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我們仨》有感合集15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領(lǐng)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我們仨》有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我們仨》有感1
聽說過錢鐘書與楊絳幸福的學(xué)者家庭是不少人夢寐的理想生活。前些天,偶然在家中書柜里看到楊絳寫的《我們仨》,便隨意的翻閱起來。
書是楊先生在女兒、先生相繼去世后寫的,并不厚實的一本書,平平淡淡的字句,卻承載著為人妻、為人母的深切情思。
其實我并不喜歡這種味道的書,看了總覺得一股驅(qū)之不散的陰哩,淡淡的幽怨,凄凄的離情。人生最大的悲哀和無奈莫過于死別生離,一句“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愁斷人腸!
書從一個萬里長夢講起,看似無邊無際,其實都是現(xiàn)實生活在夢境離的真切反應(yīng)。尤其是錢老一句:那是屬于老人的夢。不禁令我心寒,一個同樣的情景的夢莫非亦將橫亙在我的暮年?!
兩老相濡以沫、相首相助、相聚相失的生活令人心生向往。飄洋過海求學(xué)的艱辛,戰(zhàn)爭中輾轉(zhuǎn)相聚的`艱難,以及***運動中的困難也在兩人間的生活瑣細中化作了輕描淡寫。也許人生亦不過如此,無論彼時如何輝煌或困窘,到時候也不過塵歸塵、土歸土。管你是王侯將相身后仍是一抷黃土罷了!于是佩服楊先生的生活觀:不與世求,不與人爭,安安靜靜過日子。
女兒圓圓是父母的乖寶貝。既聰慧又孝順且貼心,我想養(yǎng)女莫過如此。有了女兒做三,家就完整了,不僅僅是恩愛夫妻,更增加了父慈女孝,其樂融融。過往從小到大的家庭歡欣細事躍于紙端,成為楊先生反復(fù)回味的幸福時光。
感人至深處是附錄里圓圓和父母的通信,那時候正是三人最艱難的時光,三人三地,聚少離多,圓圓和父親都大概知道時日無多,彼此的牽掛不舍可謂字字催淚,就不再細說樂。
匆匆閱畢,無異看了一場人生離合。幾許無奈,若干希冀,唯祝愿楊先生身體安好。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讀楊絳《我們仨》有感
楊絳先生百歲高齡寫《我們仨》,實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讀來,更驚覺老先生清晰的文思、雅致的文字和非凡的心態(tài)。
隨夢入境,而先生的夢并非虛幻。三人走散了,溫馨的家永遠沒了。年頭和年尾,老先生相繼失去兩位親人,這份傷疼是以如何的強勁摧殘風(fēng)燭殘年的老人?我從先生文字里懂得:“我的手撐在樹上,我的頭枕在手上,胸中的熱淚直往上涌,直涌到喉頭。我使勁咽住,但是我使的勁兒太大,滿腔熱淚把胸口掙裂了。只聽得噼嗒一聲,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東西。迎面的寒風(fēng),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我痛不可忍,忙蹲下把那血肉模糊的東西揉成一團往胸口里塞;幸虧血很多,把滓雜污物都洗干凈了。我一手抓緊裂口,另一手壓在上面護著,覺得惡心頭暈,生怕倒在驛道上,踉踉蹌蹌------”由熱熱鬧鬧、相扶相持的三個人變成孑然一身,孤單落寞的日子更顯往日的歡樂。先生無窮無盡地追憶丈夫和女兒,相思之苦,肝腸寸斷!拔业肝夷茏兂梢粔K石頭,屹立山頭,守望著那個小點。我自己問自己:山上的石頭,是不是一個個女人變成的“望夫石”?我實在不想動了,但愿變成一塊石頭,守望著我已經(jīng)看不見的小船。但是我只變成了一片黃葉,風(fēng)一吹,就從亂石間飄落下去。我好勞累地爬上山頭,卻給風(fēng)一下子掃落到古驛道上,一路上拍打著驛道往回掃去。我撫摸著一步步走過的驛道,一路上都是離情!币黄S葉,守望生命終極。生命有限,情海無邊。先生的堅貞和守護是百年的厚重和境界。痛刻骨銘心,與日劇增,但先生在頑強繼續(xù)。她夜以繼日地與時間賽跑,用她的話說是抓住“回家”之前的分秒。先生的堅強與豁達讓我想到胡楊林,千年風(fēng)范,堅韌不拔。
先生博學(xué)強識,知識淵博,聲望極高,然讓人感嘆的是她為了愛情甘愿屈居并付出,用智慧和大愛精心營造著家編織著生活!拔覀冞@個家,很樸素;我們仨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鐘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fù)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痹谙壬貞浿,沒有過不去的坎,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這種樂天和自信是彌足珍貴!安灰o”是先生給丈夫的定心丸,弱女子以四兩撥千斤的力量承擔家庭重擔,免除后顧之憂,乃錢老先生的福氣。更讓人敬佩的是,忙碌家務(wù)事并沒有捆住先生的手腳,影響她的事業(yè),書中寫到,讀書和工作是她和丈夫最大的愛好。也正如此,先生的魅力如深海珊瑚,底蘊深厚、通靈炫目,神秘瑰麗,女人能將人生演繹如此精彩的莫過于先生。
不管世風(fēng)如何,也不管身份改變,先生一以貫之地保持低調(diào)平實之風(fēng),淡薄名利,寧靜超然。書中寫到,“嚶其鳴兮,求其友聲。”“有名氣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們希望有幾個知已,不求有名有聲”。老夫婦德高望重,著作等身,卻不要辦公室,不用秘書,有車也不坐,除非到醫(yī)院看病。誠實的品格同樣躍于紙上:“我們?nèi)缫优,不是無路可走?墒且粋人在緊要關(guān)頭,決定他何去何從的,也許總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們從來不唱愛國調(diào)。非但不唱,還不愛聽。但我們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開自家人。我國是國恥重重的弱國,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們不愿意。我們是文化人,愛祖國的文化,愛祖國的文學(xué),愛祖國的語言。一句話,我們是倔強的中國老百姓,不愿做外國人。我們并不敢為自己樂觀,可是我們安靜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比绱酥卑滋孤实恼Z言,需要氣質(zhì)和定力來支撐。說實話、干實事,做人起碼的要求,卻總是難以實現(xiàn),而先生風(fēng)雨百年,仍能如此,這便是一種深入骨髓的自覺了。
感謝楊絳先生,讓我讀到這樣清新脫俗的文字!感謝先生,告訴我做人做事的真諦即本原、珍惜。反復(fù)品味,我亦進入太虛幻境:夕陽正好,浩瀚無邊的水面如鏡,遠遠望去,一朵曠世蓮花圣潔奪目,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地綻放、爛漫,任憑風(fēng)吹雨打,她自巋然不動,唯有清香飄來,沁人肺腑.....
讀《我們仨》有感2
說起這本書,對于我來說,其實應(yīng)該算是一次偶然的機會,然后閱讀了這本書,當初的自己還是一個學(xué)生,因為當時自己心儀的女孩特別喜歡看書,而且對楊絳先生特別的崇拜,在一次聊天的時候,說起楊絳,她滔滔不絕,對于《我們仨》更是非常的喜歡,而自己想著,一個女生,這么喜歡一本書,這本書到底有多好呢?然后自己就買了一本,然后再無聊的選修課看著這本書。
對于這本書,因為自己沒有經(jīng)歷過太多,所以對于這本書當初看的'時候模模糊糊,也沒有看出哪里比較好,如今自己當了父親之后,經(jīng)歷了更多之后,對于這本書的理解就又更深了一點,全書的前兩個部分一直在說夢,第三個部分便是現(xiàn)實,是楊絳先生對一家人的回憶,這種回憶在我看來就是一種對至親至愛的一種回憶,是一種對生活的一種回憶,對楊絳我先生來說,這大概是回憶無窮吧,而這本書也是一位老人記錄了自己和丈夫、女兒一起生活的63年間的點滴,相信不同年紀的看到這本書的感受都不一樣。
對于這本書,前兩部分說夢,第一部分就是夢是鐘書離我而去,第二天鐘書安慰我,心里也是變得十分的寬慰,于是似乎鐘書記著我的話,讓我做了個長達萬里的夢,而第二部分在我看來,是最讓人受罪的,自己一生最愛的兩個人離開人世,一個一個女人,承受的住這樣的悲痛嗎?這樣的一部分只能簡要概括,而楊絳先生的感情寄托在說中,只有投入進去,才知道,原來一切離自己這么近又這么遠,誰不會經(jīng)歷這樣的事情嗯?而楊絳先生將這些記錄下來,更是讓人佩服,心中的悲痛無法用言語來形容。
第三部分就是現(xiàn)實,在至親的兩個人離開楊絳先生之后,她一個人孤零零在這個世上,每天看到家里的一件小物品,都會發(fā)呆很久,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這個概括確實很貼切,雖然我們都稱她為先生,但是她始終還是一個女人,丈夫的妻子,女兒的母親,兩個人至親的都離開了她,她的悲傷沒有人替她承受。只留下她一個人在世上。
對于全書最后1997年阿媛去世,1998年鐘書去世,我們仨就此走散了,在連續(xù)的兩年的時間,這么好的三個人就這么走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溫馨的家庭最終煙消云散,只留下孤獨的她在尋覓歸途。
讀《我們仨》有感3
這本書是18年讀的。也是想了很久終于是翻開了。讀書特別少的我似是到了高中才認識到楊絳先生與錢老。不僅僅是很高的文學(xué)素養(yǎng)與成就,兩人的感情也是無限令人羨慕的,而這種和諧而平等的家庭關(guān)系,更是令人所向往的。筆記也是那時候記得,那時候沒有很深刻的認識。但還是想原封記錄下來。
我想,一個人的出處去就,是一輩子的大事,當由自己抉擇,我只能陳說我的道理,不該干預(yù)。
其實不止是一個人的出處去就我們只能陳述道理不該干預(yù),就連別人的處事風(fēng)格我們也不當過于干預(yù)。這都是自己的事情,即便關(guān)系再好我們也不能去改變別人的決定。曾經(jīng)的自己也會這么不懂事,覺得和一個人關(guān)系很好,當他某些事情做的.不夠好的時候會與其講道理,當講不通的時候就會很生氣然后對其發(fā)脾氣然后與其爭論,后來覺得這樣的自己真的很不講道理。一個人的為人處世,出處去就不都應(yīng)該自己來做主嘛,我們又有什么權(quán)利去過于干預(yù)呢。
鍾書和我不在一處生活的時候,給我寫信很勤,還特地為我記下詳細的日記,所以,他那邊的事我大致都知道。
想起了朱生豪的情書,沒有甜言蜜語,盡是瑣碎生活,卻也寫的深入人心,說是其文采好,不如講大抵最好的感情就是這樣。慢慢品,靜靜藏。
我們一方面愿意她能多留學(xué)一年,一方面得忍受離別的滋味。父母總是很矛盾的吧。一面牽掛我們在外不易,一面又愿我們在外多學(xué)點東西,走出那方小土地。大概我們的健康幸?鞓肥撬麄冏畲蟮男脑噶税伞
無官一身輕,顧問雖小,也是個官。想起了季老的三辭桂冠。不慕名利,灑脫,超俗。作者:瑾瑄
讀《我們仨》有感4
關(guān)于寫作,有人喜歡用華麗的辭藻堆砌,仿佛是為了掩蓋貧瘠的思想情感,又或者是展示自己龐大的閱讀量。有人喜歡用最平實的語句,去描繪最真摯的情感。因為簡簡單單才是真,而情到深處自然就濃了。楊絳先生的文字就屬于后者。二零零二年出版了這樣一本書,它出自一位九十一歲老太太之手,篇幅很短,只有十多萬字,內(nèi)容也很平凡,就是老太太追憶與深愛的丈夫、女兒在一起的日子。沒有故作高深,也沒有吶喊呼號,只有漫長人生中平凡的片段與點滴。然而就是這樣一本看似平淡無奇的書卻感人至深。這本書,就是著名作家楊絳先生的《我們仨》。
說到楊絳,很多人都知道她是著名學(xué)者錢鍾書的夫人。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時,隨著電視劇《圍城》的播出,許多人都知道了錢鍾書。慢慢的,人們也通過錢鍾書知道了他的夫人楊絳,也許有人認為,楊絳出名是借了錢鍾書的光,其實,楊絳本人也是著名的學(xué)者,在現(xiàn)代文學(xué)史上也有著突出貢獻的。楊絳本名楊季康,生于一九一一年,一九三二年畢業(yè)于蘇州東吳大學(xué),一九三五年到一九三八年留學(xué)英、法,回國以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xué)院清華大學(xué)任教,1949年以后在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文學(xué)研究所外國文學(xué)研究所工作。她是著名作家、翻譯家、外國文學(xué)研究家。一九三二年,二十一歲的楊絳從東吳大學(xué)畢業(yè)后考入了清華大學(xué)文學(xué)院,就是在這里,她和錢鍾書相識相戀,從而結(jié)成了一個令無數(shù)讀書人羨慕的夫妻志同道合,比翼雙飛的學(xué)者家庭。一九三五年楊絳與錢鍾書結(jié)婚,兩年后他們有了一個女兒錢瑗,和他們一樣,錢瑗也是高級知識分子,大學(xué)教授,這是一個多么完美的家庭。然而在一九九七年,這個家庭破碎了。不滿六十歲的錢瑗因病先于二老去世。一年之后,一九九八年,八十八歲的錢鍾書先生也因病逝世。在人生之路上,一個完滿的三口之家只剩下了一個風(fēng)燭殘年的老太太。四年之后,九十一歲高齡的楊絳推出了回憶錄《我們仨》。這本書原本是錢瑗生前準備寫的,后來楊絳來寫,一半是為了傾訴自己的思念,一半也是為了完成女兒錢瑗的心愿。
這本《我們仨》追憶了楊絳一家三口在漫長的六十三年時間里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和點點滴滴。然而這本書非常引人注目的是,它的結(jié)構(gòu)很特殊,它不是平鋪直敘地敘述在過去的歲月里,這一家三口所經(jīng)歷的日子和故事,而是有虛有實地分作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我們倆老了”,很簡短,就一頁,講了一個楊絳夢到錢鍾書不見了的故事,夫妻之間唇齒相依的深厚情感就在這短短的篇幅里催人淚下的浮現(xiàn)。這也為全書立下了一個“離別”和“思念”的基調(diào)。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仍是在講述一個“萬里長夢”延續(xù)著上一個夢境,把我們仨一起生活的點點滴滴揉進一個先歡喜后悲傷的生離死別的場景。如果說美好回憶像一碗粥,溫暖、治愈,讓曲折的旅程無時無刻不被幸福包裹,那么萬里長夢就像一壺酒,辛辣、清冽,如夢如幻,一點一滴都在刺痛神經(jīng)。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這里才是寫普通回憶錄的手法,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一九三五年楊絳錢鍾書伉儷赴英國留學(xué)并在牛津喜得愛女,一直到一九九八年錢鍾書逝世這六十三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楊絳先生以“我們仨”作為這部書的書名,我想她暗示的是,我們仨已經(jīng)在這六十多年的歲月的磨折當中成為了楊絳先生生命的大多數(shù),甚至是全部。
我感到令人最感動和印象最深刻的,那就是書中文字流露出來的一家三口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的深厚情感。而特別令人羨慕和贊嘆的是楊絳和錢鍾書的那種心心相印,唇齒相依。這種濃厚的深情真是令人頓起“只羨鴛鴦不羨仙”的感覺。
生活中的傳奇很少,不過間或也有,他們倆是其中之一。其實錢鍾書和楊絳在大學(xué)的'時候就認識了,那個時候錢鍾書的名氣很大,是清華四大才子之一,然而楊絳后來卻回憶說“我初識鍾書的時候,他穿一件青布大褂,一雙毛布底鞋,戴一副老式大眼鏡,一點兒也不‘翩翩’!北M管初次見面沒有交談,但他們還是一見鍾情了。在第二次見面的時候,錢鍾書告訴楊絳“我沒有訂婚”,楊絳回答道“我也沒有男朋友”,就這樣他們兩人戀愛了,錢鍾書和楊絳兩個人在家世、心靈、才學(xué)上的無比契合造就了這一對珠聯(lián)璧合令許多人羨慕的猶如神仙眷侶一般的夫妻。那么這對夫妻如果其中的一個離開了,另一個會怎么樣呢。在書的第一部分,楊絳寫出了那種孤單、慌亂和凄涼。文字不長,卻是無比的落寞,惆悵和催人淚下,其中飽含的是楊絳對相濡以沫一輩子的丈夫的深深眷戀和不舍。
有人評論《我們仨》說,面對夫逝女亡的靜思和追憶,楊絳的文字竟然沒有一句悲痛欲絕的詞語和撕心裂肺的吶喊,相反,在那些溫柔、細膩、樸實的字里行間,讀到的是這一家子面對困苦時的平靜,面對贊譽時的低調(diào),面對風(fēng)雨時的淡然和面對變遷時的相濡以沫,我覺得這的確是一個非常中肯的評價。
楊絳先生的文字是在近百年的風(fēng)雨人生中,一點點浸潤滲透出來的文字。這一點在書的第三部分表現(xiàn)得最為充分。淪陷在上海的那段時間是他們最為艱苦的一段日子!叭毡救朔峙浣o市民吃的面粉是黑的,篩去雜質(zhì),還是麩皮居半,分配的米,只是粕,中間還雜有白的黃的黑的沙子。黑沙子還容易挑出,黃白沙子雜在粕里,只好用鑷子挑揀,聽著沿街有賣米的,不論多貴,也得趕緊買”。條件如此惡劣,楊絳的文筆卻依然從容,恬淡。這個時候,錢鍾書雖然任教于震旦女子文理學(xué)院,可是薪水不多,由于大環(huán)境的惡化,一家人的生活更是困頓到了極點。然而楊絳的文字中依然沒有半點怨天尤人。就在這樣的境況下,錢鍾書仍然碩果累累,他重要的學(xué)術(shù)著作《談藝錄》的后半部,散文隨筆集《寫在人生邊上》,以及著名長篇小說《圍城》等重要作品都是這一時期完成的。那么這些成就是如何取得的呢?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都取決于楊絳所做出的巨大犧牲。而這些對于家庭的付出,在這段文字里楊絳只寫了簡簡單單的一句話“我在小學(xué)代課,我寫劇本,都是為了柴和米”。
《我們仨》這本書是散文,本來的重點并不在于對人物的刻畫,然而在楊絳樸素的妙筆下,“我們仨”的形象卻栩栩如生的浮現(xiàn)出來。在作者娓娓道來的文筆下,“我們仨”是立體的,有血有肉的,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的一顰一笑,一嗔一怒都是那么生動,那么可親可愛,讓我不知不覺地融入他們單純而又溫馨的世界,處處洋溢著的人情味和他們那種美好的個性和品格。
楊絳的筆觸總是平緩的,溫暖而洋溢著淡然的味道,就像秋天的落葉,冬日的陽光那樣,平靜而柔和。那種經(jīng)過歲月滄桑的洗禮,那種大愛無言,榮辱不驚的情懷也許正是感動我們的精神力量吧。
讀《我們仨》有感5
當我們抱怨這世界不公平的時候,靜下心來,尋找生活中最真實、最平凡的感動。歲月是把無情刀,帶走了所有的一切。站在時光的風(fēng)口浪尖,只剩下無窮的回憶,無法改變的結(jié)局,卻依然要堅強的走下去。三個人的時光,一個人的回憶……
一、萬里長夢
書的開篇第一部,以楊絳的一個患得患失的夢開始。這也許就是對生命將息的暗示。雖然錢鍾書一味的安慰她,說這只是老人夢,也沒有絲毫緩解。夢中,楊絳苦苦尋找錢鍾書,可要么走入一連串死胡同,要么在車站等待,凄凄惶惶的等不到人。那一句“好像只要能找到他,就能一同回家!闭f的是那般讓人心痛。楊絳對家的定義很簡單,哪里有‘我們仨’,哪里就是她的家!斑@是一個萬里長夢,夢境歷歷如真。醒來還如在夢中,但夢畢竟是夢,徹頭徹尾完全是夢!比绱宋乃嚨'寫作與優(yōu)美的辭藻都掩不了楊絳心中的悲傷。女兒沒了,丈夫沒了,家沒了。只剩下了自己,只剩下了曾經(jīng)的回憶。
二、長夢終了
“鍾書大概是記著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個萬里長夢……”接上第一部,第二部分楊絳以其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后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故事就從一個莫名的電話展開。錢鍾書被邀去山上開會,而楊絳和她的女兒阿圓都很擔心,幸好鍾書先生打來一個電話,告訴她們開會地址——古驛道。在一番波折下,楊絳與阿圓終于與鍾書先生相見。而如楊絳所說:“我們?nèi)齻人,很單純;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與世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痹诠朋A道上相聚的時光是快樂的,所以當阿圓與鍾書先生離開后,楊絳是不可能不會悲痛的。這個雖然很長,但過程還算美好的夢終于在這樣的結(jié)局下,終了。
三、一個人的思念
“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边@是一句多么平實的話語,然而我卻從中讀到了楊絳空留一人的心酸與刻骨銘心的思念。第三部分,楊絳用平實感動的語言回憶了她們從1935年的赴英留學(xué)到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錢先生逝世這一段漫長的時光。不論暴風(fēng)驟雨,他們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已經(jīng)成為楊絳一生中最安全的庇護所。“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世上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與有憂慮!拔仪逍训乜吹揭郧爱斪鳌覀兗摇脑⑺皇锹猛旧系目蜅6,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天上人間,陰陽殊途,卻難斷摯情。碰到困難,他們總是一同承擔,困難就不再難。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有趣。所以,他們仨,是不同尋常的遇合。
讀《我們仨》有感6
這是關(guān)于親情、回憶、思念的敘述,它有個通俗不過的主題——我們仨。
這本書講述錢鐘書溫馨的家。在這個家中三個人互相守護的感人故事。它好像一抹清風(fēng),那么的清新,吹散走噪熱,陪伴我的暑假。
簡單的三個字,卻包含著一個家庭的互愛,不多不少,似他們每句話前加上的“我們仨”成為彼此之間的默契。
故事從夢引入,“在一個不知是什么的地方,太陽已經(jīng)落山,黃昏薄暮,楊絳竟走丟,她著急,她喊著錢鐘書的名字,聲音在空空的曠野中……”當她向錢鐘書講起這個夢時,錢鐘書只是淡淡地說,老。
是啊,轉(zhuǎn)眼間,他們老,兩位一起走大半生的風(fēng)雨,無論一個眼眸,一抹微笑,彼此都已經(jīng)然于心。
在這樣一個學(xué)者的家庭里,女兒圓圓是異;钴S的,為這個家庭帶來許多的歡笑。她是他們的女兒,可有時卻像兩位老人的跨齡好友。他們各自有各自的工作,卻總是相處的愉快,家里始終洋溢著溫馨。
好景不長久,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輕易的失散,抒發(fā)“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的千古遺憾。楊絳開始對人生價值和意義開始思考,作者以自己淵博的`知識和豐厚的人生經(jīng)歷為基礎(chǔ),探討生老病死這一人生規(guī)律,并給出自己的思考和答案。
我們仨最終只剩下一個,哪怕再輝煌,也不可能再和從前一樣,但她說“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家人已離去,親情過往的點點,卻被真切地記錄在心中,記錄在《我們仨》。
掩上書,一種感慨由然而生。家,是每個人的避風(fēng)港灣,無論你在外面多么的勞累,多么的辛苦,回到家,你會徹底的放松下來。所以,家,需要我們家中的每個人都用心的去經(jīng)營,讓它被愛包圍,讓它充滿溫馨、充滿溫暖。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愛我們的家人,珍惜在一起的分分秒秒。
讀《我們仨》有感7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題記
這本書記錄了楊絳與其夫錢鍾書和其女錢瑗的一起做的一個萬里長夢。這個夢由最初的三個人,慢慢的變成了兩個人,以至最后楊絳自己一個人,獨守著孤獨,獨自一人懷念自己的丈夫,自己的女兒。
在書的末尾楊絳先生寫到:"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家,有人的地方才有家,一個家不是一個所謂的房子,而是有三個人、四個人、五個人…共同生活的地方,如果沒有人,哪算再大的房子,也只是空殼,一個客棧而已,因為隨時都可以拋棄不管,不會有不舍,不會有更多的.感情,只會茍且的活著,因為少了責任。哪怕家再小,只要有人,就會有愛,因為有責任,家是產(chǎn)生責任的搖籃,才會使人相互依托,才會使再難吃的飯,也會由衷的說好吃;才會當家人去開會,耽誤了幾天,也要去派出所;才會當團聚時由心的問寒問暖,而不是客套。那才是家。當楊柳又變成嫩綠的長條,又漸漸黃落,驛道上有滿地落葉,一顆顆楊柳又都變成光禿禿的寒柳時,人與人散了又聚,只有家是無論怎樣都拆不散的,哪怕里面的人離得再遠。
我們每個人都知道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jié)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因為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既然這樣,那么為什么不珍惜我們能與家人相聚的日子?未來的日子我們永遠也無法預(yù)料,我們只有守住現(xiàn)在的一點一滴。因為生活就是這樣,像我們,現(xiàn)在還小,雖然也會與大人置氣,那是因為我們不懂,但隨著這我們越來越大,是不是應(yīng)該懂得越清晰?使我們以后自己回憶起這個萬里長夢會更美一些?
人生甚短,每一個歷程無非就是這漫長歷程中的一小站,在你度過這一小站時,請記住,不要忘了看看叫你周圍陪你度過的家人,對他們笑笑,給他們個信號,告訴他們,你在。不要她們一個人思念好多人!深淺不一的印記,付之一笑的回憶。
讀《我們仨》有感8
朋友向我推薦了楊絳寫的《我們仨》,一本讓她看后十分感動的書,她看了兩遍。
我心中幾分好奇,是什么樣的內(nèi)容竟能觸動了她的心靈。因為那幾分好奇的作祟我也尋到了《我們仨》。
在看到還不到一半的時候,頓覺有些枯燥,有點難以往下閱讀,可楊絳闡述的那些事,總讓我的心十分沉重,也總為他們仨之間的情真,情深感到有暖流躥于心間。
的確,這不止是一本光寫愛情、親情的書,它反應(yīng)了那個動蕩的時局,與那時太多曾不可言說的苦難。
我是個沒見過世面的人,不懂得國家各方面的政治時局,我只看得到人生和感情的交融。
我的理解僅僅只有“有人為己記掛便要滿足,應(yīng)當感到幸福,能同甘的大有人在,但共苦卻寥寥無幾。人生是無法預(yù)料甚至總是在預(yù)料之外逝去的,也正因為如此才充滿了引誘人氣息,總能讓人有無盡美好的想像或是接連不斷的煩惱!
“沒有人知道下一秒會世界有怎樣的變動,世界總是在每時每刻都不斷變動著的,只是有的人知道,有的人不知道。因為有的人在改變,有的人在堅持,有的人沒有發(fā)現(xiàn)周遭的變化。這些都是不歸我們管轄的,能守住真心才是對幸福最正確的追求,不管是自己的亦或是他人的!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離。楊絳和錢鐘書的心心相印、心心相惜,看在眼里都是羨慕不來的。知識分子間的愛情,有的不僅僅是情,更多的是愛。我眼里的“情和愛”兩個字是絕對不對等的,我對他有情和我愛他這是兩種深度不一樣的感情。
再說錢瑗,卻也真是一生坎坷,幼時就患了骨結(jié)核,不過她卻也是幸運的,本會奪走生命的重病卻病愈了。
這在我看來更像是命運開了一個玩笑,恐嚇一下他們,試探試探,畢竟懂得珍惜的人不多。
雖然她后來還是因病去逝了,但她已經(jīng)多賺了幾十年了,其實也夠了,按100歲來算,過半不止,人各有命,強求不了。
他們一家三口一生跌宕,起伏不斷。其實每個人的一生都不會一馬平川的,遇見的事千奇百怪,每個人的觀點都不同,能遇見一個志同道合相吸相惜之人就別離開了。
人到了一定歲數(shù)后,思想不再靠老師父母去決斷后,會越來越難遇見懂得自己的人。以前在老師和父母差不多的決斷里,每個人想的好像都差不多,只需要分享一根冰棍,一包零食,好像都能瞬間聊得很投入,那時候的自己是最簡單的.,而成長需要我們面對不同的挫折變成真正的自己,我們會在成長里慢慢懂得什么是自己在乎的,什么是該丟掉的,什么是要去追尋的,什么是值得緬懷的。
有一天室友幾個坐著閑聊,其中有一個欣欣然說:“結(jié)婚別找那種家里父母離婚的,我媽就是這樣說的,我覺得也是,父母離婚的家庭太復(fù)雜,攪不清楚,也不會分多少財產(chǎn)。其他兩個表示特別贊成,我當時沒說話,只是在想,‘指不定以后離婚的就是你們了,不是主要看那個人嗎?’我意識到自己和她們不是一類人,所以我并不發(fā)話!
后來我心疑是不是我自己活得太不切實際了?我是不是該現(xiàn)實些?繼而又將她們的觀點同閨蜜陳述了一遍,閨蜜很憤憤然地說:“你這想法就有問題好吧!這關(guān)鍵是看人的好吧!和你過日子的是他又不是他爹媽,你要實在覺得不現(xiàn)實,那我給你說句現(xiàn)實的,少了爹媽負擔你不得偷著樂?”
其實吧!這就印了那句話,“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每個人的世界都是不一樣的,我們要和那些同世界的人聚合,而不是把自己的世界裝扮成別人那樣,就算裝扮成了那也頂多就是個抄襲而已,雖然可能你也會像別人一樣得到一些好處,但是,別忘了看看那些跟你曾經(jīng)世界一樣的人,他們得到了原本你也會得到的好處是不是比你的多?
文中有一處,我印象有些深刻,楊絳生錢瑗的時候,她沒有叫喊,醫(yī)生問她“既然那么疼為什么不叫喊?自己忍著疼!
楊絳說:“我叫了喊了就不疼了嗎?”
醫(yī)生笑笑,覺得中國的女人都這么有哲理嗎?
那么反觀到一些事上,有時候難過,痛苦,難道事實就會改變嗎?眼界如果放不開,心界如果看不開,那我就是那些個生產(chǎn)時拼命叫喊的人。
莫名其妙叫喊了一通,疼還是疼了,但有時的確是如此的,心情不好的時候需要發(fā)泄。至少沒那么苦悶。楊絳不喊,因為人家有錢鐘書,她并不苦悶,也不抱怨,她所感皆是幸福。
我叫喊,因為我還沒遇見那個會為我分去苦悶的人,所以,我喊喊怎么了?不怎么。煩惱的時候這樣想想好像心里也就平復(fù)了許多。
如有他們一般愛情,真當盡得人生多倍感懷。
向著自己的路,大步向前,我們總會遇見人生的每個相遇。
讀《我們仨》有感9
“太陽已經(jīng)下山,黃昏薄暮,在蒼蒼茫茫中,突然鍾書不見了!币粓龌艁y的開篇,就這樣再現(xiàn)了楊絳的一段歲月。
我仿佛望見了她——這樣一個滿腹才情的女子,在自己生命的黃昏,握著筆,在案前回憶著應(yīng)該屬于三個人的時光。不知不覺圓圓走了,鍾書也離開她了。就剩她一個人,在一場夢的結(jié)尾,回味著他們的故事。這夢,便是人生。
在《我們仨》這本回憶錄里,楊絳寫驛道,寫小船,如夢如幻的敘述,其實就是楊絳的回憶。這一輩子,關(guān)于鍾書、圓圓和她的刻骨銘心。楊絳在自己筆下的古驛道里,不斷地分分離離,不斷地尋找探尋。她不僅送了圓圓一程又一程,又送了鍾書一程又一程。但最后的結(jié)局卻是她看著圓圓離開,又看著鍾書搭著小船走遠了。就只剩她一個,茫然地站在這驛道上,看落葉與梧桐,看秋花和殘紅。我似乎望見楊絳久久地佇立,“守望那已經(jīng)看不見的小船”,最后“變成一片樹葉”。最后的最后,她也如枯葉一般渺小無依了。
三年前的我,經(jīng)歷了一段讓我痛得撕心裂肺的時光。我眼睜睜地看著一直強健的爺爺,突然一病不起,最后又化成一堆灰燼長眠于地下。這是我第一次真真切切體會到生與死的殘酷。
原來,世界上最無情、最令人無能為力的事,就是死別。那些日子里,我吃不下飯,躺下時枕頭也會濕一大片。我后悔沒和爺爺再多說幾句話,沒有多陪陪他,讓我錯過了與他的最后一面。他可是我最依戀的人呀!
在被悲傷浸染的日子里,我寢食不安,學(xué)業(yè)也近乎荒廢。幸好,這本書讓我幡然醒悟。我們要成長,就要學(xué)會面對生離死別,悲傷過后繼續(xù)向前。人生其實就是這樣一場你無法預(yù)料的夢,我們不斷地在人生的路上,也就是楊絳說的古驛道上走著,所經(jīng)歷的一切最終都會變成過眼云煙。但你必須盡量讓自己不留遺憾,走好眼前的路,因為逝去的.那些愛你的人,一定希望你在世上好好生活。
我想,面對摯愛的相繼離開,楊絳一定曾痛徹心扉。可是,我相信,她在寫《我們仨》時,一定是微笑的,因為她的文字是溫暖的。她早已釋懷。
楊絳的一生就是這樣一場夢。對我來說,既然生離死別是一定的,那就別留遺憾,把自己的人生過成一場無憾的夢。
讀《我們仨》有感10
注意到楊絳先生是從微博上流傳甚廣的那篇《一百歲感言》開始的,一開始很好奇為什么要稱呼一位女子為先生,細細探究之后才知是先生是一種尊稱,我想就應(yīng)跟我們此刻叫的老師是一個意思吧。
在買這本《我們仨》之前還買了一本楊絳先生的《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這本書前半部分有寫一些關(guān)于鬼神的事情,我看到一半覺得太滲人便跳著看了下去!蹲叩健穼ξ襾碚f比較沉重,當我情緒不好的時候才會去翻看,我看書總是期望能從其中獲得能量,沒用的書我是不看的。
這幾日清閑得要命,遂在網(wǎng)上翻到這本書《我們仨》,之前也看到這本書,但是沒買,可想而知我是個多么受情緒影響的人。
《我們仨》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叫我們倆老了,第二部叫我們仨失散了。第一部跟第二部講的是亦真亦假的夢,楊絳先生在古驛道上留意翼翼的走著,每一天去到鍾書船上陪伴他,太陽落到船頭便要起身回客棧。楊絳先生的“萬里長夢”最后在兩年之后做完了。第三部分叫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這個部分詳細記述了楊絳先生同鍾書從結(jié)婚到阿瑗(女兒)、鍾書相繼去世的漫漫長路。
我想大家都熟知錢鍾書先生的'《圍城》,但是我沒有想到的是原先這些在我們看來很了不起的人物,他們有也著坎坷的一生。但是我覺得這一家雖然經(jīng)歷了那么多風(fēng)風(fēng)雨雨,但是他們是幸福的,因為他們總是一家人,和和氣氣的一家人。他們都喜歡讀書,都熱愛工作,都實現(xiàn)了自我的價值。他們不追求名利,一生活的踏踏實實,我不曾感到他們覺得自我不幸。我很羨慕這樣的家庭相處方式。
楊絳先生多次在書中說鍾書是一個不愿與人爭辯、能忍耐的人,書中也有很多地方用平靜的語氣述說了鍾書以前受到的不公與委屈。這些都是楊絳先生在用自我的方式護衛(wèi)她的愛人。提及往日的委屈與不公,楊絳先生并未有半字惡語或辯解,她只是細細的道出了事情的原委,并未加任何解釋,我想也許她是覺得公道自在人心吧。用她的話來說就是:人還是人。
人生在世就得這樣活著,實現(xiàn)自我價值,擁有溫暖和諧的家庭,不與世爭,平淡一生。
讀《我們仨》有感11
幾天前,看到楊絳先生去世的消息,開始翻讀他們夫婦的書,近日開始讀《我們仨》,說實在的,開篇半真半虛空的感覺,會讓人有種隱痛,但又無從說起,讀到第三章,一種淡淡的清香和向往讓我欲罷不能。
這一家三口的脈脈親情和鏈接,是平順、舒服而又如索扣,扣的緊緊的。在女兒小的時候因為身體或其他原因,她們也沒有焦慮,沒有擔心,可以不去上學(xué),可以"隨心所欲",所有情和理都如細流般浸入孩子的心靈,只是在錢媛的草稿中有"我犯混,大受批評",可以看到嚴父的身影,其他全是和樂的、安靜的。
就像是生活在與世無爭的桃花源,和美地生活著,楊先生說: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nèi)齻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我們一同承擔,困難就不復(fù)困難;我們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
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鞓。真正支撐這個家、這三個人的,也許是:"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簡樸的生活、高貴的靈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的默契吧!
可是生活過得如書中的"我們仨",無論是碰到什么都能夠和風(fēng)細雨,能夠發(fā)自內(nèi)心的"笑的那么樂"真的是一種至高境界,這也許是我等追之而不及的吧!沒有書和智慧的潤養(yǎng),沒有百不稱心的磨煉,沒有堅忍和相守的'信念和修養(yǎng),在歷經(jīng)歲月和歷史的各種時期,怎能有如此韻致淡雅,身輕如燕、云淡風(fēng)清的潤澤之筆。
我也有個"我們仨",我們正相反,我希望兒子能像爸爸,一個嚴謹、執(zhí)著、仁愛的小伙兒,一個讓人見了就覺得踏實、安全、幸福的人。我們仨,爸爸和兒子有秘密,媽媽和兒子也有秘密,當然媽媽和爸爸的秘密是最多的。有時我們也會偶爾交換一下秘密,交換時卻已不知是過了多久的時間,無論是什么都變成了笑話或是可追憶的往事,無論事情是安全的不安全的(爸爸有時會領(lǐng)小伙做些冒險的事),都沒有了追究和發(fā)火的必要,倒覺得頑皮的可愛,可愛的頑皮。
"我們仨"一個家的支撐是什么呢?也許是對生活的理解與感悟吧:互相支持和成全,盡其所能地參與彼此的生命。當然不能以自我犧牲為代價。這是爸爸提出來的"成全一個人不能以犧牲另一個人為代價"。這位"哲人"總能在我的生命中不經(jīng)意地亮幾盞小燈,讓我知道方向和底限。
"我們仨",需要反思的也有很多,有時會把云淡風(fēng)清的日子過得風(fēng)風(fēng)火火,會把不是事的小事當成個大事,會把愛和要求一起使用,會經(jīng)常爭論和反思,就這樣,熱熱鬧鬧地過著,鬧著。在這淡淡的書香中找到人生的至高境界——相守、相長、相扶。
讀《我們仨》有感12
初聞"楊絳"這個名字,是16年月下旬,那會兒正處于高考沖刺的最后一個階段。連上了幾堂的我們略顯疲憊,語老師為活躍堂,便給我們放了一段喜馬拉雅F,是關(guān)于楊絳先生的《我們仨》。那時候我才知道楊絳先生是錢鐘書的妻子,他們還有一個女兒,叫做錢媛。在她的回憶里,家是她的"萬里長夢",是一家三口相守相助、相聚相失,家是人生最好的庇護所。那么我的又是什么樣呢?
我出生的時候爺爺奶奶已經(jīng)去世了,那時候重男輕女的思想依舊是小村子里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早我出生的大伯二伯家都是男孩,這也成為人們的聊點。男孩子生注定是要延續(xù)香火和養(yǎng)老的;而女孩子會嫁人,養(yǎng)也是白養(yǎng)。因此家人對我的態(tài)度不是很好我,直到弟弟的出生才有所轉(zhuǎn)變:農(nóng)忙時會拜托我看好弟弟,有好吃的會分我一份、怕我趁他們不在對弟弟下毒手……我一直覺得家人對我不公,直到初一那年,家里發(fā)生火災(zāi),所有財物化為灰燼;而母親和父親發(fā)生分歧,最后離開了家,至此再也沒有回過,我才知道了家人的重要性!無論我在哪,弟弟和爸爸就在我身邊。
三毛說,家,對每一個人,都是快樂的泉!再苦也是溫暖的.,連奴隸有了家,都不覺得他過分可憐了。而老舍先生筆下的駱駝祥子曾經(jīng)是個老實、健壯而堅忍,自尊好強、吃苦耐勞,有美好理想的青年;后變成了一個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賭、自暴自棄的行尸走肉。在人吃人的社會里,他對于家是向往也是背棄!段覀冐怼分袟罱{先生說她做了一個萬里長夢,關(guān)于我的家,我也有一個萬里長夢。
春天,蕨菜筍子泛濫,清晨會約上幾個小伙伴一起上采摘。破土而出的筍子展示了春天的生機勃勃。筍子嫩肥、短壯的芽鞭或是蕨菜的幼葉嫩芽加上熏制的臘肉煸炒,配上白米飯就開始了我的午飯。一個人吃飯習(xí)慣了,以至于四年級被父母接到城里讀書時,上桌滿滿不適應(yīng)。他們說女孩子吃飯要矜持,細嚼慢咽而不是狼吞虎咽,而我喜歡無拘無束。夏天,最喜歡的事情不是去河邊游泳摸魚,而是成群結(jié)隊的組團上偷果子,路過菜地時,也會順手牽羊摘幾個黃瓜解渴。桃子樹、李子樹都結(jié)果了,放眼望去,茂密的綠葉包裹著毛茸茸的桃子和青澀的李子,幾束陽光隱約透過葉縫投射到地上,是一幅絢麗的畫。我們的戰(zhàn)略是一個人放風(fēng),三個人爬樹,剩下的兩個人負責搖樹或者撿掉下的果子。滿載而歸后不及去河邊清洗,直接用衣角擦擦就往嘴里送。爽口的果肉,樸實的笑容,這就是我對夏天的記憶。當然,吃酸湯、吃涼拌的烤茄子烤西紅柿也是一大美味。
秋天,金燦燦的麥田帶的是收獲的喜悅,大人們割麥子,小孩子則堆麥草垛,我們的每一滴汗水都滴入毛巾或是泥土里,到飯點了大家伙便停下歇息,飯都是從家里帶的,簡簡單單卻透露著幸福。草垛下,大人在閑聊、小孩在打鬧……
冬天,我會從家里帶上生炭火的小盆子去教書上,因為教室條不好,沒有取暖的地方,所以只能自己解決。而家遠的同學(xué)會帶上裝有米飯的鐵飯盒,學(xué)校負責生火蒸飯,那時候的營養(yǎng)午餐是每天中午一個雞蛋。對我而言最快樂得屬過年的時候,親戚聚在一起吃殺豬飯。新年了,所有的辛酸和努力都有了一份新的期待。打年粑、做臘腸、熏臘肉……這是我在城里生活多年再也沒有經(jīng)歷的事,因而對于家多了一份念想。
四季的暢想是萬里長夢,當然還有其他的夢。
線下支付廣泛使用的年代,以物換物的生產(chǎn)交換方式依然存在。(fsir)每個周五,大爺都會從鄰鎮(zhèn)拉幾箱自家做的米粉,我們只要用一定數(shù)量的玉米或大米就可以兌換。冰涼的米粉切條,放上自家做的酸湯,涼拌豆芽海帶,香菜,自制油辣椒和醬油鹽等,嗦上一口,大呼爽!然而因為沒有冰箱,所以一次兌換的數(shù)量不多,那段時間里,我對于大爺?shù)南乱淮蔚牡胶苁瞧诖。偶爾某個周六,大叔依舊會從鎮(zhèn)上開著小貨車到村門口擺攤。"打火機一塊五兩個,肥皂五塊錢兩坨,耗子藥五塊錢一包",倒背如流的口號成了一種刻在腦子里的記憶,以至于在城里生活多年,偶爾上街突然聽到它時,熟悉而又親切的感覺油然而生。同樣的周日依然很多人去趕集,阿婆家老母雞下的雞蛋裝滿了一籮筐,微微顫顫地帶著小板凳加入了擺攤的行列;大爺用竹條編制的草鞋、籮筐、簸箕、蒸籠等也整整齊齊地站好隊伍,等待中意它的買主……
白駒過隙,經(jīng)過歲月的洗禮,我已然從當初的懵懂無知變得成熟穩(wěn)重。在這交織著利益關(guān)系的社會里,到處充斥著各式各樣的聲音,有些人他根深蒂固于人的第一印象,對于你往后的各種改變持以鄙夷,有些人喜歡表現(xiàn)自我,希望出人頭地,而我喜歡順其自然,如今的我少了農(nóng)村人對的那份淳樸與恬靜,多的是坦然和豁達。
自16年秋天上了大學(xué)以后,從此我的故鄉(xiāng)只有冬夏,再無春秋。學(xué)校離家只有三個小時的火車,我知道我的家就在那里,可是我已經(jīng)回不去了……
讀《我們仨》有感13
終于把《我們仨》讀完了,之所以說“終于”,是因為之前早就聞過其大名了,其實讀完這本書也沒花多少時間。在我的記憶中,錢鐘書是個很了不起的人,用今天的話說是“天才”,比如讀書過目不忘、精通外語等。以前讀書的時候?qū)W寫議論文,老師要求摘抄收集很多論據(jù)。其中摘抄過的'有一條就是關(guān)于錢鐘書“勤奮”的,楊絳整理了錢鐘書的讀書筆記,結(jié)果竟有好幾麻袋之多。當時也沒怎么在意,畢竟只是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而已。
“鍾書在巴黎的這一年,自己下功夫扎扎實實地讀書。法文自十五世紀的詩人維容讀起,到十八、十九世紀,一家家讀將來。德文也如此。他每日讀中文、英文,隔日讀法文、德文,后來又加上意大利文。這是愛書如命的鍾書恣意讀書的一年!
在讀到這段之后,我便想起來了這些?梢,天才不是天生的。
后來,在《我們仨》中讀到了這一段:
“每晨一大茶甌的牛奶紅茶也成了他畢生戒不掉的嗜好。后來國內(nèi)買不到印度“立普登”(Lipton)茶葉了,我們用三種上好的紅茶摻合在一起作替代!
所謂的“立普登”,也就是今天的“立頓”。在超市隨處可見,只不過如今有點“賤賣”的味道了。
隨便說一下,精裝版的《我們仨》不論是紙張還是裝幀都很不錯。
讀《我們仨》有感14
一九九八年,楊絳的先生錢鐘書去世,一生的伴侶,疼愛的女兒都相繼離世,楊絳的晚年情景非常讓人難以體會。在人世的伴侶去世后四年后,結(jié)成了回憶錄《我們仨》。
我從前也閱讀過楊絳先生和錢鐘書先生的書,對他們的了解也只是停留在語文書中的《老王》,導(dǎo)致我一直以來都認為這些寫作大家的生活離我是很遙遠很遙遠的,可當我偶然閱讀的時候,我認為楊絳更像是一個親切、和藹的奶奶,她筆下的語言溫馨地描繪了他們一家三口,但更多的筆觸間我還是讀出了千辛萬苦,讀出了無可奈何,更讀出來深惡痛絕,看這段:“但我沒有意識到,悲痛只能啼哭,還有鐘書的百般勸慰,我那時候是多么幸福,老人的眼是干枯的,只會為心上人流淚”,F(xiàn)在她的悲痛欲絕,她的無助,卻沒人勸慰,她的鐘書先生不在了,老人的眼睛連淚都流不出來。
這是一個幸福的家庭,從書中,我讀出來中國幾十年間的風(fēng)雨歷程,一家人的相濡以沫,相親相愛,它詮釋了幸福原來,原來最美好的樣子,告訴我們?nèi)绾蔚玫叫腋?纯礂罱{、鐘書先生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不論怎樣的苦難,怎樣的逆境中,永遠都是一個幸福的家庭。讀到開心處,我會歡笑;讀到傷心處,我會落淚;讀到離別,我會心酸;讀到家常,我會感同身受,這也許就是這本書的魅力吧!
楊絳被錢鐘書先生成為最賢的妻,最才的女。他們生活在那個艱難的時期,依舊過著幸福的人生,體味著生活的快樂,他們?nèi)齻的普通,跟現(xiàn)在的許多家庭一樣,一家三口,粗茶淡飯,溫馨簡單。
我們處在這個安定的時期,更要創(chuàng)造像他們一樣的幸福!
讀《我們仨》有感15
昨天看完《我們仨》,我就把書推給了閨蜜。她說她覺得自己個兒的閱讀習(xí)慣還沒養(yǎng)成,可我還是強推給了她,因為我是真覺得很值得看,也很值得花費時間認真看。最初是奔著錢鐘書和楊絳的愛情去的,最后卻被他們一家人濃郁得化不開的親情深深感染。
剛開始看的時候,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為啥錢鐘書和楊絳老先生就生了一個孩兒,不多要倆?看完了書我覺得不是他們不想,是當時他們自己的現(xiàn)實生活情況和現(xiàn)實社會環(huán)境以及錢瑗本身的健康問題,使得他們沒法兒。錢瑗高中以前都是半休半學(xué)的狀態(tài),健康問題太嚴重;而錢鐘書和楊絳老先生,回國后先是面臨著異地問題,而且還是昆明到上海如此之遠的路途;其次是住宿問題,楊絳帶著女兒爸爸家住一陣,婆婆家住一陣,后來錢瑗宿舍、辦公室等地兒,都曾做過他們的家,直到老年,他們才有了真正的屬于自己的一所公寓,可以說半輩子都是顛沛流離的狀態(tài),這還不算當時的社會大環(huán)境。
楊絳老先生92歲時寫的'這本書,92歲,卻依然能如此清晰明確地記得一家三口的點滴,除了說明老先生的確記憶力驚人外,更能說明的,是一家三口共同走過的那些快樂、艱苦、相互扶持的日子在她心目中的面積及分量,以及她一個人還活在這個世界上的孤獨和懷念之感。
全書共三部分,第二部分看了兩遍才看懂,由于第一部分比較短,所以第二遍看第二部分的時候,順帶著再看了一遍第一部分,也就是前兩部分看了兩遍。第二部分楊絳老先生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一家三口在最后的幾年時間里是如何相依為命的一起生活。
看懂了后,心里特別特別難受,不敢感同身受楊絳老先生那個時候的心境,不敢切身體會楊絳老先生那個時候的那份堅強,更不敢祈求自己可以向老先生學(xué)習(xí)她身上的些許品質(zhì),因為我做不到。
女兒患癌晚期,丈夫臥床不起,她在夢境里記述了她一個人是如何在兩個醫(yī)院奔波照顧兩個病人的,這種方式,我個人覺得,不會很慘烈,對,是不會很慘烈的感覺,沒錯。
第三部分從他們結(jié)婚后一起赴英留學(xué)開始寫起,直至最后錢瑗先她和錢鐘書而去,第二年錢鐘書也丟下她離世。她說,我們仨就這樣走散了。不知道為啥,看到這兒,眼淚嗖嗖嗖地掉。而中間她和錢鐘書生活里的種種,他們?nèi)谌松罾锏狞c滴,以及她、錢鐘書、錢瑗如何工作的偶爾描述,無疑不讓人覺得,這樣的戀人夫妻相處模式,這樣的家庭生活氛圍,這樣的相互扶持鼓勵工作,是多少人理想中的樣子。
同樣,我也只剩下羨慕和學(xué)習(xí)的份兒:學(xué)習(xí)楊絳對待錢鐘書“拙手笨腳”的態(tài)度;學(xué)習(xí)楊絳和錢鐘書豁達開明的夫妻相處模式;學(xué)習(xí)楊絳錢鐘書錢瑗一輩子都在孜孜不倦地工作、讀書的堅持;學(xué)習(xí)他們認真對待工作的態(tài)度;更學(xué)習(xí)他們不爭不搶、淡泊名利、過好自己生活的心態(tài)。
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是最幸福的事情。
【讀《我們仨》有感】相關(guān)文章:
讀我們仨有感02-16
讀《我們仨》有感03-25
讀《我們仨》有感01-23
讀我們仨有感2篇02-21
讀《我們仨》有感1000字04-02
讀《我們仨》有感15篇01-23
讀《我們仨》有感(15篇)02-14
讀楊絳先生《我們仨》有感02-17
讀《我們仨》有感:小事瑣事見真情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