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心聲》讀后感4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心聲》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心聲》讀后感1
《心聲》是當代女作家黃蓓佳的作品。這篇兒童小說通過與萬卡有著相似命運的小學生李京京要求在語文公開課上朗讀課文《萬卡》而遭到老師拒絕的故事,揭示了當前社會生活和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令人深思的問題。從課程學的視角對《心聲》進行解讀和分析,小說內容從多個側面體現(xiàn)的豐富的課程理念也值得每個教育工作者進行深入的思考。
一、教師要關愛所有學生,尊重個性差異。
李京京從小跟爺爺在鄉(xiāng)下長大;因為與父母長期分離,回到城里后,與父母在思想感情上格格不入;父母吵架,自己遭打,更使他與父母貌合神離。這種非同尋常的身世和經(jīng)歷使李京京形成了與其他同學有明顯差異的個性:對老師想說什么,卻只是“不安地扭動著身子,眼巴巴地望著”,即使說了也是“結結巴巴”的;同學讀書有誤,他也只是“在心里說,不是這樣的”,雖然最后說了出來,也感覺自己“有點兒發(fā)窘”;不同意別人的意見,卻只是“固執(zhí)地嘟囔著”;別人的一言一行甚至是一種神情都會讓他“紅著臉”、“垂著頭”?傊,這是一個沉郁、執(zhí)著又有些須心理障礙的小學生形象。
課文中,老師極為重視對“優(yōu)秀學生”的教育,并給予了他們過多的機會。在教學中充分重視優(yōu)秀學生在學習中的帶頭作用,是對的;但實際情況是,教師對更多的學生指導和關心不夠,對像李京京這樣有“問題”的學生常常忽視。小說《萬卡》引起了李京京強烈的共鳴,他要以此發(fā)泄心中的郁悶,所以他對朗讀課文無比執(zhí)著。但是,老師對他動輒“呵斥”、“不滿地盯住他”、“皺起眉頭”,最后以他嗓音不好為理由拒絕了他的要求。我們也許不能給程老師扣上歧視差生的罪名,但這種做法嚴重地打擊了李京京的學習積極性,挫傷了他們的進取心和自尊心,并使他再次感到現(xiàn)實生活的不如意和壓抑。這對類似李京京的學生的心理成長產(chǎn)生了嚴重的負面作用。
程老師的做法警醒我們:我們所從事的教育不是精英教育,不是純粹培養(yǎng)一批尖子學生,我們的教育是大眾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素質教育。每個教師不能只見幾個優(yōu)秀學生而忽視更多的教育對象,要關愛所有學生,尤其要關愛后進生;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特別要尊重那些因特殊環(huán)境而形成獨特個性的每個學生,并給予他們以更多的呵護,溫暖他們的心靈,激勵他們的意志。
二、教學要回溯生活,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
李京京的身世與同時代的兒童不一樣,他與萬卡有太多的相似:都是從小與爺爺一起生活,都是從小就缺少父愛和母愛,都與農(nóng)村小朋友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并一直想念著她,都盼望爺爺哪天來看看他或接他回家。對于李京京而言,這種獨特的生活經(jīng)歷所產(chǎn)生的體驗是其他同學所不具備的寶貴的學習資源,這使他在閱讀《萬卡》時心里產(chǎn)生深深的共鳴,雖然嗓子有點沙啞,但充滿感情,不知不覺中“魂兒都抓走了”,并征服了大家,以致程老師聽了李京京的朗讀后說話也“聲音發(fā)顫”。
對于程老師而言,李京京獨特的生活經(jīng)歷是一種有待開發(fā)的極富價值的教學資源,教師可以通過預先的調查了解,組織學生關注李京京的家庭,關注他的遭遇,讓在父母呵護下的孩子關注這樣不和睦、甚至離異的家庭給相同年齡段的孩子帶來的傷害,讓他們了解別的孩子的家庭、生活,使這種寶貴的教學資源得以充分的開發(fā),并進行有效的整合和運用,使之得以共享。有李京京這樣家庭遭遇的學生可能在實際生活中是少數(shù),但是反映出來的問題,在生活中是有普遍性的。少年心理易受影響,尤其是面對和自己生活體驗哪怕是有一點點相似感覺的經(jīng)歷,我們可以采用多種手段調動學生中的各種生活儲備,激發(fā)他們的內心情感,使他們的學習置于真實的生活情景中。只有回溯生活,緊密結合學生生活的直接經(jīng)驗,才能讓學生在學習中有切身的體驗,才能讓學生產(chǎn)生切切實實的審美感受。
學生學習的過程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的過程,這種生成是由內向外的生成,而不是由外向內的灌輸,其基礎是學生原有的知識經(jīng)驗,這種知識經(jīng)驗是教學活動的起點。所以,教學必須回溯生活,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從而使教學活動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經(jīng)驗基礎之上,使學生的知識經(jīng)驗成為教學的資源。
三、要堅持以人為本,充分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個學生的發(fā)展”,這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教學觀。國內外許多學者已精辟地闡述了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是認識主體和發(fā)展主體的思想,強調了課程實施中以學生為主體的重要性,反對以教師為教學的中心,反對以教案為本位。因此,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任務。 “以人為本”還包括尊重學生的獨特差異,為不同學力的學生提供合適的學習支持,使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嘗試。
《心聲》中程老師的教學完全違背了以人為本的原則。從她的教學預設來說,她的設計不是來自于學生,可以說,完全忽略了學生因素。須知學生的真實狀態(tài)是決定課堂教學一切活動的出發(fā)點,而且這些學生又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有著其特殊的年齡特征和心理需求,這決定了教師在備課時必須發(fā)現(xiàn)學生的需求,做到有的放矢。
從程老師的課堂教學來看,課文的朗讀是一種指定的朗讀,而不是基于學生自主意識基礎上的朗讀;朗讀的指定是以學生平時的學習成績?yōu)闃藴,根本沒有考慮學生獨特的生活體驗這個因素;朗讀過程中“其他同學動都不動”、“全班都沒有人舉手”則是“事先說好了的”,是教師一人操縱的結果。這完全是一種教師中心論的教學,根本漠視了學生的存在,更談不上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了。這樣的課堂里,學生的全部任務就是順著教師的思路,配合完成教案中設計的教學程序,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這種教學學生哪有自主性可言。
以人為本的理念是否得以落實,要看學生的主體作用是否得以發(fā)揮,學習習慣、學習意識、學習態(tài)度、學習品質等方面的素質是否得以提高,但同時也要關注教學細節(jié),如是否拖堂。許多教師認為拖堂無關緊要,“總喜歡拖那么幾分鐘,好象這樣就能讓全班都考一百分似的”,以為這是對學生負責的表現(xiàn)。殊不知課間10分鐘休息對學生進行身體和心理的調節(jié)、對其綜合素質的發(fā)展至關重要,同時,教師保證學生課間的休息,也是對學生基本權利的尊重。
四、教學需要智慧,教師須不斷在實踐中進行反思。
教學需要預設,沒有預設就沒有教學。我們多少年來追求的是循著課前精心設計的程序牽著學生去接受一個又一個結論,不允許課堂教學出現(xiàn)意外和“錯誤”,教師不敢越“案”半步。事實上,新課程理念的課堂教學中隨時會出現(xiàn)預設之外的意外和驚奇,教學也有可能因此充滿生機和魅力,所以,我們更需要把握復雜多變的教學情境和問題,處理教學中預設與生成的關系,這需要教師具備較高的教學智慧。
《心聲》表現(xiàn)的教學情景中,程老師面臨著兩次意外。第二次的處理應該說是正確的:李京京幾乎把別人的一段也念完了,打破了教師的預設,程老師臨時改變主意,讓他把剩下的課文全部讀完,這樣才能使這堂公開課有可能取得成功。但第一次意外發(fā)生后程老師的表現(xiàn)卻顯示了她的教學應變能力的嚴重缺乏:公開課開始,出人意料地有學生怯場,而學生的怯場又導致了老師的怯場,“臉上有點發(fā)白”,“有點慌亂”,手足無措,幸虧李京京舉手請讀,要不然不知會出現(xiàn)何種局面。
科學而藝術地把握好復雜多變的教學情境和問題并處理好教學中預設與生成的關系,需要教師把教學過程考慮得細一點,把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估計得充分一點,多一些事前的準備,但更需要教師具備較高的教學智慧。這需要教師在實踐基礎上進行充分而深刻的反思,在反思的基礎上積累經(jīng)驗,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應變能力并最終形成教學智慧。
在實際的課堂觀察中我們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那些善于反思、經(jīng)驗豐富的教師往往能從容不迫、游刃有余地處理教學中的“突發(fā)事件”,并進一步把這些“突發(fā)事件”生成為重要的教學資源,產(chǎn)生意想不到、預設不到的教學效果。但我們也注意到,當類似的“突發(fā)事件”出現(xiàn)在缺乏經(jīng)驗的教師的面前時,他們往往手足無措,預設的目標、內容、步驟也被這種“突發(fā)事件”打亂,更不能抓住機遇,自然而富有創(chuàng)新地生成了。因此,在理論指導下進行實踐反思并積累經(jīng)驗,是每個教師培育高超的教學智慧進而把自己培養(yǎng)成智慧型教師的必由之路。
少年兒童是祖國的花朵,老師是培育這些花朵的辛勤的園丁。一位合格的老師,是能公平、平等的對待每一位學生、給予每個學生相同的關愛和發(fā)展機會的。然而,把并不是所有的老師都能做到這些的!缎穆暋分,李京京要求在公開課上朗讀課文,可他被老師以“嗓子沙啞”為由拒絕了。他非常傷心、難過,想到自己的遭遇竟與課文中的“凡卡”極為相似,不由得悲從中來,他的心與凡卡的心產(chǎn)生了共鳴。最后,在公開課上,李京京偶然地得到了機會,并聲情并茂的朗讀了課文。
作為一位老師,就不應該對學生存有偏見,應該客觀、公平的對待每一個學生,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孩子、朋友,關心他們、愛護他們、體諒他們、幫助他們,甚至關愛他們勝于愛自己。如果每位老師都能夠做到尊重學生、關愛學生,那么,又怎么會出現(xiàn)老師體罰學生、學生頂撞老師等等諸如此類的事件呢?
我想,老師和學生之間是不是太缺乏溝通了呢?我們不妨“換位思考”:做學生的,多體諒體諒老師;做老師的,應尊重學生、關心學生!白鹬貙W生”,從何說起呢?有時候,聽取了學生的意見和建議,改正自己教學中的不足,那便是尊重;有時候,把自己當作是學生的朋友,與學生在一起,談天說地,沒有一絲隔閡,把他們看作是可以交心的知己,那也是尊重;有時候,贊同一個學生讀獨到的見解,那也是尊重;有時候,給學生一個“展現(xiàn)自我”的機會,那同樣是尊重。老師應該尊重學生,給學生一個機會,同樣,也是給自己一個機會!缎穆暋防锏某汤蠋,為什么一開始就不給京京一次機會呢?主要原因還是對學生不能公正、平等地對待。要是她能夠給每個學生相同的機會、相同的愛,靜靜也不會如此悲傷了。
“老師,給我一次機會吧!”不知有多少學生的心中蕩漾著這句話,希望老師能夠給自己一個表現(xiàn)的機會。但愿所有的老師,面對這些舉著小手的孩子們,給予他們一份愛——一個機會,叫出他們的名字。
《心聲》讀后感2
今天我們學了當代女作家——黃蓓佳的作品,是選自《兒童時代——心聲》。當我學習后感受萬分。
這篇作文的主人公是李京京,這篇作文的主要內容是寫京京讀了《萬卡》的故事后深深被吸引住了,勾起他對往事的深深懷念,他多么想在課堂上滿懷感情地朗讀這篇課文,可是老師卻說他“嗓音沙啞”,拒絕了他的請求。在公開課上,京京還是抑制不住地舉起了手……
文中的京京給我印象十分深刻,他很大膽,即使知道老師可能不會叫他還積極舉手,最后他成功了。我很佩服他,因為他勇于表達自己的意愿,上課積極舉手發(fā)言,這也是我想要的。我的學校是給不好的學校,在那讀的.人大多數(shù)都是不太愛讀書的人,要不就是讀書不棒的人。特別是我被安排在一個不好的班,并不是我當時考試不好是運氣不好。
因為當時不能弄快慢班,所以每給班的安差一些讀書一般般和很多讀書不好的人,當然也有安排一兩個讀書棒一點的,因為我們學校不好所以讀書好的人較少。所以在我們學校的學習風貌不是很好,上課時即使是讀書棒的人都沒有人舉手發(fā)言更別說是讀書一般般的人啦!這是由于上課時舉手就會被一些同學私下議論想出風頭,博老師開心等這些話,所以沒人敢舉手發(fā)言。有時我真的很想舉手但還是沒有這個勇氣。京京就不同了,他克服心里的置疑,不怕被同學恥笑,敢于舉手。我一定要學他的勇氣,畢竟他只有9歲而我比他大多了我不能比他差!
京京之所以被萬卡吸引是因為題目的爺爺一樣是遠離題目,很少見到面的。不過無論是萬卡還是京京,但題目畢竟比我幸福,因為題目的爺爺只是在別的地方少見面而且,題目還有機會給他寫信,但我不行。我的爺爺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爺爺從小就很疼我所以我很想念他,我連給他寫信的機會都沒有,所以他們兩個都比我幸運。在我小時候很傻,常聽人家說想給死人弄什么東西就燒給他,我還信以為真,試過好幾次把信寫完后燒掉,因為這樣爺爺就能看見,到我長大了就沒再干這種傻事了。我是很想念爺爺啊!
這篇作文給我的感慨真的很多,希望有很多人去看一下,很好看的。
《心聲》讀后感3
并非上綱上線,也不想聳人聽聞,讀黃蓓佳的小說《心聲》,我的確感受到一股痕跡不彰卻又無孔不入的冷暴力。
小說的主人公,一個名叫李京京的小學生可憐巴巴地渴望能在區(qū)級公開課上讀上一段課文,卻被程老師以一句“你的嗓子沙啞得厲害,念不好”輕描淡寫而又十分武斷地拒絕了。這種以經(jīng)驗支撐、以權威自詡,卻膚淺不堪、有失公允的想法,現(xiàn)實生活中還少嗎?不錯,嗓子好的確是讀得好的充分條件,但卻不是必要條件,因為這里面還有音量的控制、節(jié)奏的把握、情感表達的處理、朗讀者自身生命激情的注入等一系列因素,而后者恰恰是最為重要的。連小京京都懷疑:“朗讀課文難道一定要唱歌的嗓子嗎?”教師還理直氣壯地貫徹自己謬誤的想法,這不是冷暴力又是什么?
靠想當然將學生學習的熱情、興趣、尊嚴“斬立決”的現(xiàn)象,在當下的教育生活中不是依舊在肆無忌憚地蔓延嗎?比如,按學生成績的好壞排座位;教學時只講和中高考考點有關的內容,對學生的其他疑問一概不管;對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如春天般的溫暖,對基礎薄弱的學生如寒冬般的冷酷……從這個角度講,程老師的拒絕帶有一定的隱喻特征,折射了教育冷暴力的專斷與普遍。
程老師的決絕底氣十足,關鍵是將這次公開課上的朗讀和學校的榮譽緊密聯(lián)系在了一起。學生朗讀得好,可以彰顯教師的教學功力與實力,也順帶提升一下學校的美譽度、知名度,如此至關重要的大事豈能兒戲,豈能草率?于是,犧牲一個孩子正常、合理的訴求,也就沒有什么大不了的。于是,讓學優(yōu)生上場,甚至提前預演到說什么話、做什么動作都有細密的規(guī)定,也就成了見怪不怪的事情了。程老師囑咐林蓉、趙小楨、周海等6人分別讀那些段落,堪稱是中國公開課教學虛假、做作形象的寫真。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打著集體榮譽的旗幟,引導學生對上面來的督察說假話等現(xiàn)象,可謂與此同質!
公開課開始了,“很多同學心里慌得不行,眼睛也不敢朝黑板看”,程老師倒是不怕,打開課本就開始講課。“先講契訶夫的生平、成就,再挑出幾個生字、生詞教了幾遍……”生平——成就——生詞——朗讀,再添上“分析講解”“布置作業(yè)”等環(huán)節(jié),完全是一套陳舊、腐朽,缺乏個性創(chuàng)造的教育成規(guī)。這樣的課,倘若有參考書在手,連一個普通學生也能勝任,更遑論接受過專業(yè)訓練的教師呢?“共識性”的內容,大可讓學生去預習、自學,教師需要的是科學而藝術地表現(xiàn)“獨識性”的內容,即引領學生對文本進行個性化的消化與開發(fā),從而盡享生命融合的審美愉悅。這才是真正的有效性教學,這才是真正的人文關懷。
形象鮮明,意蘊豐富,語言優(yōu)美,極具美學價值的作品,為什么一經(jīng)教師講解,就變得面目可憎、索然無味?和程老師這種大卸八塊、遠離探尋人物內心世界、遠離叩問人類生存意義的教學方式,不能說沒有一點關系。依靠教育教學的成規(guī)滑行,不懂批判,不懂突破,教學是省事、省心、省力了,可是自我提升、自我發(fā)展,學生的言語人格、言語生命力的牧養(yǎng)和熏染,也一并省了,這不是在認認真真地屠戮學生對語文學科的興趣、熱情,又是什么?
古人說:“經(jīng)師易遇,人師難遭!倍创┑恼恰凹寂c道”的關系,倘若只關注教學之技的傳授,甚至連“技”也談不上,只是照本宣科,再佐以狹隘的功利主義思想,完全忽略教育大道的探求、自我生命的在場,人就只能異化為傳聲筒、學舌鸚鵡、教學機器,自救尚且乏力,更遑論度人?米蘭·昆德拉說得更絕:“藝術以對抗時代的進步而獲得它自身的進步!逼鋵崳逃螄L不是如此呢?在主流的教學方式中浸泡久了,就像溫水中的那只青蛙,早已失卻躍出的沖動,還談什么呼吸新鮮的'教育空氣,在更廣闊的天地里施展身手,張揚自我的生命活力,進而推動教育的進步呢?不少教師嘆恨,辛辛苦苦培養(yǎng)的弟子,進了名牌大學就成了白眼狼,不但從不問候,有的甚至還在背后說自己的壞話;一些家長悲慟,含辛茹苦地將子女撫養(yǎng)成人,結果其對父母愛理不理,甚至還拳腳相向……這些不都正是重技輕道,導致真正意義上心靈關懷的缺失所造成的惡果嗎?
冷暴力還表現(xiàn)在師生思想的錯位上!熬┚┰谧簧喜话驳嘏又碜樱郯桶偷赝蠋,仿佛想說什么”,可見他的內心在進行激烈的思想斗爭,老師雖然沒有點到他,可是他卻那樣渴望朗讀,因為他太喜歡《凡卡》這篇小說了。跟老師說還是不說?他正在緊張地權衡著,可程老師是怎么看待這個善良而認真的孩子呢?
“李京京,又是你不定神!背汤蠋煱櫰鹆嗣碱^。似乎是嚴厲的提醒,但厭惡之情已經(jīng)昭然若揭。對孩子內心世界的判斷已經(jīng)失真,還堂而皇之地加以訓斥,冷暴力的粗蠻與荒謬可見一斑。一個“又”字看似洞察入微,實際上卻將曲解所產(chǎn)生的霸道作風推向了巔峰。我們不禁要問:這樣的經(jīng)歷,京京到底承受了多少次?他是怎么一步一步從艱難中挺過來的?我們期待教育能培養(yǎng)一種“復歸于嬰兒”的“真人”“至人”,卻不知不覺、持之以恒地戕害“真人”“至人”的真誠之心、進取之心和對生活的熱愛之心,這到底是怎么了?當我們感嘆世風、學風一代不如一代的時候,可曾想過這背后還有自己的一份功勞?福建師范大學潘新和教授認為,言語生命意識“主要是靠言語生命來傳遞的,這其中主要靠語文教師的言語行為中顯示出的言語人格感召力對學生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小說中的程老師以高壓的態(tài)勢曲解京京的善良意愿,而又缺乏調查、傾聽的耐心與誠意,能培養(yǎng)出怎樣的言語人格來呢?膽怯者痛苦承受,圓滑者裝模作樣,叛逆者起而頂撞……但不管是哪種類型,都不是健康的言語人格,哪怕學生分數(shù)奇高!
教育的冷暴力也表現(xiàn)在家庭中。
京京小時候跟爺爺過,“后來京京長大了,媽媽說要讓他到城里來上學,他就再沒見過爺爺?墒前职謰寢尶偝臣,總吵架。一吵起來,媽媽總是打他,一邊哭一邊打……京京也盼著爺爺哪一天來看看他!
“總吵架,總吵架…總是打他”,3個“總”字,真是道盡了京京的辛酸、不滿與無奈。爸爸、媽媽哪里知道,他們隨心所欲,盡情釋放的怒氣、怨氣,已經(jīng)構成了京京心靈的陰霾。常規(guī)意義中溫馨、安全的家,在京京這里已然成了可怖之地。不然,他何以不喜歡這個家,總是想念鄉(xiāng)下的爺爺呢?
冷暴力還無聲地裹挾在同學的言行中。
被教師認可的趙小楨讀的是《凡卡》的第二段,因為試讀時“讀出來的調子總是軟軟的,奶聲奶氣的,好像寫信的不是窮孩子凡卡,而是個愛撒嬌的小姑娘”,京京很是著急,真誠地告訴她:“不是這樣的!”在京京心中,“凡卡不是個嬌滴滴的小姑娘,他那時才九歲,一個人孤零零地在城里當學徒,吃不飽,還要挨打,他傷心極了,盼望爺爺去救他,他是在懇求,在哭訴,絕不該有這種撒嬌的腔調!笨墒撬纳埔馓嵝,趙小楨卻很不屑:“你又不是老師,怎么知道我讀得不對?”并且挖苦京京是“妒忌”。屋里的其他同學是什么表現(xiàn)呢?“全都哄笑起來”!
雖然是一群看似天真的孩子,可是卻又分明有了魯迅先生極其鄙夷的看客心理,用不屑、嘲笑圍殲一切真誠、善良、熱情和良知。
分析至此,也許有人隨之也不屑起來:程老師并非什么暴力狂,當京京聲情并茂的朗讀感動了在場的所有人時,她不是從講臺上走下來,走到京京面前,聲音發(fā)顫地表揚他了嗎?她是善良、認真的!趙小楨也畢竟是個孩子,聽了京京的朗讀,她不是輕輕地抽泣了么?她畢竟也是個淳樸、天真的孩子啊!
可是,恰恰是因為善良、認真、淳樸、天真,施行教育的冷暴力才更具有隱蔽性、欺騙性和無法撼動甚至無法懷疑、無法掙脫的力量,因而帶來的傷害也更深入骨髓。作者顯然是個有心人,也是個聰明人,她選擇的是很多人都不在意,或者不屑在意的小事來細細開掘。因為小,因為被漠視得久,所以一旦被集中開發(fā),其中蘊含的精神能量才顯得格外磅礴有力,而其針砭意義也更具有普遍性。她將京京的經(jīng)歷和心路歷程與萬卡的不幸對照寫、融合著寫,將孩子微弱卻合理、細小卻真情的心聲放大來寫,其間夾雜的痛心、哀傷、省思與批判,是不言而喻的。她的小說發(fā)表于1982年第3期的《兒童時代》,時隔近30年,類似現(xiàn)象還是不絕如縷,這真是一個莫大的諷刺!
小說的結尾似乎是個光明的尾巴,可是京京竟然這樣想:“等放了學,我一定要、一定要躲到那個小樹林子里,給鄉(xiāng)下的爺爺寫一封信……”請注意:不是趴在家中的寫字臺上寫,不是伏在教室的課桌上寫,而是“躲到”小樹林里寫,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同伴教育冷暴力的傷害之重、之深,已經(jīng)到了何種程度!也就是說心靈的傷口看似暫時愈合,教育的陰影卻鉆到孩子精神的血脈里去,抹也抹不掉了。
京京給爺爺寫的那封“像凡卡寫的那樣的信”里有什么內容呢?凡卡懇求爺爺帶他離開那個毫無溫暖、毫無人性的城市,如果京京也是希望這樣,那么城市所謂的優(yōu)質教育,家庭所謂的優(yōu)越條件,在京京心中顯然是不值一提的,這不是教育的莫大悲哀么?這不算是教育冷暴力的鐵證么?
《心聲》讀后感4
《心聲》講述是的是京京想讀《萬卡》,但程老師不愿讓聲音吵啞的京京念,但是京京想到爺爺,卻用心讀書。全開時,趙小楨讀不敢舉手,京京就舉了手。最后,京京用他的心靈之音征服了老師和同學。
京京被告知不能念《萬卡》的故事時,京京垂下頭,他多么喜歡這個故事啊!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幾行字的那么小段呢!他準能念好。朗讀課文難道一定要唱歌的嗓子嗎?這段寫出京京的沮喪,對故事的喜歡他的期望和他的疑惑。
這篇《萬卡》之所以能抓住京京的心里因為他同萬卡一樣。有一愛他的爺爺,京京的爺爺在鄉(xiāng)下,他是在爺爺那里長大的,他不經(jīng)回起他和爺爺在鄉(xiāng)下的場景,后來他去城里上學,再也看不到爺爺了。他的'爸爸媽媽又總是吵架,他就像可憐的小萬卡盼望爺爺接他回家一樣,京京也盼著爺爺哪一天來看看他。這個萬卡寫的信多好啊!京京還沒有給爺爺寫過信,他不知道自己能寫成什么樣子/
他和萬卡一樣有一個要好的女孩,叫妮兒,就住在爺爺家對門。
京京甚至想像得出萬卡寫信時的心情,那種期待,盼望,急切的心情,他真想大聲地讀一段,用上全部感情去讀。
當胖胖的趙小楨像一個愛撒嬌的小姑娘奶聲奶氣的讀書時,京京心想:不,不是這樣的,萬卡不是個妖滴滴的小姑娘,他那時才九歲,一個人孤零零地在城里當學徒,吃不飽,還要挨打,他傷心極了,盼望爺爺去救他,他是在懇求,在哭訴,絕不該有這種撒嬌的腔調,所以說要好好讀一篇文章,要用心去讀,用心去體會文章的語言,主人公的心里活動,只有準確把握了作者的寫作意圖才能把課文讀好。
程老師的目光在全班同學臉上掃了一遍,課上要求大家表情朗讀。大家把講義拿出來。那天由這幾個同學朗讀。
這個現(xiàn)象反映了一個現(xiàn)在教育的弊端,公開課流于形式化,公開課由于這種形式化逐漸成為一個精心準備的節(jié)目。
京京想念一段問老師可以嗎時,老師說不行,你的嗓子沙啞得厲害,念不好。
表現(xiàn)了老師對個別學生的不肯定,學校本身就是要把一群愚昧的人帶入知識的殿堂,而不是讓本來就很優(yōu)秀的學生拿來展示的。
【《心聲》讀后感】相關文章:
心聲的作文02-18
心聲的句子11-06
心聲作文范文03-22
孩子的心聲作文05-30
傾聽心聲作文06-05
聆聽心聲作文06-01
我的心聲作文04-03
傾吐心聲作文02-12
地球的心聲作文04-26
我們的心聲作文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