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語·雍也》學習心得
我們有一些啟發(fā)后,可以尋思將其寫進心得體會中,這樣就可以通過不斷總結,豐富我們的思想。那么問題來了,應該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論語·雍也》學習心得 ,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論語·雍也》學習心得 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傳統(tǒng)上認為,“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的是“關于學習的問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說的是“關于交友的問題〞,“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說的是“關于胸懷的問題〞。
“學而時習之〞中的“學〞與『莊子·天下』篇“百家之學〞的“學〞相同!皩W〞有作動詞用的“學習〞,有作名詞用的“學說〞等,這里應為后者,指思想主張,對社會、人生的總體認識!皶r〞不應解作“時常〞或“按時〞,而應解作“時代〞,也可引申為社會!傲暔暡粦鳌皽亓暔曋v,而應作實踐、采用講。下面的兩句與之相應,第二句中的“有朋〞其實就是朋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這樣,『論語』首章孔子表達的就是這樣的思想:如果我的學說被時代(或社會)所行用,那不就太令人感到喜悅嗎?退一步說,如果時代沒采用,可有人能夠理解我的追求,贊同我的學說,或者從遠方來與我一同討論問題,不也很快樂嗎?再退一步說,不但社會上沒人能采用,甚至沒有人能夠理解我的學說,我也能夠坦然面對,不慍不惱,正確對待,不也是一位有道德修養(yǎng)的君子嗎?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瑩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p>
孔子的這句話受到許多人的贊賞。他如此博學,還能虛心向別人學習,精神十分可貴。但更為可貴的是,他不僅要以善者為師,而且還要以不善者為師,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這段話,對于指導我們處事待人、修身養(yǎng)性、增長知識,對于提高我們邊檢人的業(yè)務水平和效勞水平,都是有益的在我看來,它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擇其善者而從之,見人之善就學,是虛心好學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見人之不善就引以為戒,反省自己,是自覺修養(yǎng)的精神。
這樣,無論同行相處的人善與不善,都可以為師。同時,這句話也表達了與人相處的'一個重要原則。隨時注意學習他人的長處,隨時以他人缺點引以為戒,自然就會多看他人的長處,與人為善,待人寬而責己嚴。這不僅是加強修養(yǎng)、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徑,也是促進人際關系和諧的重要條件。
孔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出自『論語』為政的第15句,其中,“思〞的意思為思考,思維;“罔〞讀wǎng,意思為迷惑,昏而無得;“殆〞讀dài,意思為沒有信心。這一句話的意思為:只學習而不動腦筋思考,就會茫然不解;只憑空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不解。
說明了學習與思考是人們在獲取知識過程中,兩個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思維活動。只學習不思考不行,只思考不學習也不行。只有將二者正確地結合起來,才算真正懂得了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系。
《論語·雍也》學習心得 2
作為一名教師已不是第一次與『論語』打交道了,『論語』在我看來像是一位變幻莫測的朋友,每次接觸都使我有不同的感想,更有新的發(fā)現(xiàn)。這個假期在教體局、校領導的安排下,我再次走進『論語』,與它進行心與心的交流。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它教給了我們很多處事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它告訴我們做任何事都應講原則,更應該把握原則里的分寸。我們今天總是在說什么事該做什么事不該做,什么事是好什么事是壞,其實有很多時候,一個事情的判斷不單單是好壞之分,只是看你什么時間做這件事,或者把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只要把握好這個尺度,就不會出現(xiàn)問題的孔子的一個學生曾經(jīng)問過他,有一個人說:以德報怨何如。以德報怨這個詞我們并不陌生,我們經(jīng)常說生活里頭有這樣的人,無論別人怎樣對不起他,他還是對別人那么好,我們覺得這樣的人格應該在孔子那里是得到贊賞的,可沒想到,孔子反問他了一句,“何以報德?〞孔子的意思是說一個人他已經(jīng)用德抱怨了,那他還留下什么去報人家的恩德呢?讀到這,我猶豫了。在此之前我一直認為以德報怨是大度是豁達的表現(xiàn),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這里孔子又教會了我一個做人的道理:以直抱怨,以德報德。就是說一個人,如果他有負于你,你可以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對待他,去處理這件事,但是你要留著你的恩德和你的慈悲去回饋那些真正有恩于你的人!
孔子說:“天人合一〞。于丹老師解釋說這種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諧。身為一名教師,那么我的和諧是什么?我想最根本的應該是教師與學生的和諧,教師和學生在我看來是相輔相成的一個組合,而不是對立的組合?鬃咏逃龑W生時態(tài)度是平和的,心中是有信念的我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每天面對的是一張張稚嫩渴望知識的小臉,他們年齡還小,思想尚未成熟,接受知識的能力比擬慢,這就要求我在教育學生的時候能夠心態(tài)平和,而且要對他們有信心,能夠發(fā)自內心的肯定他們。在我的職業(yè)道路上,我也會抱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態(tài)度與同事和平相處,做好我的本職工作。人們常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所以一個教師的心靈思想直接影響一批學生的思想觀念。于丹老師在“心靈之道〞中這樣說道:“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而且要用內心的淡定與坦然彌補遺憾。〞因此我在與學生接觸的時候即使有什么不開心的事降臨,我也要盡量平靜自己煩躁的心情,不把自己不良的情緒傳染給學生。因為我堅信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它盡快的過去,這樣我才會騰出更多的時間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我才會活得更有效率。我想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有一個好的心態(tài),還要把這種好的心態(tài)傳播出去教育學生在今天這么一個競爭劇烈的時代,保持良好樂觀的心態(tài)是多么的重要。要使他們明白在這個時代無論做什么事都要有一個坦蕩蕩的胸懷。
現(xiàn)在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是相對獨立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所以無論對朋友領導還是家人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掌握好親疏的分寸。距離和獨立是一種對人格的尊重,這種尊重即使在最親近的人中間也應該保有最美的境界。常言道:“誰人背后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人活一世,毀與譽,從來都是如影隨形的名氣越大,越是難以防止。今天把你捧上了天,明天又將你狠狠地踩在腳下。豈只是活著的人,即便是蓋棺之人,也難以定論?鬃釉唬骸拔嶂谌艘玻l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別人的攻訐也好,吹捧也罷,全不必當回事的假設有人捧你捧得太厲害了,其背后一定隱藏著某種目的就拿孔子本人來說吧,歷朝歷代的封建統(tǒng)治者們之所以如此推崇他,不過是利用他的學說,用以禁錮民眾思想,作為穩(wěn)固其階級統(tǒng)治的工具罷了。所以做人一定要腳踏實地,做事一定要問心無愧,不要被他人的花言巧語所迷惑,要認清糖衣裹著的往往是炮彈。贊也好,貶也罷,嘴巴是生在別人身上的,誰都有說話的權利,豈是誰能左右得了的?
孔子有這樣的名言:“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所不能也。〞“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天乎!〞意思是說別人不了解你,嫉妒你、攻擊你,你也不惱怒,而是時常反省自己,我還有哪些缺乏之處?與其浪費時間去還擊別人的指責,倒不如埋頭做自己的事,不怨天,不尤人,努力充實和完善自己。要堅信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是金子總會發(fā)光的!
孔子曾說過,看一個射箭手技術的上下主要是看他是否射中了靶心,而沒有必要非要到靶子后面去看看他是否射穿了靶子沒有。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其實向我們揭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道理:對他人不能太苛刻,寬容別人其實更是寬容自己。
人生在世,總是會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也總會產生各種不快與摩擦,在處理問題上,有的人會三思而后行,而有的人卻采取了極端的方式,害人又害己。有的時候我們寬容了別人,別人就會寬容我們,善待我們;而我們對別人苛刻,別人也會反過來以更加惡劣的態(tài)度來回擊我們。讓我們用寬容對待身邊的人吧,這不是消極或懦弱的表現(xiàn),而是真正的君子之度,是大家之風。
是『論語』使我對人生有了新的看法,對工作燃起了新的激情,它教會我最多的就是寬容。人與人之間需要寬容、需要理解。寬容是催化劑,可以消除隔膜,化解矛盾;寬容是潤滑劑,可以調節(jié)關系,防止碰撞;寬容是清新劑,會令人感到舒適,感到溫馨,感到自信。寬容是一種豁達的風范,更是一種幸福。它是一盞綠燈,幫助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通行。選擇了寬容,便選擇了財富!讀懂了『論語』,便讀懂了人生!
《論語·雍也》學習心得 3
通過學習『論語』,提高了我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過去只知道中國歷史悠久,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遠古時代,中國就有了四大創(chuàng)造:造紙術、火藥、指南針、活字排版印刷術,還有文明世界的絲綢之路,加之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祖先有留下了很多寶藏。
對孔圣人的認識,僅是泛泛知道一點點,只知道他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把自己的思想一下子搞亂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引進了外國經(jīng)濟、文化,雖然把我國的經(jīng)濟搞上去了,隨之社會風氣出現(xiàn)了很大的混亂。盡管中央領導一再出臺很多防腐倡廉的政策和法令,媒體不斷加大宣傳遵紀、守法、崇尚道德文明的法則,鼓勵見義勇為的行為,表彰好人好事,每年全國評選感動中國十大新聞人物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仍不能徹底改變社會秩序混亂的形勢。
在這關鍵時刻,我們接觸到了大成文化國學班,接觸到了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大成文化的傳播者,敬愛的楊老師,教我們學習了『弟子規(guī)』,使我認識到百善之首孝為先,孝敬父母是人生天經(jīng)地義的責任和義務,而對親情友情都同樣要付出熱誠的愛心,通過學習『論語』使我認識到:孔圣人一生都在追求仁德。不管在教育弟子中,或是在周游列國說教中,遭遇陳蔡絕糧困境中都能以博大的胸懷弘揚仁德。他的學生樊遲問孔子:“老師,仁是什么意思?〞孔子答復:“愛人〞。
在孔圣人看來,只有能愛人的人,才稱得上仁,仁者愛人。我們應該學習他高尚的品德,要以仁心待人,仁者愛人,要從我自我做起,首先要熱愛自己的祖國,熱愛黨,擁護社會主義制度,孝敬父母、長輩、師長,保護和關心周圍的鄰里、朋友。當他們有困難時,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盡全力幫助。如上車讓座指路,對有了災難的人應盡微薄之力捐款,對流浪街頭的殘疾人應隨多就少地施舍一點,這些都是一般人的舉手之勞。
孔夫子又說:“荀志于仁矣,無惡也。〞只要我們心中有了仁性,就會致力于愛,有了仁愛就不會再去做壞事。處處關心別人,保護大家,這樣人與人之間,社會才能和諧共處,有了和平、溫馨的環(huán)境,大家才能有信心、有決心快樂地建設自己的家園,把我們的祖國建設的更加繁榮富強。以往雖然自己也做了些關心幫助別人的小事,但距孔圣人的仁德思想相距甚遠,今后我要努力在晚年多做些善事好事,多給子孫周圍鄰里宣傳圣人、君子的仁、愛、崇的一個學生曾經(jīng)問過他,有一個人說:以德報怨何如。以德報怨這個詞我們并不陌生,我們經(jīng)常說生活里頭有這樣的人,無論別人怎樣對不起他,他還是對別人那么好,我們覺得這樣的人格應該在孔子那里是得到贊賞的,可沒想到,孔子反問他了一句,“何以報德?〞孔子的意思是說一個人他已經(jīng)用德抱怨了,那他還留下什么去報人家的恩德呢?
讀到這,我猶豫了。在此之前我一直認為以德報怨是大度是豁達的表現(xiàn),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這里孔子又教會了我一個做人的道理:以直抱怨,以德報德。就是說一個人,如果他有負于你,你可以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對待他,去處理這件事,但是你要留著你的恩德和你的慈悲去回饋那些真正有恩于你的人!孔子說:“天人合一〞。于丹老師解釋說這種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諧。
身為一名教師,那么我的和諧是什么?我想最根本的應該是教師與學生的和諧,教師和學生在我看來是相輔相成的一個組合,而不是對立的組合?鬃咏逃龑W生時態(tài)度是平和的,心中是有信念的我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每天面對的是一張張稚嫩渴望知識的小臉,他們年齡還小,思想尚未成熟,接受知識的能力比較慢,這就要求我在教育學生的時候能夠心態(tài)平和,而且要對他們有信心,能夠發(fā)自內心的肯定他們。在我的職業(yè)道路上,我也會抱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態(tài)度與同事和平相處,做好我的本職工作。人們常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所以一個教師的心靈思想直接影響一批學生的思想觀念。
于老師在“心靈之道〞中這樣說道:“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而且要用內心的淡定與坦然彌補遺憾。〞因此我在與學生接觸的時候即使有什么不開心的事降臨,我也要盡量平靜自己煩躁的心情,不把自己不良的情緒傳染給學生。因為我堅信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它盡快的過去,這樣我才會騰出更多的時間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我才會活得更有效率。我想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有一個好的心態(tài),還要把這種好的心態(tài)傳播出去教育學生在今天這么一個競爭劇烈的時代,保持良好樂觀的心態(tài)是多么的重要。要使他們明白在這個時代無論做什么事都要有一個坦蕩蕩的胸懷。
現(xiàn)在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是相對獨立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所以無論對朋友領導還是家人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掌握好親疏的分寸。距離和獨立是一種對人格的尊重,這種尊重即使在最親近的人中間也應該保有最美的境界。常言道:“誰人背后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人活一世,毀與譽,從來都是如影隨形的'名氣越大,越是難以防止。今天把你捧上了天,明天又將你狠狠地踩在腳下。豈只是活著的人,即便是蓋棺之人,也難以定論。
孔子曰:“吾之于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別人的攻訐也好,吹捧也罷,全不必當回事的假設有人捧你捧得太厲害了,其背后一定隱藏著某種目的就拿孔子本人來說吧,歷朝歷代的封建統(tǒng)治者們之所以如此推崇他,不過是利用他的學說,用以禁錮民眾思想,作為穩(wěn)固其階級統(tǒng)治的工具罷了。所以做人一定要腳踏實地,做事一定要問心無愧,不要被他人的花言巧語所迷惑,要認清糖衣裹著的往往是炮彈。贊也好,貶也罷,嘴巴是生在別人身上的,誰都有說話的權利,豈是誰能左右得了的?
孔子有這樣的名言:“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所不能也。〞“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天乎!〞意思是說別人不了解你,嫉妒你、攻擊你,你也不惱怒,而是時常反省自己,我還有哪些缺乏之處?與其浪費時間去還擊別人的指責,倒不如埋頭做自己的事,不怨天,不尤人,努力充實和完善自己。要堅信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是金子總會發(fā)光的!
孔子曾說過,看一個射箭手技術的上下主要是看他是否射中了靶心,而沒有必要非要到靶子后面去看看他是否射穿了靶子沒有?此坪唵蔚囊痪湓挘鋵嵪蛭覀兘沂玖艘粋非常重要的道理:對他人不能太苛刻,寬容別人其實更是寬容自己。
人生在世,總是會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也總會產生各種不快與摩擦,在處理問題上,有的人會三思而后行,而有的人卻采取了極端的方式,害人又害己。有的時候我們寬容了別人,別人就會寬容我們,善待我們;而我們對別人苛刻,別人也會反過來以更加惡劣的態(tài)度來回擊我們。讓我們用寬容對待身邊的人吧,這不是消極或懦弱的表現(xiàn),而是真正的君子之度,是大家之風。
是『論語』使我對人生有了新的看法,對工作燃起了新的激情,它教會我最多的就是寬容。人與人之間需要寬容、需要理解。寬容是催化劑,可以消除隔膜,化解矛盾;寬容是潤滑劑,可以調節(jié)關系,防止碰撞;寬容是清新劑,會令人感到舒適,感到溫馨,感到自信。
寬容是一種豁達的風范,更是一種幸福。它是一盞綠燈,幫助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通行。選擇了寬容,便選擇了財富!讀懂了『論語』,便讀懂了人生!
《論語·雍也》學習心得 4
不遷怒,不貳過
出自『論語·雍也』。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魯哀公問孔子:您的學生中誰最好學?孔子答復:顏回特別好學,他從不把怒氣發(fā)泄到別人身上,也不重復犯同樣的錯誤,可不幸的.是他短命,已經(jīng)去世了。自他死之后,我再沒見過哪個學生比他還好學。
映寰心得:不遷怒,是不怨天尤人,先找自己的不是,值得點贊;不貳過,是吃一塹長一智,不在同一處第二次栽跟頭,更值得點贊?桌戏蜃颖頁P顏回的不遷怒、不貳過,我叫它兩不原則。兩不原則應該成為我們做事、修身、立德、樹人的根本遵循。真正做到了,就會少犯錯或者不犯錯。
【《論語·雍也》學習心得 】相關文章:
論語雍也讀后感11-19
論語的學習心得01-12
《論語》學習心得07-17
論語學習心得04-04
論語學而篇學習心得11-03
論語學習心得15篇04-30
《論語》學習心得(通用32篇)10-17
論語學習心得體會10篇07-24
論語的作文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