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yōu)秀的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一語文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1
每一次公開課對我來說,是一次歷練,也是一次成長,從選課到構(gòu)思,從備課到上課,我總是精益求精,精雕細琢。按照年級“每周一課”的安排,本周三我在高一(2)班上《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這一課,有收獲,也有不足,一句話總結(jié)我這幾天的感受,那便是:“累并快樂著!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是一篇寫人記事的散文,題為記事,實則寫人,因此在本課的整體構(gòu)思上,我將“品人”和“品文”相結(jié)合,讓學生多角度多方位的感受大師風采。但由于四十分鐘,時間太過緊張,因此課前,我讓大家預習了課文,并把課文中的三個引文做了補充,讓學生初步感受梁啟超聲情并茂,激情澎湃的演講,也感悟先生心系祖國的情懷。而這節(jié)課的重點則是把握簡潔生動的人物描寫技巧,看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寫中體現(xiàn)對人物性格的評價。
第一環(huán)節(jié):我用梁啟超給徐志摩和陸小曼的證婚詞引入,學生很快感受到先生率真直爽的性格,迅速將自己的思維集中到人物性格的評價上,與本課的重點迅速接軌。
第二環(huán)節(jié):我給學生設計了三個問題:1、哪些句子描寫了先生的外貌和語言,這些描寫表現(xiàn)了他怎樣的性格特點?
2、哪些句子描寫了先生的動作和神態(tài),這些描寫表現(xiàn)了他怎樣的性格特點?
3、請找出文中沒有直接描寫梁任公的文段或語句,說說這些文段或語句寫出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學生帶著問題自瀆課文,仿照課后第一題的'示例作一些旁注。之后分組討論相互完善,學生回答,教師補充。逐漸形成板書:穩(wěn)健瀟灑、風趣自信、博聞強記、率真直爽。
旁注或旁批,是高中學習語文理應進行的一項專門的基本訓練,本環(huán)節(jié)我讓學生作旁注,是一種引導,以后每學一課都要照此辦理,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評點,不求高明和精當,用語可長可短,鼓勵個性化表現(xiàn)。學生的回答出人意料,每一句回答都能切中要害,令人滿意。我再一次相信了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的,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應放手,還學生自由。
第三環(huán)節(jié):我與學生共同總結(jié)描寫手法,為了加深學生對正面和側(cè)面描寫的理解,我馬上進行拓展,所選示例都是學生學過的或耳熟能詳?shù)模员銣毓手,融會貫通?/p>
正面描寫:例如:《鴻門宴》中樊噲的描寫:
神情描寫:瞋目視項王,頭發(fā)上指,目眥盡裂。
動作描寫: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樊噲側(cè)其盾以撞,披帷西向立。立而飲之。 樊噲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
語言描寫:“今日之事何如?” “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
側(cè)面描寫::漢樂府《陌上! 加深學生對側(cè)面描寫的理解。
行者見羅敷,下?lián)埙陧。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
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通過寫路人、少年、耕者的入神忘我的舉動,來寫羅敷的驚人的美,給人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間。
最后我設計了課堂小練筆,運用多種描寫手法,來描寫自己初識的一位老師或同桌。注意寫出人物個性。(150字左右)以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這個環(huán)節(jié)將整個課堂推向高潮,學生興趣很濃,寫出的人物個性鮮明,栩栩如生。我還清楚的記得其中一位同學描寫我的語句:“她可愛的短發(fā)下有一張酷似洋娃娃的臉,只見她一身帥氣的衣服彰顯出‘御姐’的風范,真是‘霸氣十足’,平時看起來和藹可親的她,若發(fā)現(xiàn)有人在課堂上開小叉,定會大吼一聲,同學們馬上端正姿勢,全神貫注·····”隨即課堂掌聲不斷。
總得來說,整個課堂能做到一課一得,能以課文為例教會學生描寫人物的方法。有張有弛,詳略得當。沒有過多的浪費時間,一些技能提升方面,例如給課文加旁注的閱讀方法、對人物做肖像描寫的寫作方法等,我則是給了較為充分的時間給學生閱讀并練筆,注意“講練結(jié)合”。由于準備充分,對學生的引導較為到位,課堂氣氛活躍,師生互動自然有效。在授課過程中,我時刻關注學生的思與做,對學生的練筆也能做到點評中肯、及時。遺憾的是時間還是較為倉促,練筆環(huán)節(jié)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還有一些細節(jié)問題需注意,比如:大屏幕出現(xiàn)標點的移位,點評學生不夠全面。今后的教學中我會堅持做到關注學生,關注落實,讓每一節(jié)語文課都學有所得,學有所獲。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2
由于這個學期我們高一的語文老師依然是采用以”導學案”為主指導學生學習的方式組織課堂教學,所以我的教學反思主要就從”導學案”的設計,編寫,實施運用幾個方面進行反思。
一、設計編寫上,有些”導學案”問題的設置顯得或者瑣碎,繁雜。或者機械,呆板。
”導學案”實施運用成不成功,有不有效,關鍵取決于設計編寫是否科學合理。而設計編寫是否科學合理又關鍵取決于問題的設置是否精當,巧妙。這一認識在我們高一語文備課組已經(jīng)形成了共識。上完一堂課后,我們經(jīng)常有一種強烈的感受,”導學案”里一個好問題的提出對激發(fā)學生思維,調(diào)動課堂氣氛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反過來,如果”導學案”從頭至尾都沒有一個真正讓學生感興趣,非常想去探究的問題,那這節(jié)課又將是多么地乏味,甚至有可能比傳統(tǒng)的老師一個人講還要乏味。
問題是,雖然在思想認識上,我們非常清楚地知道問題設置的重要性,但在實際設計編寫的過程中,卻還是屢屢出現(xiàn)問題設置不當?shù)那闆r,導致一堂課的失敗。這里面固然有好問題的`設置和提出本來就是一個難點這一客觀情況,但和我們老師思想認識上的某些誤區(qū)也不無關系。
有些老師擔心學生會遺漏掉某些重要的知識點,因此在”導學案”問題的設置上總是”貪多求全”,想面面俱到,一網(wǎng)打盡。數(shù)量上一篇課文的”導學案”就設置了十幾個問題,范圍上基本涵蓋和”教參””目標””示范”有關的所有知識點。這種設計思路出發(fā)點無疑是好的,學生確實能學到更多東西。問題是課時夠不夠?即便夠的話,就能保證學生全部學得到嗎?實踐證明,這種想什么都教給學生的做法往往是什么都沒教給學生,想什么都讓學生學到往往是什么都沒讓學生學到。
因此我認為,”導學案”在問題的設置上一定要有”精品意識”,寧愿少而精,也不要多而濫,數(shù)量上以三——五個為宜,最多不超過七個;內(nèi)容上,突出重點,難點,不太重要,可講可不講的盡量不講,把它們留給學生,要相信學生。
與問題設置的瑣碎,繁雜相比,機械,呆板的問題設置對學生探究積極性的打擊恐怕會更大。有些老師受考試和教輔資料的影響,老是用出出正規(guī)考題的思維模式設置“導學案”上的問題,不敢求“新”,求“變”,求“異”,設計出的問題往往和“目標”“示范”上的問題大同小異,甚至一模一樣。
我不知道這種資料上有現(xiàn)成答案的問題如何去激起學生的思維和興趣?盡管我并不否認這有提醒學生注意,強化學生記憶的作用,但我還是想說,能不能換種思路?設計出資料上沒有但在思考時又不得不利用資料或課本的問題。雖然這樣去設計問題肯定要加重老師的負擔,但我相信,只有這樣設計出的問題才能真正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
二、實施運用上,主要是評價機制的缺失造成的問題。
是不是設計編寫的問題處理好了,“導學案”的實施運用就不存在問題了呢?并不一定,除了我在上學期教學反思中提到的老師要加強“導”的作用,提升“導”的藝術外,這個學期我又有了個突出的感受——評價機制的缺失對學生學習積極性有很大負面影響。
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要來自內(nèi)在和外在兩個方面。比較起來,外在占主要方面,畢竟在應試環(huán)境下真心喜歡學習,愛學習的學生是少數(shù),甚至可以說是極少數(shù)。絕大多數(shù)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其實還是來自于家長、老師的鼓勵,同學、朋友的艷羨以及周圍人的肯定。高一年級實行“導學案”以來,創(chuàng)造了大量讓學生展示才華的機會,比如板書,寫黑板,中心發(fā)言,朗誦,表演,質(zhì)疑,辯駁等,再加上分組學習、討論、競賽的方式,充分利用了學生的表現(xiàn)欲,好勝心,課堂氣氛確實比以前活躍得多,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學習競賽的積極性、主動性有了很大提高。
問題是對那些表現(xiàn)活躍的、精彩的學生我們老師除了口頭表揚之外似乎找不到更好的辦法,對那些做得還不夠好的學生也拿不出什么有效的激勵措施。如果僅僅是口頭表揚或批評而沒有任何實質(zhì)性的獎勵或處罰(比如發(fā)獎品,加學分或者扣學分),恐怕大多數(shù)學生的表現(xiàn)熱情或畏懼心理都很難持久,結(jié)果是課堂成為少數(shù)積極分子的舞臺,而大多數(shù)人選擇成為觀眾,而這種情況似乎在大多數(shù)班級已經(jīng)普遍存在,有些班級甚至越來越嚴重。究其原因,恐怕主要是缺少有效的評價機制。沒有評價機制,對于大多數(shù)渴望從學習中撈取“實惠”的學生,他們究竟有多大熱情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是個很大的問題。盡管學校試圖在學分評定上起到相應的或獎勵或處罰的作用,但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的形式化傾向反而導致更多的學生對此更加的不屑一顧。所以,我建議學校一定要建立嚴格有效的評價機制。
以上就是我這個學期的教學反思,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3
《包身工》是著名劇作家夏衍 1935 年寫成的一部報告文學,主要反映當時東洋紗廠一些簽訂了“賣身契”的鄉(xiāng)下女孩的悲慘的生活和勞動狀況,是我國報告文學中的名篇。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除了讓學生對報告文學這一題材有感性的認識之外,還要感知課文內(nèi)容,體會包身工的悲慘的境況,學習作者的選材以及文章的結(jié)構(gòu)、寫法方面的特色,并延伸拓展,引發(fā)對一些現(xiàn)實問題的思考。教學難點是文章篇幅很長,僅閱讀一遍就需半節(jié)課的時間,涉及的內(nèi)容很多,學生可能在短時間內(nèi)難以理出頭緒,且教學時間受限,須在兩個課時內(nèi)結(jié)束。我認為這節(jié)課要想按時完成以上任務,必須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體現(xiàn)新課程的理念,以問題為導引,以學生為中心,分版塊分組討論。因此,我是這樣設計教學的:
《包身工》是高中語文課本的經(jīng)典保留篇目,給一批又一批的高中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時至今日,其成作年代離我們越來越遠,于是,師生理解此文的難度因久遠時間的間隔而增大,所以,我們在體味此文的思想性和文學性之前,首先要掃除時間障礙。
學生對那段歷史陌生,有距離感,認為此文在現(xiàn)實生活中已過時,所以一翻開課文心理上便有排斥感。這就要求教師在講授此課之前,搜集相關背景資料,上課時以多媒體形式展示給學生,讓其了解成文時的社會現(xiàn)狀,明白此文應時而生的迫切性以及成作的艱難性,感受《包身工》的歷史價值,而且通過圖片和文字來展示當時工廠和工人生活的情況,可以從感性上激起學生對帝國主義資本家和封建買辦勢力的痛恨,以及對被剝削工人的無限同情,如此以來便可將學生引入到學習本文應具備的情感上來,這樣進入本文便是水到渠成之事了。不僅如此,教師還可趁勢對夏衍的其他作品,例如《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細菌》等作品進行簡單介紹,明確夏衍的創(chuàng)作風格,激發(fā)學生借助這些文學作品走近那個時代的興趣。
在領會到此文的歷史價值之外,還得讓學生認識到它的現(xiàn)實意義,緊貼實際,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情感引導,讓學生在每堂課上不僅學到知識,更提升思想認識,這樣才達到了新課標要求的`教學目的。現(xiàn)實生活中還有“黑心磚窯”和“非法用工煤礦”的存在,其中這些工人的生活狀況如何?他們與“包身工”是否相同?我們是否也可以借助報刊網(wǎng)絡手段搜集資料,寫份如今工人生活狀況的調(diào)查報告?與現(xiàn)實緊密相聯(lián),便培養(yǎng)起了學生的社會憂思感。
學習此文的第二大障礙便是篇幅長,課堂進度緩慢,效率低下,學生注意力不易集中,以傳統(tǒng)教法來教學顯然很難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于是在課后我便反復思考,翻閱多種教學案例,尋求一種較佳教學方式,以突破常規(guī),讓傳統(tǒng)篇目有不傳統(tǒng)的教法,最終發(fā)現(xiàn)研究性學習教適合本課教學:
把課文分為三大塊,主題研究,文本研究,縱橫比較研究。根據(jù)這三大塊,就課文提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第一,《包身工》的主題是什么?《包身工》最后三段意義何在?對揭示全文主題有何作用?第二,《包身工》的結(jié)構(gòu)有何特色?作家與時代背景介紹。什么是報告文學?它的特點是什么?修辭手法的運用及評析;文中數(shù)字的作用;文中引號的作用及句子的含義分析。第三,包身工現(xiàn)象與打工妹現(xiàn)象的比較;包身工,海外華工與偷渡者的比較;現(xiàn)代“包身工”的現(xiàn)象思考。
留下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完成各項任務,課堂上互相交換資料,整理修正自己的觀點。
這樣,用有效的方式拉近了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并使學生深入文本,使其學完此課之后,在知識,能力,情感方面均有收獲,此般,便達到了我們教學的最終目的。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4
《歸園田居》是陶淵明辭官歸隱之時的一組重要的詩歌作品,寫于其“不為五斗米折腰”之后。厭倦了官場的繁縟禮節(jié),迎來送往,向往山川田園的陶淵明,最終結(jié)束了時仕時隱的生活,選擇在摯愛的田園中度過余年。
《歸園田居(其一)》更是清楚地告訴讀者——他要回家。于是我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詩歌本身的特點,上課時緊扣一個“歸”字來預設問題,從“歸”來鑒賞詩人的情感,體會他的精神追求。所以我提出四個問題:“緣何歸”、“歸何方”、“從何歸”、“歸如何”在課堂上師生合作共同解決,并在中間穿插了陶淵明身世簡介,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和情感。
尤其是從“抓意象、辨角度、明白描”等入手去體會陶淵明筆下淡泊寧靜的田園之美。領悟詩人對真實的追求與堅守,考到陶淵明的那份純真、自然。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
首先太過依賴于自己預設的問題,教條地只會按著多媒體的播放順序上課,卻忘了學生是活動的,他們的思想是與我不同步的,因此當學生的.思想跳躍時,我卻未能跟上他們的腳步,有點手忙腳亂。
其次重點不夠突出,在授課過程中喜歡面面俱到,導致重點不突出。為了“全”卻失了“全”也是此堂課的最大的缺點。雖然我的教案寫得密密麻麻,做的認真、仔細,學生也由于是賽教課更是積極努力的配合,尤其是連發(fā)言也努力猜測我預設的答案,讓我的心不由的沉重。因為我和學生都缺少了對詩個性的解讀。我們都參考了大量的資料,都被這些資料束縛的展不開自己的解讀,讓我們的想象與聯(lián)想在限定的世界里游走,失去了“人”的魅力。
再次在引導學生關注詩歌的煉字與比喻、白描等寫景角度時,我更沒有充分地信任學生的能力,我怕他們基礎差,不能說出我預想的答案而使課堂教學無法順暢的進行。所以我掌握著整個課堂,依然重復著教師講解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的老套路。這種教學模式影響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讓這堂課看似滴水不漏,教學環(huán)節(jié)齊全卻毫無生機。
寫到這里,我不禁捫心自問:自己精心準備的教學設想難道就是要看到這樣的局面?在他們點頭的同時是否真的走進了詩歌的內(nèi)容與情感,是否感同身受的領略到了詩人筆下那個恬靜美麗的田園生活?是否知曉了“復得返自然”的“自然”二字在詩人心中的分量……
想到這些,我真的對于自己這堂失敗的賽教課懊悔萬分,明明是為了求“完美”,卻上成了支離破碎,毫無亮點的一堂課。
課后說課、評課時,聽著同僚給我提出的意見,我深深地明白了:詩歌教學切莫貪|“全”“多”。希望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能將這種求“全”卻失“全”的做法戒掉,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因此,這堂課成了我教學路上的警鐘,讓我時時牢記自己在課堂上的位置,也讓學生有更多的想象和創(chuàng)造的空間成了我課堂追求的目標。讓自己多一份驚喜,少一點后悔吧!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5
今年我擔任高一7班的班主任和高一7班、高一2班的語文教學。我深知高一對于學生來說是個關鍵的學年,這關系到他們初高中的銜接問題。作為一名語文老師,不但要有良好的文化修養(yǎng)素質(zhì),還要有科學的工作方法。
一、在教學中,我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1、背記的習慣。首先是掌握科學的記憶習慣?茖W的記憶方式,無論是聯(lián)想法,還是其他,記住一條,適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此外,我強調(diào),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要求學生做好課內(nèi)外學習筆記。不僅要記課內(nèi)的知識、擴展的知識,還要主動去記自己平常接觸到的課外知識。
2、好讀書,讀好書的習慣。閱讀中外名著或偉人傳記。偉人傳記,則體現(xiàn)了語文的人文性特點,文以載道,要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就離不開與偉人進行思想上的.對話和交流。閱讀能夠讓學生跨越時空的限制,與大師為伍,讓學生們受到人格和思想上的潛移默化。而且學生年齡可塑性大,偉人的感染力、教育力,會在不知不覺中給予學生影響。一旦形成習慣,學生會終生受益。再者說,從應試來說,也必不可少。閱讀,開拓其視野,豐富其內(nèi)涵。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閱讀的質(zhì)量和數(shù)量到了一定程度,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會慢慢上升。所以,本學期,我讓學生們購買一兩本名著,進行每周閱讀,并做讀書筆記。在寒假和暑假里,也會讓他們繼續(xù)閱讀,保持好這個良好習慣。
3、動手練筆的習慣。李白“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這是對他優(yōu)秀作品的高度盛贊。好的作品離不開頻繁的練筆。很多的學生背誦了不少,講起話來那是滔滔不絕猶如長江之水,可到寫的時候,卻是吞吞吐吐猶如擠牙膏。不要以為大作家都了不起,其實還不是都寫出來的。所以我要求學生每周寫一篇周記,而且要有500字左右。
二、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為主動。
挖掘?qū)W生的潛力,激發(fā)和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課堂上有自主的學習與思考的時間與空間,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比如每節(jié)課在課堂上我都讓一兩個學生上臺發(fā)言,講小故事或者名人名事,然后學生發(fā)表評價。還有課文的教學中,盡量以問題形式讓學生充分討論,共同解決,并且把學生分為4個學習小組,將發(fā)言納入小組得分中。這樣就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交給學生,讓學生有主體參與的感覺,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充滿著活躍的氣氛,個個踴躍討論,積極發(fā)言。但在培養(yǎng)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讓學生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閱讀分析的方法要領,改變舊的學習狀態(tài),不是被動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而是主動地掌握和運用知識。
三、時刻學習,不斷反思
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這一直都是教師這一職業(yè)的要求。作為一名教師,尤其是一位新老師,更是需要不斷進行學習。無論是向其他老教師學習,觀摩課堂教學實錄,還是進行文本閱讀,都不可或缺。我在教兩個班語文的同時,也是一名班主任。班主任工作有時候占據(jù)了我過多時間,使得我還不能夠有太充分的時間進行大量學習。本學期我跟著科組老師去了三亞一中、海南中學進行課堂觀摩學習,也參與了網(wǎng)上教學交流,還聽了本校老師的語文課和其他課。只是后者的聽課數(shù)量還太少,下個學期我將在做好班主任工作、自身教學工作的基礎上,加大聽課、學習力度,不斷完善自我。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6
杜詩〈秋興八首(其一)〉這首詩已經(jīng)教學完畢,我在上這節(jié)課時就把教學目的設在“培養(yǎng)學生初步鑒賞唐詩的能力”上,上課過程中也是遵循這個設想進行教學的。我主要作好如下三點:
1、能誦讀和背誦,并讀出詩的韻律美。
《秋興八首》(其一)描繪了巫山巫峽的秋色秋聲,烘托出一種陰沉蕭森的環(huán)境氣氛,抒寫留滯他鄉(xiāng)的愁緒,表達了強烈的憂國之情。誦讀要注意作者通過景物、環(huán)境描寫。這首律詩前四句重在寫巫山巫峽的'秋色秋聲、長江的滾滾波濤,要讀出“凋傷,氣蕭森”之感情;后四句旨在抒發(fā)思念“故園”之情,要讀出思念之情。通過學生自讀、個人讀、齊讀等多種方式反復有表情地誦讀,使學生能在課堂上完成背誦。
2、把握詩歌意象,仔細品味詩歌意境。
秋天和大江是杜詩中最常見的意象,《秋興》八首也以之為主體意象。這里所選的第一首即為領起之作,《讀杜心解》云:“首章,八詩之綱領也。明寫秋景,虛含興意;實拈夔府,暗提京華”。詩人用一派彌天蓋地的秋色將渭原秦川與巴山蜀水聯(lián)結(jié)起來,寄托自己的故國之思;又用滔滔不盡的大江把今昔異代聯(lián)系起來,寄寓自己的撫今追昔之感。詩中那無所不在的秋色,籠罩了無限的宇宙空間;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無言地昭示著大自然的歲華搖落,宇宙間的時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那條“波浪兼天”的大江,是永恒的時間紐帶,它牽系著人類的歷史和未來,淘洗著無數(shù)王朝的更替,沖洗著無數(shù)生命的流程。讀杜詩,要首先讀懂他的秋天和大江。此外,詩中還有“玉露”、“波浪”、“叢菊”等幾個意象,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引導學生去細細解讀,領略其中隱含的情感因素。
3、學會學習,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我想應該注意啟發(fā)學生,可以從多角度去解讀一首詩。譬如可以從以下這些方面提出解讀一首詩的途徑:吟誦、意象、典故、煉字、知人論世、古人評論、比較閱讀(與杜甫自己詩歌的縱向比較,與其他詩人的橫向比較)。讓學生在課堂中體會到,原來一首詩可以從很多的角度去解讀,逐漸培養(yǎng)形成學生自己學習的能力與有所創(chuàng)新的思維能力。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7
培養(yǎng)高中學生聽、說、讀、寫的語文綜合能力,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重視“寫”在整個語文綜合能力構(gòu)架中的支柱作用,指導學生熱愛習作,練就學生扎實的寫作功夫,在高考中寫出寫啥像啥的作品,使之獲取較高分值,歷來是同行們在教學中不斷探索的一項重要課題。作為指導者,首先應當樹立高中語文作文教學的階段性全局觀念。既要辯證分析學生通過初中階段所進行的一系列作文訓練而達到的水準,又要用發(fā)展的眼光來指導高中語文作文教學;這就要求我們無論在指導思想方面,還是在具體實踐操作方面,都應有周密的計劃性、嚴密的科學性、訓練力度的強化性,行文運筆的深廣性及靈活性。
一、把握練習內(nèi)容,分塊收集習作素材。
古人說“無一物不可以入文”,“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能收集并寫出文章的事物可謂浩如煙海,寫作信息無可限量。文章所反映的主旨,由于經(jīng)過艱苦的選材過程及思維方面的沉淀,通過“籠天地于形內(nèi),挫萬物于筆端”的人為創(chuàng)造活動之后,如此無限量的寫作信息,卻必然不同程度地受到不同時代基調(diào),階級色彩,社會道德意識,民情風俗觀念,集個人而成的群體粗線條情感喜惡的規(guī)范和影響。這樣,在特定的時代或時期,就把無形的寫作信息無意識地納入或?qū)捇蛘,或深或淺,或長或短,或濃或淡,或急或緩的創(chuàng)作主渠道中。這些創(chuàng)作主流,雖也呈現(xiàn)出縱橫交錯,繁雜紛呈的特點,但一定程度上卻粗線條地、清晰地凸現(xiàn)出了短期內(nèi)不易變更的題材集中意識。準確把握這些有形題材,以此設置習作達標規(guī)程并明確達標原則,在實踐操作中使之具體化,就會減少作文教學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使作文教學日趨合理化,制度化和成熟化,體現(xiàn)出作文教學的科學性。
宏觀上把握好訓練題材內(nèi)容,使學生對作文訓練有一明確的標的。這就要求指導者積極關注生活熱點話題,重視對社會焦點問題的收集和研究。例如;平常練習的題材內(nèi)容可直接或間接或有所側(cè)重或兼而有之涉及以下幾個方面:①愛國主義;②遠大理想;③傳統(tǒng)美德;④奉獻精神;⑤弘揚正氣;⑥見義勇為;⑦艱苦奮斗;⑧健康心理與熱愛生活;⑨望子成龍與家庭悲劇;⑩應試教育與素質(zhì)教育;?市場經(jīng)濟與腐敗現(xiàn)象;?環(huán)保意識的增強;?做人與處世;?以自“我”為中心與以天下為己任等等。這些題材的設置,并非一陳不變的,可在此基礎上刪削,增多,也可交融。要完成此項工作,指導者一人足可勝任,但付出艱辛努力的是時卻帶有極大的刻板性,可適當“拋磚”(明確方法,做出示范)而“引玉”(要求學生參與進來,爭做確定題材內(nèi)容的先鋒)題材內(nèi)容一經(jīng)確定,就要圍繞它做好系統(tǒng)收集素材的工作,可完全放給學生,分任務到組別,成塊狀收集材料;教師只負責劃分并審訂材料而成冊,把主動性完全交給學生。
二、擬題功底,增添作品亮色。
閱卷中,改卷人對沒有文題的作文是深惡痛絕的。而沒有一個新穎,別致的文題,讀者對于整篇文章,從心理上說,一開始就有一種慵懶,困倦的情緒。文題擬得好,對一個有一定學養(yǎng),訓練扎實的高中學生來說,文章已成功了大半。比較下面一組同一題材不同文題的擬定,即可看出一些端倪。題材:熱愛家鄉(xiāng)文題:A。我的家鄉(xiāng)B。托起黑太陽的地方
同是寫我的家鄉(xiāng)——一塊產(chǎn)煤的地方。兩文都寫煤礦工人為了家鄉(xiāng),祖國人民的幸福生活在暗無天日,充滿險情的礦井中不辭辛勞,默默奉獻的生活實況后,發(fā)肺腑之言而成文,抒寫了一曲贊美煤礦工人的頌歌。但比較文題,B顯然更勝一籌。如何擬題,使之更具豐富的美感效應呢?
⒈抓關鍵句擬定文章題目
有的文章,在確定材料后,文題的確立一時難以定奪。而作品中人物的某句話或作者直抒胸臆的語言,在文中有緊扣主題、畫龍點睛、深化主題的作用,對內(nèi)容而言頗具提綱挈領的核心效應,便可適當考慮以之為文章題目。80年代中期,《送你一只金鳳凰》問世。作者反映的是隨著黨的政策好轉(zhuǎn),人民生活日益富足的社會現(xiàn)實。作者把如此宏大的主題放在一件極小的家庭生活矛盾中來深化。家景不好的蓮姑向狹隘自私的桂嫂借春花牌自行車一用,在自行車出小毛病之后,桂嫂揚言要蓮姑賠償損失費;文中有蓮姑一句氣話“秋收結(jié)束,我送你一只金鳳凰。”一句平淡的話,被作者別具匠心地用來做題目,卻顯得極有深意,把黨的正確領導下,人民日漸走上幸福之路的主題深刻反映出來。
《作文成功之路》20xx年1期例文(P14)《一生走不出你濃濃的愛》,作者用飽含真情的語言把一些平淡的材料以鋪陳疊加的形式表達出來,文中每寫一事一段,共20段,用近乎流水帳的形式,寫出母親對我20年如一日的深切關懷。文題用了作者直抒胸臆的一句話,把全文瑣碎、平淡的材料緊串在一起,使文章形如一個橡皮套袋:材料越多,內(nèi)容越豐富,套袋就會更圓,母親為兒一生操勞的形象也就越來越豐滿。這句話就起到串連材料,點明主旨的作用。這樣,作品也因之而增添了無窮的亮色。
⒉材料來擬定文題
名家作名文,離不開想象和聯(lián)想兩種心理活動過程。指導學生巧妙運用聯(lián)想習作,是高中作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高中大部分學生常寫出因思路堵塞、視野不廣而就事論事、就事寫事、寫完了事的文章。這些聯(lián)想不豐,味道不足,干巴,瘦弱的羸弱體文章,有如先天氣血不足,后天有失調(diào)養(yǎng)的少年,蔫癟而列絲毫生氣。這是指導者的心頭大忌。而聯(lián)想?yún)s加強了眾多事物間的聯(lián)系,使眾多事物抱緊成團,讓材料內(nèi)部體現(xiàn)出較強的類比性及對比度,我們從積極修辭的角度,可審視到這種類比性及對比度給文章帶來濃厚的和強烈的美感效應。如余秋雨《臘梅》這篇散文,文中體現(xiàn)了某醫(yī)院護士小姐們憑著高尚的敬業(yè)精神,以極富生活情趣的具體活動——雨中護花,雪夜護花,雪地數(shù)花等感人至深的情節(jié),撥開了彌漫在眾多身患絕癥的病人心靈天空上的厚實陰云,使他們在朵朵含笑綻放的臘梅花下重新激起了對生命的強烈渴求。最后全都病愈出院。文章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的原因之一,就是把基礎材料(病人在護士小姐的精心護理下病愈出院)與聯(lián)想材料(梅花不屈從于惡勢力,與風雪相抗爭的高潔可喜之性情),通過聯(lián)想結(jié)合在一起,緊扣住材料之間的類比性,圍繞聯(lián)想材料來擬定文題。這樣擬題,從內(nèi)容上講,可以加重加厚作品,使主題得以較大幅度的'凸現(xiàn);從修辭角度上說,這種具有類比性材料的反復疊加,本質(zhì)上對主題就有鮮明的強調(diào)作用。此類文題的設置,因為它在形式上隱含了基礎材料,讀者對文章的內(nèi)容及主旨的把握就帶有較大的模糊性。也正是這種模糊性,使文題本身具有較大信息張力的同時也為讀者了解全文主旨設下懸念。而從讀者欣賞作品的角度來說,其思維過程為:文題——聯(lián)想材料——基礎材料——主題。這一過程與作者的創(chuàng)作思維過程恰好相反。作者看到文題后,最先關注的是聯(lián)想材料、基礎材料,進而涉及基礎材料;讀者在對文題、聯(lián)想材料、基礎材料進行分析感悟之后,才能叩響文章主題之門。也就是說,讀者思維過程要歷經(jīng)一段漫長曲折的路途。從這個意義上說,圍繞聯(lián)想材料擬定文題,可以使主題得到深化,增添作品亮色。
三、轉(zhuǎn)未知入已知領域,嫻熟運筆。
前文表達了平時收集素材的重要性,并提出成塊狀收集整理素材的方法,形成有形的戰(zhàn)時軍需。但由于近幾年高考命題走向有遠離現(xiàn)實生活熱點,命題內(nèi)容呈現(xiàn)多向化走勢的特點,學生往往望題興嘆,無所適從,硬著頭皮苦作,其效果不言而喻。筆者認為,作文命題的形式和內(nèi)容是無形的,雖然我們加強平時積累,一定程度上讓學生形成塊狀的知識結(jié)構(gòu)體系,但面對幾乎沒有規(guī)律的命題形式和內(nèi)容,平時的積累就變得格外疲軟。此時,轉(zhuǎn)未知入已領域,嫻熟運筆,由“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是作文成功的關鍵所在。面對陌生的命題范圍,難以下筆,這是現(xiàn)實,是必然。但我們可在不超出命題范圍的情況下巧妙轉(zhuǎn)換擬題,并在文中充斥進我們熟悉的素材,嫻熟運筆,寫成文章。如1999年全國考題要求“假如記憶可以移植”為作文內(nèi)容范圍,自擬題目,寫出文章。
這樣寫,固然可以,但難出佳作。試想,一些中、小城市、農(nóng)村的學生,有多少人能對這一涉及科技發(fā)明的文章作淋漓盡致的發(fā)揮,但傾向于這一主旨的學生不在少數(shù)。于是,他們必然陷入握筆難書,舉“腦”艱難的境遇中去。而一位考生,自擬題目:《傷心兒女》敘寫三位不孝兒女,原想通過移植記憶,摸清母親遺留下來的家底,可記憶移植之后,兒女們看到的是母親的艱辛,母愛的偉大,母親的忍辱負重。這樣,作品就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计湓颍髡咄瓿赊D(zhuǎn)未知領域入已知領的思維過程,對平時訓練的“傳統(tǒng)美德”題材中“孝”這一古老而年輕的話題進行重新審視,并取得較大成功。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8
一、我的教學設想:
。ㄒ唬┠芰Φ闹匾浴⒅貙W生能力素質(zhì)的提高。在這堂課中,通過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素質(zhì),主要從兩個方面體現(xiàn)出來:1、在文言文翻譯這一環(huán)節(jié)中,不是單純的將譯文教給學生,也不是簡單的把翻譯文言文的一般方法以教條的形式傳授給學生,而是通過學生之間出題互考、自我評點分析、小結(jié)歸納的方式進行,同時將翻譯文言文中應當注意的“實詞、虛詞的準確翻譯;古今異義;固定句式;特殊句式”等幾個方面以“吳老師的幾點建議”的方式出現(xiàn),這樣使學生在參與教學的過程中掌握了學習方法,提高了自我學習能力。2、在分析人物性格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有針對性的讓學生先用自己的語言分析人物性格的某一方面,再有條理的引用課文中或《史記》中的相關語句陳述理由,有意識的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分析思維能力。
。ǘ┦侄蔚撵`活性——多媒體技術和板書的綜合運用。在以往的教學中,主要依*板書向?qū)W生再現(xiàn)教案文本的核心內(nèi)容,教師工作量大、課堂容量小、直觀形象性差、教學效率相對較低;隨著多媒體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影音圖文并茂的多媒體教學課件日益成為重要的教學手段,但在現(xiàn)在的教學中,我們往往過分的依賴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而忽略了板書的效用,使教學任務無法圓滿完成。因為學生的思維是活的,學生的知識需求在總體的連貫中有局部和階段的跳躍,教師無法全面預計到學生在課堂上所有的知識需求,多媒體課件圍繞課堂主線設計,播放順序相對固定,無法實時更新內(nèi)容,只能為教學提供輔助的手段,在課堂教學中居于次要地位,而板書展現(xiàn)的是學生活生生的思想,教師可以依據(jù)課程進度和現(xiàn)場情況,自由書寫和發(fā)揮,所以在準備本堂課時,將板書和課件兩種教學手段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合理安排處理課件和板書的比例,充分發(fā)揮兩者的互補優(yōu)勢,努力提高師生間的教學溝通,對我今后的教學具有指導性。
(三)教學的互動性——師生和生生間的相互交流。為了使學生的學習層面和分析理解能力盤旋上升,本人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坡度,努力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設計這堂課的環(huán)節(jié)時,在教學互動性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實現(xiàn)師生互動、生生互動:1、教師定位。在課堂各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扮演引導者的角色,教師提綱契領的講解之后,分別設計一組問題和一組習題,在教師的適時引導下,學生進行討論和練習,最后教師進行分析歸納,使學生在師生互動中受益。2、學生定位。我始終把學生定位在課堂主體的地位,對學 生采取獨立思考、自主學習與小組合作、共同學習相結(jié)合的方法,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使學生在生生互動中受益。如在劉邦和項羽性格分析這一環(huán)節(jié)中,課前指導學生查找資料,鼓勵學生利用校圖書館館藏書籍和網(wǎng)絡信息資源,充分搜集占有資料,并進行歸納梳理,形成初步看法和觀點;課堂上鼓勵學生各抒己見,讓他們?nèi)轿欢嘟嵌鹊目磫栴},讓他們的思維火花互相碰撞,學會在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中辨證分析歷史人物的能力,最終形成正確的看法和觀點,從而提高了學生的思辨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研究學習、主動學習和合作學習的好習慣。
。ㄋ模┱n堂的開放性——重視課內(nèi)學習和課外研究的銜接。我充分利用《鴻門宴》這篇經(jīng)典課文在教學中的代表意義,努力營造一個開放的教學環(huán)境,注意引導學生做好課堂內(nèi)外的銜接,為學生的后續(xù)學習作好鋪墊。1、通過普遍性體現(xiàn)開放性。強調(diào)文言文學習的一般規(guī)律和特點,重點突出文學常識、常見實虛詞準確翻譯、古今異義、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的教學,可以使學生由此及彼,掌握較強的文言文自學能力,為日后學習其它文言文打下扎實的基礎。2、通過聯(lián)系性體現(xiàn)開放性。把《鴻門宴》放在整個《項羽本紀》甚至是整個《史記》中學,通過讀本上的《烏江自刎》的學習,分析項羽英雄末路的豪邁與無奈,批判項羽“自矜攻伐”的錯誤觀點,揭示項羽性格對其鴻門宴后政治命運的重要影響,同時引導學生分析了《史記》中人物傳記的一般規(guī)律和特點,掌握本紀、世家、書、傳、列表的基本概念,使學生初步具備讀史鑒史的能力。3、通過研究性體現(xiàn)開放性。把學生搜集資料、研究學習作為教學的重要一環(huán)來設計,學生自主探索知識的過程,是學生學飛的過程,避免不了磕碰,我從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出發(fā),力求避免“扶上馬、送一程”的保姆式教學方式,正確處理“魚、漁”的關系,指導學生向課外延伸,向館藏書籍和網(wǎng)絡信息要知識,使他們搏擊知識長空的翅膀早日得到鍛煉。
二、 教學后的幾點反思:
教學過程其實是教師知識細雨向?qū)W生無聲傾注的過程,在《鴻門宴》的教學實踐中,我有兩點感觸比較深:
。ㄒ唬┙處熞J真提升自己的業(yè)務水平。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因此身為教師,必須從嚴要求自己,認真做好備課施教的準備,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做到心中有數(shù),惟其如此,教師才能正確把握課程進度,最大限度的輸出知識。在本次備課過程中,我努力為自己“充電加水”,認真歸納了文學常識、常見實虛詞、古今異義、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通讀了《項羽本紀》、《高祖本紀》、《呂太后本紀》,查閱了大量的評論資料,對項羽的為人和性格有了新的認識,同時認真研究借鑒了同事們給出的`無私的的教學建議,使我在翻譯方法指導、人物性格分析和多媒體處理上掌握了不少方法和技巧。這堂公開課讓我有了一個對自身素養(yǎng)全面審視的好機會,在備課和上課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讓我對自己的能力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比起年長的一輩,我知識深度和廣度的缺乏、文化底蘊的相對淺薄,使我在演繹一堂環(huán)節(jié)比較合理的課程時顯得有些稚嫩;隨機應變能力的缺乏,使我在課堂上顯得不夠靈活;而不夠合理的注意力分配,使我不能兼顧教學內(nèi)容和學生的回答。這些問題使我深刻地認識到,作為一名教師,特別是語文教師不僅需要多方面的修煉駕馭課堂的能力,還要訓練“聽、說、讀、寫”這些基本功。要想成為一名出色的語文教師,設計幾個合理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是遠遠不夠的,高瞻遠矚的教育眼光和淵博的學識,必須在實實在在的教學工作中培養(yǎng)。
(二)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通過備課施教,我對課堂教學有了新的認識,那就是尊重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重視學習方法的傳授!笆谥贼~,不如授之以漁”,一堂語文課,不應該只讓學生了解一篇課文,而應通過這篇文章,使學生能夠解讀更多的文章,因此要重視學習方法的傳授,讓教材成為真正的教材,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鑒賞能力,如《鴻門宴》小結(jié)課既是對課本知識的一個小結(jié)回顧,更是讀本《烏江自刎》的導入,是指導學生閱讀《史記》一個信號。因此在備課時,我充分認識學生的思維發(fā)展規(guī)律,了解學生認知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和障礙點,預測學生理解問題可能的偏差,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做好針對性準備,依據(jù)教學坡度,給學生適當?shù)呐_階,幫助學生登上知識的高峰;在授課時,對學生的回答、討論結(jié)果和觀點進行合理的評價,及時點撥和指正學生的欠缺和不足,及時捕捉學生的精彩表現(xiàn),通過適當?shù)谋頁P來引導和影響學生的思維傾向,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9
我覺得近來自己越發(fā)懈怠了,一上午的時間備課,居然沒有弄完,中午又加班才把第一課時準備出來。而且教學效果也不好,他們該會的都沒有掌握。主要原因是我對于他們預習情況沒有準確的了解,只是想當然地覺得他們都知道該看什么,記什么?磥,以后應該在語文預習的時候多加指導,不然的話真是事倍功半了。
最近情緒一直不大好,可能是事情多的緣故,總是會因為一些小事而大發(fā)脾氣,也間接影響了上課的情緒。這樣真不好,我要試著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能讓惡劣情緒控制我。
這段時間和班里的同學也沒有好好溝通,想想自己真是太過分了。
為了提醒自己改正,以后:
第一, 提前兩天備課,充分備課,備課充分。
第二, 及時認真地批改作業(yè),注意和班里學生的溝通方式,戒驕戒躁。
第三, 要及時反思。
錯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錯卻不改。從明天起,做一個認真努力的人!
蘇武傳因為有太多的生僻字,加之內(nèi)容的深奧,讀來實屬不易,又缺乏廉藺列傳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所以很難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這篇文章的激趣點是教學的重點,我細細讀來,最終將蘇武其人作為學習的重點,蘇武將自己人生最美好的時光放在了守志不移的氣節(jié)上,即使生活的磨難接踵而來,匈奴軟硬兼施,前有衛(wèi)律以高官厚祿牛羊滿山作誘惑,后有刀劍加身相脅迫,但蘇武巋然不動。如果能引導學生深刻品味蘇武身上的精神含量作為作文的素材未嘗不是一件有益的事情。上一課廉藺列傳課后有道題是太史公評價藺相如的,我突然靈機一動,用來評價蘇武應該是最合適不過的了!爸辣赜,非死者難也,處死者難!边@句話的意思是一個人知道要死了表現(xiàn)得很勇敢,不是死亡本身是難事,而是處于死亡的境況之下是很難的,也就是怎樣對待這個死才是難事。我將這句話作為全文的綱來梳理全文的情節(jié)。
當蘇武知道張勝涉及謀反之事后態(tài)度是不愿屈節(jié)受辱,引刀自刺以求殺身成仁,面對衛(wèi)律的審訊,二次以死明志,這是蘇武兩次主動將自己置于死亡的.境地之中,體現(xiàn)的是面對死亡的一種無畏勇氣;
敵人軟的沒有得逞,便來硬的,張勝在敵人的刀劍下屈節(jié)投降反襯出蘇武不為所動的高風亮節(jié),敵人將其放逐在北海無人之處,斷絕其飲食,蘇武嚙雪咽氈毛以求生,牧羊時刻手握節(jié)符,這可以說是面對死亡的另一種意志考驗,對此刻的蘇武來說死亡不是難事,難的是將自己的一種氣節(jié)堅守到底,平常人會在這樣的生存困境中敗下陣來,或許會用死亡結(jié)束自己,但蘇武選擇不死正突顯了他與眾不同的意志與追求。這期間還有李陵苦口婆心的勸降,但均是對蘇武人格的一種張揚,一個人一定時期有一種理想不難,難的是一個人一輩子始終抱定一個理想。前不久曾看過林則徐的一篇文章,“茍得國家生死已,豈因福禍趨避之”當林則徐任湖廣總督時雷厲風行虎門銷煙,抱定的是為國為民的思想,位高權(quán)重時對國作貢獻也許并非難事,難的是當林則徐被流放到偏僻無人的新疆伊犁阿克蘇時還能為當?shù)匕傩赵旄,用自己的一生踐行著為國為民的理想,這就是一種人格的力量,也是一種人生的厚度。
從這個角度來說,蘇武和林則徐是一樣的,用他們兩人反觀當下浮躁的社會會引發(fā)我們自身的思考。當我們將這樣的蘇武引領到學生心中時,學生怎能不被蘇武打動呢?至少我自己對蘇武的體認加深了。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10
教學反思與教學筆記是促進教師成長的重要元素,我在平時將印象深刻的教學隨筆進行了整理,在那里和大家共同探討。
一、在《史記選讀》課堂教學中要重視虛擬情境教學
虛擬情境教學主要起到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的作用,在教學設計中從學生角度出發(fā),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自主學習的愿望,在調(diào)動學生的用心性同時也貼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例如:對于《史記選讀》學習,我改變了墨守成規(guī)的文言知識“填鴨”教法,師生準備共同表演課本劇,在虛擬情景下教學,這樣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和創(chuàng)造潛力,還能與隨筆化寫作相結(jié)合,把課堂的主體交給學生,必定能成為古文學習教改的突破口。我將舉行課本劇表演的消息在課堂內(nèi)發(fā)布,并按照現(xiàn)成的組別,將學生們分成四個課本劇組,就地取材從課本里與同學們商量了四幕表演性強的歷史劇目――《荊軻刺秦》《鴻門宴》《將相和》《霸王別姬》。之后,選拔演員、修改臺詞、道具準備等工作都放手交給各個“導演”去統(tǒng)籌了。在接下來的主要人物性格分析概括環(huán)節(jié),同學們以前所未有的激情沖上講臺書寫自己的觀點:項羽的優(yōu)柔寡斷,劉邦的知人善用,藺相如的申明大義……整塊黑板被同學們的各式字體填得滿滿的。這僅僅是在寫文字嗎?不,這是他們智慧火花的迸發(fā)!相信課后的隨筆也同樣值得期盼。這完全與“隨筆化作文”中隨筆的深刻內(nèi)涵不謀而合:隨時隨地、隨遇隨歷、隨感隨記、隨讀隨議。
二、在議論文課堂教學中要化繁為簡,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對于《六國論》的教學,首先:要加強誦讀和背誦,讓學生“走進文本、走近作者”地誦讀,讀出作者心聲,做好課前預習的朗讀布置要求,課中的朗讀指導,課后的誦讀和背誦安排和檢查。事實證明,文言文教學運用誦讀法教授文言文確實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讀中能夠認字,讀中能夠會意,讀中能夠悟情,讀中能夠明理,讀中能夠知法,讀中能夠鑒賞,總之,一切的教學任務都能夠透過讀來實現(xiàn)完成。教師要對讀的方式深入研究,什么時候讀,怎樣讀,讀哪里,針對于不同的文本,都就應有各自最好的處理,讀的天地大有可為。要求學生讀好,教師要先讀好,教師要讀得洪亮,讀得激情,讀得自信。本節(jié)課,教師如果能領讀一遍,讀的效果可能會更好。多種形式的誦讀,多種方式的誦讀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文本的把握。比如,齊讀在整體感知上很重要,默讀對于沒預習的學生很有好處。還有,不同的段落要讀出不同的情感所在,個性是最后兩段的議論,要讀出情感。知識點能夠讓學生自己去歸納,但教師要做好引導,同時注意啟發(fā)學生相關的聯(lián)想。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學會整理筆記,鼓勵學生在必須的積累基礎上,針對某篇文言文,指導學生從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文言句式和與本文或作者有關名句和成語典故等方面進行整理,要求所有的例句資料都出自課本。
三、在小說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較淺層次認識向深層次思考
一是把握重點,確立教學目標。
《祝!肥且黄险n文,里面的資料很豐富,思想也很深刻,其中要講的點能夠很多,傳統(tǒng)的講法往往需要幾個課時。但如果要一堂課解決這么難的課文,那就要求教師務必得把握重點,去掉那些細枝末節(jié),所以我本堂課定的教學目標主要就是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以及探究造成祥林嫂杯具命運的原因。這既是文章的重點,也是學生學習中的難點,將這兩個問題搞明白了,其他的問題,相信學生也就能自己解決了。從上課狀況來看,這兩個教學目標定的還是比較適宜的。
二是找準切入點,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實施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后,教學大綱強調(diào)要培養(yǎng)學生自我發(fā)現(xiàn)、探究、解決問題的潛力,為學生的繼續(xù)學習和終身學習打下基礎。但是怎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能主動去找尋探究呢,因為興趣才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關鍵。我覺得要讓學生產(chǎn)生閱讀興趣,導語是關鍵,一個好的導語往往能一下子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為整堂課營造良好的'氛圍和思維激情,還能為文本分析找到一個很好的突破口。
所以作為語文教師必須要重視導語的設計,本堂課,我采用邀請學生當一回偵探一齊去破案這一導語,一下子就調(diào)動起了學生的參與熱情,為后面環(huán)節(jié)的順利進行做了很好的準備。三是學生回答,需要教師肯定更需要教師指導。新課改實施以后,很多教師對學生的回答給予了更多的肯定和稱贊,這是可取的一個現(xiàn)象,但是不是學生所有的回答我們都該肯定呢?作為教師,是不是更應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善于抓住學生認識的誤區(qū)予以糾正,在學生認識還停留在較淺層次的時候引導他們向深層次思考呢?我在教學這篇課文的過程中就明顯感覺到,很多時候?qū)W生的思想觸摸到了問題的邊緣,但往往不能更進一步深入,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給予適當?shù)狞c撥和引導,當然做到這點需要教師的教學功力和教學機智。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11
根據(jù)《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有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因而不少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候會遵循這個套路,忽略了語文教材選文本身對教學的指向性。王榮生將語文教材選文分為四種類型,即定篇、例文、樣本、用件。不同的選文有不同的學習目標,在“定篇”里,學生學習經(jīng)典篇章的豐富蘊涵;在“例文”里,學生學習其生動顯現(xiàn)的關于詩文和詩文讀寫的知識;在“樣本”里,學生學習的是閱讀過程中讀寫的方法;在“用件”里,學生可以掌握一些文章介紹的信息、資料等!读鶉摗肥侨私贪娓咧姓Z文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的一篇選文,這是一篇典型的議論文, 對于學生學習議論文的寫作有很重要的借鑒意義,因而我們可以將《六國論》視為學生議論文寫作訓練的“樣本”。
。ㄒ唬┓治鑫谋,歸納議論文寫作的一般思路
《六國論》是典型的三段式議論文,即引論、本論、結(jié)論。文章一開始就開門見山地提出了中心論點:“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睘榱耸钦撟C更嚴密,緊接著又提出了“賂秦力虧”和“不賂者以賂者喪”兩個分論點。在本論部分就著重論述了這兩個分論點,采用了對比論證、引用論證、假設論證等一系列論證法法進行了有力的論述。最后得出結(jié)論“為國者無始為積威之所劫”,并借古諷今,針砭時弊。這樣層層分析下來,這篇文章論點鮮明,論證嚴密,語言生動,氣勢磅礴。
通過分析文本,我們發(fā)現(xiàn)這篇文章具有很強的典型性,加之議論文寫作要求規(guī)范性,我們不妨把這篇文章作為學生學習議論文寫作的“模板”,歸納出議論文寫作的一般思路,即提出問題(是什么)——分析問題(為什么)——解決問題(怎么辦),這樣清晰明確的思路使學生在學習寫議論文時有清晰的框架,在寫作時可以遵循文章的思路,寫出自己的論文提綱。
。ǘ┚毩曥柟,掌握議論文寫作的一般方法
議論文寫作是中學生寫作中比較薄弱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在寫作議論文時會遇到不少問題,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不知從何開始寫起,文章思路不清晰,論點缺乏足夠的論據(jù)支撐,文章枯燥,缺乏文采等,這些主要是議論文寫作訓練較少和對議論文的寫作方法不了解造成的。因而,學習了《六國論》這篇很好的議論文寫作范文,掌握議論文寫作的一般方法對于提高議論文寫作很大的幫助。
首先,學習《六國論》結(jié)構(gòu)的嚴謹。對于中學生來說,為了使一篇議論文結(jié)構(gòu)嚴謹,思路清晰,寫作前列出自己的寫作提綱是很有必要的,即先提出中心論點,再由中心論點引出分論點,選取論據(jù)來論證分論點,最后得出結(jié)論!读鶉摗肥强偂帧偸降恼撟C結(jié)構(gòu),這樣的結(jié)構(gòu)嚴謹,邏輯清晰,也非常便于學生學習,因而在進行以論文訓練時,學生也可參照這個結(jié)構(gòu)來寫提綱,就會讓自己的文章思路清晰,結(jié)構(gòu)嚴謹。
其次,學習《六國論》論證的嚴密。文章在一開始提出中心論點“弊在賂秦”后為了是論證更嚴密,為了避免以偏概全,便提出了兩個分論點,賄賂秦國的國家是因為力虧滅亡的,沒有賄賂的國家是因為失去了援助而滅亡的,這樣就無懈可擊了。在論證“賂秦力虧”這個分論點時,先運用了兩個對比論證,將秦國戰(zhàn)與不戰(zhàn)獲取的土地同諸侯國失去的土地,諸侯國先輩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和子孫守業(yè)的不珍惜作對比,論證了“賂秦”導致滅忙的必然性。接著在論證“不賂秦”時,從三個國家的不同情況說明了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又是怎樣滅亡的。中學生在論證自己的觀點時可以參照這篇文章的處理方法,讓自己的'論證具有力度和可信度。
再次,學習《六國論》語言的精確。議論文寫作重在說理,而說理對于中學生來說是比較困難的,大多數(shù)學生在說歷史語言顯得枯燥乏味,要么寫的冗雜,要么表達不清晰,有理說不清。《六國論》中,作者在論述“賂秦力虧”這個觀點時,引用古人的一句話:“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毙蜗笊鷦拥恼f明了賂秦力虧的必然性。在寫作時,也可以教導學生學習古人論述自己觀點的方式,引經(jīng)據(jù)典,但這并不意味著把自己所知道的論據(jù)像講故事一樣一一羅列出來,而是要詳略得當,注重語言的組織,這樣即能使文章更具說服力,又能增強文章的文采。
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還注重技巧與方法的講解,“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對學生“因材施教”的同時也要根據(jù)教材選文類型的指向性“因材施教”。議論文寫作對于中學生來說是一大難題,但只要抓住了其中的規(guī)律,掌握議論文寫作的一般方法,問題也會引刃而解。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12
孟子一生經(jīng)文緯武,胸藏韜略,不在其位而謀“仁政”,展露出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胸懷,但在急功近利的戰(zhàn)國時代,“仁義”治國的主張根本沒有實現(xiàn)的社會基礎。孟子積極用世,給后世留下了一幅完美的治國藍圖。他的思想,他的主張,的確可以作為千古“匡世的真言”。
《寡人之于國也》節(jié)選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體現(xiàn)“仁政”思想最重要的篇章。孟子針對諸侯紛爭、民不聊生的社會現(xiàn)實,從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根本利益出發(fā),高瞻遠矚,獨倡王道,論述了行“仁政”和“王天下”的關系,使之成為《孟子》全書的總綱。北宋哲學家程頤曾評論說:“孟子之論王道,不過如此,可謂實矣!
孟子面對梁惠王“于國”“盡心”的表白,他直言不諱,義正辭嚴,批評統(tǒng)治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深刻地揭示了當時社會的極端不平等,有力地揭露了統(tǒng)治者坑民害民的暴政。他有著“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的宏愿偉志;對時事的論述既析之以理,娓娓而談,又尖銳駁斥,辛辣諷刺,展示出一個聰明機智、狂放不羈、豪爽直率、潑辣大膽、愛民重民、肩擔天下、無畏無私的政治家、論辯家的形象。
正因為本文的'博大精深,讓學生理解幾千年前智者的思想無疑是不容易的。因上讓課時有必要給學生講解本文的背景知識,也就是孟子是在什么背景下和梁惠王進行談話的,孟子描述的是一個什么樣的社會;還有,在提倡計劃生育、控制人口的今天現(xiàn)實國情下,我們?nèi)绾卫斫饷献拥娜丝谡。上課過程中,宜引導學生理解孟子思想的現(xiàn)實意義。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13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jīng)驗,突出那些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學習習慣。新課改的教學方式,以學生自主建構(gòu)為特征!墩n程標準》建議指出:學生是學習語文的主人。語文學習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在教學方式的轉(zhuǎn)變中,新課程特別將 " 自主、合作、探究 " 作為重點進行倡導。 本節(jié)課是以《離騷》為例,引導學生深入挖掘文本,重視對其分析能力、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指導學生有的放矢,有效而深入地學習。
《離騷》是古代杰出的抒情長詩,它的內(nèi)容深厚,思想深邃,情感深沉,境界高遠,語言奇?zhèn)ス妍,想象新奇動人。作者屈原被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更是值得每一位炎黃子孫引以為豪。他的憂國憂民的情懷,潔身自好的品質(zhì),獻身理想的精神,千百年感動并影響了無數(shù)后人。然而對于古文基礎尚淺的高一對口學生來說,要真正理解《離騷》的內(nèi)容、體會其中的深刻含義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學生對屈原有一些了解,比如知道端午賽龍舟、吃粽子等民俗與屈原的聯(lián)系,但對屈原的作品卻知之甚少,有的學生可以說是一無所知。因此,要真正讀懂屈原的作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從語言形式上來看,《離騷》與《詩經(jīng)》不同,《詩經(jīng)》多為四字一句,讀起來瑯瑯上口;而《離騷》以六言為主,多用“兮”字來抒情,句式更靈活多變,朗讀、背誦起來相對困難。所以在學生剛接觸課文時,感覺不好讀,都有點畏難.另外,因為《離騷》中多用一些對現(xiàn)代人來說是生僻字的詞語來描寫、抒情,有些詩句讀起來讓人覺得不是很順口,也影響學生對詩句的理解,進而影響他們對作品的深刻內(nèi)涵的把握。
第二,從內(nèi)容上看,《離騷》多用象征手法,其中出現(xiàn)的“香草、美人”占了相當?shù)谋壤,它的?nèi)容深厚,思想深邃,情感深沉,境界高遠,語言奇?zhèn)ス妍悾胂笮缕鎰尤。而這些“香草、美人”對現(xiàn)代的學生來說是非常陌生,要完全讀懂并非易事。
第三,對屈原的品行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困難。對于屈原最后的自投汨羅,從古至今的學者亦有不同的理解,要學生從中悟出屈原的忠君愛國的高尚品質(zhì)還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
因此根據(jù)以上幾個方面的分析,我計劃用四個課時完成本課的教學,把理解、朗讀和背誦作為教學的重點。從基礎字、詞、句入手,在理解詩歌內(nèi)容的基礎上再組織學生進一步探討屈原的思想、言行及給我們的啟示。盡量讓學生走出傳統(tǒng)的思想誤區(qū),認為文言文就是最難學的,讓他們產(chǎn)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把文言文轉(zhuǎn)化為白話文理解,降低難度,以提高他們的學習激情.其中第一,二課時主要是介紹屈原的生平及作品的寫作特色,使學生對屈原及其作品有進一步的了解。然后教學重點是掃清字詞障礙,特別是其中的.生僻字、通假字、古今異義字,理清文章思路。第三四課時則主要是讓學生借助文言文資料,朗讀詩歌、逐句理解詩歌內(nèi)容。為了避免單調(diào)枯燥,在翻譯的過程中,我采用了多種形式進行:全班齊讀詩句,然后翻譯;請同學朗讀詩句,小組合作一人讀一人翻譯;老師朗讀詩句,同學交流。并且小組之間再進行比較,評出表現(xiàn)最好的組.最后讓學生聯(lián)系實際開展合作探究學習,引導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進行綜合分析。從實際的教學情況看,這種形式的效果還不錯,學生的學習激情較高。
通過四個課時的學習,學生基本能夠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對屈原及其作品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并且學生在這次課堂上的學習也有很大的進步,其主要表現(xiàn)在:
(1)課堂氣氛比較活躍;與之前的課堂相比有更多的學生愿意嘗試回答問題.簡單一點的問題多留給基礎差并且平時不喜歡回答問題的學生,這也能增長他們的信心.調(diào)動差生的積極性,以帶動課堂的學習氣氛.例如:一(10)班王健,樊普林同學;一(19)段立人,王遠,等幾位同學平時不喜歡回答問題,但在這次課堂上卻表現(xiàn)得非常突出,有很大的進步;
(2)朗讀能力提高了;由于是文言文,大多數(shù)同學有些畏難,不愿意花時間去讀課文,比如,就有學生認為文中太多的“兮” ,不是很容易讀,就不愿意去讀它.我于是就多花時間指導學生如何朗讀,通過疏通字詞讀音,聽朗讀磁帶,教師示讀,劃分朗讀節(jié)奏,分組朗讀的形式,讓學生學會朗讀,體會詩歌的語言特征,在經(jīng)過反朗讀后,學生的朗讀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3)小組之間的配合能力明顯加強;從這次課來看,有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小組的力量加強了,并且組與組之間也有一定的競爭。很顯然同學們對這次的加分很在意,都希望能在課堂上好好表現(xiàn),掙得獎勵分。在投入學習的過程中也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
(4)學生回答問題時的語言組織能力有所加強;從學生的回答問題情況來看,總體來說有很大的進步,原本對口的學生很多人基礎較差,在課堂上表現(xiàn)出比較膽怯,對自己不夠自信,因此回答問題時也比較含蓄,而這次因為多鼓勵他們,在整個氛圍影響下,很多學生也能自由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并且能用簡潔經(jīng)典的語言甚至是詩句來概括。比如一(10)班周衡就用到了詩句,一(19)班王盼同學還引用《弟子規(guī)》中的道理來闡述自己的觀點。
總體上來看,同學們的學習的激情提上來了,基本上全班同學都能認真聽講,但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其不足之處是:
(1)因為時間以及學生的認知基礎的關系,未能再介紹屈原的其他作品及其他《楚辭》的作家、作品進行拓展學習。因此,學生對《楚辭》的創(chuàng)作手法、藝術特點還沒有一個比較全面、深入的認識。
(2)教學的時間過長,由于課堂上的討論時間過長,導致課堂上的時間比較緊湊;
(3)學生對文中的重要句式的把握不是很好,因此要加強對句式的講解。
(4)部分學生的掌握程度不是很好,對于基礎不一樣的同學要進行分層教學;
(5)班級的不同學習情況也不同,這次整個教學過程中,(10)班和(19)班的課堂反映也不一樣,各有各的問題,因此在以后的每堂課中要因材施教,根據(jù)兩個班級的不同特點制定教學計劃,以提高課堂效率。
(6) 在課堂上極少數(shù)同學仍然喜歡用方言回答問題,這在語文課課堂上是非常不可取的,所以要引導學生講普通話;
針對以上問題,我想在今后的教學中要不斷地完善課堂教學中的不足之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更多的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真正做到自主性學習。多發(fā)現(xiàn)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然后根據(jù)他們的不同特點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因材施教,引導學生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自主自覺地學習。而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我將不斷的鉆研文本和加強自身的文化修養(yǎng),不斷的完善我的課堂教學。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14
柳永的《雨霖鈴》是抒寫離情別緒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詞和有宋一代婉約詞的杰出代表。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教學,重新強調(diào)回歸體驗、回歸心靈。尤其是詩歌更要注重讓學生獲得直觀感受,獲得心靈共鳴,從而得到美的享受。
創(chuàng)設情境、符合考綱、整合知識、有效評價,這些都是高效課堂的基本要求,作為一名初登講臺的青年教師,我覺得自己還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將這些要求全部落實到課堂教學的環(huán)節(jié)中。因此,我便結(jié)合所講課文的特點,將情境創(chuàng)設作為落實高效課堂的主要手段。
明確了這一方向之后,我開始精心的準備課件、反復推敲教學語言、選擇適合的朗誦配樂,希望可以通過這些手段在課堂上營造出詞人柳永想通過《雨霖鈴》傳遞給我們的意境。但是,在進一步分析課文之后,我發(fā)現(xiàn),我所做的工作,都只是表面功夫。學生如果對詩詞本身沒有較深入的理解,那么這一切外在的東西都是沒有載體的。因此,我改變了方向,將問題設計作為創(chuàng)設情境的重點,或許能獲得相對好一些的收效。因為,恰當?shù)奶釂,可以引導著學生探究文本,主動思考,從而揣摩出詩詞的味道。
于是,我開始在教案中加入問題設計的環(huán)節(jié)。針對不同的詩句,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執(zhí)手相看’的動作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暮靄沉沉’的設想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寒蟬凄切’的畫面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面對‘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景象,詩人會想到什么?”等等?墒窃诘谝淮卧囍v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的反應十分不好,大家對我所提出的問題并沒有積極回答,思考問題的熱情程度也不高,課堂氛圍呆板壓抑。
面對這樣的狀況我開始反思原因,是學生對這篇課文本身不感興趣嗎?我翻看了一些學生的教材,發(fā)現(xiàn)他們的'教材上記了大量的筆記,這證明學生們對這一課是很感興趣的,他們希望對這首詞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只是在課堂上沒有進入充分思考的狀態(tài),只是簡單直接地接受了老師的想法。導致了學過以后對于詩歌的印象并不深刻。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為什么沒有調(diào)動起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在經(jīng)驗豐富的老教師的指點下,我再一次把目光聚焦到問題的設計上。我發(fā)現(xiàn),我所設計的問題沒有梯度性、區(qū)分性。很多問題的設計是雷同的,讓學生感覺回答完一個問題后,剩下的問題就無話可說了。此外,問題的指向性不明確,讓學生不知道從哪個角度思考。
也就是說表面上出現(xiàn)了學生不與老師互動的問題,而實際上,這個現(xiàn)象的原因是問題設計不科學。
針對這個問題,我將我所設計的問題做了修改。將原來的問題改成“詞的上片沒有寫‘情’卻處處含情,是如何表現(xiàn)的?”、“‘念去去’一句出現(xiàn)在婉約詞中是不是顯得不協(xié)調(diào)?”、“‘經(jīng)年’二字有怎樣的味道?”、“‘虛設‘又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經(jīng)過這樣的改動,在第二次上課的時候,我自己感覺課堂的效果比第一次好一些。至少學生們開始進入了思考的狀態(tài),他們開始不再排斥我的提問,基本上都能努力的在課文中找尋問題的答案。
但是,課堂氣氛沉悶的問題仍然存在,學生們雖然在思考,但是卻不能夠的得出較好的答案。這個問題又一次引起了我的反思。是不是問題設計的太難了,讓學生百思不得其解呢?在通過對老教師的咨詢,我體會出,這次的問題出在環(huán)節(jié)設計上,缺少了讓學生反復朗讀、品讀詩詞的過程,那么學生對于課文的理解自然就不。
所以,高效課堂不僅需要科學的問題設計,更需要學生對于課文的品讀,以讀促解,以讀促悟。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15
由武漢十一中命制的高一語文聯(lián)考試卷,既緊扣高考語文科考試說明,又和高一課本知識點相呼應,整份試卷題型和命題難度均符合考綱精神。本次考試,我校文科最高130分,理科最高134分;文科平均分110分,理科平均分107分。下面,以高一(20)班68名學生為樣本,對試卷展開具體分析。
一、學生考試答卷情況
第1題語音辨析題,3人選錯,得分率96%,此題難度不大,說明對課本字詞抓得比較實,有成效。
第2題錯別字,2人選錯,得分率為97%,選錯原因或是對字形不熟悉,或是缺乏應變能力,平時教學還需增加隨堂檢測環(huán)節(jié),并注意字形的輻射式教學。
第3題成語題,32人選錯,得分率僅53%,失分原因主要是對于成語本身太陌生,做題時只能瞎蒙。需盡快抓緊落實成語的記憶。
第4題語病辨析題,23人選錯,得分率為66%,這一題包括了病句的各種類型,有區(qū)分度,是一道很好的考題。
第5題標點符號的用法,26人選錯,得分率為62%,這個考點練過多次,這個得分率實在太低。同一知識點,反復練習,多見題型,非常重要。
第6題篩選“始祖鳥”的相關信息,6人選錯,得分率91%,證明學生基本閱讀能力比較好。
第7題篩選“始祖鳥進化”的相關信息題,17人選錯,得分率75%,學生對于原文的“模棱兩可”和選項的“斬釘截鐵”之間的差別,還缺乏認識。
第8題內(nèi)容分析和概括題,26人選錯,得分率62%,失分原因同第7題。
第9題推斷題,23人選錯,得分率66%,選項中的“最理想”“一定會”“最早的”混淆了判斷,而D項設題有疏漏之處,“還不能”的結(jié)論也只是建立在“人們推測”的基礎上,不夠嚴謹。
第10題文言實詞,10人選錯,得分率85%;第11題3人選錯,得分率96%這兩題難度不大,得分情況較好。
第12題對原文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33人選錯,得分率51%,“在洛陽有良田美宅”迷惑性較大,而“對自身際遇的感慨”又藏此文轉(zhuǎn)自得較深。文言閱讀教學,需兼顧字詞及整體理解,考試時尤其不能忽略細節(jié)。
第13題文言翻譯,第一小題平均得分28,得分率93%,第二小題平均得分33,得分率82%,第三小題平均得分27,得分率90%,顯示了學生文言翻譯已基本具備“踩點意識”。
第14題詩歌鑒賞題,第一小題描述賞析畫面,平均得分25,得分率63%;第二小題抒情特色辨析,平均得分24,得分率61%學生還缺乏詩歌鑒賞術語的`積累和運用經(jīng)驗,需經(jīng)過高二的系統(tǒng)學習才能真正上臺階。
第15題名篇名句默寫,平均得分53,得分率89%對于失分原因,需排查學生,落實措施,補好漏洞,該記的記牢,該一筆一劃寫規(guī)范的就寫規(guī)范。
第16題比較“綠色”的特點,平均分39,得分率97%
第17題關系分析,平均分35,得分率84%
第18題語句闡釋,平均分48,得分率80%
第19題結(jié)尾語據(jù)分析,平均分36,得分率90%
這四個題區(qū)分度并不大,但不得不承認文章選得很好。在散文閱讀教學過程中,需告誡學生,一定要聯(lián)系上文有關內(nèi)容,找出與題干匹配的主要信息來思考。
第20題補寫省略號的內(nèi)容,平均分085,得分率21%因這題緊貼課本,失分如此嚴重,證明在教學中對課本的關注還不夠。
第21題仿寫,平均分3,得分率75%今后練習關注準確的表達就可以了。
第22題擬標題并提忠告,平均分22,得分率55%部分同學忽視了題干中的“給礦主”信息失分,而閱卷時對不同大案的寬容度也不夠。
第23題作文,平均分45,得分率75%。失分主要原因是審題意識不強,扣“心窗”不準確。表述過程中只會堆砌素材,導致空泛無生活內(nèi)容。
二、考后教學策略
1、夯實基礎,提高得分率
前五題的語言基礎題不能忽視,還要強化,錯誤率高的學生可以反復做題研究找出命題規(guī)律和解題方法,提高正確率。文言文翻譯中暴露的問題很多,有的實詞積累得少,有的虛詞沒有掌握,有的文言句式?jīng)]有過關,學生的語境意識差,對策是精講文言文,讓學生反復讀記一些典型例句和特殊用法。文學作品閱讀鑒賞涉及的分析表達特色題要補充相關修辭和表現(xiàn)手法知識:表達方式(敘述、說明、議論、描寫和抒情)、表現(xiàn)方法(想象、聯(lián)想、象征、渲染、襯托、對比、懸念、類比)、行文結(jié)構(gòu)(承上啟下、起承轉(zhuǎn)合、銜接、鋪墊、照應)、修辭手法(比喻、比擬、排比、反復、借代、對偶、夸張),一般來說,對表現(xiàn)手法一是閱讀后加以確認,二是會分析如何運用(主要指語言表達),三是能分析說出它表達上的好處或效果。
2、“導練”結(jié)合,提高教學針對性
到目前為止,學生已經(jīng)了解了高中語文考試的知識點要求方向,要提高學生的高考語文成績,需在落實課文解讀的基礎上,又在應試技巧上下點工夫。平日要精選習題,對出錯的題進行解剖分析,讓學生去分析評分標準和標準答案是怎樣得出來的,使學生了解正確的解題思路,掌握思考分析問題的方法,熟悉規(guī)范答題的表達要求。指導可以把學生寫的答案和標準答案進行比較,讓學生分析有哪些差距,可以得多少分,在原有基礎上重新做一次,看提高了多少得分。指導可以和學生面對面的溝通,一起尋找失分的原因,分析提高的方法。
3、閱讀剖析,提高作文
本次作文反映出來的問題較多,審題意識不強,題目不好好讀,沒有完全讀懂題目就下筆。不少作文的內(nèi)容空洞,缺少對現(xiàn)實生活的關注,沒有來自現(xiàn)實的生動新鮮、生活氣息濃的材料;運用材料過程中,很少對材料作分析,特別是不能把材料和所給題目合起來具體分析說理,導致扣題不緊,說理無力;文體意識和語言規(guī)范意識也較差。指導學生選準對象,研究幾篇適合自己寫的高考滿分作文,從中借鑒手法和得到啟示;讀一些簡短的美文,尤其要熟記帶哲理的精彩語句。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高一語文的教學反思03-18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04-02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范文01-31
高一語文的教學反思15篇04-01
高一語文的教學反思10篇04-08
高一第一學期語文教學反思05-25
高一教學反思02-11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范文8篇02-06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范文15篇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