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集錦15篇)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么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
《品德與社會》作為一門綜合性的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于社會生活中,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同時構成良好的習慣品質,激發(fā)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了解祖國遭受屈辱和人民頑強抗爭的史實,進一步增進愛國主義情感。
但有的時候我還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學生的思考,自我的教學思路還不夠開闊,沒有多渠道收集資料、信息,課堂上貼近學生的生活不夠。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自覺提高自身素質,用心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真正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打鐵先要自身硬",實施素質教育,首先要提高老師的自身素質,老師的素質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自身的專業(yè)知識要扎實,更新,業(yè)務潛力要提高。
二是老師的.言行、修養(yǎng)、道德覺悟要提高。這是素質教育的基礎,也是推行素質教育的先決條件,要提高老師素質,務必扎扎實實地做到:
1、堅持學習。不但要提高自我的專業(yè)知識,還要豐富其他學科知識。
2、勇于反思。老師不但要有淵博深厚的學科知識,還要用于反思,不斷提高自我的業(yè)務潛力,這就要求老師用心參與教學研究,結合實際,因材施教,勇于實踐,善于總結,不斷探索和掌握品社學科教學的規(guī)律和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質教育。
3、為人師表。不斷提高自我的道德覺悟水平,要求學生做到的,老師首先做到,如:不遲到,不早退等。
二、發(fā)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逐步完善"讀、議、講、演、評"的有效教學方法,向課堂40分鐘要效率。
三、利用好社會大課堂,與社會生活相結合。
理論聯(lián)系實際,校園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是小學品社課推行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能夠有組織地去校外調查、采訪、參觀、詢問,然后作匯報交流。
總而言之,透過課后反思把教學實踐中的"得"與"失"加以總結,變成自我的教學經驗,這是十分珍貴的財富。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爭取努力上好每一節(jié)《品德與社會》課,讓孩子們在娛樂中學到知識,在簡單中感到學習的快樂。使我們每位教師都能從"教書匠"變成"教育家"。
反思帶來的快樂我感受頗深,如今嘗到了甜頭。"親其師,信其道"。受學生歡迎和喜愛的老師,往往對學生產生一種親和力,對學生的教育事半功倍。愿快樂永伴老師和學生!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2
讓學生了解祖國的概況,明白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的國家,培養(yǎng)學生對祖國的自豪感和熱愛之情是《品德與社會》的教學目標之一。“我們共同的家”這一教學活動的設置正是在兒童日常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對祖國遼闊國土有個初步的了解,激發(fā)學生愛國的自豪感和親切感。
“教育即生活”,兒童認知的發(fā)展和品德的構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將靜態(tài)的教學資料與豐富多彩的現(xiàn)實生活結合起來,豐富和發(fā)展了學生的體驗,從中獲得知識,受到教育。教學中,我將現(xiàn)實生活中的真實事件,即汶川大地震與本課的教學目標,即認識祖國面積大結合起來,以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件使學生獲得認識,受到教育。不僅僅認識到祖國面積大,同時感受到祖國大家庭的互相關愛,互相幫忙,從而對偉大的祖國產生親切感和熱愛之情,落實了本課的情感目標。在“鎮(zhèn)江面積與全國面積比較”的環(huán)節(jié)中,同樣貼近了學生的生活,以學生熟悉的家鄉(xiāng)為對照,極大調動了學生的興趣,獲得了十分直觀的'認識。
在具體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著很多不足:
1、對學生的學情不夠充分了解。
教學實施過程中,“計算路途遙遠”這一個環(huán)節(jié),涉及到兩位數(shù)相乘的數(shù)學計算。由于沒有充分思考到使用的是下冊教材,學生還沒有掌握這方面的計算潛力,課堂上出現(xiàn)了學生不會計算,胡亂猜測的現(xiàn)象。
2、學生對數(shù)據(jù)的認識不夠具體。
三年級的小學生,思維水平主要還停留在具體可感的事物上,對抽象的數(shù)據(jù)還沒有構成清晰的認識。在計算路途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雖然學生算出了兩省之間的實際距離,但很難從多少千米的數(shù)字中認知和體驗“遠”和“大”。如果教師及時將這些數(shù)據(jù)與學生可感的事物進行比較,如:一個人每一天能夠走約30千米,從哈爾濱走到海南島約需要137天,從臺灣走到烏魯木齊大約需要150天,將近半年啊。這樣學生對“遠”和“大”的概念就會更加具體。
總而言之,上好一節(jié)課真的很難,課前雖然思考了很多,但是還有思考不全的地方。如何提高品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將是我以后不斷探索的目標。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3
通過學習新課標,讓我懂得了《品德與生活》的課程目標并非局限于一個活動領域,而是涉及到與學生生活相關的各個領域,是對學生多方面發(fā)展提出的要求。
通過教學《學習規(guī)則在哪里》,我感到班級的日常管理十分關鍵。教學中,我都把課堂常規(guī)教育作為教學的基礎,在上課的過程中,把養(yǎng)成教育作為自己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在課堂上的一些常見表現(xiàn)進行觀察、總結、分析原因,找到解決這些課堂現(xiàn)象的辦法,力爭讓學生改掉這些不應有的行為,更好的學習。
在教學過程中,我感受到孩子們習慣養(yǎng)成方面有很大不同,一些點滴的行為習慣,給課堂教學造成很大的影響。于是我制定了嚴格的課堂常規(guī)制度,對于學生的每一個細小的不良習慣進行糾正。
對于有些容易在課堂上容易出現(xiàn)不良行為習慣的孩子,我及時提醒,有的在課后找他談話,幫助他找成因,改毛病。
除了對低年級學生進行養(yǎng)成習慣教育以外,我還對學生在課上回答問題進行訓練,鼓勵他們課堂上回答問題要大膽說,積極發(fā)言,語言表達要力求完整。
我的`幾點反思:
1、依據(jù)新課程的精神,品德教育與學生的生活應該緊密結合。讓課堂教學中的故事來源于生活、立足于生活、指導于生活。
2、以學生為本落到了實處,在教學中,應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
動之中,去感受、去體驗,每個孩子在活動中都對事物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提高。
3、課堂上要注重學生情感的培養(yǎng)。通過創(chuàng)設活動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掌握知識,培養(yǎng)學生快樂的情感,在活動中體驗、感知、感悟,提升自我。
這些僅僅是我的愚見,都將是我在以后的教學中需要進一步探究和學習,努力提升教學質量。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4
設計理念:
《品德與社會》新課標指出:“讓學生在探究和認識社會事實的過程中進行道德教育!眱和钠返潞蜕鐣栽从谒麄儗ι畹恼J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具有特殊的價值。本節(jié)課以現(xiàn)實生活為基礎,重點讓學生了解和感受交通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同時激發(fā)學生熱愛家鄉(xiāng)和祖國的情感。
教材分析:
《交通與我們的生活》是人教版《品德與生活》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內容,它是在學生了解現(xiàn)代多種多樣的交通運輸方式特點的基礎上,著重感受交通運輸?shù)陌l(fā)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方便,又是怎樣影響與改變我們生活的。教材主要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感受交通的作用,增強學生社會生活的能力。
學情分析:
交通是社會生活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行業(yè),它與人們的生活和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息息相關。在與學生的交談中,我發(fā)現(xiàn)四年級的學生說起交通都很熟悉,但對交通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以及它的作用認識還不夠全面,所以,我就想憑借《交通與我們的生活》這一文本,引領兒童進行一次觸動心靈的成長之旅。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從衣食住行等方面了解和感受交通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通過了解“山區(qū)里的交通”,進一步了解交通對經濟發(fā)展、文化交流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技能目標:讓學生認識交通的同時,注意對學生社會生活能力的培養(yǎng),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分析社會現(xiàn)象,嘗試合理、有創(chuàng)意地解決實際問題。
情感目標:了解家鄉(xiāng)交通的發(fā)展變化情況,激發(fā)學生熱愛家鄉(xiāng)和祖國的情感,同時增強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
重點難點:了解和感受交通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①找一找走進我們生活的外地物品。②了解本地外銷產品及交通建設發(fā)展狀況等。
教師準備:制作相關課件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活動一:“創(chuàng)設情境,感知交通”
1、播放北京奧運交通實時畫面以及我縣社會經濟發(fā)展概況視頻。
2、師引入課題并板書。
【設計意圖: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生學習的內容和其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切,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從學生熟悉的奧運和本縣實際生活背景導入,激發(fā)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
活動二:“結合生活,談論交通”
1、將學生分成四個小組,讓他們根據(jù)自己的興趣,開展研究活動:衣、食、住、行與交通的密切聯(lián)系,學生可收集照片、圖片、新聞、數(shù)據(jù)等資料(課前)。
2、小組相互交流各種資料,談談交通為生活帶來的便利之處。
3、學生選擇自己生活中最喜歡的物品,畫出它的運輸經歷,感受交通對生活的作用。
【設計意圖:小組合作集眾人的智慧于一體,在活動中做到動腦、動口、動手相結合,并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匯報,從而感受交通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活動三:“交通使山區(qū)變了樣”
1、課件出示:我縣以前山區(qū)生活、經濟圖片。談談你的感受。
2、引導學生對“要想富,先修路”開展討論。
3、課件出示:山區(qū)里由于有了交通后,人們生活和生產發(fā)生的變化。
4、教師小結。
【設計意圖:提供材料,引發(fā)學生經歷;前后對比,感受交通魅力!
活動四;“課外延伸暢想交通”
引導學生制定一個開發(fā)我縣交通的方案,著重描述交通開發(fā)的重要性。
【設計意圖:結合我縣的實際情況,
制定交通方案,讓學生體會到品德課程學習的趣味性和實用性,在解決實際問題中享受成功的樂趣!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品德與社會課程強調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把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作為主要的教育資源,緊密結合兒童生活實際開展教育,提升兒童的生活品質和能力,促進兒童發(fā)展,本節(jié)課力求體現(xiàn)課程“回歸兒童生活”的基本理念。
1、生活化背景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材是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范例,它給予教師巨大的創(chuàng)作空間。在目標的引領下,實現(xiàn)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利用、有效整合,會使課堂更富個性風采,更富創(chuàng)意。我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和我縣縣情,特別是展現(xiàn)我縣山區(qū)的變化,采用大量的圖片和視頻,這些新穎有趣的信息補充,在層層推進的過程中,相得益彰,不僅提煉出對生活的新的感悟,還表現(xiàn)出對社會生活的關切與熱愛。
2、過程性探究
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huán)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強調師生間的動態(tài)信息。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結構化的材料,我安排四個活動,讓學生經歷感知、談論、辯論、暢想的過程,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讓學生有所思有所悟,最終達到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重點掌握交通與我們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同時在活動中也得到情感的體驗。
3、創(chuàng)造性實踐
教學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作為教師要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因此,本節(jié)課我拓寬兒童實踐的渠道,課前了解本地外銷產品及交通建設發(fā)展狀況;課中分成四個小組開展活動,作探究性的實踐;課后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實踐,引導學生制定一個開發(fā)我縣交通的方案,逐步提高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5
通過參加聽課和評課一系列活動,使自己的教育理念發(fā)生了很大的轉變,傳統(tǒng)的課程中,課堂是教師表演的舞臺,只有教師講學生聽,沒有學生的天地,而如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這種一個在上,多人端坐的滿堂灌已不復存在,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huán)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教學活動應是一種相互交往,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的動態(tài)信息。使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得到情感的體驗,正好符合新課程中的探究思想——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
課堂中的活動應是教師在指導或參與下的學生的自主活動,在活動中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指導其行為,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間,教師真正地成為引導者,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放手讓學生去做,讓學生懂得自己應有的權利,并學會全面、客觀地認識自己。課程改革后教學不僅僅局限于課堂內的教與學,而是體現(xiàn)在課前任務、課堂的活動、課后的延續(xù)和知識的連續(xù)這樣一個完整過程!镀返屡c社會》作為人們綜合性的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于社會生活中,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同時形成良好的習慣品質,激發(fā)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了解祖國,進一步增進愛國主義情感
但有的時候我還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學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學思路還不夠開闊,沒有多渠道收集資料、信息,課堂上貼近學生的生活不夠。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不斷學習,加強理論修養(yǎng),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真正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6
《品德與社會》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于社會生活中,讓學生學會認識社會,正確了解社會,同時還要養(yǎng)成良好品質,從而激發(fā)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了解祖國遭受屈辱和人民頑強抗爭,進一步增進愛國主義情感。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交流、實踐,引導學生通過不斷學習,加強理論修養(yǎng),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如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huán)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教學活動應是一種相互交往,相互合作,相互學習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的動態(tài)信息,使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得到情感的體驗,正好符合新課程中的探究思想——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明理。
課堂中的活動應是教師在指導或參與下的學生的自主活動,在活動中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和靈感,指導其行為,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間,教師真正地成為引導者、點撥者,學生真正成為教學過程的學習主體。
課程改革后教學不僅僅局限于課堂內的教與學,而是體現(xiàn)在課前任務、課堂的活動、課后的延續(xù)和知識的連續(xù)這樣一個完整過程。從關注學生智能出發(fā),拓展有限的課程資源,從各個角度發(fā)展學生的智能。教學設計中,盡可能通過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來改善和發(fā)展學生的多元智能;利用學生的智能的多元化特點創(chuàng)造多元的`通道來改善學科教學。從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弘揚學生個性發(fā)展入手,探索適合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教學過程,設計教師和學生的活動課改的目的是:從根本上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提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和研究性學習,使學生掌握終身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學習方法;教師由單純的教學者轉變成學習型、研究型的教師,教學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參與者和合作者。這兩種轉變需要“量”的積累過程。
在教學火燒圓明園中,主要講述了英法侵略者搶奪圓明園、焚燒圓明園,揭露侵略者殘酷的行為,舊社會的中國受盡了屈辱,讓學生通過對這些殘酷的歷史事實的了解,體驗和感受,孩子們做為一個中國人是不應該忘記那段歷史的,作為一個有正義感的中國人更不能忘記那段屈辱。而且學生還能充分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整節(jié)課顯得特別活躍。問題反思:通過教學我感到不足的是學生們對歷史知識的了解太少。作為新世紀的小學生,我們應該自強不息!知道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才能不被人所欺侮。
但有的時候我還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學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學思路還不夠開闊,沒有多渠道收集資料、信息,課堂上貼近學生的生活不夠。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不斷學習,加強理論修養(yǎng),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真正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總之,通過教學和課后反思把教學實踐中的“得”與“失”、成功與失敗,加以總結和升華,變成自己的教學經驗教訓,這是難得的珍貴的財富。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和教學水平,爭取努力上好每一節(jié)《品德與社會》課,讓孩子們在娛樂中學到知識,在輕松中感到學習的快樂,在老師引導下學會如何做人處事,使我們每位教師都能從“教書匠”變成“教育家”。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7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yǎng)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旨在引導兒童“學會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質和勇于探究、創(chuàng)新的科學精神。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方面進行培養(yǎng):
一、創(chuàng)設情景,誘發(fā)創(chuàng)造意識
《品德與社會》標準明確指出:“本課程的呈現(xiàn)形態(tài)主要是兒童直接參與主題活動、游戲和其他實踐活動。課程目標主要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各種教學活動來實現(xiàn);顒邮墙毯蛯W共同的中介,而非單純地只講教科書,兒童更多地是通過實際參與活動,動手動腦,而非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笨稍O情景讓學生憑著自己的想象裝扮春姑娘,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意識。
二、激發(fā)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
“品德與生活”作為一門獨立的綜合性活動型課程,強調選擇兒童熟悉的,感興趣的,有教育價值的內容作為活動主題。因此教師在組織活動時應從學生的興趣出,學生才會心情愉快地去學習,探索。表現(xiàn)出個性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
三、尊重個性,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
大膽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創(chuàng)造條件讓他們表現(xiàn)自我。體現(xiàn)個性,讓他們在活動中心情發(fā)揮自己的想像力的創(chuàng)造力。<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8
教材分析
《現(xiàn)在的我能做什么》是蘇教版品德與社會上冊第三單元第一課的內容。通過第二單元的學習,學生懂得了自己的成長離不開父母長輩的養(yǎng)育。本節(jié)課主要是讓學生學會感激家長,體會家長的難處;盡量少給家長添麻煩,并做到“不會的事情學者做,家里的事情幫著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養(yǎng)成對父母家庭和自己生活的初步責任感。
學情分析
現(xiàn)在,大多數(shù)家庭孩子少,他們在家長的呵護下成長,習慣了家長對他們的呵護和關心,覺得家長養(yǎng)育自己是應該的。體會不到父母的辛勞。這樣的傾向容易讓孩子養(yǎng)成任性驕縱、意志薄弱、依賴性較強、缺乏責任感的人。三年級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所以我們要及時教育學生,教會他們學會感激,增強自己的事自己做的責任心 。
教學目標
感受父母生活的辛勞,明白自己有責任為父母分擔一些事情;
情感目標:
體諒家長的難處,激起對父母的感激之情;
行為目標:
學會關心父母,盡量少給家長添麻煩,養(yǎng)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幫著做,不會的事情學著做”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難點:
體會父母的辛勞,學會關心父母,盡量少給家長添麻煩,養(yǎng)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幫著做,不會的事情學著做”的良好習慣。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9
本次活動主要是教師經過情景表演,幫忙幼兒熟悉歌詞,學唱歌曲,并能在大家面前用輕快的聲音來演唱歌曲;顒硬糠,我就經過出示玩具電話來激發(fā)孩子的興趣,并借用了手偶教具來引入教學,所以孩子們的興趣也就被吸引了過來。接下來我邊放音樂邊左右手來操作兩個手偶,幫忙幼兒熟悉旋律理解歌詞,也很好的為下一個表演的環(huán)節(jié)做鋪墊。由于是以情景表演的方式來進行,加上這首歌曲歌詞簡單,旋律朗朗上口,孩子們很快的就掌握了歌曲的資料,整個活動一氣呵成,環(huán)節(jié)銜接順暢,活動氣氛十分活躍,到達教師預設的目標。雖然孩子理解的程度超出我的預想狀態(tài),可是在活動過程中還是避免不了的出現(xiàn)的一些不足:
1、在利用手偶來幫忙孩子們理解歌詞的時候,孩子們的`注意力都被手偶的表演給吸引了,而忽略了歌詞的本身。
2、在鞏固歌曲時,教師都是以孩子們齊唱為主的方式,過于單一,如果能適當?shù)姆纸M唱、男女合唱效果應當會更好,以游戲的方式進行,孩子們會學的更加有興趣。
3、在請個別孩子上來進行邊情景表演邊演唱的時候,雖然請上來的孩子表現(xiàn)都不錯,可是這也是比較有局限性,不能夠讓每位幼兒都能參與到活動中,所以課后覺得或許能夠讓孩子自由結伴帶上頭飾去進行邊表演邊演唱,這樣才不會造成上頭的孩子在表演,下頭的孩子無事可做。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0
《品德與社會》作為綜合性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于社會生活中,認識、了解社會,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yǎng)學生優(yōu)秀的品質,激發(fā)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了解祖國遭受屈辱和人民頑強抗爭,進一步增進愛國主義情感。
通過教學以及參加聽課和評課一系列活動,使自己的教育理念發(fā)生了很大的轉變。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課堂是教師表演的舞臺。只有教師講,學生聽,學生的學習是被動的。而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特別是實行“六環(huán)三步”教學模式以后,這種一人在上,多人端坐的滿堂灌已不復存在。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生搞社會調查,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huán)境下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這是新課程對我們的要求。
首先,讓學生提出問題,這樣學有目標,思路清晰,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然后選有價值的問題進行研究,可以自行解決,進行個體匯報,也可以合作討論進行解決問題,還可以參照自己收集的材料進行評析解決問題。如果學生實在不能自己解決,教師要進行點撥,幫助解決問題,在此基礎上進行歸納概括,講一講自己的所得、收獲。此后,可以聯(lián)系實際生活進行剖析,情感進一步升華,最后鼓勵學生想要探究的問題。
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是指導者或參與者,在活動中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指導其行為,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間,教師真正地成為引導者,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
在實施“六環(huán)三步”教學模式中,教學不僅僅局限于課堂內的教與學,而是體現(xiàn)在課前任務、課堂的活動、課后的延續(xù)和知識的連續(xù)這樣一個完整過程。強調學生從日常生活小事入手,從班集體的小事入手,緊緊抓住集體中常見的不良現(xiàn)象。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1
人教版小學品德與社會教材的最后一課是《生活在世界各地的華人》在備課環(huán)境我就在想:世界各地的華人距離學生現(xiàn)實生活實在很遠,如何讓學生通過本課學習真切地感受到海外華人對祖國母親濃烈的思鄉(xiāng)情結和真摯的愛國之心。幫助學生了解海外華人華僑身在他鄉(xiāng),在為所在國家作貢獻的同時卻有著割不斷的祖國情結,與華人華僑體會同是炎黃子孫濃濃的愛國情懷,感受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巨大影響。這是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如何來突破呢?
我首先想到的是以一首張明敏的《我的中國心》來突破,教師先創(chuàng)設一個輕松和協(xié)的氣氛,在此環(huán)境下,引導學生傾聽海外華人的心聲播放張明敏的心聲,從而使學生盡快進入情境,產生情感共鳴。然后我又想到通過讓學生搜集一些表達海外赤子濃濃愛國情的具體事例和一些感人的圖片使學生感受到海外華人那種強烈的愛國之情,從中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
于是我讓孩子們以小組為單位,搜集事例并合作研究自己的匯報形式,然后在課堂上展示。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為了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真正參與教學,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體會感悟愛國情懷。
在課結束前,讓學生與海外華人真心對話,延伸愛國情感,并以我們的《大中國》結束教學,使學生意猶未盡,回味無窮。就在這個檔口我給學生留了一個以“龍的傳人”主題延伸活動,讓孩子們在課下通過展示海外華人對世界的貢獻,展示學生課外收集大量的資料加以說明、評選的結果,意在既深入完成了本節(jié)課的學習,又拓展了社會課堂空間,延伸到課外,鍛煉了學生收集資料、獲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真正達到了開設品德與社會課的目的。
這節(jié)課的教學,很好地給孩子們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相信在他們有效的心里,會留下“愛國”的印記,雖然課下的活動不是很盡如人意,我也要堅持去做。我想,引導孩子們參與的過程很重要,只要參與,只要經歷,孩子們就會有收獲。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2
《我的家鄉(xiāng)在哪里》的整個教學設計主要突出了以下特點:
一、活動化教學:
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教師注重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緊扣教學目標設計了一系列有效的活動,層層遞進,有序進行,把認知和情感有機地統(tǒng)一于全教學過程中,把教學內容與各科知識有機地聯(lián)系,營造愉悅的情境,并把課堂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通過課前調查與課后延伸,拓展教學內容,充分體現(xiàn)了品德生活化、活動化、情感化的特點,讓學生在認知家鄉(xiāng)、感悟家鄉(xiāng)的活動過程中增強熱愛家鄉(xiāng)的感情,養(yǎng)成熱愛家鄉(xiāng)的習慣,展示熱愛家鄉(xiāng)的.行為。
二、合作式學習:
本課多個環(huán)節(jié)是小組的合作學習。教師通過擴充教材內容,適時恰當?shù)丶哟罅苏n堂學習的容量,細看學生的活動,由個人呈現(xiàn)搜集的資料→小組內互換交流→集體共享共識→教師小結。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使所有學生都有了參與探索的機會,他們面對面相互交流,共同切磋,相互協(xié)作,共同參與,整個課堂形成了信息活動的”場”,在充滿了合作機會的個體與群體交往中,學會互助,學會分享,學會學習。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3
讓學生了解祖國的概況,知道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的國家,培養(yǎng)學生對祖國的自豪感和熱愛之情是《品德與社會》的教學目標之一!拔覀児餐募摇边@一教學活動的設置正是在兒童日常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對祖國遼闊國土有個初步的了解,激發(fā)學生愛國的自豪感和親切感。
“教育即生活”,兒童認知的發(fā)展和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將靜態(tài)的教學內容與豐富多彩的現(xiàn)實生活結合起來,豐富和發(fā)展了學生的體驗,從中獲得知識,受到教育。教學中,我將現(xiàn)實生活中的真實事件,即汶川大地震與本課的教學目標,即認識祖國面積大結合起來,以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件使學生獲得認識,受到教育。不僅認識到祖國面積大,同時感受到祖國大家庭的互相關愛,互相幫助,從而對偉大的祖國產生親切感和熱愛之情,落實了本課的情感目標。在“鎮(zhèn)江面積與全國面積比較”的環(huán)節(jié)中,同樣貼近了學生的生活,以學生熟悉的家鄉(xiāng)為對照,極大調動了學生的興趣,獲得了非常直觀的認識。
在具體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著很多不足:
1、對學生的學情不夠充分了解。
教學實施過程中,“計算路途遙遠”這一個環(huán)節(jié),涉及到兩位數(shù)相乘的數(shù)學計算。由于沒有充分考慮到使用的是下冊教材,學生還沒有掌握這方面的計算能力,課堂上出現(xiàn)了學生不會計算,胡亂猜測的現(xiàn)象。
2、學生對數(shù)據(jù)的.認識不夠具體。
三年級的小學生,思維水平主要還停留在具體可感的事物上,對抽象的數(shù)據(jù)還沒有形成清晰的認識。在計算路途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雖然學生算出了兩省之間的實際距離,但很難從多少千米的數(shù)字中認知和體驗“遠”和“大”。如果教師及時將這些數(shù)據(jù)與學生可感的事物進行比較,如:一個人每天可以走約30千米,從哈爾濱走到海南島約需要137天,從臺灣走到烏魯木齊大約需要150天,將近半年啊。這樣學生對“遠”和“大”的概念就會更加具體。
總而言之,上好一節(jié)課真的很難,課前雖然考慮了很多,但是還有考慮不全的地方。如何提高品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將是我以后不斷探索的目標。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4
《多彩的課間生活》一顆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品德與生活》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我們的課余生活》的第一個分主題。主要是讓學生愿意有計劃,有目的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由于學生在上課期間上廁所、喝水,在沒有老師的允許下扔垃圾等多方面行為。我原本以為這是個別班級的表現(xiàn),但不是如此,而是整個二年級普遍存在的情況,而且頻繁發(fā)生。
當然,習慣的養(yǎng)成非一日之寒,有其對象是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他們正是習慣逐漸形成時期,可塑性潛力非常之大,是我們無法估量。如果針對習慣養(yǎng)成,那么教師可以每天耳提面命,包括家長。不過,大部分學生對于經常說的話往往是不會放在心上,聽之任之。這問題,我主要還是針對小學新生的切身進行分析。
從幼兒園到上小學,對于兒童來講,使他們生活中的一個重大轉折。他們的社會角色、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和活動環(huán)境都將由此發(fā)生巨大變化。一般來講,小學新生對于小學新生活都充滿了期盼和憧憬,但同時也伴隨著對小學新生活變化的心理不適應。幫助小學生適應新生活,解決好他們的心理適應問題,是完成從幼兒園到小學教育銜接的重要途徑。同時,幼兒園和小學的各種規(guī)定、制度和秩序有著千差萬別,在快樂教育和賞識教學過程中,小學生的良好習慣培養(yǎng)對他們的發(fā)展有著重要作用。
以上,僅是我個人的一些拙見,如有不足之處還希望指正。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5
《打電話》是一年級下冊第三次口語交際課,本課源于生活,具有現(xiàn)實意義,由文字、插圖、“小貼士”三部分資料組成。
在學習這次口語交際之前,我先讓學生在家里和家長進行打電話練習,而后在課堂上讓學生說說在家里是怎樣和家長的?并進行模仿。然后我在教學生打電話,我主要采取了小組合作,再課堂表演的形式。
首先教師先講完打電話的.具體要求:讓學生掌握打電話的一般技巧,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交際本事。還要讓學生能認真聽明白、把話說清楚,并學習說簡短的話。以激發(fā)學生的表達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本事和合作意識。還異常強調讓學會正確使用禮貌用語。最終學會打電話。
再是教師示范“打電話向教師請假”這一主題資料,我讓一個學生上臺和我同時表演,我是教師,學生向我請假:叮鈴鈴,電話鈴響了,我接起電話,教師:請問你是哪位?學生:您好,教師,我是劉敬軒,教師:你好,劉敬軒,請問你有什么事?學生:我生病了,向您請假。教師再說一些關心的話語,最終告別再見。這樣一個范例起到了帶頭作用。然后再重復一遍,讓學生加深印象。當學生都明白怎樣打電話,怎樣接話,怎樣使用禮貌用語后,讓所有學生,同位間進行模仿練習。學生們都會了。
再是我就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打電話約同學踢球”和“有一個叔叔打電話找爸爸,可是爸爸不在家!辟Y料的練習,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練習。
最終選取4組進行上臺表演。師生進行評價,先說優(yōu)點,再說不足,及補充資料。這樣經過反復幾次,學生就能熟練第進行打電話了。
經過表演,我也發(fā)現(xiàn)了不足,孩子們打電話時,禮貌用語有的還是不夠好,不夠恰當。以后還得多多訓練。我也給學生明確要求,以后給教師請假必須要學生自我打電話給教師。以便于鞏固學生的打電話學習成果。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02-02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04-02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01-07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04-05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5篇04-05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精選15篇)02-09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5篇02-02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15篇)02-02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集合15篇02-09
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合集15篇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