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教學反思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7的加法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7的加法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7的加法教學反思1
解決問題一直是數(shù)學教學的一個重點和難點,尤其是一年級的學生剛接觸解決問題,對題目的題型、格式要求,理解有相當大的難度。根據(jù)以往的教學經驗,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幫助學生分析、理解、掌握解決問題的格式與計算方法的選擇上。理解大括號和問號的意義是本節(jié)課的關鍵。
下面我針對我本節(jié)課教學反思如下:
一、以舊引新,以舊促新。首先,我復習了簡單的圖畫問題,學生根據(jù)圖意用加法計算。第一題是根據(jù)生活經驗理解圖意繼而用加法計算。即河里本來有3只螃蟹,又游來了2只。學生自然會想到現(xiàn)在有幾只的問題,并用加法計算。第二題應用了集合圈,讓學生清晰的看到是把兩盤蘋果合起來了,因而也要用加法計算。使學生在復習舊知的同時,為下一步學習有大括號和問號的圖畫問題做好了鋪墊。
二、調動多種感官,幫助理解。然后,教學用加法解決圖畫問題。我先出示小白兔采蘑菇的畫面:
讓學生觀察后說一說圖里有什么?也就是解決問題的兩個條件。再比較與復習中看到的兩幅圖有什么區(qū)別,從而以認識新朋友的形式引出“大括號”,明確“大括號”表示的意思。接著在大括號的下面寫上“?只”,讓學生考慮問號表示的又是什么意思?大括號加上問號表示提出什么樣的問題?通過步步追問讓學生逐層理解,明確圖意:“左邊有4只,右邊有2只,一共有幾只?”然后讓學生完整的說一說圖意,再加上手勢邊比劃邊說一說圖意,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大括號就是表示把兩部分合起來,而大括號下面的問號及幾只就是問“合起來有多少只?”。就要把兩邊的只數(shù)合起來,所以用加法計算。此時,學生對這題已基本理解,我又設計了讓學生用符號或者圖形代替小兔子來畫一畫圖的意思,讓大家看明白的環(huán)節(jié)。在悠揚的音樂聲中學生用三角形、正方形、數(shù)字等形式很好的表達了圖的'意思,使學生對用加法解決的問題有了深度的理解。本環(huán)節(jié)教學,我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通過用眼看一看,用口說一說,用手比劃比劃,用筆畫一畫多種不同的形式來幫助學生理解大括號和問號的意思,符合兒童的認知特點,更易于學生接受。
7的加法教學反思2
這部分內容教學得數(shù)是6、7的加法,它是在學生了解加法的含義和學習了6、7的分與合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從前面的“一圖一式”過渡到“一圖兩式”,讓學生通過學習,感受相應的兩道加法算式之間的聯(lián)系。
例題從植樹這一公益活動引入,加強環(huán)境保護意識,迅速轉入數(shù)學學習,并首次用文字呈現(xiàn)“一共來了多少人植樹”這一問題,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畫面,領會蘑菇卡通和蘿卜卡通說出的不同加法算式:5+1=6、1+5=6,使學生認識到這兩個算式都表示把5個和1個合起來或把1個和5個合起來,都可以算出“一共來了多少人”。
“想想做做”第1、2題,讓學生通過操作學具和獨立思考,學會計算在例題和“試一試”中未涉及到的其余得數(shù)是6、7的加法算式。第3題通過學生感興趣的形式,鞏固得數(shù)是6、7的加法計算。第4題通過題組練習,讓學生體會算式間的聯(lián)系,引導學生掌握規(guī)律,靈活計算。第5題讓學生通過看卡片說算式的'活動,進一步練習得數(shù)是6、7的加法。第6題是一道開放題,通過看圖填不同算式的練習,引導學生自主總結得數(shù)是6的加法算式,感受這些算式的排列規(guī)律。
學生進入正規(guī)的一年級學習生活已經一個月多,一些學習常規(guī)已經知曉,良好的學習習慣也在逐步養(yǎng)成。在前一階段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掌握了10以內的分與合和得數(shù)是3、4、5的加法、有關0的加減法,為今天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學生可能在得數(shù)是6的加法算式的基礎上自主、有序寫出7的加法算式會出現(xiàn)困難。
新知:得數(shù)是6的加法得數(shù)是7的加法學生在此之前,已經掌握了10以內數(shù)的分與合和得數(shù)是3、4、5的加法,在頭腦中已經初步形成了知識結構。在教學時,想通過例題讓學生學習、感受“一圖兩式”,并體現(xiàn)算法的多樣化。
得數(shù)是6、7的加法算式的完善,是想通過6、7的分與合遷移過來,也要體現(xiàn)出有次序。想直接通過大問題的提出,充分把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都交給了學生。
練習:在現(xiàn)實的情境、趣味的游戲、開放的活動和務實的作業(yè)中綜合練習,進一步強化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的訓練,使學生再次感受到了數(shù)學學習的有趣、有用和挑戰(zhàn)性,讓學生再次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總之在整個教學中通過學生擺一擺,算一算,說一說,使學生既動手又動腦同時又動嘴,注意力更集中。孩子的天性是愛玩,用做游戲的發(fā)式進行練習,不僅能使他們學會合作學習,又能再次激發(fā)學習興趣。
聽童話故事是學生最喜歡的活動,在乏味的練習之后出現(xiàn)“青蛙練習跳傘”這樣有趣的情境,使學生產生好奇感,頓時,學生的學習熱情再次被激發(fā)。
7的加法教學反思3
有理數(shù)的加法與減法這節(jié)課,法則的生成很重要,所以在教學中我注重法則的生成過程,因為也剛剛寫了一篇博文就是注重數(shù)學知識的形成,對于法則,老師可以直接告訴答案,也可以和學生一起探討,研究得出法則,對于兩種教學方式,我采取更多的時間讓學生自己體會法則的生成,注重引導學生參與探索、歸納有理數(shù)加法法則的過程,主動獲取知識.這樣,學生在這節(jié)課上不僅學懂了法則,而且能感知到研究數(shù)學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我在講完法則的時候課程已經進行了三十分鐘多一點,所以課上例題和練習才用了十分鐘,所以又用了習題課上了一節(jié),盡管上的比較慢,但是這種方案減少了應用法則進行計算的練習,所以學生掌握法則的熟練程度可能稍差,這是教學中應當注意的問題.但是,在后續(xù)的.教學中學生將千萬次應用“有理數(shù)加法法則”進行計算,故這種缺陷是可以得到彌補的.如果直接告訴答案削弱了得出結論的“過程”,失去了培養(yǎng)學生觀察、比較、歸納能力的一次機會。
7的加法教學反思4
這部分內容教學得數(shù)是6、7的加法,它是在學生了解加法的含義和學習了6、7的分與合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從前面的“一圖一式”過渡到“一圖兩式”,讓學生通過學習,感受相應的兩道加法算式之間的聯(lián)系。
在教學時,想通過例題讓學生學習、感受“一圖兩式”,并體現(xiàn)算法的多樣化。教學中通過學生擺一擺,算一算,說一說,使學生既動手又動腦同時又動嘴,注意力更集中。得數(shù)是6、7的加法算式的完善,是想通過6、7的分與合遷移過來,也要體現(xiàn)出有次序。想直接通過大問題的提出,充分把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都交給了學生。孩子的天性是愛玩,用做游戲的發(fā)式進行練習,不僅能使他們學會合作學習,又能再次激發(fā)學習興趣。
練習設計具有基礎性、趣味性、開放性。在現(xiàn)實的情境、趣味的'游戲、開放的活動和務實的作業(yè)中綜合練習,進一步強化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的訓練,使學生再次感受到了數(shù)學學習的有趣、有用和挑戰(zhàn)性,讓學生再次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聽童話故事是學生最喜歡的活動,在乏味的練習之后出現(xiàn)“青蛙練習跳傘”這樣有趣的情境,使學生產生好奇感,頓時,學生的學習熱情再次被激發(fā)。
7的加法教學反思5
全國特教校長培訓班十四位校長來學校影子培訓,我在任教的三年級班開了一節(jié)生活數(shù)學課《得數(shù)是7的加法》?傮w上全課是按預設的完成了,但遺憾的是時間控制出現(xiàn)差池,延遲了有兩分鐘的樣子下課。上完了課,反響還行,有老師說沒想到這么簡單的內容可以看出思維能力的訓練;有老師說課件做的好,還差點以為我是花了錢買來現(xiàn)成的;還有老師說班上能力弱的那幾個居然跟著動起來了,問題還基本能答對,不簡單,如此等等!哈哈,想來因著我是一校之長,國培班校長敬我是“主”,小老師們尊我是“長”,意見建議都沒好意思提,所以自己要有自知之明,來個自我反思吧!
先簡單做個介紹。這節(jié)課內容選自人教社培智學校義務教育實驗教科書《生活數(shù)學》三年級上的《4我想知道——得數(shù)是7的加法》,日常教學正好到了此節(jié)。教學的核心目標是讓學生學會計算得數(shù)是7的加法。之前上了準備課,已經完成了“7的組成”教學,本課則以此為基礎,指導學生進一步理解加法的含義,利用數(shù)的'組成正確計算得數(shù)是7的加法。
課的流程大致有四個環(huán)節(jié)。環(huán)節(jié)1,說說做做《手指變變變》,要求學生對應數(shù)字用手指出數(shù)。復習的意圖在于上課預熱,活動手指,形象記憶數(shù)字、集中注意力。環(huán)節(jié)2,復習7的組成(本課僅為“合成”)。這里結合了大課題、主題圖導入,讓學生用已學的分類辦法說說圖中不同位置(樹上、地上)猴子的只數(shù),由此進入組成的復習。復習時,讓學生先自己說說7的組成,并以“小牛刷牙”“老虎想吃小兔”“小貓舉著叉子吃魚”三幅圖“蒙層”處理以作支持,再用配對活動“幾和幾組成7”幫學生加深理解并應用。環(huán)節(jié)3,學習得數(shù)是7的加法。以三個層次遞進,(1)教師重點講“1+6=7”“6+1=7”;(2)帶學生用學具操作,理解并計算“5+2=7”“2+5=7”;(3)以學生為主,學習“3+4=7、4+3=7”。這部分內容,三個層次教學的主要步驟都是是觀察圖畫(小兔圖)、表達圖意(語言、小圓片、數(shù)字)、列出算式、指導計算。學生通過“集中聽講、學具操作、嘗試列式”參與學習,難度一步一步遞增,慢慢上手、習得。環(huán)節(jié)4,鞏固練習,也包含了三個活動;顒1是回顧本課新學知識,提煉出課題;活動2是超級分類游戲,找出得數(shù)是“7”的算式(干擾項為得數(shù)是6的算式);活動3是布置作業(yè),書中39頁第4題。至此結束,下課。
課上完了,最明顯的失誤感覺就是“拖堂”。其實上這課的前一天晚上,我在家也做了模擬,給自己算計了一下上課時間,用了15分鐘的樣子,想想真到上課時要等學生思考,加上活動再拖拖,應該大差不差。臨上課前的半個小時,我又趁空在教室里給小老師說了一下大致流程,只花了五六分鐘便進入到“新授”環(huán)節(jié),后來學生進來我怕“劇透”就沒再往下過。如此,滿以為時間可以把控好,結果講解完第一組,我已感到花的時間比我想象的要多,于是臨時調整,跳過指名學生到黑板前擺小圓片的活動,讓他們只在自己白板上操作。等到“新授”結束,做完小結歸納,時間竟也所剩無幾了。鞏固練習基本上是一帶而過,鈴聲已響只能草草收兵。
課后耿耿于懷的就是這時間問題。小老師安慰我說,上大學時,有老師專門提到過,培智學校的課堂,時間很難把控得正正好。這話有道理,但深追細究這節(jié)課,問題應該還是出在我自己身上。
首先是取舍不夠恰當。這課主要內容以“一主四副”的方式呈現(xiàn),我在教學中采用三層遞進順序展開。也就是除了“6+1=7”,“1+6=7”被納入第一層,第二層“2+5=7”、“5+2=7”,也是引導學生操作學具,動作感知后在用數(shù)字符號化表達。不難看出,教師此間還是“扶”的多了些。課后想想可以提煉縮減,比如“1+6=7”,可以采用在第一幅圖的基礎上,通過“裁剪”分割、“觸發(fā)”出現(xiàn)、“自定義動作”移動的步驟,讓學生直觀感受總數(shù)不變,只是兩個部分換了位置而已,輕松列式計算。而不是如本課,將“主”圖教學步驟再來一遍。
其次是預設不夠充分。這一點主要體現(xiàn)在對學生反應預留時間不足。公開課不同于平時,和老師會興奮緊張一般,學生換了大教室,見到許多陌生面孔,表現(xiàn)難免也會有別于以往。作為教者,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的設計,生怕途中有變,可惜越是擔心越是會發(fā)生,這就如同人們熟知的“墨菲定律”。因此看來,要想從容,還是要事先做好充分的準備,把提問候答時間留足。
再次便是一些細節(jié)處理不到位。比如復習7的組成,先前有“老虎拿牙刷”(5和1組成6),在此沒有動腦筋,直接順接引用“小牛刷牙”(6和1組成7)。但教學中發(fā)現(xiàn)學生引用有交叉。是否可以改為“小牛吃草”,小!6”,草為“1”,“吃”和揚州話“7”同音,如此幫助聯(lián)想記憶。再如鞏固部分的“超級分類”,有了干擾項,還要運用新學內容,顯見得學生反應不過來。如果中間增設個臺階,算式答案完整呈現(xiàn),只要求辨別、朗讀,這樣能力弱的學生勢必照顧到了,能力強的學生又在此中鞏固一遍,繼而再做分類活動,效果應當會好些。
除卻這些,我覺得時間不夠還有一些是因為顯擺心里作祟。因為自己對教材的處理秉承了“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思想。教材指向明確,本課所有組成、算式的答案都是“7”,缺少變化。我在教學中強調了變化,比如填部分數(shù)、寫加數(shù)等,增加了“思維”含量。用泰勒的話來說“思維所隱含的行為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觀念聯(lián)系起來,而不是單純地記憶和重復這些觀念。”所以,這一課上,我的提問是靈活的,答案不是唯一的“7”,需要學生聯(lián)系已有經驗和所學知識,動腦筋想一想的。如此,我特希望所有聽課者能感受到我的這個理念和行動。
最后敲黑板總結一下,過去老師們上課我評課,常掛嘴邊的話就是“換了是我,我會怎樣”,真有些看人挑擔不吃力,是非經過不知難。輪到自己上場,發(fā)現(xiàn)開弓沒有回頭箭,遺憾難免。盡管如此,我仍堅持兩點:一是培智學校的生活數(shù)學也是數(shù)學課,需要有數(shù)學的味道;二是培智學校的公開課也是公開課,需要有時間的準確把控。這兩點不管怎么說,都應當努力做到。
7的加法教學反思6
在學習本課內容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得數(shù)是5以內的加減法,對于加法的含義頁有了一定的認識。所以在本課的開始,請同學有序的說一說6、7的分與合,幫助學生回憶起已經學習過的知識,在新舊知識之間搭起橋梁。
隨后與學生談話,讓學生想一想,得數(shù)是6和7的加法算式哪一個多呢?揭題: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和是6、7的加法。
操作小棒:讓學生邊擺小棒,邊寫加法算式,看看能夠寫出幾個。再集體交流。學生在操作小棒的過程中,興趣濃厚。
教學例題。讓學生說一說圖意,并提出問題。再請一位同學列式解答,說一說,這個加法算式里的每一個數(shù)字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又為什么用加法來進行計算。要求學生看著圖,再列出一道加法算式,觀察2道算式的異同點。學生還不能一下子表述出來,需要老師幫助才能夠將所想表達清楚。
教學試一試。教學本環(huán)節(jié)的時候,讓學生看著情境圖,先列出2道不同的算式,指上一道算式,讓學生回答,得數(shù)是幾,并提問:3+4=7表示什么意思?追問:那么4+3=?從一道算式的得數(shù)直接推出另一道算式的得數(shù)。
習題部分:想想做做第四題。先讓學生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獨立解答,再集體交流核對答案。再讓學生觀察這3組算式,說一說有什么發(fā)現(xiàn)。
反思:利用擺小棒的方式,讓學生找一找得數(shù)是6、7的加法算式,并在動手操作中發(fā)現(xiàn)算式中的規(guī)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但在尋找想想做做第四題的規(guī)律的過程中,學生很難表達到位,花費時間較多,導致后面做練習的時間有點緊張。
7的加法教學反思7
?加法結合律》是在學生學習了加法交換律,所以我設計的導入是復習式的導入,目的有兩個:一是讓學生明白數(shù)學是服務于生活的,加法的交換律不是為了交換而交換,而是為了簡算,二是讓學生回憶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換律,為今天用字母表示加法結合律做好鋪墊。
本節(jié)課的教學我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情景”,讓學生感覺到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進一步明確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的道理。教學中,讓學生觀察、猜測、舉例、印證,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運算律、領悟加法交換律在計算中的重要性。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雖然學生課上進行的是不完全歸納的方法,但是他們體會的是一種數(shù)學方法的滲透。
練習題的設計是在學生歸納總結出了交換律的基礎上,解決學生疑問“學習這些運算律有什么作用呢”而設計的。通過通過猜測、嘗試,獲得成功的喜悅,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和樂趣,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善于觀察、敢于嘗試的良好習慣。
拓展創(chuàng)新問題的設計,我認為這樣不僅使學生學會借助知識延伸學習新知識,同時還為學生提供了猜想的機會,拓展了學生思考問題的途徑,為下一次課的學習埋下了伏筆。
當然,這節(jié)課當中仍然很多不足之處,這些不足有待于今后在工作中再細心琢磨,用心經營,以待能夠更好地詮釋教材,實現(xiàn)課堂學習的最優(yōu)化!
7的加法教學反思8
加法結合律這部分內容是在加法意義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繼加法交換律之后的加法第二個運算定律,學好加法結合律,對于加法的簡便運算,提高計算速度和準確程度很有幫助。運算定律是運算體系中有普遍意義的規(guī)律,是運算的基本性質。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接觸到了反映加法運算定律的例子,只是他們沒有明確的概念,只知道這樣算起來簡便,特別是對于加法的可交換性、可結合性,這些經驗構成了學習本節(jié)課知識的認知基礎。
對于小學生來說,運算定律的運用為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提供了極好的機會,本節(jié)課,我依據(jù)“引導學生在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中,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這一理念設計并實施教學,縱觀本節(jié)課,我認為有以下幾個特點:
1、以趣促學
在復習舊知時設計了對口令的游戲不但復習了加法交換率的意義而且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有了探究渴望的基礎上,我提出繼續(xù)跟隨李叔叔騎自行車旅行,學生很快的進入了學習的狀態(tài),幫助李叔叔解決問題,學習數(shù)學知識。
2、以學代教
課堂上把學生的思考放在了第一位,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思考、交流的平臺。引導學生觀察、對比、交流等方式輕松愉快的展開了“加法結合律”的推理和驗證,在教學中我力求把知識學活了,為學生構建了發(fā)表見解的空間,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采取的是小組內交流的'方法,轉變枯燥的計算為口語數(shù)學,在小組內說說你想怎樣進行計算,這既是對加法結合律的應用,又是對知識的進一步深化的探究過程,同時在學生的交流中也生成了加法結合律的特點和優(yōu)點。在水到渠成之際我直接點題,這就是加法的結合律。接著讓學生嘗試用字母,符號來表示加法結合律,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生表示的形式很多,真正的實現(xiàn)了新課改理念中的把課堂還給學生的思想。最后適當?shù)呢灤┝诉\算定律的好處,通過一個簡單的計算題就點名了要點——運用運算定律可以使計算簡便。整個課堂寬松,學生學起來輕松愉悅。
3、 查找不足
本節(jié)課在實施教學中暴露出了不可回避的問題:
。1)在學生用符號表示加法結合律時,有的學生表達的不夠清晰,這時我只考慮到時間的問題,沒有做過多的強調。
。2)在對學生的評價語言上自我感覺還不夠豐富,缺少創(chuàng)新的激勵性評價。
。3)在最后反饋測評過程中時間過于倉促,易錯的地方強調不夠。(第3題可以刪掉,節(jié)省的時間用來強調易錯地方)
。4)課堂用語還不夠規(guī)范,欠精欠準。
總之,通過這次活動的歷練,讓我對數(shù)學教學研究更加渴望,渴望通過自己的學習和鉆研對數(shù)學教學有更深刻的理解,力求通過自己的努力創(chuàng)出具有獨特風格的高效課堂。
7的加法教學反思9
這部分內容教學得數(shù)是6、7的加法,教材從前面的“一圖一式”過渡到“一圖兩式”,讓學生通過學習,感受相應的兩道加法算式之間的聯(lián)系。
課一開始我利用小火車游戲進行6和7的分合的練習。安排這樣的復習,是想讓舊知識成為了新內容學習的扎實基礎。
例題以學生的植樹勞動為題材,并首次用文字呈現(xiàn)“一共來了多少人植樹”這一問題,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畫面,領會蘑菇卡通和蘿卜卡通說出的不同加法算式:5+1=6、1+5=6,使學生認識到這兩個算式都表示把5個和1個合起來或把1個和5個合起來,都可以算出“一共來了多少人”。
例題的教學我引導學生觀察場景圖,自己提出問題,并把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連起來說一說,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綜合能力。但由于我之前沒有進行相關的訓練,這里學生說的并不是很好,有些不太明白我的意思,不太清楚提問應該怎樣提,我想這也是與我問題的設計有關,在今后的學習中還需要加強訓練。
“試一試”通過由兩部分物體合成的一幅圖,引導學生學習計算相應得兩道得數(shù)是7的加法算式,進一步體會相應的.兩道加法算式之間的聯(lián)系,初步學會由一道加法算式的得數(shù)推想出相應的另一道加法算式的得數(shù),從而培養(yǎng)初步的思維能力!跋胂胱鲎觥蓖ㄟ^讓學生操作學具、獨立思考、合作學習等練習方式,幫助學生鞏固得數(shù)是6、7的加法算式。
本課內容是教學《和是6、7的加法》看上去是一堂計算學習課,但實際我覺得重點是一堂算理的認識課,口算固然是低年級數(shù)學中的重頭戲,但對于得數(shù)是6、7的加法,由于學生在幼兒園與平時的生活中,對于這些算式已有所接觸,在計算方面暫時不是難點。因此,課堂上我著重引導學生用三句話表達圖意,但事實上,不少學生“能說”,但并不“善說”,要表達清楚題目的意思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還需要我們逐步訓練,循序漸近。
7的加法教學反思10
本課充分體現(xiàn)了教學的新理念下,教學過程與教學方法都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思維方式,體現(xiàn)以激發(fā)學生興趣和求知欲為主線,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系列的生活情景,讓學生在情景中學習、探索,讓學生在不斷的體驗中形成能力,在多元評價中共同提高。
一、 變書本數(shù)學為生活數(shù)學
源于生活的教育是最無痕的教育,從生活情景入手,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問題存在,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問題是產生求知欲的根本原因,這里讓學生融入情景中,積極主動地提出問題,并嘗試用學過的知識來解決問題,并嘗試用學過的知識來解決問題,比讓學生來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更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意識。
如:本課中教師綜觀全課都創(chuàng)設了一系列的生活情景:課始的植樹情景,根據(jù)植樹情景來提出數(shù)學問題,并嘗試來解決這個問題。還有試一試中的媽媽買菜椒的情景來提出數(shù)學問題,并列出2道算式。通過學生自己來擺圓片來算一算說一說;幫助小青蛙跳水的情景,使學生在情景中鞏固新知;小動物說一說對一對的趣味游戲,熟練了一得數(shù)對2道算式。給勤勞的小蜜蜂分一分游戲,讓學生能有序地說出了得數(shù)是6、7的所有算式。
二、變被動訓練為自主探究
《數(shù)學課程標準》提出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數(shù)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數(shù)學的學習方式不應是單一的、枯燥的、以被動聽講和練習為主的方式,而應該是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歷程。
如:通過學生自己來擺圓片來算一算、說一說,交流說說是怎樣算的?每組算式的得數(shù)相同嗎?拿出6個圓片,你還可以分成哪兩部分,請你說說。給勤勞的小蜜蜂分一分游戲,讓學生自己探索怎樣才能把6、7只蜜蜂有趣的分成兩份,并寫出相應的算式。
皮亞杰認為:“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lián)系,思維就得到發(fā)展!笔质悄X的老師,腦過百變,不如手做一邊。讓學生通過操作,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學習計算,在動手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算式中的規(guī)律,對好動的學生來說是他們喜愛的方式。學生通過操作對今天所學到的知識進行了鞏固,有序地整理,培養(yǎng)了學生有條理地思考問題的習慣。
三、變接受知識為解決疑問
給老師解疑這一形式能夠激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正好抓住了一年級學生的向師性強的特點。
如:在“探索1+5和5+1”時老師問:“怎么會有兩個不同的算式?兩個不同的算式為什么得數(shù)一樣呢?老師有點不明白了,你能解釋解釋嗎?小組討論。”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這一疑問上來了,這樣既學會了兩道得數(shù)等于6的加法,又體會到了兩道題之間的聯(lián)系。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有師生的互動,也有全班學生的集體交流互動。這樣,一方面形成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另一方面又可以促進學生仔細聽講、正確表達的、質疑問難、合作交流等多種能力的協(xié)調發(fā)展。
7的加法教學反思11
在教授知識的同時,注重能力的培養(yǎng)和數(shù)學方法的學習。本課教學中,我重視了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注重了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動手寫和畫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整個教學圍繞讓學生掌握數(shù)學方法,明確解決問題的一般步驟開展,緊緊抓住教材的編寫意圖,以圖里有什么?怎樣解答?解答的正確嗎?這樣的思路,有條理有步驟的來解決問題。特別針對解答后的檢查設計了同桌討論要提醒同學解答時注意什么和我來當小老師的活動,讓學生從一開始接觸解決問題就養(yǎng)成檢查的好習慣。為將來學習解決問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適時拓展,樹立創(chuàng)新意識。本節(jié)最后的練習,課件出示了三種立體圖形(正方體、長方體、圓柱)兩種顏色(紅色和綠色)、兩部分的位置(左邊和右邊)放置。讓學生根據(jù)不同的角度觀察,寫出不同的算式來解答同一個問題。提高了學生思維的廣度,使學生初步具有了創(chuàng)新意識。
本節(jié)中的'不足,是教師的引導還不能做到準確高效,提問沒能達到精準,致使學生不能清楚明白提問的意思,教師語言有待精煉,能用簡潔的語句清楚的表達出要求和問題。
7的加法教學反思12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正確計算和是6、7的加法。理解括線和問號所表示的意思,理解圖畫應用題,明確圖意。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分析判斷能力。本課的重點是正確計算和是6、7的加法。難點是理解括線和問號所表示的意思,理解圖畫應用題,明確圖意。
一年級的學生雖然小,但教者仍能引導學生觀察圖畫,使學生初步理解圖意,通過復習舊知引出新課,學生不會感到突然。在原有主題圖上稍做改變,出示括線和問號,也就是這節(jié)課學生要重點學習,而且難于理解的知識。為什么這么做呢?就是要讓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發(fā)現(xiàn)不同,主動思考括線和問號的作用。在理解括線的含義時,教者不僅要求學生記住括線表示把兩部分合起來,還引導學生看圖具體說出括線表示把哪兩部分合起來,學生如果能夠用語言表述清楚,就說明學生真的.理解了括線的含義。問號的出現(xiàn)是蹦蹦跳跳的,就是要吸引學生注意問號的位置,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思考問號為什么要在括線的下面,問號在括線的下面表示什么。在學習新知這個環(huán)節(jié),教者一步一步引導學生去思考。在學生理解了括線和問號的含義之后,編題列式計算也就解決了。在學生列式后,我又追問學生每一個數(shù)字表示什么,檢驗加深學生對算式,對圖意的理解。在新授環(huán)節(jié)的最后,又讓學生思考主題圖為什么用加法計算,檢驗學生對括線和問號的理解情況。整個新授過程設計比較嚴謹,有一定的層次,學生理解比較清楚。
本節(jié)課教者能夠抓住重難點進行教學,語言表較簡練。其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如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指導不夠到位,總感覺把握不好“火候”。學生說得不好,說得不準要及時給以指導、糾正,尤其是對于學困生,要舍得時間,對于學困生不僅要指導,還要盯住他掌握知識,指導后要讓他重復正確的。今后在備課時應注意多考慮學生,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預想多種可能,做足準備工作。當然這樣還是不夠的,還要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積累教學經驗。
7的加法教學反思13
兩位數(shù)加兩位數(shù)這節(jié)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兩位數(shù)加整十數(shù)、兩位數(shù)加一位數(shù)的基礎上學習的內容,如果只要求正確計算得數(shù)并不難,但是要求學生又快又準地用最恰當?shù)姆椒ㄓ嬎銋s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我覺得本節(jié)課的難點是:在算法多樣化的基礎上優(yōu)化算法。算法多樣化不是一題多解,而是尊重學生個性差異的體現(xiàn)。我們的學生由于生活背景不同,知識經驗不同,所以對于相同的問題,解決的方法也不一定相同,這時學生便需要教師的肯定、激勵和引導。最后讓學生自主地去比較、選擇和完善自我。 在教學中我打破了傳統(tǒng)的計算教學,改變了原由的.學習方式,充分利用課本資源,把靜態(tài)的情景動態(tài)化,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和實踐能力。整個教學過程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實際出發(fā),通過觀察、交流、質疑親歷了兩位數(shù)加兩位數(shù)不進位加法這個數(shù)學問題的全過程,從中體驗了成功解決數(shù)學問題的喜悅的情感,注重算法多樣化。 課堂中我把哪兩個班可以合乘一輛車這一生活中的現(xiàn)實問題呈現(xiàn)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大膽猜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動方式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真實的情境再現(xiàn)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體現(xiàn)了新課標理念。由于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他們聯(lián)想到的方法也不一樣,在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題地位,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算法多樣化,并在交流中內化計算方法,完善自己的方法。同時課堂上引導學生通過多次的驗證,從多種算法中選取學生認為簡便的計算方法。 在動腦筋猜一猜+=43,有多少種答案,你能有序地寫出來嗎?學生喜歡猜一猜的活動,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可是由于沒有給學生充裕的時間,學生的思維沒有被充分的激發(fā)。整個教學過程,我始終把自己放在 合作者、引導者、組織者的位置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并及時深入到學生中間及時了解學習情況,及時捕捉信息,使教與學真正容為一體。
【7的加法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加法教學反思12-31
小數(shù)加法的教學反思02-13
和的加法教學反思02-22
進位加法教學反思04-22
《認識加法》教學反思04-06
筆算加法教學反思04-15
5以內的加法教學反思12-31
5以內加法教學反思12-31
加法教學反思15篇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