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被操天天被操综合网,亚洲黄色一区二区三区性色,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11,欧美zozo另类特级,www.黄片视频在线播放,啪啪网站永久免费看,特别一级a免费大片视频网站

現(xiàn)在位置:范文先生網(wǎng)>心得體會>讀后感>李爾王讀后感

李爾王讀后感

時間:2022-11-09 09:10:21 潔婷 讀后感 我要投稿

李爾王讀后感(精選11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李爾王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李爾王讀后感(精選11篇)

  李爾王讀后感 篇1

  《李爾王》是我看莎士比亞戲劇的第三部,之前看過《哈姆雷特》和《麥克白》。《哈姆雷特》是為父報仇,《麥克白》是弒君篡位!独顮柾酢分械母概P(guān)系就像是《農(nóng)夫與蛇》故事中的'寓意一般。

  我不知道李爾王有什么錯,即使換做是自己,也有可能將王位讓給子女,以享晚年清福。但是李爾王肯定是有錯的,如果沒錯怎會落得悲慘的流離失所,不得不品嘗從應有盡有到一無所有的滋味?仔細想想李爾王的錯誤在于失察,只是聽信甜言蜜語,置逆耳忠言于不顧。所以我們要把我們的善意與恩惠施予同樣善良值得擁有的人們,假使給予蛇一般的惡人,我們非但沒有做成好事,并且將招來惡禍。其中明辨善惡非常重要,我們要調(diào)查而不能片面聽信一面之詞。

  總結(jié)一下,明辨是非很重要,這是一種能力。明辨要看行動,而非言辭。不要濫施我們的善意,要給好人,不能給惡人。幫助好人會有更多的好事,幫助惡人會滋生惡事。

  李爾王讀后感 篇2

  我覺得這是很寫實的戲劇,不是劇情的寫實,而是對于人性的刻畫。

  誰敬愛我,我就把王位傳給誰;就算現(xiàn)今的社會新聞仍是時?梢钥匆;分了家產(chǎn)的父母流落街頭;我一直很不了解這項的子女,或者是這樣的父母內(nèi)心就竟有著怎樣的想法。當然如果說孝順父母是必須,是天經(jīng)地義,是不可違背的祖宗之法,也太過于教條式,說法也或許過于中國。

  所以在這劇本,我看到的都是人性,非常鮮活的刻畫;兩個姊姊為了權(quán)力,拚命的連結(jié)起與父親的親情,卻又在得到之后急于破壞;然而卻又雙雙為了愛情而死,這不是相當矛盾嗎?看起來好像是為了有形的權(quán)力,而輾斷了親情;最后卻又為了無形的愛情吸生了生命,雖然相當?shù)拿,但這就是人性。人活著就不斷的會被這兩股力量所拉扯,甚么才是最重要的.,對于每個人,有不同的天秤,在天秤上有著不同的平衡。

  很喜歡這個劇本,不要I限在孝道,也不局限在親情,他的確是一場悲劇,每個人在被不同的力量拉扯,作出不同的選擇之后,走上的悲劇之路,雖然結(jié)果不讓人滿意,但都是自己選擇的人生。李爾王是,兩個大女兒是,小女兒也是。

  李爾王讀后感 篇3

  《李爾王》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我就不說了。

  李爾王這個人是喜歡聽好話的,很虛榮,就是由于他的大女兒和二女兒凈說他的好話,而小女兒則只是說自己很愛父親而被他驅(qū)逐,生活中這種人還是很常見的,我覺得這就是一種很嚴重的缺點,如果人家只說你的好話,沒人說你的壞話,你就永遠不知道自己的.缺點,就永遠不能進步。李爾王就是,到最后兩個女兒爭風吃醋,全都雙雙身亡,他才明白小女兒對他多么好,小女兒也并沒有怎么記恨父親,而是寬容的原諒了他,但小女兒最后也死于戰(zhàn)敗,李爾王也因為過度難過而去世。

  李爾王最后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可是已經(jīng)來不及了,所以如果你是一個有著像李爾王一樣缺點的人,一定要改掉這個毛病。

  李爾王讀后感 篇4

  故事講的是年老昏聵、剛愎自用、目光無識的李爾王把國土分給了虛偽的大女兒高納里兒、二女兒里根,卻把誠實率直善良不會取悅父王的小女兒考狄利婭驅(qū)逐到國外?嫉依麐I被迫離家出走,與愛她的法蘭西國王去了法國。李爾王自己僅保留國王的尊號和一百名侍從,準備輪流住在兩個女兒家中安享晚年。誰料兩個大女兒到達目的后卻原形畢露,把老父趕出家門,李爾王飽受顛沛流離之苦。小女兒得知李爾王的凄慘遭遇,起兵討伐兩個姐姐,不幸失敗,最后被俘含恨自刎,李爾王也在悲痛瘋癲中死去。當然,兩個壞女兒的下場也是可悲的。

  李爾王自禍其身又禍及他身的教訓有兩點:其一是不該不留余地傾其所有而只剩兩手空權(quán);其二是不該昏然不分善惡地寄托殘生。老葛羅斯特伯爵不事、棄暗投明以示忠貞不二,不折節(jié)操,因此慘遭毒打,飽受流放自然的落泊顛沛,甚至求死不得求生無望;他雖認識到自己的輕信之罪,終因得知被欺負的兒子仍在人世并陪伴保護著困苦無援的自己,又得到了真相后,由于承受不了悲喜交集之情的'重荷而逝。這似乎是自咎之因所致,但似乎也屬善無善終之例。這與李爾王不察善惡不分真假而導致無處安身,浪跡荒野,與乞丐為伍,最后在悔恨的刺痛中,在精神與身體的折磨中,在失去所愛而無法承受的悲哀中結(jié)束他八十歲的生命相比,二者都令人同情,促人思索,可見政界的罪惡,可知人心的險惡了。

  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善與惡,偽與真的觀念和標準,沒有誰生下來就能夠決定它們,現(xiàn)實生活是殘酷的,我們不可能像書中的故事那樣有好的結(jié)果,我們都是要經(jīng)歷這些才能夠真正地辨別它們的好與壞的,我們不能正因自己心中的渴望而失去辨別的理智,要抑制那位喜甜的愛好,如果沒有嘗到苦的味道又怎樣會知道甜的味道呢?

  李爾王讀后感 篇5

  最近,我讀了莎士比亞的名作《李爾王》,讀完這本書后內(nèi)心感受很深,所以想把我讀后的感受寫下來與大家分享。

  《李爾王》主要講述了:年邁的老國王李爾,決定把他的國土分給他的三個女兒。但他決定要根據(jù)女兒們語言表達對他愛的程度來分配每人所得的那一份國土。口蜜腹劍的大女兒高納里爾和虛偽的二女兒里根,盡說些甜言蜜語來騙取父王的歡心,而小女兒考狄利婭卻說:“我只愛我的'父親!”李爾聽了不高興,覺得考狄利婭并不愛他,于是就把國土分給了另外兩個女兒,將小女兒流落他鄉(xiāng)。

  李爾分完國土后輪流住在兩個女兒的王宮中,可誰知兩個女兒得到父王分配的權(quán)利和地位后原形畢露,并惡毒地對待她們的父王,最后甚至將他趕出了王宮。

  無家可歸的李爾,開始思念小女兒對他的愛,但自知已無顏面對考狄利婭。此時,考狄利婭已成為法國的王后。得知自己的父王被姐姐們趕出王宮后,決定把父王接回自己的王宮并為父親報仇,于是帶兵出征討伐兩個不孝的姐姐。

  邪惡戰(zhàn)勝不了正義,最終,考狄利婭勝利了。

  讀完這本書后我明白了一個道理:說過的謊言終會因時間驗證。撒謊的后果是殘酷的,我們都要誠實待人,不能像書中的大女兒和二女兒一樣欺騙自己的親人,否則將會受到懲罰。

  李爾王讀后感 篇6

  我曾經(jīng)聽過一個和《李爾王》有幾分相像的童話,其中的國王也有兩個口蜜腹劍的大女兒和一個直率的小女兒。當小女兒拒絕奉承父親而被驅(qū)逐時,從她臉頰上流下的眼淚變?yōu)榱司К撎尥傅你@石。最后國王意識到自己的錯,順著鉆石鋪成的路找回小女兒,童話有一個圓滿的結(jié)局。在《李爾王》中,科迪利婭的眼淚是輕小的水滴。只有在肯特和讀者的眼里它才和鉆石一樣價值連城,因為那是親情和真理的象征!独顮柾酢芬员瘎〗Y(jié)束的原因在我看來有以下兩個。

  首先,權(quán)力實在是非常誘人的東西。莎士比亞添加了一條情節(jié)線索說明這一點:同是葛羅斯特伯爵的兒子,愛德蒙的地位就比愛德加低。盡管大家都明白私生子不能選擇是不是當個合法的孩子,他們還是對私生子抱有偏見。機敏狡猾的愛德蒙因此才向英格蘭開始了自己爭奪地位的戰(zhàn)斗。親情在這條線索中不那么重要,只是為了在兩兄弟之間作對比控制變量而已。在愛德蒙接近勝利時他是多么風光,掌權(quán)者信任他,看清他詭計的父親死去了,被他陷害的兄長淪落成流浪漢,只差一點他就能借著戈納瑞和里甘登上國王的寶座。愛德蒙以不正當?shù)姆绞教魬?zhàn)了命運,終究被正義和道德——即愛德加代表的精神吞噬了心志發(fā)了瘋。雖然戈納瑞和里甘對于權(quán)力的渴望沒有那樣夸張地落在文字上,她們的一言一行配合愛德蒙的地位戰(zhàn)向讀者展示了權(quán)力和欲望交織構(gòu)成的無底洞。

  其次,李爾沒有反省自己的'意識,而是空口指責兒女的可恨。李爾的性格乖戾。他將詛咒濫加于任何不按照他的意愿行事的人;他變化無常,有時喜歡聽甜言蜜語,有時又喜歡弄臣帶有諷刺意味的兒歌。他的性情除了表現(xiàn)在自己身上以外,還充分地從女兒們身上顯露。哪一個女兒沒有遺傳任何父親的特征?大女兒和二女兒的貪婪無情;小女兒的善良寬容,不正是李爾的不同側(cè)面嗎?弄人的比喻“蝸牛背著一個屋子是因為可以把它的頭縮在里面;它不會把屋子送給它的女兒,害得它的觸角沒地方安頓!庇谩拔葑印卑凳緡梁蜋(quán)力,用“觸角”暗示這一家人脾氣霸道的地方。壞脾氣在宮廷里有阿諛奉承的大臣幫忙掩飾,蛻下這層虛偽的表皮李爾才得到了報應。悲劇就在于李爾依然沒有明白:做父親的沒有樹立好榜樣是不應該的。

  李爾王自禍其身又禍及他身的教訓有兩點:其一是不該不留余地傾其所有而只剩兩手空權(quán);其二是不該昏然不分善惡地寄托殘生。老葛羅斯特伯爵不事暴政、棄暗投明以示忠貞不二,不折節(jié)操,所以慘遭挖眼酷刑,飽受流放自然的落泊顛沛,甚至求死不得求生無望。

  他雖認識到自我的輕信之罪,終因得知被迫害的兒子仍在人世并陪伴保護著困苦無援的自我,又得到了真相后,由于承受不了悲喜交集之情的重荷而逝。這似乎是自咎之因所致,但似乎也屬善無善終之例。

  這與李爾王不察善惡不分真假而導致無處安身,浪跡荒野,與乞丐為伍,最終在悔恨的刺痛中,在精神與肉體的折磨中,在失去所愛而無法承受的悲哀中結(jié)束他八十歲的生命相比,二者都令人同情,促人思索,可見官場的邪惡,可知人心的險惡了。

  世事無常至于使悲喜在瞬間交替,而命運無常至于使乞丐與國王一夜之間換位。恩將仇報,認敵為友,美貌黑心,丑相熱腸,魔性假語,佛性真言,這就是人類的智愚善惡,這就是生物的弱肉強食,這就是宇宙的相生相克。

  蒼蒼者天,茫茫者地,輪回之中,皆循真理。善報者惡盡,惡報者善哉。今世前因,后世今果。得等于失,善同于惡。迷于五行中,醒于三界外。蒼蒼者生,茫茫者命,存亡誰握,貴賤何別,人物非異!

  作為一部戲劇,客觀的描述讓讀者能從自己的角度理解故事!独顮柾酢返谋椴皇亲寽I水濕潤讀者的眼睛,而是讓思考充斥讀者的大腦。

  李爾王讀后感 篇7

  莎士比亞有四大悲劇,可我總覺得《李爾王》寫得發(fā)人深省。作為一部流傳百年的經(jīng)典劇作,資料自不必贅述。一個英勇有為的賢君,竟被自己的親生女兒迫害,淪落到如此地步,實在是可悲可嘆!

  故事的起初,就指出了人性的一大弱點:人都喜愛聽好話,都喜愛被奉承。尤其是人到了老年,總喜愛居功自傲,也因此總被遮蔽了耳目。正如大清帝國的乾隆皇帝在一片奉承和盛贊中自封為“十全老人”一樣,大女兒和二女兒竭盡所能地渲染,令這位不列顛國王陶醉了,醉得飄飄然,醉得一塌糊涂,醉得忘乎因此。中國有句老話:“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不列顛與我國相去甚遠,大概很難懂得這個道理。于是那個講真話、說實話、向父親真誠坦白的小女兒成了杯具。這似乎和我國的一個小故事有些相似:某人得子,大喜,眾人探望,皆以“此子富貴”“此子長壽”“必有大才”謂之。唯一人曰:“此子終為死焉!北娊糟等,鄙視之。說了實話而慘遭厭棄,而那些虛情假意、口沫橫飛、恨不得將所有溢美之詞基于此子一身的人卻廣受歡迎,甚至以高尚者自居,而講真話趕出門外。這與考狄利亞慘遭兩位姐姐的鄙視和父親的厭棄如出一轍。人性的弱點也正在于此:人都喜愛被贊美,都喜愛溢美之詞。但人們還期望這些話都是真誠的。于是乎,就又構(gòu)成了悖論:美言絢爛而多虛假,真話逆耳而多誠意。正如飲料和白開水之于人,飲料盡管味美如飴,但真正解渴的還得是白開水。李爾王最后總還是依靠著自己的小女兒,不正是如此嗎?

  接下來的故事便是“孝義”和“貪婪”的問題了。身為中國人,在看待子女對待父母的問題時,自然而然地要從“孝”的角度出發(fā)去探討——好像在我們眼里也只有這一個角度。

  當然,李爾王的兩個女兒高納里爾和里根在用花言巧語騙得了李爾的國土之后,對待自己的父親就不僅僅僅是“孝”與“不孝”的問題了,而是忤逆與大逆不道了。從大女兒高納里爾要求裁減父親的侍衛(wèi),到二女兒里根對父親避而不見,一向到最后李爾在暴風雨之夜沖出宮廷,終至瘋狂。這中間兩個女兒的冷酷與無情表現(xiàn)的可謂淋漓盡致,在這些情節(jié)中,還穿插著一個“小李爾王”的故事:愛德蒙為了奪取繼承權(quán),誣陷兄長,陷害父親,終至父親流亡的故事。這兩個故事交織在一齊,將利益世界中人的貪婪本性表露無疑,狠狠地鞭撻了利益世界中權(quán)利和利益的爭奪和人性的冷漠。正如愛德蒙為了繼承權(quán)不擇手段一樣,兩個已婚的女生為了爭奪愛德蒙而自相殘殺,更是給予這種人性的泯滅、道德的淪喪以極大的諷刺:這三個臭味相投沆瀣一氣的人聚在一齊,最終“惡有惡報”,這些都是后話。作品中暴風雨的出現(xiàn),恰到好處。連天的狂風暴雨,營造出一種黑暗的、恐怖的氣氛——人性泯滅了,道德淪喪了,世界成了地獄······

  當然,光明終究還是會到來的,考狄利亞就是光明,就是“善”與“美”的化身。其實從一開始,考狄利亞就表現(xiàn)出了她真誠善良的一面。雖然父親對他有些無情,但當她得知父親的杯具,還是興兵討伐。還有愛德伽對自己的父親葛羅斯特,雖然自身慘遭誣陷,被父親通緝,當葛羅斯特也被流放,他還是去暗中保護,這樣的情節(jié)與李爾王和考狄利亞似乎是雷同的。同前邊“惡”的'重復一樣,這種“善”和“美”的重復也將人們心靈的震撼最大化,“善”和“美”依然還在,在考狄利亞和愛德伽身上就體現(xiàn)著這種“善”和“美”。對于父親李爾來說,考狄利亞的出現(xiàn),帶著“雪中送炭”的意味,讓已經(jīng)瘋狂了的李爾內(nèi)心有了一絲安慰。但我覺得,在這種安慰的背后還就應有一層矛盾的心理。畢竟他以前厭棄她,他以前剝奪了她繼承國土的權(quán)利。不論如何,父女和好如初。有什么能比親情更加寶貴呢?即使在那個為了爭權(quán)奪利而自相戕殺的恐怖時代,親情依然是一縷陽光。但這種幸福感終究還是短暫的,隨著考狄利亞被縊死,李爾也在這種悲痛之中離開了人世。這樣的結(jié)局雖然曾遭到人們的非議,但,這就是世界,這就是現(xiàn)實,在那樣一個人性被泯滅、良知被泯滅的黑暗邪惡的世界中,怎樣能允許“美”和“善”全身而退呢?

  李爾王讀后感 篇8

  《李爾王》稱得上是莎翁最偉大的作品之一,其充分展現(xiàn)了人性中難以回避的丑陋,無以復加的殘酷以及難以逃脫的悲哀;與此同時該劇也充分體現(xiàn)了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善良,不求回報的奉獻,不離不棄的真誠以及感人至深的犧牲。整部劇充滿著對王權(quán)、對社會、對正義、對人性、對自然、乃至對神的拷問及深思。本文以過往李爾為核心,以該劇中五個與李爾相關(guān)的重大場景為劃分標準,細致考察李爾在整部劇中的轉(zhuǎn)變以及其所受到的教育。

  作為國王的李爾是專橫的獨裁權(quán)力者,這主要體現(xiàn)在其為小女兒考狄利婭抉擇夫婿中。在考狄利婭觸犯國王李爾之前,其是十分受疼愛的,李爾要分給她“比你的兩個姊姊更富庶的土地”,而且大女兒高納里爾和二女兒里根也能感受到這種偏愛,“他一向都是最愛我們妹妹的”。但當考狄利婭并沒有按李爾的意圖訴說對其的愛時,李爾不但剝奪了考狄利婭的土地,更是向她的兩個追求者極力貶低考狄利婭。他直接勸勃艮第公爵“放棄他吧”,勸法蘭西王“您還是丟開了這一個為天地所不容的壞人,另外去找尋佳偶吧”。即使在法蘭西王執(zhí)意選擇考狄利婭后,李爾仍不忘詛咒他們,“你們不要想得到我的祝!,致使法蘭西王“盛怒而去”。國王李爾對女兒婚姻隨意專斷,反復無常;將心愛的女兒轉(zhuǎn)瞬間稱為壞人,其極致的專橫可見一斑。

  國王李爾不僅是專橫的,更是愚昧的,極易受到蒙蔽的。他面對高納里爾和里根的奉承,顯得極其受用,認為其所說的'就是她們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完全沒有一點懷疑的傾向,而面對考狄利婭的無話可說則擅意決斷,根本不考慮考狄利婭所說是否是真實情況。而其在面對肯特為考狄利婭求情的死諫時,李爾根本不加思考,只是仗著君主的權(quán)威一昧地欲使肯特屈從,“閉住你的嘴巴”,最后剝奪了其官職并將其驅(qū)逐出境。

  由此可見,國王李爾是一個專橫、愚昧、易受人愚弄的宮廷王,他生活在由王權(quán)所構(gòu)筑的自我世界中,王權(quán)將其完全封閉,令其行為、言語等都隨心所欲、任意妄為,他看不到真實的世界,看不到社會的真相和真正的人性。諷刺的是,其悲劇恰恰起源于他基于王權(quán)的任意妄為,因為這使其失去了自我世界的根基——王權(quán)(分割國土事件),這迫使其自我世界崩塌,也迫使其開始認知真實的世界,而他也正是在悲劇的逐步進展中,逐漸受到教育,擺脫專橫、愚昧乃至深入其血脈的宮廷王性。

  書中的李爾王雖有些糊涂,但也是人之常情,而且他知錯回頭。而兩個女兒則無情無義,手足相殘,唯利是圖,忘恩負義。小女兒卻十分孝敬,有情有義,令人稱贊。其他忠臣以肯特為代表,都使我分外感動。此書最后的結(jié)局十分悲慘,孝魂忠魂俱去了,令人心傷。

  此書使我明白了許多道理:人不能自私自利,需得忠孝兩全,大氣大度也不可或缺,如果犯錯,亡羊補牢為時不晚矣。有情有義才會有人稱贊,忘恩負義與禽獸無異。

  李爾王讀后感 篇9

  眾所周知,莎士比亞的戲劇在劇本中的地位就像《神曲》在詩歌中的地位一般,而最吸引我的,是他四大悲劇中的《李爾王》。

  年事已高的李爾王意欲把國土分給三個女兒,口蜜腹劍的大女兒和二女兒贏其寵信而瓜分國土,小女兒考狄利婭卻因不阿諛奉承而一無所得。前來求婚的法蘭西國王慧眼識人,娶考狄利婭為皇后。但李爾王將國土分給女兒后,大女兒和二女兒居然撤去他的騎士還不給其棲身之地,失望又悲憤的老國王只好到荒郊野外,彼時身邊就只有一個忠臣和一個弄人……最后考狄利婭率隊攻入,父女團圓。但戰(zhàn)事不利,考狄利婭被殺死,李爾王守著心愛的小女兒的尸體悲痛地死去。

  整部戲的主角是李爾,最大的悲劇也是李爾——他因為自己的虛榮心和狂妄害死了最愛她的小女兒和自己。他虛榮,因為他直聽得進甜言蜜語,耳朵里用不得良藥;他狂妄自大,因為當小女兒說出“其他人那樣一條獻媚求恩的眼睛,一條我所認為可恥的善于奉迎的舌頭”時,他竟說出還不如當初沒有這個女兒,在李爾心里,他可以主宰一切,無論何時何地!就是這樣的以自我為中心的心態(tài)害了他,害得他連善與惡,真心與虛情,正確和錯誤都看不清。內(nèi)心的世界觀中他站在自我主義的頂峰上,他是瞎的`,一個不明人事的瞎子。

  被名為傲慢的手蒙住了眼睛,成了瞎子,自說自話、手舞足蹈地指揮本就不用聽他話的人,在他人看來可是一個真真的笑話。

  自負的人無論何時都不會缺乏,即使他們不處于社會頂端,也處于自己心里的頂端。1948年,一向目中無人,自詡“看破世界”的迷宮制造者約翰·魯伯特向保羅·霍爾墨的“迷宮制造大師迷宮”發(fā)起了挑戰(zhàn),這回約翰也是慘敗;魻柲m未見到求救信號,但他料定約翰已經(jīng)走不出迷宮,于是自己到迷宮中去接他。而約翰其時已于迷宮想到深處飲彈自盡了?裢娜私K會因為自己的自負而葬身于無盡的悔恨和現(xiàn)世的災難中。

  相較李爾,弄人說不定是這部戲中看得最透的人,人間冷暖,神面獸心,都曾被他唱到歌謠當中去。愚人不愚。莎翁的戲劇中這樣具有諷刺性的丑角倒也不少,他替他們寫的歌兒也總是那么一針見血,讓人欲辯不能。

  弄人看見李爾后曾對他說了一句話“這里有一個國王,和一個弄人,一個聰明人和傻瓜!弊屛覀儊聿虏隆皣酢薄ⅰ芭恕、“聰明人”和“傻瓜”都是誰?

  李爾王讀后感 篇10

  暑假,我精讀了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的《李爾王》,從中學到了很多,我覺得比起文學本身的東西,《李爾王》給我的更多是人性,理性的思考。首先,我先簡單地介紹一下它!独顮柾酢愤@部作品取材于英國民間一個古老的家喻戶曉的傳說故事,講的是年老昏聵、剛愎自用、目光無識的李爾王把國土分給了虛偽的大女兒呂甘、二女兒貢納莉,卻把誠實率直善良,不會取悅父王的小女兒科第麗霞驅(qū)逐到國外。科第麗霞被迫離家出走,與愛她的法蘭西國王去了法國。李爾王自己僅保留國王的尊號和一百名侍從,準備輪流住在兩個女兒家中安享晚年。誰料兩個大女兒達到目的后卻原形畢露,把老父趕出家門,從此李爾王飽受顛沛流離之苦。小女兒得知李爾王的凄慘遭遇,起兵討伐兩個姐姐,不幸失敗,最后被俘含恨自刎,李爾王也在悲痛瘋癲中死去。當然,兩個壞女兒的下場也是可悲的。故事曲折而又悲慘,給了我很多很多的啟示和感悟。

  現(xiàn)在我們簡單剖析下書中的人物和內(nèi)容吧。李爾王這個糊涂虛偽的老國王,因為自己的虛榮之心,害了自己,更害了那個善良天真的小女兒科第麗霞,在我們看來他遭到這樣的后果是活該、是自食其果,話又說回來,人到老年遭受到如此的待遇應該說是他一生中最苦的果子了,更悲慘的是最善良的女兒又死在了自己的前頭。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他是一個平常人,是和我們一樣的平常人,如果他在年輕的時候沒有聽別人的勸言和真話的時候又怎么能夠在自己的王位上做到現(xiàn)在,又怎么能夠把自己的國家治理得如此呢?可是,由于他平時身居高位,長期生活在一呼百諾的宮廷之中,周圍都是爭先恐后向他邀功獻媚之人,所有的人或事都圍繞著他轉(zhuǎn)動,以他的好惡為好惡,以他的是非為是非。年月深久,他就像一個上了癮的吸毒者,奉承和獻媚成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每一刻都離不開歌功頌德。

  當他失去了王位、權(quán)勢,歷盡磨難,卻因而恢復了人性,他臨終的悲鳴不是為當初他迷戀的宣赫的聲勢、帝王的威嚴,而是為了當初被他驅(qū)逐出宮,受到他詛咒的小女兒,但他卻不能從她的長眠中喚回她那顆洋溢著仁愛的熱心了,正因為這種種的遭遇他懂得了最寶貴的是不能用金錢、權(quán)勢收買的人間真情。

  可是,正當兩個女兒都向他獻媚花言巧語,哄得他興高采烈的時候,偏偏小女兒科第麗霞沒有搖尾乞憐似的向他奉承,不怕和他頂撞,大大掃了他的興,一怒之下把小女兒趕出了自己的國家。小女兒科第麗霞是善良的、天真孝順的,同時她也是固執(zhí)沖動的,如果只有自己知道自己的善良、孝順又有什么用,既然知道自己的兩個姐姐是什么樣子的又為何不能在此爭得一地之位,以此來為自己為老父鋪好一條后路呢?保持自己的尊嚴和作風是沒錯,可是人有的時候是需要用言語向他人表白說明的,有的時候言語比行動的作用要大得多。她也是幸福的,因為自己的一無所有而得到了一個真心愛她的郎君,這是她的兩個姐姐不曾也不可能擁有的,她是一直活在愛與被愛之中的。但同時她也是沖動的,因為父王受到了兩個姐姐的狼心狗肺的對待而出兵討伐她們,到最后失敗受辱而死于獄中,這難道不是她的沖動嗎?自己心善不忍,那也要在有把握之時做有把握之事呀,可她在自己沒有準備完善的時候冒然地出兵又起有不敗之理。

  李爾王的大女兒呂甘和二女兒貢納莉更不用說了,是一個狠毒、不忠、不孝、不貞、無知的女人,為了各自的利益驅(qū)趕自己年邁的老父,為了自己心中喜歡的浪人而毀滅自己的家,更是相互殘害生命,直到死都不知道她們喜歡的那個男人也同樣是一個狠毒的男人,而他只是在不斷地利用她們罷了,或許是因為她們是國土的擁有都而對待依附她們的丈夫不屑一顧,甚至罵自己的丈夫是懦夫,可憐的兩個男人,因為權(quán)利而葬送了自己的幸福一生。她們根本就沒有一個為人妻、為人女的樣子,可能她們直到死都沒有明白一個為人的道理吧!

  這里最壞的、用謀最高一籌的應該說是葛羅斯脫的私生子愛特門了,為了家產(chǎn)、為了更高的地位同樣是迫害自己同父異母的哥哥,更是害了一直把他當作孝子的父親,這些對他來說還不夠,居然用自己的相貌和花言巧語把所有的人哄得團團轉(zhuǎn),最終有兩個女人因為他的虛情假意而死于自己的手中,而他自己到最后一無所有,還葬送了自己。說真小人可惡,可像他這樣的帶著假面具的偽君子更是比真小人可惡得太多太多。

  其實,話又說回來,這種偽善并不是他的個人原因所造成的,也不是他當初想要的,是周圍的環(huán)境把他造就成了這樣的一個人,正因為他是個私生子,所以周圍的人才會對他有種種不禮貌的稱呼和對待,他和埃特加同為葛羅斯脫之子,可是他們的待遇卻截然不同,這就對偽善的他造成了一種很深很重的影響和內(nèi)心的創(chuàng)傷,這難道是他的錯嗎?并不完全是,只不過是別人和社會對他有所不公罷了。

  葛羅斯脫和遭遇與李爾王有相似之處,他是因為輕信了愛特門的話,遇到愛特門的告密而失去了自己的雙眼,他雖然失去了雙眼,可他找回了自己的.孝順忠心的兒子埃特加;他雖然失去了雙眼,但他心中的那雙眼亮了,不會因別人的外表而再輕易地想念他人了。

  這個故事中最忠誠、忠心耿耿的人應該屬肯脫這位老臣了,他因為自己的真言而被李爾王放逐,可他沒有因為李爾王的昏慵而懷恨在心,更沒有因此而離開這位可憐的老國王,他知道李爾王是一位好君主,只是太容易被花言巧語所迷惑罷了,所以他要不辭辛苦地陪伴在他的身邊,就在李爾王最艱難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的時候都沒有離開過他一步,甚至為這個從前的老國王而奔波,為他向善良的科第麗霞求救。應該說肯脫是一個聰明靈活的人,他知道自己該如何改變自己,最后李爾王的得救與小女兒的相識都是多虧了他。

  讀罷這本書,我的心不能平靜,我想說,正如之前我們讀過的莎士比亞的一部經(jīng)典《哈莫雷特》一樣,故事是悲的,可是明知道是故事,我還是深深得被感染了,說不出的滋味。聯(lián)想到的只有幾個詞語,社會,人性···口蜜腹劍是對《李爾王》最確切的注釋,這個社會這樣的現(xiàn)象這樣的人太多了,就像書中的人物,有昏庸的諸如老國王,有善良的諸如小女兒,有虛偽惡毒的,諸如大女兒,二女兒和她們的愛人,太多了,不過殊途同歸,幾乎所有人的下場都很悲慘。深究之,都是社會造就的人性。從中,我感慨很多,面對以后的生活,壞的東西總會有,當然也會有好的東西,而且我堅信,積極的方面還是主流,我們要做的,就是完善自己,做個好人,然后善待他人,構(gòu)造一個和諧的社會,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生活,與人相處。

  李爾王讀后感 篇11

  莎士比亞從喜劇創(chuàng)作轉(zhuǎn)向悲劇是迅速而突然的,喜劇的明朗天空突然變得陰暗起來,心情突然由愉快變?yōu)楸瘧崳母鑳阂灿商鹈赖那楦柁D(zhuǎn)為哀歌,筆鋒從抒寫人的和諧、生活的樂趣一轉(zhuǎn)而刺向罪惡的現(xiàn)實和人的丑惡靈魂,活潑取笑、揶揄詼諧的樂天性情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莊嚴、肅殺、緊張、恐怖的氣氛,這種轉(zhuǎn)變并不是隨意的、偶然的,它存在著其必然性。在莎士比亞寫作悲劇的時代里,專制政體的進步性已經(jīng)開始喪失殆盡,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矛盾日趨尖銳,貴族集團內(nèi)部的分崩離析明朗化起來,代表貴族利益的王室與資產(chǎn)階級爭奪政權(quán)的斗爭日趨激烈,國會與英王第一次發(fā)生了尖銳的分歧。伴隨著新興資產(chǎn)階級的日益強大,勞動人民受剝削、受壓迫的程度日益深重,他們在擔負封建勢力的壓迫外,有多了一重災難。清教徒的影響也在不斷擴大,妨害著人們的正常生活。面對這些錯綜復雜的社會矛盾和殘酷現(xiàn)實,人們不能不尋求解釋,也渴望把悲慘不幸的人生搬到舞臺上。莎士比亞以他敏銳的頭腦,深刻的洞察力,強烈的是非感和人文主義理想,對這樣一個社會生活能夠得出超乎常人的認識來,也必然會作出自己的藝術(shù)反應,而悲劇就成了他用以表達這種情緒的有力武器。而《李爾王》則是表達莎士比亞這一情緒和這一社會現(xiàn)實的偉大悲劇的代表作。

  莎士比亞在他的悲劇中常常壓抑不住感情的激動,悲憤的爆發(fā),直接讓劇中人物對這個罪惡的社會和荒謬的生活發(fā)出憤怒的控訴和無情的詛咒。李爾在親身經(jīng)歷了人民所受的苦難后,從內(nèi)心深處發(fā)出了這樣的呼聲:“安享榮華的人們啊,睜開你們的眼睛來,到外面體味一下窮人所忍受的苦,分一些你們享用不了的福澤給他們,讓上天知道你們不是全無心肝的人吧!”

  在莎劇乃至世界戲劇史中,《李爾王》一向以偉大莊嚴而雄渾的詩意,驚天地而駭鬼神的藝術(shù)力量著稱。它以場面宏大、情節(jié)驚險、沖突激烈、感情狂暴、背景奇特及暴風雨的轟鳴和雷電的輝映,來呈現(xiàn)一個動亂社會的真實面貌,組成了一曲時代的悲愴交響樂。

  《李爾王》是由一系列相互對立的因素構(gòu)成的一出戲劇。劇中邪惡的兩個姐姐(高納里爾和里根)和善良的妹妹相對照,好哥哥(愛德伽)與壞弟弟(愛德蒙)相對比,葛羅斯特和李爾王則是兩種父親的比照。整出戲劇體現(xiàn)出了善與惡兩種勢力之間的沖突。

  國王對待其三個女兒的不同態(tài)度使我們有這樣的疑問:父母養(yǎng)育子女是否是為了日后能得到子女們的愛的回報呢?李爾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在悲劇的一開始時是肯定的。而嚴厲的懲罰就是生活對這種私心的必然答復。當然李爾后來吸取了教訓。李爾和葛洛斯特一樣,他們倆的性格發(fā)展經(jīng)歷了一個清楚的過程。他們倆都同樣犯了嚴重的錯誤,同樣因此而受到了嚴厲的懲罰。當初兩個老人一意孤行,剛愎任性,終了卻變得自輕自賤。

  緊張激烈的場面和生動復雜的情節(jié)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莎士比亞的悲劇一般都有這多條線索交錯,多方面矛盾平行的特點!独顮柾酢返睦顮栆患沂侵骶,葛羅斯特這一附屬情節(jié)顯然是用來加強主要情節(jié)的一種手段,是悲劇整體中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不是游離的孤立的穿插,兩條線索緊緊擰在一起,交錯發(fā)展,互為烘托,使悲劇的外部沖突有著寬闊的視野,增加了悲劇的容量。

  劇中的主要人物是李爾,他由于性格中某些固有的因素是他成為遭受災難打擊的悲劇人物。他的錯誤在于他為了做一個好父親竟然在未去世之前就放棄了自己的王權(quán)。不幸的是,他無法適應變化了的新環(huán)境。他雖然不再是國王了,但仍以國王自居,總之,他必須一如既往像國王那樣的生活。他深受自我的支配,自我使他看不到他的孩子們的真是本性。他把唯一心地善良的小女兒逐出家門,因為這個小女兒過于真摯,不愿卑躬屈膝、阿諛逢迎以換取他的歡心。他放逐忠誠的肯特,結(jié)果錯上加錯,事實上卻助長了敵對勢力的氣焰,從而加速了自己的滅亡。

  劇中其他人物性格單純,缺乏復雜性?嫉依麃喪巧屏嫉幕,在她的身上具有一種富于人情味的美德。她的兩個姐姐,高納里爾和里根則是邪惡的化身。她們虐待親生父親的暴行可謂罄竹難書,然而莎士比亞依然要展示出她們陰謀奪權(quán)的野心、無休止的欲望、通奸謀殺的卑鄙行徑等邪惡?磥砩勘葋喪怯幸馐沁@樣的安排邪惡無比的人走向萬劫不復的滅亡。作家要讓罪孽降臨在作孽者的頭上,要體現(xiàn)出惡人玩火自焚的命運。

  劇中一種感情的基調(diào)支配著全劇。李爾的瘋狂和隨后考狄利亞的死在觀眾中有效的激起了憐憫之情。當李爾王抱著亡女的軀體走上臺時,這種憐憫悲愴之情被推向了高潮。

  《李爾王》雖然是悲劇的結(jié)局,但它并不是悲哀的發(fā)泄,更不是恐怖的'渲染,它的場面是優(yōu)美的,比之那些喜劇的結(jié)尾還要感人。李爾和小女兒重逢的場面是真實的景象,又是夢、想象,是一個似乎不存在的幻境,是另一個美好的人間。一個被誤解的女兒對父親素來敬愛,這種愛是真摯的骨肉之情,是人的本性,她流著熱淚說:“我的親愛的父親!但愿我的嘴唇上有治愈瘋狂的靈藥,讓這一吻抹去了我那兩個姐姐加在你身上的無情的傷害吧!”這樣天真純樸的語言,包含著多么深沉的感情力量。莎士比亞用盡他的藝術(shù)才能,用最美麗的色彩畫出了考狄利亞這個最光輝的天使般的形象。莎翁把考狄利亞變成了美的化身。同樣,在李爾、愛德伽、肯特等人身上也看到這種美,它是悲劇的,令人傷心的;因而它就愈發(fā)的偉大了。正是這種被悲哀所強化的美抹掉了各種其它的思考,把我們的所有注意力和思索都吸引了過去。正是由于這種悲劇的美,李爾最后死在考狄利亞的尸身旁的場景才是令人心碎的,而不是恐怖的,它通過美好的形象的死亡,表現(xiàn)的是美的價值的毀滅,人的寶貴價值的毀滅,它使人震驚,更使人激憤,使人痛恨殘暴的黑暗勢力,從而增加對美好事物的珍惜,這種悲劇的藝術(shù)力量是大團圓式的的喜劇所無法達到的。

  《李爾王》把家庭沖突放到了社會沖突的背景之中,當時的英國處于具有強烈悲劇色彩的時代里,罪行在黑暗中猖狂,正義在對抗中毀滅,歡樂是有限的,痛苦卻是無邊的!独顮柾酢氛菑倪@一歷史的高度上,以悲劇的結(jié)局概括了那個時代的普遍現(xiàn)象。如果說《哈姆萊特》是青年的悲劇,《奧賽羅》是中年的悲劇,那么《李爾王》就是老年人的悲劇了。如果說《哈姆萊特》中陰謀和受害的范圍只限于一個家庭內(nèi)部的話,《奧賽羅》的悲劇也只是發(fā)生在個人之間、夫妻之間,那么《李爾王》的悲劇就遠遠超出了個人和家庭的范圍,具有更廣闊的社會畫面,帶有更多的社會性質(zhì)。劇中的悲劇沖突比其他悲劇更激烈,壞人更為猖狂,邪惡勢力更為強大。黑暗籠罩著整個時代,惡人六親不認,每個人都競相干著謀害別人的勾當,踩著別人的尸體向上爬。更進一步說《李爾王》的悲劇不僅是老年一代的悲劇,而且也是整個社會幾代人的悲劇。它給我們展示的悲劇世界是可怕的,真理匿跡,謬誤橫行,黑白不分。國家君不君,臣不臣;家庭父不父,子不子,夫妻反目,兄弟相殘;社會綱紀蕩盡,道德沉淪,世風日下,權(quán)和利成了生活的唯一主宰,一切行為和關(guān)系都以此為準則。一切秩序,一切法律全被破壞殆盡。

  《李爾王》就是伊麗莎白時代這一黑暗社會畫面的真實寫照,作者用人物的行為和語言,形象地描繪了已上升到極限的社會矛盾和階級壓迫,人民群眾悲慘絕望的生活境地,也為下層人民喊出了他們再也壓抑不住的憤怒和仇恨的心聲。李爾、瘋丐、小丑等人在狂風暴雨、雷電交加的荒野中縮成一團,忍饑受餓,無處藏身的景象,就是那一時代“到處是窮人”的流民圖,再現(xiàn)了勞動人民災難深重,凄慘可憐的生活圖景。這部劇不僅從故事情節(jié)、人物形象、思想特征方面充分反映了伊麗莎白時代的社會面貌和實質(zhì),就是在許多細節(jié)上也都是那一時代的真實再現(xiàn)。比如愛德伽裝成的瘋子湯姆,就是當時流傳的民間傳說中的人物,這種乞丐有著那個時代鮮明特征。第二幕第三場中愛德伽獨白中的一段就是當時流傳著的一首描寫這種乞丐生活的無名詩。劇中那些歌謠和民間傳說,也都描繪了那一時代的社會情況。另外從一些臺詞中,我們也能看到當時的習俗和風尚。例如葛羅斯特說的“最近這一些日蝕月蝕果然不是好兆頭”,愛德蒙說的“這些日蝕月蝕果然預兆著人士的紛爭”這一類話,也確實是當時發(fā)生過的自然現(xiàn)象,并在當時被看作兇兆,引起了人們惶惶不安和恐懼。

  《李爾王》不僅是一部家庭的悲劇,更是一部社會性的悲劇,和巨大的社會性毀滅力量相比,個人對悲劇的作用和影響大大減弱了,因為事情全部是朝著違背人的意愿的方向發(fā)展,無論你如何立身行事,總有一個死亡的結(jié)局在等待著你。莎士比亞借葛羅斯特之口高喊道:“他的罪名是正直!”這句警世名言是作者對不公道社會的抗議,它的深沉回音震動著伊麗莎白時代的人們,也震動著后世,同樣震動著我們的心靈。

【李爾王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李爾王讀后感05-17

《李爾王》讀后感06-19

《李爾王》的讀后感03-18

《李爾王》讀書心得07-14

李爾王讀書心得09-02

李爾王讀后感范文12-12

《李爾王》名著讀書心得04-26

《李爾王》讀后感12篇06-30

《李爾王》讀后感6篇09-23

《李爾王》讀后感(6篇)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