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讀后感通用15篇
讀完一本書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領(lǐng)會了不少東西,此時需要認(rèn)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千萬不能認(rèn)為讀后感隨便應(yīng)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我們仨》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我們仨》讀后感1
人在,家在。人散,家只是客棧。
聚與散,尤如一場做了萬里的夢。
正值清明時節(jié),讀楊絳先生著作《我們仨》。楊先生將本書分成三部分,看著目錄中的三個標(biāo)題,“我們倆老了”“我們仨失散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我的眼中已有淚。人生尤如夢一場。楊先生從夢講起,講了一個長達(dá)萬里的離別夢。
開篇首段,她說,“有一天,我做了一個夢,我和鍾書一同散步,說說笑笑,走到了不知什么地方,太陽已經(jīng)下山,黃昏薄暮,蒼蒼茫茫中,忽然鍾書不見了。我四顧尋找,不見他的蹤影,我喊他,沒人應(yīng),只我一人,站在荒郊野地里,鍾書不知道哪里去了。”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因為害怕失去陪伴自己的眷侶離去,自會做如此的夢,這是因愛才升起的夢。
第二部首段,她說,“這是一個‘萬里長夢’,夢境歷歷如真,醒來還如在夢中,但夢畢竟是夢,徹頭徹尾完全是夢。”第二部的夢,讀來,讓人真的很心酸。楊先生用詩意幻化的筆,用精妙入勝的結(jié)構(gòu),訴說著一個讓人辛酸的故事,她如在夢中,傷心欲絕,渾渾噩噩,以耄耋之軀奔波于病重的愛人與女兒之間,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永失所愛,何等悲戚!她寫道,“三里河的家,已經(jīng)不復(fù)是家,只是我的客棧了!
第三部開頭,她說,“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為有我們仨,我們仨失散了,家就沒有了。剩下我一個,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窮的羈旅倦客;過往徘徊,能不感嘆‘人生如夢’‘如夢幻泡影’?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睖剀暗膱雒婧芏。1941年暑假,鍾書輾轉(zhuǎn)回到上海。兩年不見,圓圓好像已經(jīng)不認(rèn)識爸爸了,他看見爸爸帶回的行李放在媽媽床邊,很不放心,猜疑的監(jiān)視著。晚飯后,圓圓對爸爸發(fā)話了,“這是我的媽媽,你的媽媽在那邊。”她要趕爸爸走,鍾書很窩囊地笑說,“我倒問問你,是我先認(rèn)識你媽媽,還是你先認(rèn)識?”“自然我先認(rèn)識,我一生出來就認(rèn)識,你是長大了認(rèn)識的。”這是圓圓的原話。讀到這段文字,含著眼淚在笑。
本書的最后,楊先生說,“我們?nèi)司痛耸⒘耍瓦@么輕易的失散了!篱g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F(xiàn)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dāng)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我想,楊先生在回憶“我們仨”在一起的時光一定是帶著淚幸福著。我還想,楊先生現(xiàn)應(yīng)已尋得歸途,“我們仨”已經(jīng)再相聚。
正清明時節(jié),哀悼逝去的先人們。
《我們仨》讀后感2
他們兩老了,愛做夢了,做了一個萬里長夢。
父女兩人鬧的可愛,都在向楊絳先生告狀,一家人的溫馨躍然紙上。
這是一條古驛道,寫不盡道不完的離愁別緒在此堆疊。沒有折柳惜別,就這樣三個人走著走著就成了一個人了。
阿圓是忙碌的,一邊是學(xué)校的事務(wù),一邊是父母。為人子女,而她還有自己的婆家,那個她和大偉組成的甜蜜的家。我們都會如此,抽不開身去理會公務(wù),分不開心來關(guān)心家人。而她匆忙的身影下,是一副舊病復(fù)發(fā)的軀體。
楊絳先生和阿圓每天都走盡古驛道,尋找那條小船看望她的丈夫,她的父親。順著驛道走下去,每天都在變換客棧。尋到311,踏上長堤,踏上斜坡,踏過跳板,他們?nèi)齻人重逢了,團(tuán)聚了,這就足夠了。沒有過長的`陪伴,又該分別了,只好匆忙告別,明日再見。
阿圓去忙學(xué)校的事了,只能每周日一見。她放心不下楊絳先生那剛緩過來的身體,也放心不下船艙里那躺著的父親。沒有辦法,面對生活,我們不得不學(xué)會妥協(xié),再有不舍,也得邁出步子,抽身離開,任憑心兒在這里掛念。
柳樹一年四季的變化最勤。秋風(fēng)剛一吹,柳葉就開始黃落,隨著一陣陣風(fēng),葉子一批批落了下來。春風(fēng)還沒有吹,柳條已經(jīng)發(fā)芽,遠(yuǎn)看著已經(jīng)有了綠意,柳樹在春風(fēng)里,飄蕩著長條。然后飛絮蒙蒙,飛上一兩個月。沒過多久,葉已成陰,然后又一片片的黃落。
楊絳先生在古驛道上一腳一腳的,走了一年多了。
阿圓也病了,得一年多才能緩過來,短暫告別,便進(jìn)了醫(yī)院。
驛道上,長堤上,跳板上,只有楊絳先生的身影。
一場場夢,將楊絳先生帶到了阿圓的病房,看到了那里的兩床一人,聽到了大偉與醫(yī)生的對話。阿圓是有人緣的,花朵越來越多,與病友也相處頗好。
錢老開始發(fā)燒了,楊絳先生不得不將阿圓的情況告訴他,哪怕是夢里的情形。他兩的夢很相似,都是關(guān)于阿圓的。
阿圓回來了,來看錢老了,可他讓她回去,回家去。阿圓的臉上滿是笑容。千叮嚀萬囑咐后,阿圓走了。帶著祝福走了。她可以休息了,好好放松放松了。
楊絳先生的胸口仿佛有什么東西掉了出來,慌忙捧起,又送入胸口。
楊柳又綠了,又黃落了。
長堤不見了,斜坡不見了,跳板不見了,連同那艘小船里的錢老也不見了。
楊絳先生再也找不到那艘船了,找不到錢老了。記憶模糊了。隱隱約約記得錢老曾在下船前囑咐她“絳,好好里(好生過)”
一場場夢都會醒來,噩夢也是。
楊絳先生醒來了,以為那是個夢,醒來后和夢里又沒有了區(qū)別,阿圓走了,錢老走了,無論是夢里還是現(xiàn)實,三個人成了一個人。三里河的家已經(jīng)不是家,而是一個客棧了。
他們兩的萬里長夢是屬于三個人的,夢終會醒來,人終會離開。而那切身的愛,切身的痛讓我感同身受。
《我們仨》讀后感3
你的一句“不要緊”,我深信不疑。
每次拿起這本書就想到“涓涓細(xì)流”,想到“從今以后,咱們只有死別,不再生離”,想到初讀不明就里的“古驛道”,當(dāng)再次回味時給人的溫馨與酸澀。
我們以為,愛是瓊瑤的狂風(fēng)暴雨,是席絹的逗趣甜蜜,是張愛玲的純粹執(zhí)著,是三毛的苦盡甘來......可能是任何一種甜蜜或苦澀,但卻不知,原來愛只是平淡如水。
楊絳先生總是把自己放在三人中最低的位置,但那卻不是低到塵埃里,我相信,在錢先生和圓圓頭的心中也都是如此,其他兩人都有優(yōu)于自己的長處,而這不是因為自謙或自卑,而是因為溫暖的愛。
就如先生最后所寫,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jié)局;沒有單純的快樂;沒有永遠(yuǎn)。同樣這人間也沒有永恒和長長久久,一生何其短,我們只是匆匆一見又匆匆告別,甚至有些人連告別都沒有就已成永別。
所以,我們才會格外珍惜相聚的`時光,才會在思念遠(yuǎn)去的人們,才會懷念過往的時光。即使是“陋室”,就算是“牛棚”,也同樣溫馨,同樣充滿了歡聲笑語。
可現(xiàn)如今的人們呢?我聽到有人說沒有存款、沒有車子就不會結(jié)婚;我聽到有人說沒有錢沒有房我拿什么去戀愛;我聽到有人說這世界沒有什么比金錢更可靠;我還聽到有人說我要努力賺錢才能活下去。這些話語讓我通體生寒,我不知道這是時代的改變,還是愛已經(jīng)消失在我們心間。
似乎現(xiàn)在的人都失去了愛的能力,更覺得愛是可笑的謊言。我想,這樣的我們永遠(yuǎn)都不會懂得愛的真諦,也體會不到心靈的溫暖,因為我們已經(jīng)被寒冷所包圍,并且習(xí)慣了人與人之間的冰冷。沒有愛,失去愛,這是明智還是可悲?
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刻,總是讓我想起沈復(fù)與陳蕓,想起他們的浮生,想起他們的情趣,想起他們的歡愉,那是怎樣的怡然,又是怎樣的情感!
“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只有情投意合才能懂得這情趣;只要有心意相通才能意會這歡暢;只有志同道合才能了解這溫馨?蓮墓胖两衲苡袔兹四芨Q得一二呢?所以才會被傳為佳話,令人生羨吧!
這使我對門當(dāng)戶對又有了新的理解,原來所謂的門當(dāng)戶對不是你家有幾畝田我家要有幾塊地,也不是你家買豪宅我就要配豪車。門當(dāng)戶對說的是我們的心靈,當(dāng)我們的心相對,靈相當(dāng)時,才會是幸福,才會在平淡之中看到繽紛的世界。
我想,這才是最難得的,也確實難得!
不過我們都很妥協(xié),他們把毛巾隨手一搭,我就重新搭搭整齊。
我不嚴(yán)格要求,他們也不公然反抗。
——《我們仨》楊絳
《我們仨》讀后感4
楊絳先生走了,但留下了我們仨。
知道我們仨這本書,是在楊絳先生走后。知道楊絳是在錢鐘書先生走后。這時候我想起了魯先生的為了忘卻的紀(jì)念。
沒看此書,一直覺得我們仨寫的是和朋友圈一樣秀恩愛,秀家庭溫暖和諧的回憶小說。書的封面是古樸的,內(nèi)容也是古樸的。而最讓內(nèi)心感覺凄涼的卻是封面背后的那句話__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看完卻發(fā)現(xiàn),里面有溫暖有恩愛,但卻生生通篇是流水賬,一個敘述得不行云流水的依舊是家長里短的流水賬。內(nèi)容平實低調(diào)得如述家長里短,鄰里鄉(xiāng)外。里面沒有凄涼,沒有抱怨,沒有吵鬧,沒有哀傷,仿佛是一個食人間煙火,卻沒有人情五味的世界。但里面有愛情,有親情,有道德,有禮儀。更有呵護(hù),有尊重,有思念,有擔(dān)當(dāng)。有家國的選擇,有忠孝的抉擇。
楊絳的流水賬又似乎是不同的,里面是豁達(dá)的,對社會的豁達(dá),對國家的豁達(dá),對家人的豁達(dá),對遭受的一切不平事的豁達(dá)。
楊絳敘述的一家三口又是頑皮的,頑皮得就是三個孩子在一起過家家,只是這個過家家過得有些認(rèn)真了些,認(rèn)真得一直到老,但他們一直沒老過。鐘書先生說,只有死別,沒有生離。一家三口又是平淡的,仿佛任何大風(fēng)大浪與他們無關(guān),任政治風(fēng)云變幻,我仨自巋然不動。
寫回憶中寫夫妻恩愛者居多,而把三口渾然一體者少之又少。曾看過一個學(xué)者寫道,中國幾千年的穩(wěn)定和道德傳承來自于一個個的大家庭,那種祖孫幾代同堂的大家庭。雖然幾代同世依舊在,但同堂幾度聞?小家一成立,就馬不停蹄的逃離了大家,從此沒了長幼卑尊,你媽是你媽,你爸是你爸,媽家是媽家,自家是自家。私有化的.徹底已經(jīng)延伸到了每個家庭,自此,大家小家有了獨立的法人,也有了獨立的道德體系。
每個癡迷的無用的書呆子后面必然站著一個強(qiáng)人。錢鐘書就是這樣一個食人間煙火卻不管人家煙火的書呆子,他鉆進(jìn)書里就不再出來。而楊絳就是站在這個書呆子后面的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做得了桌椅蓋得了樓房的強(qiáng)人。強(qiáng)人是無所不能的,即使真的不能也要強(qiáng)說能的,總不能讓一個更不能的書呆子去說能吧楊絳的字里行間是有錢鐘書的風(fēng)格的,或者說也未必遜于錢鐘書的,但無論是生活多么愁苦,楊絳從沒有要把錢鐘書從書堆里拉出來,愛一個書呆子,就要愛讓呆子在書堆里呆著。道理是簡單的道理,有幾人參透,參透的那幾個人是否又做到了呢?
大家之所以成為了大家,就是無論多紛擾的事情在那里都很簡單,簡單得如孩子,簡單得如白紙,簡單得每個人都會認(rèn)為很復(fù)雜。有初心,堅持初心就好。任風(fēng)雨飄搖,你自不動就好。
讀完我們仨,就一直覺得楊絳是錢鐘書后面的錢鐘書
《我們仨》讀后感5
梅花按語:日本的大地震無疑是今年世界最震撼的新聞,它使人類開始認(rèn)真地審慎自己的所作所為,面對未來重新認(rèn)識地球。如果說這場地震屬于自然現(xiàn)象的話,那么從去年年底到現(xiàn)在,我局一次次的顛覆性的干部變動,用“地震”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從局長“雙軌”引發(fā)的地震,以及隨后波及的一次次余震,全局乃至全系統(tǒng)20多個直屬單位,上上下下沒有一天消停過。說句實話,我很心痛,現(xiàn)在誰還在專心工作?明年是奧運(yùn)會,后年就是全運(yùn)會了,這么折騰下去還有什么事業(yè)可言?我是不是太憂國憂民了?
央視10套開播了《讀書》欄目,我太喜歡了,F(xiàn)在,幾乎每天早上都要準(zhǔn)時收看這個節(jié)目,同時還邊做筆記,主要記錄每期介紹的書目,對其中感興趣的書打算買回家來。
許是眼花的緣故,已經(jīng)極少看紙質(zhì)的.書了,另外,似乎也沒有耐心再去讀大部頭的書,雖然內(nèi)心覺得如果讀書還是要讀紙質(zhì)的,但的確很少讀了。突然央視有了這么個頻道,眼前為之一亮,邊做我的手工編織,邊聽《讀書》,與我真是一種享受,我太喜歡這種感覺了。
今早,《讀書》欄目介紹的是楊絳的《我們仨》,我很感動。尤其當(dāng)介紹楊絳先生將自己所有的稿費(fèi)全部捐出,而自己卻過著一種再普通不過的生活的時候,眼睛為之濕潤,這是一種怎樣的境界呀。老公一邊發(fā)話:看看人家,你就不要再想不開了。
事情是這樣的,自認(rèn)為對什么事都看的很開,對于此次的干部調(diào)整,我本身也沒抱希望,因為我現(xiàn)在所在的單位雖然效益不是很好,但很穩(wěn)定,工作氛圍我很滿意,所以自己也沒當(dāng)回事,還以為自己是局外人,不曾想?yún)s還是被人納入到了調(diào)整的范圍,因為個別單位崗位的特殊性,因此有人就分析我應(yīng)該是不二人選,于是早早地就有人放風(fēng)說我有可能去哪個單位,為此事,我還受到同事責(zé)問,問我為什么調(diào)走了沒有告訴她,我一頭的霧水,這都是怎么被人編排出來的?然而最終結(jié)果卻出乎許多人的預(yù)料。我覺得自己挺冤的,無端的被人這么編排了一把,覺得臉上好沒面子,我這是招誰惹誰了?真是好氣又好笑。
《我們仨》一下子讓我輕松了許多,敬佩楊絳先生所擁有的高尚境界,與老人家相比,我們還有什么放不下的?身外的東西生帶不走,死帶不去,又何必為此自尋煩惱呢?簡單而樸素的生活,是我一直向往的,所以自己還要繼續(xù)修煉,平平淡淡才是真。
在此,衷心祝愿楊絳先生百歲生日快樂!
《我們仨》讀后感6
《我們仨》的故事讀完,讓我久久不能放下。為他們的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一個單純溫馨的學(xué)者之家的風(fēng)范深深感動著我。真希望現(xiàn)世安穩(wěn),歲月靜好,每一個“我們仨”的故事都讓人回味綿長…
認(rèn)識楊絳緣于錢鐘書先生,讀書年代,讀《圍城》曾被我們視作為一種時尚,仿佛不讀《圍城》就不是文學(xué)愛好者。由此,也進(jìn)一步了解了錢鐘書先生和他的家人,這樣的了解畢竟不同于歷史課本中的簡單介紹,這樣的家庭也畢竟不同于我們。但是,一直以來卻從未讀過楊絳先生的文字,也許當(dāng)時的讀書更多的是追隨潮流吧。
說實話,開始是以一種淡淡然讀楊先生的《我們仨》。這樣一本紀(jì)實文集,輕松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過的六十幾年歲月。從兩口之家的小甜蜜,到兩人去到牛津,在圖書的海洋里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總也找不到什么喧嘩的聲音,找不出任何干擾項去打破這片寧靜,老人像是在輕輕的對自己言語,在親人墓前一起回憶那逝去的日子。在女兒錢瑗,丈夫錢鐘書相繼過世的沉痛打擊下,楊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里記錄著生活里點滴記憶,也許這是她對逝去的人的最好緬懷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脫的唯一途徑吧!
對于八十高齡的鐘書夫婦而論,獨女錢媛的離去,讓老人的心從此成為了干枯的老井。楊絳說:“生了獨女錢媛這么多年,也就牽掛了這么多年。而今她走了,就再也不用牽掛了!惫湃嗽疲骸皹溆o而風(fēng)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在”。這是莫大的不幸,可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又該如何的哀傷?所幸的是,這個時候,還有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的.他可以相偎相伴。但是,總有一天,他們之間也必有一人要先行離去,風(fēng)風(fēng)雨雨相扶持著走過了這么多年,而突然間要接受摯愛的永遠(yuǎn)離去,從此在茫茫人海中再也沒有了一生中最牽掛自己的人、自己最牽掛的人,余下的漫漫長夜,再多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也只得自己一人走過。午夜從噩夢中驚醒,身邊已空無一人,那個在身旁睡了六十多年的人再也沒有回來。一個人守著孤單的身影,對著寂寞的臺燈嘆息。
楊先生在文中不曾想把人生描繪得多么壯麗,多么繽紛,卻在不經(jīng)意間告訴我們,她愛著她的丈夫,女兒,她有著普天之下女人所有的那份熱忱,那份牽掛。她的文字里透出來的盡是黑白底色,年輕時候的含苞待放,大家閨秀,到老年時候的沉著堅毅。在這片田地里,你何處去尋找市儈氣息?又有什么比這無聲的坦然更有份量?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楊絳說:“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钡撬是愿意“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因為她的心里已經(jīng)裝滿了“我們仨”的情和愛。
是的,有情、有愛,何嘗擔(dān)心沒有幸福呢?
《我們仨》讀后感7
相親相愛的我們仨,血脈相連的我們仨,無法分割的我們仨。
我們仨經(jīng)歷了人世間諸多苦難,最終卻沒換來諸多幸福。天人永隔,陰陽擋不住綿長的思念,更擋不住結(jié)發(fā)之情,血脈之親。我們仨,錢鐘書,楊絳,錢瑗。
這是一個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三口之家。論其平凡,是因為他們像千萬家庭一樣,母慈子孝,家庭和睦。論其不平凡,是因為他們都在自己的事業(yè)方面都有所貢獻(xiàn)。其實世間哪有不凡,萬物皆有靈,有靈則有情,親情可謂占據(jù)大半。在親人面前,我們都是再平凡不過的人,他們永遠(yuǎn)會牽掛我們,而我們也會依賴他們。
這是一幅作者家庭人生的刻畫。從懵懂少女,到為人的妻子,再到為人母,這就是一個女人的一生。當(dāng)然,這中間還有許多故事。文章開頭,描繪了一個夢境,一個至親生命將盡的夢境。其實,人生何嘗不是一場夢。生,為夢的開始,殤,為夢的泯滅。人生不應(yīng)該因為恐懼死亡而患得患失,也許,將人生當(dāng)成一場夢,不失為一種豁達(dá)。
作者全文行筆平淡,沒有吶喊,沒有聲嘶力竭,只是將故事平靜地敘述出來,儼然像一個旁觀者。我不知楊絳先生寫此書時是何等心境,但我認(rèn)為,其實不然?此撇懖惑@,但卻波濤暗涌,字里行間卻飄散著淡淡的思念。也許經(jīng)歷過生離死別,年華蒼蒼,看淡了所謂的生死,看破了寥寥紅塵,明白了生死由命。一次失去兩個至親,普通人應(yīng)該承受不了。沒有先生強(qiáng)大的心境,也理應(yīng)學(xué)會豁達(dá),而不是為生死之事沉淪,要為他們好好活著。
記住一切你曾經(jīng)擁有的,珍惜一切你所擁有的,寄希望于你即將擁有的——“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以免當(dāng)我生命終結(jié),我發(fā)現(xiàn)自己從來沒有活過! 這本書中充滿的不過是生活的片斷,對人的思念。然而你可曾在其中聽到過一滴懷念的淚水?堅強(qiáng),在堅強(qiáng)中得到了磨練;希望,因希望世界被賦予以色彩!爸挥性趬粝胫,人才能真正自由,從來如此,并將永遠(yuǎn)如此”?一切終究會改變;改變的代價是高昂的,然而我們必須付出以執(zhí)著。前人植樹后人乘涼,當(dāng)我們將真心付出,我們的后代必會受益。相比之下,死又算得了什么?在愛因斯坦眼中,不過是不能聽莫扎特罷了。成敗何足道,看破煙云,就讓那一份溫情伴隨我們走向路途的終點。
書中最后說:“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dāng)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路在何方,家在何處?愿楊絳先生在這尋尋覓覓中永遠(yuǎn)懷著我們仨這份曾經(jīng)的幸福。
《我們仨》讀后感8
《我們仨》是錢鐘書夫人楊絳撰寫的家庭生活回憶錄。這本書以簡潔而沉重的語言,回憶了先后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回憶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痛定之后,只剩下滿紙洞徹生死的達(dá)觀……
楊絳是錢鐘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我們仨》就是她寫的他們家的一些故事。在這些故事里,每句話,每個字,都透著濃濃的親情氣息。
認(rèn)識楊絳緣于錢鐘書先生,讀書年代,讀《圍城》曾被我們視作為一種時尚,仿佛不讀《圍城》就不是文學(xué)愛好者。由此,也進(jìn)一步了解了錢鐘書先生和他的家人,這樣的了解畢竟不同于歷史課本中的'簡單介紹,這樣的家庭也畢竟不同于我們。但是,一直以來卻從未讀過楊絳先生的文字,也許當(dāng)時的讀書更多的是追隨潮流吧。
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中,楊絳以其一貫的慧心、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后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xué),并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錢先生逝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他們的足跡跨過半個地球,穿越風(fēng)云多變的半個世紀(jì):戰(zhàn)火、疾病、政治風(fēng)暴,生離死別……不論暴風(fēng)驟雨,他們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經(jīng)成為楊女士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護(hù)所。
說實話,開始是以一種淡淡然讀楊先生的《我們仨》。這樣一本紀(jì)實文集,輕松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過的六十幾年歲月。從兩口之家的小甜蜜,到兩人去到牛津,在圖書的海洋里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總也找不到什么喧嘩的聲音,找不出任何干擾項去打破這片寧靜,老人像是在輕輕的對自己言語,在親人墓前一起回憶那逝去的日子。在女兒錢瑗,丈夫錢鐘書相繼過世的沉痛打擊下,楊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里記錄著生活里點滴記憶,也許這是她對逝去的人的最好緬懷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脫的唯一途徑吧!
對于八十高齡的鐘書夫婦而論,獨女錢媛的離去,讓老人的心從此成為了干枯的老井。楊絳說:“生了獨女錢媛這么多年,也就牽掛了這么多年。而今她走了,就再也不用牽掛了!惫湃嗽疲骸皹溆o而風(fēng)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在”。這是莫大的不幸,可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又該如何的哀傷?所幸的是,這個時候,還有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的他可以相偎相伴。但是,總有一天,他們之間也必有一人要先行離去,風(fēng)風(fēng)雨雨相扶持著走過了這么多年,而突然間要接受摯愛的永遠(yuǎn)離去,從此在茫茫人海中再也沒有了一生中最牽掛自己的人、自己最牽掛的人,余下的漫漫長夜,再多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也只得自己一人走過。午夜從噩夢中驚醒,身邊已空無一人,
《我們仨》讀后感9
一場新冠疫情,讓我多出來好多時間可以安靜的看書,今年看書的速度還算可以,突然覺得在讀完每一本書后應(yīng)該寫寫讀后感,免得日后看過的書都成了過眼云花。此為首篇,希望日后可以一直堅持。
《我們仨》這本書買來有幾年了,總是看過幾頁就睡過山去,再繼續(xù)翻看就發(fā)現(xiàn)前面寫的不知是何事了,嘗試幾次失敗后就乖乖把書放回書架上。清明假期回家再返京隔離14天期間,實在沒書看便開始讀此書。用了一個半下午看完,十分感動。
楊絳老先生用最平實樸素的文字,訴說著細(xì)碎生活的點滴,那些溫馨是屬于他們仨的,那些苦難卻是屬于那一代人的。從和先生的相遇相知,女兒的出生成長,到古驛道上令人心碎的陪伴和離別!半x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遠(yuǎn),愈怕從此不見”,雖然老人的眼睛是干枯的,但你看得到她心上的`眼睛在流淚,然后看得到她心上的窟窿被人生路上他們仨一起撿拾的“石子”再填滿。整本書沒有華麗的辭藻,卻每個字都飽含著深情。除了感動于他們深厚的情誼,更多的是對于自己生活的反思和生死觀的思考。
我站在書中父母的視角下,看到了父母不愿孩子遠(yuǎn)游又希望她自由的糾結(jié),孩子遠(yuǎn)游時的“牽心掛肚”,雖然我還未為人母;我站在妻子的視角下,看到了所謂神仙伴侶的模樣,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的浪漫,雖然我亦未為人妻。現(xiàn)在的我就是圓圓的角色,然而我卻漂泊在外無法時常陪伴父母左右。
經(jīng)歷這次疫情,對于死亡有了更加鮮活的認(rèn)識。曾經(jīng)總覺得死亡離自己很遙遠(yuǎn),其實它就在我們頭頂上隨時都有可能降臨,它不管你是妻子是爸爸或是女兒。可能大多數(shù)人年少時都想去游蕩去掘藏,我曾經(jīng)也是,最近也在思考到底怎樣的生活才是讓自己無怨無悔的,即使馬上就要死掉也沒有很多遺憾的,F(xiàn)在的生活不是,那么剩下的人生要怎樣過呢?還想不清楚。
人活這一世好比是在人間的一次長途旅行,讀書認(rèn)字以便于接收信息和表達(dá)自我,學(xué)習(xí)各種技能支撐自己生存和繼續(xù)旅行。旅行,更多的是體驗、感悟亦或傳遞愛與善良。然而很多人在這漫長的旅行中漸漸迷失了自己,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對于生活除了麻木的活著沒有什么特別的體驗,對身邊平凡的幸福視而不見,對天邊遙不可及的夢想苦思追尋。我時常也有這種感受,親情與我相隔千百里,愛情或許更遠(yuǎn),友情雖近卻顯淡薄;叵胱约哼^的這短短二十幾年,好像并沒有多少“石子”留給至親至愛之人。倘若有一天我不幸早逝,我該用什么才能填補(bǔ)上他們心里的窟窿;倘若更不幸這世上最后只剩下了我一個人,我是否應(yīng)該從現(xiàn)在開始撿拾我人生路上的“石子”了呢?
《我們仨》讀后感10
我曾做了一個夢,夢里有我,有鍾書,還有我們的圓圓。夢里似真似幻,想要脫離這夢境,卻又不知從何而醒。
夢里鍾書一聲不響地和人走了,說是開會,然而他已上了年紀(jì),又有什么會要開。興得阿圓最靠得住,三兩下就領(lǐng)著我找到了鍾書暫居之地。這里驛站密布,家家卻開得相似。阿圓牽著我走著驛道,叫我小心些走。古道狹長,看不見盡頭,兩旁栽的有柳樹,花絮紛吹,自開自賞。我們走了好久,直到正午烈焰散去,方見一處殘損道路,斷口前有湖,一片幽藍(lán)延伸至遠(yuǎn)處黑點。湖很廣,稀稀落落置著些小船,有幾只沒有拴繩,飄得老遠(yuǎn)。阿圓左右尋了一陣,指著艘有“311”墜飾的木船叫喊,說就是那只。我同她踏了進(jìn)去,果真是鍾書的船。船上空得嚇人,不見衣柜也沒有簾窗。再去俯身瞧鍾書,瘦了,不過幾天未見,就薄得像一片枯葉,套在肥大的中衣里。眼鏡沒了,手提包該是也不見了,看著像個落難的災(zāi)民。我低聲喚他,他動了動,仿佛睜不開眼睛似的,臉上纏著扭曲的淚痕,伸手去探我的身子,阿圓也跪坐下來去理他的發(fā)。然而不過短暫相遇,阿圓要回家里備課,我也必須在天黑前回客棧,這是這兒的規(guī)矩。
柳樹綠了又黃,黃了又綠,新枝未盡,枯枝已襲。我在客棧與木船之間穿梭,阿圓也在周末來看望,倒也樂得悠閑,混過了幾個春冬。只一天周末,女婿忽然駕車來了,是來接阿圓的,阿圓說是久病再犯,不過有專家說如今已可根治,只是要住院半年左右。我真心為圓圓高興,過往這病折騰了她不少。送他們遠(yuǎn)走,孤寂了些,我想也無可厚非。唯有一點,自從圓圓住院后,我夜夜泛起了夢魘,夢到阿圓躺在病床上,與護(hù)工聊著天。女婿為她添了冰箱,放著許多吃食,不過阿圓胃口小,總分一半給護(hù)工大媽吃了。應(yīng)當(dāng)?shù)拇_是不嚴(yán)重了,阿圓也是這么認(rèn)為的,還想要起來批作業(yè)。然而沒有幾周,病情越來越嚴(yán)重,翻身也成了難事,我焦急地發(fā)慌,講給鍾書聽,鍾書聽的`專注,叫我別亂想,老人就愛做這種夢。直至一日又是夢魘,夢中女婿與專家交談,方得知早已無藥可救,能拖一陣是一陣了。阿圓依然不知道。我忙跑去同鍾書講,他這次沒有懷疑我這夢是假的,只是凄然,心中流著淚,他應(yīng)當(dāng)也是夢到了。阿圓沒過多久就死了,在睡夢中,走得很安詳。我從未想過我會有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之窘境,其實也說不上,阿圓也早已成了白發(fā)。不過說著也奇怪,阿圓逝后,我再沒犯過夢魘。
于是兩個老人照心不宣地“忘記”阿圓的死。
大約過了幾個月,鍾書發(fā)了高熱。
留我一人活在夢里,“忘記”他們的死。
不知道兩個癡子,會不會忘了吃早飯。我早教訓(xùn)過他們早飯一定是要吃的,不知道忘記了沒有。
《我們仨》讀后感11
第一次接觸楊絳先生的文作,從翻開書頁起,便是沉重的疼痛。
這是她的散文集,講述了一個單純溫馨的家庭幾十年平淡無奇、享受相助、相聚相失的經(jīng)歷。楊絳先生以簡潔而沉重的語言,回憶了先后失去女兒錢媛、丈夫錢鍾書,以及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
之所以羨慕,是因為感動,感動平凡的夫妻和女兒在一起過的閃閃發(fā)光的日子;之所以難過,是因為共鳴,告別是人生的必修課,我們相互扶持著走過好遠(yuǎn)的路,最終要接受分離。
這本散文集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楊絳老年時的一個夢境,以“鍾書大概記著‘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個長達(dá)萬里的夢”拉開了全文的序幕。第二部分,楊絳用夢境的方式完整地記錄了這一“萬里長夢”,講述了一家三口在人生最后階段相依為命的深刻情感。那時錢鍾書先生已經(jīng)病得很嚴(yán)重了,躺在船上,睜開眼睛的時間越來越少;楊絳先生住在客棧,白天小心走過橋去看望丈夫;女兒錢媛此時也是一位老人了,奔波于學(xué)校和父母之間,體力慢慢不支,也病倒了。后來成了楊絳先生拖著年邁的身軀在女兒和丈夫之間照顧,最后回憶了女兒錢媛、丈夫錢鍾書先后離去的.過程,催人淚下。第三部分,楊絳采用回憶錄的寫法,從生活里的每一件小事下筆,記錄了自己1935年夫妻二人赴英國留學(xué)生活,在牛津喜得愛女,直到1998年女兒與丈夫相繼去世,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這一部分記錄了楊絳先生大半人生的故事,讀來既有生活的樂趣,又有離別的哀痛。
90多歲的高齡,回憶離世的丈夫和女兒,楊絳先生并沒有在書里寫痛徹心扉的悲傷,反而是因為一些生活的細(xì)節(jié)而忍俊不禁,可正是這隱忍的克制,讓我心痛不已。“陪他走的愈遠(yuǎn),愈怕此生不見”。
楊絳先生對女兒錢媛的回憶,最讓我動容的是這樣一句:“自從生了阿圓,永遠(yuǎn)牽腸掛肚,以后就不用牽掛了!绷攘葦(shù)語說盡了一位母親對女兒一生的愛與呵護(hù),既是擔(dān)心牽掛又是歡喜熱鬧,可如今,想再牽掛時人已不再,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隱隱作痛,言語難以表達(dá)。寫到這,突然很想念自己的母親。自從離開家鄉(xiāng)赴渝讀書,母親的牽掛就沒斷過,白天詢問天氣,夜間擔(dān)心睡眠,雖是難以見面,視頻電話從未間斷。隔著屏幕,隔著萬水千山,總能看見母親臉上隱隱的擔(dān)憂,當(dāng)然也有喜笑顏開的時候,那是看著自家女兒一切安好!
一家人的命運(yùn)隨著時代的變化顛沛流離起起伏伏,錢鍾書先生在淪陷區(qū)的上海發(fā)愿說:“從今往后,咱們只有死別,沒有生離!敝皇前l(fā)愿之后仍然免不了時時的分離,直到后來讓人肝腸寸斷的死別。在楊絳先生筆下,那些生活中的各種艱難都化作了苦中作樂的快樂和感動。如今三人已在天堂相聚,希望天堂仍舊有一家人喜樂融融的笑聲。
《我們仨》讀后感12
20xx年5月25日凌晨,一顆高貴、深湛而生動的靈魂如她所愿終于回家了,她就是楊絳。各地媒體紛紛表達(dá)了對楊絳先生離世的關(guān)切與祭奠,我也回想起了她的那本回憶錄《我們仨》。
當(dāng)我讀《我們仨》的時候,我深深陷入了書中的情感里,每次感受到書中“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的孤獨和凄涼,都不禁潸然淚下。
這是一本回憶錄,記載了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xué)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人生旅途。該書一共有三部分,第一部《我們倆老了》,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前兩個部分,楊絳先生以夢境的形式記述了最后幾年一家三口的時光,有相聚的溫馨和幸福,也有相失的凄涼和痛苦。第三部分,以樸實又不乏生動的文字記錄了從一九三五年七月夫婦二人去英國牛津留學(xué)到一九九八年歲末錢鐘書先生去世,三人就此失散的事,他們的日子充滿了酸甜苦辣,也正如楊絳先生所說的那樣:“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鞓分锌倞A帶著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yuǎn)!
在這本書中,我感受到了溫馨的家庭。阿瑗和爸爸最哥們,也會做媽媽的保護(hù)神,他們?nèi)齻人之間打打鬧鬧,說說笑笑,不亦樂乎。正是他們之間和諧融洽的關(guān)系,才使這個家庭溫馨而豐富多彩。
在這本書中,我還感受到了楊絳先生文人的傲骨和愛國的情懷。記得書中的那一段話:“我國是國恥重重的弱國,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們不愿意。我們是文化人,愛祖國的文化,愛祖國的'文學(xué),愛祖國的語言。一句話,我們是倔強(qiáng)的中國老百姓,不愿做外國人。我們并不敢為自己樂觀,可是我們安靜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字里行間流露出楊絳先生在苦難中的尊嚴(yán)與精神,對獨立人格的捍衛(wèi),對文化的熱愛以及濃濃的愛國情懷。
在這本書中,我更感受到了楊絳先生在生離死別的痛苦面前的淡然和通透!耙痪啪牌吣暝绱,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仨就此失散了。就這么輕易地失散了!篱g好物不堅勞,彩云易散琉璃脆’,F(xiàn)在,就只剩下了我一個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dāng)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闭煞蚝蛺叟慕舆B離世,對楊絳的打擊可想而知,但她沒有悲觀,沒有消極,“哀而不怨,悲而不傷”,以淡然面對坎坷,通透看待人生。她的恬淡,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xué)習(xí)。
在《我們仨》這本書中,平凡簡潔的文字蘊(yùn)含著巨大的張力,樸實的語言蘊(yùn)藏著動人的情感,在飽嘗生活磨難后依舊有淡然通透的品質(zhì),這給我?guī)砹松钌畹恼鸷场?/p>
《我們仨》讀后感13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女兒錢媛、丈夫錢鐘書已逝,只剩105歲的楊絳。她提筆寫曾經(jīng)、寫來時的路,同時,也在尋覓歸途。
楊絳說:“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nèi)齻人,很單純。”她和錢鐘書在相遇前,都未戀過他者。初遇,清華大學(xué)古月堂門口,一見如故,侃侃而談。
錢鐘書急切地澄清:“外界傳說我已經(jīng)訂婚,這不是事實,請你不要相信!睏罱{也趁機(jī)說明:“坊間傳聞追求我的男孩子有孔門弟子‘七十二人’之多,也有人說費(fèi)孝通是我的男朋友,這也不是事實!鼻椴恢,一往而深。
錢鐘書后來說“我見到她之前,從未想到要結(jié)婚;我娶了她幾十年,從未后悔娶她;也未想過要娶別的女人!
他們婚后一起留學(xué)英、法兩國。楊絳筆下的錢鐘書有缺點有優(yōu)點,但她一并接納,他的優(yōu)點到她那兒變得很可愛。比如,楊絳產(chǎn)女坐月子期間,錢鐘書弄壞門鎖等,不會修很著急,楊絳卻沒有想過這種事情應(yīng)該男子去做,而是說:“我會修!睏罱{是位有大智慧的女子,她愛一個人就全心全意去愛,沒有任何計較。
書中,她提到自己與錢鐘書有過爭執(zhí),兩人覺得爭執(zhí)也爭不出什么來,就講定,以后不妨各持己議,不必求同!坝鍪聝扇艘簧塘浚蜎Q定了,也不是全依他,也不是全依我。我們沒有爭吵的必要!边@個很有意思,因為在男女關(guān)系中,不少人認(rèn)為,要有一方妥協(xié)才會有“和諧”。但楊絳與錢鐘書,他們認(rèn)為彼此是平等的,無論是精神上、性別上還是物質(zhì)上。
這種平等觀念,在他們家,不僅體現(xiàn)在夫妻關(guān)系上,還體現(xiàn)在父女、母女關(guān)系上!段覀冐怼返.字里行間,可以看得出,對待女兒錢媛,楊絳和錢鐘書從未把自己放在父母這一高位上,他們仨亦師、亦友、亦親人。錢媛說:“我和爸爸最‘哥們’,我們是媽媽的兩個頑童,爸爸還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睏罱{說:“鐘書是我們的老師。我和阿瑗都是好學(xué)生,雖然近在咫尺,我們?nèi)缬袉栴},問一聲就能解決,可是我們決不打擾他,我們都勤查字典,到無法自己解決才發(fā)問。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飯,都需我們母女把他當(dāng)孩子般照顧,他又很弱小!倍X鐘書出門前會囑咐女兒照顧媽媽,而不是媽媽照顧女兒。
如今,沒有丈夫和女兒的家,楊絳說:“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兑话贇q感言》里,楊絳說過:“我今年一百歲,已經(jīng)走到了人生的邊緣,我無法確知自己還能走多遠(yuǎn),壽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笔堑,楊絳在等,等他們仨重聚的那一天。
《我們仨》讀后感14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這一句平實的話語,卻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愛與刻骨銘心的思念,F(xiàn)代科技方便了我們的生活,但現(xiàn)代科技環(huán)繞中的我們,還能找到那份平淡但卻深刻地情感嗎?電話、互聯(lián)網(wǎng)讓我們的溝通隨時隨地沒有障礙,但人與人的內(nèi)心之間卻有了越來越厚的屏障。當(dāng)我們到互聯(lián)網(wǎng)的虛擬空間里去尋求心理的安慰時,我們是不是忽略了身邊平淡但卻真實的情感呢?當(dāng)電話、短信讓我們能夠便捷地傳達(dá)心意的時候,我們是少了“云中誰寄錦書來”的苦苦追問,但同時,我們是不是也少了“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身后情感呢?當(dāng)飛機(jī)、高速列車讓我們能毫無阻隔地飛越千山萬水,多遠(yuǎn)的距離都不成為距離的時候,我們的心靈距離也隨之拉近了嗎?我們不再有“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的苦苦煎熬,但同時,我們還有那份“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銘心的思念嗎?
現(xiàn)代人都在追求轟轟烈烈,想要轟轟烈烈的事業(yè),轟轟烈烈的.愛情,卻忽視了平淡中的美麗。我們以為自己有理想、有追求,每天在滾滾紅塵中為了生計和所謂的理想而奔波忙碌,但又有幾個人真正仔細(xì)地思考過自己內(nèi)心深處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們抱怨工作不夠順利,戀人不夠浪漫,家人不夠體貼,朋友不夠理解,我們抱怨生活太枯燥乏味,但我們有沒有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去尋找樂趣、體會樂趣呢?生活原本就是平淡的,但在這平淡中,只要我們用心去體會,還是可以去享受其中的樂趣的,就像歌中唱到的“曾經(jīng)在幽幽暗暗反反復(fù)復(fù)中追問,才知道平平淡淡從從容容才是真”。
很喜歡“淡泊明志,寧靜致遠(yuǎn)”這句話,但在現(xiàn)代這個講究個性張揚(yáng)的時代,這句話早已被人們所遺忘。有自己的個性固然重要,但我還是把這句“淡泊明志,寧靜致遠(yuǎn)”當(dāng)做自己的座右銘,我希望自己所塑造的性格是淡泊寧靜、溫和內(nèi)斂的。我也很相信“厚積薄發(fā)”的道理。但在現(xiàn)在這個人心浮躁的時代里,太多的人急功近利,又有幾人能夠靜心去積累知識、積累生活的點點滴滴?
以下幾條為對于我自己的提示:
1、問問自己內(nèi)心深處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努力去實現(xiàn)它,但絕不急功近利,一定要腳踏實地。
2、修身養(yǎng)性,在這個人心浮躁的社會中找一個寧靜的心靈空間,培養(yǎng)一個淡泊寧靜的心態(tài),溫和內(nèi)斂的性格。
3、廣涉博取,以期可以厚積薄發(fā)。
4、用心去再平淡的生活中體會點點滴滴的樂趣。
5、在現(xiàn)代的物質(zhì)社會中尋找一些非物質(zhì)的東西去溫暖自己的心靈,比如親情、友情、愛情,體會并珍惜每一份平淡的情感。
6、學(xué)會感動,為平凡的人、平凡的事而感動。
7、學(xué)會去愛,愛身邊的每一個人,給他們幸福與快樂,在其中享受自己的快樂與幸福。正如海子的那首詩: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我們仨》讀后感15
近日讀了《我們仨》,感觸很多。楊絳先生那借夢喻實的精巧筆法,真摯且風(fēng)趣的描繪和充滿智慧的為人處世,讓我對這本書愛不釋手。楊絳先生用舒緩樸素的筆法,講述了一個家庭的快樂生活、在困難中的堅韌和家人彼此的相互包容理解。先生的小家,是一個充滿愛與智慧的家。
待人時,看他人的最好的優(yōu)點;用人時,看他人最低的人品。這是我從書中得到的一個大智慧。先生通過繩子和書的比喻,表達(dá)了這樣的觀點。胡喬木同志給先生一家?guī)瓦^大忙,也時常來拜訪。別人說,喬木同志只是把好的一面展示給先生一家罷了。楊絳先生認(rèn)為,讀書,從一本書的最高境界來欣賞和品評;使用繩子,則從最薄弱的一段判定繩子的質(zhì)量。先生說,鐘書待喬木同志,是把他當(dāng)書讀。這給我很大的啟發(fā),我們對待自己的朋友,是應(yīng)該當(dāng)成書一樣讀。人無完人,我們都不是完美的,我們與朋友相處時,應(yīng)該寬以待人,欣賞朋友的優(yōu)秀品質(zhì)。我們看朋友要看他們好的一面,而不是死死盯著別人的缺點不放。這也讓我想到當(dāng)下的一個熱點事件,長相甜美的央視記者王冰冰,遭網(wǎng)友人肉,并在網(wǎng)上發(fā)她的隱私,包括離過婚,四級考了兩次等等。這些很正常的事情,卻被人當(dāng)成黑點來爆料。在網(wǎng)絡(luò)世界,網(wǎng)民把人捧上神壇,發(fā)現(xiàn)一點黑點,又會把人從高處摔下,狠狠唾罵。這種不肯接受別人的一點點缺點的'極端的思維,是不可取的!白x書,從一本書的最高境界來欣賞和品評”,這種觀點,放在對待朋友,對待身邊事物上,可以讓我們與朋友間相處更融洽,讓我們更容易避免極端思維。
楊絳先生與家人的相處,充滿了愛與包容,這讓我印象非常深刻。楊先生一家人,彼此都保持著非常大的分享欲。每次暫時的分離,他們都會用文字記錄下自己的生活,稱這些小文章為“石子”,在重聚時拿出來品讀玩味。在那個網(wǎng)絡(luò)不發(fā)達(dá)的年代,他們通過這樣的方式,分享彼此的生活。在我看來,我們也應(yīng)該和爸爸媽媽保持一個比較大的分享欲,讓愛我們的人有對我們生活的參與感。很多時候我們和家人的隔閡和誤會,是因為缺乏溝通。在我們離家在外時,父母會非常擔(dān)心我們,想念我們,我們應(yīng)該常常給家人打個電話,發(fā)些信息,與他們分享我們的生活趣事。
總之,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有很多家人間和睦相處的妙招,有為人處世的智慧,還有一個個溫馨風(fēng)趣的家庭故事,更為深刻的是一家人在困難中的相互扶持與對生活的熱愛。
【《我們仨》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我們仨作文05-21
讀完我們仨心得07-04
我們仨讀后感10-14
我們仨讀后感10-14
《我們仨》讀后感10-06
我們仨讀后感12-01
我們仨的讀后感12-24
《我們仨》的讀后感04-28
我們仨讀后感10-05
《我們仨》讀后感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