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被操天天被操综合网,亚洲黄色一区二区三区性色,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11,欧美zozo另类特级,www.黄片视频在线播放,啪啪网站永久免费看,特别一级a免费大片视频网站

現(xiàn)在位置:范文先生網(wǎng)>心得體會>教學反思>厘米和米教學反思

厘米和米教學反思

時間:2023-03-03 10:15:33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厘米和米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jīng)驗,那么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厘米和米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厘米和米教學反思

厘米和米教學反思1

  《認識厘米和米》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長度單位,教師要引導學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空間表象,讓學生在頭腦中能夠明確1厘米和1米的長度。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們都會給學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空間表象,而很少有教師注重培養(yǎng)學生建立10厘米的空間表象,如果教師能夠在10厘米的表象上下夠功夫,一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用好10厘米,為米做鋪墊:

  二年級的學生剛剛接觸到長度單位,并且只認識了厘米,由于在厘米的教學中,教師們都很注意對1厘米表象的建立,所以學生對1厘米的理解和掌握比較到位。認識了厘米,緊接著就認識米,眾所周知,1米等于100厘米,而100厘米相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還是比較抽象的,教師若把1米等于100厘米的知識直接灌輸,不利于學生真正的理解他們之間的關系,如果教師能夠讓學生對10厘米的長度有個明確的表象,學生在頭腦中有個10厘米的大概長度的認識后,教師引導學生用10個10厘米長的紙條在黑板上貼成一個長紙條,學生有了10個10是100的認識,他們能夠認識到這個長紙條是100厘米,這是教師再揭示100厘米的長度又有個新的名稱,叫做1米,學生就能夠清晰的認識到100厘米構成了1米,1米就等于100厘米。這樣一來,學生既認識了新的長度單位——米,有掌握了米和厘米之間的進率,更重要的是,學生們獲取了米這個單位的形成過程。

  二、用好10厘米,滲透1分米:

  教學中,讓學生通過看10厘米的長度、閉上眼想10厘米的`長度、用手比10厘米的長度等一系列的活動后,教師注重了10厘米表象的建立,學生已經(jīng)在頭腦中有了10厘米的大概長度,也明白了10厘米的含義,即10個1厘米,這些活動都為了三年級時學習1分米做好了滲透,只不過此時沒有揭示1分米的概念罷了,其實1分米的表象、厘米和分米的關系,學生都已經(jīng)理解了。雖然分米的認識不是二年級的教學內(nèi)容,但是作為教師,就應該從整體上把握教材,掌握數(shù)學知識系統(tǒng)性,訓練學生的思維,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服務,而不是“鐵路警察,各管一段”。

  三、用好10厘米,估測有標尺:

  學生既然認識了厘米和米,就要對生活中的一些長度進行估測,雖然在估測的過程中,允許學生有誤差,一般來說,教師也會給一個估測的取值范圍,但是,我覺得學生在自己的認知基礎上,應該盡量的準確一些。學生在二年級階段,只認識了兩個長度單位————厘米和米,由于這兩個長度單位的長度相差比較大,一般的學生在估單位時不會出錯,而面對生活中的一些物體的長度時,尤其是幾厘米和十幾厘米的物體,這時要估測它們的長度,學生們的誤差就比較大,因為學生只有1厘米的表象,如果教師注重了10厘米表象的建立,學生就可以把10厘米長度當個標尺,首先去判斷所給物體是比10厘米長,還是比10厘米短,判斷出大概的范圍后,再進行估測,這樣一來,估測的準確性就會大大的提高。

  由此可見,在教學厘米和米的過程中,教師除了要加強對1厘米和1米表象的建立,還要注重對10厘米長度的表象建立,這正是“巧用10厘米,一舉而三得”。

厘米和米教學反思2

  在教學中,我們常會碰到這樣讓人哭笑不得的作業(yè):“一棵大樹高10厘米!薄靶∶鞯纳砀120米!薄瓕W生之所以出現(xiàn)這樣的錯誤,主要原因在于沒有對長度單位的實際大小形成鮮明的表象。長度單位這個概念,二年級的學生第一次接觸,對于什么東西是厘米、米只有一個模糊的概念,學習以前可能是從未聽說過,這樣學習起來學生確實有點困難。這樣的例子從另一個側面提醒我們,對于這樣的空間想象能力方面,學生還是比較薄弱,教學時應當重視計量單位觀念的形成,并將這方面的要求落到實處,在教學長度單位厘米和米時,應按照學生的認知特點,還原數(shù)學生動活潑的建構過程,讓學生用自己的活動建構對新知的理解,形成自己的體驗。我覺得做到以下幾點比較重要。

  一、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建立表象

  1、體驗1厘米的實際長度,可以通過下面的活動展開。

  量一量。讓學生選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測量課桌的長,進而產(chǎn)生疑問:“為什么量同一物體,而結果卻不同?”使學生體驗線段的長度是可以度量的,但需要相同的測量工具,認識到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匆豢础Mㄟ^觀察直尺,直觀感知1厘米的長度。讓學生從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從刻度0到刻度1之間就是1厘米。再讓學生找一找,還有哪兩個數(shù)之間的長度也是1厘米,加強對1厘米的感受。畫一畫。讓學生在練習紙上畫出1厘米的線段,再次直觀感知1厘米。比一比。請每個學生拿一個棱長是1厘米的小正方體,放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之間,然后抽掉小正方體,左手手指不要動,看一看1厘米的長度,再比出1厘米,最后用直尺量一量或把小正方體塞進去驗證一下,比的長度是不是大約1厘米。估一估。給學生提供長1厘米左右的學具,讓學生利用已有的1厘米表象進行估測,再讓學生用尺子量一量。找一找。從生活中找出長度大約是1厘米的物體。記一記。閉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長。

  2、體驗1米到底有多長,可以安排下面的活動。

  看一看。直觀感受1米的長度。量一量。量出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比一比。兩手把米尺拉直,手的位置不動,把米尺放掉,看看1米的長度。再把眼睛閉起來想想1米的長度,最后睜開眼睛,用手再次比畫出1米的長度。排一排。排1米長的隊伍,每兩人間保持一腳的距離,看看大約排幾個人。走一走。自然、均勻地走1米長的一段路,數(shù)數(shù)大約要走幾步。

  這樣教學,把教材上“靜止狀態(tài)”的學習材料轉化為“動態(tài)生成”的活動情境,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對新知的體驗,促進對學習內(nèi)容的理解。

  二、在估測中認識——形成概念

  1厘米、1米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容易遺忘。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可讓學生嘗試利用自己肢體上的某些大約長是1厘米、1米的部位或學習用品、生活用品中的1厘米、1米來幫助記憶。如學生大拇指的寬大約是1厘米;小指第二個關節(jié)的長大約是1厘米;二年級學生腳到胸口的距離大約是1米,記住這些“身體尺”,對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概念或進行估測都大有益處。

  估測是對事物的整體把握,是對事物數(shù)量的直覺判斷。估測與數(shù)的認識、量的計量相配合,能加深學生對數(shù)的理解,增強靈活處理日常數(shù)量關系的能力。在教學中,我們應鼓勵學生大膽估測,比較各自的估測結果,交流各自的估測策略,展示每個學生的獨特想法,相互借鑒,不斷提高學生的估測能力。

  估測不是信口胡說。因此,估測一條線段長幾厘米,一般不要讓學生隨便報出幾厘米,而是要求他們想一想用什么工具、方法可以幫助估測。比如,引導學生通過用小手指尖到手腕的距離大約是10厘米來和這一條線段比較,從而得出更加合理的`結果。教學中,教師除了注意挖掘學生身邊的生活資源,如身體上的其他部位或周圍的其他物品進行估計、測量,增加估測和實際測量的機會外,還要充分運用教材所提供的練習題。要把估測的結果與實際測量的結果進行比較,找出估測與實際測量的誤差,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估測意識和估測能力。

  三、在應用中拓展——理解概念

  學生對長度單位的理解還應與實際測量緊密結合起來。測量是教學難點。如果教師直接向學生講解測量的方法,學生的學習可能會輕松順利,但考慮到一些學生已經(jīng)會測量物體的長度,因此可嘗試讓學生自己動手測量,然后交流、討論,總結測量的方法。用直尺量物體的長度,對學生來說容易出現(xiàn)的錯誤有:從尺的一端開始量,而沒有用直尺上的0刻度線與所量物體的一端(起點)對齊;不會靈活使用直尺,不知道直尺上任何一個刻度都可以作為測量物體長度的起點。另外,在量的過程中,部分學生對直尺的控制不夠自如。教師應發(fā)揮主導作用,充分講解,悉心指導,讓學生切實掌握測量方法。把尺的邊與物體的邊靠近著平行擺放,而尺的0刻度線要對齊物體邊的一端。學生在進行操作性學習的過程中,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既可以豐富感性認識,又能加深對數(shù)學概念的理解。

  小學生認識事物帶有很大的形象性,只要提供較多的具體事例,使他們在思維過程中積累起豐富的感性材料,就可以幫助他們逐步學會抽象出數(shù)學概念的方法;谶@種狀況,在數(shù)學教學中培養(yǎng)兒童觀察力顯得尤為重要。在培養(yǎng)兒童觀察力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不僅觀察事物的表面現(xiàn)象,而且要通過現(xiàn)象觀察事物的本質。要指導他們逐漸懂得看問題應該從什么角度看。同時,要教會他們特別注意進行分析、比較。

厘米和米教學反思3

  在教學中,我們常會碰到這樣讓人哭笑不得的作業(yè):“一棵大樹高10厘米!薄靶∶鞯纳砀120米!薄瓕W生之所以出現(xiàn)這樣的錯誤,主要原因在于沒有對長度單位的實際大小形成鮮明的表象。長度單位這個概念,二年級的學生第一次接觸,對于什么東西是厘米、米只有一個模糊的概念,學習以前可能是從未聽說過,這樣學習起來學生確實有點困難。這樣的例子從另一個側面提醒我們,對于這樣的空間想象能力方面,學生還是比較薄弱,教學時應當重視計量單位觀念的形成,并將這方面的要求落到實處,在教學長度單位厘米和米時,應按照學生的認知特點,還原數(shù)學生動活潑的建構過程,讓學生用自己的活動建構對新知的理解,形成自己的體驗。我覺得做到以下幾點比較重要。

  一、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建立表象

  1、體驗1厘米的實際長度,可以通過下面的活動展開。

  量一量。讓學生選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測量課桌的長,進而產(chǎn)生疑問:“為什么量同一物體,而結果卻不同?”使學生體驗線段的長度是可以度量的,但需要相同的測量工具,認識到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看一看。通過觀察直尺,直觀感知1厘米的長度。讓學生從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從刻度0到刻度1之間就是1厘米。再讓學生找一找,還有哪兩個數(shù)之間的長度也是1厘米,加強對1厘米的感受。畫一畫。讓學生在練習紙上畫出1厘米的線段,再次直觀感知1厘米。比一比。請每個學生拿一個棱長是1厘米的小正方體,放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之間,然后抽掉小正方體,左手手指不要動,看一看1厘米的長度,再比出1厘米,最后用直尺量一量或把小正方體塞進去驗證一下,比的長度是不是大約1厘米。估一估。給學生提供長1厘米左右的學具,讓學生利用已有的1厘米表象進行估測,再讓學生用尺子量一量。找一找。從生活中找出長度大約是1厘米的物體。記一記。閉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長。

  2、體驗1米到底有多長,可以安排下面的活動。

  看一看。直觀感受1米的長度。量一量。量出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比一比。兩手把米尺拉直,手的位置不動,把米尺放掉,看看1米的長度。再把眼睛閉起來想想1米的長度,最后睜開眼睛,用手再次比畫出1米的長度。排一排。排1米長的隊伍,每兩人間保持一腳的距離,看看大約排幾個人。走一走。自然、均勻地走1米長的一段路,數(shù)數(shù)大約要走幾步。

  這樣教學,把教材上“靜止狀態(tài)”的學習材料轉化為“動態(tài)生成”的活動情境,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對新知的體驗,促進對學習內(nèi)容的理解。

  二、在估測中認識——形成概念

  1厘米、1米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容易遺忘。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可讓學生嘗試利用自己肢體上的.某些大約長是1厘米、1米的部位或學習用品、生活用品中的1厘米、1米來幫助記憶。如學生大拇指的寬大約是1厘米;小指第二個關節(jié)的長大約是1厘米;二年級學生腳到胸口的距離大約是1米,記住這些“身體尺”,對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概念或進行估測都大有益處。

  估測是對事物的整體把握,是對事物數(shù)量的直覺判斷。估測與數(shù)的認識、量的計量相配合,能加深學生對數(shù)的理解,增強靈活處理日常數(shù)量關系的能力。在教學中,我們應鼓勵學生大膽估測,比較各自的估測結果,交流各自的估測策略,展示每個學生的獨特想法,相互借鑒,不斷提高學生的估測能力。

  估測不是信口胡說。因此,估測一條線段長幾厘米,一般不要讓學生隨便報出幾厘米,而是要求他們想一想用什么工具、方法可以幫助估測。比如,引導學生通過用小手指尖到手腕的距離大約是10厘米來和這一條線段比較,從而得出更加合理的結果。教學中,教師除了注意挖掘學生身邊的生活資源,如身體上的其他部位或周圍的其他物品進行估計、測量,增加估測和實際測量的機會外,還要充分運用教材所提供的練習題。要把估測的結果與實際測量的結果進行比較,找出估測與實際測量的誤差,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估測意識和估測能力。

  三、在應用中拓展——理解概念

  學生對長度單位的理解還應與實際測量緊密結合起來。測量是教學難點。如果教師直接向學生講解測量的方法,學生的學習可能會輕松順利,但考慮到一些學生已經(jīng)會測量物體的長度,因此可嘗試讓學生自己動手測量,然后交流、討論,總結測量的方法。用直尺量物體的長度,對學生來說容易出現(xiàn)的錯誤有:從尺的一端開始量,而沒有用直尺上的0刻度線與所量物體的一端(起點)對齊;不會靈活使用直尺,不知道直尺上任何一個刻度都可以作為測量物體長度的起點。另外,在量的過程中,部分學生對直尺的控制不夠自如。教師應發(fā)揮主導作用,充分講解,悉心指導,讓學生切實掌握測量方法。把尺的邊與物體的邊靠近著平行擺放,而尺的0刻度線要對齊物體邊的一端。學生在進行操作性學習的過程中,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既可以豐富感性認識,又能加深對數(shù)學概念的理解。

  小學生認識事物帶有很大的形象性,只要提供較多的具體事例,使他們在思維過程中積累起豐富的感性材料,就可以幫助他們逐步學會抽象出數(shù)學概念的方法。基于這種狀況,在數(shù)學教學中培養(yǎng)兒童觀察力顯得尤為重要。在培養(yǎng)兒童觀察力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不僅觀察事物的表面現(xiàn)象,而且要通過現(xiàn)象觀察事物的本質。要指導他們逐漸懂得看問題應該從什么角度看。同時,要教會他們特別注意進行分析、比較。

厘米和米教學反思4

  在學習本單元之前,學生已經(jīng)學習過直觀比較物體長短和高矮的方法,這是學習本單元內(nèi)容的重要基礎。但對厘米和米這兩個常用的長度單位沒接觸過,認識厘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數(shù)學概念的過程,需要經(jīng)歷從直觀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體的過程,學生要通過不斷的感知、體驗、實踐和交流反思,形成理性認識。這對于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低年級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大挑戰(zhàn)。下面就這一單元的教學談談我的想法和做法。

  1.讓學生經(jīng)歷長度單位的形成過程,建立表象

  在作業(yè)中,學生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一棵大樹高40厘米!薄靶∶鞯纳砀130米!敝詴霈F(xiàn)這樣的錯誤,主要原因是沒有對長度單位的實際大小形成鮮明的表象。所以在教學時,要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了解1米和1厘米有多長,從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入手,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比較,我還為每個孩子測量了身高。從而建立起米和厘米的長度概念。

  2.通過聯(lián)想和比較來鞏固對厘米和米的認識

  厘米和米比較抽象,必須借助一定的物體來認識理解。比如說在描述樹有多高時,可以讓學生先想一想我們教室的門有多高,再通過比較,樹要比門高多了,所以描述樹的高度應用米來作單位。

  3.建立初步的估計意識和估計能力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用估測的方法,來估計物體的長度高度。而估計在本單元中對學生來說也是一個難點。1厘米、1米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容易遺忘。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可通過讓學生用自己身上的“尺”來估一估生活中常見的物品。記住這些身上的“尺”,對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概念和進行估測都很有幫助。

  當然做到以上三點是遠遠不夠的,在平時的交談中,還可以有意無意地拿出這些知識和學生一起練習復習,也能讓他們感受數(shù)學和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厘米和米教學反思5

  教學片段】

  師:我們認識了米和厘米,請同學們想一想,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或1厘米?

  生舉例。

  師請上一位同學:估計一下,他的身高大約是多少?

  生估計。

  師:身高是指一個人身體的高度。人的腰一周的長度叫腰圍(師示范)。同學們再猜猜看,他的腰圍大約是多少?

  學生估計的結果很多:1米多、2米多、50多厘米、20多厘米、……

  師:怎樣才能知道哪個估計的結果更接近實際腰圍?

  生:量一量就可以了。

  師:請每小組選出一位同學做模特,其余同學先估計他的腰圍,再想一想用什么辦法能量出腰圍,并量一量。

  生小組活動并匯報:

  生1:我們是用軟尺量的。

  生2:我們是用三角尺量的。量出腰的前面和左面,前后相等,左右也相等。把前后左右相加就可以了。

  生3:我們沒有軟尺,就先用一根細繩繞他的腰一圈,量量繩長就得到他的腰圍了。

  生4:我們是用“拃”來拃的。(學生示范)。我“拃”他的腰是四拃,我同桌“拃”他的腰是三拃多。

  ……

  【賞析】細細玩味這節(jié)課的課尾,的'確有許多精妙之處給我們留下太多的思考。

  首先,這位教師拋棄常用的課堂收尾方法:“同學們,請大家互相說說,本節(jié)課你又學到了什么知識?是通過什么樣的方法學到的?”而是讓學生想想“在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或1厘米?”將學生的視野由課堂移向生活,注重知識的實用性,讓學生感受知識的價值。這樣的處理將所學知識與生活緊密相聯(lián),使學生認識到知識就在生活的周圍。同時幫助學生樹立知識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意識。

  其次,緊緊抓住知識的有效生發(fā)點,創(chuàng)設估計測量腰圍的情境,巧妙引導,將學生思維再次推向高潮。先是估計身高,這在學生的已有生活經(jīng)驗下是不難解決的。但由估計身高轉而估計腰圍,由直變曲,對學生而言,的確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學生的估計結果相差很大,這正是教學的有效生長點。教師因勢利導,適時組織有效的小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估計與實際的差距,留給了學生很大的活動與探索空間。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的思維再次進入高潮,出現(xiàn)了多種多樣的測量腰圍的方法。伴隨積極思維的活動中才是最有效的,只求表面的熱鬧很難有解決問題的多樣化。

  最后,生成源自預設,精彩來自匠心。這節(jié)課的結尾竟能精彩迭出,特別是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學生通過活動,在合作中提出了多樣化的測量腰圍的方法,是執(zhí)教者課前很難預料的。用軟尺量和用繩繞屬常規(guī)思維,而用三角尺和用拃拃,就屬于創(chuàng)新思維了。學生的確是有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這些方法極具個性化和生活化,孩子們用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解決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由此看來,學生的潛能是無限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其實就那么簡單,只要我們?yōu)閷W生提供活動的舞臺和發(fā)展的空間,學生一定會給我們更多的驚喜和意外!文 章

厘米和米教學反思6

  厘米和米的認識是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的開始,是今后學習其他長度單位和有關測量知識的基礎。認識厘米和米,不只是為了讓學生知道這些單位的名稱以及它們之間的進率,更重要的是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學生建立清晰的1厘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并應用到具體的測量和估計活動中去。

  主要教學厘米的認識,幫助學生初步建立1厘米實際長度的表象。首先設計了量課桌長度的活動。由于學生還沒有學習長度單位,還不會用直尺測量物體的長度。因此,學生可能會用身體的.某個部位來量,也可能會選用鉛筆、數(shù)學書等作為工具來量。這樣,各人選擇的標準不同,導致測量的結果也不完全相同。通過具體的情境引導學生體會用厘米作單位測量比較長的物體時費時、費力,進而引起學生學習其他的長度單位的心理需求。教學時,可以先啟發(fā)學生思考:如果用厘米作單位測量黑板的長度或教室門的高度,你覺得有什么不方便?在充分交流的基礎上,告訴學生: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通常用米作單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試著說一說,再出示米尺,說明:這是米尺,它的長度是1米。同事要求學生看著米尺比劃1米的長度,實際感受1米有多長。然后通過找出長度大約是1米的物體,進一步豐富對1米實際長度的感知。

  為了加強學生對厘米和米的充分認識,在課下我讓學生回家以后和父母一起測量家中的物體的長度,通過整合訓練,多數(shù)的學生建立了厘米和米的長度單位觀念,從而形成了完整的知識體系。

厘米和米教學反思7

  在學習本單元之前,學生已經(jīng)學習過直觀比較物體長短和高矮的方法,這是學習本單元內(nèi)容的重要基礎。雖然學生在生活中對厘米和米這兩個常用的長度單位有過接觸,但即使經(jīng)歷了認識、鞏固、單元練習后,部分學生的學習效果仍不甚理想。究其原因,認識厘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數(shù)學概念的過程,需要經(jīng)歷從直觀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體的過程,學生要通過不斷的感知、體驗、實踐和交流反思,形成理性認識。這對于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二年級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大挑戰(zhàn)。為了培養(yǎng)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學"厘米"這一概念時,我安排了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

 。ㄒ唬(chuàng)設情境,引起學生興趣。

  1、猜一猜。讓學生先根據(jù)頭腦中已有的表象猜一猜:1厘米有多長?再請猜得準的學生說一說:你是怎么猜準的?讓學生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同時也讓學生知道:許多知識是自己從生活實踐中獲得的。

  2、看一看。觀察直尺,直觀感知"1厘米"的長度。讓學生從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從0刻度到1刻度之間就是1厘米。然后讓學生找一找,還有哪兩個數(shù)之間也是1厘米?從0到2之間是多少?2厘米里有幾個1厘米?0到5之間是幾厘米?0到10之間呢?從而使學生充分認識直尺,認識1厘米和幾厘米的長度。

  3、畫一畫。讓學生在紙上畫出1厘米、幾厘米,直觀感知1厘米和幾厘米。使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領悟到:長度不是一個點,而是一條線。

  4、剪一剪。讓學生用吸管剪出1厘米,培養(yǎng)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然后問學生:你怎么能肯定你剪的就是1厘米?大部分學生都是用尺子量出1厘米。那么,怎樣測量呢?請一名學生演示測量過程,明確測量的方法。

  5、量一量。給學生提供學具,讓學生利用學到的測量方法進行實際測量,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

  6、找一找。從生活中找出長度大約是1厘米的`物體,把數(shù)學和生活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

  7、比一比。讓學生用兩個手指間的距離表示出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建立起長度表象。知道2厘米里有2個1厘米,進而明確幾厘米里有幾個長度單位。

  總之,在"厘米"概念的教學中,利用猜、看、畫、剪、量、找、比等環(huán)節(jié),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清楚地建立起1厘米的實際長度和空間觀念,并學會了測量物體的長度。。

  (二)抓住聯(lián)系,認識"米"。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抓住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利用"厘米"學習"米"。

  1、找關系。學習了厘米以后,我讓學生用手比劃出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然后讓學生把10張10厘米的學具條排成一排,使學生認識:這是100厘米。再讓學生從老師提供的學具中找出和100厘米同樣長的尺子。學生會很自然地找到米尺或者1米的皮尺,從而引出單位"米"。接著問學生:比較兩者,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得出:1米=100厘米的結論。

  2、認識1米。讓學生利用手中的米尺或者皮尺比劃一下:1米有多長,1米有多高,建立"1米"的實際觀念。

  3、估量。讓學生利用剛剛建立的表象,估計一下黑板的長度,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能力,同時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反饋。

 。ㄈ├帽容^,深化認識。

  讓學生對照板書或者手中的學具想一想:為什么數(shù)據(jù)都是1,它們的長度卻不同?引導學生認識:單位不同引起長度的不同。使學生知道:"米"和"厘米"大小不同,"米"是高級單位,"厘米"是低級單位。測量較長的距離時用"米"做單位,測量較短的距離時用"厘米"做單位。從而使學生掌握長度單位的用法。

  1。讓學生經(jīng)歷長度單位的形成過程,建立表象

  2。通過聯(lián)想和比較來鞏固對厘米和米的認識

  3。建立初步的估計意識和估計能力

  通過對前后測情況的分析,學生對于米、厘米的認識是學生學習長度單位中的一個難點,要讓學生地正確建立起米、厘米的表象是比較困難的,原因是米、厘米這個長度單位是所有長度單位中最不常用的,離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比較遠,因為不常用,所以在學生頭腦中留下的表象是不深刻的。而這兩堂課教師都已經(jīng)致力于米、厘米這兩個長度單位的表象的建立,使我感受頗深的就是:教與學都要以“做”為中心!白觥本褪亲寣W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體驗數(shù)學。通過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同時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求知欲。因此,我們在教學米的時候,可以挖掘學生身邊的一些教學資源,調(diào)動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要有充分的時間給學生操作、感悟的過程。

厘米和米教學反思8

  在本單元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對認識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認識1厘米和1米、用厘米測量線段和較短的物體的學習中并不感到困難,但是在將物體從直觀表象抽象成文字表述后再讓其選擇合適的單位時,一部分孩子就不能正確的對長度單位進行選擇,這于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的積累有一定的關系。長度單位的選擇需要孩子在親身經(jīng)歷中有所經(jīng)驗積累。針對小朋友的這一特點,在教學中,我給學生安排了互動交流的機會,讓學生能更自然、更主動地進行交流合作,互幫互助,共同發(fā)展提高。注重學生個體參與的過程性與實效性,讓學生全程參與,全員參與,有效參與,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不同層次的發(fā)展,學習效率會大大提高。例如:認識長度單位"厘米"時,讓每個學生用手比一比,動手測一測,量一量,用眼看一看,用口說一說,用腦想一想,估一估,讓每個學生參與到學習過程的始終。如先讓學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長度,體會每一大格的長是1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間觀念;再讓學生找一找身邊、身上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為1厘米,學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寬度、一節(jié)手指的長度、牙齒、鼻孔、眼睛、田字格等等,這是我課前沒有想到的,我想對學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最后用手勢比劃出1厘米的長度。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正確建立1厘米的空間觀念,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建立幾厘米的長度觀念。然后應用厘米來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讓學生在嘗試測量、比較、交流中,逐步總結出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課堂上學生有的用“把物品左端對準0刻度,右端對著刻度幾就是幾厘米”這種方法,也有的學生采取其它刻度對準物體的左端,一格一格的數(shù)的方法,通過讓他們對比明白前一種方法方便且快,在判斷中,使學生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在建立"米"的觀念時,由于長度較大,個體不易完成操作,就安排學生小組合作完成,如:兩人合作,用10厘米的學具擺出1米,再進行觀察比較,認識"米"與"厘米"的關系;測量時,一人測量,另一人記錄。以此建立起良好的合作關系,培養(yǎng)了學生的協(xié)作意識。

  在學生掌握了基本的測量方法之后,我讓他們用直尺選擇身邊喜歡的事物進行測量,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發(fā)現(xiàn)數(shù)學問題,并運用所學的'數(shù)學知識解決問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他們開始量書本、練習本的長和寬;有的量鉛筆的長;有的量刀子等,達到了在玩中練,在練中玩的學習效果。讓學生體驗到數(shù)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從而體會數(shù)學的內(nèi)在價值。也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而這些活動對于建立學生正確的表象、形成良好的數(shù)感,有著重要意義。

厘米和米教學反思9

  告別了一年級,我們的孩子升入了二年級,本以為這些孩子就像自己精心培育了一年的幼苗,已經(jīng)有了自己成長的能力,可是有些課卻讓我感覺他們的生活經(jīng)驗是那么少,他們要想學會自己“走路”,還需要教師的`幫助、引導。

  學習厘米、米這一單元,雖然孩子們能夠很好地用尺子,但是他們中的大部分孩子從來就沒關心過尺子上的刻度,所以學習這部分知識,特別是建立厘米、米的表象特別困難,如果沒有實物,憑空想象,那真得是很難,教學中,我讓學生觀察尺子上的1厘米、1米有多長,進而聯(lián)系生活,尋找周圍大約1厘米、1米的物體,同時多讓學生動手操作,量自己的文具,課本的長度,讓學生能體驗厘米、米在生活的運用。這樣使數(shù)學知識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的現(xiàn)實,從而體會數(shù)學的價值。盡管這樣,但在運用中許多孩子還是弄不清該用什么作單位,比如:旗桿長約14(厘米),身高123(米),針對學生出現(xiàn)的這些錯誤,我布置了學生回家動手量量自己的身高,多觀察生活,多思考。漸漸學生能夠準確地給不同的物體帶合適的單位名稱了。

  學習這一單元,我體會到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已有知識出發(fā)學習數(shù)學,讓學生通過觀察、估計、想象,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學習,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就會比較深刻,抽象概括的能力也會逐步提高。而重視應用,在學習中體驗,能使學生在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思維得到鍛煉,情感得以升華,創(chuàng)新和實踐能力得到培養(yǎng)。

厘米和米教學反思10

  學生對于厘米的的概念應該比較熟悉,如常見的學生尺,三角板等都帶有厘米刻度,學生也用尺子量過簡單的圖形的長度。所以剛開始學習厘米的認識看起來并不難。而對于米的認識就有一定的困難,米雖然是基本的長度單位,但是學生接觸的比較少,缺乏這方面的以驗,盡管在課堂上我找了專門的米尺讓學生反復認識,比一比,試一試 ,量一量,說一說等,了解一些簡單的知識如:

  1米=()厘米,500厘 米=()米等還行,

  遇到稍復雜的單位如:媽媽身高1(米)60(厘 米)可以,媽媽身高160( ),

  好多學生都 填米,對于米的單位長度的表象還是很模糊,所以米、厘米的認識是學生學習長度單位中的一個難點,要讓學生地正確建立起米、厘米的表象是比較困難的。我認為要加強學生對米和厘米的認識,必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讓學生在對自己比較熟悉的物品的長度,高度等有了感性的認識后,初步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

  如量自己的數(shù)學課本封面的長和寬,鉛筆盒面的長、寬,橡皮的一個面的長、寬,自己的身高、爹媽的身高,書包的'邊長,課桌面的長和寬,課桌的高,教室門的長和寬,黑板的長和寬等等,這樣在學生經(jīng)歷了大量的感知之后,頭腦中便 初步形成了米和厘米長度的表象,在使用這兩個單位時就會正確無誤。

  尤其是在練習 過程中讓學生多動動手量,多動腦想,多估一估,一開始估學生都 不敢估,知道自己可能估計得不準,我就鼓勵學生大膽地估,告訴他們生活用到估計的時候比測量還要多,明白估計的重要性,甚至還放寬了要求,

  要求估計的內(nèi)容只要是估計的數(shù)字,不是測量的,誤差大小都給算對!這對于幫助學生盡快建立米和厘米的長度單位的表象有很大幫助。

  總之,學習這部分內(nèi)容,不僅要借助學生熟悉的事物,還要鼓勵學生多動手,多動口,多動腦,多估計豐富學生的實踐以驗,在積累中形成以長度單位的表象。

厘米和米教學反思11

  在學習本單元之前,學生已經(jīng)學習過直觀比較物體長短和高矮的方法,這是學習本單元內(nèi)容的重要基礎。雖然學生在生活中對厘米和米這兩個常用的長度單位有過接觸,但即使經(jīng)歷了認識、鞏固、單元練習后,部分學生的學習效果仍不甚理想。究其原因,認識厘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數(shù)學概念的過程,需要經(jīng)歷從直觀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體的過程,學生要通過不斷的感知、體驗、實踐和交流反思,形成理性認識。這對于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二年級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大挑戰(zhàn)。為了培養(yǎng)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學”厘米”這一概念時,我安排了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起學生興趣。(二)抓住聯(lián)系,認識“厘米”和”米”。 (三)利用比較,深化認識。 讓學生對照板書或者手中的學具想一想:為什么數(shù)據(jù)都是1,它們的長度卻不同?引導學生認識:單位不同引起長度的不同。使學生知道:”米”和”厘米”大小不同,”米”是高級單位,”厘米”是低級單位。測量較長的距離時用”米”做單位,測量較短的距離時用”厘米”做單位。從而使學生掌握長度單位的用法。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對于米、厘米的認識是學生學習長度單位中的一個難點,要讓學生地正確建立起米、厘米的表象是比較困難的,原因是米、厘米這個長度單位是所有長度單位中最不常用的,離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比較遠,因為不常用,所以在學生頭腦中留下的'表象是不深刻的。而這兩堂課教師都已經(jīng)致力于米、厘米這兩個長度單位的表象的建立,使我感受頗深的就是:教與學都要以“做”為中心。“做”就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體驗數(shù)學。通過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同時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求知欲。因此,我們在教學米的時候,可以挖掘學生身邊的一些教學資源,調(diào)動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要有充分的時間給學生操作、感悟的過程。

厘米和米教學反思12

  學生對于厘米的的概念應該比較熟悉,如常見的學生尺,三角板等都帶有厘米刻度,學生也用尺子量過簡單的圖形的長度。所以剛開始學習厘米的認識看起來并不難。而對于米的認識就有一定的困難,米雖然是基本的長度單位,但是學生接觸的比較少,缺乏這方面的以驗,盡管在課堂上我找了專門的米尺讓學生反復認識,比一比,試一試,量一量,說一說等,了解一些簡單的.知識如:1米=厘米,500厘米=米等還行,遇到稍復雜的單位如:媽媽身高1(米)60(厘米)可以,媽媽身高160( ),好多學生都填“米”,對于米的單位長度的表象還是很模糊,所以米、厘米的認識是學生學習長度單位中的一個難點,要讓學生地正確建立起米、厘米的表象是比較困難的。我認為要加強學生對米和厘米的認識,必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讓學生在對自己比較熟悉的物品的長度,高度等有了感性的認識后,初步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如量自己的數(shù)學課本封面的長和寬,鉛筆盒面的長、寬,橡皮的一個面的長、寬,自己的身高、爹媽的身高,書包的邊長,課桌面的長和寬,課桌的高,教室門的長和寬,黑板的長和寬等等,這樣在學生經(jīng)歷了大量的感知之后,頭腦中便初步形成了米和厘米長度的表象,在使用這兩個單位時就會正確無誤。尤其是在練習過程中讓學生多動動手量,多動腦想,多估一估,一開始估學生都不敢估,知道自己可能估計得不準,我就鼓勵學生大膽地估,告訴他們生活用到估計的時候比測量還要多,明白估計的重要性,甚至還放寬了要求,要求估計的內(nèi)容只要是估計的數(shù)字,不是測量的,誤差大小都給算對!這對于幫助學生盡快建立米和厘米的長度單位的表象有很大幫助。

  總之,學習這部分內(nèi)容,不僅要借助學生熟悉的事物,還要鼓勵學生多動手,多動口,多動腦,多估計豐富學生的實踐以驗,在積累中形成以長度單位的表象。

厘米和米教學反思13

  厘米和米的認識是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的開始,是今后學習其他長度單位和有關測量知識的基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已經(jīng)對物體的長度、測量工具和方法等,有一些感性的認識和經(jīng)驗。但是,對長度單位厘米和米,1厘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等,缺乏明確的認識。根據(jù)以往的經(jīng)驗和教訓,我在教學實踐活動中盡量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重點幫助孩子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

  因為厘米的單位比較小,在測量短或小的物體時常常用到厘米,課堂上我讓學生找身邊的.或見過的大約1厘米長的物體,(如:橡皮的厚、拉鏈的寬、透明膠的寬等),再找教室里適合用厘米測量的物體,(如:課本的邊長、橡皮的長、墻磚的邊長等),幫助學生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達到了很好的效果。這時,我再引導學生在什么情況下我們會用到厘米,總結在測量長度較短的物體時我們要用到厘米。

  認識長度單位米時,讓學生經(jīng)歷用直尺(厘米做單位)不夠量的情況,這時我們就要用到更大的長度單位米。然后仿厘米的認識,幫助學生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同時還要理解米與厘米的關系:1米=100厘米。在這種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用卷尺親身體驗測量較長物體的長度,從而理解米的感念。讓學生真正的體驗到了米這個長度單位的感念,從而提高了對米的認識。

  為了加強學生對厘米和米的充分認識,在課下我讓學生回家以后和父母一起測量家中的物體的長度,通過整合訓練,多數(shù)的學生建立了厘米和米的長度單位觀念,從而形成了完整的知識體系。

厘米和米教學反思14

  厘米和米是長度單位中最基礎的單位,也是最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在目標中的體現(xiàn)建立厘米和米的表象,能根據(jù)實際情況估測生活中的物體。知道單位間的關系并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在集體備課和研課的時候,厘米和米是最易接受的,對孩子來說不難。但是在教學中高估了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于是在教學中我采取慢進入的方式。所有的知識接受都需要過程,對于建立1厘米的表象找到標準:食指的寬度大約1厘米。每節(jié)課進行復習鞏固,通過了兩三節(jié)課的強化,發(fā)現(xiàn)很多孩子能夠很快速的比劃出1厘米長度。

  對于米的教學采用活潑的課堂方式:制造矛盾沖突,探索米的長度。

  1.師生比賽,引出米

  師:請一位同學用直尺來測量黑板的長度(示范當直尺測量不夠了如何接著量),我等到同學量到黑板中間的時候再量,讓一讓你們,好不好?(學生爭先恐后,非常積極)

  然后侯同學量的很認真,我用米尺量,我三下五除二就率先完成了。同學們都說老師欺負了侯同學,我就倍感委屈的發(fā)問:怎么欺負他了?

  同學們熱情高漲,呼之欲出的理由,生說老師拿的尺子長,侯同學直尺短,不公平。反復追問幾次,全班達成共識:尺子的長短不一樣。

  師:如果讓你們選,你們用哪個?

  生:長一點的`。

  總結:直尺是用來量短一點的物體,長的就不方便了,我們需要找更長一點的尺子:米尺。今天來學習認識米。

  2.建立1米表象,估測實物

  米尺的長度就是1米,認真觀察長度,找到實物

  我發(fā)現(xiàn),當孩子找到和他們息息相關的事物時非常感興趣,都具有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我想在以后的教學中要多滲入數(shù)學文化,找到感興趣的,快樂的學習。

  兩個環(huán)節(jié)的節(jié)選,對本節(jié)課深有領悟:在課堂上孩子的積極性不高,問題不在學生,而在于教師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精準到每句和學生的對話及過渡語。而這樣巧教的功夫如何更快得到,通過大家的視頻找到適合教材、適合學生、適合自己的語言和方式,就能提高很多,和名師對接,能找到知識點的教學方法和數(shù)學上的準確用語,規(guī)范學生的數(shù)學語言,對以后的學習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創(chuàng)新——就是在懂的情況下再創(chuàng)造,盲目的空想是浪費時間。

【厘米和米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認識厘米和米的教學反思04-16

厘米和米教學反思13篇03-21

《認識厘米、米》教學反思02-20

一厘米教學反思04-09

認識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學反思01-22

二年上冊數(shù)學《厘米和米的認識》教學反思03-04

小學二年級米和厘米的認識教學反思04-08

認識厘米教學反思01-11

厘米的認識教學反思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