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地壇》讀后感【精華15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我與地壇》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與地壇》讀后感1
那天,還是那天,時間,還是時間,但,但我,還是我嗎?時間之輪停止運轉,沒有前進,也沒有后退,只有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里無助地徘徊。我緩緩地向前走,不,早已不是走了,應該是拖了,拖著,咽著血淚拖著,拖著那早已失去生命侓動的腳板,請仔細看大地的痕跡,那只是無力的拖痕,卻無堅挺的腳步。
我麻木地拖著,不知這場路途還有多久,我未能給自己一個時限,因為前方等待我的是生命的茫然,在這個茫然的天地,什么都可以想,但又什么都不能想!
不知過了多久,來到一個荒蕪的古園,喔,不,是一個被遺忘的地壇,這個地壇被時光長流所埋沒,世人可曾還記否,也許他們匆匆掠過,腳下所踏的就是昔日的痕跡。咦!在地壇中,隱隱約約,有個身影,我咪著空洞的眼,為什么,身影又是站,又是坐在輪椅上,孰真孰假,我的雙眼早已被蒙蔽,看不透了,恐怕只有大地上的痕跡來辨別了……
是的,他的身影終究抵擋不過時光的沖擊,也會被時光長流所埋沒,但他所踏下的痕跡卻不容磨滅,他那璀璨的道路,鞭醒了我那沉溺在美好卻又殘忍的夢中的我,心中那快將消滅殆盡的火在吶喊著,向那渾濁的黑夜咆哮著。也許你認為自己是最悲哀的,殊不知別人會有比你更銘心的痛苦,世界上沒有悲哀的人,只有認為自己是悲哀的人。當處于黑暗中,最不可怕的是死,最可怕的是迷失心中的光明,成為黑暗的提線玩物,自己被自己用鐵鏈所束縛著,呼吸著壓抑的空氣,就連自己伸個小拇指也要經(jīng)過種種程序才能允許,而陽光只是個遙不可及的夢。
不知有多少人沉溺在那美好的理想世界,如麻醉劑一樣使你沉醉于其中,現(xiàn)實,你可曾還記否?再美好的夢,究竟是縹緲,風一吹,便化為青煙,消散于這天地,只留下虛無,空蕩的心,連那腳步也是虛幻的,醒來后,只是加倍的殘酷的現(xiàn)實,暴風雨來臨時,心中的支柱已倒,任憑它肆意侵蝕著,內(nèi)心的信念已倒塌,在黑暗中享受著很痛的樂趣,那肉體的.傷痕已無所謂了,無所謂了,無所謂了,肉體的痛楚怎能攀比上精神的折磨,一個人存在這個世上,最大的價值就是心中有活下去的信念。
難道,難道,就這樣了嗎,就這么結束了嗎,一顆心就這么沉寂了嗎,就這樣了嗎?
不!不!還沒有結束,就如書中所說誰又能把這世界想個明白呢?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說的。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降諸多苦難給這人間,讀后感你也可以為消滅種種苦難而奮斗,并為此享有崇高與驕傲,但只要你再多想一步你就會墜入深深的迷茫了:假如世界上沒有了苦難,世界還能夠存在么?永遠有著這么一個定律,凡是有光的地方注定會有影子,影子并不可怕,他也是我們的一部分,當夢魘來臨時,只有兩個抉擇,跟影子融為一體,你的前方?jīng)]有盡頭,只有無底深淵,你的靈魂被撕咬得連渣都沒有或肩負起影子,一步又一步堅定地向前踏去,記住苦難并不可怕,并不是扼殺人的武器,反而是希望的母親,是的,在現(xiàn)實中,一個母親必須要走這一遭,承受如斷了十三根骨頭,那深入骨髓的痛,才艱辛地產(chǎn)下母親的希望,只有經(jīng)歷過艱辛,才能彰顯出希望真正的價值。
也許你這樣認為肩負起影子,注定要一生與痛苦為伍,一條黑暗的路,注定沒有盡頭,而且肩負起影子,比跟影子融為一體,更加清晰認識到那無窮的痛楚,和最終結局還是一樣,沉寂在那輪回的黑暗,這樣有意義嗎?!
不要只看結果,要看過程,是的,無法脫離這個命運,但在這條道路上,能撒下希望之種,盡管一顆心倒下了,但會有許多更滾燙的心繼續(xù)踏上,種子不知混合多少血與淚的結晶,已根深蒂固了,永駐于大地上,也許有一句話能表明心意,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舊的生命旅途并沒有結束,而是作為下一代的指路標,在他們?nèi)松猛旧夏ㄏ伦屓藷o法釋懷的一筆,讓他們明白生命真正的價值。
請記住消亡并不是結束,而是新的起點。
人生是一種承受,需要學會支撐。支撐事業(yè),支撐家庭,甚至支撐起整個社會,有支撐就一定會有承受,支撐起多少重量,就要承受多大壓力,這句名言,永記于我的心案。
《我與地壇》讀后感2
看了《我與地壇》一文,我感受到了我與地壇的緣分,以及母親的苦難與偉大。
崇高母愛之美子女若似山邊草,在母親心中也象珠寶。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里是加倍了的。母親對兒子是理解和尊重的。她理解兒子在特殊境遇中的煩躁、任性,用寬恕、順從給兒子以尊重,心里卻承受著超過兒子百倍的痛苦。她兼有痛苦與驚恐,禱求兒子能好好地活下去。然而,母親內(nèi)心的斗爭是何等的激烈,“可她又確信一個人不能僅僅是活著,兒子得有一條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這條路呢?沒有誰能保證她的兒子終于能找到”。母親是矛盾的,從感情上講,她不放心兒子到地壇去,那是一個脫離了她視線讓她力不能及的地方。
“有一回我搖車出了小院,想起了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來,看見母親仍站在原地,還是送我走時的姿勢,望著我拐出小院去的那處墻角,對我的回來竟一時沒有反應”;從理智上,她感到兒子需要地壇,需要一處可以在獨處中完成人生再認識的地方。“她說:‘出去活動活動,去地壇看看書,我說這挺好’母親的這話實際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禱告”。所以,她一方面有心忡忡,一方面深明大義。她需要反復說服自己才能看著兒子隱入地壇。母親作對了選擇,使兒子得以在地壇治愈了靈魂,然而母親卻為此押上了她最大的賭注:“如果他真的要在園子里出了什么事,這苦難也只好我來承擔!弊髡咴凇肚锾斓膽涯睢分幸舱f到,當作者暴躁砸東西時,“母親這時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地地方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她隱藏著內(nèi)心的.痛苦,鼓勵說:“咱娘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母親完全是在這種苦難中度完了自己的余生。
母親的愛是一種艱難、堅韌而毫不張揚的愛,也正是這種沉默和深厚的愛使作者讀懂了母親,使作者有了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和經(jīng)驗儲備。
我想一個人在一生當中,總會遇到幾件讓自己感到不幸的事情,可是每個人對于“不幸”的理解可能會有很大的差別,有些人可能覺得自己失業(yè)了,這便是人生的一大不幸,而有些人卻完全覺得這不算什么。本文的作者史鐵生命運把他逼上了絕境,雙腿落下了殘疾,以后可能再也不能站立起來了,可能每個人遇到這樣的境遇都會感到悲觀絕望吧!特別是家人都需要自己照顧和養(yǎng)活的時候,發(fā)現(xiàn)自己什么也做不了,反倒還要家人照顧自己,這時的心里想必會很不是滋味。
史鐵生在《我與地壇》中不止一次的追問到“一個人存在的意義”是什么?當一個人在面臨絕境時,是否還有活著的意義?當一個人看不到實現(xiàn)自己人生的價值,看不到未來的希望之時,到底還有沒有必要活著?我想作者曾經(jīng)在地壇這個地方對“生與死”這個問題思索了很長的時間。在地壇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那個小女孩,從遠處看,我們只會看到她的可愛和美麗,當我們知道她是弱智時,我們是否為她可嘆惋惜,但正是這個小女孩活著,在她得身上才體現(xiàn)了美的意義,如果她死了便一切意義都不存在了,包括她與生俱來的美,雖然在她的人生中承受了苦難,但一個人能活在這個世上也就很不容易了。
在文中史鐵生寫到寫作就是為了活著,就是自己在絕境中所撞開的那條路,能讓自己活下去的那條路,“活著不是為了寫作,而寫作是為了活著”,當一個人面對“生與死”時一切的理想和抱負都會顯得那么的蒼白無力了,人們只會想到了用什么方式“活”?只會想到自己怎樣活下去,這時人的本性便會完全暴露的顯現(xiàn)了,一個人想要活下去獲得物質(zhì)比什么都重要,就這么直接,就這么現(xiàn)實,所有寫作便是為了活著。
本文作者緊緊圍繞著人應該怎樣面對苦難這一中心主題,一個人能過超越苦難,活在這個世上,就是對自我超越的最好的詮釋,因此人活在世上本身就很不容易。
《我與地壇》讀后感3
史鐵生的文字,很安靜,很沉寂,很蕭瑟,卻也很坦然。一切塵埃落定,他的筆下,記錄著春夏秋冬,記錄著變或不變,記錄著時光,記錄著人世間的愛與奉獻;在古老而沉靜的地壇,感官被戲劇的放大著,一切的悲或喜都像在放大鏡下被他詳細咀嚼,也正是在這種狀態(tài)下,他才能夠擺脫世界的目光,擺脫塵世的束縛,僅有自我,思考著tobeornottobe。
關于人生——“在滿園彌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并看見自我的身影。”完美能夠在巔峰時帶來幸福感,缺陷卻能夠在低谷時帶來坦然。相信地壇也有玉砌雕闌、門可羅雀的時候吧,那門壁上炫耀的朱紅,那古殿檐頭浮夸的琉璃,磁鐵般吸引著世人的目光還有那眼底充斥的向往,無不是它傲視周圍的資本。可是當浮華褪去,時代更迭,當欽羨的目光統(tǒng)統(tǒng)散去,它會慶幸,坍圮所帶來的坦然,自我用年華沉淀下來的那份古樸與率直,正如大地般,源源不斷的向它輸送著一份踏實。
地壇如此,人亦如此。
人僅有在真正失去后才會思考什么叫擁有,僅有在不幸過后,才能正視什么是挫折。他真的很幸運。在這嘈雜的世界上,還有一塊圣潔的處女地供他棲息徜徉,審視自我的生活,直面人生的苦難,尋找活著的意義。讓他有機會看到時光,看清自我的身影。
關于母愛——“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薄斑@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蹦赣H的愛是堅韌而無聲的。母愛韌如絲,她需要加倍的承受兒子的.不幸,還要承受因“長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強或羞澀”所帶來的恐懼;母愛潤如水,于無聲中恰如其分的滋潤著兒子心田每一隙干涸、脆弱而敏感的角落。就這樣,日復一日的照顧著兒子的起居,揣測著兒子的想法,理解著兒子的倔強與敏感,母親從未給兒子帶來多少麻煩或不快。因為母親的默默承受所帶來的舒適感,甚至讓兒子忽略了母親的心境,仿佛不存在般,直到多年以后,母親已然離去,這個遲遲沒有參透人生的“少年”,最終聽見了母親的埋藏多年的呼喚,同時,也看到了天邊那一道暖意的曙光。有過車轍的地方,也有母親“茫然又急迫”的腳印。愛如空氣,而母親永遠只是遠遠的看著,看著……
關于主角——“由誰去充任那些苦難的主角?又有誰去體現(xiàn)這世間的幸福,驕傲和歡樂?只好聽憑偶然,是沒有道理好講的!薄熬兔\而言,休論公道!薄拔页R詾槭浅笈炀土嗣廊。我常以為是愚氓舉出了智者。我常以為是懦夫襯照了英雄。我常以為是眾生度化了佛祖!本兔\而言,休論公道。一句話,已道明一切。休論公道,不是說不公道,而是說在上帝的角度,每個人的價值是一樣的,綠葉舉出紅花,丑女造就美人,眾生度化佛祖。找到適宜自我的主角,站對了人生舞臺,為夢想奮斗過,哪怕是永遠的平平碌碌,永遠的默默無聞,依舊是高尚而值得敬佩的。紅花固然絢爛,可是一片綠葉,又何不是為世界增添了一份陰涼呢?史鐵生終究是幸運的。上帝很公平,在讓他失去了身體的支撐點后,賜給他一座園子,一個精神上的棲息地、心靈上的避難所。祭壇石門中的落日,寂靜的光輝平鋪的一刻,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得燦爛,永恒與變遷的比較,使人世更無常了些。
夕陽下攜手同行的戀人,不明白以往度過多少的風風雨雨,人老了,情深了。那種素樸的,風雨無阻的真情,不會隨時光流逝,可時光卻把人從中年送到了暮年……——“可是太陽,他每時每刻都是夕陽也都是旭日。當他熄滅著走下山去收盡蒼涼殘照之際,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燒著爬上山巔布散烈烈朝輝之時。有一天,我也將沉靜著走下山去,扶著我的拐杖。那一天,在某一處山洼里,勢必會跑上來一個歡蹦的孩子,抱著他的玩具!
《我與地壇》讀后感4
那是一座廢棄的園子,坐落在一個角落四百多年。它如一位暮年的老人,那樣隱忍,琉璃、朱紅、雕欄玉砌是當初年少氣盛的憑證;如今,浮夸的,無力的,是剝蝕了,淡退了,散落了……剩下的,是茍延殘喘。
這園子,是地壇。
那是一個悲慘的青年,出生在蕓蕓眾生之中。他也曾豪情萬丈,心頭翻滾著熱血,想要去闖出屬于自己的天地。可憐!命運造化弄人。仿佛一夜間的事,青年的雙腿癱瘓了,在最狂妄的年紀,留下了一生的殘缺。
這青年,是史鐵生。
緣分使然,他們相遇了——一個瀕臨絕望的少年與一座荒涼寂寥的園子。他們有著極盡相同的生命遭遇:盛開以后的凋零,喧囂以后的死寂。他們擁有過同樣華麗的過去,也承受著同樣失意的現(xiàn)在。
正是有過同樣苦痛的種種,才會讓他們不期而遇,又相見恨晚——地壇用它的沉靜、從容包容了史鐵生的煩躁厭世。他們不盡相同的內(nèi)蘊,就更像是那個荒園為史鐵生準備好了一切——在一片浮華里為他設計了一個清幽的所在。每當史鐵生脆弱的時候,去那兒,僅僅為了從一個世界逃到另一個世界。在那個世界里,沒有嘲笑,沒有憐憫,沒有唾棄。他可以為自己療傷,療治另個世界帶給他的心靈與肉體的傷害。
這樣微妙的聯(lián)系,讓史鐵生感受到了生命的希望與活著的樂趣所在。也正是這樣的聯(lián)系,讓他開始用逐漸回暖的心去面對這個世界。
他感受到地壇暗涌的生命力,隨處茂盛得自在坦蕩的野草荒藤。地壇讓他思考了命運,思考了人生,思考了歸宿。他內(nèi)心的情感一時間迸發(fā)了,他對于母親的歉疚,對于母親生前為他付出的心血的感激。如他自己所說:"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我母親的腳印。"……
史鐵生在這座古園中寫作、思索,在他眼中,地壇似乎有了生命。他會著眼于那里的一片落葉,一聲鳥鳴,一只爬蟲……在史鐵生與這園子朝夕的十幾年光陰中,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那個練歌喉的青年,那個苦苦等待的捕鳥人,那個讓他迷戀的女工程師,那個怪誕悲催的長跑家朋友,還有那個令人惋惜的小女孩。他們坐標軸之上各自的`生活軌跡都在地壇這一點與史鐵生有了交集,他們彼此走進對方的生活,體味著上天為人人布下的曲折苦難。如他自己所言:"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
就整本書而言,它在讓我讀到史鐵生與地壇發(fā)生的種種的同時,也帶給我思考——我們的生活不會處處都是好運。如果遇到了磕磕碰碰,那是必然,那是生活的設計。就如同我們不能設計自己的命運,但是我們可以設計該如何面對種種命運。在一些看上去很難過又讓人絕望的坎面前,可能會挫敗,會怨恨,會迷!@是生活該有的樣子,沒有什么過不去。
書里有一段我印象很深——
"因為這園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運。我甚至現(xiàn)在就能清楚地看見,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長久地離開它,我會怎樣想念它,我會怎樣想念它并且夢見它,我會怎樣因為不敢想念它而夢也夢不到它。"
在史鐵生寫下的這段看似平和樸實的文字之下,我感受到暗涌的命運長河,那條河曲折,有些地方甚至幾近干涸,但這就是命運啊。我們不得不聽從,又不得不接受,但我們對于那些不順暢,是否能像史鐵生那樣坦然接受,并淡然對待呢?即使中間有掙扎著,但那不也是人生旅途中的旖旎的景嗎?
或許史鐵生體悟到了上天予他的恩賜,無比珍惜又時時不安地等待分別時刻的到來……
想到這里,思緒又慢慢被拉扯進現(xiàn)實世界里;仡櫳,確實,坑坑洼洼、煩惱遍地。但我只是笑笑,一并接納這些荒蕪。因為我堅信,當真正走過朝夕繁華之后,這些看似的種種苦難,亦是福祉。
《我與地壇》讀后感5
《我與地壇》給人一種沉重的壓抑感,凄涼和滄桑。它在無形之中,濃縮了人世種種無常,有一種縮命的味道。史鐵生身處荒蕪的古園,即地壇。思索的是人世和人生。然而,有許多思索似乎是多余的,因為"一個人出生了,從他開始泣哭的時候就知道自己將會死去。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目"。但人總歸要活著,而且是一如既往的活著,無論上天注定了什么樣的結果,無論上天給予了什么樣的歸宿,既然已給予了生存,就必須思索如何生存,這是無可奈何的事。人世的情,無論親情、友情還是愛情總染著無奈的色彩,有人老別世的,有相遇陌生的,有聚散匆匆的等等。這或許是老天的安排,也或許人世本如是,不可言說。
母親最偉大,同時也最痛苦,尤其是作為一個被"命運擊昏了頭"的兒子的母親。她面對一個在"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的兒子,她總在期待,期待自己的兒子最終的幸福。甚至,為了自己的兒子能在心靈上有一份寬慰和自由,她不惜自己承受心靈上的"痛苦"與"驚恐"。其中的味道,也只有天底下的母親最明白。偉大是一種無私的愛無私的承受?桑旎傇谂,人世的無奈正在此。在史鐵生第一次獲獎的日子里,在希望能給母親一個安慰的日子里,他是多么希望母親還活著,用自己的成績給她一個小小的安慰,那怕是讓她有一個微笑,但是她卻熬不住了,人世艱難,事與人違。
多少的日子里,四季的風,四季的雨,從沒有停過。無論春夏秋冬,總有些凄涼之意。春夜有淅淅瀝瀝的雨,夏日有黃昏入暮的斜陽,秋夜有紛紛凋零的落葉,而冬天則有漫無邊際的大雪。
但是無論怎樣,只能獨自慢慢地品味,慢慢地感受。苦也好,酸也好,隨它去吧,人生就是這樣。
眼前,落日的黃昏,永恒與變遷的對比,()使愛情更無常了些。夕陽下攜手同行的老人,也不知道曾經(jīng)有過多少的日日夜夜,度過多少的風風雨雨,人老了,情深了。那種素樸的,風雨無阻的真情,不會隨時光流逝,但時光卻把人從中年送到了暮年。
相遇無奈,友誼無常,在人生的路上,有許許多多的人本就陌生,陌生地相遇,又陌生地離去。而其中總有些味兒,奈人尋覓,或許是甜的,或許是苦的。
行文匆匆,人世也匆匆,在時光的流逝中,有些隨意,如老人家喝酒的閑適;有些消散,如鳥兒不知何去何從?傊,事事匆匆,物是人非。在光陰如飛的日子里,給自己留些幻想,留些平靜的安逸;蛟S更好。
人生總逃不過無奈,歲月飛逝,孩提時代的無憂無慮一去不復返,面臨的是人世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無謂的哀號,永不如無言給人以巨大的震撼,因為無言的背后,有一個人世的無常,默默地忍受一切。沒有人把這個世界想個明白。
在這個世界上,人生好像一出戲,各有各的角色。然而,扮演何種角色,"只好聽憑偶然,是沒有道理好講的。"
人世"有時候是輕松快樂的,有時候是沉郁苦悶的,有時候優(yōu)哉游哉,有時候惶惶落寞,有時候平靜自信,有時候又軟弱又迷茫",他的話不難令人想到叔本華的悲劇哲學,所謂人生是一個悲劇,更何況無常。然而,人生的悲劇卻是美的,因為,人總是面對它,并且給自己生的勇氣,給自己思索的空間,所以才有活著是為了什么,為了什么而活著的遐想。
人生的事不能一一說盡,所以人生的關鍵還是用心靈品味人生的美。
死亡是崇高的美,降臨則是新生的美。而人生是從降臨之時就走向了死亡,或許有一天"跑出來玩得太久了,便想起了它",或許不必想,自然而然,該來的總會來。
命運的神秘、深奧,時常以無常的形式讓人感到困惑迷茫。然而,命運卻也潔白如水,時常感到一切本如是,不必多想,自尋煩惱,遠不如漫步夕陽下來的美。
《我與地壇》讀后感6
書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作者的回憶,也就是第一二部分的“記憶與印象”后邊的部分主要是一些散文和小小說,內(nèi)容比較繁雜但都折射著一些人生道理,對我們的人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在開頭很想引用書中的這句話:一些當時看去不太要緊的事卻能長久地扎根在記憶里”。《我與地壇》是我一直心心念念的一本書,原因其實很簡單,小學課文里節(jié)選了本書中的《秋天的懷念》與《合歡樹》,這么多年過去了,小學的很多事都已模糊甚至淡忘但我的心里一直存留著那兩篇課文中的一些場景,印象深的一個是母親為了讓癱瘓的兒子有活下去的希望而做的一系列努力,另一個是母親突然離去,而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話是“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我那個還未成年的女兒……”
小時候?qū)戧P于母愛的作文,總是在那湊字數(shù),要么就是拿什么“優(yōu)秀作文選”胡抄一通,內(nèi)容大多都是“生病了,母親冒著雨或者是雪把我背到離家很遠的一個醫(yī)院”那個時候總覺得“母愛”或者是“父愛”必然要轟轟烈烈,一定要伴隨著什么大事才可以體現(xiàn)出來。慢慢長大以后才發(fā)現(xiàn)當時的自己有多么的愚昧或者說無知,其實,母愛的偉大恰就體現(xiàn)在一些微不足道我們總是會忽略的小事上。
我們的母親千差萬別但我們所受到的“母愛”一定是一樣的',母愛只有方式的不同,沒有程度上的差異。我的媽媽是一個不善于表達的人,她對我的愛就體現(xiàn)在她的嘮叨里,總是嫌我穿的夠厚,吃的不過多,挑食……上了大學離家較遠,耳邊沒有她的嘮叨,沒有曾經(jīng)想象之中的輕松與自由反倒覺得很不習慣。
其實人總是善于忽略自己身邊的那些美好,等到有一天失去了才知道自己曾經(jīng)有多么地幸福。就像作者在母親離去了后,在回想往事時才深深悟出母親的苦難與偉大,搖著輪椅在老柏樹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頹墻邊停下,從早晨到晚上,一直呆在地壇,心里只默念著一句話:母親已經(jīng)不在了,母親再也不能來這園中找自己了……
此外,書中關于住院的那個文章也是使我印象頗深,可能是因為我也有過同樣的經(jīng)歷吧。我住的病房原本是兩人間后來由于醫(yī)院病患太多加進來一張床。是一位72歲的老奶奶,來自農(nóng)村,沒什么文化,看起來很精神,有四個女兒一個兒子,前幾天是兒子照顧她,由于正值秋季兒子不久就回去收莊稼了。老人一個在醫(yī)院,過了幾天女婿過來照顧她。
每次一日賬單發(fā)下來時她總是在那嘟囔著要出院,老人說自己辛苦一輩子存下了一萬來塊錢,在醫(yī)院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久花的差不多了,自己已經(jīng)72了,再活能活到哪去?自己沒能力掙錢了,不能再給兒女們添負擔。終于,在她的存款耗盡的時候她出院了。每次想到她時我總是不知道該如何表達內(nèi)心的感受,只能用五味雜陳來籠統(tǒng)的概括。猛然間想到那次去乾陵,在地宮里于庚哲老師講到盜洞時說道盜墓賊里父子盜墓時一定是父親在上兒子在下,因為父親不會殺兒子,兒子卻有可能殺父親。
書中關于理想這個話題使我觸動很大,沒上大學以前我的夢想就是考上一個好大學,我可以為這個夢想放棄玩的時間,把我的所有都用在學習上,即使每天站著都困得要睡去的感覺,但晚上躺在床上的時候覺得自己活的很充實,離夢想又近了一步。
上了大學后的夢想是四年以后我能夠成為一名合格的老師,最起碼不能誤人子弟,背著學生的罵名。雖然這個過程很艱難但我相信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我無端地想起曾經(jīng)讀過的書中有這樣一句話:你不可以做和尚,但你不可以不想做和尚。他不是說夢想的到達,而是說夢想的永在。無論可否到達,都不可沒有那樣一份永久的供奉。夢想是我們前進的燈塔。
《我與地壇》讀后感7
在一個陰天。吃過午飯,雖然沒什么可做的,可因為種種原因,心境糟糕。我隨意點開讀書網(wǎng)瀏覽,找找能夠閱讀的書。選來選去,《我與地壇》這個似乎在哪兒見過的書名吸引了我。點開網(wǎng)頁,看了目錄,字數(shù)并不多,便開始閱讀。
作者是位雙腿高位截癱的漢子,他每一天搖著輪椅去地壇轉悠,一去就是十五年。他每次去地壇的時間都不固定,去了之后呆的時間也不固定。呆到自我想回去了才回去。
作者去地壇的心境是極其復雜的。他年紀輕輕就失去了雙腿,他抱怨命運的不公,他厭倦生活,他不明白今后自我還能干些什么,他甚至想到了死。地壇公園就在他家不遠處,他以前不屑去的地方,此刻獨自去了。安靜的地壇公園成了他噩噩然混時間的好地方。他由最初漫不經(jīng)心看著公園里的一切,變?yōu)榧毤氂^察公園里的一草一木,一房一瓦,細細欣賞匆匆過往的行人,他最終給疲憊脆弱的心靈找到了一個歸宿。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他漸漸地冷靜了下來。他不再抱怨生命的不公,不再怨惱無所作為。他大膽地開啟了一個夢,記錄自我的所見所聞,記錄每一天的所思所想,他要當作家?磻T了生活中平常的一切,他開始思考這背后不平常的東西,他甚至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
母親的突然去世,似一記悶棒,讓他幡然醒悟,母親對他的愛多么深厚。他在母親去世之后,才開始回想那個從不打攪自我只是默默地關注自我的母親。他后悔沒有在母親尋找他時叫一聲母親,他憎恨自我還假裝沒有看見母親。他常常藏在叢林中,任憑母親一遍遍地尋找。地壇的每一寸土地,有作者車輪的印跡,就有作者母親深情的尋覓?梢磺卸紒聿患傲,無論作者有多懊惱,有多后悔,他再也沒有機會糾正自我的不是了。他給自我留下了永久的遺憾。
這是一篇長篇散文,既有抒情,又富有哲理,句句情真意切。一開始閱讀,便不愿放下。作者敞開的至真至純的心靈,讓人仿佛呼吸到了清新的空氣,忘記了煩惱。是啊,上帝肯定是公平的。作者認為,母親因為在人世過得太苦,所以上帝早早地找了她去,免除她的苦痛。即便作者失去雙腿,還身患重病,他也覺得上帝是公平的,因為每一天能來到地壇公園閑坐,是他的福祉。這要何等的胸懷,才有如此寬厚的認識啊。
作者還說,假如世界上沒有了苦難,世界還能夠存在么?要是沒有愚鈍,機智還有什么光榮呢?要是沒了丑陋,漂亮又怎樣維系自我的幸運?要是沒有了惡劣和卑下,善良與高尚又將如何界定自我又如何成為美德呢?要是沒有了殘疾,健全會否因其司空見慣而變得膩煩和乏味呢?作者常夢想著在人間徹底消滅殘疾,但能夠相信,那時將由患病者代替殘疾人去承擔同樣的苦難。如果能夠把疾病也全數(shù)消滅,那么這份苦難又將由(比如說)相貌丑陋的人去承擔了。就算我們連丑陋,連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們所不喜歡的事物和行為,也都能夠統(tǒng)統(tǒng)消滅掉,所有的'人都一樣健康、漂亮、聰慧、高尚,結果會怎樣呢?怕是人間的劇目就全要收場了,一個失去差別的世界將是一條死水,是一塊沒有感覺沒有肥力的沙漠。所以作者認為,差別永遠是要有的。看來就只好理解苦難——人類的全部劇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作者最終肯坦然理解自我苦難的生命,淡定地書寫新的篇章。
掩卷沉思,我敬佩作者靈魂的強大。我感激他在我今日心境極不好的日子,給了我啟示。我要像作者一樣,樂于理解生命給予的一切。歡樂、勞累和苦痛,都是生命的一部分,僅有他們都有所呈現(xiàn),我們的生命才不會是一潭死水,才會激蕩起美麗的漩渦。
活著,好好地活著,無論現(xiàn)實的你是什么樣的狀況。
《我與地壇》讀后感8
最近我讀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這部散文不僅讓我欣賞到了語言的魅力,更讓我領悟到一個殘疾人對于生命的冷靜思考。
如果不看作者簡介的話,我完全想象不到這是出自一個殘疾人之手。作者在最美好的年華,雙腿截肢,遭遇人生的巨大變故?墒菂s完全看不到他對生活的絕望,甚至是些許的抱怨。
在他的筆下,文字是那么靈動:“蜂兒如一朵小霧穩(wěn)穩(wěn)地停在半空中;螞蟻搖頭晃腦捋著觸須,猛然間想透了什么,轉身急行而去;······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換做是我,我可能會寫自己有多么的痛苦,或者夸自己多么堅強地與病魔作斗爭。仿佛這世界上沒有比這更不幸的。但是作者卻拋開著一切不談,他不寫自己怎樣痛苦地掙扎,盡管他卻是經(jīng)歷過,忍受著。他只是自己一個人來到地壇,看著屋頂?shù)拈茴^逐漸退去了顏色,看著地上的昆蟲在慢慢
地蠕動,看著地壇里的那些人和那些事,有時合上書,透過斑駁的陽光思考生存的意義。這是需要怎樣的堅韌!與他的命運比起來,我是多么的幸運!我還有愛我的父母,我不會像他一樣只考慮自己,而全不顧家人,最后只留下嘆息。
作者筆下的地壇是個包羅萬象的小世界,準確地說地壇里發(fā)生的一切都沒逃脫作者細膩的眼光。
病痛,讓作者以一種新的眼光來審視這個世界。在這個地壇里,早些時候還能看到一個大媽,她佇立在角落里,用一種不安的焦急的眼光望著里面一個搖著輪椅的殘疾人,可惜她后來不在了;還能看到一對經(jīng)常來散步的夫婦,那位婦女挽著丈夫的.手臂,從中年走到老年;在清晨能聽到小伙子嘹亮的歌聲,開始是“藍藍的天上白云飄”,后來是“賣布嘞”;還有一個每天圍著地壇跑的年輕人,聽說成績還不錯,只是因為犯了點“錯誤”,沒有公開過他的成績,直到有一年得了第一名;還有一對撿“小燈籠”的兄妹,后來才知道那個漂亮的女孩是個智障。
這些故事看似毫不相關,卻體現(xiàn)了作者對生活各個方面的思考,比如默默的母愛,簡單而平淡的愛情,對于挫折不幸的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要健康地,平安地活著,這也是作者一直在尋找的問題的答案。
人問什么要活著?答案是,一切都是上帝安排好的。人早晚都要死,所以死是一件不急于求成的事。所以要活著。至于要怎么活,與其說作者自己戰(zhàn)勝了病痛,倒不如說是從那些平凡的人身上作者明白了要好好地活著。
生活本來不是一件易事,會有各種煩惱,會遭遇各種不幸,但還是要活著,不是茍且地活著。但是如果想到,生活中那些美好的片段,比如吃上一頓每餐,和自己的家人朋友在一起聊天,觀賞美麗的自然風光,生活其實也是充滿希望的,到處都是對折磨過后的饋贈。沒有苦就沒有樂。
地壇是作者心靈的園子,作者時刻沒有忘記,也沒有走遠。在他的母親去世后,在他的文章發(fā)表后,在他的名氣越來越大后,他始終不忘記里園子里看看,像以前一樣靜靜地思考。如今,很多人已經(jīng)開著打著“成功”字樣的大船遠去,卻忘記了回去的路,忘記了自己為什么要出發(fā)。也有人為了達到目的,打翻別人的船,讓羨慕,嫉妒,仇恨在自己的心中蔓延,直到把自己吞噬。或許有一句話是對的:人們終其一生都在尋找回家的路!童年的那些快樂時光永遠也找不回,只是在記憶里還有它的影子。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這樣一個心靈的院子,給自己一個自由的思考的空間,想想為什么活著,想想身邊的人,想想未來,想想夢想。它可以沒有地壇那么悠久的歷史以承載生命之重,可以沒有高大蒼翠的樹木給人以莫名的敬畏。它只是一個安靜的環(huán)境,纖塵不染,摒棄了那些丑惡與不快樂,操場邊,媽媽的懷里,有涼風的屋頂。
就像《中國合伙人》中的經(jīng)典臺詞:生活有時候要按快進,有時候要按暫停。就讓生命在此刻暫停。
《我與地壇》讀后感9
一個故事,一個有關一個殘疾人的故事。他年紀輕輕就落得殘疾,他不能和常人一樣在操場在歡笑的跑來跑去,陪他只是他不得不帶著的輪椅。他喪失了很多常人的歡樂,但他還是很堅強。母親的激勵,自我的感慨,雖說也有惆悵的時候,但一次次的停過。他叫史鐵生。
《我與地壇》給人一種沉重的壓抑感,凄涼和滄桑。它在無形之中,濃縮了人世種種無常,有一種縮命的味道。史鐵生身處荒蕪的古園,即地壇。思索的是人世和人生。然而,有許多思索似乎是剩余的,因為“一個人出生了,從他開始泣哭的時候就明白自我將會死去。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目”.但人總歸要活著,并且是一如既往的活著,無論上天注定了什么樣的結果,無論上天給予了什么樣的`歸宿,既然已給予了生存,就必須思索如何生存,這是無可奈何的事。人世的情,無論親情、友情還是感情總染著無奈的色彩,有人老別世的,有相遇陌生的,有聚散匆匆的等等。這或許是老天的安排,也或許人世本如是,不可言說。
母親對他來說真的很重要。應對她那個被命運嚇怕的兒子,她不曾放棄過。每一天的鼓勵與支持。她無時不期待她的兒子能夠幸福,即使她自我承擔著如此多的痛苦。她把她的痛苦埋在了心理,她用她無私的母愛,一點點打動自我那心已冰涼的兒子。一天又一天,一次又一次,最終她的兒子明白了,她的兒子懂事了。但,造化弄人,她自我已經(jīng)不在了。留下了,她的兒子一個人的苦思。他的兒子一次次的期望時間能夠重來,但逝去的不在回頭,看著地壇從開花到落葉,從抽芽到朽去。沒有了母親的陪伴,僅有自我孤單的一個人。
看著大雪覆蓋著熟悉的地壇,也許只能感到那種無能為力。時光匆匆,多少人不在后悔,今日做的明天后悔,明天做的后天后悔。無奈的搖搖頭,只能但看這白雪皚皚的地壇。
熟悉的人不在了,空有這不變的風景,人生好像一場夢?煨训臅r候才發(fā)現(xiàn),原先自我一向在錯下去。每個人如同過客,指不準哪一天自我就到頭了,也許你會感嘆自我還有好多事沒有做,也許你還會不舍這塵世。但有誰能夠去改變,超脫輪回。
行文匆匆,人世也匆匆,在時光的流逝中,有些隨意,如老人家喝酒的閑適;有些消散,如鳥兒不知何去何從?傊率麓掖,物是人非。在光陰如飛的日子里,給自我留些幻想,留些平靜的安逸;蛟S更好。
人生總逃可是無奈,歲月飛逝,孩提時代的無憂無慮一去不復返,面臨的是人世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無謂的哀號,永不如無言給人以巨大的震撼,因為無言的背后,有一個人世的無常,默默地忍受一切。沒有人把這個世界想個明白。
鐵生早老了,身體的病痛一次次打擊著他,但,在他眼前,落日的黃昏,永恒與變遷的比較,使感情更無常了些。夕陽下攜手同行的老人,也不明白以往有過多少的日日夜夜,度過多少的風風雨雨,人老了,情深了。那種素樸的,風雨無阻的真情,不會隨時光流逝,但時光卻把人從中年送到了暮年。
相遇無奈,友誼無常,在人生的路上,有許許多多的人本就陌生,陌生地相遇,又陌生地離去。而其中總有些味兒,奈人尋覓,或許是甜的,或許是苦的。
看不透,看不清,那些是過眼還是云煙。不懂,不清,那些是哭還是樂。塵世有太多的的不確定,也許不是能夠說的出的。心有話,到了嘴邊也許不再是那個味了。
死亡,總會來,它難已預料。命運,總神秘,它讓人心酸。
夕陽還在照在那習慣了的地壇,一輛輪椅遠去了,也許它不會再來了,也許它不會再出此刻這習慣他的地壇,但他的文章已經(jīng)永遠留在那里。
記住,以往有個地方,叫地壇。記住,以往有個人,就史鐵生。
《我與地壇》讀后感10
萬物生長靠太陽。今天的陽光真的挺好,晴天朗照、楊柳和風,毫不吝嗇地向人世間傾灑著愛與溫暖,仿佛在盡力洗滌著近幾天來不幸的消息。我搬來一張椅子,捧起一卷書香,坐在院子里,奢侈地享受著這冬日里的暖陽。一院一人一書,聽一犬一吠。人啊,有時候只想靜靜地待一會兒,悲傷也成享受。
與這本書的邂逅仿佛晚了一些,像火車啟動三分鐘之后的人還未進站。那是在新華書店一個安靜的下午,它靜靜地躺在書海里,等待有緣人的拾起。我不知道我是不是一個合格的有緣人,但我知道,它是我的“有緣書”。仿若隔世般度過了整個下午,天色漸漸昏暗了下來,便不舍放下書目匆匆離去。再次撿起這本書,已然半個月之久。
斷不知開篇費了如此的筆墨,我想,無聊的話也自有無聊的人喜歡聽吧。
那是一片廢棄的古園,荒蕪冷落,又缺乏靈氣。偶然坐著輪椅進來的那個少年,用文字鑄造了它新的靈魂,給予它不一樣的“園生”寫照。我在地壇嗎?還是地壇在我;蛟S當?shù)谝淮巫髡咦哌M地壇的時候,人與物便已渾然一體,難舍難分。這是一個普通不能再普通的地壇,普通到很少有人會踏進來;這又是一個不平凡的地壇,千百年來,它看風看雨,看日行越走人世更迭,濃蔭處供奉了所有的記憶,隨時提醒著那悠遠的夢想。于作者而言,地壇其實更像一個載體,一個沒有生命卻孕育生命的載體,在這里,有對母親深深的懷念,有對人生深沉的感悟,它是一個絕望的人尋求希望的地方,死亡談何容易,最難的是生存呀。
當作者失去雙腿,無法再跳再跑的時候,他的命運便和輪椅綁在了一起,這一綁就是一生。當時那個血氣方剛的少年,怎容得如此生存,他曾無數(shù)次想過死,他覺得坐在輪椅上的一生便是無意義的一生,他幾乎絕望了。有個聲音安慰他說“先別去死,再試著活一活”。他知道人終歸是要走向死亡,只不過是時間早一點晚一點而已。沐浴在母親小心翼翼的關愛之中,他看穿了生死,便決定活下來試試。生是偶然,死是必然。他開始感知世界的美好,一草一木,一鳥一獸,于他而言,變得如此敏感而又富有溫暖。
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最令我動容的便是母親無比深沉的愛吧。她用生命延續(xù)著兒子這苦難的一生。當初的作者,只沉浸在自己的憂傷里,一遍遍抱怨著世界的不公,可是他卻忘了,比他更痛苦的.便是他的母親。作者天天去地壇,一去就是幾個時辰,殊不知,在這幾個時辰的短暫時間里,他母親內(nèi)心的煎熬是如此的漫長。她倚立門旁,那句“出去活動活動,去地壇看看書,我說這挺好”看似是疏解兒子心里的沉郁,實則是在自我安慰呀。哪個母親不希望孩子快樂,哪個母親不擔心孩子做傻事呢。越長大越發(fā)現(xiàn),作為孩子,我們越來越懂事,也越來越會隱藏自己,報喜不報憂是我們對父母最好的回報。我們知道,世界上能因為我們高興而更高興的是父母,因我們傷心而更傷心的也是父母。他們也許有時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比起我們的成就,他們只是希望我們開心。原來,小時候我們那隨口而出的一句“健康快樂”竟是對家人最好的祝福,也是對自己最好的祝愿。
為作者感到慶幸的,不止有一位如此深愛他的母親,還有一群攜手共進的朋友。作者雖然坐在輪椅上度過了下半生,但是他所領略的大好河山不遜于其他一個普通人。
貫穿全文的便是作者心里的壓抑和沉悶,幾許消沉,溢于言表。人于世間,休論公道。他不知道厄運為什么會降臨到自己身上,也被這不幸的突如其來猝不及防。他用文字記錄下回憶里的片段與印象,他用筆墨寫下追夢與生命的精彩。
我們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會先到來,但是讀過之后深感珍惜當下是如此的重要,珍惜身邊所有的人和物,珍惜你所能做的任何一件事,珍惜你所能抵達的任何一個地方,日出日落、朝夕更替竟也是如此美妙的一件事。
此一處陌生的地方,不過是心魂之旅中的一處景觀、一次際遇,未來的路途一樣還是無限之問。
《我與地壇》讀后感11
史鐵生的文字,很安靜,很沉寂,很蕭瑟,卻也很坦然。一切塵埃落定,他的筆下,記錄著春夏秋冬,記錄著變或不變,記錄著時光,記錄著人世間的愛與奉獻;在古老而沉靜的地壇,感官被戲劇的放大著,一切的悲或喜都像在放大鏡下被他詳細咀嚼,也正是在這種狀態(tài)下,他才可以擺脫世界的目光,擺脫塵世的束縛,只有自己,思考著tobeornottobe。
關于人生——“在滿園彌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并看見自己的身影!蓖昝揽梢栽趲p峰時帶來幸福感,缺陷卻可以在低谷時帶來坦然。相信地壇也有玉砌雕闌、門可羅雀的時候吧,那門壁上炫耀的朱紅,那古殿檐頭浮夸的琉璃,磁鐵般吸引著世人的目光還有那眼底充斥的向往,無不是它傲視周圍的資本?墒钱敻∪A褪去,時代更迭,當欽羨的目光統(tǒng)統(tǒng)散去,它會慶幸,坍圮所帶來的坦然,自己用年華沉淀下來的那份古樸與率直,正如大地般,源源不斷的向它輸送著一份踏實。
地壇如此,人亦如此。
人只有在真正失去后才會思考什么叫擁有,只有在不幸過后,才能正視什么是挫折。他真的很幸運。在這嘈雜的世界上,還有一塊圣潔的處女地供他棲息徜徉,審視自己的生活,直面人生的苦難,尋找活著的意義。讓他有機會看到時光,看清自己的身影。
關于母愛——“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薄斑@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蹦赣H的愛是堅韌而無聲的。母愛韌如絲,她需要加倍的承受兒子的不幸,還要承受因“長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強或羞澀”所帶來的恐懼;母愛潤如水,于無聲中恰如其分的滋潤著兒子心田每一隙干涸、脆弱而敏感的角落。就這樣,日復一日的照顧著兒子的起居,揣測著兒子的想法,理解著兒子的倔強與敏感,母親從未給兒子帶來多少麻煩或不快。因為母親的默默承受所帶來的舒適感,甚至讓兒子忽略了母親的心情,仿佛不存在般,直到多年以后,母親已然離去,這個遲遲沒有參透人生的“少年”,終于聽見了母親的埋藏多年的呼喚,同時,也看到了天邊那一道暖意的曙光。有過車轍的地方,也有母親“茫然又急迫”的`腳印。愛如空氣,而母親永遠只是遠遠的看著,看著……
關于角色——“由誰去充任那些苦難的角色?又有誰去體現(xiàn)這世間的幸福,驕傲和快樂?只好聽憑偶然,是沒有道理好講的!薄熬兔\而言,休論公道!薄拔页R詾槭浅笈炀土嗣廊恕N页R詾槭怯廾ヅe出了智者。我常以為是懦夫襯照了英雄。我常以為是眾生度化了佛祖!本兔\而言,休論公道。一句話,已道明一切。休論公道,不是說不公道,而是說在上帝的角度,每個人的價值是一樣的,綠葉舉出紅花,丑女造就美人,眾生度化佛祖。找到合適自己的角色,站對了人生舞臺,為夢想奮斗過,哪怕是永遠的平平碌碌,永遠的默默無聞,依舊是高尚而值得敬佩的。紅花固然絢爛,但是一片綠葉,又何不是為世界增添了一份陰涼呢?史鐵生終究是幸運的。上帝很公平,在讓他失去了身體的支撐點后,賜給他一座園子,一個精神上的棲息地、心靈上的避難所。祭壇石門中的落日,寂靜的光輝平鋪的一刻,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得燦爛,永恒與變遷的對比,使人世更無常了些。
夕陽下攜手同行的戀人,不知道曾經(jīng)度過多少的風風雨雨,人老了,情深了。那種素樸的,風雨無阻的真情,不會隨時光流逝,可時光卻把人從中年送到了暮年……——“但是太陽,他每時每刻都是夕陽也都是旭日。當他熄滅著走下山去收盡蒼涼殘照之際,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燒著爬上山巔布散烈烈朝輝之時。有一天,我也將沉靜著走下山去,扶著我的拐杖。那一天,在某一處山洼里,勢必會跑上來一個歡蹦的孩子,抱著他的玩具。”
《我與地壇》讀后感12
一個故事,一個有關一個殘疾人的故事。他年紀輕輕就落得殘疾,他不能和常人一樣在操場在歡笑的跑來跑去,陪他只是他不得不帶著的輪椅。他喪失了很多常人的快樂,但他還是很堅強。母親的激勵,自我的感慨,雖說也有惆悵的時候,但一次次的停過。他叫史鐵生。
《我與地壇》給人一種沉重的壓抑感,凄涼和滄桑。它在無形之中,濃縮了人世種種無常,有一種縮命的味道。史鐵生身處荒蕪的古園,即地壇。思索的是人世和人生。然而,有許多思索似乎是多余的,因為“一個人出生了,從他開始泣哭的時候就知道自己將會死去。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目”。但人總歸要活著,而且是一如既往的活著,無論上天注定了什么樣的結果,無論上天給予了什么樣的歸宿,既然已給予了生存,就必須思索如何生存,這是無可奈何的事。人世的情,無論親情、友情還是愛情總染著無奈的色彩,有人老別世的,有相遇陌生的,有聚散匆匆的等等。這或許是老天的安排,也或許人世本如是,不可言說。
母親對他來說真的很重要。面對她那個被命運嚇怕的兒子,她不曾放棄過。每天的鼓勵與支持。她無時不期待她的兒子可以幸福,即使她自己承擔著如此多的痛苦。她把她的痛苦埋在了心理,她用她無私的母愛,一點點打動自己那心已冰涼的兒子。一天又一天,一次又一次,終于她的兒子明白了,她的兒子懂事了。但,造化弄人,她自己已經(jīng)不在了。留下了,她的兒子一個人的苦思。他的兒子一次次的希望時間可以重來,但逝去的不在回頭,看著地壇從開花到落葉,從抽芽到朽去。沒有了母親的陪伴,只有自己孤單的一個人。
看著大雪覆蓋著熟悉的地壇,也許只能感到那種無能為力。時光匆匆,多少人不在后悔,今天做的明天后悔,明天做的后天后悔。無奈的搖搖頭,只能但看這白雪皚皚的地壇。
熟悉的人不在了,空有這不變的風景,人生好像一場夢?煨训臅r候才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一直在錯下去。每個人如同過客,指不準哪一天自己就到頭了,也許你會感嘆自己還有好多事沒有做,也許你還會不舍這塵世。但有誰可以去改變,超脫輪回。
行文匆匆,人世也匆匆,在時光的流逝中,有些隨意,如老人家喝酒的閑適;有些消散,如鳥兒不知何去何從?傊率麓掖,物是人非。在光陰如飛的日子里,給自己留些幻想,留些平靜的'安逸。或許更好。
人生總逃不過無奈,歲月飛逝,孩提時代的無憂無慮一去不復返,面臨的是人世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無謂的哀號,永不如無言給人以巨大的震撼,因為無言的背后,有一個人世的無常,默默地忍受一切。沒有人把這個世界想個明白。
鐵生早老了,身體的病痛一次次打擊著他,但,在他眼前,落日的黃昏,永恒與變遷的對比,使愛情更無常了些。夕陽下攜手同行的老人,也不知道曾經(jīng)有過多少的日日夜夜,度過多少的風風雨雨,人老了,情深了。那種素樸的,風雨無阻的真情,不會隨時光流逝,但時光卻把人從中年送到了暮年。
相遇無奈,友誼無常,在人生的路上,有許許多多的人本就陌生,陌生地相遇,又陌生地離去。而其中總有些味兒,奈人尋覓,或許是甜的,或許是苦的。
看不透,看不清,那些是過眼還是云煙。不懂,不清,那些是哭還是樂。塵世有太多的的不確定,也許不是可以說的出的。心有話,到了嘴邊也許不再是那個味了。
死亡,總會來,它難已預料。命運,總神秘,它讓人心酸。
夕陽還在照在那習慣了的地壇,一輛輪椅遠去了,也許它不會再來了,也許它不會再出現(xiàn)在這習慣他的地壇,但他的文章已經(jīng)永遠留在這里。
記住,曾經(jīng)有個地方,叫地壇。記住,曾經(jīng)有個人,就史鐵生。
《我與地壇》讀后感13
《我與地壇》讓我感動。
爸爸曾說,感動不是覺得這個人太慘了,我想幫助他;而是,這個人原來和我一樣啊!我或許還不能說自己和史鐵生很像,既沒有像他一樣雙腿癱瘓,也沒有寫出他那樣的驚世篇章,但我確實曾和他一樣想離開。
曾經(jīng),我被來自外界和內(nèi)心的各種壓力逼迫得身心俱疲,幾近崩潰。我不止一次盯著天花板上一塊塊掉落的墻皮問自己:“我一輩子都要像這樣熬不出頭嗎?”找不到人生的意義并不是一句玩笑話。沒有目標和生之愿望的日子是最艱難的黑暗之日。在某個想就此了斷的夜晚,突然從半睡半醒中驚醒,反應過來自己在想什么,突然就泣不成聲。
幾百個夜晚,天幕轉暗,我就戴上耳機,去附近的公園,聽著很吵的音樂,發(fā)瘋般地走上十幾圈。其實我很明白史鐵生為什么不愿待在家里,而想去地壇。家里太安靜了,在一個內(nèi)心已無希望的人耳中,寂靜時刻會如針扎般刺進心臟。地壇有著自然又不聒噪的蟲鳴,起碼有些生氣,“園子荒蕪并不衰敗”。
對一個抑郁的人來說:“人生很美好”,就好像沖一個窒息將死的人說:“周圍空氣很清新”。痛苦不發(fā)生在你身上,你永遠不知道有多痛,有些事情只能自己去想明白。對這樣的事,我媽媽和史鐵生的母親選擇了一樣的做法:小心翼翼的叮囑與沉默。
我一直以為媽媽不知道我當時那么多消極的想法,而一年以后,媽媽說起當時她看見我寫的一些東西,很害怕我晚上出去走路時會出事,我頓時回想起自己最后能走出來的原因。
在一個天色蒼白的午后,我終于站上了窗臺。當我伸出手,顫抖著握住把手時,卻遲遲不敢拉開。窗外,雪花飄飄。我明白,如果我真的拉開窗戶,我的自尊心和倔強就絕不會允許我回頭了。我已經(jīng)記不太清當時的心情,或許當時自己已經(jīng)麻木了。
我想起了媽媽,父母只有我一個孩子,我走了,他們怎么辦?親情有時是一種累贅,我只想讓自己的離開輕如鴻毛。我想起小時候的一些畫面,在小公園的草地上,我穿著一件明黃色的小裙子,手里還攥著一朵未開的蒲公英,我們都笑得特別開心。有些往事就像一瓶汽水,我很久不敢想起它們了,害怕它們會整瓶炸掉。而現(xiàn)在,我才發(fā)現(xiàn),這些汽水早已被我喝光,往事存在心中,至今隱隱回甘。我從未放下這世間的一切,我不能死,我想活下去,為那些美好的.事物。
人生并不全然是痛苦,被逼到極點時,才會回憶起曾經(jīng)那些如雪花般縹緲又美好的往事。我頓悟,之前的我總愛遠望天邊緋紅的云彩。
看吧,人們總是喜歡遙望,好像望得越遠就越能夠忘記曾經(jīng)的脆弱與天真。最后卻發(fā)現(xiàn),望而忘,不如不望,永不淡忘。
這之后,我才終于開始回想媽媽在我的不眠之夜里到底經(jīng)歷了什么。她說,每次我出去的時候,她就把家里其它地方的燈都關了,只留一盞客廳的燈,然后坐在沙發(fā)上,什么也不做,時不時看一眼掛鐘。其它時間就翻看我寫的文章,一遍遍地擔心。她和我說的時候,我哽咽了,淚水蒙住了雙眼。
她其實比我痛苦。那段時間我都不怎么愿意和她說話,一直很冷漠。她和爸爸說過,爸爸只是不斷安慰她,沒事的。她不敢和姥姥姥爺說,但她覺得他們看出來了,因為姥姥云淡風輕地對她說:“我已經(jīng)給佛祖上過香了”。
我第一次覺得我的家很堅固。
我也覺得我們家很幸運,我和媽媽都熬過來了。
但史鐵生的母親沒有,他比我悲哀。
從那以后,我一直非常樂觀,不再把所有的順逆看得非常重,我很愿意這樣活下去。我曾把生活當做一個任務,一個必須完成的任務;然而現(xiàn)在,對我而言,生活是一個機會。而且正因為我經(jīng)歷過真正的低谷,所以我知道自己要努力。我不能再掉進那個我拼盡全力才逃出來的漩渦中去,我要奮斗,用奮斗改變那些我不想接受的命運。
每個人的夢和苦只有自己懂,我沒有體驗過史鐵生的苦,但最后的釋然都是一樣的。
有人覺得,生而為人,他(她)很抱歉。但更重要的,或許是,生而為人,結果已定,不必抱歉,盡力而為。
《我與地壇》讀后感14
20xx年6月30日,陰天。吃過午飯,雖然沒什么可做的,可因為種種原因,心情糟糕。我隨意點開讀書網(wǎng)瀏覽,找找可以閱讀的書。選來選去,《我與地壇》這個似乎在哪兒見過的書名吸引啦我。點開網(wǎng)頁,看啦目錄,字數(shù)并不多,便開始閱讀。
作者是位雙腿高位截癱的漢子,他每天搖著輪椅去地壇轉悠,一去就是十五年。他每次去地壇的時間都不固定,去啦之后呆的時間也不固定。呆到自己想回去啦才回去。
作者去地壇的心情是極其復雜的。他年紀輕輕就失去啦雙腿,他抱怨命運的不公,他厭倦生活,他不知道今后自己還能干些什么,他甚至想到啦死。地壇公園就在他家不遠處,他以前不屑去的地方,現(xiàn)在獨自去啦。安靜的地壇公園成啦他噩噩然混時間的好地方。他由最初漫不經(jīng)心看著公園里的一切,變?yōu)榧毤氂^察公園里的一草一木,一房一瓦,細細欣賞匆匆過往的行人,他終于給疲憊脆弱的心靈找到啦一個歸宿。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他漸漸地冷靜啦下來。他不再抱怨生命的不公,不再怨惱無所作為。他大膽地開啟啦一個夢,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記錄每天的所思所想,他要當作家。看慣啦生活中平常的一切,他開始思考這背后不平常的東西,他甚至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
母親的突然去世,似一記悶棒,讓他幡然醒悟,母親對他的愛多么深厚。他在母親去世之后,才開始回想那個從不打攪自己只是默默地關注自己的母親。他后悔沒有在母親尋找他時叫一聲母親,他憎恨自己還假裝沒有看見母親。他常常藏在叢林中,任憑母親一遍遍地尋找。地壇的每一寸土地,有作者車輪的印跡,就有作者母親深情的尋覓?梢磺卸紒聿患袄,無論作者有多懊惱,有多后悔,他再也沒有機會糾正自己的不是啦。他給自己留下啦永久的遺憾。
這是一篇長篇散文,既有抒情,又富有哲理,句句情真意切。一開始閱讀,便不愿放下。作者敞開的至真至純的心靈,讓人仿佛呼吸到啦清新的空氣,忘記啦煩惱。是啊,上帝肯定是公平的。作者認為,母親因為在人世過得太苦,所以上帝早早地找啦她去,免除她的苦痛。即便作者失去雙腿,還身患重病,他也覺得上帝是公平的,因為每天能來到地壇公園閑坐,是他的福祉。這要何等的胸懷,才有如此寬厚的認識啊。
作者還說,假如世界上沒有啦苦難,世界還能夠存在么?要是沒有愚鈍,機智還有什么光榮呢?要是沒啦丑陋,漂亮又怎么維系自己的幸運?要是沒有啦惡劣和卑下,善良與高尚又將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為美德呢?要是沒有啦殘疾,健全會否因其司空見慣而變得膩煩和乏味呢?作者常夢想著在人間徹底消滅殘疾,但可以相信,那時將由患病者代替殘疾人去承擔同樣的苦難。如果能夠把疾病也全數(shù)消滅,那么這份苦難又將由(比如說)相貌丑陋的人去承擔啦。就算我們連丑陋,連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們所不喜歡的事物和行為,也都可以統(tǒng)統(tǒng)消滅掉,所有的人都一樣健康、漂亮、聰慧、高尚,結果會怎樣呢?怕是人間的劇目就全要收場啦,一個失去差別的世界將是一條死水,是一塊沒有感覺沒有肥力的沙漠。所以作者認為,差別永遠是要有的?磥砭椭缓媒邮芸嚯y——人類的全部劇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作者終于肯坦然接受自己苦難的生命,淡定地書寫新的篇章。
掩卷沉思,我敬佩作者靈魂的強大。我感謝他在我今天心情極不好的日子,給啦我啟示。我要像作者一樣,樂于接受生命給予的一切。歡樂、勞累和苦痛,都是生命的一部分,只有他們都有所呈現(xiàn),我們的生命才不會是一潭死水,才會激蕩起美麗的漩渦。
活著,好好地活著,無論現(xiàn)實的你是什么樣的狀況。
最后,我要充滿感激地告訴你,《我與地壇》的作者,他叫——史鐵生!
《我與地壇》讀后感15
如果有一本書濃縮的是人一生的日月精華,如果它帶來的是無盡的感慨與感動,如果它經(jīng)歷了歷史的洗禮卻還如同昨日般鮮活地流動在我們的血液里,那它無疑就是史鐵生先生的《我與地壇》了。史鐵生是當代中國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
《我與地壇》不僅僅是一本書,它更是一本智慧。它讓我們在另一個角度觀察生命,在絕望和希望的臨界點品味人生。
史鐵生在二十一歲時因腿疾回北京住院,從此他再沒有站起來,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齡忽地失去了雙腿。對于人生來說,最可怕的大概就是“生命的反差”。如果史鐵生與生俱來就是這樣的狀況,那倒恐怕沒太大痛感了?蓡栴}在于,命運為史鐵生安排了一個殘酷的圈套:先送給他一副比健康人還要健康的身體, 然后一個急轉彎毀了他,這種巨大的災難突然降臨,對于蕓蕓眾生中的任何一個個體來說,都是極其殘忍的。面對這樣的不幸和苦難,他開始了對生命的思索與追問。
他“曾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于死的事情”,在經(jīng)歷了一次次心靈與死神的斗爭之后,他最終拒絕了死亡。他在書中說“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边@句話的沉著穩(wěn)重深深撼動了我。生死不是我們能選擇和掌握的,我們所能夠做得只是好好地利用生與死之間的時間。 然而,面對挫折和苦難,有些人卻選擇了親手扼殺自己的生命:法國著名作家莫泊桑用裁紙刀割開了自己的`喉嚨;日本著名小說家川端康成在寫作公寓里含煤氣管自殺身亡;中國當代詩人海子在留下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后,臥軌自殺這些事實讓人觸目驚心,留給世人的只有感嘆和惋惜,追其根源是對生命的不負責,對生命的不重視。
生命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對于這僅有的一次,我想我們應該好好把握。誠然,人生難免有許多坎坷,但這不應成為逃避生活的理由,又有哪個人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呢?正是有了這些磨練,才使我們體味到人生的樂趣。我們應該懂得熱愛生命,重視生活的磨練,體驗友愛、負責、學會珍惜自己,省悟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史鐵生沒有放棄自己的生命,頑強地走了過來,文壇上多了一個新秀。是母親的愛喚起了他的意志,史鐵生天天在輪椅上過著,他的母親為了他不再受到傷害,便讓“跳”“跑”等字眼在嘴里消失了。我們也應該為這一細節(jié)而感動,那是一種默默的偉大的母愛。作者樸實的一句話應當成為名言:“兒子的一切苦難,在母親那里都是加倍的。母親想幫助兒子走出困境卻不知怎么幫;兒子一個人出去,心中害怕卻不能阻止;兒子不愿有人跟著,母親心中理解卻難以忍受擔心受怕的煎熬悄悄來尋,又時時提醒不能被兒子發(fā)現(xiàn)。這樣的母親注定是天底下活得最苦的母親。就像作者在文中寫到的那樣,“她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當他的第一篇文章被發(fā)表的時候,他想與母親分享快樂,很遺憾的是,他的母親再也不知道了,已經(jīng)永遠在天涯守護著他。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何必要讓自己感到悔恨時才醒悟呢?還是父母在身邊的時候,對他們好一點,文中作者多次問到:“我為什么要活著?” 而我們又能為母親做些什么呢? 我在自己內(nèi)心深處回答的是:為了母親,為了親人,為了自己的夢想,為了自己未盡的責任。
史鐵生的文章讓人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堅強。也讓我們進行了一次對心靈的搜索和對生命的詰問,對生命的意義又加深了理解。我與地壇讀后感斯人已逝,翰墨留香。
《我與地壇》并不隨史鐵生先生的離去而褪色,反而在時光的流轉中更加熠熠生輝。
【《我與地壇》讀后感】相關文章:
我的地壇作文05-05
《我與地壇》教學反思02-04
閱讀我與地壇心得05-14
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心得04-21
《我與地壇》教案(精選7篇)07-29
《我與地壇》教案(精選12篇)06-24
我與地壇的語文教案02-20
語文教案《我與地壇》02-27
我與地壇語文教案03-20
我與地壇主要內(nèi)容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