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推薦】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qū)懸黄x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么我們?nèi)绾稳懽x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
《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讓我知道了龍應臺那個年代的貧窮,那樣的生活,那樣的環(huán)境,那樣的落后,是我無法想象的。而安德烈這一代,及我們只一代,這是另一個世界。這個時代,與時尚接軌:瘋狂地聽音樂,無止地跳舞,拼命地玩耍,這些與龍應臺那一代截然不同。而這樣的差異,會選擇的人總是站在安德烈的那一年代,殊不知,當人們的生活,文化隨著時間逐漸提高時,往往會丟棄一些原始的東西,被金錢所束縛而變得殘忍。而那被丟棄的東西,正是龍應臺那時所普遍擁有的單純與互助,F(xiàn)在的人們,在利益的誘惑下,友誼、親情變得一文不值,而身為現(xiàn)代人的我們,又是否看清什么呢?還是在享受著販賣心靈后得到的物質(zhì)呢?也許,我們能期望某一天在我們享受物質(zhì)時,回頭想想逝去的心靈。
也許,我和安德烈是同一代,一個新新時代,懂的快樂,玩耍和音樂的`時代。在我們這個時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有自己的偉大理想。我們不是只懂玩的叛逆少年,我們有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向往,所以也請?zhí)煜碌母改改芾斫馕覀,別總用“輕狂”指責我們,別總用“清狂”批評我們,別總用“不行”給我們下死刑。在信中龍應臺寫過這樣一句話:走進人生的叢林之后,自由卻往往要看你被迫花多少時間在閃避道上的荊棘。這句話然我感受很深,是呀,人生的荊棘太多,困難太多,每一個困難都需要花上你大多時間去克服去打敗,而在人生的時間中就給自由的,玩耍的卻所剩無幾,畢竟這個社會殘酷。雖然我還是一個初中生,但只屬于小學生的自由,我卻無法在享受,也許這正是龍應臺在信中所說的“寂寞無比”。
信中,安德烈說自己是一個百分百的混蛋,我的想法和龍應臺一樣,我并不認為他是混蛋。人活在這個世上,總有一些有優(yōu)點,不能因為他人在受苦自己在享受而自貶。其中,安德烈與龍應臺都寫了自己對道德的看法,安德烈因為面對道德而厭惡自己,但我認為只管這樣厭惡自己是沒有用。當我們意識到自己與他人條件優(yōu)越時,不該更加努力地生活著,用更好的方法幫助他們嗎?畢竟他們的貧窮鄙視自己造成的,我們不必厭惡自己。同樣,既然意識到這一點了,就應該讓自己節(jié)省一點,不浪費東西和金錢,就給需要幫助的人。此外,我們在吃穿住行,也是給自己一個良好的條件去掙金錢和愛心,所以我們需要心存善心并付出行。
在關于人際關系方面的感受,我不會像安德烈一樣去煩惱,而是堅決地支持自己的想法。在權(quán)威的世界里,人際關系仿佛顯得很重要,它可以將你從山峰摔到低谷,也許會讓你一炮而紅,所以,掌握好人際關系很重要。對每一個人都露出微笑,面對那樣的“英語老師”我們大不用消極的方式去反抗,我們可以與那樣的權(quán)威坐下來溝通,解決好所在問題,而不是將那無謂的反抗化作讓自己受傷的一把劍。至于那對于我來說還很遙遠的愛情,在龍應臺的話中,我也找到了最好的詮釋:你需要的伴侶,最好是那能夠和你肩并肩立在船頭的,淺酌低唱兩岸風光,同時更能在驚濤駭浪中緊緊握住你的手的人。對于愛情,也許我還想得很簡單,但這句話卻和我想的一樣,愛情不需要?菔癄,滄海桑田,只需平平淡淡地“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
在書中,何必要糾結(jié)于“左”“右”之分呢?就如菲利普所說的,極左跟極右,就像站在一個圓圈上,看起來是在兩個相反的方向走,其實最后會碰頭的。在我看來,只要做出的決定對人民對國家有好處,都可采用,不必計較誰好誰壞。有時候,今天的問題用一種方式解決,明天用另一種。也許,支持“左”“右”之分的人都是為人民好,那不如將左右結(jié)合,即可“左”也可“右”,既能解決政治問題,也可擺平爭吵,豈不萬事大吉,皆大歡喜?有時候,不需要問到底,探個透,適中也是一種解決方法。對于那些有爭議的問題,若你看后解決不了什么,那你不如當做看了一本故事書,不用無風起浪的分出勝負。要知道,有些問題就是這樣。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2
龍應臺是我喜歡的作家之一,很早就聽說《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值得一看,雖然是她與兒子的36封書信往來,但字里行間不僅透露著母子之情,更關乎包容、自由。
書中,母親與兒子因處在不同的地域,在離開彼此的四年里,兒子的心理已發(fā)生了改變,母子之間出現(xiàn)了隔閡。但母親對兒子的愛一直沒有改變,用書信的方式,以平等對話的口吻,打開兒子心中的墻,讓彼此進入對方的`世界和心靈。
記得曾經(jīng)在央視《朗讀者》這個節(jié)目看到演員袁泉的成長故事,11歲時去中國戲劇學院附中求學,在那個電子信息不發(fā)達的年代,七年時光里,與父母寫了近300封的書信。在一個人的北京,她與父母的書信往來,讓她感到并不孤單。當她學習中遇到困難或心情低落時,父母并沒有因為她沒有達到的目標而指責,字里行間滿滿的愛與鼓勵,給了她繼續(xù)前行的勇氣。
父母與孩子這兩代人,可能價值觀不同,或是對于愛的表達方式不同,帶著這些疑惑,我想在這本書就可以找到答案。現(xiàn)實生活中,也許并不是每一位父母都會耐心地了解孩子,他們一方面嚴格地控制孩子,包辦孩子生活中的一切,另一方面很少從孩子的角度出發(fā),考慮孩子的需求和意愿。每位父母希望孩子能理解他們,可孩子何嘗不是希望父母能走進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愿這本書中每一封書信背后的故事,可以給我們每個人啟發(fā),不管你是父母還是子女。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3
“從書房走到廚房去拿一杯牛奶,我一定隨手關掉書房的燈,離開廚房時,一定關掉廚房的燈窗外若是有陽光,我會將洗好的濕衣服拿到陽臺或院子里去晾,絕不用烘干機。若是有自然清風,我絕不用冷氣!
事實上,我一開始并不理解“消極”的意思。查了字典后明白“消極”的意思是“否定的,反面的,阻礙發(fā)展的”?晌疫是不明白,所有“否定的,反面的”事情都是“消極”的?反之,“消極”的事情都是“否定的,反面的”嗎?開Rolls Royce就是“消極”的'?捉了蟈蟈不放也是“消極”的?
我不明白。可是,有一點肯定是對的,那就是不要浪費資源。地球資源匱乏,確實很匱乏,浪費是十分可恥的行為。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但是我們所能做的事情是無限的。我們平常所能做的節(jié)約能源,保護地球的事情有——離開房間屋子關掉電子設備電源,將水循環(huán)利用,垃圾分類
至于奢侈,也就是揮金如土,濫費錢財,就得因人而異了。平常出去購物,我總是挑便宜的,事實上我也不知道那件商品應該多少錢,幾元算貴,可我總覺得把錢花在無價值的,自己不感興趣的東西上,畢竟是一種浪費。有些人,買回來的東西自己忘了用,最后要么是物品過期,要么不適合自己用了即使錢太多沒處花,還是去捐些錢吧,給山區(qū)和家境貧困的人們,這畢竟也是節(jié)約的表現(xiàn),善心之舉!澳季琛焙汀吧莩蕖庇兄举|(zhì)上的差別,你想選擇哪一個?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4
兒子成長了,本來就和母親漸行漸遠,他有他的思考,有他對這個世界的抱負,有他的朋友圈——那是任何父母都無法跨越進去的圈子。于是,和家人之間的感情也就漸漸平淡。 龍應臺慌了,她不曉得該如何掌握住她與兒子之間的聯(lián)系。于是,她邀兒子安德烈以通信方式與她合寫一個專欄,一方面她可以透過書信來了解兒子的想法、內(nèi)心到底在做什么打算,以及為人母親最渴求知道他過的好還是不好?這36封信就是如此產(chǎn)生出來的。
每每看到他們的書信,讓我嫉妒,又讓我喜歡。我嫉妒他能有這樣充滿智慧的母親,但我也深深喜歡他們的文字,感覺心靈在享受著一次次盛大的洗禮。他們能以這樣的方式去溝,這并不是很多孩子都能做到的。尤其在現(xiàn)在的社會,網(wǎng)絡信息如此發(fā)達的時代,很多孩子早已忘記了和父母的交流,他們習慣于在網(wǎng)絡上敲打文字,以無聲的方式和同學、朋友、甚至陌生人交流。從而很多問題就出現(xiàn)了,孩子的'叛逆,這就是缺少溝通。
我想,等我的孩子長大時,他是否也愿意和我說說心里話呢,我想更多是如何把握我們母子之間的關系,在生活中要做他的朋友,多站在他的角度看問題。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5
在《親愛的安德烈》之前,我未曾接觸過龍應臺的作品,甚至在第一次聽聞這位作家時就無知地以為這是一名男性。
這份包含著深情與理智的家書令我震撼。更令我們深刻了解人世中親情的牽絆,不僅是當下的感動,亦是漸行漸遠的必經(jīng)路程。十八九歲的我們和安德烈有著相似的生氣,亦有著相似的叛逆,我們在思想逐漸成熟階段的迷茫,害怕與父母溝通,因而往往造成不必要的誤會。
就我自身而言,我沒有安德烈的擁有偉大成就的父母,但我和他一樣,擁有一對愛我,護我,關心我,視我為掌上明珠的父母。在長輩中,舅媽與我的年紀較近,她曾有幾次對我說,她羨慕我的父母對我的教育方式。之前我還真未認真地想過,我的家庭教育是怎樣的。
我也曾不聽話被父親狠狠揍過,也曾無理地頂過嘴,也曾生氣的`與父母冷戰(zhàn)過。記憶里,母親似乎從未對我發(fā)過大火,都是在我犯錯后屢次耐心地與我談話,告訴我道理;自我上小學起,父親也未再打過我,不知是我太乖了還是,他老了。我是一個淚腺很高的人,但不知為何父親只要一講我,我的淚就像潰了堤似的大水。
“所謂父母,就是那不斷對著背影既欣喜又悲傷、想追回擁抱又不敢聲張的人!饼垜_的這句話令我很心酸,我在長大,父母卻在老去,這是自然規(guī)律。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6
首先我要說,這對母子的關系可夠鐵的!坝H愛的安德烈”“親愛的MM”,哦,天哪!也許他們老外寫信在名稱前都必須寫個“親愛的”,總之在十年以內(nèi),我和媽媽還不會出現(xiàn)這種稱呼。
安德烈和我還是有些共同點的,我承認,我比他年輕一點,他比我?guī)浐芏唷H缓,我們都擁有一種令人懊惱的.東西----過盛的母愛!就像她搞不懂在十六歲時,他媽上廁所前還要問他要不要也去上一下廁所一樣。我也搞不懂為什么,再過一個月就要滿十三歲的我,每次過馬路媽媽還要強制性拉我的手,所以使盡全力把手抽出我媽的手掌心成為了每次過馬路的必修課。
我并不貪心,說真的我媽要是有龍應臺大媽的一半就很好,因為她已經(jīng)認識到了給予孩子自由的空間,而我娘卻把我完全當作幼兒園小朋友來照顧。
看了他們母子三十多封信,我感覺那不像是母子通信,而是兩位老友在閑談,又是表達政治立場又是閑扯時尚。龍大媽倒也強大,臟話臟字都敢往上放!盡管這種母子關系比起那種“兒!注意身體!”“娘!您辛苦了!”之類的要怪許多,但就我而言,我更向往前者,原因很明顯,那更適合當代少年,不是嗎?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7
這一周又讀了一本龍應臺的書,《親愛的安德烈》。
剛剛拿這本書就看到“也就是說,你到今天都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你的別人。”這句話印在封面上,也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就覺得很奇怪,作者為什么這么說。后來看了這本書之后才知道,安德烈士想擁與一個成人應有的自由罷了。東西方文化對自由,獨立有著巨大的差異,成長在德國的安德烈對自己的母親有著不滿和疑惑。
自由是什么呢?難道就是書中提到的那些東西?絕對不是,如果整天沉浸在那樣的“自由”中,只會不斷使人墮落。我想安德烈所想要的自由,應該是每天都聽不到父母的嘮叨,無憂無慮地去享受生活
是的,每人都想要自由,尤其像我們這樣的.青少年,似懂非懂的人,但是又有多少人在得到自由后能控制自己呢?我覺得應該不多,畢竟自控能力是一項極其高深的技能,所以也才會有那么多人認為自由是父母的施舍?墒欠催^來想想當我們長大成人后,又會不會給自己的孩子那么多的自由呢?有責任心的人都會說不。
我自己父母給予我的自由還挺多的。父母該給我們自由的時候會給孩子適當?shù)淖杂,隨著孩子年齡的漸漸增長父母也會漸漸放寬管理,而不是什么都把孩子管得死死的。
在我看來安德烈也是一個很幸運的人,從書中能看出安德烈的生活充滿樂趣。
這本書或許能為一些父母與子女之間有著矛盾的家庭有著幫助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8
我們這一代人有與安德烈相同的思想和太多太多的共鳴,我也曾向安德烈那樣掙扎著尋找什么是我真正愛做的事情;我也曾戲謔地要求別人不要浪費糧食,只因非洲很多孩子不想我們那么幸運,他們死于饑餓,死于營養(yǎng)不良;我也曾質(zhì)問過自己,該不該給街邊的乞丐一些錢,為什么我也會陷于這種給與不給的猶豫中……我們90后在拋開一些輕狂頹廢的外殼后,你們是不是也應該發(fā)現(xiàn)我們的閃光點?在面對現(xiàn)實給予我們的重重壓力時,我們希望聽到的還是那句像文中的MM。那樣一句話,“對我來說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是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是不是父母的疏于表達,還是表達了我們卻未能察覺呢?
其實父母表達過,我們只是不能接受他們表達的方式,是否你經(jīng)常聽到“撐不住了,想家了,就回來,爸媽給你做好吃的.”,他們不會問你“工資多少”,只會喋喋不休地問“辛不辛苦,有沒有好好吃飯”。他們就像MM。一樣關心僅僅是我們,而不是我們的工作,我們的成就。永遠不要埋怨你們?yōu)楦改甘チ俗约,因為父母早在有了你們后,便失去了他們自己。我這樣想過,是不是我的父母也像MM。一樣曾經(jīng)或者一直那么渴望想知道我的想法,是不是他們也疑惑我與他們之間的距離感到底是怎么產(chǎn)生的,是不是我曾經(jīng)無視他們做出的改變。試著問自己這些問題時,我不知不覺地站在他們的角度上去看,去體會,愧疚之感油然而生,我能做的到底還是微不足道的,原來父母為我們付出的要我們?yōu)樗麄冏龅氖露嗟枚唷?/p>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9
“我們是兩代人,中間隔個三十年。我們也是兩國人,中間隔個東西文化”,龍應臺用了這一句話來描寫她與她兒子安德烈之間的代溝。年齡以及文化的雙層代溝讓他們母子之間的溝通和交流難上加難。我覺得這在我們學校的學生和家長中也很常見,特別是像我這種家長是來自中國的學生,因為我們和我們的家長的文化背景就會不一樣。
這本書收錄了36封龍應臺和安德烈給互相寫的信。他們由于在一起的時間不多,所以兩個不熟悉的人就通過寫信的方式來拉近距離。他們在信中會分享自己的`一段經(jīng)歷,生活中的一個故事,或是對某件事情的觀點。他們也會一起回憶他們之間的記憶。這兩個不同的人用這些方式找到了許多的共同點。
讓我最能產(chǎn)生共鳴的是在第二和第三封信中,龍應臺和安德烈都分享了一個看比賽不知道支持哪個國家的故事。在別人問我是從哪里來的時候我也會不知道怎么回答。我說美國也對,因為我的國籍是美國而且我從小接受的也是美式教育。不過我自從在上海出生以來就一直住在這里,我雖然有時會回去看我住在紐約的外婆,但是回去的感受也不會覺得是回家,而只是去旅游,因為在我的心目當中,我的家在上海。
通過與兒子互相寫信,龍應臺說,“我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他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我認為在這句話中,“認識”的意思其實是“了解”,因為他們其實已經(jīng)認識了十八年,卻是第一次真正的了解了對方。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0
《親愛的安德烈》中,有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有年紀、閱歷導致的不同視野;有母子情感的聯(lián)結(jié)……對母親而言,兒女的長大總是意味著離開,束縛不是辦法,唯有放飛才能成就兒女的自我。龍應臺極力平視自己的兒子,對兒子成長中的困惑,她告訴兒子:“要在信仰和現(xiàn)實之間,很艱難地找出一條路來。你要自己找出來!倍鴮号,成長并不意味著放任,安德烈這樣告誡同齡人:“這世上任何事都緊跟著一個東西它叫‘后果’跟‘責任’!
你可以看到龍應臺跟孩子分享自己成長的南部小漁村,那個貧窮而缺乏養(yǎng)分的環(huán)境,是怎么讓她學到對弱勢的同理心與悲憫;你可以看到安德烈怎么捍衛(wèi)自己喜歡搖滾樂,喜歡電影,并且怎么從60年代的嘻皮文化中,叛逆出一種值得深思的'價值;你可以看到這一對母子在面對該為“臺灣隊”、“中國隊”、“德國隊”加油時,拉扯出關于國族認同的辯證;更多的,你看到的,該是一種相濡以沫,對于理性,對于文明正義,對于教養(yǎng)的理直氣壯,超越母與子的輩份關系,很純粹的交流著。
久違的龍應臺,熱情未減,在這本偽裝成動人家書的暢銷書里,拉著兒子安德烈的手,透過文字,把我們帶到那個還有信仰,還有深刻人文關懷的地方。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1
這是一本龍應臺與安德烈的母子書信集,安德烈十四歲的時候,龍應臺離開歐洲,前往臺北任職。等她卸任回到兒子身邊時,安德烈已是一個十八歲的小伙子,坐在桌子另一邊,有一點“冷”地看著媽媽,母子之間有了一座無形的墻。他們互相“愛”著對方,卻由于彼此之間的差異無法“喜歡”對方----這種差異是年齡上的、地域上的,也是文化上的。于是,母子倆用了三年時間互通書信,由此進入對方的生活、世界和心靈。龍應臺“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
該書所包含到的內(nèi)容可謂包羅萬象,大到嚴肅的人生觀、價值觀,小到微不足道的生活細節(jié),里面涉及到政治內(nèi)容和文化內(nèi)容也讓人收獲頗多。但我更感動于的是這對母子之間為拉近彼此關系、消除隔閡而做出的探索和努力,以及在此過程中體現(xiàn)出來的理解和包容。應該說,父母對女子的'愛是毋庸置疑的,可是這種愛所帶來的結(jié)果卻是大相徑庭的。所以說,愛,并學會如何去愛,這大概就是每一位父母需要學習的課程吧。
西方有句諺語:地獄之路有時是好的意圖鋪起來的。為什么良好的意圖有時會帶來令人失望的結(jié)果呢?可能有人會歸之于“社會”、“政策”、“時代”甚至“孩子本人”等因素上,可我覺得,最主要是你沒有找到愛的方法。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樣的愛,父母又該如何去愛,這本書給了我們很好的答案。
首先,我們要承認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安德烈對母親說:“我不是你可愛的安安了,我是我。”我相當欣賞這句話。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不附屬于任何人?涩F(xiàn)實是怎樣的呢?書中的一個例子很有意思:龍應臺的小兒子菲力普說:“媽媽,你的華人朋友要問我什么問題時,我就站在那里,可是他們的眼睛是看著你的,并向你提問!北热纾核麕讱q?他會說中文嗎?他讀幾年級?龍應臺大受震撼,從此以后,即使站在朋友身邊的孩子只有醬油瓶子那么高,她也會彎下腰去和他說話。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yōu)楹⒆哟缘某潭瓤赡苓h不止如此,孩子的愛好、學習甚至工作、情感我們是不是也幫他做出了決定,并自認為是為孩子好?當孩子反抗時我們是不是大發(fā)雷霆呵斥他的不聽話不懂事?孩子也許需要引導,但決不是粗暴的干涉。
其次,我們要給孩子足夠的信任和肯定。人是很容易受到暗示的,如果一個人總被別人暗示為品行端正,善良友愛,他就會在這種氛圍里漸漸生發(fā)出自我肯定意識,他的品行就會向健康的方向發(fā)展;如果一個人總被暗示為有某個問題,他就會在這方面不斷地自我否定,向壞的方向滑去。有這么一個寓言故事:蘇東坡在跟佛印交談時,問大師,你看我坐姿如何?佛印說我看你的坐姿像佛祖。蘇東坡則故意說大師的坐姿像牛糞。佛印聽了只微微一笑。蘇小妺聽聞后說,哥哥你輸?shù)锰珣K了,佛印大師心中有如來,所以看你像佛祖,你心中只是一團牛糞,所以看別人也是一團牛糞。由此可見,家長用健康的心態(tài)對待孩子,才能讓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長。
再則,我們要有包容心和理解力。安德烈在書中寫到:“母親的穿衣哲學和父親的宗教美學都不是我的調(diào)調(diào),但我還可以欣賞。我愿意去博物館看雕刻展,也不討厭六十年代的老歌。那么你為什么不試試進入我的現(xiàn)代、我的網(wǎng)絡、我的世界呢?”是啊,我們?yōu)槭裁床荒茏屪约阂渤蔀楹⒆,去試著理解孩子的樂趣、感受孩子的憂愁、包容孩子的宣泄呢?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當家長真正理解孩子時,孩子一定更能體會家長的用心和關愛。
孩子是一塊玉,希望每一位家長都能找到合適的方式,用愛將其雕成一件精美的作品。最后,我想送給大家一首陶行知先生的詩:人人都說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若以為小孩小,你比小孩還要小。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2
好久沒有更新文章了,但是學習沒有間斷。讀完龍應臺的《親愛的安德烈》有幾天了,盡管讀的時候很有感覺,但是寫的時候卻感覺無從下筆。今天又細細回想了一下,不由地詢問自己:
1、如果自己的孩子到了青春期,還會和我好好溝通嗎,如果想要那時我們繼續(xù)好好溝通,我從現(xiàn)在該做些什么呢?
2、龍應臺的格局很大,知識也很淵博,從書信中可以看出,安德烈的生活和見地也很棒,有自己的思想和個性,這里面家庭氛圍和父母的影響作用肯定非常大,相比之下,自己是不是該更加努力呢,一方面給孩子個好的`影響,另一方面跟上時代的步伐,和孩子之間的差距小一些;
3、該死死盯著孩子還是給她更大的自由度,或許都這樣都太絕對了,應該兩者好好結(jié)合,希望培養(yǎng)的孩子是個有思想的人,必須有她的自由,但是還要關注不能太走彎路?
4、龍應臺對孩子也有諸多的不滿,比如抽煙,可是她能夠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跳出安德烈是自己的孩子的局限,站在“如果是別的成熟的個體自己會干涉嗎”的角度看問題。
自己也該明白:雖然是自己的孩子,但不是自己精神和肉體的一部分,即使自己的身體一部分也會有不受控的時候,何況已經(jīng)脫離了母體的孩子呢,所以自己該明白和孩子的界限,控制自己的情緒,跳出自己的局限。作者:花生了米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3
用了一天讀完了《親愛的安德烈》,給我的最大震撼是書中那些關于父母與子女的溝通的描述,那些在我這樣的'中國孩子看來新奇無比的教育且見解獨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個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書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再來看看我們學生時代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學、沒完沒了地做作業(yè)、上不完的各種補習班……,即使偶爾也有短暫的放松和娛樂,也大多是來去匆匆,蜻蜓點水,從來無法盡興,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愜意差得何止十萬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媽媽龍應臺來安慰他,
而當我們遇到這種情況時,卻往往收獲的是家長和老師的聯(lián)合斥責;安德烈成功時,媽媽、弟弟和朋友會為他送去衷心的祝賀,但我們?nèi)〉玫某晒s永遠是理所當然,不足為奇,甚至在老師和家長眼睛里永遠是那樣微不足道,與他們的期望相距甚遠!@難道就是東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嗎?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4
作為父母家長,作者對成年孩子的感情態(tài)度和足夠的理解尊重值得每一位家長學習。非常贊同的地方是學校教育應該不僅僅是知識的灌輸,更應該培養(yǎng)人格的養(yǎng)成。就人格的養(yǎng)成來說,兩兄弟都有自己清晰的思維方式和表達自己想法的欲望和手段,有洞察世事和努力明辨是非的能力,有為自己和別人的權(quán)益發(fā)出強烈吶喊的行動,這都歸功于母親一向主張的民主和給夠的自由。唯一我覺得不太完美的地方,就是母親本身的政治偏見。為了民主而呼吁民主,沒有充分了解大陸的背景。她忽略了民主要建立在理性的`高素質(zhì)和自律的法治精神之上,否則有可能就是災難。
而且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一個自立自強的獨立國家,不然,在別人操縱下的看似民主,怎么看都是鬧劇。作者總是以西方的價值觀來比對中國的文化,明顯就是對中國文化的不自信。沒有咖啡館就沒有文化了?咖啡對中國就是個舶來品,為什么中國的作品沒有在咖啡館里產(chǎn)生就沒文化了?
菲利普反而是比另外兩位更客觀,觀察也更仔細。中西文化差異大,龍代表的卻是西化的東方價值觀,不足以代表東方文化。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5
我是一名“新”班主任,同時也是一個“新”媽媽,新是因為每一天都是新的,學生較與昨天是有變化的,孩子較與昨日也是不同的。我需要“崗前培訓”,需要“持證上崗”。我知道教育不能重來,不能錯過,所以我看了很多育兒以及班主任隨筆的書籍?墒菚系姆N種成功案例,都無法預定一個大人眼中“合心意”的孩子。生不易育更難,我在譴責不負責的家長的同時,發(fā)現(xiàn)了更多負責家長的慘烈與傷心,我在規(guī)避自己孩子的問題的同時也關注自己班級的38個孩子,以前總是在看以教育家的角度來寫的指導書,感覺自己力量滿滿,可是工作中卻受到無數(shù)的阻力。
這本《親愛的安德烈》,是我偶然間伴隨著《孩子你慢慢來》那本書同時買進的,給了我好多意外的收獲,更多的從孩子的角度,更準確的說是從這個16歲的人的.角度來了解我的學生!队H愛的安德烈》是由著名作家龍應臺和她的兒子合著的一本書,書中摘錄了一位母親與她的兒子透過信件來互相了解,大意是:在安德烈十四歲時,龍應臺離開歐洲,前往臺北任職,于是,這對母子暫時的分開了,等到卸任再回兒子身邊,安德烈已經(jīng)是一個小伙子了,龍應臺發(fā)現(xiàn),四年間,兒子長大了,母子間卻多了一堵無形的墻,如往往在同一個問題的看法上,雙方多次出現(xiàn)分歧,龍應臺感到兒子變了,他們是不一樣的兩代人,也是兩國人,中間橫著東西文化。于是,母子倆用了三年的時刻,以書信的方式,進入了對方的世界、心靈,龍應臺“第一次了解了自己十八歲的兒子”,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
書中安德烈向母親這樣寫道:“媽媽,你跟我說話的語氣和方式,還是把我當十四歲的小孩看待,你完全無法明白我是個二十一歲的成人。你給我足夠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嗎?你一邊給,一邊覺得那是你的授權(quán)或施舍”,書中不乏這樣的片段,語言犀利,點名了安德烈不期望媽媽還像對待孩子一樣對待他,期望自己能獨立,能長大。這正是我需要的書,正是我需要知道的學生需要的“媽媽、老師”的樣子。
之前在我的身邊,就有這樣一個的例子。我們班有一個女生,平時在學校里學習成績很優(yōu)異,是我們班的班長,是一個有個性,有創(chuàng)意的女生。在我們班,她很受同學們的歡迎,活潑又開朗,但是,家長的反饋卻是回到家中她就像變了個人似的,沉默不語,每天回到家就埋頭玩手機,把自己悶在房間里,不喜愛和家人交流,把心靈的窗子也關得緊緊地,似乎不想讓一絲陽光照射進來。在家中不喜愛和父母傾談,她總是說與父母沒有話題可聊,但是和同學在一齊時,她就有說不完的話題:學校發(fā)生的趣事、她的好朋友的狀況、她在學校的表現(xiàn)等等。我很好奇我和家長有這樣完全不一致的認識,我們那是都不知道問題之所在,更不知道是好是壞,我們無能為力,有些孩子,喜愛傾訴,總覺得快樂的事情就應與每個人分享,因此,很喜愛和爸爸媽媽聊天,父母知道了孩子的狀況,也會很快樂,這就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其實很關心自己,她們在傾聽自己的話,而不是指責和過度保護,而xx不喜愛與父母交談,覺得自己與父母之間有代溝,無法溝通。
正因此刻的青少年都比較新潮,對網(wǎng)絡的詞匯比較熟悉,對網(wǎng)絡的詞匯比較熟悉,而有些父母并不了解自己的兒女到底喜愛什么,對什么感興趣,兒女又總是說些網(wǎng)絡潮語,就導致家長和兒女只見沒有共同語言,××的內(nèi)心也就更加封閉了。
這本書,我還沒有看完,但是看到兩個作者從不同的兩個世界開始出發(fā),以彼此為終點的每一次書信,一個小事情的溝通,都深深的感動我,我好像學到了最棒的方法,找到了對我、對我孩子、對我學生最棒的鑰匙,就是及時的溝通和博大的包容,還有尊重,來化解這時空和世界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