的體驗要更豐富。所以,我不斷地去折騰,來回跑。因為,我想擁有不一樣的人生。我所經(jīng)歷的顛沛流離,是對生活的無比熱愛和崇尚,直到最后,我不后悔!
如果說閱讀歷史,可以以史為鏡,明智;那么閱讀哲學,可以讓人活得通透,去領(lǐng)悟,頓悟。
了解天地人之間的聯(lián)系,諸子百家的思想,不盡相同而又有雷同之處。
這是值得研究和了解的。
讓人懵懂和恍然大悟的哲學!《中國哲學簡史》,再一次,著實不錯,值得每一個人去觀看。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11
近日拜讀馮友蘭先生之《中國哲學簡史》,先生河南人,巧合的是,老子、莊子、墨子、韓非子、二程皆是河南人,今日河南,古之中原也,中原人,居高而心亦高,近王又思道。
哲學,思想之思想,不是增加關(guān)于實際的積極的知識,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在于人做某事時,他了解他在做的對于他有了意義。他做各種事,有各種意義,各內(nèi)意義本一個整體,就構(gòu)成他的人生境界,先生所述四種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哲學之人任務(wù)便是讓人向著越來越高級之境界成長,趨于至善,以成圣人也!
首先是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諸子百家,主要是“六家”:陰陽、儒、墨、道、法、名家,接著是秦統(tǒng)一中國,主要用法家。兩漢時期,以儒家為主,亦兼用黃老之術(shù)。魏晉南北朝出現(xiàn)新道家,梁啟超稱這一時期為老學時代,佛教此間亦傳入中國。到了盛唐,則以佛學為主,并與新道家相互激蕩而發(fā)展出中國的佛學禪宗。梁啟超則稱這一時期為佛學時代。宋明時期為更新的儒學,它結(jié)合了佛學的成果,梁啟超稱這一時期為儒佛混合時代,我們今天一般稱宋明時期的哲學為理學,稱二程、朱熹、陸王等為理學家。再下來就是清代,馮友蘭認為清代雖然學術(shù)成就巨大,但其哲學思想成就比較遜色。隨后,西方哲學傳入,進而產(chǎn)生現(xiàn)代中國哲學。
無論何種哲學都是與當時之社會環(huán)境、政治生態(tài)息息相關(guān),周天子的衰弱,春秋時代的不義之戰(zhàn)、戰(zhàn)國的`爭霸、秦王朝的統(tǒng)一又短命、漢王朝穩(wěn)定的正禮、三國魏晉南北朝的動亂、隋唐的盛世、五代十國的短命、宋之繁榮、元明清之禁錮,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不同的需求,不同哲學的需求也正是民眾之心理縮影,絜矩之道、無為之道、老莊、陰陽、兼愛、理學、心學……無不是一代代先師們?yōu)榻鈶n于民,平治天下之真心,他們才是值得我們懷念、敬佩之人,更是應(yīng)秉承之道!
天地絪缊,萬物化醇;男女構(gòu)精,萬物化生……我們知道了我們?nèi)绾味鴣怼?/p>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yǎng)人之欲,給人之求,使做必不窮平物,物必不屈于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我們知道了禮。
真正的藝術(shù)家一定能夠把他自己的感情投射到他所描繪的對象上,然后通過他的工具媒介把它表現(xiàn)出來。……魏晉新道家讓我們知道了藝術(shù)的魅力,找到了真風流。
禪宗,儒家和道家之合和,為中國之佛學,而不是在中國之佛學,讓佛學從神壇走到平民。
程朱理學,讓理氣之結(jié)合,成為官家之經(jīng)典。
陽明心學,禪宗之結(jié)合,最是那段“五十年后王陽明,開門猶是閉門人”故事引人入勝。致良知,又一次把“三綱八目”完美詮釋。
如果用最精簡總結(jié),無非八字:內(nèi)圣外王、以理化情,用此心實現(xiàn)董仲舒之大同愿景。
突然想到王戎失子的故事,“圣人忘情,最下不及于情,然則情之所鐘,正在我輩”,哲學讓我們更加知道自己……更好發(fā)現(xiàn)自己……以致覺解。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12
一、為什么讀哲學史?
人們常說:讀史使人明智。了解一個事物需要看他形成發(fā)展演變的整個過程,才能更透徹地了解他的現(xiàn)在,F(xiàn)在我們中國人的觀念一定與古代哲學思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所以我今年暑假選讀了一本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
二、介紹馮友蘭。
馮友蘭,世界公認的中國現(xiàn)代哲學家。六十多年前,馮友蘭先生在美國大學開講座,向西方人講授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其英文講稿整理后寫成《中國哲學簡史》。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哲學簡史》不僅一直是世界許多大學學習中國哲學的通用教材,更成為許多西方人了解中國思想文化的入門書,可以說是歷久彌新。
這本書用二十余萬字的篇幅講述幾千年中國哲學史,選材精當,文筆精妙,深入淺出,以有限的篇幅打通古今中外的相關(guān)知識,其中充滿睿智與哲人洞見,正如馮先生自己所說“小景之中,形神自足”。所以說,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是學習中國哲學,特別是中國哲學史的最好選擇之一。
現(xiàn)在本書被列入北大學生應(yīng)讀書目,同時還被確定為“語文新課標深閱讀叢書”之一。與《傅雷家書》、《美的歷程》并稱為“學生三書”。
三、現(xiàn)在我向大家匯報一下我的讀書所得。
。ㄒ唬┱軐W的作用
哲學是對人生的系統(tǒng)的反思,以前我們都學過,他教我們世界觀方法論,讓人感覺到它正確的無懈可擊,很高深,也很枯燥,離我們的距離很遠。再加上現(xiàn)代社會專業(yè)知識日益精確化,專家們對越來越少的東西知道得越來越多,而哲學家對越來越多的東西知道得越來越少。在這樣的背景下,學哲學還有用嗎?
關(guān)于哲學的功用是什么,馮友蘭先生有這樣的見解:“哲學不報告任何事實,所以不能用具體的、物理的方法解決任何問題。例如,它既不能使人長生不老,也不能使人致富不窮?墒撬軌蚪o人一種觀點,從這種觀點可以看出生死相同、得失相等。從實用的觀點看,哲學是無用的。哲學能給我們一種觀點,而觀點可能很有用。用莊子的話說,這是‘無用之用’。”這種“無用之用”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人成為理想的人而不是成為不得已而羈絆于某種職業(yè)的人。
。ǘ┲袊軐W產(chǎn)生的背景
1、地理環(huán)境
在古代中國人的心目中,世界就是他們生活的這片土地,因此古人常說“普天之下”“四海之內(nèi)”。從孔子的時代直到十九世紀末,中國的思想家們從來沒有海上冒險的經(jīng)歷。對比之下,而海洋國家的思想家,如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出生在海洋國家,漫游列島。其思想肯定與中國思想家有不同。
大陸國家的人們,生活方式容易傾向于順乎自然,他們愛慕自然,譴責人為,不喜歡變革。而海洋國家的人們,情況則迥然不同。他們有根多的機會見到語言、風俗都不同的人們。他們習慣于變化,對新奇事物并不懼怕。
2、經(jīng)濟環(huán)境
中國是大陸國家,中華民族向來依靠農(nóng)業(yè)維持生存,在一個農(nóng)業(yè)國家里財富的首要基礎(chǔ)是土地,以前我們都把“耕種之術(shù)”作為國家的要務(wù)。中國古代哲學家也都強調(diào)農(nóng)業(yè)是立國之本,商業(yè)則被看作立國之末端,所以咱們國家以前一般是重農(nóng)輕商。
但海洋國家靠貿(mào)易維持繁榮,他們首先是商人。商人要和賬目的抽象數(shù)字打交道,所以他們發(fā)展了數(shù)學和數(shù)學思維,因此他們使用的語言非常明晰。而中國哲學家則習慣于用格言、警句、比喻、舉例來說理,給人們留下無限的想象余地。
3、家族制度
農(nóng)民只有靠士地為生,土地是不能移動的,這就是說,由于經(jīng)濟的原因,一家?guī)状硕家钤谝黄。這樣就發(fā)展起來了中國的家族制度,它無疑是世界上最復(fù)雜的、組織得很好的制度之一。儒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便是這種家族制度的理想化。比如說重親情,重血緣關(guān)系等。
希臘人生活在海洋國家,靠商業(yè)維持其繁榮。他們根本上是商人。商人也就是城里人。他們的活動需要他們在城里住在一起。所以他們的`社會組織形式,不是以家族共同利益為基礎(chǔ),而是以城市共同利益為基礎(chǔ)。由于這個原故,希臘人就圍繞著城邦而組織其社會,與中國社會制度形成對照,中國社會制度可以叫做家邦,因為在這種制度之下,邦是用家來理解的。在一個城邦里,社會組織不是獨裁的,因為在同一個市民階級之內(nèi),沒有任何道德上的有理由認為某個人應(yīng)當比別人重要,或高于別人。但是在一個家邦里,社會組織就是獨裁的,分等級的,因為在一家之內(nèi),父親的權(quán)威天然地高于兒子的權(quán)威。
4、反者道之動。
即咱們所說的“物極必反”。中國人深信這一理論,因此經(jīng)常提醒自己要“居安思!保硪环矫,既使處于極端困難之中,也不要失望。抗日戰(zhàn)爭時期、內(nèi)戰(zhàn)時期的電影中,經(jīng)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話:“黑暗即將過去,黎明馬上來臨!崩杳髦白詈诎档臅r刻“等。正是這種信仰形成的意志,幫助中國人民度過了這場戰(zhàn)爭。
5、對自然的理想化。
農(nóng)民時刻和自然打交道,他們愛慕自然,譴責人為,道家最后將這種思想發(fā)展到極致,即主張“天人合一”。
以上就是馮先生所總結(jié)的中國哲學產(chǎn)生的主要背景。在這塊土地上孕育出了孔、孟、老、莊、墨子、荀子、韓非子等大思想家。
需要指出的是,科學的發(fā)展已經(jīng)戰(zhàn)勝了地理的限制,今天的中國已不再是封閉的“四海之內(nèi)”。中國的經(jīng)濟基礎(chǔ)也發(fā)生了變化,已經(jīng)走上了工業(yè)化的道路。所以中國傳統(tǒng)的哲學思想,除一部分具有持久的價值以外,很多已經(jīng)不適應(yīng)當前的社會環(huán)境。因此在未來的改革中,中國哲學史必會拋棄許多過去的意識形態(tài),形成自己新的哲學思想。
(三)境界說的意義
馮先生認為人的各種行動帶來了人生的各種意義,這些意義的總體構(gòu)成了他所說的“人生境界”。它們從低到高的層次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個人做事,可能只是順著他的本能或社會風俗習慣而生活。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樣,他所做的并沒有什么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的自然境界。
一個人可能意識到他自己,為自己而做各種事。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動機則是為了自己的好處。所以他所做的各種事,對于他,有功利的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功利境界。
做事為義不為利的境界,他們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所做的都合乎道德,這種人生境界即為道德境界。
超越世俗,自同與大全的境界是天地境界。達到這種境界的人,可能就是我們所說的圣人。
在這四種人生境界中,前兩種是人的自然狀態(tài),后兩種是人應(yīng)有的生命狀態(tài):前兩種境界來自天然,后兩種境界則是人的心靈所創(chuàng)造的。按照中國哲學的傳統(tǒng),哲學的任務(wù)是為了幫助人達到后兩種人生境界。
通過境界學說的闡述,馮先生指明了中國儒家哲學主要倡導和期望的是升華人心靈的境界,這是一種積極的人生理想。馮先生一再強調(diào)哲學的功用就是“提高人的心靈境界”,其最理想的高度就是“天地境界”。
其實哲學并不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學問,實際上它就深深的蘊涵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并且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guān),密不可分。
為了讓我們每個人能夠生活的更加自信,能夠獲得更高品質(zhì)的生活都來關(guān)心哲學研究哲學吧!
在讀這本書時,雖然很多地方反復(fù)讀好幾遍,也不得要領(lǐng)。但我時時會有撿拾散落珍珠的感覺,處處受到啟發(fā),所以最后我鄭重地向大家推薦這本書《中國哲學簡史》。作文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13
中國哲學簡史,是中國近現(xiàn)代著名哲學家馮友蘭的傳世名作。在沒看這本書之前,我對哲學的了解大概就僅限于神秘、晦澀與深奧了——當時的我,甚至以為哲學是各門學科中最無用的一個。直到我翻開了這本《中國哲學簡史》。
有人說,好書就是會讓你在看后反思很長一段時間;有人說,好書就是會讓你在看到中途時便大徹大悟;但這本書不一樣,我在翻開它第一頁的目錄時,便醍醐灌頂了。
“我所說的哲學,就是對于人生的有系統(tǒng)的反思的思想!钡拇_!
哲學,其實就是一個人過完一生后,想要對自己的生活做一個總結(jié)時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總合。而由于一個人他不可能不活在生活中(或許有人會說莊子的“喪我喪耦”不活在生活中,但我認為其實那一種“人”已不再是人了,他只是大道的一種具象化的體現(xiàn)),因此,哲學離我們其實并不遠,甚至無處不在。
第一頁的醍醐灌頂讓我對這本書產(chǎn)生了巨大的'興趣。很快,我便開始研究起了目錄——于是我便知道了為什么這本書被歷史學家陳來先生贊譽為“在世界上還沒有見過第二本這樣的書”。
蓋因首先,它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本,將所有的哲學學派、理論、觀點都收集、理解、展示出來的書了,光是這點,便可以勝過其之前的任何古代哲學書;其次,它也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本,將東西方的哲學觀念進行比較、討論、融會貫通的書了,這一點也同樣使它成為了中國哲學史上一座巨大的里程碑。
翻開里頁,我又一次震撼到了!如果說上面所述兩點只能讓馮友蘭成為中國近現(xiàn)代哲學史上的一代宗師的話,那么現(xiàn)在,他可以說是開山鼻祖了。在這本書中,他不僅清楚闡述了各個哲學觀念,還對其進行了延伸探討以及比較討論,例如:在第九章介紹《老子》思想時,他不僅將《老子》所謂道解釋為了哲學家們?yōu)榱诉M一步解釋“名”而所假設(shè)帶來的結(jié)果,還與西方“形而上學”進行了比較分析,看完不禁覺受益匪淺。
《中國哲學簡史》,真好!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14
我們從何而來?將歸于何處?目光所及處之外的世界是什么樣子的?正是這些超出我們可靠解釋范圍的問題產(chǎn)生了宗教和哲學!吨袊軐W簡史》認為在千年歷史中,三大教派的盛行唯獨略過了中國的原因正是哲學在中國替代了宗教,很好地解釋了這些超出認知范圍的問題,這些中國歷史上產(chǎn)生的樸素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于目不識丁的農(nóng)民而言是實踐中的經(jīng)驗也是口口相傳的教訓。
馮先生從歷史的角度以時間順序簡述了中國哲學的發(fā)展,以司馬談將先秦學派所分為的六家,講述了中國古代哲學流派的起源及其思想。周王室統(tǒng)治渙散時,官員流散民間,不同類別的官員在民間講學形成了自己的流派,史官形成的儒家恪守禮教尊重歷史,武官流落民間變成隱士其兼愛非攻的精神成為了道家的主要精神。由這些學派的起源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哲學思想的根源,尋根溯源,正確地理解與使用這些哲學思想在任何時代都富有意義。
我們說哲學是一門關(guān)于選擇的學問,人生時時面對的選擇都會對命運產(chǎn)生影響。正如儒家入世而道家出世一樣,在面對社會的現(xiàn)實與理想的差距時,孔子會說“不仕無義,長幼之節(jié),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而早期道家甚至不愿以身上一汗毛以濟天下,主張保全自己的身體健全和道德高尚拒絕同流合污。你看面對同樣的事情,不同的學派以自己的精神作為根據(jù)地據(jù)理力爭,其中衍生的哲學思想對后人有無限的.啟示。
我們今天所流行的一些思想在古代也有論述,雖然不算是主流的思想,但依然在中國哲學史上占據(jù)了一席之地。名家所辯名實之說,衍生了很多的例如“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nèi),謂之小一”的思辨和“白馬非馬”的辯駁。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在西方哲學中也有類似的說法,可見人類的智慧是共通的,在今天這些思考依然有其魅力,很多人承前人所究在這些問題上繼續(xù)鉆研。
這本書作為中國哲學史的一個簡潔的論述,引起人們對于哲學的興趣和學習中華文化的熱情。馮友蘭先生簡潔卻深遠的文字給予我對中國哲學的初步認識,使我意識到學習哲學對于人生的重要性,開拓我思想的深度與廣度。學習哲學,了解中國哲學史將是一件終身受益的事情。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15
先哲中很重要的思想之一,就是人與世界的連接感,也就是宇宙心。小時候讀的時候不懂,現(xiàn)在慢慢有一點感悟,記錄下來。
基因、文化本身的連接
從基因角度,人對自己的同類同胞,更容易有一種一體感。所以我們看到“黑眼睛黑頭發(fā)黃皮膚”直接就能把自己代入。相同的文化背景使得“龍的傳人”這種富有中華神話色彩的詞語也能抓住人心。
共情的激發(fā)
自然界有很多景色,能激發(fā)出人類共通的情感。小時候?qū)W的古詩往往一下子就浮現(xiàn)出來……在水邊看月亮想到“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在一場聚會后會唏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在睹物思人時想到“亭中枇杷樹,今已亭亭如蓋矣”。在這些時候我們都和古人對話了。
天地之間,這情非我獨有,有人陪我或者我陪著他感同身受。
時間、空間的連接與想象
這種感覺往往是看一些藝術(shù)作品帶來的.感受。比如《無問東西》把幾個跨越時間的故事通過人的關(guān)系串聯(lián)起來,你是我的延續(xù)!秾艋糜斡洝贰八劳霾⒉皇墙K點,遺忘才是”。一些油畫或是小說,比如圣殤,活著,描繪戰(zhàn)爭,一眼讓人感受到了痛苦,于是更珍惜如今的和平。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心得03-02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08-23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08-15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02-21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07-21
《中國哲學簡史》讀后感12-22
讀《中國哲學簡史》有感08-20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心得08-18
中國哲學簡史讀書心得02-23
讀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有感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