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邊城讀后感15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邊城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邊城讀后感1
在小說中,地處湘川黔三省交界的邊城茶峒,青山綠水,美不勝收。秀麗的自然風光教化著茶峒白塔下兩個相依為命的擺渡人。外公年逾古稀,卻精神矍鑠。翠翠情竇初開,善良而清純。他們依著綠水,伴著黃狗,守著渡船,向來往船客展示著邊城鄉(xiāng)民的古道熱腸。誰又能想到,在這古樸而絢麗的湘西畫卷中,鋪衍的竟是一個美麗而凄涼的愛情故事。翠翠與外公失散,幸得美少年儺送相助,從此翠翠平添了一件不能明言也無法明言的心事。正是“以我心換你心,始知相憶深”而愿“兩心永相依”的美好愛情的萌芽,誰知儺送的哥哥天保也愛上了翠翠。為了成全儺送與翠翠,天保外出闖灘,不幸遇難,儺送也因此離開翠翠駕舟出走。疼愛著翠翠并為她的未來擔憂的外公終于經(jīng)不住如此打擊,在一個暴風雨之夜溘然長逝。翠翠守著渡船深情地等待著那個用歌聲把她的靈魂載浮起來的年輕人,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翠翠也知道“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她也希冀,“也許明天回來!”,令人無限感慨。
翠翠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那雙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以及她清澈純凈的性格。她天真善良,溫柔恬靜,在情竇初開之后,便矢志不移,執(zhí)著地追求愛情,癡情地等待著情人,不管他何時回來,也不管他能不能回來。那白塔綠水旁翠翠佇立遠望的身影,是如此的嬌艷燦爛!我雖理解儺送的出走,卻也不能釋懷他的出走,因著他的決定最后讓一個人的.悲劇變成了三個人的悲劇!這不禁令我想起韋莊的那首《思帝鄉(xiāng)》:“春日游。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币淮缦嗨家淮缁遥浯涞膼矍椴蝗粼~中女子那般沖動熾烈,卻也分外耀眼,志不可奪。她一生都在用她那份脈脈的溫情守候一段飄渺的希望,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這段愛情,是如此可悲、可嘆、可敬!
此外,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也鮮明可愛,躍然紙上。古樸厚道的老船工、豁達大度的天保,豪爽慷慨的順順,熱誠質(zhì)樸的楊馬兵……他們都是美好道德品性的象征,都體現(xiàn)了理想人生的內(nèi)涵。這里的人們無不輕利重義、守信自約;酒家屠戶,來往渡客,人人均有君子之風;“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較之講道理和羞恥的城市中紳士還更可信任”。比起物欲橫流、紛繁復雜的社會,這里儼然是一派桃源仙境,令人無限神往。
讀完《邊城》,不能不被沈從文筆下湘西民族和整個中華民族美好的文化精神所打動。那幽碧的遠山、溪邊的白塔、翠綠的竹篁、質(zhì)樸的百姓以及這美好的邊城所發(fā)生的那段愛與守候的故事,將永遠在我心中閃耀美好的人性光輝!
《邊城》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yōu)秀的抒發(fā)鄉(xiāng)土情懷的中篇小說,(沈從文小說的代表作)。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zhèn)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yōu)美筆觸,描繪了湘西邊地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凈。
《邊城》以清末時期的湘西茶峒地區(qū)為背景,以“小溪”渡口為起點,繞山岨流的溪水匯入茶峒大河,展開了曠野渡口少女“翠翠”與山城河街“天!、“儺送”兄弟的動人愛情故事。沈從文先生極為優(yōu)美而流暢的語言文字,如詩如畫般描繪了白河沿岸恬靜幽美的山村,湘西邊城濃郁的風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曬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做為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處不朗然入目。黃泥的墻,烏黑的瓦……” 。這些充滿了自然真樸與生息傳神的描寫,給人以極美的享受。
邊城讀后感2
《邊城》這部書我很早就看過,但從這兩天的重讀效果看,當初似乎沒看懂多少。
湘西的小鎮(zhèn)邊城,美麗、純凈、樸實的代表和最佳寫照,自然和人互相握手的友好產(chǎn)物,在一片如詩如畫的美麗山水中間世世代代生長著的村民,似乎從精神到靈魂都融入了山的清新與水的淡雅,人們的生活沒有收到外界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影響,人性也似乎沒有受外界物質(zhì)精神的束縛。在小說里,作者塑造了一群閃耀著人性美的理想人物,既不同于魯迅筆下孤寂的斗士,也不是老舍文中無奈的貧民。莊嚴、美麗、虔誠、友善、誠信,以至于對于外界的物質(zhì)文化的輕視和不屑,一切都充滿了善,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卻又善良的如此清雅自然。吶喊的狂人到了這里也會悠閑的漫步于邊城的小巷;福海和祥子也會放下手中洋車的手柄,做在街邊一邊看著人來人往,一邊抽袋煙。
但細看之下,這個“世外桃源”似乎又不是完全的超凡脫俗。全書中也表現(xiàn)了重利輕義的外來文化,這可能是沈先生對現(xiàn)實的無奈,以及對人性的擔憂。邊城中最具“勢利”性的,就是那間碾坊。無論大佬、二佬、爺爺,甚至沈從文本人,所有人都無法跨越歷史和時代所賦予他的局限性。碾坊的'出場,就是作為物資財富的代表出現(xiàn)在原本恬靜的邊城生活中,所有人都開始猶豫,開始迷茫;或者逃避,或者無奈。在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產(chǎn)生了矛盾沖突后,所有人都沒有解決的方法。結(jié)果,當生活中的各種情感都順乎自然向前發(fā)展時,當每一位讀者都開始從心底里期待那份美好的到來時,卻出現(xiàn)了這樣那樣的陰差陽錯,似乎是可以避免的偶然,但又像是命運必然的安排。最終,小說中一切的美好只能存留在記憶里:天保與儺送一個身亡,一個出走,祖父也在一個暴風雨的夜晚死去,只留下孤零零的翠翠獨自在河邊孤零零的等待。一部極力張揚人性美的小說卻以悲劇而告終,這不能不使讀者陷入無邊的悵惘。
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許多時代的人們都在追求人性化的社會,但從來沒有一個成功的,也根本不會成功。社會需要發(fā)展與進步,如果沒有物質(zhì)基礎和經(jīng)濟基礎,社會根本無法發(fā)展,人性雖然沒有了欲望但也沒有希望,理想最終只能剩下空想。所以,在沈從文先生所描寫和追求的人性美社會中,有其無法避免的局限性和不足,這是沈從文先生看得見,卻無法改變的問題,也是《邊城》中的迷茫。
二佬儺送的出走是全書留下的一個懸念,作者只是,或者只能用時間和翠翠的等待來解決這個問題。但是如果按照當時的社會,二佬的出走有什么結(jié)局?以魯迅小說的思想,二佬的出走無疑是三種情況:死了;墮落;飽經(jīng)風霜后無奈的回去。所以,作者追求美好社會,就好比祖父希望翠翠有好歸宿,極度愛護,極度重視,但因為愛之深而總是莫名又無奈的產(chǎn)生偏差,似乎無論如何努力,最終無法達到目的,只能剩下遺憾。沈從文先生不是政治家、軍事家,不是孫中山,不是毛澤東,他可以見到問題,但無法解決。
“邊城”式的鄉(xiāng)土氣息,那種傳統(tǒng)意義的人性美,在與社會的物質(zhì)文明沖突后,在外來文化的侵蝕中,到底往何處去?我十分向往和感慨那種原生態(tài)的人性美,那種高尚純潔精神文明,正是這個社會從形成到現(xiàn)在一直缺失的精神美。但同時又必須承認,社會在發(fā)展,物質(zhì)在進步,一個非物質(zhì)化、非社會化的意識形態(tài)難以發(fā)展下去。像祖父那樣死去,像翠翠那樣等待,像二佬那樣出走,似乎只有這三條路去選;蛟S會得到拯救,或許只會留下一些痕跡?傊,如果無法改變這種情況,翠翠就只能在紙上等待,二佬也絕對不會回來。
結(jié)尾處翠翠孤獨、無奈的等待二佬回來,也可以視為作者的寫照:無奈的等待著一個美好社會的真正到來。
人性真正解放的日子,是人類不僅在物質(zhì)上也是在精神上真正豐盈的日子——盡管路還很長,但值得人類不竭地追求和向往。
邊城讀后感3
邊城是一個位于四川與湖南之間的一個小鎮(zhèn),這里山川秀美,地域偏遠的原因這里的人們過著十分古樸。故事開始于一個碧溪上的一個美麗的女孩和一個善良的老人。這個小溪是川湘來往的必徑之地,由于財力有限不能搭橋,就安排了一只渡船。老人就是這里管渡船的人。老人和外孫女翠翠就在這小溪上住著。老人十分的善良和正直,過渡的人經(jīng)常給老人錢幣作為酬謝,但老人都一一拒絕。還在小溪邊設了專門給來往的人喝茶的地方,買來了煙草送給來往的人……
故事一翠翠的愛情為主線。她的愛情開始于一個端午節(jié)上。茶峒的端午節(jié)上十分的熱鬧,人們中午都在河街上看龍舟賽,在翠翠十三歲那年的端午節(jié)上她認識了那個讓她心動的男孩儺送,儺送是這個鎮(zhèn)上船老大的二兒子,他很善于泅水,走遠路。并且長相也很俊美,我想在那個時候他這樣的男生應該是古鎮(zhèn)所有女孩追求的對象吧。在水邊那幾句簡短的對話標志著他們愛情的開始。翠翠好像永遠也不會忘記這些。值得介紹的是儺送的父親順順,他是個很豪爽的人,為人十分的大方,樂于助人。有一句話是來形容順順的:凡幫人遠離患難,便是入火人到八十歲,也還是成為這個人一種不可逃避的責任。故事的另外的一個主角是他的大兒子天保。他和弟弟同時愛上了翠翠,最后他識趣的推出了,但不幸的是他在行船是遇難了。從此,順順父子便對守渡老人有種說不上來的感覺,是恨?是責備?是自責?反正就是沒辦法面對老人。老人也終于在父子兩人冷淡的態(tài)度下,凄涼的死去。而儺送也沒辦法原諒自己。一個人走了。翠翠則在小溪上默默等著。也許他明天就回來,也許他永遠都不會回來……
看完了這個故事,就是很喜歡里面的'一些話,例如:這并不是人生的罪過。詩人們會在一件小事上寫出一整本一整部的書,雕刻家在石頭上雕得出骨血如生的人像,畫家一撇紅,一撇灰,畫的出一幅一幅帶有魔力的彩畫,誰不是為了一個微笑的影子,或是一個皺眉的記號,方弄出那么些古怪的成績。翠翠不能用文字,不能用石頭,不能用顏色,把那點心頭上的愛憎移到別的東西上去,卻只讓她的心,在一片荒.唐的事上馳騁。很喜歡這樣的句子,不是因為它的華美,是一種不可言語的感情。
隨著年齡的增長,漸漸的明白了很多。記得以前看完這本書時覺得這個故事很無聊,明明可以在一起的,明明只要一句話就可以解決的事,干嘛要把它弄的這么復雜,F(xiàn)在也許可以明白了一點點,不是不愛,只是現(xiàn)實太殘酷。不是不想在一起,是不能在一起。還記得這部小說的最后的一句話是:這個人也許永遠不會來了,也許明天就回來!突然很同情翠翠,她到底做錯了什么,為什么命運要這樣的捉弄她,等一個也許永遠也不會回來的人,是一種怎樣的痛,我沒法理解。有時候我會懷疑翠翠和儺送之間的愛情到底是真是假?一個人可能因為初次見面的幾句話而愛上彼此嗎?對于我這樣的女孩,我可能永遠都不會相信,感情可以來的這樣的容易。我想能這樣一見鐘情的人恐怕是個奇跡吧,有句話說,上輩子的五百次回眸才換的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那這樣的感情上輩子得要多少次的擦肩而過?遇到了就不要錯過,這就是我關于愛情的理解。
這部小說打動我的除了翠翠和儺送凄美的愛情,還有那世外桃源古樸的民風。不僅是翠翠和她爺爺重義輕利,就連最有錢的順順也是愿意娶窮人家的女兒做兒媳。在這里的人們好像永遠不為錢的多少而著急。比起現(xiàn)在社會的燈紅酒綠,邊城多了一些性格,它桀驁不馴,性格大方,活潑。現(xiàn)在的一些人越是擁有的多了越是感覺不幸福,也許就像有個笑話里講的除了錢,真的就什么都沒有了,這是多可悲的事。之所以有很多人羨慕邊城美麗的風景和古樸的民風,其實有些事很簡單,只是人們想的多了也便復雜了。
邊城讀后感4
《邊城》小說讀來鄉(xiāng)土氣息極重,我十分喜愛。可能是因為鄉(xiāng)土氣息更有文化軟實力吧。
三四年的邊城,如魯迅的藥,冰心的小桔等其他現(xiàn)代小說般,十分多的象征,且善用象征,十分的妥帖,不像如今排山倒海,不入流的東西們般,牽強附會,全是噱頭。
沈從文先生曾經(jīng)也提過一二,他說,我若排除人們所公認的象征,去努力發(fā)現(xiàn)新的象征,必然落入晦澀牽強的套路。
所以,我們可以從沈先生的創(chuàng)作手法上可以看得出他的寫作實力。
邊城,出這樣一個名字,沈先生顯然是想表現(xiàn)功利硬實力與鄉(xiāng)土人情軟實力之間的沖突。文中所出現(xiàn)的爺爺以及在他圈里的人是不功利的,比如說,爺爺擺渡死不肯收錢,反而到處請人喝酒,買豬肉互相推錢,原則上是婚嫁自由的,只要兒女們喜歡。即便是文中最有錢的順順,也是一個不十分在意錢的人,慷慨得很。而小鎮(zhèn)里,有錢人家的兒子喜歡窮人家的姑娘,拋了門當戶對的聘禮,要娶窮人家姑娘,也不是什么新聞。可是,邊城,這樣一個地方,也不可能完全不受中心城市商業(yè)氣息的影響,我們可以從順順對唱歌求愛的要求感到為難的情緒中看出問題來:順順覺得男婚女嫁是兩廂情愿的,雙方可以直截了當?shù)乇硎具@個婚事能不能成,現(xiàn)在雖說我們這里沒有中心城市那樣追求功利,但也要追求一個“快”字。
最有說服力最有軟實力的,就是文中所說的寄食者(妓女)文化,也如此的與眾不同。即便社會上最勢利的東西的產(chǎn)物,小鎮(zhèn)里最勢利的角落,也因人的淳樸,也是如此的敷衍著勢利,而盡力過著如此“軟化”的生活。甚至,樓上的`歌聲,也就是她的生計,可以因為河上的一個口哨,而嘎然而止。
文中處處點出邊城的軟實力,人人以反功利為榮。從中透露出沈先生對此的喜愛。
下面我重點分析一下爺爺對軟實力的重視。孫女倆生活拮據(jù),可爺爺卻為人如此的“不為金錢所買”,似乎與錢有仇般,處處與錢為難。實際上,爺爺是傳統(tǒng)的邊城人思想,以不愛錢為榮。
文中幾處自豪的提到茶峒人平素品德,而正因為爺爺?shù)男愿裾喜栳既说牡赖掠^,所以為人們所崇提起渡船,無人不知那個豪爽老人,當然,可以說每個人都擺渡,所以知道她,但是,從文中人們對老人的熟悉和態(tài)度可以看出,人們對他性格的尊敬,甚至他去買東西,“一定有許多鋪子上商人送他粽子與其他東西,作為對這個忠于職守的劃船人一點敬意”。
文中有個細節(jié),翠翠不愿去看熱鬧,要與爺爺守船時,爺爺便拿茶峒人品德去壓她,以使她乖乖去玩。為什么要品德壓一個女孩子呢,因為對爺爺自己,這是最具軟實力的東西,所以下意識的拿來“恫嚇”翠翠。
但是文中也表現(xiàn)了硬實力的外來文化,透露出沈先生的擔憂。邊城中最具硬實力的,就是那間碾坊,而碾坊的主人出場,就是金錢相伴,她描述了夫人十分自然地從身上摸出一銅子,塞到翠翠手中,就走了,完全不解當?shù)仫L情。當然,我并沒有說誰的錯,我是說,碾坊陪嫁,之類的事情,可以看出,王團總家,即便不是以金錢在思維,也是十分地看重金錢,并且毫不掩飾,這與邊城風情,就本質(zhì)的不同。
邊城式的鄉(xiāng)土氣息,在外來文化的侵蝕中,到底往何處去,這是沈先生的深沉擔憂,她既愛這里軟實力,憎惡硬實力,以鄉(xiāng)下人自居,但又看到大勢必然,純粹爺爺式的文化傳統(tǒng)行將死去,取而代之的是與外來文化相適應的軟實力。翠翠的去向象征著這邊城文化到底往何處去。其實,不論往何處去,都不是沈先生想要的。以沈先生的性格,又不愿看到翠翠非此即彼的二元結(jié)局,按照他的想法,他在等待更好的結(jié)局,等待拯救翠翠的方法。他讓翠翠的等待留在紙上,幾十幾十年的等下去,希望等到翠翠好的出路。在他看來,翠翠的唯一出路就是迎接一個新的中國新的秩序的到來,因為只有一個巨大的改變才能帶來真正的新的氣象,真正地給邊城注入新的力量----文化軟實力。
邊城讀后感5
沈從文被譽為現(xiàn)代中國的“風俗畫家”,它的小說以恬靜沖淡的風格,小品散文的筆調(diào),詩詞曲令的意境,描繪出湘西邊城的美麗風光,反映了“優(yōu)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刻畫出眾多性格鮮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代表作《邊城》,充分體現(xiàn)了他的小說藝術的主要特點。
有人說,《邊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摯、熱烈的愛情的贊歌,是一首用小說形式寫成的無韻之詩,繪就的無彩之畫。因此,欣賞《邊城》,需要有一種獨特的眼光,如果僅拿它當一般的小說,就不能領略個中真趣。
在小說中,沈從文不追求扣人心弦的懸念,也不想營造驚心動魄的氛圍,更不敘述波瀾曲折的情節(jié),他只想給讀者展示真實環(huán)境中的真實的人物。而沈從文的高明之處就在于他能夠深入到人物的內(nèi)心深處,以簡練而又細膩,散淡而又自然的筆法刻畫出人物的心理流程,使你情不自禁地融進人物的心靈世界。
節(jié)選部分,主要寫了三個人物:翠翠、祖父和天保。他們性格迥異,卻有著共同的心理情感:愛、矛盾、孤寂。
翠翠對祖父的愛帶著一些任性、一些嬌氣,而對天保兄弟的愛則帶著少女的羞澀和幻想。由于她感覺到祖父不理解自己,便設想著自己出走給祖父帶來的“懲罰”——讓祖父嘗嘗失去她的痛苦;可是當她想到祖父的'無奈便又為他擔心起來,于是一次次地叫祖父回家,生怕兩人真的就會分手。這生動地反映出翠翠對祖父的依戀之情。文章最精彩之處就在于翠翠的“哭”?薜媚敲吹耐蝗唬敲吹纳畛,那么的久長。翠翠的哭,祖父自然不理解,連翠翠自己也覺得好笑。但正是這哭,反映了翠翠內(nèi)心對祖父的負疚感、無人解懷的孤寂感以及夢與現(xiàn)實的矛盾感。淋漓盡致地刻畫出一個青春少女的躁動不安的心理。
從整部小說來看,翠翠似乎一直生活在一種夢幻中,她只能在夢中才能品嘗到愛的甘露,而現(xiàn)實卻似乎離她很遠,于是,她只能凄涼地守候,孤獨地等待。從翠翠身上,我們也看到了苗族青春少女的那種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與追求。
祖父是一個閱盡人事、飽經(jīng)風霜的老人,他稱得上是苗族古老歷史的象征。在祖父的身上,同樣流淌著熾烈的愛,也存在著難以排遣的矛盾與孤寂。祖父對翠翠的愛寄托著對不幸的女兒的哀思,他的后半生是為翠翠而活,他的惟一的生活目標就是要使翠翠快樂。但他并不真正了解孫女兒內(nèi)心的情感躁動,他只能用一些不切實際的空洞的話語來安慰孫女兒:“不許哭,做一個大人,不管有什么事情都不許哭泣。要硬扎一點,結(jié)實一點,才配活到這塊土地上。”他的許多活動都是圍繞孫女兒能有一個好歸宿展開的。但他又害怕翠翠會重蹈母親的悲劇,所以,他去探天保的口風,征求翠翠對天保兄弟的看法,給翠翠講她母親的故事,唱那晚聽來的歌,也因此他沒有把天保兄弟的選擇直接告訴翠翠,只是提醒翠翠注意夜晚的歌聲。然而他的努力并沒有讓翠翠理解,也沒有成就翠翠與儺送的愛情,反而導致一些誤會。從表面看,他是一個快樂、豪爽而略帶幽默感的老人,但透過他的言行,我們卻能感覺到老人心中的那種愛的矛盾和無奈的孤獨。
節(jié)選部分,對天保的刻畫不多,但這個人物的性格卻同樣鮮明地突現(xiàn)在我們的面前。他愛翠翠,但無法讓翠翠同樣愛上自己,當?shù)弥艿芤矏壑浯,便懷著十分復雜的感情退出了角逐,既表現(xiàn)出濃重的手足之情,又流露著失敗的落寞。從他對老船夫的冷冷的神情和生硬的話語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內(nèi)心是多么的矛盾和痛苦。為了愛,他孤獨地外出闖灘;又為著愛,孤獨地客死他鄉(xiāng)。
總之,作者通過一些生活的細節(jié),在貌似不經(jīng)意中,刻畫出湘西人民的敦厚純樸的品性,反映了鄉(xiāng)村原始人性的美好境界,抒寫了作者重造民族品德的理想。
邊城讀后感6
在這個紛繁復雜的社會里輾轉(zhuǎn),不自覺就會有許多浮華蒙了雙眼,混沌了內(nèi)心的清靈,總覺得心是不安穩(wěn)的浮著,所以總該讓一些美好的文字沉淀一下心靈,給我一些沉靜和安慰。但我總怕文字給我的觸動會隨著時間慢慢淡化、消逝,忍不住要記錄下來,過后的許多日子里翻閱,還可以回味到最初的美好與感動。
讀這篇的時候,我總是試圖在印象里搜尋或者想象里延伸現(xiàn)實里可以與之相襯的載體,這樣美麗的地方肯定是在江南,一定與烏鎮(zhèn),鳳凰這樣的古鎮(zhèn)相隔不遠,因為她有著像梓潼、仙游、錦屏一樣美麗的名字---茶峒,我常常羨慕的有點氣惱,為什么我們北方就沒有這樣美麗的名字,隨處可見的都是張家村、陳寨這樣直白粗獷的代號呢?
記得高中的語文課本里學過《邊城》的選節(jié),不過記憶里對于它的'印象已經(jīng)十分模糊了,那時候非常喜歡看小說,覺得很遺憾為什么只是選節(jié)不是完整的,也會想象我到底錯過了哪些段落,錯過了些什么內(nèi)容。記憶最深刻的是的最后一段,儺送二老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印象里一直覺得這是個悲劇,可再次讀來,我竟然十分相信儺送二老一定會回來的。
里的茶峒像一個世外桃源,有的只是質(zhì)樸與純粹,安靜與美麗,好像世間的戰(zhàn)爭、苦難、饑餓都無法近及它的邊緣,它在自己的天地里忙碌、歡喜或哀愁,歡喜都是從內(nèi)心而來,而哀愁都是淡淡的,不使人悲傷,反而覺得很有味道。
作者描寫翠翠與爺爺相依為命的生活,在碧溪岨的家里,在進出茶峒的渡船上,在屋后的白塔下,在附近的竹林里,在篁竹中鳥雀的啼鳴中,也用許多的細節(jié)刻畫祖孫兩人,讓他們身上既有著茶峒人都有的美好品德,也有著他們獨特生活與性格。
爺爺在渡船上守了五十年,他盡職盡責,像家人一樣對待每一個過渡人,知道他們都要趕去城里看端午節(jié)的龍舟賽,自己就舍棄這一年一度的熱鬧,知道過渡人是趕著進出城吃晚飯,一直堅守在渡船上,沒有誰要求他必須這樣做,他也不是為了報酬。其中有一個細節(jié),爺爺定下的規(guī)矩是絕不收取過渡人的錢物,即使有人非要把錢擲到船里,讓他來不及撿還,他也會讓他家的黃狗和翠翠幫忙把錢還去,翠翠也深深記著爺爺?shù)慕陶d,有一次王鄉(xiāng)紳的太太給了她幾個銅錢,她因為愣著一直看和她一樣大年齡的鄉(xiāng)紳小姐,竟然忘了還給人家,可過一會反應過來還是追了一個山頭硬是還了錢,看著這里我很感動,人間依然有真的視錢財為身外物的清貧人家呵。
當然,小說的重點是講翠翠與天保大老、儺送二老三人純純的愛情,兄弟二人同時愛上一個姑娘,這在茶峒人眼中不算什么稀奇事,坦坦蕩蕩,他們認為水是隨處可流的,愛情是隨處可發(fā)生的,他們也不會如現(xiàn)在人般躲躲藏藏或者拱手相讓,他們會以當?shù)厝颂厥獾姆绞捷^量,在夜里站在對岸的山崖上唱歌,勝出的人理應得到心愛的人,另一個也不會覺得有什么。可是翠翠與二老互相歡喜,大老心中郁結(jié)以致在茨灘出了事,也就使事情變得有點不可控制了,翠翠心中對二老純純的愛從不曾說出口,爺爺也是從各個細節(jié)觀察揣摩出來,不過看到那里時候,我以一種欣賞的心情,覺得那種感情十分美好,純凈透明,像山楂樹之戀里的靜秋和老三的愛。
儺送二老可以選擇王鄉(xiāng)紳女兒的新碾坊陪嫁,可是他寧愿要一艘渡船。雖然因了哥哥的原因內(nèi)心埋怨翠翠的祖父,家里也因翠翠間接的造成了大老的死,不愿意這門婚姻,可是二老還是不愿意放棄自己對翠翠的愛情,翠翠雖然也歡喜二老,可是或是羞澀或是不安的原因她從不曾回應過什么,在家里問二老要一個對王鄉(xiāng)紳女兒的回復時堅持下了桃源縣,或許他是想讓時間來沖淡家里因哥哥的死隱約給翠翠的偏見,或許是想給自己點時間好好想想這件事,或許這個虎實的年青人是想給翠翠一點時間也說不定。
直到最后作者也沒有寫到他回來,可是這次我卻偏執(zhí)的相信,他一定會回來的。就像依然相信美好的愛情仍然存在一樣,這個世間,你只要相信美好,美好便不會辜負你吧。
邊城讀后感7
一道斜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笔钦l的歌聲繞過遠處隱沒在黃昏中的群嵐,透過輕紗柔曼的暮靄,氤氳融化了那蒼勁的青松與冷杉的凜冽,嗚咽婉轉(zhuǎn),繚繞散去……文學大沈從文的《邊城》帶著這樣的澄澈純凈,走進了我的心中。讀罷文章,對于生活,對于愛,自我真的多了幾分的思考。
文章一開頭便展示了邊城之美,邊城之美不在壯闊,美在清晰自然。依山的筑城茶峒,臨水的碼頭,灣泊的小篷船,輕柔的山風,望眼無盡的翠竹,一幅幅景融合在一齊,如詩如畫的展現(xiàn)了邊城的優(yōu)美意境。邊城是混著泥土氣息,是邊城人民與自然和諧的相處。讀起獨有的湘西風景,腦海里呈現(xiàn):靈動清澈河水能望見底凌亂的碎石,微風從竹林穿過,帶來竹的清香;薄紗似的的霧靄籠罩夜色里……柔美而寧靜。這是鋼精水泥板的城市永遠塑造不出來的,看多了高樓華廈,看慣了車水馬龍,再望一眼那薄暮中的邊城,心便會靜了下來。與壯闊的河山不一樣,邊城的美是樸素寧靜的。邊城里也有喧鬧,但與城市里的車鳴不一樣,那是湘西的水聲、拉船聲、牛角聲與山歌聲,是悅耳的音樂。當城市里的人疲憊時,停下來,望一望邊城,那里便是天堂。
這是一個充滿著憂傷卻清新質(zhì)樸的故事。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夫的孫女翠翠。但翠翠心里愛的卻是儺送,當天保明白了這個三角戀愛的實情,深知不能勉強,主動退出了競爭,駕船下辰州,好忘卻那里的`一切,卻不幸遇難,儺送雖然仍然愛著翠翠,但哥哥為此而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夫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在等著,等著那個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的人。給人看似能夠想象的結(jié)局,卻又掩不住其中悲傷。故事最終哀而不傷,在凄婉中結(jié)束。
如果不是那一夜的風雨,或許生活仍將在平淡中繼續(xù)。那剛剛萌發(fā)的感情的念頭,或許還要在曲折中前行。然而就是這場風雨帶走了渡船,也帶走了翠翠唯一的親人——祖父;蛟S他就是為那里的渡船而存在吧,所以當渡船被沖走時,作者給予了他們倆相同的命運。生命就是這樣,總會有消亡,也總會有繼續(xù)。如老船夫的渡船被沖走,新渡船又會出現(xiàn)。也如繼承了祖父遺志的小孫女一樣,仍然在做著擺渡人的事情。
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跡,沒有眾多鮮明的人物,甚至純真的感情也只是剛剛萌發(fā),而沒有如熾熱的火焰。就在這平淡之中,作者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恬靜的生活畫面——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戶人家,家里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只黃狗。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沉,小船收渡。如山間的溪水清流婉轉(zhuǎn),如天上的白云輕飄悠然。但卻是生活的真諦。
而如今這個時代,繁華的城鎮(zhèn)里高樓拔地而起、街道上車水馬龍、行色匆匆的人們在忙碌中建設著社會的發(fā)展。這景象本應貼合人類的追求,但經(jīng)歷過農(nóng)村生活的城鎮(zhèn)人們卻開始向往農(nóng)村的環(huán)境。這似乎有點矛盾,從落后的農(nóng)村到發(fā)展的城鎮(zhèn),從發(fā)展的城鎮(zhèn)又到落后的農(nóng)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顯得是那樣的陌生和功利。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爭我奪的潮流當中。在建筑物空間越來越狹小的同時,人與人的心靈同樣顯得狹窄;在交通便利的今日,人與人來往的途徑是那樣的便捷,但人的溝通卻是那樣的艱難。
我想,人若是能在一個淳樸的世界里生活,何嘗不是一件樂事。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社會也飛速發(fā)展,邊陲小城無法容納那樣淳樸的民風,再也無法成為邊城了。我無法再理解一個只在空間上是邊陲小城的地方,只能躲進象牙塔里,躲進《邊城》,享受人生難得的安靜?墒菫榱松,我又無法逃避現(xiàn)實中的世界,我只想認同在某一空間某一時間,有一個邊城,能容納人的剩余情感。僅有在書中,僅有在心中。
邊城讀后感8
人向往的是什么?
一片樹林、一片大地、一個藍天,這是一個多么美好的世界。當人類生存在這個世界的時候,這個世界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變化:一座小屋、一個村莊、一個城鎮(zhèn)…一個步伐、一輛自行車、一輛轎車…不知道這個世界是在進步還是在退化?人手所創(chuàng)造的不知道得否滿足于他們的心意?人心所追求的到底是什么?當你貧乏的時候,追求的是財富;當你動蕩的時候,追求的是安定。而如今這個時代,繁華的城鎮(zhèn)里高樓拔地而起、街道上車水馬龍、行色匆匆的人們在忙碌中建設著社會的發(fā)展。這景象本應符合人類的追求,但經(jīng)歷過農(nóng)村生活的城鎮(zhèn)人們卻開始向往農(nóng)村的環(huán)境,這似乎有點矛盾,從落后的農(nóng)村到發(fā)展的城鎮(zhèn),從發(fā)展的城鎮(zhèn)又到落后的農(nóng)村。
《邊城》所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就是這樣一副畫面:"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shù)。"在如今,城鎮(zhèn)的物質(zhì)建設雖然顯得騰飛發(fā)達,但是在建設的背后又顯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壞。就像自然環(huán)境,是那樣的污染不堪:樹木被伐、空氣干躁、噪聲不斷、垃圾成堆。這樣的環(huán)境,使人的身心受了嚴重的壓抑。所以,人又是那么向往農(nóng)村那種清靜、舒暢的生活空間;蛟S這也是《邊城》作者的思路。
并且在現(xiàn)今的時代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顯得是那樣的陌生和功利。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爭我奪的潮流當中。在建筑物空間越來越狹小的同時,人與人的心靈同樣顯得狹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與人來往的途徑是那樣的.便捷,但人的溝通卻是那樣的艱難。一道墻,不單是隔絕了人與人之間的居住場所,也同時隔絕了人心靈的來往;一扇防盜門,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闖入,但同時也囚牢了自己與外界的聯(lián)絡。
而在《邊城》里面讓我們看到的是人的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年紀雖那么老了,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于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里活下去。"在寫到主人公翠翠的時候是:"自然既長養(yǎng)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人又那么乖,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fā)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著那陌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后,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文章在寫到掌管水碼頭順順時說:"這個大方灑脫的人,事業(yè)雖十分順手,卻因歡喜交朋結(jié)友,慷慨而又能濟人之急,…明白出門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為人卻那么公正無私…既正直和平,又不愛財"。在說到兩位年青人的時候,又寫得是那樣受人歡迎:"結(jié)實如小公!婪呕磉_,不拘常套小節(jié)…和氣親人,不驕惰,不浮華。"而更讓人稱奇的那只小狗也格外顯得乖巧、懂事:"有時又與祖父黃狗一同在船上,過渡時與祖父一同動手,船將岸邊,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點,慢點’時,那只黃狗便口銜繩子,最先一躍而上,且儼然懂得如何方為盡職似的,把船繩緊銜著拖船攏岸。"
邊城讀后感9
小說《邊城》以清末時期的湘西茶峒地區(qū)為背景,以“小溪”渡口為起點,繞山岨流的溪水匯入茶峒大河,展開了曠野渡口女“翠翠”與山城河街“天保”、“儺送”兄弟的動人愛情故事。沈從文先生極為優(yōu)美而流暢的語言文字,如詩如畫般描繪了白河沿岸恬靜幽美的山村,湘西邊城濃郁的風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曬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做為人家所在的旗幟。
秋冬來時,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處不朗然入目。黃泥的墻,烏黑的瓦……”。這些充滿了自然真樸與生息傳神的描寫,給人以極美的享受。隨著故事的展開,《邊城》描述了河街繁華祥和的碼頭市井,湘西淳樸厚道,善良篤信的世道民風。
河街雖有“一營士兵駐老參將衙門”,有地方的“厘金局(稅收征稽)”,卻仿佛并不存在,林林瑯瑯“五百家”,各處是一片繁忙的勞作、古樸的店鋪、悠閑的生活景致!按瑏頃r,遠遠的就從對河灘上看著無數(shù)的纖夫……帶了細點心洋糖之類,攏岸時卻拿進城中來換錢的。大人呢,孵一巢小雞,養(yǎng)兩只豬,托下行船夫打副金耳環(huán),帶兩丈官青布或一壇好醬油、一個雙料的美孚燈罩回來,便占去了大部分作主婦的心了”。
河街上,就連也為世風所感,“永遠那么渾厚……盡把我們自己的心緊緊縛在遠遠的一個人身上,做夢時,就總常常夢船攏了岸,一個人搖搖蕩蕩的從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邊跑來”。這些客觀生動的`描寫,反映了沈先生鳳凰縣生活的深厚基礎,當年對“河街”生活細膩的觀察,對湘西民俗風情的諳熟,直觀與遐想的特寫抓住精彩的瞬間,給人以鮮活的生活場景。
“河街”上雖有三教九流,以及“纖夫”、“船夫”“”等生活在最低層的民眾,但做為當年“新文化”的杰出作家,也許是為了愛情主題,未提及階級對立或社會矛盾。我們雖然僅僅是從文字上了解湘西的那個遙遠的時代,未必真悟是什么樣的社會環(huán)境,但《邊城》卻是沈先生描述的類似于陶淵明筆下的現(xiàn)代“桃花源”,與當時“爭亂”的外世隔絕,從中不難看出沈從文先生對和諧美好社會的向往和追求。
《邊城》塑造的主人公渡船女“翠翠”,是純潔美麗的化身,是《邊城》美好的靈魂:“爺爺”老船夫是淳樸厚道卻也倔強的老人,他為翠翠美麗而自信驕傲,為了翠翠嫁一個好人家,他不計地位的貧寒低賤,內(nèi)心凄苦憂慮與責任自信交錯。前清解甲流落“順順”憑著一些積蓄經(jīng)營木船,事業(yè)興旺發(fā)達,又因大方灑脫,仗義慷慨,誠信公道,被眾舉為“掌水碼頭”一方豪杰紳士。他的兩個兒子“大老”和“二老”受父親江湖風范教育熏陶,在浪里行船摔打錘煉,皆成為江湖“岳云”式聰明英俊少年。在渡溪或“逮鴨”的競技后,兄弟二人心中都是與翠翠一見鐘情,深深愛上了美麗的翠翠,“二老”儺送為追求翠翠寧可要條破渡船而不要那座“新碾坊”。“大老”天保在與翠翠提親的一次次混沌不清的“馬路”,“車路”推辭中,決不放棄對美的追求,執(zhí)著的兄弟二人互明心事后,毅然甘愿站在月夜山崖上為翠翠唱“三年六個月”的歌。
《邊城》其實是一幕愛情的悲劇,看似文字輕松酣暢的流淌,實則筆墨濃暈幽幽的凝重,她的感人正是愛情悲劇的美麗。沈先生筆下的妙齡翠翠,細膩的再現(xiàn)了一個女春情朦朧的心里變化,生動的刻畫了女羞澀的恍惚與冷漠。由于從未有過母愛和做為女性的涉世,心理孤獨的翠翠面對癡心愛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沒,躲避推脫,終于憂郁等待竟是一場悲劇。山崖上再也聽不到天保和儺送兄弟月夜的山歌,天保在漩渦中溺水身亡,儺送悲痛之際又不愿接受家中“新碾坊”的催逼,去了遙遠的“桃源”地方。在這令人心碎的時刻,爺爺在吃了掌水碼頭“一悶拳”的怨恨后,那個暴雨雷鳴的夜晚,碧溪岨的白塔終于倒塌,翠翠唯一的親人,辛勞一生的老船夫在睡夢中帶著憂慮和期待撒手西去。翠翠在楊馬兵等人述說中,明白了一切,她痛哭了一個晚上,可是那如歌的歲月似白河流水滔滔而去。
邊城讀后感10
“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混沌。倏與忽時相與遇于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痹凇肚f子應帝王》中,莊子講述了這么一個“七竅開而混沌死”的故事;煦鐬槭裁此懒?因為破壞了原本的樣子,損害了自身的本性。他原本是混沌的,無所分辨的。現(xiàn)在有了七竅,感知開始分界,便也失了自性。莊子推崇的道,是宇宙的原本,人類原初,可是天地開辟,破壞了大同,人類開化,破壞了敦誠。本來應該順應道無為而治的,因為各種各樣的“啟蒙”,道在不斷失真。
沈從文在《邊城》中也構(gòu)建了一個混沌般的世界。山坳、溪澗制造的一個峒城,被周邊的割據(jù)勢力都遺忘,消失在行政地圖上,在自己長年累月的演化中孕育了獨特的秩序。無論是土房還是吊腳樓,一家的東西落了水會引得大家一齊下水救;“便是作妓女,也永遠那么渾厚”,“旁觀者也就從不用讀書人的觀念加以指責輕視”,在這里文明的圭臬是失效的,那些看起來有悖于道德倫理的事在這里是那樣的順理成章,值得包容。因為邊城的人們是抱團緊實的野草,放肆地在山間的每一寸土地上蔓延,他們的秩序源自長久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情誼,哪怕是“作妓女”也只是參與社會的運轉(zhuǎn),這是一個角色而不是符號,只需承擔物質(zhì)分工,不用承載文明意義。他們自己就是他們規(guī)矩的'代言,他們的存在、甚至生生不息就是他們規(guī)矩的合理性的最好明證。
東晉大家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構(gòu)建了相似的烏托邦,也是一個黃發(fā)垂髫依然自樂的大同社會。而當象征著外界我們秩序的捕魚人誤打誤撞闖入桃花源,散播了秩序的產(chǎn)物(幾百年的改朝換代正是俗世紛爭的凝合體現(xiàn))后,失去了烏托邦的純粹,于是陶淵明便再次將他們從文明中抹除,以“不復得路”,“未果”鋪陳他們?nèi)ネ乱粋遺忘的路。
桃花源與文明的碰撞導致了自身的消失,混沌獲得有秩序的感官而走向死亡——在《邊城》中亦如是。翠翠的媽媽是第一個想要逃出混沌的:為了愛情,最后只留下翠翠作為失敗的證明。爺爺經(jīng)歷了喪女,不想孫女重蹈覆轍,又人為地干涉了兩個青年對她的追求,于是作者也給他安排了死亡的結(jié)局。同樣的,《三三》中從城里來的白面少爺在邊城中停留的時間不斷延長,邊城中的人對新文明的指手畫腳益發(fā)甚囂塵上,眼看平衡機將被打破,作者立馬下筆斬斷這層關系——所以他溘然而逝。這都象征著“混沌”與“秩序”的沖突,而有沖突就必定會有各自的受損與瓦解。比如爺爺死去那晚的暴雨同時也摧毀了渡口的白塔,爺爺作為秩序與原來的矛盾體,這個情節(jié)就是雙方的相互妥協(xié);又如蕭蕭、如三三與母親,雖然都是混沌里原來的住民,可無時無刻不在向往世外,向往“女學生”,向往城市。因為這些追尋,他們或成為犧牲品,或令別人作出了犧牲。
《邊城》看似用平淡質(zhì)樸的語言描述小城故事,可還是在這樣那樣的矛盾中讓人惋惜。畢竟這邊城太過純粹,誘導這些向往爆發(fā)的火星并不常有。寬厚的邊城人只將這些作為令人記憶的停留?蛇@其中的況味,也只有在混沌中真正生發(fā)才能被真正感化。比如在城中做妓女的老七,因為對丈夫和對邊城的情念,成功回歸;白面少爺終究不是混沌孕育的孩子,在這里度過了返璞清寂的最后時光,走向消亡。
邊城的混沌不死,可混沌也無法出走,越過山丘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只能被山水環(huán)繞,繼續(xù)堅持自己的道與大同,F(xiàn)實中邊城就是我們心中的烏托邦。純粹的混沌,被我們用層層心防包裹,保護我們的本真。可我們依然要披著面甲與這個世界交手,在文明的秩序里求生存。我們該如何凈化呢?也只有靠我們自己的闖蕩來回答了。
畢竟現(xiàn)實永遠比故事精彩。
邊城讀后感11
茶峒是個美麗的小山城,依山傍水,風景秀麗。
翠翠和她的祖父就住在城口,每天給進城的人渡船是他們唯一的工作,有時祖父進城打酒,翠翠就和她的小黃狗為客人渡船,而小黃狗也聽話地為主人拉繩引船,動作嫻熟敏捷。這樣,生活過得平淡而又快樂。
不知不覺翠翠到了要嫁人的年齡,平淡的生活也因此慢慢走到了盡頭。我覺得那是個還沒有開始就已經(jīng)結(jié)束的愛情,當看到翠翠第二次遇見了二老的時候,我開始幻想他們以后甜蜜的戀愛,可是當向翠翠提親的大老下船出了事后,我知道翠翠的快樂將一去不復返了。的確,自那以后,翠翠的生活一天一天地發(fā)生著改變,致使最后永遠失去了她的祖父,也失去了每天為人過渡的那條船。
合上書,我的心里很難過,為翠翠的遭遇,也為她的祖父,因為他們是多么善良的人,多么快樂的人。翠翠常要爺爺唱歌給她聽,而爺爺又粗又啞的嗓子唱起山歌來卻又顯得那么質(zhì)樸、那么憨厚,總逗得在一邊和黃狗玩耍的翠翠開心地笑。這是一幅多么美麗的畫面,有山,有水,有鳥鳴,有歌聲,有歡笑,……而現(xiàn)在全被打破了。 故事雖然用灰色的背景為翠翠的未來打上了一個省略號,以悲劇收場,但我卻非常喜歡《邊城》,喜歡《邊城》里每一個善良樸實的角色,尤其是翠翠的爺爺。
他的大半輩子都在管理這艘渡船,卻從來不收人家一分錢,有時客人想答謝他放了些錢在船上,他是追上好幾里也一定要把錢還給人家,所以人們拿這位倔強的老頭也沒辦法,只好在他進城買東西的時候多給他加些肉,加些酒來酬謝了。平時他還會托人買些上等煙草,過渡的時候誰需要就慷慨奉獻;到了天熱些他還會和翠翠準備一大缸水,里面放了些清熱、解毒的草藥給每位客人喝。爺爺是個老實人,為翠翠的未來擔心,卻從不把煩惱告訴她,只是緊鎖在眉頭里一個人承擔?梢哉f在那個雷電交加的晚上,爺爺走得是不安心的,因為他并沒有把翠翠的終生大事操辦好。
還有翠翠的不食人間煙火,順順的慷慨大方,儺送二老的樸實真摯,天保的豪爽英勇……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間每天都在發(fā)生悲歡離合,這和時代的背景是分不開的,但撇開那些令人傷心的悲劇去看里面的每個人、每個風景、每個生活片斷,你會驚異地發(fā)現(xiàn),沈從文先生給我們描繪了一個多么美麗的世外桃源,那里純樸的民風是我們這個霓虹閃爍的大都市里所沒有的,它好似一股清泉,它又似一縷清風,吹走了我臉上的塵土,帶來一絲溫馨。 多么希望在邊城能看到翠翠像以前一樣地快樂地生活著,而那條祖父渡了大半輩子的'船會依然來往于溪間,那條黃狗也應該守在門前等待一桌噴香的晚飯……在當代社會,物質(zhì)生活充裕,但生活的物質(zhì)環(huán)境和精神環(huán)境卻相對弱化。我們呼喚文學作品中的純凈而美好的風景和人情,期待它由“童話變?yōu)楝F(xiàn)實”。
在喧鬧的城市,被鋼筋和水泥包圍的世界,很難想象那副農(nóng)村特有的畫面。
”在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shù)。小溪既為川湘來往孔道,水常有漲落,限于財力不能搭橋,就安排了一只方頭渡船!币苍S 我們不曾想象,在這“世外桃源”中有著如此凄美的愛情。愛情,同那啞啞的聲音同竹管聲振蕩在寂靜空氣里,也使那條小溪有了一絲熱鬧的氣息。
故事的開始與結(jié)束都圍繞著小溪,因此,小溪也有了另外一成含義。它孕育了勤勞的茶峒人民,也讓渡船這一線索變得自然。
讀邊城,是一種享受。邊城里的文字是鮮活的,處處是濕潤透明的湘楚景色,處處是淳樸赤誠的風味人情,可每每讀起便會不由自主的憂傷。
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與一個十幾歲的小孩,靠渡船為生。他們的生活是拮據(jù)的,但他們也是快樂的,有了歌聲的陪伴,他們不寂寞,有了善良村民的幫助,他門也容入了社會。
邊城讀后感12
在這個紛繁復雜的社會里輾轉(zhuǎn),不自覺就會有許多浮華蒙了雙眼,混沌了內(nèi)心的清靈,總覺得心是不安穩(wěn)的浮著,所以總該讓一些美好的文字沉淀一下心靈,給我一些沉靜和安慰。但我總怕文字給我的觸動會隨著時間慢慢淡化、消逝,忍不住要記錄下來,過后的許多日子里翻閱,還可以回味到最初的美好與感動。
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總是試圖在印象里搜尋或者想象里延伸現(xiàn)實里可以與之相襯的載體,這樣美麗的地方肯定是在江南,一定與烏鎮(zhèn),鳳凰這樣的古鎮(zhèn)相隔不遠,因為她有著像梓潼、仙游、錦屏一樣美麗的名字---茶峒,我常常羨慕的有點氣惱,為什么我們北方就沒有這樣美麗的名字,隨處可見的都是張家村、陳寨這樣直白粗獷的代號呢?
記得高中的語文課本里學過《邊城》的選節(jié),不過記憶里對于它的印象已經(jīng)十分模糊了,那時候非常喜歡看小說,覺得很遺憾為什么只是選節(jié)不是完整的文章,也會想象我到底錯過了哪些段落,錯過了些什么內(nèi)容。記憶最深刻的是文章的最后一段,儺送二老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印象里一直覺得這是個悲劇,可再次讀來,我竟然十分相信儺送二老一定會回來的。
文章里的茶峒像一個世外桃源,有的只是質(zhì)樸與純粹,安靜與美麗,好像世間的戰(zhàn)爭、苦難、饑餓都無法近及它的邊緣,它在自己的天地里忙碌、歡喜或哀愁,歡喜都是從內(nèi)心而來,而哀愁都是淡淡的,不使人悲傷,反而覺得很有味道。
作者描寫翠翠與爺爺相依為命的生活,在碧溪岨的家里,在進出茶峒的渡船上,在屋后的白塔下,在附近的竹林里,在篁竹中鳥雀的啼鳴中,也用許多的細節(jié)刻畫祖孫兩人,讓他們身上既有著茶峒人都有的美好品德,也有著他們獨特生活與性格。
爺爺在渡船上守了五十年,他盡職盡責,像家人一樣對待每一個過渡人,知道他們都要趕去城里看端午節(jié)的龍舟賽,自己就舍棄這一年一度的熱鬧,知道過渡人是趕著進出城吃晚飯,一直堅守在渡船上,沒有誰要求他必須這樣做,他也不是為了報酬。其中有一個細節(jié),爺爺定下的規(guī)矩是絕不收取過渡人的錢物,即使有人非要把錢擲到船里,讓他來不及撿還,他也會讓他家的黃狗和翠翠幫忙把錢還去,翠翠也深深記著爺爺?shù)慕陶d,有一次王鄉(xiāng)紳的太太給了她幾個銅錢,她因為愣著一直看和她一樣大年齡的鄉(xiāng)紳小姐,竟然忘了還給人家,可過一會反應過來還是追了一個山頭硬是還了錢,看著這里我很感動,人間依然有真的視錢財為身外物的清貧人家呵。
當然,小說的重點是講翠翠與天保大老、儺送二老三人純純的愛情,兄弟二人同時愛上一個姑娘,這在茶峒人眼中不算什么稀奇事,坦坦蕩蕩,他們認為水是隨處可流的,愛情是隨處可發(fā)生的,他們也不會如現(xiàn)在人般躲躲藏藏或者拱手相讓,他們會以當?shù)厝颂厥獾腵方式較量,在夜里站在對岸的山崖上唱歌,勝出的人理應得到心愛的人,另一個也不會覺得有什么?墒谴浯渑c二老互相歡喜,大老心中郁結(jié)以致在茨灘出了事,也就使事情變得有點不可控制了,翠翠心中對二老純純的愛從不曾說出口,爺爺也是從各個細節(jié)觀察揣摩出來,不過看到那里時候,我以一種欣賞的心情,覺得那種感情十分美好,純凈透明,像山楂樹之戀里的靜秋和老三的愛。
儺送二老可以選擇王鄉(xiāng)紳女兒的新碾坊陪嫁,可是他寧愿要一艘渡船。雖然因了哥哥的原因內(nèi)心埋怨翠翠的祖父,家里也因翠翠間接的造成了大老的死,不愿意這門婚姻,可是二老還是不愿意放棄自己對翠翠的愛情,翠翠雖然也歡喜二老,可是或是羞澀或是不安的原因她從不曾回應過什么,在家里問二老要一個對王鄉(xiāng)紳女兒的回復時堅持下了桃源縣,或許他是想讓時間來沖淡家里因哥哥的死隱約給翠翠的偏見,或許是想給自己點時間好好想想這件事,或許這個虎實的年青人是想給翠翠一點時間也說不定。
直到最后作者也沒有寫到他回來,可是這次我卻偏執(zhí)的相信,他一定會回來的。就像依然相信美好的愛情仍然存在一樣,這個世間,你只要相信美好,美好便不會辜負你吧。
邊城讀后感13
午后的陽光暖暖,透過紗窗,靜謐地灑在書桌上。閑來無事,捧起《邊城》,感受湘楚的動人景色,體味淳樸的風土人情。
初見,是“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靜靜的水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shù)”的恬靜美麗。湘西的景色被沈從文這樣輕描淡寫,筆筆點綴,更增添了引人的韻味。循著沈從文的筆跡,繼續(xù)追尋著湘西的美,那里有被夕陽烘成桃色的薄云,有柔和如銀白色綢緞的月光,有浮在溪面上的,也有揉在雜草間的蟲鳴.....溫柔、恬靜、遠離塵世,湘西仿佛將世間一切褒義詞都包攬于身。
湘西的美不僅在山水之間,還在于社會之中。原始的吊腳樓,搖曳的紅燈籠,潮濕的青石板,竹制的背簍,苗族女孩的圍裙和銀飾.....博大精深的湘西文化在沈從文筆下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湘西的美令人心醉,令人神往,湘西文化更引人去探索。在我所到過的湘西土地上,男子女子都有特色的民族服飾,女子帶著能發(fā)出清脆聲音的銀飾,男子的衣服也是五彩斑斕,著實印證了“男女垂髫,短衣跣足,以布勒額,喜斑爛服色”!哆叧恰分械拿褡屣L味與之極為相符。神州大地,容納了56個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在這秀美的湘西之地,湘西文化是這文化畫卷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山水之美不及人性之美,以自然之明凈狀寫人心之明凈才是《邊城》的升華。
憨厚熱情的祖父,活潑靈動的翠翠,他們和大黃狗相依為命,生活在這美麗的湘西大地。祖父閱盡人事,飽經(jīng)風霜,卻依然保持善良,“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于本人的意義,只靜靜在那里活著”他風里雨里為無數(shù)人擺渡,他從不多占別人半點利,推脫不掉的余錢他也會慷慨的買些茶葉、煙草贈送給過渡之人。他極度的熱情、善良、助人為樂,令人動容。他的助人、愛人是對自己職務的堅忠,是對自己的要求。在這里,祖父的愛人與自愛達到高度的統(tǒng)一,也令人尊敬。祖父的身上,頗有敬業(yè)的味道。
翠翠是祖父唯一的親人,是爺爺捧在手心里怕化了的掌上明珠,正值豆蔻年華的翠翠天真善良,在情竇初開的.年紀愛上了儺送,可最后儺送離家出走,翠翠只能凄涼地守著渡船,盼著心上人的歸來,“這個人也許明天就回來,也許永遠也不回來了”,翠翠的執(zhí)著等待,是她對儺送的最純凈的愛,最單純的愛。天保愛翠翠,他知道弟弟也愛著翠翠,所以他最先提議“歌戰(zhàn)”,他也最先妥協(xié),他愿意成全弟弟而讓婚,最后意外身亡的他,可謂是為了愛情和親情殉情。淳樸的親情,真摯的愛情,這是天保擁有的最珍貴的東西。
個人之美為小,團隊之美為重。端午節(jié)時,鎮(zhèn)上的人民一起掌控著龍舟的前進,一起為勝利吶喊助威,孩童們一起嬉戲打鬧,節(jié)日的氛圍在大家的歡愉下變得更加濃厚,空氣中四處彌漫著湘西人民的團結(jié)友愛和純潔善良。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美麗的湘西就孕育出了一個個淳樸的人兒,在湘西這里,只有傳統(tǒng)文化一直歌頌吟詠的美德——敬業(yè),愛人愛己,友愛兄長,團結(jié)和諧……沒有塵世的喧囂與嘈雜,沒有急功近利,沒有金錢腐敗,沒有享樂迷奢。當代社會的人性,無法經(jīng)揣測和考驗,深究人性本質(zhì),也許就暴露了陰險與丑惡!胺隼先吮挥灐、“為錢燒死雇主妻子孩子”,諸如此類的時間讓人們膽戰(zhàn)心驚,也讓社會溫暖不再!哆叧恰分心切┘儍舻母星,那個純凈的社會,都是沈從文在告訴我們:“我們的時代要多一些純凈,少一些功利!”倘若我們?nèi)巳硕寄苷嬲\,都能忠誠,那和諧的日子的到來哪里還遠呢?愛與美,需要被融入社會。
“這些誠實勇敢的人,也愛力,也仗義”愿這是多年以后社會的模樣,愿愛與美永存人間。
邊城讀后感14
《邊城》初識時是高中的節(jié)選課文,翠翠的故事讓我很是著迷,于是便買了本書看,于是一發(fā)不可收拾,陶醉其中,那些情節(jié)現(xiàn)在任然歷歷在目。那時我?guī)缀跏且豢跉庾x完了,即便是現(xiàn)在我還記得當時的心情,賞著一幅很唯美的畫面,但卻有一種很莫明的悲傷。依然記得那個美極了的茶峒,“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shù)!蹦鞘且环N沉重古老而又靜止的邊城風景,如畫,直教人傾倒。而且那里處處是濕潤透明的湘楚景色,處處是淳樸赤誠的風味人情。除了風景,茶峒的人文環(huán)境也是令人流連忘返,人們都是樸實的,似處于《桃花源記》中的那片世外佳處一樣,日日的生活都是那樣恬淡,與世無爭。于是,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戶人家,家里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只黃狗。這就成了一幅優(yōu)美的圖畫女孩是翠翠,老人便是她的祖父。祖父在河邊過渡;蛴酗L和晴朗的天氣無人過渡,鎮(zhèn)日長閑,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門前大巖石上曬太陽;或把一段木頭從高處往水中拋去,鏃的使身邊的黃狗自巖石高處躍下把木頭銜回來;或翠翠與黃狗張著耳朵聽祖父講城里很多年前的戰(zhàn)爭故事;或祖父同翠翠兩人各把小竹做成的豎笛含嘴里吹迎親送女的曲子。遇到過渡的是新娘。翠翠必爭著做渡船夫。站在船頭,懶懶的攀緣纜索讓船緩緩過去;ㄞI到岸拉,翠翠必戰(zhàn)在小山頭,目送這些遠去,方回轉(zhuǎn)船上,把船靠近近家的岸邊。獨自哼唱或采一把野花束在頭上裝扮新娘子。這樣的生活,平靜,古老而祥和,自然樸實。然而,祥和背后,也遮不住影藏的淡淡憂傷。因為故事的主線是一段愛情的悲劇。
“順順”是一方豪杰紳士。他的兩個兒子“大老”和“二老”受父親江湖風范教育熏陶,在浪里行船摔打錘煉,皆成為江湖“岳云”式聰明英俊少年。在渡溪或“逮鴨”的競技后,兄弟二人心中都是與翠翠一見鐘情,深深愛上了美麗的翠翠,“二老”儺送為追求翠翠寧可要條破渡船而不要那座“新碾坊”。“大老”天保在與翠翠提親的一次次混沌不清的“馬路”,“車路”推辭中,決不放棄對美的追求,執(zhí)著的兄弟二人互明心事后,毅然甘愿站在月夜山崖上為翠翠唱“三年六個月”的歌。文章看似文字輕松酣暢的流淌,實則筆墨濃暈幽幽的`凝重。由于從未有過母愛和做為女性的涉世,心理孤獨的翠翠面對癡心愛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沒,躲避推脫,終于憂郁等待竟是一場悲劇。山崖上再也聽不到天保和儺送兄弟月夜的山歌,天保在漩渦中溺水身亡,儺送悲痛之際又不愿接受家中“新碾坊”的催逼,去了遙遠的“桃源”地方。在這令人心碎的時刻,爺爺在吃了掌水碼頭“一悶拳”的怨恨后,那個暴雨雷鳴的夜晚,碧溪岨的白塔終于倒塌,翠翠唯一的親人,辛勞一生的老船夫在睡夢中帶著憂慮和期待撒手西去。翠翠在楊馬兵等人述說中,明白了一切,她痛哭了一個晚上,可是那如歌的歲月似白河流水滔滔而去。人間每天都在發(fā)生悲歡離合,這和時代的背景是分不開的,但撇開那些令人傷心的悲劇去看里面的每個人、每個風景、每個生活片斷,你會驚異地發(fā)現(xiàn),沈從文先生給我們描繪了一個多么美麗的世外桃源,那里純樸的民風是我們這個霓虹閃爍的大都市里所沒有的,它好似一股清泉,它又似一縷清風,吹走了我臉上的塵土,帶來一絲溫馨。多么希望在邊城能看到翠翠像以前一樣地快樂地生活著,而那條祖父渡了大半輩子的船會依然來往于溪間,那條黃狗也應該守在門前等待一桌噴香的晚飯。
在當代社會,物質(zhì)生活充裕,但生活的物質(zhì)環(huán)境和精神環(huán)境卻相對弱化。我們呼喚文學作品中的純凈而美好的風景和人情,期待它由“童話變?yōu)楝F(xiàn)實”。尋我的邊城,尋心靈的那份寧靜,我想我是會有一座邊城的。
邊城讀后感15
前幾天又看了一遍沈從文的《邊城》,再次被文中人物的善良所感動,同時也被他們之間純真的愛情所吸引… …真可謂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合上書,拭干眼淚,視線轉(zhuǎn)向窗外,思緒開始飄飛……
青山、秀水、夕陽、白塔、飛鳥、虎耳草,還有那美麗的晚霞,在邊城的天空上如顏料般蕩漾開來,是一種寧靜的幸福,同時也意蘊著一股淡淡的哀傷。
書里的女主人公“翠翠”是一個美麗純潔的女孩子。她自幼父母雙亡,由靠擺渡為生的祖父撫養(yǎng)長大。多少個黃昏里,翠翠獨坐在山頭的白塔下,看天,看云,看滿枝的落花隨潺潺的溪水流走,如同自己飄逝的年華。
這樣的邊城是美麗的,溫柔而但又有幾分凄涼,翠翠便是在這里平靜地度過了14年,然而14年后翠翠的生活出現(xiàn)了轉(zhuǎn)折。15歲,就在朦朧的15歲,情竇初開的少女第一次嘗到了愛情的滋味,盡管這段感情沒有任何雜質(zhì),但卻比什么都要來得沉重。邊城很小,世間的事也多有巧合,巧到天保和儺送倆兄弟同時愛上了翠翠,但翠翠對這一切卻毫不知情。無疑,她是天真的,她愛上了儺送,她愛上了夢中那美妙的、悠揚的、回蕩在整個山頭的'歌聲。這歌聲給了她一雙翅膀,帶她去尋覓幸福的方向,也安撫了翠翠那顆長年徘徊在渡口,早已厭倦漂泊的心。那時候,翠翠的生命也因此充滿了希望。
可生命往往錯置,幸福往往易逝,就像短暫駐留在春天的候鳥,一去不復返,只是一路上青春小鳥掉下的長不回的羽毛。
翠翠的愛情只有一縷歌聲和一把虎耳草作為承載物,簡簡單單,然而一個音符、一片葉子又怎能承載天保死的成全呢?能嗎?
無星無月,夜色很濃。夜很靜,人更靜,唯有那秋蟲的低訴,更顯寂寥。
有多少個日子翠翠沒有聽到儺送的歌聲了?很久很久吧。儺送離開了邊城,戴著一副精神的枷鎖遠走他鄉(xiāng)。他怎么能忘記哥哥的死呢?他怎么能忘記那日在山頭沉默的黯淡眼神呢?他怎么能忘記哥哥決意闖灘的那種絕望呢?能嗎???
操勞一輩子的祖父看著那些關于翠翠母親的烙印,沉下去又浮下來,竟在15年后與翠翠生命的軌跡相重合。她們的命運驚人地相似,這,這難道是悲劇的又一個輪回?于是帶著滿腹心酸與悲愴,祖父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永遠地離開了翠翠。一坯黃土、一副棺木、滿天飛舞的紙錢……沉痛中,翠翠終于明白了一切,可惜遲了,一切的苦痛只得自己默默承受。
天保、儺送、祖父,他們每個人都以不同的方式或死或走離開了邊城,從翠翠的生命里消失了。也許,天保是個好人,儺送也是個好人,邊城里的人都是善良純樸的,可是他們都走了,走得遠遠的,誰來陪伴翠翠?誰來守護翠翠的夢?誰來呵護翠翠?誰來給翠翠一生的幸福?想著想著,我的視線再次模糊了,從婉約到蒼涼,這注定就是一場美麗、蒼白,且永遠游離的愛情。
煙水迷離,四野寂寥。只有翠翠獨自一個人守著渡船,依然癡癡地等待儺送的歸來,這種無望的等待是痛苦的,它一點點的消逝著翠翠的希望。
“也許這個人永遠都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就回來。”悲與喜相互交織,縈繞在翠翠心頭,眼前好像浮現(xiàn)出翠翠憂郁的臉龐,單薄的背影,哎,可憐的妙齡少女。
想那時少女心上花開,不知為誰;而少年夜半高歌的片刻光景,又是為誰。幾分哀思,幾分愁緒;幾分幽怨,幾分悲傷,無奈中已成為過往,化作一潭湘西碧水向東流。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悠悠邊城悠悠情,什么叫幸福?什么叫永恒?愛,為何如此沉重?
【邊城讀后感】相關文章:
《邊城》的讀后感10-20
邊城的讀后感07-30
《邊城》讀后感12-23
《邊城》 讀后感10-29
《邊城 》讀后感05-30
[精選]《邊城》讀后感07-25
《邊城》讀后感悟04-04
【經(jīng)典】《邊城》讀后感08-19
邊城讀后感[精選]08-23
《邊城》讀后感(精選)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