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四邊形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yōu)秀的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認識四邊形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認識四邊形教學反思1
《認識四邊形》一課是一節(jié)概念課,同時這又是一節(jié)操作性很強的課,學生通過操作能進一步理解、鞏固概念。這一教學內容教材是這樣安排的:
一、通過學生已有的知識,以及比較的過程,讓學生從眾多的圖形中區(qū)分出四邊形,并感悟到四邊形有四條直直的邊和四個角。
二、讓學生通過觀察、量一量、畫一畫、比一比等數學活動把四邊形進行分類,對不同的四邊形各自的特性有所了解。
在這節(jié)課中,我做得比較好的地方有:
1、關注生活經驗,提供感性材料。
學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觸的事物大都和數學中的“空間與圖形”有關,生活經驗是發(fā)展學生空間觀念的寶貴資源。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接觸過很多圖形,對四邊形也不陌生。因此,本節(jié)課以學生熟悉的校園場景為教學素材,目的就是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經驗,豐富他們對圖形特別是四邊形的感性認識,并從整體上感知自己生活中的四邊形。既使學生感覺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使他們對數學產生濃厚興趣和親切感。
2.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發(fā)揮學生的集體智慧。
小組合作的優(yōu)點之一就是學生之間能互相啟發(fā),從不同的角度來解決問題。在認識了四邊形后,我安排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是小組討論,讓他們將圖形分分類。在這里,學生的思維被充分的展開了,出現了許多情況:有根據角分的、有根據邊分的、有根據是否是對稱圖形分的、還有根據對邊是否相等來分的。尤其是有根據是否是對稱圖形分的情況,學生能將新知識與已有知識進行聯(lián)系,這雖然是一位同學的想法,卻給了更多同學一啟示。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還培養(yǎng)了說的能力和聽的能力,一舉多得。
針對課堂上學生的實際反應,我覺得存在著以下幾點不足,需要自己不斷努力:
1、在這次教學中,前面幾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是教師引導學生去獲取知識,但是在分類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和發(fā)表自己看法的空間,過多地牽制了學生的思維,使得有幾種不錯的分類方法沒能在課堂上得到展示。
2、面對學生的生成,課堂的應對能力還不強。整節(jié)課學生的交流、發(fā)言都比較積極,可是在分類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出現了學生與教師一對一的局面。當學生的分類方法正是我所期望時,似乎這個學生只是和我在交流,是不是學生之間也相互聽懂了呢?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整堂課下來,最大的感受是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對四邊形的已有認知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是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進一步認識四邊形的,學生對分、畫、拼四邊形都非常有興趣,學習的興趣非常濃厚。但是“四邊形的分類”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處理還不夠理想,學生能直觀的進行分類,但用語言表達分類的標準比較困難,在幾次的教學中,學生都說的不理想。
認識四邊形教學反思2
平行四邊形是一種常見的四邊形,學生在一年級時已經初步認識了平行四邊形,本節(jié)課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平行四邊形。為了讓學生能直觀地認識平行四邊形,我讓學生在預習時就能自己用剪一剪、折一折、做一做等方法制作出平行四邊形。教學一開始,我們就讓學生直觀感知認識平行四邊形,在小組合作、集體討論中發(fā)現平行四邊形邊的特點。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在自主操作中量出平行四邊行上下兩條邊之間的距離。由于學生已經會畫了從一點到一條線段之間的距離、三角形的高,因此學生就可以自主畫出平行四邊形的高,并量出高度。由于平行四邊形的高有無數條,因此我就問學生什么是平行四邊行的高,從而引出平行四邊行高的概念。并讓學生說一說為什么平行四邊行的高有無數條,讓學生自己能發(fā)現并解釋出高有無數條的原因,加深學生學習的印象,提高其知識掌握的深度。與此同時,在練習中把新授知識與學生的已有概念聯(lián)系起來,達到融會貫通。在學生的動手操作中聯(lián)結了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提高了數學學習的運用靈活度,F將本節(jié)課的教學反思如下:
1、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為主
課堂中教師充分利用學生的學具和多種教學媒體,給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演示的空間,把對“平行四邊形的認識”建立在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中,通過多種途徑創(chuàng)造了一定個寬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一直以小組活動為主,通過分一分、認一認、說一說、畫一畫等實踐活動的安排,讓每個學生經歷了從具體形象的操作中認識平行四邊形、在方格中畫出平行四邊形,了解平行四邊形不穩(wěn)定的特性,然后在小組討論、交流、驗證,真正把學生推到了學習的主體地位。在學生分組活動中,學生主動去量平行四邊形的邊,發(fā)現“對邊相等”,又用想盡各種辦法去量平行四邊形的四個角,有的學生就用折紙的方法去量角,發(fā)現“對角相等”,而且有的'學生發(fā)現平行四邊形的對邊都是“平行的”,平行四邊形很容易變形等等。這些平行的重要特征,都不是出自教師的嘴里,而是通過學生的親自實踐活動,所發(fā)現、了解的,同時極大地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2、聯(lián)系生活,感悟數學
本節(jié)課中我選擇了許多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題材作為教學素材,課堂上教師充分發(fā)揮這些素材的作用,注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將視野從課堂拓寬到生活的空間,并引導他們去觀察生活,從現實世界中發(fā)現有關空間與圖形的問題,從而使學生知道這些物體都是實際生活中的,從而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重視學生生活經驗,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中建構新的知識。
當然,這節(jié)課仍然有許多不足之處,例如:課堂生成的處理部分不到位,學生活動后的教師評價語言有待加強等,在今后的教學中都有待進一步改善。
認識四邊形教學反思3
我認為教學成功的關鍵在于學生是通過自主探究得到了知識,獲得了發(fā)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激發(fā)探究欲望
小學數學內容來源于生活實際,它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創(chuàng)設與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和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有利于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數學活動中去。上述教學片斷中,教師帶領學生進行實地考察幼兒園建筑工地,看到了平行四邊形來源于生活實際,也體會到了計算它的面積的用處,這就使學生對學習的內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親切感,激發(fā)起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望,使學生能以飽滿的熱情投身于新知識的探究之中。
(二)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學習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fā)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鄙鲜鲞@個教學片斷中,對傳統(tǒng)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教學方法作了大膽改進。為學生解決關鍵性問題——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奠定了數學思想方法的基礎。這一設計意圖在教學中得到了較好的體現,課后調查發(fā)現全班有近一半的同學想到了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這一方法。接著教師鼓勵學生用自已的思維方式大膽地提出猜想,由于受長方形面積公式的干擾,大多數同學認為:平行四邊形面積等于兩條相鄰邊的乘積。對于學生的猜想,教師均給予鼓勵。因為雖然第一個猜想的結果是錯誤的,但就猜想本身而言卻是合理的,而創(chuàng)新思維的火花往往在猜想的瞬間被點燃,不同的猜想結果又激發(fā)起學生進行驗證的需要,需要同學們作進一步的探索。令人驚喜的是,有的同學竟能發(fā)現兩種猜想有矛盾之處,這是我所料始不及的,仔細想想,這雖出乎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因為老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種民主、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給了學生充分的思考問題的時間與空間,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始終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合作者,在這樣的課堂學習中學生樂想、善思、敢說,他們可以自由地思考、猜想、實踐、驗證……在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合作交流這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環(huán)節(jié),教師在放手讓學生從自己的思維實際出發(fā),給學生以獨立思考時間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交流是十分必要的。由于學生的學習活動是獨立自主的,因此面對同樣的問題學生會出現不同的思維方式,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能滿足學生展示自我的心理需要,同時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能夠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能夠對自己和他人的觀點進行反思與批判,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啟發(fā)、互相激勵、共同發(fā)展。上面的教學片斷中,學生之所以能想到用割補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正是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啟發(fā)才得到"靈感"的,而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各種方法正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學生只有在相互討論,各種不同觀點相互碰撞的過程中才能迸發(fā)出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火花,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不斷得到增強。
(三) 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能給學生的思維以方向和動力,不善于發(fā)現、提出和解決問題的學生是不可能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要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首先教師要精心設計具有探索性的問題,教師的提問切忌太多、太小、太直,那種答案顯而易見的一問一答式的問題要盡量減少。上述教學片斷中,為了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你能想什么辦法自己去發(fā)現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呢?"這一問題的指向不在于公式本身,而在于發(fā)現公式的方法,這樣學生的思維方向自然聚焦在探究的方法上,于是學生就開始思索、實踐、猜想,并積極探求猜想的依據。當學生初步用數方格的方法驗證自己的猜想后,我又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這個公式能運用于所有的平行四邊形嗎?”這個問題把學生引向了深入,這不僅使學生再次激發(fā)起探究的欲望,使學生對知識理解得更深刻,同時更是一種科學態(tài)度的教育。其次,要積極鼓勵學生敢于提出問題?茖W探究的方法是創(chuàng)新能力的必要基礎,是每個公民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
認識四邊形教學反思4
反思整節(jié)課的教學,我認為教學成功之處是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獲得發(fā)展,主要體現:
一、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
《國家教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該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fā),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學生已經很久沒有接觸圖形的問題了,對圖形知識感到有些陌生,在導入時恰當的復習圖形的知識,調動了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學習新知識做了鋪墊。
二、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本課通過創(chuàng)設實際情境豐富學生對四邊形的初步認識,使學生感知數學來源于生活,讓學生找生活中的四邊形,使學生體會生活中的四邊形無處不在,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意識。
三、多樣化的教學才是智慧的。
本課中,我通過讓學生涂一涂、說一說、找一找等多種活動,在同桌合作、小組合作等活動交流中讓學生充分感知四邊形的特征,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意識、交流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本課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充分張揚了每個學生的個性,發(fā)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創(chuàng)新意識,學生的智慧在活動中得到升華,學生的能力在活動中得到提高。
認識四邊形教學反思5
今天上完公開課,一直還沒回過神來,晚上唱K時、開車時都忍不住還在想這節(jié)課的得與失,因為復習課是比較難上的,也聽了我校近期不少復習課,總覺得大多數老師對復習課研究不多,成功的課例屈指可數(不好意思,個人意見,可能得罪了一批人!),下面結合自己這節(jié)課,談談復習課(主要指第一輪復習)的一些粗淺認識:
一、注重建立知識結構
復習課不是簡單的知識再現,而應該引導學生梳理知識,形成知識體系,并理清知識的前后聯(lián)系,從而使學生對知識有一個知識“框架”,能夠在碰到問題時,聯(lián)系起相關知識點,起碼知道題目“考什么”,尤其是第一輪復習,應盡可能覆蓋所有知識點。這一點有不少老師已經注意到,但有的老師給學生的時間太少,忙于做題,使得學生的知識結構未能與題目建立起聯(lián)系,其效果則大打折扣。
1、本人的課,同樣也有操之過急之嫌,還可以再慢一點,多給學生一點回憶、記憶、理解和思考的時間。
2、本課采取了讓學生“讀一讀”知識點的辦法(數學課甚至理科的課都比較少見),目的就是要讓學生熟悉知識點,從課堂反應來看,應該是達到了目的。
二、練在講之前---問題驅動,激發(fā)學習熱情
本課采用2道較為簡單的(第二題已建立了“腳手架”)題目,先讓學生試一試,一方面可以檢測學生的預習效果,更為重要的是在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可以激活舊知識,再現學習情境,調動學生的思維。當學生遇到問題后,再進行知識整理,其印象是深刻的,其思維也更深刻。如果,我們一上來就是這個、那個知識點,學生在沒有問題驅動的情況下,被動的聽老師講,氣氛沉悶是自然的,甚至有學生會“走神”。
三、突出重點,有所側重
這一點,本人自認為本節(jié)課是比較成功的。
既突出重點,又覆蓋所有知識點,是第一輪復習比較難處理的一對矛盾體,我也覺得很難把握。不過,我認為要想一節(jié)課解決所有本章節(jié)的所有問題,那是不現實的。因而,必須考慮教學效益的最大化,必須有所割舍,有所側重,有些非重要重要知識點,帶過即可,不必過多糾纏;而重要知識點則要不斷強化和深化。
1、本節(jié)課課前小練主要圍繞平行四邊形的判定開展,淡化了其它知識點,突出本節(jié)課的核心問題,平行四邊形的判定。但因ppt的不兼容,導致課件用不了,因此呈現答案不夠自然,未能一個一個呈現答案,給學生直觀的體驗。而教學中為了不一次投影給出所有答案,采取了學生口答,效果有所降低,學生對判定定理熟悉得還不夠。
2、梳理知識時,重點強調平行四邊形的判定方法,達到了突出的目的。但因未使用ppt,黑板不太夠用,所以板書設計有所欠缺,導致了知識點呈現不全,對學生熟悉知識點,有一點影響。好在,我們班學生已基本養(yǎng)成了預習習慣,影響不大。
3、例題練習緊緊圍繞判定展開,并注重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尋找方法,強化了判定定理的運用。在后面的練習中其它幾道與平行四邊形性質有關的問題,學生基本可以解決,故沒有講評,而重點講評判定平行四邊形的11題,再次突出了本課重點。學生的思維得到再次訓練,知識和技能得到了了再次鞏固。
四、請選例題,注重綜合
如果復習課中,僅僅是把學生做過的題或基本相同的題再做一次,可以達到一定的復習效果。但其復習效果主要停留在知識再現上,對學生的能力發(fā)展起不到多大作用。同樣,復習課中(尤其是第一輪),知識點復習與能力發(fā)展又是一對矛盾體,尤其是面對我們學校這樣相對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一方面,我們很多老師擔心:題目難一點,可能會浪費很多時間,可能學生會基礎知識都不夠熟練。于是,大量的、重復的、機械的基礎知識點練習“壓在”學生身上,學生變成了做題機器,體會不到學習的樂趣,產生一種“做題倦怠感”,因此,我們的初三課堂,大多數感覺死氣沉沉。另一方面,我們有些老師,例題沒有緊扣重點,不注重方法提煉,尤其是通性同法的提煉,有些例題過難,學生無從下手,從而例題不像例題,講解啰嗦,起不到能力訓練的目的。
五、將在點子上
另外,講一點所有課相通的地方,提幾個問題供大家思考:
一、一節(jié)課是否以講完為目標?講完了的課才是好課?
公開課中,我看到了一種現象:為了追求課堂的所謂完整,為了最求所謂的解決所有問題,我們有些老師總是很急于把所有題目講完,而忽視學生的主體認知。有些問題沒有挖掘深入,草草了事,有些方法沒有提煉,急于進入下一個問題。
回顧本節(jié)課,在例題處理上我也犯了類似的錯誤。方法提煉的還不夠到位,學生的思維沒有得到充分的深化。我們大家都不同程度的犯著同樣的錯誤,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幾點:
。1)課標要求把握不準,要么偏離了重點,要么題目太難;(2)對學生的學情認識不足,設計不符合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
以我的課為例,例題中,本想給一點“腳手架”,提示學生利用點的坐標的橫坐標和縱坐標做一些提示,但后來還是沒給,想讓學生自己試一下,結果學生做起來沒有頭緒,很多同學無從下手。其主要原因是,對學生能否將坐標和四邊形的邊、角的特征聯(lián)系起來估計不足。好在,我巡視中發(fā)現了問題,組
織了學生討論,給學生打開了思路,但也耗去了不少時間。
不過,從學生活躍的思維來看,本節(jié)課的目的達到了:(1)所有判定方法都得到了強化;(2)解決了平行四邊形的判定和坐標的整合問題,能力得到了一定發(fā)展;(3)課堂預設和“動態(tài)生成”的關系。
課堂預設即課前做的教學設計,它是“靜態(tài)”的,即使老師在課前準備做得再充分,都不可能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的'學習障礙全部預測清楚。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及時調整策略,甚至“砍掉”某些已有的設計,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有針對性的解決學生中的學習障礙。這樣學生才會有所得,學習興趣才能激發(fā),學生才會有強烈的學習愿望,這種學習的動機才會更持久。
二、題目是越多越好嗎?
本節(jié)課題量不算太大,但做到了幾點:
(1)一題多變
一題多變,有利于學生抓住問題的本質或者說是核心,從變化的題目中抓住不變的東西---核心問題。本課的核心問題就是,平行四邊形的判定方法的選擇。自認為從課前小練變到典型例題,還是比較合理的。因為,前面的練習其實就是為例題做了一定鋪墊,學生可以建立起知識聯(lián)系,尋求解題突破口。但,從典型例題變到能力訓練題,并不理想,沒有緊扣“平行四邊形的判定”而變,這也是因時間倉促,下的功夫不夠所致。
(2)一題多解
一題多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發(fā)散性,對學生提升解題能力頗有幫助,而且能夠讓學生順利建立起知識結構,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課中,典型例題覆蓋了幾乎所有判定方法,使學生各種方法進行了合理分析,既可以牢固記住這些方法,又可以進行對比,理清他們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同時提升解題能力,避免了“題海戰(zhàn)術”。
。3)多題一法
本課從課前小練到例題再到練習題,雖然題目各不相同,但解法卻都是相通的:即根據條件,選擇一種判定方法進行判定。這有利于學生“悟”出解題的思路,找到數學的樂趣。
遺憾的是,在“多題一邊”上不夠,如果能夠編出一道例題,就是前面小題的整合,那就最理想了。雖然典型例題有一點“多題一變”的思想在里面,但還是不夠經典,課堂效益的最大化還有很大距離。
認識四邊形教學反思6
《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認識》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第七冊的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垂直與平行的基礎上進行的。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是:認識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通過動手操作,探討出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征。學會給四邊形分類,知道他們之間的關系。學習重點是探討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征。教學難點是分清四邊形之間的關系。根據目標、重點、難點進行教學設計及教學,現做以下反思:
一、關注學生的經驗和基礎
由于本節(jié)課是在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垂直與平行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教學設計上先從教材70頁主題情景圖中找一找見過的四邊形,在紙上畫出形狀不同的四邊形,并標出你知道的圖形的名稱。然后展示教材第71頁上圖!斑@些圖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復習四邊形的概念及長方形正方形的特點,喚起學生的經驗,為新課的學習鋪路搭橋,同時也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輕松,體驗的學習的愉悅。
二、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
數學結論和數學能力必須由學生在實踐中獲得,以聽、看、記憶接受而來的知識,理解較膚淺也易遺忘。而在體驗中自身感悟的知識理解透徹、記憶深刻。思維能力、實踐能力是不可能靠講授、聽而得來的,“能力”要在有效的活動中、探究中、應用中、實踐中鍛煉而成的。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征是抽象的概念。為使學生能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我設計了動手操作,讓學生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說一說,從而得出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征。這樣不但理解了知識,而且能力也得到訓練。真可謂是一舉多得。
三、重視理清知識間的聯(lián)系
數學知識的'系統(tǒng)性和嚴密的邏輯性,決定了知識之間的相互交叉。在教學四邊形之間的關系時,先讓學生給四邊形分類,再說出為什么這樣分,給了學生自主的空間又便于理解知識間的關系。在講解關系時,把四邊形比做大家族,其他則是小家庭或家庭成員,并用課件演示出來,形象又具體。
四、體會數學與生活的關系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解決問題。鞏固應用中,我設計了一道習題:說說生活哪里見過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在感悟中學數學。
本節(jié)課的不足是動手操作的時間把握及學生的興趣調動還有待于加強。
在今后的教學中,要向同事們多學習,多吸取他們的教學藝術,積累自己的教學經驗,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讓自己的數學課堂越來越吸引學生。
認識四邊形教學反思7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就會自覺自愿的參與到學習中去,從而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根據小學低年級學生“好奇心強,喜歡新鮮事物”的特點,教師要重視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學習的興趣,讓他們愉快、主動的探索知識,參與到學習中來。
例如:我在教學《四邊形》時,課件播放同學們在校園活動時的情景,配上《校園的早晨》這首歌,創(chuàng)設情境,這樣的 “課前導入”設計,對于學生來說很有趣,有效地吸引學生傾聽,使全體同學都參與其中,真正意義上作到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也就自然愿意傾聽了。課堂中教師始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發(fā),選擇身邊感興趣的事情,提出相關問題,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身邊,激發(fā)學習興趣。
二、精心設計教學內容,運用多種手段突破重難點。
新課標中明確提出“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密切聯(lián)系,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學習的過程。”認識四邊形的特征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因此在新課教學時,不斷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認識四邊形的特征,讓學生找一找身邊的四邊形,欣賞生活中四邊形,貫穿整個課堂教學的活動內容都是與學生學習或生活密切相關的。
如何給四邊形分類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三年級的學生年齡小,注意力不夠集中,不善于捕捉信息,還不太會傾聽,要他們馬上做到會傾聽,顯然不可能。但在教學中,我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進行分類,分好后再匯報。學生先上黑板擺,再說說你是怎么分類的,最后利用課件動態(tài)演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在整個過程中,我對每個學生的發(fā)言都很關注,眼睛看向學生,包含著激勵的目光。有些問題學生在齊答時,老師不僅僅聽大多數學生的意見,而且對其中少數學生發(fā)出的不同回答也非常關注。
三、精心設計作業(yè),密切與生活聯(lián)系
這節(jié)課,我設計了這樣一道開放的作業(yè)題:
在這節(jié)課上,我們和四邊形成了好朋友,那么在今天回家的路上和家中,就請你用上這節(jié)課學到的知識,找出我們的好朋友——四邊形,并請家長和我們一起認一認,好嗎?
這樣的作業(yè)可以激發(fā)學生在生活中學數學的興趣,再次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認識四邊形教學反思8
周長這節(jié)課的教學思路是直接理解周長的“周”字的意思、理解“長”字的意思、周長的函意、判斷周長、描周長、量周長、再到用周長的。但在第一次試教時就發(fā)現,學生根本就不能自己從字面上去理解“周長”這兩個字的意思,特別是“周”字,在些學生說成是周圍、周邊、一個星期等等,所以要直接教學周長的意思是行不通的。
在教學周長的意思時我參考了一位老師的教法,先讓學生理解什么是物體表面的一圈,是從哪里開始,還是從哪里結束的,這一圈是不多不少的,多了不是,少了也不是,離開了物體表面外面的邊的也不是。一圈也叫一周,這一周的長度就叫周長,這樣講學生理解起來是容易很多。
在第一次試教完時,有些老師在評課時指出,按這樣的`上下去學生會有點固定得太死,沒有充分動起來,包括動手和動腦,這就要回到原點,重新出發(fā)再想一想,其實教材只有一頁紙,內容就是兩個圖和一句話,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是它的周長。第一幅圖就讓學生知道上面的圖形是封閉圖形,這些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是它們的周長。第二幅圖是讓學生動腦動手想一想怎么才能知道上面圖形的周長,規(guī)則的圖形直接用尺來量,不規(guī)則的圖形先用繩子圍,再用尺來量出它的周長。針對這里我特意設計了給兩個信封給每一個小組,讓學生小組合作,一個信封里面裝著是圖形,一個信封里面裝著是工具,讓他們想辦法用這些工具量一量這圖形的周長,在量的過程中讓學生知道,一部分可以直接用尺來量,鐘和樹葉這些不規(guī)則圖形要先用繩子圍,再用尺來量出它的周長。但在上定教課時,由于我講不夠清楚,所以所以在我巡視時發(fā)現有一個小組的同學量了信封外面這張表上面的圖形,而不是量信封里面圖形的周長,在我指導下才改過來。因此應該在學生活動之前,要把注意的事項全部要講清楚講明白。
學完周長之后就應用周長來為我們服務,也就是量腰圍買褲子,第一次試教時發(fā)現這把量身尺有兩面,一面是用厘米作單位,一面是用寸做單位,有個別學生讀錯了。這里也是一個在活動之前,沒有把注意的事項全部要講清楚講明白。這個問題已經出現過兩次,看來這是我個人比較大的缺點之一,下次上課一定要好好改一下才行。
在實際應用的這一個環(huán)節(jié)我自己覺得設計得比較好,讓學生運用剛學完的周長知識為自己選褲子,還有周長在實際生活當中的運用,學生聽得津津有味,利用地球繞太陽一周的動畫來結束這一節(jié)課,也讓學生知道周長這一知識是客觀存在的,不是人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在自然當中有很多這樣的知識和規(guī)律等著你細心的發(fā)現,學生對這部分內容很喜歡。
在設計上要有多種預案,大擔假設細心求證。原來的設計是這樣的:利用漢語知識的特性和學生原有的語文知識,直接導入問學生周長的“周”字是什么意思?“長”字是什么意思?周長合起來是什么意思?這樣導入又直接又快,當時我問“周”安是什么意思時,學生就回答了“周圍”,“一個星期7天”等意思上,沒有回答到點子上來,方法雖簡單但行不通不通。后來才改過先認識一圈就是一周,再說一周的長度就是它的周長。
要注重細節(jié)。例如生活當中跑步的一圈,一般人都會跑到內圈上的,但我們這節(jié)課所講周長的一圈是在他的外圈的邊上,開始時我沒講清楚以至于請同學上來黑板上運動場上一圈時,他就畫到了內圈上,如果我在開始的時候多講一句,就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了。所以細節(jié)決定成敗這句話一定要把它容入到課堂上來。
認識四邊形教學反思9
觀察是學生建立空間觀念的基礎,最初對圖形的認識就是由觀察開始的,所以在四邊形的認識過程中我安排了一系列的觀察活動。因為已經有認識常見的簡單平面圖形的經驗,有一定的空間與幾何的基礎,所以本節(jié)課學生接受新知相對來說較快。
本節(jié)課在以前的基礎上對學生的能力要求又有一定的提升,要求學生能夠更加仔細地觀察,對圖形的認識更全面。所以,在課堂上我有意識地去引導學生在觀察平面圖形的時候注意圖形構成的幾大要素,發(fā)現同類圖形的基本特征。
課堂初,我讓學生自己畫出自己猜測的四邊形的樣子,展示介紹自己畫出的四邊形,我將他們畫出的一些四邊形貼在黑板上,相互觀察判斷,學生根據已有經驗能很快判斷出給出的圖形哪些是四邊形,哪些不是,但是發(fā)現有學生對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表述不清楚甚至混淆,于是,我在課堂上臨時加入了四邊形是平面圖形還是立體圖形的講解環(huán)節(jié)。這一點,盡管教材上有顯示,但自己課前沒有預設到,備課還不夠細致。找四邊形的普遍特征這一環(huán)節(jié),教材中沒有給出四邊形的定義,所以我讓學生仔細觀察尋找它們都有什么共同的特點,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什么樣的.圖形是四邊形,并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初步感知四邊形的特征:有四條邊、四個角。此時學生對四邊形的特征表象認識是不全面的,接下來通過反例,讓學生在對比、辨析中發(fā)現四邊形的四條邊必須是直直的。
整節(jié)課學生積極性很高,都搶著說,下一步我要引導孩子們學會傾聽,學會尊重,學會欣賞別人,更要學會思考,在課堂上給與孩子們充分的思考空間。
認識四邊形教學反思10
今天講了第七單元認識圖形的第一課時《認識四邊形》,昨晚讓學生做了預習導讀單。
一上課我就讓學生以組為單位進行批改,我進行了巡視。發(fā)現學生在點子圖上畫的四邊形很不好:鋼筆畫;不要尺子畫;不能成線的也瞎連。我就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進行了白板展示,提出表揚了馬晨瑩同學,一畫的大,二用鉛筆畫,三用尺子畫。在本節(jié)課中,還有一個需要在點子圖中畫長方形和正方形。我提前對學生進行了要求,并要求一組選一個同學上臺展示。學生本次畫的就比較好。我即使給選上的學生加分。
在進行到分層訓練的第二題判斷題時,有這樣一道題:“四邊形一定有4個直角!睂W生都說不對。我問為什么?衛(wèi)勇浩指著黑板說:“那呢!”我扭頭一看,可不是嘛!黑板上我畫的一個四邊形,有兩個鈍角和兩個銳角。哇!反應真快。我也學了他的語氣,學生們都樂了。
通過本節(jié)課,我認為讓學生提前預習很有必要,但三年級的`學生太小,要教給孩子預習的方法和格式,要相信學生有能力完成預習。在上課時,盡量給學生一種寬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愛上課堂,從而愛上學習。
認識四邊形教學反思11
平行四邊形這個內容是學生在認識了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后又一個對平面圖形的認識。在上本節(jié)課之前我讓學生每個同學用木條分別制作一個長方形和三角形本節(jié)課就是利用學生自制的長方形拉成一個新的圖形導入的,學生的興趣一下字就被激發(fā)起來了。他們對新的圖形“平行四邊形”很有興趣。因此利用這個熱度讓他們對自己手中的新圖形進行觀察,看一看,比一比,哪個小組找到新圖形的特征多。平行四邊形的特征在孩子們激烈的討論中出來了。然后讓他們把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進行對比,進一步認識他們之間的不同之處。對平行四邊形的.特點有更加深刻的認識,也對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用途有了新的認識。本節(jié)課的優(yōu)點就是在于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學習當中,讓他們在與同伴合作與交流的過程中真正地掌握了數學知識,同時也學會了學習數學的方法。這樣的課堂學生的參與面積很廣,熱情很高,就連我們平時不愛說話的郝立榮同學,在這節(jié)課上竟然站了起來,說出了自己的發(fā)現,發(fā)表了小組的意見。他們在這個過程中體驗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因此課堂的效率也大大的提高了。
美中不足之處就是:注重了學生的參與度,時間卻也浪費了許多,因此課堂上的內容涉及的不是很多,在練習這個環(huán)節(jié)上就顯的很倉促,沒有做什么練習,下課的鈴聲就響了。所以只能在下一節(jié)課上進行練習了。
認識四邊形教學反思12
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讓學生對四邊形有更加深入的認識,因為之前已經學習過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所以本節(jié)課的重點就放在了對一般四邊形的深化認識上,尤其是對于四邊形的特點要有明確的認識,即:有四條直的邊和四個角。而本節(jié)課的難點是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語言表達的能力以及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校長也在聽完課后給予了中肯的建議和學法教法上的指導,結合自己所思所想歸納如下:
1、在分類這個環(huán)節(jié)上,教師講解的很費力氣,主要是因為教師沒有放手讓學生去分類,比如,這些都是四邊形,讓學生仔細觀察,它們都有什么特點,主動地讓學生總結,讓學生慢慢經歷這個過程,而我還是擔心學生發(fā)現不了多種分類的方法,總是牽著學生走,所以,限制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和剝奪了學生獨立思考的大好機會。
2、反觀自己的教學心理,應該認定這樣一個基本的事實,學生的思考、學習和發(fā)展,都是在自己的原有學習基礎上不斷的修正,不斷的補充,不斷的提高的,而不可能一蹴而就。做為教育者,我們對于學生的發(fā)展要制定適當的或者恰當的目標,欣然接受學生分的標準和類型,因為在初次學習時,總有人的分類是科學的和不那么正確的,這沒有關系,但是這個過程一定要讓學生經歷,而我恰恰就是缺乏這一點。
3、再者,做為教師,時時刻刻在為學生做示范,應當不斷的提高對自己教學語言的要求。比如,在講解到“什么是對邊這個概念時,我用手勢比劃相對的邊是對邊,這是很不準確的,使學生難以感悟和理解,應該明確的.用數學語言指出,上下兩條邊是一組對邊,左右兩條邊是一組對邊”。
反觀整個的教學過程,雖無大的差池,但是在教學目標的達成手段上,還是過于傳統(tǒng),具體的說,我應該不斷的改造自己的教學思想和理念,把課堂還給學生,而自己要在如何組織教學,如何使活動更有效果,如何更大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上深入學習和不斷鉆研。另外,我覺得自己對教學的過程和方法的重視還不夠,像課堂上讓學生動手分一分,圍一圍,這些學習活動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所以,必須不斷的提醒自己,轉變觀念,把課堂和時間還給學生。
認識四邊形教學反思13
此外,感受數學思想和利用多媒體教學相當重要。
加強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是突出數學本質,提高數學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數形結合的思考方法、變換思想、估測意識以及分析、綜合、轉化、歸納、類比等基本思考方法,這些都是發(fā)展學生數學思維能力,提高學生數學素質不可缺少的金鑰匙。在“空間與圖形”教學中,組織學生充分利用學具,去觀察、操作、分析和推理,就猶如為學生的思維架設了一座橋梁,可有助于加強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使學生領會并掌握一些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如:教學“三角形的分類”時,提供若干個不同的三角形,放手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經歷三角形分類的探索過程,能按三角形內角的'不同和邊的不同對三角形進行分類,并掌握各種三角形的特征,滲透分類的數學思想方法。又如通過學生剪、拼等操作活動,把三角形轉化為平行四邊形,從而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就滲透了轉化的數學思想;通過學具的操作,推導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就滲透了等積變換的思想等等。
多媒體教學的運用給孩子的思維帶來了火花。比如在今天《認識四邊形》時運用多媒體,呈現物長方形對邊相等、正方形四條邊都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的驗證過程,直觀、醒目、是用再多的語言和想象無法取代的。通過多媒體動畫的演示,驗證學生的猜測,學生也從中修正了剛才的驗證行為,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方式。
認識四邊形教學反思14
內容:
認識平行四邊形、梯形
課時:
2
教學準備:
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框架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和比較,了解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征,了解長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
2、通過實際操作,體會到平行四邊形的不穩(wěn)定性及三角形穩(wěn)定性,認識這些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基本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走進鄉(xiāng)村
我們在都市生活習慣了,有的人可能非常希望能去鄉(xiāng)村看一看田園風光,今天我們就一起跟著這幅圖來感受一下鄉(xiāng)村的風景吧。
看,這幅圖上有些什么?
二、自主探究,形成數學模型
1、這幅圖上還有許多數學圖形呢?從圖上找出你認識的圖形,并與同學進行交流。
你能大概地畫出你找到的'圖形嗎?試試看。
2、把你找到的圖形進行分類,采用標號的方式進行。說一說你是怎樣分的。
可以根據邊來分,看,這些圖形都是四邊形,你能把這些四邊形再分類嗎?你認為這里什么圖形很特殊?
3、板書: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叫做平行四邊形。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叫做梯形。老師這準備了幾根小棒,你能選幾根拼出一個平行四邊形嗎?你認為應該選擇什么樣的四條邊?
4、在第21頁的點陣圖上畫出平行四邊形、梯形和三角形。
5、第21頁填一填,找一找,下面圖形中哪些是平行四邊形?為什么?
在這些平行四邊形中,你覺得哪個比較特殊?特殊在哪兒?
如果用一個圈把平行四邊形都放在里面的話,請你也畫一個圈來表示長方形、正方形。如果平行四邊形的外面再畫一個圈,你覺得這應該是什么?再用一個圈畫出梯形的地盤,應該怎么畫?試試看。
三、總結。
現在再試著畫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一個梯形,再把它旋轉。
教學反思:
先從圖中找出認識的圖形。分類——為什么這樣分類——找出這類圖形的共同點——探索出平行四邊形、梯形的定義。這樣課的結構好,讓學生在理解與接受知識的過程中學會思考的方法,學會學習。
認識四邊形教學反思15
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有一段經典的論述“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納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將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習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就此進行教學。” 這句話道出了學生認知起點對于教學的重要性。
在原來的教學設想中,我是把學生的認知起點定位在對四邊形一無所知的基礎上,所以對四邊形的學習是由教師的告知 “象這些長方形、正方形等都是四邊形” 引入的。而在改進后的教學設計,我讓學生畫一畫心目中的四邊形,充分暴露他們原有的認知,為四邊形的學習提供極好的研究材料,并給學生充分的活動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對自己所畫的四邊形進行評價、修改,學生們在討論中逐步清晰、完善對四邊形的認識,充分地經歷了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感悟到了學數學的樂趣?梢姡笠唤虒W設計在發(fā)揮學生主動性以及對四邊形特征認識的深刻性方面優(yōu)于前一教學設計,而這一教學設計的基礎則源于課前調查,可見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是科學預設教案的基礎。從這一節(jié)課的前后不同設計中,我感受到把握學生起點應該包括把握兩個起點:
一、把握學生原有的知識起點
把握學生原有的知識起點要求我們明確: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他們對這些知識或技能掌握到何種程度?以前面的課前調查為例,我們可以看到:
1、學生對四邊形的特征認識看似準確“四邊形有四條邊”,但實際上還是不清晰的,從他們在問卷所畫的四邊形中有畫四條曲邊的、也有畫成四條邊的不封閉圖形可看出。
2、對四邊形所包含的外延認識也是不完全的,如較多的學生認為“四邊形是四四方方的,像正方形和長方形”,在判斷“下列圖形是否是四邊形”中29%的錯誤率也說明了這一點。如果教師不明白這一點,認為學生對四邊形一無所知或無所不知都是不科學的,當然這樣的認識必將導致預設教學程序的不科學與教學實施的必然失敗。本節(jié)課中,學生是在畫一畫、評一評、改一改中不斷修正對四邊形的認識的,開放式教學路徑的設計,基于學生知識起點,改變了第一個教學預設中教師將學生的思維強行納入預設軌道的弊端,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探索空間。
二、把握學生原有的心理起點
把握學生原有的心理起點要求我們明確:他們對將要學習的內容有怎樣的心理指向?是處于“悱憤”狀態(tài)還是滿足于自己原有的認識?在前面所描述的師生對話中我們不難看出,因為學生容易從字面上理解四邊形的特征是“四條邊”,所以他們對這節(jié)課的反應是“那簡單……”,覺得自己會了,沒有學習的必要。在這種心理暗示下,如果我還是按照原先預設的'“告知”方法上這節(jié)課,學生對這節(jié)課一定毫無興趣。所以在后來的教學設計中,一上課教師就讓學生畫一畫自己心目中的四邊形,滿足了學生“愛表現自己”的心理,學生體驗到老師對他們原有認知的尊重,所以才能以積極的狀態(tài)投入到學習中。從上面的實錄中可以看出,這節(jié)課中沒有教師的生拉硬扯、學生的唯唯諾諾,有的只是學生的主動學習、教師的積極投入,學生學習主體的地位和教師主導的作用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孩子是真實的,學習也是真實的,只有尊重每一位學生,才有真正意義上的交流和對話,才有學生的很多精彩:一位學生的委屈投訴:“我覺得我畫的是對的,因為我的這個四邊形有四條直邊,又有四個直角。是這位同學錯了吧!”后面分類教學中另一位學生的直言不諱:“菱形就是菱形,怎么能夠說像平行四邊形呢?”……正是有了學生的投入才使課變得如此精彩。
【認識四邊形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認識四邊形》教學反思04-01
認識四邊形教學反思15篇04-14
平行四邊形認識教學反思02-15
四邊形分類教學反思03-17
認識地球的教學反思12-30
“認識米”教學反思02-21
負數的認識的教學反思02-28
10的認識教學反思03-05
認識鍵盤教學反思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