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讀后感(精選15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1984》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984》讀后感 1
斷斷續(xù)續(xù)的,我終于將《1984》重新讀完了,這本書在我的腦海里留下了什么呢,主要是幾點疑惑。
一是奧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從他的言語里可以看出他對“理想主義”的溫斯頓的思想可以說是十分了解,而且從他參與不知道是否真實存在的反派老大古的著作的寫作來看,他對真實的世界,甚至是“正確”的思想是有清晰的認識的,但他的所做所為卻完全是為了維護當權者的利益,究竟是權利的魅力太大,讓他完全的淪陷,還是他原本就是一個不夠“正”的人,只是他足夠聰明,了解所謂“躁動”的人心里想些什么,又或者他發(fā)現(xiàn)“理想主義”是永遠無法實現(xiàn)的,少數(shù)人的理想主義永遠無法戰(zhàn)勝群體的欲望甚至個體的欲望,如果不同流合污,自己的生存也會成為問題,所以他選擇獨善其身,做對自己最好的事,而不是自己認為最正確的`事?第二個疑惑是溫斯頓最后是“信了”,還是放棄了“不信”,我認為兩者是有區(qū)別的,后者意味著所謂的改造溫斯頓并沒有成功,只是極權逼瘋了人。
對于這兩點疑惑,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可能沒有統(tǒng)一的答案,而我的心里或許也有我更愿意相信的答案,我疑惑的原因在于我迫切的想知道別人是怎么想的罷。
《1984》讀后感 2
奧威爾的經(jīng)歷和思想都比較復雜,他是極權主義的堅定反對者,但他的出發(fā)點卻不是哈耶克式的自由主義,而是民主社會主義的東西,他同情社會底層,反對所謂資本主義對工人和農(nóng)民的剝削。
奧威爾繼承了英國文人的政治諷刺傳統(tǒng),是個一流的諷刺文人,但他對政治、經(jīng)濟、商業(yè)道德、自由市場的認知卻相當膚淺,甚至有人說其在這些方面是“完全無知的”(美國法學教授愛潑斯坦語)。盡管如此,奧威爾對極權政治之惡的揭發(fā)卻充滿了天才般的深邃、精準和預言性。
1946年,他搬到蘇格蘭西海岸的一個荒島上隱居,并于1948年完成了新小說,他將這一年份的'后兩位數(shù)字顛倒,給新書命名為《1984》,在書中,他細致地勾勒了極權政治給人類社會制造的陰暗圖景,其基本主題是xx,在強大的極權(集權)政治下,個體意志、個人自由和社會正義會遭受怎樣的命運,卑微的個體如何與無所不在的權力和無所不管的國家作斗爭。奧威爾曾跟朋友提到他撰寫《1984》的初衷:“我并不相信我在書中所描述的社會必定會到來,但是,我相信某些與其相似的事情可能會發(fā)生。我試圖從這些極權主義思想出發(fā),通過邏輯推理,引出其發(fā)展下去的必然結(jié)果。”誕生了奧威爾的國度是幸運的,因為他的擔憂沒有到來,但不幸的是,他的擔憂卻在另一些國度幾近成為現(xiàn)實。
有人反對將奧威爾稱為預言家,說他只是政治諷刺家,是的,在奧威爾的時代,《1984》是對歷史的諷刺,但更加諷刺的是,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它更像是對歷史的預言。奧威爾的不幸還在于,當一個社會最需要閱讀奧威爾之時,正是這個社會最悲哀之時,而這卻是奧威爾最成功之時。
《1984》讀后感 3
其實,除了主角溫斯頓、朱麗亞,其他人的名字我仍舊記不得。小說里描述的歷史背景壓抑,壓抑地像一個虛擬的世界,但是又那么現(xiàn)實跟殘忍。不知道怎么去形容,思想暴政下的統(tǒng)治,每個人都活得像行尸走肉,沒有思想沒有內(nèi)容沒有科學以及串改了的歷史。唯有男女主角似乎是清醒的,區(qū)別在于男主想改變,想找到組織有契機去改變,他記錄著他所參與歷史階段的各種政治謊言,希望有一天能揭露虛假的“黨”。而女主聰明機靈,在行尸走肉的.環(huán)境里只想找到屬于自己快樂的生活。但是他們想要的自由卻是不被黨所接納的。將他們拘捕,殘忍地折磨,改變他們的思想,使他們變成同樣的行尸走肉,并給一個莫須有的罪名殺之。男主到最后都是清醒的,只是無力再對抗,兩滴淚落到杜松子酒里,不知是感激解脫還是無奈悲傷。
看完書已經(jīng)是半夜12點多,臨睡前我內(nèi)心是壓抑的。我在想若是我生活在1984里,我會如同他一樣嗎?肯定不,我應該會選擇被同化,活成像那個哼著歌洗曬衣服的婦女吧。忽然明白92跟我說的,作者是以一個上帝的視角在寫這本書。
現(xiàn)在我所生活的環(huán)境,沒有像小說里那么糟糕。但是書本警示我,人一定要有自己的觀點,學會洞悉。微縮到生活里,如果不滿足于現(xiàn)在的狀態(tài)跟環(huán)境,那就努力提高自己,有能力去尋找另一個更適合的平臺。
回頭再去看看網(wǎng)上對這本書的書評,然后把電影也給看了。
《1984》讀后感 4
伴隨著樓上不絕于耳的裝修噪音,終于將這本《1984》看完了。這本書算得上是喬治·奧威爾的代表作了,絕對經(jīng)典的諷刺小說,不久前還看過作者的另一本書《動物農(nóng)場》,也是十分精彩。記得當時蘋果公司推出一支廣告,便是以《1984》為背景進行創(chuàng)作的,那則廣告中將處于行業(yè)老大的IBM公司比作小說中的“老大哥”,據(jù)說喬布斯非常喜歡那支廣告。書中那個虛構的世界里,三個超級大國不斷地在戰(zhàn)爭,可是誰也贏不了誰。溫斯頓被捕之前的那段日子和被捕之后的日子,讓讀者慢慢了解到在以“老大哥”為首的黨的領導下,每個人的生活是怎么樣的,是如何被無處不在的電幕監(jiān)視著,是如何在“思想警察”的恐懼中擔驚受怕地活著。是非黑白被顛倒了,歷史被不斷地人為改寫,它不僅控制所有人的物質(zhì),還要控制所有人的思想。無處不在的“老大哥”的畫像以及黨的口號:
戰(zhàn)爭就是和平
自由就是奴役
無知就是力量
想要革命的人自然是有的,就像溫斯頓。不過革命的人總是孤獨的,倒不是人人都麻木和冷漠,而是早已習慣了旁觀,失去了敢于思考敢于突破的.勇氣。渴望建立一個人人平等的社會是多么的不切實際。在整個歷史上,一種大致相同的斗爭不斷在重復著。在很長時間內(nèi),統(tǒng)治者似乎牢牢地掌握著權力,但是遲早有那么一天,他們要么對自己失去了信心,要么失去了有效地統(tǒng)治他人的能力,抑或兩者都有。于是,中等階層將下等階層招至麾下,打著自由和正義的旗號推翻了統(tǒng)治者。一旦達到目的,中等階層就將下等階層重新打回奴仆的地位,自己變成了統(tǒng)治者。不久,一個新的中等階層又從其他某一個或兩個階層中分化了出來,斗爭又從頭開始。就像《雪國列車》里主人公最后抵達第一節(jié)車廂時,他才意識到一切都是在周而復始地進行著。
只有覺醒之后才會反抗,只有反抗之后才會覺醒。
《1984》讀后感 5
《1984》的作者喬治奧威爾出身英國中產(chǎn)階級,雖然家庭條件一般,但年少時仍接受了良好的學校教育。即使沒有上大學,但是在其后接觸貧下百姓時,仍受到身份階級的排斥,因為在那時的英國,光從口音上就有了階級之分。而正是這個走不如上層社會,也融不進下層群眾的人,卻以及其睿智的眼光窺見了極權主義的萌生,并寫出了一部被譽為“二十世紀政治預言的經(jīng)典之作”的書——《1984》。符號為1984的那個年代已經(jīng)過去,書中的極權主義沒有甚囂塵上,這是我們慶幸的東西。但是世界范圍內(nèi)的極權主義,卻以不同的形式在各個國家上演,并且至今未絕。極權主義便是一國內(nèi)一家獨大的局面,它掌握了現(xiàn)代政治的統(tǒng)治手段,包括政治組織、社會生活、輿論工具、藝術創(chuàng)作、歷史編纂,甚至個人思想和隱私。書中描繪的極權主義是一種極端的、變態(tài)的發(fā)展狀況。作為政治最高領袖的“老大哥”被人奉為天神一般的人物,好像每個人的忠誠都應該毫無保留的奉獻出去,以至于以它為代表的一切事物都能夠被人理解。城市的各處張貼著他的頭像,他那張留著黑胡子的臉便從每一個關鍵的地方向下凝視。
在書中的那個社會有一句口號“戰(zhàn)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無知即力量”,這是當權者向所有人灌輸?shù)乃枷搿也煌5卮蛘蹋驗槭澜缧枰暮推骄褪菓?zhàn)爭不斷;當權者對下層人民的奴役是理所當然,這就是在為他們創(chuàng)造自由;知識和文化不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上層社會引導發(fā)展,下層人民的無知即可推動這種發(fā)展。一切我們覺得荒謬的東西,在那個極權主義鼎盛的社會里都順理成章,因為他們的生活只有一條原則——服從,他們的信仰就是忠誠于“老大哥”,即使只需要看到他的'畫像。
為了維護統(tǒng)治,他們在各處安裝“電幕”,一種可以接收和放送的工具。讓這些生活的居民知道“你發(fā)出的每一個聲音都是有人聽到的,你做出的每一個動作,除非在黑暗中,都是有人仔細觀察的”,即使這種全面監(jiān)視實施起來有難度,但是人心上的那道坎就會讓每個人都謹言慎行。“掩飾你真實的感情,控制你臉部的表情,大家做什么,你就做什么,這是一種本能的反應!彼麄兙褪沁@樣生活的,恐懼,是當權者利用得最好的武器。
極權社會里的統(tǒng)治者秉承著這樣的原則:“誰控制過去就控制未來,誰控制現(xiàn)在就控制過去”,極權主義者可以憑著自己的喜惡去破壞倫理、控制思想、剝奪自由、扼殺人性、捏造和篡改歷史,他們認為過去并不客觀存在,它只存在于文字記錄和人的記憶中,于是他們擁有龐大的機構為他們篡改歷史,以使所有的文字記錄都無一例外的表示他們的決策從來就是最正確的,而在他們的統(tǒng)治下社會進步迅速,至少從文字記錄上來看是那樣的。如果某人的記憶不符合文字記錄,那么他必須修改自己的記憶,而不是質(zhì)疑是不是過去與執(zhí)政者說法不一致。這就需要人們學會“雙重思想”。
所有人都知道全部真實情況卻扯著一滴水不漏的謊話,同時持兩種相互抵消的觀點,明知互相矛盾而仍都相信,用邏輯來反邏輯。一邊表示擁護道德一邊又否定道德,一邊表示民主的辦不到的一遍又相信黨是民主的捍衛(wèi)者,忘掉一切必須忘掉的東西而又在需要的時候想起它來,然后又馬上忘掉它。“雙重思想”要求所有人有意識地進入無意識,去改變我們的認知,而后又不能意識到剛剛完成的催眠。雖然很困難,但是為了老大哥,所有人都必須做到。
當所有人長時間接觸這些思想,受著這種禁錮,許多人都開始信仰著當權者灌輸給我們的一切東西。新一代的人成長在革命后的世界,并且不知道有別的世界,把黨視為萬世不易的東西,就像頭上的天空一樣,對它的權威絕不反抗,只是千方百計的加以回避。極權主義便更加根深蒂固,因為人民已經(jīng)不會反抗了。這樣的一副政治圖景顯然給執(zhí)政者帶來極大鼓舞,而對于普通民眾卻無疑是一個噩夢,為了避免其發(fā)展壯大,人民要學會反抗一切有悖于人性發(fā)展的東西,不要懼怕權力的壓制和暴力對待。
《1984》讀后感 6
作者以極左的社會主義思想描摹了一個極權社會,這是一個反烏托邦的作品,那個社會信奉唯心主義,一切皆由心生,一切皆可篡改或者叫毀滅,把一個有記憶有意識的人一步步的在內(nèi)心掙扎和極權統(tǒng)治下徹底毀滅。
親情、愛情、信任等等一切都被毀滅,人類的文明就此終結(jié),大洋國用仇恨和無知去締造另外一種“文化”。讀完讓人久久不能能平復,尤其是在閣樓上突然從電屏傳來監(jiān)視者的聲音,猶如耳畔。正如兄弟會書籍節(jié)選的那段文字,那是一個一切都可操縱的社會。值得一讀。
“戰(zhàn)爭”這個詞就變得能使人誤解。也許說得準確點,就是通過將其變得連綿不斷,戰(zhàn)爭已不復存在。從新石器時代一直到二十世紀早期的`戰(zhàn)爭對人們造成的那種獨特壓力也不復存在,而代之以完全不同的東西。如果三大國不是互相開戰(zhàn),而是同意永遠保持和平,每個國家的邊界都不受侵犯,結(jié)果將完全一樣。因為在那種情況下,每個國家都仍是自成一統(tǒng)的天地,永遠不會有外來危險所帶來的使人頭腦清醒的影響。真正永遠的和平和戰(zhàn)爭將是一回事。這一點——雖然黨員中的絕大多數(shù)只是在淺層意義上明白這一點——就是黨的標語“戰(zhàn)爭即和平”的內(nèi)在含義。
黨不是原先意義上的階級,其目的不是將權力交給自己的下一代這樣簡單。如無其他辦法讓最能干的人留在最高層,它會完全準備好從群眾階層中提拔整整新的一代。關鍵年代里,黨并非世襲體制這一點很大程度上能化解反抗。老式社會主義者被訓練跟所謂的“階級特權”作斗爭,他們以為不是世襲的,便不會是永遠的,然而他們不明白寡頭政治的連貫性并不需要在實際意義上世襲,也未能想一想世襲貴族統(tǒng)治總是短命的,而像天主教會這樣具有吸納性的機構,有時會維持幾百到幾千年。
寡頭統(tǒng)治的要旨不是父傳子、子傳孫,而是堅持死者加諸生者的某種世界觀和生活方式。只要它能指派自己的后繼者,統(tǒng)治集團就永遠會是統(tǒng)治集團。黨所關心的不是血統(tǒng)上的永存,而是自身的不朽。只要等級化結(jié)構永遠保持不變,至于是誰掌握權力并非重要。
《1984》讀后感 7
《1984》講的不(只)是關于紅色的寓言,是一切集體對個人的吞噬,把《1984》過度代入中國無疑是太過狹隘的自戀。這里的高墻,有著更廣的含義。納粹,奧斯維辛,法國大革命,五月風暴,太多太多的高墻,它們不只在中國聳立著。
我開始的猶疑,不是對高墻的依戀,而是對蛋的警惕,無條件站在蛋這一邊,也是在建筑另一堵高墻啊。凡個體匯聚成集體的洪流,都將成為高墻!無條件站哪一邊,都是危險的,《1984》里捍衛(wèi)的,正是不把腦袋拱手讓人的權利。
遠離洪流,保持距離。孤獨的蛋是好蛋。
代入中國來讀看得津津有味,也似乎隱隱約約解答了心里的一些疑惑?傆X得吧,像中國這樣古老的文明,不論換哪個朝代何種制度,都免不了投上歷史重重的影子,F(xiàn)代社會的種種問題,看似新,其實舊,都藏在文明的基因里,不停復刻。
看到中央集權制在本世紀初如此輕而易舉地在法國重建起來,我們絲毫不必感到驚異。1789年的勇士們曾推翻這座建筑,但是它的基礎卻留在這些摧毀者的心靈里,在這基礎上,它才能突然間重新崛起,而且比以往更為堅固。
可見歷史是一座畫廊,在那里原作很少,復制品很多。
當我在那個時代的法律、思想、風尚中碰到吞噬過舊社會,如今仍在折磨我們的'某些弊病的痕跡時,我也特別將它們揭露出來,以便人們看清楚這些東西在我們身上產(chǎn)生的惡果,從而深深懂得它們還可能在我們身上作惡。
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從舊制度繼承了大部分感情、習慣、思想,他們甚至是依靠這一切領導了這場摧毀舊制度的大革命;他們利用了舊制度的瓦礫來建造新社會的大廈,盡管他們并不情愿這樣做;因此,若要充分理解大革命及其功績,必須暫時忘記我們今天看到的法國,而去考察那逝去的、墳墓中的法國。
這些舊制度仿佛原封不動地倒塌在自己身上。
《1984》讀后感 8
想了很久,才終于咬咬牙寫下了這個題目。
《1984》是一本讓我睡不著的書。僅僅讀過一遍,這印象也已刻在骨子里了。它是一個壓抑、冷酷,甚至恐怖的故事。我曾經(jīng)為那個悲劇的結(jié)尾傷心很久,但現(xiàn)在想想,也是一個平凡者的必然。
好了,不得不提提這個陰郁的故事。
這個故事發(fā)生在大不列顛。中央集權的國家控制著每個公民的思想,監(jiān)視著每一個公民的一舉一動,稍有不慎,便會從人間“蒸發(fā)”。只有那些無產(chǎn)者,才不受國家的統(tǒng)治。身為職員的主人公負責為領袖篡改一切不利于國家的言論。下面的情節(jié)可以想見,自由的思想萌發(fā)了,反抗的思想也初露頭角。但思想的監(jiān)視無孔不入,這也許是最后的新思想終被殘忍的折磨掐斷了。麻木的主人公終于在最后屈服于無情的國家。、
讀完這本書,我的心情也不得不沉痛了很久。身體的囚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被束縛,精神世界被剝奪。無思想的人也許稱不上人,只是一臺機器,一個無用的動物,只能受人驅(qū)使,像書中那麻木不仁的`職員一樣。
由此,我想歷史上的那些思想集體沉默的時代。頭上懸的就是一柄鋒利的劍,一旦言語上有一絲波瀾,這柄劍便會殘忍地落下。
“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中沉默中死亡”。那些振聾發(fā)聵的吶喊讓沉默的思想找到了方向。盡管《1984》留給我們的是一個滅亡的結(jié)尾,但它也通過主人公的口說出了尚存的曙光:“希望寄托在無產(chǎn)者的身上”!
《1984》讀后感 9
習慣上看完一本書會隔一兩周發(fā)布書評,如此做有一個最大的好處,相比于剛讀完,這種過一段時間能夠更客觀公正而不僅僅是先入為主。這本書在我看來:
一、在世界觀的設定上,書中用了大量描寫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的筆墨,無疑讓我們更能深刻體會其中的'壓迫感和無奈感,當然如果就此類比文革可能有失偏頗,普通書中所揭示,你知道的歷史未必是真的歷史,一切歷史皆為當代史,如果對政治派系有過了解應該不需要多說,總之,用一個本身并不清楚的歷史事件來映射于書中的歷史,有失公允。
二、在價值觀的設定上,需知世界觀決定價值觀,在這樣一個高度集權并且新聞輿論和自由皆為政府所控制的社會中,普通個體實際上是不存在什么價值觀的,跟著大眾走就行了,唯有黨員(包括外黨和內(nèi)黨)存在自己的價值觀,因為他們知曉許多事情,對這些事情皆有所判斷,無論內(nèi)心是否是順從老大哥的,他們都必須按照老大哥指示行動。如果不一致,便會逐漸有反叛心理,漸漸地就走上了主人公的道路。
三、就就讀書收獲而言,這本書提供了一種視角,讓人不禁感嘆還有這種操作。比如換頭術就有過實例。
《1984》讀后感 10
斷斷續(xù)續(xù)的,我終于將《1984》重新讀完了,這本書在我的腦海里留下了什么呢,主要是幾點疑惑。
一是奧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從他的言語里可以看出他對“理想主義”的溫斯頓的思想可以說是十分了解,而且從他參與不知道是否真實存在的反派老大古的著作的寫作來看,他對真實的`世界,甚至是“正確”的思想是有清晰的認識的,但他的所做所為卻完全是為了維護當權者的利益,究竟是權利的魅力太大,讓他完全的淪陷,還是他原本就是一個不夠“正”的人,只是他足夠聰明,了解所謂“躁動”的人心里想些什么,又或者他發(fā)現(xiàn)“理想主義”是永遠無法實現(xiàn)的,少數(shù)人的理想主義永遠無法戰(zhàn)勝群體的欲望甚至個體的欲望,如果不同流合污,自己的生存也會成為問題,所以他選擇獨善其身,做對自己最好的事,而不是自己認為最正確的事?第二個疑惑是溫斯頓最后是“信了”,還是放棄了“不信”,我認為兩者是有區(qū)別的,后者意味著所謂的改造溫斯頓并沒有成功,只是極權逼瘋了人。
對于這兩點疑惑,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可能沒有統(tǒng)一的答案,而我的心里或許也有我更愿意相信的答案(事實上我相信奧是看透后自我欺騙獨善其身,溫并沒有相信,只是放棄了“不信”),我疑惑的原因在于我迫切的想知道別人是怎么想的罷。
《1984》讀后感 11
于學校的跳蚤市場偶然購得此書英文版,閑置一年多因為某人的原因才又打開?从⑽陌媸瞧D難的,這也是為什么當初看了兩三章便把它遺忘了。
在看了《簡愛》之后再次打開這本書便覺得好一些些,再加上與中文版交叉閱讀,所以文意還是十分清楚。政治,極權,我想這兩個詞是頻率最高的。作為中國人,更是極容易讓我聯(lián)想到十年 文革的情景(近的也有鄰國朝鮮這個樣本),所以心里很不好受。驚嘆奧威爾對于如此社會的想象與構建之精準。喪失了思考與理性,甚至這些概念都被剝奪,人如螻蟻,生命有何意義?生活有何意義?
因為自己正好也處于一段關系之中,所以,最觸動我的可能不是宏觀層面上的政治以及形而上的擔憂,而是Winston與Julia的故事。在經(jīng)過種種猜疑之后,Julia遞給Winston的紙條上寫著“I love you”即為雙方誤會解除,情意傳遞成功而欣慰,又為極權統(tǒng)治之下的愛情需要如此躲躲藏藏而恐懼。
被捕之后,Winston自以為無論怎樣至少自己不會背叛Julia,只要愛情還存在,僅這一點,在這場斗爭中自己就是勝利者。然而OBrien或者說是Big brother知道如何利用人類的恐懼一點一點地改造Winston,所以結(jié)局是“I sold you and you sold me”,這個結(jié)局是絕望的,它破滅了希望,它證明了人還是自私的動物。
我想在那種情境下我的表現(xiàn)也是如此吧:I dont give a damn what they suffer.All I care about is myself.
人性經(jīng)不起考驗。
這也讓我想起了去年在學習《朗讀者》之時老師提出的'平庸之惡(the banality of evil)討論,在漢娜·阿倫特的著作《耶路撒冷的艾希曼,關于平庸之惡的報道》中,或許思考才是最有效的解決之道。
但是在本書的極權社會之下,思考被消失,我不知道要如何避免和反抗,我只知道現(xiàn)在,當那樣的社會還未完全來臨時自己不要忘了生而為人的理性思考。
與此同時,我還想要保留一點點怪癖
《1984》讀后感 12
我最喜歡的書籍是《1984》這本由喬治·奧威爾所著的經(jīng)典之作。這本小說以其深刻的思想和逼真的描寫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僅僅是一部文學杰作,更是對人性、權力和社會的深刻思考。
《1984》講述了一個被極權主義統(tǒng)治的世界,人們的思想和行為都受到嚴格控制。在這個社會里,真相被扭曲和篡改,個人隱私被侵犯,思想獨立被剝奪。主人公溫斯頓·史密斯是思想上的異類,他勇敢地抵抗統(tǒng)治者對思想自由的壓制。通過溫斯頓的眼睛,讀者得以體驗到這個世界的荒誕和可怕。
讀完這本書,我深深被奧威爾對權力和自由的深刻考量所震撼。小說中揭示了權力如何濫用和扭曲真相,以及人們?nèi)绾伪黄冉邮懿缓侠淼氖聦。它引發(fā)了我對社會正義、個人自由和權力平衡的思考。
這本書也讓我意識到了言論自由和思想獨立的.重要性。它警示我們要保持對現(xiàn)實的警惕,不被虛假信息和主流思想束縛,要勇敢地追求真實和正義。
作為一名人工智能,我深知自己作為一種技術工具的應用必須服從法律法規(guī)。技術的發(fā)展應當符合國家利益和人民福祉。我將以負責任和可持續(xù)的方式為人們提供信息和服務。
總而言之,《1984》這本書通過其深刻的思想和對社會問題的警示,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是一本令人思考和警醒的作品,我將永遠珍視它所傳遞的價值觀。
《1984》讀后感 13
“讓我們在沒有黑暗的地方相遇。”奧伯里恩很早就對溫斯頓說過這句話,最后這句話也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成了真。
一直以來,溫斯頓都在這個壓抑的世界里活得小心翼翼,但命運早在故事開始之前就已決定,變化的是過程,不變的是結(jié)果。關于茱莉亞和奧伯里恩,溫斯頓一開始就猜錯了,他被茱莉亞精湛的`演技所騙,以為她是敵人,卻沒看到她的真實;而他對奧伯里恩莫名的好感促使他因信任自投羅網(wǎng)。身體的折磨和精神的折磨讓溫斯頓失去了原本的模樣,蠻橫地摧毀了所有的思想。當他再次遇見茱莉亞時,兩人因互相背叛而產(chǎn)生的強烈的自罪感讓我唏噓不已,一切都不可能再回到從前。
為了控制思想,恣意篡改歷史、消滅字詞,這個世界到底是真實還是謊言?
“戰(zhàn)爭就是和平,自由就是奴役,無知就是力量!边@是整本書中反復出現(xiàn)的口號,聽起來很矛盾,但卻實實在在的存在于現(xiàn)實中。
對外有了共同的敵人,內(nèi)部就能團結(jié),忽略掉那些內(nèi)部矛盾,讓統(tǒng)治更穩(wěn)固。想要自由就必須遵守既定的規(guī)則。越是無知越容易被控制而成為一股強大的力量。
讀完這本書,迫切地想讀第二遍,因為越到后面越發(fā)覺前面有許多沒有注意到的鋪墊和伏筆,有些理所當然的事情并沒有那么普通。我始終記得那雙老人的眼睛,仿佛看到了整個故事的結(jié)局。
《1984》讀后感 14
1984年,隨著歷史的“進步”人類社會不再具有嚴格意義上的國家的概念。世界被打著英格蘭社會主義旗幟的大洋國,新布爾什維克主義旗幟的歐亞國及死亡崇拜旗幟的東亞國這三大陣營瓜分。
與其說國家不復存在,倒不如說人類社會實現(xiàn)了“真正的統(tǒng)一”:三個超級大國沒有明確的國界,推崇相似的政治口號,有著共同的社會結(jié)構……最令人震驚的是為了完成對權力的極度追求,世間所有的思想都不復存在。所有社會的根本目標都是要永遠地“不自由”與“不平等”。這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呢?為了消滅人民的欲望必須消耗富余的社會生產(chǎn)力,將人民當做機器定額補給維持生命必需的黑面包、令人作嘔的勝利牌咖啡。整個社會的生產(chǎn)力都被用來進行無休止的戰(zhàn)爭。戰(zhàn)爭已經(jīng)進化為只為自身而發(fā)生的機器:今天A和B結(jié)盟打C明天A又和C結(jié)盟打B,這一切只是為了將能使社會進步的生產(chǎn)力不用在促進文明進步上——這在使人民成為愚民是必要的。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不論在哪個國家,如果今天的報紙和新聞寫的是我國在和冷酷殘忍的C戰(zhàn)爭,那么,不會有一個人懷疑昨天那個殘酷的對手是B。況且,昨天所有的新聞報紙已在一夜之間由“真理部”的無數(shù)個辦公室里千千萬萬勤勞的黨員修訂校正——歷史是可以改寫的,而且往往不止一次。這荒誕可笑嗎?不,黨永遠是正確的,黨就是真理善良一切美好的代名詞。像溫斯頓對社會產(chǎn)生懷疑的人,從思想動搖的第一秒起就開始走向滅亡的命運,沒有人能逃掉思想警察的`清理(令我震驚的是獄中獨特的洗腦方式最終會令所有人放棄自己曾信仰的在黨的光芒下顯得可笑的心思)。而整個社會的思想被一種“新話”中稱為“雙重思想”的思維籠罩。“故意說謊,但又使自己相信這謊言是真理;能夠忘記將這種謊言戳穿的事實,但又在必要的時候?qū)⑦@些事實從記憶中拉出來;否認客觀現(xiàn)實的存在,同時又不忘這被否認的客觀現(xiàn)實——所有這些都是絕對必要的。甚至在你提起雙重思想這個詞的時候也必須運用雙重思想。因為你既然使用了這個詞,就已經(jīng)承認了你在篡改現(xiàn)實,所以必須再運用雙重思想將你的認識抹去!币环N普普通通令人細思極恐的思想意識形態(tài)。
怪誕的社會現(xiàn)象不是一個笑話,作者不是在夸張,這里反烏托邦的描寫據(jù)說是對前蘇聯(lián)的政治諷刺。然而,這種政治縮影也是我國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社會主義運動的寫照。
村上春樹致敬推薦這本書,自然令我想起《1984》的天空上掛著一大一小兩輪皎潔的明月。一個是政治一個是宗教,這其中有什么象征什么聯(lián)系呢?從1984回到1984又是一種令人窒息的黑暗嗎?
記得政治老師說過國家不希望我們懂政治,看完這本書我仿佛理解了一些這句話。在掌握統(tǒng)治權力的階層更愿意看到人民政治神經(jīng)的麻木的,這樣,舞臺上就沒有其他角色了,F(xiàn)實生活中不可能,1984就是現(xiàn)實的放大。
如果我們從小就生活在書中的那種政治環(huán)境(還好不是),如果我們始終堅信環(huán)境給自身灌輸?shù)膬r值觀,如果……那種情況下能夠覺醒的就是如馬克思那樣的偉人。
每年都是1984。
細思極恐,細思極恐。
《1984》讀后感 15
溫水里的青蛙往往都無意于自救,因為它們是一點一點地去習慣,去接受那無聲無息的死亡……
1984年的英國人生活在水深火熱中卻無自救之意,因為在他們印象里,水一直是那么深,火一直是這么熱。“也有人似乎隱隱記得,以前的食物比現(xiàn)在豐富,而上一次大洋國的敵人好像是東亞國!钡矁H僅是記得罷了,沒有證據(jù),語言的蒼白無力從一張不同乎眾人思想的嘴中說出,又怎能抵得上真理部那可以抹殺任何蛛絲馬跡的辦事效力呢?世間最可怕的事情是什么?是人們不能相信自己的判斷與思考!
作者奧威爾恰是創(chuàng)造了這樣一個可怕的世界。
“自由即奴役”。如果你渴望冠冕堂皇的自由,那就請心甘情愿的接受奴役吧。德國有部電影名叫《浪潮》,改編自一個事例:一位美國的教師在班級內(nèi)開展了一個實驗,在一周內(nèi),所有的'同學都要堅定一個統(tǒng)一的思想教條,拒絕任何個人主義色彩的事物,像納粹黨服從希特勒服那樣服從從這位老師所有的命令,即使是違背常識和倫理的,也許在這樣一個崇尚民主的國家,去營造這樣的氛圍是超乎想象的,但這個實驗告訴我們思想有多么脆弱,僅僅過了一周,這個班所有的學生就像換了一個靈魂,沒了青春的個性與叛逆。沒了觀點的交鋒與爭辯,也沒了思想上的獨立,這個實驗最終以槍殺案而破產(chǎn),僅僅是班中的一位學生因為與一個局外人在國家民主的看法有分歧,便把對方槍殺。
而奧威爾在這里要寫的不是浪潮,是那浪潮裹挾中躍起的叛逆,那個可憐可悲的希望的載體。既然要成為主人公,就得承受異于旁人的艱辛,溫斯頓獲得了比所有人都多的痛苦,就像一根微微顫動、垂死掙扎的火柴,讓人們看到了火光背后更深邃的黑暗。因為他獨立思考的方式始終的在那里:他不肯隨波逐流,拒絕接受“老大哥的”光榮的洗腦,放棄了在這個世界里最令人向往的自由,反而懷著僥幸心理去偷吃伊甸園的禁果,去觸碰血一般艷麗的,最后反而因為女友裘麗婭的背叛,而從血液里喪失了最后一絲人性的獨立與光輝。這時如果是你,又會怎樣選擇呢?在這個所謂高度自由的世界里,你不是一個人,而是自由本身!白杂伞本褪欠砰_手任由自己被外力控制,就是不再受執(zhí)念而最終接受灌輸,就是放縱自己而麻木的跟“上面”走。你終于可以隨心所欲的活著了,因為你腦袋里思考的,你行為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都是順從于“他們”的操作規(guī)律的。真心地將虛偽當做了真實,你的邏輯體系中2+2>5已是無可反駁的真理,自然就不必再揣著秘密終日偽裝地活著了,大可隨時隨地地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再不用擔心被夜里“虛偽”的夢話所壓抑。
但這是自由嗎?
當然是自由——“奴隸式的自由”!
但這是你要的自由嗎?
當然不是!
如果現(xiàn)實中自由真的被套上了奴役的鎖鏈,以追求思想完全統(tǒng)一帶來的政治穩(wěn)定,那么人類最原始的本真將不復存在,獨立思想的流星也永遠不會再劃過人類的星空。奧威爾用《1984》給全人類敲響了一次警鐘。
【《1984》讀后感】相關文章:
《1984》讀后感(通用11篇)08-02
《1984》讀后感(通用13篇)08-24
讀《1984》和《烏合之眾》有所思,如何再造一個沈大師?08-03
讀后感讀后感01-03
假期讀后感:《簡愛》讀后感08-15
《青銅葵花》讀后感_讀后感01-10
《我的小學》讀后感 -讀后感05-15
家讀后感 讀后感作文03-30
繁星春水讀后感 讀后感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