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觀看《傲慢與偏見》觀后感范文
看完一部經典作品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這時我們很有必要寫一篇觀后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觀后感頭疼,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觀看《傲慢與偏見》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對于《傲慢與偏見》,我只能確定我看過電影,又大概記得自己之前是讀過書的,但不管哪一種,都沒有什么具體印象,慚愧。這次是真的讀完了,記下一些想法,也告訴后來的自己。
主要講了一對年經人,因彼此的傲慢和偏見,互相不順眼;后經過一系列的事情,瓦解了傲慢,也糾正了偏見,產生了深深的尊敬和愛意,并最終走到一起。關于伊麗莎白的偏見和達西的傲慢,以及他們兩人思想的碰撞,soulmate,愛的火花,我不打算說太多,因為主人公在作品中是有得到最多的環(huán)境、心理描寫的特權的。但有一點,發(fā)現(xiàn)其中一些情節(jié)和戲劇矛盾,在其他很多后來的作品中有重現(xiàn),但經典到底是經典,它會有一種沉甸甸的質感,不管被后世如何模仿借鑒,卻厚重如初,總不失色。
關于班納特夫婦的一些想法,卻讓我深深的感覺到:同樣的事物,人們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會有不同的認識和感悟。全書看來,班納特先生是女主伊麗莎白的知己,是一個有智慧、有涵養(yǎng)、知榮辱、懂進退的紳士;而班納特夫人,聒噪、愚蠢、無知、無禮。伊麗莎白說,自己是紳士的女兒,可見她以父親為傲;同時,她也不止一次的抱怨母親讓她們丟盡了面子。
這樣的描寫,開始不覺得有什么,但越往后,越讓我覺得難受。班納特先生是一個紳士,但他并不是一個好父親,他沒能無私的愛他的每個孩子,而且我敢說,他在女孩兒們的成長中是缺席的。當麗迪雅要去布利屯的時候,伊麗莎白勸說父親阻止麗迪雅,認為她去了會更加放肆,會失去所有的德行,讓全家人蒙羞;但父親毫無作為,說問題沒有那么嚴重,說自己無能為力。
當麗迪雅真的出事后,如果不是關乎他自己的顏面,如果不是他人的推動,我甚至相信,他會像科林斯信中建議的那樣,放棄麗迪雅,不認這個女兒。班納特先生的修養(yǎng),是自私任性的,班納特夫人的悲劇之一是有一個這樣的丈夫。反觀班納特夫人,她著實讓人難以喜歡起來,但她仍然是一個偉大的母親。她愚蠢短見,但對女兒們,卻是用盡了所有的見識和能量去愛,她在她淺薄的世界里,殷切得希望每個孩子都可以得到她觀念里的幸福生活,她真誠的盼著她們好。她盡她最大的努力,去做一個好母親,這一點,她強過班納特先生千萬倍的!
如果能進一步思考,我們或許還會發(fā)覺,班納特夫人的荒誕無知其實離我們那么近,她持有的是我們很多人正默默踐行著的觀念,只是我們都不曾也不愿直面我們的真實想法。當這些觀念戲劇性的呈現(xiàn)到我們面前,我們甚至不認識它并為它的荒誕而哈哈大笑,再沒有比這更諷刺的了!有時間的再去看一下電影版,重溫那份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