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讀后感14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墒亲x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我們仨》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們仨》讀后感1
很久沒有因為看書感動得掉眼淚了。沒有撕心裂肺的呼號,沒有驚心動魄的橋段,有的只是平靜的訴說,點滴的`回憶,直擊內(nèi)心最柔軟的部分。
楊絳的文字樸實簡單,就像是在閑話家常,但不絮叨。字里行間都透露出他們仨之間的深厚感情。他們的心如此緊密得貼在一起,彼此依靠著攙扶著經(jīng)歷了歡笑與苦難,有再大的風(fēng)雨也沖不垮他們。他們的生活并不平靜,但楊絳始終平靜得敘述著,那種平靜讓人肅然起敬。
楊絳的行文輕盈流暢,從頭到尾,一氣呵成。回憶總是片斷的,就像是一顆顆大小不等、形態(tài)各異、顏色不均的珠子。想要把它們串成漂亮的鏈子,需要懂得如何取舍、組合及排列。顯然,楊絳精于此道。
生活中的大部分時間是無聊而瑣碎的,甚至充滿著煩惱和憂慮,精彩和風(fēng)光只會像流星般劃過天際。可當你回頭再看,精彩和風(fēng)光已然消散,無聊和瑣碎讓你覺得無比充實和甜蜜,曾經(jīng)的煩惱和憂慮成了可以一笑而過的浮云。陪你走過無聊和瑣碎,經(jīng)歷過煩惱和憂慮的人(人們)還在身邊,就是最大的幸福。
《我們仨》讀后感2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边@是書中涵義較深的一句話,也是給我感觸頗多的一句話。
思念這樣甜,卻又這樣苦,所以我們應(yīng)該珍惜當下美好時光,陪伴好我們的家人。如此,方能不負時光。
故事的開篇就是“我們仨都老了”,然后就是預(yù)示著死亡的“萬里長夢”,從踏上古道客棧,到古道相遇,一步一步,楊絳先生(作者)送走了鍾書,送走了錢瑗。這段夢,其實就是楊絳先生陪伴錢鍾書先生和女兒錢瑗走過生命的最后日子罷了。
我們常說“好景不長久”“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而這本書中也提到了與之相似的一句——“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闭獣袥]有瘋狂的吶喊與茫然的彷徨,只有楊絳對錢鍾書和女兒錢瑗的`愛,以及最后對他們的懷念。
楊絳淡然的文筆,細膩的思考,把生活中的小事進行放大,用自己的心把它們串成一串串閃耀奪目的項鏈。她忍著世道無常的變化,只是淡淡的回憶,淡淡的敘述,卻依然感人,令人動容。
到了文章的最后一句,楊絳先生寫到了“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尋覓歸途!睆倪@句看似輕描淡寫,但是其中卻蘊藏著濃濃的思念,以及無盡的悲痛——我們仨到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我們仨》讀后感3
讀完《我們仨》,我認為此書非常值得閱讀。從楊絳先生平實真摯細膩幽默的生活化敘述中,我有了許多感覺、認識和感動。
楊絳先生的長達萬里的夢,對丈夫和女兒的殷切關(guān)懷和難舍難分的思念,古驛道上的聲聲淚,離別情,催人淚下,讓人深深地感動。也為她送走他們兩個后的堅強走下去的力量和勇氣欽佩不已。
她和錢老國外的.生活,首先探險兩個字讓我印象深刻,做飯是探險,做得了紅燒肉燉雞湯學(xué)炒菜做西餐。旅行散步是探險,邊走邊研究,樂在其中。學(xué)習(xí)是探險,不浪費任何時間徜徉在書海里,飽讀詩書,然后學(xué)有所成。生小孩教育小孩是探險,孩子的成長中他們也樂在險中求。這種探險,在他們回到國內(nèi)一直在延續(xù),貫穿生活始終。
印象更加深刻的是無論是楊絳對錢老孩子般的寵愛,還是他們仨的互敬互愛,還是楊絳一家的生活都是充滿趣味和情懷。不管時代如何艱難困苦,但他們相親相愛,友好和睦,有知識有涵養(yǎng)有情有義,過得有滋有味。天下家庭若想幸福莫過如此的和諧有愛。。!
《我們仨》讀后感4
16年楊絳先生走的時候就像看看這本書了,但是最近才偶然打開這本書,然后一發(fā)不可收拾地讀完。
開篇就是楊先生的夢境,有點云里霧里,但是讀著讀著,那些意象我竟然都能理解了,船作墓,柳別離。心中所思,夢中所見。嘔心瀝血,不能自己。讀到楊先生描寫自己心臟從胸腔爆出來,自己又將涌著熱血的心臟按回去的時候,淚水已經(jīng)在我的眼眶里打轉(zhuǎn)。楊先生在孩子丈夫面前裝著堅強,別過臉,還是哭地一塌糊涂。
而后是楊先生對我們仨一生的濃縮,有陽春白雪,也有人間煙火。那個年代的壓抑和痛苦,在楊先生一家這里,變得只是一段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而又細水長流的時光,他們從這難水里面只取一瓢,那幸福.感恩的`一瓢。
世界以痛吻,而我們仨以文字,笑聲,忍耐,珍惜,感恩去回報。盡管我們也知道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但那又何妨,我們好好珍惜在一起的時光,彼此拿出最好的一面坦誠以待,此生足矣。
感謝楊絳老師,感謝你們仨,我以后也會向您學(xué)習(xí)噠,你們雖然已經(jīng)離去,但是卻永遠活在了我們讀者的心中,并被大家所羨慕呢。
《我們仨》讀后感5
楊絳先生的我們仨帶給我復(fù)雜的感受,會跟著它開心的時候歡笑,跟著它悲傷的時候流淚,跟著它的離別心酸,我想正是它的樸實無華才能顯出情感的真摯,才能真切的打動人。錢鐘書一家三口的相親相愛,不離不棄就這樣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
全書以夢魘般的古驛道開頭,楊絳先生天天的夢魘,感覺到她內(nèi)心的極度恐慌,一家人在古驛道相聚而后失散,年邁的老人惶恐得在人生的驛道上,愛女跟先生相繼去世,更是傷心悲痛。她說三里河的家,已經(jīng)不復(fù)是家,只是我的客棧了這份凄涼,讓人看得傷心落淚。
而后,楊絳先生用了平淡樸實的.需要回憶了他們的過往,剛結(jié)婚隨錢鐘書先生去牛津,兩個人自己第一次做飯,稱自己笨,每天早上錢鐘書都會為楊絳先生做好早飯,苦中作樂,志同道合,而后有了女兒,有了家就有了一切,她們?nèi)齻在一起總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樂趣。
在為這個家庭幸福感動的同時讓我也有所感悟,幸福是什么,幸福其實是一種感受,別人覺得你苦,但是你們苦中作樂你們覺得幸福,幸福不是物質(zhì)的,而是精神的,因為我們仨在一起。只要我們在一起,這就是幸福,永遠幸福!
《我們仨》讀后感6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是高中的時候。那時一個朋友沖著漂亮的封面買了一本,隨手翻了翻就塞進了書架。我向來是不大愛看現(xiàn)當代作家的文章。之后大學(xué)讀了中文系,對各個作家都增加了一些了解,經(jīng)歷了一些大是大非的事,心漸漸變得平淡,某日下午,腦海里突然冒出了這本書的名字《我們仨》。遂撥了通電話給友人,借了過來閱讀。
仔仔細細讀完,心里觸動不止。從第一部“我們倆老了”到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每看幾頁都有令我感動或羨慕的地方。
感動于錢鐘書夫婦動蕩時互相扶持老來互相依偎,女兒錢媛的點滴孝心。羨慕于他們一家人柴米油鹽的`平淡生活,做學(xué)問過生活都有條不紊,既嚴謹又有樂趣。
更重要的是,他們是知福的人,所以也更加懂得惜福。
是的,若知離別在即,我怎舍得一覺醒來夢里人影飛去。還不如把一個小夢拉成萬里長夢,送一程,道一聲再見,又能再見一面。離別拉長,對有情的人來說,是痛苦也是快樂。因為,陪他走得愈遠,愈怕他從此消失不見。
《我們仨》讀后感7
看慣了現(xiàn)今的明爭暗斗,看淡了生活的不義不忠,現(xiàn)在靜下心來細品這三個人走過的一路,真的有種難言的感動。經(jīng)歷著社會的.洗禮,可心靈依舊純潔;經(jīng)歷著戰(zhàn)爭的侵擾,可信仰依舊堅定;經(jīng)歷著疾病的糾纏,可親情依舊溫馨。猶如品味一盞香茗,苦澀中夾雜著清香,“我們仨”的生活亦是如此。
只可惜一切都沒能逃過命運,如書中所說,只留下“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圓圓離去,鐘書也沒能陪著楊絳走到最后。不敢想象,這位老人要懷著怎樣苦澀的心情完成這本書,但還好,這本書確實真真切切地記錄了他們仨的幸福。
讀過楊絳與錢鐘書愛情的點點滴滴,才懂得真愛亦是知己,愛人亦是靈魂的伴侶,是何等的幸運。當今的情侶又有幾對是這樣呢,擁有再多的甜蜜,也沒能牽手走到最后;而今的夫婦又有幾對是這樣呢,可笑那么多匆匆的離婚,只是因一句性格不合。
我們急著完成人生的任務(wù)表,考學(xué),工作,戀愛,結(jié)婚,生子,老去。結(jié)果一切都是那么倉促,倉促到我們都忘了品一品生活最原本的味道,忘了到底怎樣的精神生活才是我們想要的。然而請你別忘記,精神上的富足才是真正的財富,而家,也永遠是你最溫馨的港灣。
《我們仨》讀后感8
讀了楊絳先生的作品《我們仨》,有所感觸。
我想,她以及錢鐘書錢媛先生都是幸福的。早年能有機會在良好的學(xué)習(xí)條件下工作,爾后總能從事自己喜歡的事業(yè)。當然,其中的很多困難都被淡化了,以幽默的`方式欣賞。
為什么會感到幸福呢?因為他們一直真誠地面對自己的內(nèi)心。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而非人云亦云地跟風(fēng)。拿學(xué)位似乎對他們來說也只是浪費時間。讀自己想讀的書,隨后有所領(lǐng)悟,多么快樂與享受的過程!
對我們這幫耳聰目明的小鬼來說,該做什么,就顯得很清楚了真誠地面對自己,多習(xí)文化,充分地豐富、完善自己。
還有一點,就是對人。亦要真誠,無須世俗地批判無所謂的感覺、地位、長相。能夠精神相通,有共識即可。生活有時候是一種熟悉與扶持。
人,一定要有點知識與想法!
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環(huán)境,造就了每一個不同的人。我們需要感受其獨特,發(fā)現(xiàn)其不同。
玩世不恭沒有什么不好。重要的是自己的感受,快樂就好。
《我們仨》讀后感9
你看不到楊絳先生滿腹才華的拋露,你也尋不到她追憶一家三口一生作為的身影。這部書僅僅是一位年邁的母親懷念過世的丈夫與女兒的書籍,如此這般簡單,純粹,這就是我讀完《我們仨》這本書后最大的感慨。
耳聞這本書的出版,已經(jīng)不下兩年,帶著幾分好奇與探究之心去揣測這本書的內(nèi)容,卻擱置了幾年,未曾去細細品味一番,至于原因,自己也說不清。昨天,在圖書館尋找余華的`《細雨中呼喊》,未尋得,卻看到了這本書靜靜地躺在書架上,淡雅的封面,樸素的標題,它就那樣靜靜地、靜靜地躺在那里,如同楊絳先生失去至親后那顆孤單卻又安靜的心。我?guī)е巯О愕嘏踔艘粋晚上的時間讀完了這本書。在讀它之前,我便猜想著,錢鐘書先生的一生該是何其的故事紛呈,這本厚厚的書里該是滿滿地記載了錢先生的豐功偉績吧。如果我猜對了,那楊絳先生就不是楊絳先生了;如果我猜對了,想必我也不是此刻的我了。書的最開端,每一頁上都印著楊絳先生一家人的舊照,那是我從未見過的錢鐘書和楊絳,一張張溫情的全家福上,都是他們年輕時光刻下的痕跡。我們相差的歲月使我對兩位前輩的印象就是博學(xué)的老人,淡泊的學(xué)者,更是我們后人無法超越的經(jīng)典。
《我們仨》讀后感10
“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為有我們仨。”這是我聽過對家最美好的描述。我們對家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向往,我想要一個溫馨的家、一個能夠包容我小脾氣的家、一個沒有爭吵的家……如此種種都是我們對于家的期待,但何以為真正的`家呢,我覺得正是如楊絳先生所說的那樣“因為有我們仨”,才讓我們擁有真正的家。
我為書中錢鍾書先生說的:“絳,好好里(即‘好生過’)!彼袆樱鴹罱{先生文中寫到的“我有沒有說‘明天見’呢?”直接讓我浸濕了雙眼。我好像終于理解了之前一個視頻里的女孩說,“很想說但是再也不能說的話是‘明天見’”是為什么了,這是對明天最美的憧憬,是最浪漫的三個字。我想對你說明天見,讓我們對明天都充滿向往,因為明天有你的存在,因為明天我們還能相見。
我很羨慕書中楊絳先生一家,不提他們在后期經(jīng)歷的時代變革,他們夫妻之間的感情,與孩子之間的牽絆都是我在這本書之外看不到的。可能正是這么一種情感讓我為書中的情節(jié)動容,書名《我們仨》無需多言這就是他們的故事,就只有“我們仨”就足以讓讀者體會這本書所傳達的。
《我們仨》讀后感11
花一個周末讀完了這本《我們仨》,準確來說也四個來小時,篇幅較短,記錄的大多是回憶的生活瑣事,但就是在這生活瑣事的字里行間中,洋溢著滿滿的“情”,親情,溫情,悲情。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睅е鴿M滿的思念,故事就這樣結(jié)束了。失散的仨人,只留下楊絳先生一人來思念,確是“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這是死別的深痛思念。
敬佩錢鐘書和楊絳先生對生活、對家庭的態(tài)度和方式,與世無求,與人無爭,一家人相守在一起,同甘共苦,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在點滴生活中發(fā)現(xiàn)樂趣。也敬佩他們對自己興趣和工作的堅持,不論在多么艱苦的境地,從不停頓讀書和工作,相濡以沫的兩人有共同的.樂趣是莫大的幸福。
讀別人的故事,過自己的生活。要學(xué)的是這種面對紛繁復(fù)雜的世事淡然處之的態(tài)度,是這種始終不迷失自己堅持做喜歡的事的狀態(tài)?鞓房梢院芎唵,但快樂又來之不易,就像楊絳先生說的“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薄叭碎g也沒有永遠”要學(xué)會珍惜當下的時光。
寥寥數(shù)句,聊表對本書的喜愛。讀了楊絳先生的作品,又勾起我重讀錢鐘書先生《圍城》的興趣了。
《我們仨》讀后感12
想看了很久的一本書,終于看完了。讀著別人的故事,也在思考著自己的人生。首先,我很佩服他們的學(xué)識;蛘哒f,感到羞愧。不論是出于應(yīng)試教育的負面影響,還是整個社會氛圍的變化,我們對于自我知識的`要求好像變得很低。讀個研讀個博仿佛就成為了天之驕子,但是實實在在做學(xué)問的又有幾個。說實話并不覺得一些名牌大學(xué)博士畢業(yè)的老師值得佩服。這也提醒了我自己還欠缺很多很多。
同時佩服他們淡然的人生態(tài)度。最近接觸的畢業(yè)生很多很多,有錢的沒錢的,找到工作的沒找到工作的,考上研的沒考上研的,都有。也聽到過很多次“畢業(yè)了好難啊”這樣的話。其實,一輩子一帆風(fēng)順的人可能真的很少,每個人背后都有他不為人知或鮮有人知的枷鎖,但是又有幾個人可以處世不驚。我覺得淡然是一種很可貴的品質(zhì),它并不代表著不進取,而是清楚地知道這個社會是怎樣的、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后的一種豁達。欣賞這對夫妻的名利觀。
感受還很深的一句話就是,人生不會像童話故事:此次她們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人生會遇到很多波折或者說不幸,也會有很多的離別。相守是一種幸福,我們要學(xué)會珍存生活中的美好
《我們仨》讀后感13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這一句平實的話語,卻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愛與刻骨銘心的思念。
現(xiàn)代科技方便了我們的生活,但現(xiàn)代科技環(huán)繞中的我們,還能找到那份平淡但卻深刻地情感嗎?電話、互聯(lián)網(wǎng)讓我們的溝通隨時隨地沒有障礙,但人與人的內(nèi)心之間卻有了越來越厚的屏障。當我們到互聯(lián)網(wǎng)的虛擬空間里去尋求心理的安慰時,我們是不是忽略了身邊平淡但卻真實的情感呢?
當電話、短信讓我們能夠便捷地傳達心意的時候,我們是少了“云中誰寄錦書來”的苦苦追問,但同時,我們是不是也少了“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身后情感呢?當飛機、高速列車讓我們能毫無阻隔地飛越千山萬水,多遠的距離都不成為距離的.時候,我們的心靈距離也隨之拉近了嗎?
我們不再有“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的苦苦煎熬,但同時,我們還有那份“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銘心的思念嗎?
《我們仨》讀后感14
我們仨:錢鐘書(Pop)、楊絳(Mom)、錢媛(圓圓)。一本記錄先生一家三口家常點滴的書,沒有華麗的言語,感覺很平淡很溫暖,一路看完卻淚目不堪,原本是錢媛住院期間想寫的`回憶錄,然而或許是“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一九九七年早春,錢媛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鍾書去世。他們仨人就此失散了。于是由先生延續(xù)完善了這本書。
他們這個家,很樸素;他們仨個人,很單純。他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先生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fù)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他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鞓。所以,他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
如此讓人羨慕的一家子,博學(xué)多才,正直善良,溫暖親切。
錢鐘書和楊絳先生是幸運的,兩人相伴一生,不管面對什么坎坷磨難,沒有戾氣,只有溫情。先生總是輕描淡寫,甚至總能感受到他們苦中作樂的幸福。先生和鐘書相處的陌生,實在是讓人太羨慕。我懂你的好,你懂我的心,永遠遷就包容對方。一輩子,實在難得。
平凡而又偉大的一家三口,溫暖、有愛、有情、有趣還有調(diào)。他們這一家實在是太讓人向往。
【《我們仨》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我們仨讀后感11-06
我們仨讀后感10-05
我們仨讀后感10-14
我們仨讀后感10-14
《我們仨》讀后感09-12
《我們仨》讀后感【精】12-13
【推薦】《我們仨》讀后感12-13
《我們仨》讀后感【推薦】12-13
【熱門】《我們仨》讀后感10-31
【精】《我們仨》讀后感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