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數(shù)學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優(yōu)秀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借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優(yōu)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二年級數(shù)學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二年級數(shù)學教學反思1
這次試卷緊扣大綱要求,遵循新課程標準,適應新階段兒童的特點。針對考試中出現(xiàn)的問題以及我對本此時卷的看法,現(xiàn)對試卷談一談我的看法。首先,我覺得本次考試試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題型全面。本次考試試卷共分十種題型:填空、直接寫得數(shù)、填“<”“>”“=”、判斷、選擇、排序、豎式計算、脫式計算、列式計算、應用題?傮w來看,試卷面向全體學生,即考察了學生的基礎知識,有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二、難易結合。總的來看,題比較容易,體現(xiàn)了大部分學生的知識結構。如填空題都是最基本的,只要認真審題,仔細觀察,都沒問題。計算題更是如此,只要不是太馬虎,都不會出現(xiàn)錯誤。當然,也有個別復雜的問題,如應用題第(4)題,需要學生具備較強的分析能力。
三、涉及面廣、靈活多樣。從本次試卷考察的知識面來看,可以說是非常廣的。如填空題里面既有一般基礎知識,也有基礎知識的靈活應用。如最后一題(3)中,關于價錢的應用,多數(shù)同學想象的特別難,其實只要稍動腦子,就會發(fā)現(xiàn)和學過得例題一樣。
以上是我對本此時卷的簡單分析,對于考試中學生的答題情況,在教學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下面就這些做一下分析:
一、哪些地方錯誤多?為什么?
填空題里面最后一題,說明學生基礎知識還可以,靈活運用欠佳。計算題里有些同學馬虎,計算失誤較多,應用題錯誤較多,說明學生的分析能力不夠。
二、哪些地方教學需改進?怎么做?
在教學不能再像以前一樣用題海戰(zhàn)術,應多注意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讓他們學有興趣的數(shù)學,覺得數(shù)學有意思。讓他們多動腦,而不是多做題。少做一些繁、難、偏、舊的`題,多聯(lián)系實際,結合所學內容,多出一些引起學生廣泛討論的題,要深淺得當,以鍛煉學生的分析能力。
數(shù)學本身是比較枯燥的,但要求我們變枯燥為有趣,就要求我們教師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法,對學生的每一小小進步給以鼓勵,提高學習數(shù)學的積極性。
當前,全國將要普及新課程標準,我們教師要認真領會新課程標準中關于數(shù)學的總的目標,改進我們的教學,提高我們的教學水平,培養(yǎng)適應時代、全面發(fā)展的合格人才。
二年級數(shù)學教學反思2
1.以學生的活動為主線。
我為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整個課堂氣氛活躍,通過擺一擺,配一配、連一連、讓學生在獨立嘗試解決的基礎上進行小組討論交流、匯報都興致勃勃,參與熱情很高。
2.注重層次性和思考性。
活動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具有層次性。如“兩兩配”到“三二配”最后到“二四配”,由易到難,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讓學生在思考的基礎上進行交流,使學生互相啟發(fā),共同提高。本節(jié)課我盡量設計些讓學生體驗數(shù)學的'價值,這些教學內容很具有層次性和思考性。通過這幾個活動,不但鞏固所學的知識,而且聯(lián)系生活實際,使學生體會學習數(shù)學的意義,體現(xiàn)數(shù)學的應用價值
3.注重培養(yǎng)學生用數(shù)學眼光去觀察問題和有序思考問題的能力。用數(shù)學眼光去觀察問題是培養(yǎng)學生的一種數(shù)感、一種生活問題數(shù)學化的感悟。有序思考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則是檢驗學生思維的有序性。
搭配要按一定的順序,才能不重復、不遺漏。有效的引導學生思維有具體逐步過渡到抽象。抓住學生的認知起點,為學生提供充分探索與交流的空間。
不足之處:
1、 問題的提出不夠明確,是不是能夠放手,讓學生自己試著提下呢。
2、課堂的教學語言不夠嚴謹,特別是有些過渡處理的較為生硬。
3、課堂教學的評價太單一。
二年級數(shù)學教學反思3
小學低年級的數(shù)學教材是以多樣、形象、有趣為宗旨。如果面對新的教材內容,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那將無疑會成為學生學習絆腳石,只能消極的促使學生的厭學情緒早期形成。我作為一名剛教學一年的教師,深感壓力重大。積極發(fā)現(xiàn),營造學生需要學習的空間與條件,在一年的摸索學習中對低年級數(shù)學教學有一些感受。
一、在情境教學中要會“思”
二年級學生聽話效果,理解能力都要相對弱一些,有時教師對同樣一句話重復多次,也只能達到40-60%的效果。這樣,教師教的吃力,學生學的煩心。怎樣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呢?我嘗試在教學較難的內容時,要積極設置活生生的畫面幫助學生分析性學習,讓學生在直觀的演示中,帶著濃厚的興趣,帶著一份深深的思考進行正確的列給合,輕松的解決問題。
二、在情境教學中要會“靜”
設置有序的情景、場合進行室外教學,會非常有力的增強學生對空間的感知,變抽象的知識為淺而易顯,容易消化的知識。如在教學觀察物體時,若要在教室講解,顯的課程資源有很大的局限性,教師語言蒼白無力。因此,我讓學生在很安靜的情況下帶隊到操場,在互動中靜觀,在靜觀中互動,既保證了講課秩序,又使學生真正的體會
到前看、后看、左看、右看,后看,側看的相對性,及方位存于空間的真正含義。從不同的方向看同一個東西可能會看到不同的樣子。
三、在情境教學中要會“動”
教學七巧板相關知識時,我讓學生每人準備好一塊七巧板,讓學生觀察七巧板是由幾種圖形組成的?每種圖形分別有幾個?哪些圖形是完全一樣的?哪些圖形最大?哪些圖形最小?在明白這些基本知識之后,讓學生拆開七巧板,大膽的想象、嘗試、操作,看一看七巧板的組成部分進行不同的有機整合后能拼成哪些有趣的圖案,通過小組合作,學生獨特構思,拼成的'圖案各種各樣,風箏、免子、小狗、小鴨等。讓學生快樂的遨游在七巧板的海洋中,輕松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發(fā)揮了創(chuàng)造力,挖掘了最大的潛能。又如在教學中有這樣一到題:小紅和同學排隊一題時,小紅前面3人,后面1人,這一隊共有多少人?又如小紅和同學排隊從前面數(shù)她是第3,從后面數(shù)是第2,這一隊共有多少人?遇到這類題時,學生往往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有時會多說一人,有時會少說一人,這時,有時候就不知道到底是多少人,我就指幾個學生扮演小紅,在教室做到快、靜、齊的條件下,自找合作伙伴,按照題目要求自行站隊,等學生站好隊之后,他們會自然明朗,馬上欣喜自信的告訴老師正確答案。
四、在情境教學中要會“記”
數(shù)學教學中概念性知識是教師最難講解,學生最難接受的問題,尤其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那就更難了。在學習加法、減法、乘法算
式名稱時,教師要求每位學生準備一頂頭飾帽,上面寫有一些加法、減法或乘法算式卡片,然后同桌面對面叫準對方所準備的算式卡片中的數(shù)字名稱,這樣要求每人交友5次進行對話學習,在具體的游戲場景中多次重復加數(shù)、和、被減數(shù)、差、乘數(shù)、積,學生便會正確加以區(qū)分性記憶,不易混淆。又如在教學長度單位米、厘米的認識及之間的關系時,教師引導學生觀察1米長的尺子上的刻度,先觀察1小格的長度有什么特點?然后讓學生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一厘米,再用尺子畫出一厘米的線段,真切的感受1厘米的實際長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讓學生數(shù)一大格有幾小格,1米尺子共有幾大格,共有幾小格,然后用自己的雙手張開感受一下1米大楷有多長讓學生反復的數(shù)一數(shù)、做一做,加深印象,歸納得出1米等于100厘米。這種教學方法既讓學生在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加深知識的記憶,又在記憶的過程中促進了知識的形成,收到了相輔相成的好效果!總之,情境教學的形式不居一格,可以因學生個性的特點和知識層次特點進行設置,也可根據教材內容的可行性進行設置,也可在教學硬件不足的情況下進行設置,只要有一點情境,學生就會增添一份樂趣,達到因材施教,培養(yǎng)素質型人才的目標。
二年級數(shù)學教學反思4
《加減法的估算》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教材在100以內的加、減法筆算教學中安排了“加減法的估算”一小節(jié),這是估算正式教學的開始。
筆算、口算、心算和估算是小學生計算的幾種主要方式,從計算結果的角度來看,筆算、口算、心算可歸入精確計算,而估算則可看作是一種近似計算方法。估算是對事物的數(shù)量或計算的結果做出粗略的推斷或預測的過程,也是學生計算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以往的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比較注重學生筆算、口算能力的培養(yǎng),對估算的要求較低。但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又離不開估算,比如:從家到學校估計有2千米,步行上學估計要用15分鐘;帶了10元錢去買菜,估計只能買一斤豬肉和2斤西紅柿,18+23經估算知結果應是40左右……所以《數(shù)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應重視口算,加強估算”“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能選擇合適的估算方法,養(yǎng)成估算的習慣”“能結合具體情況進行估算,并能解釋估算的過程”。
我思考這個內容時,是反復考慮要不要講“四舍五入”法;要不要講“約等號”;估算如何用算式來表示。因為人教版二上第31頁首次出現(xiàn)估算專項學習內容“加減法的估算”,但近似數(shù)的'概念、約等號還沒出現(xiàn),只要求用語言敘述估算的過程!稑藴省诽岢隽思訌姽浪愕囊螅诘谝粚W段要讓學生“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并解釋估算的過程!痹谝荒昙壣、下冊教材的相關內容中,已經進行了估計和估算的滲透,在這一冊教材中第一次正式出現(xiàn)估算的教學內容,但還沒有出現(xiàn)約等號。這塊知識講到什么程度,很難把握。后來我反復學習了教參,又請教了一些老師,老師們說在考試中會涉及估 算 并且要寫過程,所以我教給學生書寫格式和“約等于號 ”的寫法,“四舍五入”法 沒有講,因為只要學生會把題中的數(shù)轉化成與之接近的整十數(shù)就可以啦,出現(xiàn)個別問題再個別解決。
在進行練習時又碰到了一個難題。P32練習六第一題“先估算一下,下面哪些算式的得數(shù)比80大”這里有兩個指令,先估算,再比較。我先讓學生寫出估算的過程,來鞏固估算的方法,但是解決第二個問題,又不能只看估算的結果,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只能讓學生把精確計算的過程也寫出來,來幫助解決第二個問題。我是這樣處理的。
我想如果在復習這部分知識時,我會解決下面幾個問題:
。1)創(chuàng)設一個讓學生真正體會到要用到估算的情景,知道生活中有時只需要知道一個大概,不需要了解準確數(shù)時,我們就需要估算。在平時計算時判斷結果是否正確也可以用估算來判斷,如43+18=51 對嗎?
。2)讓學生學會估數(shù),因為在估算中,估數(shù)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3)一定要明確在二年級上冊的教學中,應選用整十數(shù)相加減的方法來估算
二年級數(shù)學教學反思5
一、數(shù)學教學不能只憑經驗
從經驗中學習是每一個人天天都在做而且應當做的事情,然而經驗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顯的,就數(shù)學教學活動而言,單純依賴經驗教學實際上只是將教學實際當作一個操作性活動,即依賴已有經驗或套用學習理論而缺乏教學分析的簡單重復活動;將教學作為一種技術,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練習使之自動化。它使教師的教學決策是反應的而非反思的、直覺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覺的。
這樣從事教學活動,我們可稱之為“經驗型”的,認為自己的教學行為傳遞的信息與學生領會的含義相同,而事實上這樣往往是不準確的,因為師生之間在數(shù)學知識、數(shù)學活動經驗、這會社會閱歷等方面的差異使得這樣的感覺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錯誤的。
二、理智型的教學需要反思
理智型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是“職業(yè)化”。它是一種理性的以職業(yè)道德、職業(yè)知識作為教學活動的基本出發(fā)點,努力追求教學實踐的合理性。從經驗型教學走向理智型教學的關鍵步驟就是“教學反思”。
對一名數(shù)學教師而言教學反思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對數(shù)學概念的反思、對學數(shù)學的反思、對教數(shù)學的反思。
1。對數(shù)學概念的反思——學會數(shù)學的思考
對于學生來說,學習數(shù)學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要學會數(shù)學的思考,用數(shù)學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對于教師來說,他還要從“教”的角度去看數(shù)學,他不僅要能“做”,還應當能夠教會別人去“做”,因此教師對教學概念的反思應當從邏輯的、歷史的、關系的'等方面去展開。
簡言之,教師面對數(shù)學概念,應當學會數(shù)學的思考——為學生準備數(shù)學,即了解數(shù)學的產生、發(fā)展與形成的過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釋概念。
2。對學數(shù)學的反思
當學生走進數(shù)學課堂時,他們的頭腦并不是一張白紙——對數(shù)學有著自己的認識和感受。教師不能把他們看著“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這些“空的容器”里“灌輸數(shù)學”這樣常常會進入誤區(qū),因為師生之間在數(shù)學知識、數(shù)學活動經驗、興趣愛好、社會生活閱歷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使得他們對同一個教學活動的感覺通常是不一樣的。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課后反思的數(shù)學學習素材,一個比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多的把學生頭腦中問題“擠”出來,使他們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暴露出來。
3。對教數(shù)學的反思
教得好本質上是為了促進學得好。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是否能夠合乎我們的意愿呢?
我們在上課、評卷、答疑解難時,我們自以為講清楚明白了,學生受到了一定的啟發(fā),但反思后發(fā)現(xiàn),自己的講解并沒有很好的針對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只是一味的想要他們按照某個固定的程序去解決某一類問題,學生當時也許明白了,但并沒有理解問題的本質性的東西。
二年級數(shù)學教學反思6
二年級的數(shù)學課堂,有時需要采用比賽的方法組織教學。這一次,我照舊把全班分成南隊和北隊,先給兩隊各加100分作為基礎分,并說明:下面,哪隊表現(xiàn)好,就給哪隊加分。
開始上課了!澳详牥l(fā)言踴躍,加10分!”“北隊聽講認真,也加10分!”就這樣,一來二往,兩隊各加了50分。為了能奪取勝利,學生都表現(xiàn)出了最佳狀態(tài)。“兩個隊都非常棒,再各加10分!”孩子們見自己隊又加到了分數(shù),高興得直拍手。
看著他們樂不可支的樣子,我心里暗暗發(fā)笑:你們只看到自己隊加到了分數(shù),可另一隊也加到了同樣的分數(shù),最后相差的分數(shù)不還是一樣嗎?這一點簡單的數(shù)學規(guī)律都不明白,還樂成這樣子。
為了能說明問題,我臨時調整教學內容,每隔一段時間就請他們算一算自己隊里的.總分。幾次算下來,兩隊的總分都一樣。
師:小朋友們,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兩隊的分數(shù)都是一樣的。
生:我們各加10分,這樣,我們的分數(shù)還是一樣的。
師:既然一樣,你們?yōu)槭裁催這樣高興?你們并沒有超過對手啊。
生:可是,我們都超過了自己。老師,你不是說過,超過自己就是勝利嗎?
我愕然。的確,在我根深蒂固的潛意識里,我人為地把這場比賽當成一種敵我雙方的橫向較量,并一直用這樣的心態(tài)去影響學生?墒,在學生的思維方式和精神世界里,他們竟然對此有著如此獨特而又發(fā)人深思的想法。
人的一生中會有許多比賽,不斷戰(zhàn)勝自我的人才是最終的贏家。這個道理很多人都懂,但是在真正實踐的時候,很多人卻讓浮躁的世風蒙蔽了雙眼。教育過程中也會有很多這樣的比賽,我們也都知道“發(fā)展性評價”比“甄別性評價”更有力量,但由于功利主義的教育形勢,我們卻無法真正去做好。
看來,在這場看似平常,卻又寓意深遠的比賽中,我“輸”給了孩子。
二年級數(shù)學教學反思7
1、教學的放與收做得不理想。學生擺小棒并列出許多相同加數(shù)的加法算式后,我沒有及時引導學生觀察算式的共同點,從而總結出相同加數(shù),導致在后面講兩個因數(shù)的意義時很少學生回答準確,也不能準確列出乘法算式。就是在放開之后沒有及時作一個小結,把知識收籠到重點難點上來。第二個地方做得不好的是:在回應課的開頭時,我讓學生看圖提數(shù)學問題后,沒有把很多的問題收籠到這節(jié)課的乘法問題上,使部分學生列出了加減算式。從這節(jié)課上使我認識到:放與收都應有個度,開放是一種形式,而不是我們追求的目的,放得太開不利于學生的探索,收得太緊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在放與收之間,教師應恰當起好主導作用。
2、教學難點把握不好。本課的教學難點是識別相同加數(shù),理解乘號前后兩個數(shù)所表示的不同意義。而我在教學中只輕輕地點了一下,致使有很多中下生不能列出正確的乘法算式,影響了教學效果。
這節(jié)課使我認識到:信任學生,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學會的,讓學生自己去學會;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做的`,讓學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講的,讓學生自己去講?傊,教師在數(shù)學教學中重組與激活教學內容、設計彈性化的教學結構、組織動態(tài)化的教學過程、實施激勵性的教學評價旨在打破以“課堂中心”的封閉性的教學時空,實現(xiàn)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開放性;旨在打破以“教師中心”的灌輸式,進行溝通與對話,真正體現(xiàn)學生學習的主體性。這就是當今教師所必須做到的。
二年級數(shù)學教學反思8
小學生要認識除法,必先認識平均分。認識平均分是 人教 版二年級 下 冊第 二 單元 表內 除法里的教學內容,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也是今后學習除法的基礎。除法的含義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的,要突破除法學習的難點,關鍵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平均分是認識除法含義的基礎,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只有充分經歷平均分物的過程,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并在頭腦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才能為認識除法建立基礎。因此本節(jié)教學的“平均分”是除法學習的基礎的基礎,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和地位。
出于低年級小學生喜歡動手操作,在具體形象的情境中獲得知識的特點,課堂上,我充分利用學具盒中的小棒,這樣做學生既動手又動腦,在操作中探索規(guī)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又將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fā),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情感投入到探索知識的過程過程中去。
1、新課開始,從幫猴媽媽分蘋果入手,利用幫猴媽媽分蘋果的故事引出分東西,讓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使學生感受到數(shù)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增強學習和應用數(shù)學的信心,()進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讓學生在分蘋果的情境中自主發(fā)現(xiàn):每份分得同樣多,就是“平均分”。
3、通過實踐操作,讓學生在分蘋果的時候再次感受平均分,培養(yǎng)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讓學生說分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4、在教學“試一試”時,讓學生再次操作學具,按要求分物體,通過分,觀察、交流,讓學生經歷平均分的全過程,體現(xiàn)分的多樣化,從而得出:把一些物體每幾個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
總之,本節(jié)課的教學,整個活動都是在學生通過動手分學具的過程中,達到了全員參與。 識平均分”教學“認反思通過自己親身的體驗、親自動手實踐,得到平均分的概念: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做平均分;再多次經歷分學具的過程,使學生明白“每幾個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的道理,學生在擺一擺、分一分、圈一圈、說一說的過程中,感知平均分的概念,為學生后續(xù)學習認識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礎。一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學反思初三數(shù)學教學反思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教學反思
二年級數(shù)學教學反思9
課堂教學情境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圍的課堂教學活動、即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為了達到既定的目的,從教學需要出發(fā)制造或創(chuàng)設的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場景或氛圍。
一、聯(lián)系生活,創(chuàng)設情境
小學數(shù)學的教學內容絕大多數(shù)可以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找準每一節(jié)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切入點”可讓學生產生一種熟悉感、親切感、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如:教學11—20各數(shù)的認識時,我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生活情境:“你幫爸爸、媽媽買過東西嗎?想買一本標價是11元的書,你準備怎樣付錢?想怎樣簡便地把錢付清又不用營業(yè)員找錢,你有好辦法嗎?然后請代表說說看、”這樣借助學生的生活經驗,將日常買東西付款的方法再現(xiàn),讓他們議一議,說一說初步建立十進制的體會1個十和1個一合起來是11、這樣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例進行教學就會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進而喜歡數(shù)學、
二、加強直觀,創(chuàng)設情境
有位名人曾經說過:“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精心設計知識的呈現(xiàn)形式,營造良好的研究氛圍,讓學生置身于一種探索問題的情境中,以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潛能和實踐能力,為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打下基礎。
例如,教學“圓的周長”時,當學生弄清周長的含義后,我首先出示了一個用鐵絲圍成的圓,讓學生自己動腦求出圓的周長,學生發(fā)現(xiàn)只有把鐵絲剪斷、拉直就可以測量圓的周長,即“化曲為直”的計算方法;接著我又讓學生計算手中硬紙片圓的周長,他們有的沿圓的一周貼上透明膠帶,有的用繞線的方法,還有的把圓滾動一周又可以測出圓的周長;然后指著黑板上畫的圓,問:“你們能求出它的周長嗎?”“有”,我啟發(fā)說:“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國數(shù)學家祖沖之就發(fā)現(xiàn)了,我相信同學們經過研究后一定也會成為當代的祖沖之、”同學們研究的興趣一下子被激活了,紛紛投入到探索研究之中。
三、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
有位教育家曾經說過:故事是兒童的第一需要、因此,教師的教學要根據兒童的心理特征,發(fā)揮多媒體的優(yōu)勢,創(chuàng)設情境、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編制一些生動有趣的故事,借助多媒體通過圖像的形色、聲光的動態(tài)感知,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如在教學“分數(shù)的.意義”時,教師運用三維動畫技術,以童話故事的形式導入新課:孫悟空拿著一把米尺問豬八戒:“你能用這量出我的金箍棒多長嗎?”豬八戒拿起米尺邊量邊數(shù):一米、二米、三米……量到第四米時,豬八戒犯難了,剩下的不足一米怎么表示呢?此時教師暫關機,利用常規(guī)教學手段,指名一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長度,讓其他同學人人動手,用直尺量一量桌面的長度,都會遇到豬八戒遇到的問題:不夠一米或不夠一尺的長度該怎樣表示?使學生認識到生活實際中確實存在著這些問題,怎么辦?以引起急于解決的懸念,激勵學生的問題意識,鼓勵學生進行推測和猜想,讓學生通過實踐自己去拓展數(shù)的范圍、此時教師認真設置問題,組織學生廣泛討論自己的見解,同時教師要耐心聽取學生的看法,保護、引導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討論之后,教師邊評價小結邊開機,畫面上出現(xiàn)孫悟空指著豬八戒的腦袋說:這就要用到分數(shù)、你想知道什么叫分數(shù)嗎?這樣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了教學情境,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創(chuàng)新意識。
總之,在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情境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活動,有更多機會表現(xiàn)自我,課堂上要多給一點時間和空間,盡量讓學生多說、多想、多做、多讓學生有充分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體驗和享受成功的快樂。
二年級數(shù)學教學反思10
本節(jié)課我運用了分組合作、一起探究、提煉加深的學習模式,讓同學互相交流,互相溝通。通過給同學一個比較寬泛的問題,給同學自身動腦考慮的空間,再通過小組交流,讓所有的同學獲得表示自我的機會,也可以實現(xiàn)信息在群體間的多向交流。使同學在探究中發(fā)現(xiàn)數(shù)學方法,提高數(shù)學應用能力。
《數(shù)一數(shù)》是北師大版二年級數(shù)學下冊第三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本課主要是學習千以內數(shù)的認識,讓學生通過認識新的計數(shù)單位千,進一步感受位值概念,發(fā)展數(shù)感。
教學本課時,考慮到孩子在生活中對千以內數(shù)接觸較少,缺乏感性認識,因此教學時我主要運用計數(shù)器和方塊模型,幫助學生理解大數(shù)的關系及意義。如在引入“千”之前,我先讓學生在計數(shù)器上撥9個珠子,再添1個珠,是10;接著撥99再添1個珠子,是100;最后撥九千九百九十九再添1個珠子,是一千,讓學生經歷這樣一個撥數(shù)的過程,進一步加深對位值概念的體會。為了讓學生對“千”有了初步的感知,我岀示1個大正方體,讓學生猜猜這是由幾個這么小的小正方體組成的',答案五花八門。接著讓學生借助學具中卡片數(shù)一數(shù):先一個個地數(shù),1條是十,再一條條地數(shù),10條是一百,再一片片地數(shù),10片是一千……,再次讓學生體會計數(shù)單位和進位的過程,同時初步感知這個大正方體就是由一千個小正方體組成的,接著再出示一張紙,用手比劃下500張有多厚,再出示500張紙,調整下之前比劃的厚度,有了500張紙做鋪墊,大部分學生都能根據1000就有2個500,用手比劃1000張紙有多厚,進一步建立千的表象……
本節(jié)課比較遺憾的是在探索數(shù)數(shù)的方法時,由于趕時間,沒能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表達自己想法,而是讓會的同學一帶而過,我想在今后教學中,即使學生表述不清或不會,我們也應該學會等待,讓會的同學幫忙補充,又或者通過解讀會的同學的想法也是一種學習,一次兩次說不清,慢慢就會了。
二年級數(shù)學教學反思11
本節(jié)課教學還算順利,有成功也有失;為了很好地體現(xiàn)新課標三維目標和四基核心,我在教學時充分展現(xiàn)了概念的生成過程,不但讓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一些現(xiàn)成結果,還讓學生經歷了數(shù)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我運用了活動教學形態(tài),利用小組合作的形式,采取“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情境創(chuàng)設的手段,先讓學生通過對比圖形大小理解面積概念,然后循序漸進的學習面積單位。我想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對這節(jié)課做一反思:
一 、成功之處
1、親歷實踐,感知“面積”
面積概念的建立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在大量的動手操作活動中,使理解和建立面積這一概念效果很好。課的一開始,通過學生感興趣的事情入手,讓學生感到數(shù)學離我們并不遙遠,就在我們身邊,從而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引導學生通過摸、比、找、看和指身邊物體的面,讓學生從觸覺和視覺中直接感知物體表面有大有小,從而總結出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緊接著又通過觀察比較黑板上所畫的長方形、圓形、“⌒”及大屏幕中菱形、正邊形、五角形等引出什么是封閉圖形、封閉圖形的面積;然后又引導學生自己總結概括出面積的含義。這樣分層教學,降低了學生理解概念的難度,不僅讓學生全方位地感知什么是面積,又充分展現(xiàn)了面積這一概念的形成過程,使學生對面積這一概念由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更注重了引導學生用數(shù)學的眼光去關注生活中的物體。
2、創(chuàng)設矛盾,強化體驗
本課的教學難點是面積單位的建立。為了突破這一難點,讓學生理解統(tǒng)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使數(shù)學知識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現(xiàn)實,真正感受到數(shù)學的價值,我巧妙地設計了比較紅、黃、藍三張彩紙的大小,將學生引入重重矛盾之中,引導學生自己探索、解決矛盾,把知識和能力溶為一體,鍛煉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使他們經歷了從觀察——重疊——拼擺——用統(tǒng)一的標準來擺——面積單位的建立這一過程,從而理解了:要正確比較出兩個圖形的大小,所選擇的用于拼擺的圖形,形狀、大小必須相同,拼擺后會出現(xiàn)空隙的圖形不適合;真正體會到用正方形測量比較方便。這樣符合學生的認知探索規(guī)律,有利于學生面積單位的表象形成。學生始終在興奮中思考、探索,知識的學習成為了自我需要,學習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滿了挑戰(zhàn)和樂趣。
3、鼓勵動手操作,重視表象形成
新課標指出:動手操作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本節(jié)課,我在每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中都很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充分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動手實踐,在摸一摸中感知了物體表面的大小;在擺一擺中理解了統(tǒng)一面積單位的必要;在說一說、拿一拿、畫一畫、找一找、試一試等一系列操作活動中,運用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正確建立了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4、鞏固運用中,盡享數(shù)學樂趣
用數(shù)學的眼光審視客觀世界中豐富多彩的現(xiàn)象,這才是享受數(shù)學知識帶來的無窮樂趣。因此,我為孩子們提供了一些符合他們年齡特征與生活經驗,具有一定趣味性和挑戰(zhàn)性的活動,
一畫、找一找、試一試等一系列操作活動中,運用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正確建立了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4、鞏固運用中,盡享數(shù)學樂趣
用數(shù)學的眼光審視客觀世界中豐富多彩的現(xiàn)象,這才是享受數(shù)學知識帶來的無窮樂趣。因此,我為孩子們提供了一些符合他們年齡特征與生活經驗,具有一定趣味性和挑戰(zhàn)性的活動,在解決實際問題中享受成功的樂趣。例如:我設計的為小馬哈“修改數(shù)學小日記”這一活動,貼近生活,學生在爭著搶著去檢驗自己學習成果的同時,也為小馬哈的馬虎而捧腹大笑,享受到了極大的快樂,并感受到了數(shù)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運用于生活;不學好數(shù)學就會弄出大笑話!霸谕篮献鬟x擇合適的面積單位量一量中”,使學生不僅學會了選擇合適的面積單位,從中掌握測量的技巧,更是體會了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斑有美妙生活化的填空題”中,讓孩子們在課堂上擁有著學習知識的興趣,也讓課堂上充滿著孩子的歡聲笑語,課堂才富有靈動的氣息。
二、失敗之處
1、這節(jié)課概念性知識點比較多,需要給學生大量的體驗,由于時間關系感覺給學生的體驗還不夠,導致知識點落實得不夠扎實。
2、本課內容安排十分多,讓學生感知面積用時太長,特別是封閉圖形那部分:感知封閉圖形的概念(怎樣的圖形是封閉圖形、怎樣的圖形不是封閉圖形)——探究封閉圖形的大小——不是封閉圖形大小不能確定——揭示封閉圖形的面積——歸納面積的含義,導致課堂上習題訓練不多,顯得前松后緊。
3、課堂上有效的評價語言在本節(jié)課中也體現(xiàn)不夠完善,在評價方面也很值得反思,評價語言單調,不夠多元。缺乏數(shù)學思想、方法等實質性評價。
三、改進措施
1、繼續(xù)學習新課程標準,依照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執(zhí)行課堂,做好組織者和引導者,營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提供給學生大量的學習資源,讓孩子們能夠充分體驗、感受,把知識點落實得扎扎實實。
2、把握好課堂時間,合理安排教學任務,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交流、表現(xiàn)時空。
3、多元化進行評價,讓課堂變成“伯樂”。改變過去單獨由教師評價學生的狀態(tài) ,鼓勵學生本人、同學參與到評價中,特別是學生自我評價,一方面可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也能提高他們的自我反思能力。讓“評價”走進孩子的“心靈”,充分發(fā)揮數(shù)學課堂的評價功能,讓學生在數(shù)學學習中和諧、健康的發(fā)展,也是我今后工作中努力的方向。
四、如果讓我從新上這節(jié)課,我會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將《面積和面積單位》分成《面積》和《面積單位》兩節(jié)來上,這樣既可以使這節(jié)課的概念性知識多得到分散,又可以讓孩子們在足夠的時間里進行實踐探索、感知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二年級數(shù)學教學反思12
從現(xiàn)代課程理念來看,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學生主動發(fā)展的過程。因此評價一堂課,最重要的是要看學生在課堂上是否自始至終參與了學習的全過程,他們學習的情緒是不是達到了興奮點,是不是獲得了主動發(fā)展。基于這樣的觀點,我的反思如下:
首先,我試著在促進學生主動發(fā)展方面做了一點嘗試。
1、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讓學生樂于參與
《標準》指出:“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xiàn)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和交流!边@就要求數(shù)學教學從內容到方法要更貼近兒童,盡可能順應兒童活潑好動的天性,要不斷地觸發(fā)他們的興趣點,從而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的過程。課一開始,我就通過事先設計好的一個事例,讓學生能從生活中的事例,感知東西要分門別類的放好了,這樣才不會出錯,其目的也是為了使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正所謂“未登殿堂,先入佳境”。再用計算機向學生呈現(xiàn)了一幅動物運動會的畫面,這幅畫面既富有現(xiàn)實生活的氣息,又充滿了童話的色彩,一下子就緊接著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仔細觀察,操場上有哪些小動物?他們參加了哪兩項活動?”從而迅速把學生的注意力遷移到統(tǒng)計問題上來,接著就是要讓學生通過幫小動物們“發(fā)運動服”、“訂午餐”等一連串的問題,產生按不同的標準分類統(tǒng)計的意識。
2、引導學生經歷統(tǒng)計過程
在本堂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沒有把教學目標僅僅局限在掌握簡單的分類統(tǒng)計方法上,而是著眼于讓學生感受統(tǒng)計問題的產生,體驗統(tǒng)計方法在生活中的應用。首先,通過學生自主提出想知道的問題,引發(fā)統(tǒng)計的需要,這種需要很自然地轉化為學生經歷統(tǒng)計過程的內在動力。
其次,我又試著在教學的安排上做了一點嘗試。
1、授課的大部分形式是教師與學生共動。
具體細節(jié):在填統(tǒng)計表的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報數(shù)我在電腦前操作。我的想法是:這樣做,可以讓學生更具體更直接的看到圖表的制作過程,使學生在”潤物細無聲“下將知識內化。但也有讓學生獨自完成的學習活動,如:學生自己動手完課本第95頁上的“想想做做”的第2題。我的目的是:讓學生感到自己也能行,感到只有“動手又動腦,才能有創(chuàng)造!薄
同時又安排了活動和實踐作業(yè)部分,讓學生動腦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可以用今天學習的知識進行統(tǒng)計的?我考慮到學生可能一下子發(fā)現(xiàn)不了,我就作一些小小的提示:“全班的小朋友,你想怎么分類呢?”,接著課件出示“中國象棋”和“積木”幫助他們開動腦筋,他們的想法會可能很幼稚但仍需鼓勵,并鼓勵他們將自己的`想法在課下實施。我的用意是讓他們懂得統(tǒng)計在生活中的作用。
在實際教學中還存在很大的不足:
如:在教學的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合作學習,探索新知”,我如果這樣設計或許會更好些:先讓學生自己試著把看到的小動物“數(shù)一數(shù)記下來”,當學生用以前學的一個統(tǒng)計表來統(tǒng)計自己提出的小狗、小兔、小猴各有幾只,跳高、賽跑的動物各有幾只時,他們遇到了一個麻煩,那就是由于分類不清,讓人很難一下子看明白到底一共有幾只小動物(看圖數(shù)是13只,看統(tǒng)計表算是26只)。這時,學生便對掌握更好的統(tǒng)計方法產生了期待。當學生面臨這個新問題時,他們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思維異常活躍,都紛紛投入到尋找新的統(tǒng)計方法的探究過程中,我想這時的參與將會是更深層次的參與。
運用以前的統(tǒng)計方法進行統(tǒng)計,學生的“記錄”顯然不夠科學,別人不易看懂,感受到了“挫折”,正因為有了這種“挫折”,才激起了他們主動尋科學的統(tǒng)計方法的積極性。接著,讓學生經歷了一個從獨立思考到小組討論、班級交流的過程。最后,把分類統(tǒng)計的方法告訴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中,更能體現(xiàn)學生始終是在自主探究,對分類統(tǒng)計這一方法的認識不斷加深,從而充分的經歷了統(tǒng)計的過程。
再如:由于某些原因,沒能充分的讓孩子說說通過觀看這兩個統(tǒng)計表你知道的什么,尤其是“對于同一件事物可以有多種不同的分類標準”上分析得不夠透徹。
二年級數(shù)學教學反思13
《認識時、分》是蘇教版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上冊第九單元的內容,本節(jié)課主要認識時間單位時、分,為下面秒的認識和看鐘面所表示的時刻這一難點作基礎。教學通過鐘面上的時針與分針、大格與小格來認識時針走一大格是1時,分針走一小格是1分,并發(fā)現(xiàn)時、分的關系,1時=60分,并通過時間對時間的感受,使來源于生活的數(shù)學知識再應用于生活。
時間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學生在生活中積累了很多的相關經驗,比如對鐘面的認識,在一年級時也認識了幾時和大約幾時,初步了解了某個時刻在做什么事情,為學習本課內容奠定了一些基礎。但是二年級的教材放在一年級上,對學生來說增加了一定的難度。在準備的過程中做了如下思考,改變了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
思考一:鐘面有必要畫嗎?
在第一次設計的過程中,我設計了“給小朋友一個鐘面,把鐘面補充完整!边@一前置性作業(yè)。希望能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通過學生對鐘面的觀察,在鐘面上標出有1到12這12個數(shù)字,有12大格,有時針、分針等,但是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兩個問題:
1.小朋友們很少有畫到小格的,為什么呢?對學生課后的訪談中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大多數(shù)的卡通鐘表上都不標小格的,因此學生觀察不到,也就畫不出小格;
2.在課堂上讓小組中交流“你畫了什么?”。一年級是小組交流的建設階段,學生對小組交流的要求和程序,甚至是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都受到了限制,學生小組交流、上臺展示后還是需要老師的總結和說明,在這一過程中也浪費了很多時間。
基于以上兩點原因,我將這一環(huán)節(jié)改為了:在課堂上出示一個鐘面,上小朋友來說說這個鐘面上還缺什么?學生說到哪里,課件出示到哪里,展示出鐘面上有時針、分針,它們有什么區(qū);有1~12個數(shù)字,是怎么排列的.;數(shù)一數(shù),12個數(shù)字把整個鐘面平均分成了幾大格?通過學生說,課件展示也同樣能達到教學目標。
思考二:是否一定要先認識了鐘面上有60小格后才能認識“分”?
1.有的小朋友知道分針轉一圈是60分,有的小朋友知道分針轉一圈是1小時。何不利用學生的經驗進行教學呢?
2.認識小格的過程中花了較多的時間讓學生認識鐘面上有60小格,而且學生只能5格5格數(shù),還不會用5的乘法口訣來解決,因此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必然浪費很多時間,而認識“分”以后,讓學生來看分針轉一圈是60分,大多數(shù)的學生還是利用數(shù)來認識的,很少有學生意識到是60小格,60分。
是否能整合一下呢?因此我對設計做了如下調整:
第一層:認識“分”
直接出示小豬和小猴比賽的鐘面,小猴鐘面分針走1小格,小豬鐘面分針走1大格,讓學生說說小豬和小猴穿衣服分別用了多久?
學生能利用生活經驗說出:小猴鐘面分針走1小格是1分鐘,小豬鐘面1大格是5小格,所以是5分鐘。
第二層:鞏固“分”
小猴的鐘面上分針從12轉到了3,小猴用了幾分鐘?你是怎么想的?學生能通過5小格5小格數(shù),能知道分針轉了15小格,是15分鐘。
其次小豬是花了20分鐘,可是分針開始的時候指向4,分針走到哪里會停下來呢?這是有思維含量的,讓學生逆向思維比較難,但是學生也能通過數(shù)知道分針指向8,但是回答出來的學生并不多。
最后設計了一個練習讓學生填一填:“小猴從家出發(fā)到學校,分針從3走到了7,過了多久?小豬上學路上花了25分鐘,分針從8走到幾?”通過對上面兩題的講解,學生已經能初步掌握了,但是有學生會寫出“分針從8走到17”這類的錯誤,說明學生對鐘面的認識掌握地不到位。
第三層:認識1小時=60分
創(chuàng)設情境:小猴閱讀分針從12了1圈,用了多少時間呢?學生說出了1小時。肯定學生的回答。其次提問:現(xiàn)在是分針在轉,你可以知道是多少分嗎?你是怎么知道的?此時讓學生數(shù)出1圈是60小格60分,指出分針走1圈可以說是60分,也可以說是1小時,板書1小時=60分。
再讓學生通過觀察鐘面認識到:分針走1圈,時針走1小時,讓學生再次體會到1小時=60分。
最后通過1小時可以用分針走1圈來表示,還可以怎樣表示?引出時針走1大格是1小時,從而認識“時”。
二年級數(shù)學教學反思14
這節(jié)課的目的主要讓學生通過觀察、測量等活動,使學生體會建立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之后讓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引導學生用計量工具測量較短物體的長度,用厘米做單位,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估測意識,從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
這是一節(jié)實踐性較強的活動課。我設計一系列活動。如:設計觀察直尺,利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讓他們通過觀察、交流,掌握直尺的基本構造,既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又為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打下基礎。認識1厘米,安排三次活動:第一次讓學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長度,體會每一大格的長是1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間觀念;第二次讓學生找一找身邊、身上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為1厘米,學生找出很多,如:手指的寬度、牙齒、開關、紐扣、小獎品的寬度等等,我想對學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起到很好的效果;第三次用手勢比劃出1厘米的長度。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正確建立1厘米的空間觀念,在這個基
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建立幾厘米的長度觀念。然后應用厘米來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讓學生在嘗試測量、比較、交流中,逐步總結出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今天課堂上學生都用“把物品左端對準0刻度,右端對著刻度幾就是幾厘米”這種方法,在判斷中,使學生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在這里我讓學生比較兩種不同的量法,學生認為第2種量法從刻度3量起比較麻煩,要數(shù)或者要算。但也是可以的,我想體現(xiàn)方法多樣化,注重學生的自主性。在量一量,填一填這個活動中,留給學生很大的實踐空間,既讓學生測量已知物體的長度,又讓學生選用自己喜歡的、熟悉的物體來測量它的長度,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達到在玩中練,在練中玩的學習效果。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大多數(shù)學生都能明白為什么要統(tǒng)一長度單位,而且也學會如何利用刻度尺量較短的物體長度。但也有個別學生在量物體長度時總忘記對準“0”刻度。在今后應該多給學生提供測量的機會,以便熟練掌握測量方法,達到熟能生巧的程度,同時也要對少數(shù)落后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 對于這節(jié)課中涉及的估測內容學生們完成得不好,估測能力差,大部分學生是靠用尺子量來完成估算習題的,比較依賴測量工具。我必須在培養(yǎng)學生的估算能力上多下些功夫,讓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更加活躍。還有一個不足之處是第二種方法也是一句話帶過,有的沒有掌握好。
二年級數(shù)學教學反思15
在上了匯報課《乘法的初步認識》后,我的心情很沉重。這節(jié)課我感覺很難教,教學設計也花了很長的時間,從試教到修改,我一直都是很用心。這節(jié)課我的思路是由嘉年華的情境圖引入,讓學生在情境圖中找到一些加數(shù)相同的加法算式,然后提出一個10個4相加的問題,讓學生感受到加法算式的書寫麻煩,而引出乘法,說明乘法是相同加數(shù)連加的一種簡便算法。接著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教學乘法,我講解如何把加法算式寫成乘法算式,在我講完后讓學生自己改寫。接著進行練習鞏固,我出示了教科書46頁做一做的圖,讓學生匯報他們的發(fā)現(xiàn)并寫出相應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然后再一起訂正。又出示了49頁第七題,讓學生自己做。
課后自己總結了一下,我覺得我的`重點,難點沒有把握好,在講把加法改寫成乘法時,我沒有及時引導學生說出幾和幾的意義,導致有些學生在做題時根本不知道怎么做,雖然在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時我講了一下,但是沒有反復強調。在做46頁做一做時,也沒有去發(fā)掘學生各種各樣的想法,其實在開始我的教學設計中,有一個這樣的內容,我設計了兩個能寫出相同乘法算式的加法算式,讓學生寫出,并讓他們去觀察、發(fā)現(xiàn)兩個加法算式的乘法算式是一樣的,在加以講授一個乘法算式可以寫出兩個乘法算式,但是意義不同。但是我后來想了一下,覺得可以把這些東西放在下節(jié)課在講。但是我沒有考慮到習題過于難了點,沒有講清楚乘法的意義就讓學生做49頁第七題,確實難為了孩子們。
在下午的數(shù)學教研會上,各位大師也對我的課進行了點評,我覺得真的很到位。申老師:對教材一定要透徹,通讀、解讀和熟讀,根據習題來設計教學,重難點一定要突出,板書也很重要,教材上板書的一定要在黑板上板書,而且要注意書寫格式,重點內容要強調出來,學會預測學生,要關注所有學生,學會組織學生,評價學生。宋老師:教低年級的孩子應多多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多多鼓勵孩子,可以適當?shù)脑谡n堂上讓學生實踐操作,親身去體驗相同數(shù)相加可用乘法去表示,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例一,在講解蕩秋千那個題目時,可以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乘法的不同意義,兩個加法算式都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但是意義不同。劉老師:練習設計,內容可以更豐富:設計讀的題,判斷題等,更活潑:寫出一道乘法算式,讓學生畫一畫,你會怎樣來表示它,更層次分明,由易慢慢到難。譚老師:練習時一定要對教材把握到位,對于低年級的學生可以多用圖形來吸引他們……非常感謝各位老師的點評,真的很深入,很透徹。正如樓老師說的:“有反思才會有進步。”其實,是有各位老師的點評才會讓我知道自己的不足,才會讓我成長,讓我進步。我很幸運和這么多親切、智慧的伙伴一起作戰(zhàn),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我會更努力的做好,各位老師的指導、關心與幫助我都深刻地記在了心里,謝謝你們。我自己也會更堅強的。
【二年級數(shù)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二年級的數(shù)學教學反思03-27
《數(shù)學》教學反思11-06
數(shù)學教學反思08-18
數(shù)學的教學反思12-27
數(shù)學的教學反思04-01
二年級下數(shù)學教學反思04-15
二年級上數(shù)學教學反思02-06
數(shù)學小學二年級教學反思02-13
二年級數(shù)學的教學反思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