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讀后感【集錦3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圍城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圍城讀后感1
婚姻就像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里的人想出來。這句哲理不知從什么時候起就牢牢的刻在了心里。妙言妙語如珍珠般美好。
說來遺憾,現(xiàn)在才拜讀大師的經典著作,有點為時已晚,但也覺得好書從來不怕被晚看。沒讀以前,對《圍城》一點了解都沒有,根本無暇顧及內容講什么,唯有一種理所當然,這種理所當然就是經典自有經典的價值,發(fā)不發(fā)現(xiàn),它的價值都在那里。
三百六十六頁的紙張,被我翻了四個晚上,每晚看一百頁,一點點,一句句,讀一讀,品一品,雖也沒有醍醐灌頂?shù)膹匚颍膊环γ钫Z連珠的精辟。
說起《圍城》的內容,也很簡單,就講民國時期留洋歸來的方鴻漸少爺在國內暗戀失敗后去鄉(xiāng)下教書,過程中認識了同事孫小姐并結為連理后夫妻卻在婚姻里不如意的故事。
我記得有本書里說他是以生命的極限去探索人文學術的極致。特別喜歡這個帶著哲理性的標題《圍城》,精辟有精妙的詞語,可以是象征,可以是比喻,可以是擬人,也可以是雙關,無論怎么解讀,都有意思。
他在書里用精巧犀利、洞察世事的機智描寫中,融入層層縷縷的人生哲理,讓你欲罷不能,讓你點頭稱是,讓你共鳴地五體投地。
在《中國現(xiàn)代經典文學賞讀》中,說道,《圍城》為人稱道的藝術手法之一便是對反諷的高超運用。錢鍾書極為擅長從抓住人物的言語談話入手進而發(fā)展到對人物深層認知結構的闡發(fā)。他以幽默詼諧的語言講述了包括方鴻漸在內的中國知識分子的生活和社會的人情世態(tài)。
配合這樣的賞讀品讀《圍城》的滋味兒真的是美妙絕倫!秶恰匪沂镜膼矍閱栴}、婚姻問題、事業(yè)問題,乃至人生萬事的“圍城”現(xiàn)象都透漏著社會上的現(xiàn)象。
解讀里還說,鴻漸的名字,從《易經》里解讀出來,像一只四處漂泊,無落腳的孤雁。我忽然就感到一種難過,為方鴻漸的逐漸落魄難過,也為對婚姻的`了解帶來的失望而難過,更為一種掙脫不開逃離不掉的多舛命運而難過。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連自己的婚姻事業(yè)都不如意,那么再多微小的如意也填補不了漏氣萎靡的命運,就覺得這是很大很大的不幸和悲傷啊。
如果從一開始就貧窮,不知世上還有自己不知道的好物,那也便是能把滿足的活著,倘若見識過甚至擁有過那些好物,而只能眼睜睜看著它們一點一點從自己命里溜走,這種痛苦比一無所有的前者還要深刻和難捱吧。
方鴻漸自己就是沒什么真才實學,倒是挑三揀四,愛情和事業(yè)中都沒有自己的主見和堅持,稀里糊涂地結了婚,然后在爭吵中心累和不知所措。
教人明白,戀愛不是婚姻,婚姻是雞毛蒜皮一地。方鴻漸其實是不幸的,他的愛情和婚姻都沒有圓滿,別說圓滿,連稱心如意都未曾達到。他在情感的路上一直坎坷,而事業(yè)也如情感浮浮沉沉沉沉,故事最后,孫柔嘉回姑媽家了,方鴻漸一個人伴隨著鐘聲面對剛吵完架的屋子……
明天的太陽照常升起,可他已經在短暫的愛情和婚姻里飽受痛苦和折磨,在國破家散的危難中,只爭一片桃源也是癡心妄想了吧,他的明天又該何去何從呢……
解讀里也這樣提到:他也對生存的感受極其深刻,因此,錢鍾書借助方鴻漸的人生經歷寫出了人類存在的孤獨和世界的荒誕性。
所以,盡管人類是群居的高等動物,但對于孤獨,真的只能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沒有人不經歷孤獨,正如沒有人不經歷痛苦一樣,但孤獨和痛苦的滋味兒是所有人不愿意經歷的,因為不僅僅是不好受,更是一道沒有答案的問題,但你無法停止不去做這道題。
解讀里提到的這一段話很令人深思,說,人生充滿了不確定性,而婚姻看似經過了自由選擇卻依然脫不了盲目和失望。在方鴻漸這里選擇已然喪失了權利的意味,無論如何人生的幸福與樂趣似乎與進取無關,人生或者生命本質上只是一座虛化的圍城。在小說的結尾,方鴻漸慢慢沉入了生活的底層,迷失了自我而又陷入了心灰意懶的絕望當中。在各處無法尋獲安慰之后,他最終沒了感覺也沒了希望,只希望有個可以回去睡覺的地方。
那么,我發(fā)現(xiàn),任何一一個時代都有其悲劇性,我們每個人都在承受著時代的共運下還承受著各自不同的命運。
我太難了。我好想替方鴻漸說出這四個字,告訴他,你看,其實大家都一樣,各有各的難處,人活著,就是在不斷的解決著接二連三的問題。
生存困境也在任何時代都是共性,沒有選擇也許就是一種選擇。方鴻漸的個性比較軟弱和隨遇而安,他雖然也很聰穎,但他總缺乏抗爭和改變的勇氣,想得過且過,然后發(fā)現(xiàn)連得過且過都沒有能力做到……
仔細想想,是不就是我們絕大多數(shù)人的軌跡啊,人生就成了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到頭來,還是發(fā)現(xiàn),真理哲理道理都懂,但做到做不到又是另一回事。
可人活著,希望還得自己給,氣還得自己打,油還得自己加,雖然辛苦,但還是會選擇滾燙的人生啊。
圍城讀后感2
第一次讀圍城,還是一個懵懂的少年,只記得一句話:“城外的人想進去,城里的人想出來”。后來幾年中,時時會想起這“圍城”,它像一首歌,一首壓抑的歌:《refrain》。
這像是一本要用人生去讀的書。每每將自己代入方鴻漸在愛情中的次次失意與在事業(yè)上的種種狼狽,仿佛有一只看不見的手抓著倉皇逃竄的自己。
圍城是“困”,人一輩子都陷在圍城中,有時因為愛情,有時又因為事業(yè),或者更多。
無意中看到臧克家先生的一句詩:“人生永遠追逐著幻光,但誰把幻光當成幻光,誰便會沉入無邊的苦海!
人生永遠追逐著“圍城”內的“幻光”,那些是人們錯認為自己要終身去追求的東西,是人們由于隔著“城墻”而未看清的東西。人們不知疲憊地,麻木地想要實現(xiàn)它。我們的欲望在迷蒙不清時告訴我們,追求它能獲得快樂。而當傾盡全力去達到時,當時的欲望似乎卻消失了,原該有的.快樂也不近人意地缺席。人就這樣從一座圍城中出來再到另一個圍城中去,往復循環(huán),可笑而又可悲。
而踏入“圍城”中,接近到“幻光”時,有些人的眼睛在接近的過程中就被光芒所傷害,即使少了“圍墻”,他們依舊看不清“光”的樣子。以方鴻漸父親為代表的封建家長們,將其“生兒育女結婚生子一代傳一代”的“幻光”當作了他們真正要追求的“光”。老一代人,一輩子也就想生兒育女,為孩子買車買房。當孩子還只是個孩子時,便將一切都準備好。但當問他們:“孩子們有了這些之后呢?”他們常常會毫不猶豫地回答,相親結婚,生兒育女。緊接著孩子們又成為了“老一代”。
這些看不清,不知“幻光”為“幻光”者,過一生也不會多難過,可看清了這“幻光”的人,例如受到西方哲學的影響方鴻漸、趙辛楣,他們開始脫離這一無知的環(huán)境,認識到自己追求的“幻光”,認識到了那是自己永遠無法追逐到的想象中的“幻影”,想要離開這“圍城”時,卻發(fā)現(xiàn)四周都是一堵堵無法突破的城墻。當方鴻漸從點金銀行脫離要去三閭大學時,他感覺那“好像個進口,背后藏著深宮大廈,引得人進去了,原來什么沒有,一無可進的進口、一無可去的去處”,這是他第一次隱隱約約看到了“圍城”,瞥清了“幻光”。當趙辛楣喝醉酒說道:“我覺得誰都可憐,汪處厚可憐,我也可憐,孫小姐可憐,你也可憐”時,已經發(fā)出了人生“困境”的感慨。苦海無涯,也許這便是人生。
現(xiàn)代人受各種思想的沖擊,開始認識到自身的困境。我同樣感覺“圍城”無處不在地施壓于我,但我卻無法逃離。我曾特別喜歡一個人,年少無知且輕狂的我,用盡氣力去討其喜歡,奪其關注,而自己卻由一杯熱水轉瞬即涼。年少最初的喜歡是美好的,而這樣的喜歡終究無法得到真實的,完美無缺的結果。就像蓮花,可遠觀而不可褻玩,有些美,也許生來就是讓人去感受,而不是去觸碰,去追求。那也許就是迷惑人的“幻光”。也許現(xiàn)在的我看愛情顯得幼稚,但這幼稚也是一種感情的共性。我會去觸碰那種美,而大部分人也會,可我們錯把那些東西當成自己所應該去追逐的東西,錯把“幻光”當成“光”本身,而當人醒悟時,明白這是幻光時,才知道這是“虛幻”的,從而各自看到了自己的“圍城”。
“婚姻是一座圍城!狈进櫇u在懵懵懂懂的情況下進入與孫嘉柔婚姻的圍城,他們一次次的在城墻上撞擊,卻始終出不來,也似乎不愿意出來;橐鲋皇侨松囊徊糠郑瑩Q句話說,人生才是個大的圍城。我們落入這無邊的苦海中,無法自拔,因為深知只要處于人世,過著“人生”,便無法脫離開。
很多人說人生最美好的是過程中的風景?赡侵徊贿^是穿梭于各種圍城內外中,誤認為“城”中之“光”為真實所形成的欣喜感罷了。人已經知道結果不會好,追逐也不過是一種茫然。可人卻仍“永遠追逐幻光”,永遠在圍城內外進進退退。這樣的現(xiàn)實總會使我呆立,我想不出反駁的話,卻也不甘心。
直到遇到了思特里克蘭德,《月亮與六便士》的主人公。他放棄原有人生,拋棄家人朋友,追求著自己的藝術,他追求的過程并不美好,貧窮、疾病不斷纏繞他,但他是特別快樂的,因為他追逐真正的“光”。最終他燒掉了似乎象征著人生奧秘的臨死前的畫,似乎找到了真正的“光”,獲得了真正的快樂;蛟S我可以終于可以反駁,有人找到了“光”,要沖出“圍城”了。當我回過頭來想想,思特里克蘭德拋棄了肉體的物質的存在,要實現(xiàn)靈魂上的跨越,仿佛到達了莊子所說的“逍遙”狀態(tài)。但,這是人生嗎?若不是,可我明明白白感受到他這個“人”看到并且追到了許多真正的“光”,感受他到即將沖出“圍城”的喜悅。很多人批判說,思特里克蘭德沒有人性,不負責任,而我卻一直羨慕著他對于“光”的遇見與追求;蛟S他真的擺脫了圍困“人”的圍城,也許他在最后一刻在“圍城”中看到了缺口。
方鴻漸、孫嘉柔以及書中的所有人,誰也沒有走出圍城。書也在諷刺的鐘聲中,結尾。
我也還是那個方鴻漸,但是卻期待成為思特里克蘭德。
圍城讀后感3
柯靈曾贊譽《圍城》為“一棵人生道旁歷經春秋、枝繁葉茂的智慧樹,鐘靈毓秀,滿樹的幻想之花、心靈之果,任人隨喜觀賞,止息乘蔭”。如他所說的那般,閱讀錢鐘書先生的《圍城》猶如閱讀人生百態(tài),每讀一次便有一次新的體會和感悟。
《圍城》里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莫過于錢鐘書先生對人物形象的塑造,不過寥寥幾筆對人物外表的刻畫,還有幾句語言的表達,人物的具體形象便能躍于紙上。又由于其詼諧的語言,即使是描寫可憎可惡的人物,也能讓人忍不住發(fā)笑,而在笑的背后又讓我們產生更深入的思考。以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張先生一家為例,張先生是方鴻漸掛名岳父周先生的朋友,在美國人洋會里做買辦,因為怕自己嬌生慣養(yǎng)的女兒去到別人家受苦,于是打算尋一位入贅女婿。方鴻漸首次去到張家時,張先生非常熱情地對方鴻漸打招呼:“hello!doctor方,好久不見!”這位張先生跟外國人往來慣了,說話時總摻雜些英文,他并無中文難達的新意需要用英文來講,所以書中是這樣形容的:
他說話里嵌的英文字,還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為金牙不僅妝點,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縫里嵌的.肉屑,表示飯菜吃得好,此外全無用處。
通過幾句對話便把張先生崇洋媚外的小丑形象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緊接著是張?zhí)退麄兣畠旱某鰣觯簭執(zhí)俏凰氖鄽q的胖女人,外國名字是小巧玲瓏的tessie,張小姐是十八歲的高大女孩子,著色鮮明,穿衣緊俏,身材將來準會跟她老太爺那洋行的資本一樣雄厚。后面還介紹到,張?zhí)浅P欧,自說每天都念十遍“白衣觀世音咒”,求菩薩保佑等等,他們一家住在西式設備的房子里,坐在熱水管烘暖的課堂里念佛,這種鮮明的對比讓我深刻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的人,既盲目崇拜外國的東西,但封建的思想又根深蒂固,一股酸腐,愚昧的氣息頓時撲面而來。
對于“圍城”的理解,想必大家都熟悉書上法國人所說的“結婚猶如‘困住的城堡,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來’!倍阱X鐘書的筆下,“圍城”有著更深一層的涵義。我從中領悟到了關于學業(yè)、愛情、事業(yè)的“圍城”。
關于學業(yè)的“圍城”,從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到,個時代的人對西洋文化是一種如何盲目的崇拜,就是有參加科舉,光宗耀祖的說法,而那個時候,清朝覆滅,出國留學反成了代替的出路,它讓我們更深刻地看到社會上“崇洋媚外”的風氣,人們只是盲目地覺得凡是外來的東西便都是好的。人們的無知更讓我們感受到了社會的落后和腐朽,可以想象得到,方鴻漸不過是那所有被西洋文化吸引而誘惑出國,實則盲目無知,失去方向的蕓蕓眾生中的一個。
關于愛情的“圍城”,從方鴻漸與蘇文紈、唐曉芙的愛情糾葛來看,我看到了不同的愛情觀念,也感受到了理想與現(xiàn)實的愛情往往是錯位的,我們所希望的那個人或許并不是最終相伴到老的那個人。在愛情上,尤其是在那個年代,甚至到如今,婚姻并不是兩個人的事,而是兩個家族的事,往往有些愛情是身不由己的,就像小說中說到的,“結婚就如困住的城堡,有的人想逃,有的人想進”,不是有句俗話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嗎?或許,這也算是一種“圍城”效應吧。當然了,現(xiàn)在的愛情雖然也存有這種“圍城”的成分,但更大部分來說,比以前年代的思想更加開放,也算不得上是兩人婚姻中的主要妨礙因素了。
關于事業(yè)的“圍城”。從小說中不難看出,沒有什么真材實料的方鴻漸在事業(yè)上注定成為一名失敗者,因為他一直在尋求安穩(wěn),尋找依靠,但對生活充滿迷茫,他自命不凡,以為未來會如他幻想中那般順利,卻不想即使是光鮮亮麗的外表之下,亦是有其不堪的一面,無法接受挑戰(zhàn)之人,最終亦只是為自己徒增一段困惑的人生,也就是走也走不出自己所設置的“圍城”。
學業(yè)、愛情、事業(yè)是我們人生組成最重要的三大部分,其實,在人生長河中,我們在不知不覺中為自己建了一層又一層的圍墻,將自己圍困在里面,有時看著城外的天空會禁不住誘惑,想要到城外去看看,殊不知,生活其實就是一座大圍城,你走出一個“圍城”,就會進入另一個“圍城”。我想,或許只有看透規(guī)律,努力幸運的人才能懂得如何在“圍城”中活得精彩。
人就像一個艱辛勞動的蠶,愈是辛勞,愈是為自己建造一個牢籠,愈是用力,命運的繩索勒得愈緊。在生命的輪回中,每個人都追求著清醒,而清醒的結果卻讓人陷入了新的更深刻的迷茫。通過《圍城》,我看清了現(xiàn)實,但生活還是得繼續(xù)。
【圍城讀后感】相關文章:
《圍城》讀后感800字:談《圍城》08-24
《圍城》讀后感900字——圍城人生08-15
圍城讀后感,《圍城》中的人情世界08-03
圍城·人生·路08-15
圍城經典語錄08-23
圍城讀后感08-24
《圍城》讀后感08-15
《圍城》讀后感08-23
圍城讀后感05-07
《圍城》讀后感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