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學史》讀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西方哲學史》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西方哲學史》讀后感1
今天讀西方哲學史,驚嘆東西方哲學的相同,是偶然還是自然安排,還是演化的奇妙之處。
詩
荷馬史詩,和中國古詩,差不多生發(fā)于同個時代,還是中國文字的優(yōu)美,境界。在這個時代大家都喜歡寫詩,為什么,抒發(fā)情感。
時代文明的發(fā)展,差不多是在同個起跑線,全球多個文明一起發(fā)展,競爭,當然當事人肯定不知道世界的各個地方有一樣的文明,都在尋找一樣的問題,寫一樣感人的詩,記錄當時的情景。
水
泰勒斯,說萬物是由水做成的,萬物所由之而生的東西,萬物消滅后復歸于它。你看水的形態(tài),天上下雨,流入大海,結冰,蒸發(fā),云,遇到冷空氣下雨,人需要水,植物,動物等都需要水,說明古人觀察細微,總結經(jīng)驗,得到這個水是萬物之源,中國也有上善若水之說。只是沒有追問水之終極。還有說火是萬物之源,火的'形態(tài),火的重要性,物質燃燒之后的灰燼,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只是物質太單一了。
數(shù)
畢達哥拉斯,說萬物都是數(shù),開創(chuàng)了數(shù)學,幾何,科學之根基,有一個只能顯示于理智而不能顯示于感官的永恒世界,牛人。
不受時間,空間的影響,1+1=2三角形,這種只在我們思想理性里的數(shù),也發(fā)展了演繹法,邏輯推理。如果沒有數(shù),估計就沒有了后來的科學。
土氣火水
恩培多克勒,確定世界是有土氣火水這四種元素組成的,相互制約,平衡,中國也有金木水火土之說,他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空氣的存在,他發(fā)現(xiàn)空氣是一種獨立的實體,證明這一點是由于觀察到一個瓶子或者任何類似的器皿倒著放進水里的時候,水就不會進入瓶子里面去。
希臘雅典是個哲學的土壤,奴隸制和商業(yè)的發(fā)達,給這些哲學家,不用去耕種,就能過很好的生活,他們有充沛精力時間找尋神學的根本,萬物的本源,我們看到的東西到底是什么構成的,到底有沒有來世,如果有,怎么證明,看似很傻的問題,吃飽了沒有事情做?墒菚幸馔馐斋@?赡苁俏覀儸F(xiàn)在說的生物學思維,自然生長。
商業(yè)的發(fā)達,也帶來了財富,包容,更多的思想,匯總,有好的問題,解決辦法,想法更條理,也更天馬行空。
《西方哲學史》讀后感2
愛因斯坦這樣談論哲學:如果把哲學理解為在最普遍和最廣泛的形式中對知識的追求,那么,哲學顯然就可以被認為是全部科學之母?梢娬軐W一門有廣泛學科基礎的學科。高中時關于哲學了解得不甚明白,大學時慢慢對哲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開始慢慢了解這門學科。
《西方哲學史》從古希臘哲學介紹到世界近代哲學,其中以哲學家為單位,詳細的闡述了西方歷史上主要的思想流派,我總結起來就是四個字“理性之力”,無論是古希臘的蘇格拉底還是近代的啟蒙運動,都強調人類獨立的理性的思考,這一點和我們中國的傳統(tǒng)思想有著很本質的區(qū)別。
西方哲學中第一個值得我們學習就是他們的思考方法即“邏輯上推理”,那什么是“邏輯”呢?,西方哲學家認為“邏輯”指的是“一個事物和另一個事物有必然的聯(lián)系,而當出現(xiàn)其中一個事物時,我們就可以推斷出另一個事物,邏輯是人類創(chuàng)造出來的!蹦俏鞣秸軐W家又是如何運用“邏輯”的呢?比如誒利亞學派學者認為“存在和思維是一回事,因為凡是不可思議的,就是不存在,凡是不存在的,就不可思議”或恒常論者認為“沒有什么能夠產生于無,能夠變成無,所以變化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在他們的結論中,都不存在空洞的理論,而是都有非常嚴謹?shù)倪壿嬐评怼?/p>
西方哲學中第二個值得我們學習的就是他們注重對人性的反思和思考,西方哲學家都普遍相信人類有感情和理性這兩種獨特東西,柏拉圖認為“這個世界是理念的世界,宇宙是理念的'邏輯體系,一切知識都是回憶,一切學問都是一種重新覺醒”強調人的“心之力”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唯心主義”。近代哲學家就對人的本性的研究更加深入的一步,霍布斯認為“人有自我保全的情感”洛克提出“人有三種激情:欲望、快樂、憂愁”,“人是以利己主義的快樂主義為歸宿,快樂和痛苦是道德的大教師”,這些對人性的研究對后面啟蒙運動中民主和自由有著深刻的影響。
哲學使人思維,讀史使人智慧。從《西方哲學史》這本書中,學到了很多。
《西方哲學史》讀后感3
前段時間,通讀了羅素的《西方哲學史》,此書名為哲學,但西方所謂哲學乃為科學之科學,統(tǒng)率一切之思想,因此將此書視為歐洲文明發(fā)展簡史亦不為過。通讀猶如囫圇吞棗,卻也得出了些心得,現(xiàn)依據(jù)閱讀時的隨手旁批成文,不求全面,但求脈絡清晰而以。本文相當枯燥,請選擇性閱讀。
按照歐洲歷史學派對古代社會的劃分觀點,將近代之前的歷史分為上古、中古,兩者分界線是公元476年歐洲奴隸制社會的滅亡(西羅馬帝國的滅亡),中古與近代的分界是十四、十五世紀文藝復興的光輝照耀整個歐洲。也就是說分成這么幾個階段:史前——公元476年是上古時期,公元476年——公元1500年左右是中古時期,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中世紀,1500年之后又劃分為近代、現(xiàn)代等。
對照中國歷史年表,發(fā)現(xiàn)東、西兩個當時幾乎決裂的、獨立發(fā)展的文明之間竟有如此巧合。(此處所說的`西方文明,指的是正統(tǒng)歐洲文明及其派生。)
公元420年,晉朝滅亡,至此中國文化最高速發(fā)展的時代結束。
公元十四世紀,明王朝建立,中國在經(jīng)過短暫的元代統(tǒng)治之后,傳統(tǒng)學術界遭到毀滅性打擊,繼而進入中國文化史上最黑暗的時期。
上古時期,中國和歐洲的文明猶如人之青春期,均呈高速發(fā)展狀態(tài)。
中國傳統(tǒng)漢文化思想體系得到建立和確認,形成了以儒、道、墨、法為主,尤其以儒家為正統(tǒng)的思想體系,此種體系綿延至今,之后數(shù)千年,中國再沒建立新的完整思想體系,只是對先秦思想體系得承襲、融和、分支和發(fā)展。史學上的極端觀點認為,秦以后中國就再也沒有思想家了,而晉以后連真正的知識分子都很難找到了。
西方社會將古希臘稱為經(jīng)典時代。那時期建立起來的哲學、科學體系被稱為經(jīng)典哲學、經(jīng)典數(shù)學等。丟番圖創(chuàng)建了代數(shù)學,歐幾里德著有《幾何原本》,阿基米德的窮舉和趨近概念是微積分的原始思想。經(jīng)典哲學以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結束了“前蘇格拉底”時代哲學家單一以自然為研究對象的哲學體系,從此,哲學將人本身作為研究對象,并由此開始了倫理學、政治學、法學等重要社會學科的研究。
【《西方哲學史》讀后感】相關文章:
西方哲學史讀后感06-10
羅素《西方哲學史》讀后感11-08
《西方哲學史》的讀書心得08-31
西方哲學史讀書心得04-06
《西方哲學史》讀書心得04-06
《西方哲學史》的讀書心得04-04
西方哲學史讀后感6篇02-11
西方哲學史讀后感(6篇)02-11
西方哲學史讀后感5篇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