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我們仨》讀后感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我們仨》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們仨》讀后感1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題記
“這是一個萬里長夢,夢歷歷如真,醒來還如在夢中。但夢畢竟是夢,徹頭徹尾完全是夢”楊絳奶奶在書中寫到。這是一個關于她和她愛的女兒圓圓以及她的丈夫鐘書之間的感人故事。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鐘書去世。我們?nèi)司痛耸⒘恕>瓦@么輕易地失散了,F(xiàn)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們仨’,如此簡單的三個字,也正是這么簡單的三個字背后卻蘊含著多少故事以及對曾經(jīng)一起度過的時光的無限眷戀。
曾經(jīng)“碰到困難,鐘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鞓,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現(xiàn)在我們?nèi)齻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這,是楊絳奶奶在失去兩個最親的人或者說是兩個要好的朋友后對曾經(jīng)的往事的回憶,縱然以前再苦再累卻還有鐘書和圓圓相伴,如今卻只剩她一個人……
她曾這樣說“我這一生并不空虛,我活得很充實,也很有意思,因為有我們仨。也可說:我們仨都沒有虛度此生,因為是我們仨。我們仨其實是最平凡不過的。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nèi)齻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也曾這樣說“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比锖拥募以菞罱{奶奶的家但如今卻是她的客棧因為‘我們仨’失散了家也就沒有了是啊沒有我們仨的家又何嘗不是客棧呢。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20xx年5月25日,楊絳奶奶逝世,享年105歲。到現(xiàn)在我想我們仨已經(jīng)在另一個世界里相隨相伴再不分開了。
就這樣恍然間書已翻到了盡頭故事也悄然結束,讓我知道了:家,需要我們家中的每個人都用心的去經(jīng)營,讓它被愛包圍,讓它充滿溫馨、充滿溫暖。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愛我們的家人,珍惜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它像一陣清風拂過在我的暑假里,留下陣陣清涼……
《我們仨》讀后感2
那里煙霧迷蒙,空氣郁塞,雜樹叢生,就是在這個古驛道上,我們仨相守,相聚,相失……
本書作者楊絳用心記錄了六十多年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經(jīng)歷的無數(shù)風雨,編成了一本《我們仨》。
正如楊絳所說,這是一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的情感宣泄之作。她在丈夫錢鐘書和女兒錢瑗生命的末了,依然用自我的余熱來溫暖整個家庭,即使三人分隔三地,在客棧、漁船、三里河的家之間,那些魂牽夢縈的最終時光。
所幸,楊絳的人生還是幸福的,即使他們仨已在天地間失散,她仍然能夠擁抱那些年一家三口的幸福溫暖,她依然能夠獨自一人默默思念丈夫和女兒。
《我們仨》,是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楊絳說:“我們仨,卻不止三人。每個人搖身一變,可變成好幾個人!
的確是這樣,在錢瑗的眼中,爸爸錢鐘書只配當她的`弟弟,有時卻又搖身一變,變成教師,她和媽媽都是好學生。但在穿衣吃飯方面卻又需要被人照顧,跟孩子一般弱小。
在__期間,楊絳和錢鐘書被革命群眾揪出來,成了“牛鬼蛇神”,而錢瑗必須走過眾目睽睽下的大院,貼上大字報,和父母劃清界限。一年之后,他們依然是最可欺負的,而他們仨在如此艱難的境遇下,依然能夠享受舒坦和溫暖。
“我們對坐吃晚飯,其樂也融融,因為我們有這么多友人的同情和關懷,說不盡的感激,心上簡便而愉快!弊x到這樣的文字,誰能不動容一家三口無時無刻的相守相助,讓這些苦難在風雨中遠去,只留下舒坦和溫暖,簡便而愉快。
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夠像他們?nèi)菢,無論經(jīng)歷了多少風風雨雨,無論身在何處,都能夠感受到家人纏纏綿綿的愛,都能感受到家的溫暖
無奈,完美的事物總是容易消逝。一九九七年早春,錢瑗去世了;一九九八年歲末,鐘書去世;我們仨失散了,就這么輕易的在人世間失散了。以往的永遠,成了漸行漸遠。
就像那首歌里唱的:“時間都去哪兒了,還沒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鹽半輩子,轉眼就只剩下滿臉的皺紋了……”
相守,相聚,相失!凹以谀睦,我不明白。我還在尋覓歸途。”
《我們仨》讀后感3
在這個還沒有暖起來的冬天,我接受了《我們仨》中的溫暖與滄桑。
命運指引著這三個人在冥冥中相遇!段覀儌z老了》,《我們仨失散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三篇如同圓舞曲一般共同跳躍著濃濃的親情的主旋律。最后作者獨自一人在靜靜地懷念這仨在一起的點點滴滴,懷念著一個家族最平凡的光。
細膩的文筆平緩地訴說著心事,委婉溫暖!段覀儌z老了》是晚年時對錢鐘書,錢瑗的回憶;《我們仨失散了》,是在親人們相繼離去的那些年,作者自己支撐著家,照顧著這個家!段乙粋人思念我們仨》,作者用自己的筆訴說著親情的姿態(tài)。
書中沒有可怕的吶喊,沒有無助的仿徨,只有一位母親對兒女的思念,一位妻子對丈夫的懷念,每一個字像花一樣綻放著思念。
楊絳淡然的文筆,細膩的.思考把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進行放大。用自己的心把它們串成一串閃耀奪目的項鏈。即使“文革”的慘不人道,在那段扭曲心靈的歷史中。楊絳忍受著世道無常的變化。她并沒有對命運抱怨,她只是淡淡的回憶,淡淡的敘述,使我們沉入她的靜思,去理解,去賞析她的命運,去評析她的為人。
當初的我們仨,現(xiàn)在,獨留楊絳一人形影孤零,她在文革中活在對兒女,丈夫的美好回憶中,幾十年中,楊絳,見到了太多太多,錢鐘書和錢瑗相繼離她而去,所有的悲歡與離合,所有的潮起與潮落,她早已釋懷,以至于悲喜無常,淡定自如了,但是這樣卻還是給我一種淡淡的悲傷凄涼。
楊絳在命運面前是渺小的,她無法決定命運齒輪如何轉動,無法預測命運在下一秒鐘如何轉動。她所能做的就是聽天由命,任憑命運的各種不公,她就是笑笑,把它當作歷練,磨練自己的性格。畢竟她無法像貝多芬那樣扼住命運,也不像海倫有一個好老師,她在命運中只能靠自己,只能去無條件承受,所以她的內(nèi)心是強大的,而她只能沉淀在我們仨的回憶之中來緩沖自己受到的傷害。
楊絳活在一種滄桑的幸福中,她一直在尋找自己那曾經(jīng)的家,她不敢祈求太多,她只是希望在亂世中可以和自己的一家幸?鞓返纳钕氯ァ
最遠的是家鄉(xiāng),最難到達的是家鄉(xiāng),家在夢里。
《我們仨》讀后感4
如果說文字有力量,我想讀《我們仨》這本書,就是用最溫柔、樸素的語言,為我注入最堅韌的力量。
《我們仨》是楊絳在92歲時所著,該書以簡潔而質(zhì)樸的語言,回憶了先后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回憶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
這是一個“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的故事。本書共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我們倆老了,講述了楊絳先生的一個夢,最后以“鐘書是大概記著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個長達萬里的夢”拉開全文序幕。
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為我們展現(xiàn)了這長達萬里的夢,描述了錢鐘書及女兒先后去世的場景。即使用夢境來表達,仍然掩蓋不住讓人感同身受的難過和悲傷。
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文章娓娓道來,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并在牛津喜得愛女,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盡顯溫情,日子中的坎坷羈絆暗藏力量。
初讀時,留在我心里的是一個字---家,再讀,仍是----家,此家非彼家。這兩個家,就是我推薦此書的理由。
第一個家,我讀到了家庭的家。楊絳先生含蓄婉轉的抒發(fā)了對三口之家的依戀,這樣一個平凡的家庭,雖然歷經(jīng)戰(zhàn)火、疾病、風暴,但家中永遠溫情蜜意。家永遠都是我們每個人最溫馨的港灣和最堅強的依靠。
我讀到的第二個家,是家國情懷的家。從文中三人顯現(xiàn)的淡泊名利的人格精神中,體會到了在那個年代,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
“我國是國恥重重的弱國,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們不愿意。我們是文化人,愛祖國的文化,愛祖國的'文字,愛祖國的語言。一句話,我們是倔強的中國老百姓,不愿做外國人!泵慨斪x到此句,都讓我感受到《我們仨》的精神、追求、志趣、品格,在當今有著極好的楷模意義,激勵和鞭策我們牢固確立愛國意識、歷史意識、正氣意識、擔當意識,無論在何處何時,都盡心竭力,善作善成。
我想這本書里,還有更多的內(nèi)容值得我們一起分享,期待我們每個人在不同時期的閱讀都能有不一樣的觸動。
《我們仨》讀后感5
《我們仨》這本書已經(jīng)買了很久了,可能是前年暑假。
書中記錄了楊絳先生和錢鍾書先生的大半人生,一起出國留學,有了孩子,回國之后。我真的從內(nèi)心向往楊絳先生和錢鍾書先生之間單純美好誠摯的感情,沒有更妙的詞來形容。一生與書為伴,一生不停不休地工作;既是工作也是愛好。這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我想象不到。
他們都能平靜淡泊地面對人生,卻又在各自領域大放異彩,即使再低調(diào)也無法讓人忽視的才華。三人的相處即使親人又是朋友,讓人羨慕不已。雖是那個年代,保守的年代的人,卻在字里話里感到情深愛濃?吹綏罱{、錢鍾書時,不免感嘆:這就是遇到對的`人的樣子吧。
書香家庭,相敬如賓;卻在對方面前又像個小孩子。三人相失于古驛道時,我內(nèi)心悲慟。楊絳先生的內(nèi)心是該有多么強大啊!她對人生的體悟是該有多徹底。∫惠呑酉嘁老嘤H的二人都走了,將她一人孤零零地留在這世上,從此她便不再有家,隨到處,只是客棧。
他們的女兒錢瑗的一生也困苦不斷,但她都能順利度過。她與父母的相處交往也是我所向往的。由衷地崇敬她,一個從小體弱多病的女子。
全書語言平靜,沒有任何華麗的辭藻,沒有情節(jié)設計;完全是紀實。卻讓人深切地感受到楊絳先生的思念,越是記得詳細,便越是思念。她沒有想要教會我們什么道理,只是平靜且深情地在給我們講述一個關于他們一家人的故事。
楊絳先生起先不會做什么好吃的飯菜,錢鍾書先生便和她一起“探索”,鍾書先生身體不好,幾夜不眠,楊絳先生便陪著他不眠;錢瑗在去世前幾天的病床上,不可以講話,在信中依然牽掛這媽媽吃不好飯…
我深覺自己不像個成年人,卻也不像個孩子。
在這個被娛樂充斥的年代,老一輩人的品質(zhì)更值得被發(fā)揚,相比那些沒有營養(yǎng)的娛樂人、娛樂事;這些骨子里優(yōu)雅堅毅的人,更值得我們?nèi)チ私狻?/p>
《我們仨》讀后感6
近日,讀了楊絳先生寫的《我們仨》,有一些感觸,寫在這里,是一種總結,也算是一種回顧。楊絳是錢鐘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我們仨》就是她寫的他們家的一些故事。在這些故事里,每句話,每個字,都透著濃濃的親情氣息。
整本書的開始是一個“夢”,一個“長達萬年的夢”,夢的主要內(nèi)容是作者與她的家人在一條古棧道上的聚散離合。一開始看的時候,我看不懂她的那個夢是要說明什么,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當看一篇小說。但當我看到后面的內(nèi)容時,我才明白,這個夢是她們一家在一起走過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寫照。她注重細節(jié),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筆,看似零散的點點滴滴,都可以成為她文章中的亮點。而這些點點滴滴,正是我們平時覺得不足掛齒的那些片斷,但楊絳卻可以把它們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來,就變成了一條項鏈。她不直接抒發(fā)感情,不直接議論人事、闡述道理,她只是從容地敘述,將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來,變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這樣細致的、不動聲色的講述,使讀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間,她所要表達的主題也在這樣的講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家庭這個普通到極點的詞語在楊絳這里,代表著一種生活狀態(tài)。有家庭的狀態(tài)是穩(wěn)定的.,就像大家熟知的那個比喻,一個家就像一個三角形,三個成員就像三條邊,有這三邊圍住,就是一個封閉的區(qū)域,在這個區(qū)域里,可以找到很多大千世界尋覓久之而不得的溫馨和安定。可是遺憾的是,錢瑗和錢鐘書先后離楊絳先生而去,這個三角形,一下子只剩了一條孤零零的邊。什么都圍不住了,一切都要自己承擔了。然而驛道上風沙滿天,楊先生卻依然堅強地走著。因為有愛。
書中最撼動我的一個細節(jié)是在附錄I中,楊絳描述錢鐘書的“癡氣”,說他為了對女兒阿圓用情專一而喃喃地嘀咕不肯再生第二個孩子。我讀到這兒心里不禁微微一動,暖意上涌,覺得他們是不是名人,是不是學問家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文字里這份家的恩情,千山萬水,萬水千山都牽著那一條穿過心底的細線,手握在一起,目光纏在一處,腳步回響著同樣的節(jié)奏。陽光雨露也好,風雨飄搖也罷,甚至生離死別都不怕,總之是心念愛恨全都攢在一處的一家人。還有什么比這是人生更大的幸福呢!
《我們仨》讀后感7
我們仨手挽著手踏過那萬里長夢,我們仨肩并肩越過那凜冽寒風,而如今我一個人在暖陽里,迎著清風雨露,思念過往的天空。
《我們仨》這本書飽含的是沉甸甸的暖意,書寫的是平淡生活中如涓涓細流般的愛。它是暖,是愛,它深深打動著我,似水流年飛逝而去,但是經(jīng)過時間淘洗過的真誠力量,卻如黃鐘大呂般震撼我的心靈,久久不消。
合上書本,錢老夫婦和女兒平凡的日常生活躍然眼前,——出國期間,和妻子一起“逃會”,細心照顧生產(chǎn)后的妻子,和女兒圓圓“沒大沒小”的“打鬧”……整本書里沒有動人心魄的故事,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從每天的一日三餐,衣食住行,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平淡瑣屑的林林總總,在我們看來不值得一提,卻是三人平淡中的真情,尋常中的幸福。從兩個人的甜蜜到三個人的溫馨,一路扶持、一路相守,苦也釀成了樂,悲也釀成了喜。這應該就是生活的真諦吧!
我想到了自己的生活,每天早起父親為我準備早餐那忙碌的身影,深夜苦讀母親那一杯溫熱香甜的`牛奶,長久以來都被我遺忘、忽略,也許,看多了長江黃河那樣的壯觀美景,聽多了令人熱血沸騰的英雄故事,我的內(nèi)心深處總潛藏著一股英雄情結,幻想著有不一樣的人生,不曾想這平靜中的純真美麗竟如小石子一樣在我的心田泛起了陣陣漣漪,聽風看雨可以是幸福,喝茶賞花可以是溫馨。
在歲月的長河里彼此凝望,互相守護,倚在時間的角落里一同慢慢地老去,也是一件悅事,只可惜“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空悲切,女兒,丈夫先后離她而去,徒留自己在世間獨飲相思的毒酒。我能聽到作者楊絳在深夜里的隱隱啜泣,我能看到作者楊絳文字背后的凄婉,我能摸出她溫熱心臟背后的悲愴。
一如作者所說“我們?nèi)司痛耸⒘。就這么輕易地失散了。”我們仨,已不再是我們仨,但還是我們仨,我們仨已融成了一生,融入了時光中,即便是散落在宇宙無垠的廣袤中,我們也能第一眼望見對方,這便是我們仨。
《我們仨》讀后感8
故事內(nèi)容很簡單:
第一部《我們倆老了》很簡潔,就一頁。講了一個夢的故事。我記住了鐘書先生安慰楊老的那句話:那是老人的夢,他也常做。
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仍是楊老在講給我們一個“萬里長夢”。夢中她是一名交通員,住在客棧,往返于三地,在病中的鐘書先生和忙碌的女兒阿圓(后來也病重)之間不停地游走奔忙,卻又無可奈何地看著他們父女倆一點一點地在她眼前消散。直至她實在不想動了,先得到女兒“回自己家里去了”的消息,然后又看著載著鐘書先生的船變成一葉小舟,“變成了一個小點,看著看著,那小點也不見了”消失在茫茫云海中……
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附有很多張他們一家三口的生活照,是那種其樂融融,看了讓人很溫暖的家庭照片。有年輕時,夫妻倆在倫敦和巴黎留學時的合影;也有錢瑗的成長照片、英國留學的紀念照。最喜歡他們父女倆的合影,老先生愛說女兒像他,一樣的有著聰明的頭腦,含蓄的微笑。他們仨各自的.工作照,看完也讓人感動。中國知識分子家庭的真實寫照都在這些圖片中定格了。最后兩張老倆口相互理發(fā)的照片,拍得真好。楊先生會用電推子,鐘書先生會用剪刀。我看到這里,才真正領會了什么叫做相濡以沫。
第三部一共分十六小章,用很淺顯的文字記錄了他們這個三口之家共同經(jīng)歷的快樂!拔覀冞@個家,很樸素;我們?nèi)齻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鐘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鞓。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
在這第三部里,我印象深刻于他們夫婦二人留學期間的苦讀和自得其樂的生活。想像著兩個不嗜家務的學者是如何打理每日的柴米油鹽,他們的真實生活都在楊先生的筆下復活,讓我看到兩個抽空去探險(散步)的快活人。鐘書先生的西式早餐做得真棒,讓我也提起興趣早起為家人用自制豆?jié){和五分鐘白水蛋當早餐,看他們爺倆吃得心滿意足。
《我們仨》讀后感9
終于讀完了本月的第二本書《我們仨》,這本書可能并不是在我固定的書單里面,只是有一天逛知乎看到有個書單推薦,索性就九塊九買來讀讀。讀完第一章,真心感嘆,大師手筆,果然不凡。自己也多多少少看過一些散文,但是像這樣平鋪直述,卻又絲絲入扣,這樣的風格,真的少見。
今天看完這本書,去看了大家對這本書的書評,有一則說“楊絳的散文平淡、從容而又意味無窮。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讀她的`散文更像是聆聽一位哲人講述些煙塵往事,在平靜、平淡、平凡中有一種卓越的人生追求”。是呀,書很薄,沒有華麗的辭藻,更沒有令人驚嘆的修辭,就是“我們仨”的往事。讀起來很平淡,讀完卻覺得很厚重。
關于別后重逢,書中說“我們仨人又相聚了。不用說話,都覺得心上舒坦”;關于孩子,書中說“我不要兒子,我要女兒,只要一個,像你的?晌覍τ凇跋裎摇辈⒉粷M意。我要一個像鐘書的女兒。女兒,又像鐘書,不知是何模樣,很費想象”;關于做學問,書中說“我們無論在多么艱苦的境地,從不停頓的是讀書和工作,因為這也是我們的樂趣”;關于生離死別,書中說“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了才有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看完這些文字,看完這些煙塵往事,真的不知道該說什么。千年以來大家講的“相濡以沫,相敬如賓”應該是這個樣子的吧。一家人沒有爭吵,沒有困頓,相互照顧著,相互憐惜著,而后安安靜靜的做著各自喜歡的事業(yè)。若如此,夫復何求。就書中的“我們仨”來說,突然有一天這樣的美好生活再也不在的時候,那該怎么辦呢,就連書中都說“.......現(xiàn)在,只剩下我一個人了。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我們仨》讀后感10
放下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我也仿佛從自己的夢中走出來。書的邏輯再簡單不過:“我們倆老了”,所以“我們失散了”,失散了后,“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生活的經(jīng)歷可不簡單,可謂閱盡人間滄桑,遍歷生活百味。一家仨,走上人生“驛道”,歡笑與溫馨,在生活的“客!毕嗑郏虝簠s又再一次地在驛道上失散,從此天各一方,如同一只離群的白鶴,聲聲凄凄。家也不復是家,只不過是客棧罷了。
人世的分分合合,卻如同一個同心圓,總轉不出家、愛人、女兒這個圓心。這個圓也許是個橢圓,因為生命的軌跡,不會是如此的有序。圓圈內(nèi)各式人物,襯托了這個圓圈的`厚實與凝重。
人生入夢,還是夢入人生,如同夢蝶,確實顯透了幾分生的無奈,活的艱難!皦艟硽v歷如真,醒來還如在夢中。但夢畢竟是夢,徹頭徹尾完全是夢”。這樣的文字,多少讓人覺得要這一切真要是夢又該多好。夢意味著生命還沒有到這樣的際遇,還有希望在醒來后。
可詩人藍德說,“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風雨伉儷的錢先生走了,自己至親的女兒也走了,只剩下“我一個人”回憶舊日的時光時,這不是生命的煎熬又是什么?一個人孤零零,一個人做著“老人的夢”,醒來后是無邊的黑夜,冷清的“客!,這時,害怕的是“萬里長夢”會有朝一日醒來。
生活的沉寂和孤苦,突然怎樣地增添了生命的重量,對過去種種往昔的無限追憶與留戀。沒有誰再陪伴在你的周圍,一切的喧囂似乎都隨著親人的離去而變得那么的寂靜。沒有了老伴的常年的“呼嘯”,沒有了女兒的“做壞事”,一切又歸于清靜。
也許人的一生就像一塊石頭激起水中的波瀾,一個一個的圓就慢慢地散開,久而久之,波瀾就歸于平靜。但“過去的事,像海市蜃樓般都結在云霧間,還未消散,F(xiàn)在的事,并不停留,銜接著過去,也在冉冉上騰”。
《我們仨》讀后感11
《我們仨》是92歲的楊絳用心記錄了他們這個家庭63年的點點滴滴。楊絳,我國著名的作家、戲劇家、翻譯家,他所翻譯的《堂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yōu)秀的翻譯佳作,她早年創(chuàng)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臺長達六十多年,她被尊稱為:楊絳先生。
剛開始,是以一種淡然的感情讀《我們仨》——一本回憶自己與丈夫錢鐘書、女兒錢媛點點滴滴的回憶錄。楊絳先生筆下的一家三口,總是讓我感覺到溫馨。懷念往日的生活,她的筆觸總是溫暖而洋溢著淡然的味道,平靜而柔和。平緩、敘述、回憶,這三個詞足以概括整本書的基調(diào),可是越讀越能體會到楊絳先生筆下的力量。
一個“夢”、一個“美麗的夢”、一個“長達萬年的夢”,深處夢中卻不愿意相信這是夢。是啊,在夢中與家人離合聚散,道一聲再見,但又能在下一個古棧道相遇,又怎舍得一覺醒來夢里的人卻不在身邊,這是楊絳先生筆下一家人在一起走過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寫照。
錢鐘書生活上的憨厚與學問上的嚴謹,楊絳自由溫和出得廳堂入得廚房,女兒圓圓大膽聰穎有孝心。幾十年來,他們一家人過得平淡安穩(wěn)卻富有滋味。在國外留學期間自己學做飯攻克學問難關,回國后遇上戰(zhàn)亂文革相互支持,文革后伴隨病痛的老年生活也能在讀書工作中安詳靜默。無論多么困難,對他們來說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他們不去打破世界的方圓,只求在自己的方圓里求得一份自由閑適。
無奈,美好的.生活總是容易消逝,九七年春錢媛去世了、九八年歲末錢鐘書去世了,曾經(jīng)的永遠,成為了漸行漸遠!凹以谀睦,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她難過、她懷念,可她卻將自己波濤洶涌、噴薄欲出的情感埋藏在了這平緩的字里行間。這是她對現(xiàn)在生活的滿足,更是對平凡生活的流連忘返,他們是知福的人,所以也更加懂得惜福。
《我們仨》讀后感12
我一向不愛看內(nèi)容并不是很有趣的書,但我還是翻開了它,因為它的名字——《我們仨》,這個極其樸實無華的名字,卻讓人倍感親切與溫暖,仿佛有種心靈上的共鳴,我不可救藥地喜歡上了它。呵,多好!妻子、丈夫、女兒,構成一個完整溫馨的家。
從未見過一個人以夢的形態(tài)去表達那些歲月中的相聚和別離,可楊絳做到了。書中并未有一處明確寫出丈夫與女兒去世后作者有多么的.悲痛欲絕,但字里行間又沒有一處不見她的傷感悲涼,沒有一處不見她的思念與不舍,楊絳又做到了。我不想讓楊絳那么堅強樂觀,我甚至希望她能大哭一場以示傷痛,只因這樣的她,讓我心疼。我想將她擁入懷中,輕聲安慰,只因我無法想像,一個人去思念曾經(jīng)的“我們仨”,是怎樣的落寞與孤獨。
楊絳在書中回憶了她和錢老那平凡卻浪漫的愛情。他們共同經(jīng)歷過那么多——戰(zhàn)爭、文革、疾病到生死離別。不感天動地,不轟轟烈烈,卻讓人為之動容落淚。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是錢老在病重時的話,他說:“絳,好生過,我有沒有說‘明天見’呢?”這簡單的兩行字,卻擊到了我的內(nèi)心,我開始害怕離別,心中好像被堵上什么,讓我喘不上氣來,就像一個深陷泥沼的人拼命想抓住最后的一根稻草。
我怕死,并不是怕死亡的痛苦,而是害怕生離死別的不甘與牽掛,就是前一秒還對你說笑,后一秒便再也看不到的痛苦。樓上有個比我大兩歲的姐姐,兩年前因癲癇病發(fā)作死在了家里,那時正逢家中無人。聽到這個消息,我無比震驚,震驚于生離死別的無情與突然。珍惜身邊的人,這才是最重要的。
錢老陪伴了楊絳一生,楊絳陪伴了錢媛一生,因為他們彼此相愛。陪伴,不需要太多語言。陪伴,是媽媽早起做好的香噴噴的雞蛋面;陪伴,是上學時媽媽將自行車推出車庫,目送我遠去;陪伴,是一家人相攜相擁走過一個個春秋冬夏……我想,一定要在媽媽下班回來時,給她送上一個大大的擁抱,我想她會懂得,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我們仨》讀后感13
感動于楊絳的愛情和生活,想起最近流行的一句話,這個世界上好看的臉蛋很多,有趣的靈魂很少。楊絳先生的我們仨,用樸實的文字記錄了有趣靈魂的生活。把平凡甚至苦難的日子過成令人羨慕的神仙眷侶。
一本令人感動的書,記錄一段真實的故事,令我相信世界上真的有老了我還依然愛你,你不在了,我依然思念你的愛情。我常?吹降膼矍楣适驴偸呛退阌嬘嘘P,和利益有關,和兩個家庭尖銳的矛盾有關。兩個人最初相遇的感情最后總是被生活里各種事情磨掉,剩下不得不走下去的日子?磿臅r候我會想難道楊絳和錢鐘書的愛情里沒有現(xiàn)實嗎?他們不會遇到矛盾嗎?他們的日子會不會遇到雙方家庭的碰撞。
有!在書中有個小細節(jié)“有一天,鐘書回來滿面愁容,說爹爹來信,叫他到藍田去,當英文系主任,同時可以侍奉父親。我認為清華這份工作不易得。他工作未滿一年,憑什么也不該換工作。鐘書并不愿意丟棄清華的`工作。但是他媽媽,他叔父,他的弟弟妹妹等全部主張他去。他也覺得應當去。我卻覺得怎么也不應當去,他該向家人講講不當去的道理。遇事兩人一商量就決定了,也是全依他,也是全依我。我們沒有爭吵的必要?墒沁@回我卻覺得應該爭執(zhí)。我等鐘書到了錢家去,就一一告訴爸爸,指望聽爸爸怎么說?墒俏野职致犃四樕夏疅o表情,一言不發(fā)。我是個乖女兒。爸爸的沉默啟我深思。我想,一個人的出處去就,是一輩子的大事,當由自己抉擇,我只能陳說我的道理,不該干預;尤其不該強他反抗父母。我記得我們夫妻早先制定的約,決計保留自己的見解,不勉強他。”
對!每個人的生命中遇到的大多數(shù)煩惱很相似,可是我從楊絳先生身上看到了修煉。不是說大吵大鬧,不是說無休無止嘮叨。而是想辦法解決問題,需要包容,需要理解。
羨慕楊絳先生和錢鐘書的愛情,羨慕他們的生活。更羨慕楊絳先生的智慧!生命的維度需要修煉。我沒有那么聰明,可是我希望自己能慢慢在生活中得到啟示,得到修煉,遇到一如此之人,慢慢牽手到老。
《我們仨》讀后感14
一九九八年,錢鐘書逝世,而他和楊絳唯一的女兒錢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們而去,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后,楊絳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特殊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楊絳說:“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平實的一句話卻飽含了對親人厚重而刻骨銘心的思念。通讀全書你會發(fā)現(xiàn)楊絳先生以平實,溫馨的語言展現(xiàn)了一家三口真誠,平和,樂觀向上的家庭氛圍,雖沒有華麗的修辭,但足以打動人心。或許在許多青年人眼中,成功的背景是豐腴的錢包,光鮮的外表,耀眼的光輝……而忘卻了世間最樸實的情感。
一輩子很長,要和適合的人在一起,一輩子很長,要和喜歡的書在一起,楊絳先生完美的詮釋了這句話。書中平淡有愛的.生活片段讓人為之神往,“拙手拙腳”的鐘書“做了壞事”,打翻了墨水瓶,妻子說:“不要緊,我會洗”鐘書不小心把臺燈砸了,妻子說:“不要緊,我會修”鐘書把門軸弄壞了,妻子說:“不要緊,我會修”作為一個妻子,一位母親,為丈夫和孩子傾注了全部的心血,付出了全部的愛,若換了旁人,或許少有人能如此。
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護所,書中對三個人日常生活場景的描寫與家庭成員之間的談話等,無疑不讓人贊嘆,字里行間完全可以體會到生命的可貴,親情的相攜與呵護,全書充滿了人性美的光輝。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仨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事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我們一同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我們相伴相助,無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鞓。楊絳先生便是這么評價他們的生活,滿溢著對生活的熱愛,對家人的關愛,對現(xiàn)實的滿足。
在那個年代的人們普遍都不愛談家庭,因為那是一個更迭的敏感時代,多少人的家中有封建落后思想的家人,這也是一大痛點,但楊絳先生不同,她用深入心靈的文字,展現(xiàn)了時代家庭別樣的一面。似乎楊絳先生的文字都充滿了希望與期待,《老王》中是,《我們仨》亦是,即使在逆境中卻總能從字里行間里體會到些許的樂觀與希望正所謂平平淡淡,也是人生!拔覀冐矶紱]有虛度此生,因為是我們仨”。
《我們仨》讀后感15
這是一個平凡而非凡的三口之家。關于它的平凡,是因為它們像千家萬戶一樣,母性、孝道、家庭和睦。就其非凡之處,是因為他們對自己的事業(yè)做出了貢獻。其實,世界上哪里有不平凡,哪里就有精神,哪里就有精神,哪里就有愛,親情可以說占據(jù)了大多數(shù)。在親人面前,我們都是普通人,他們會永遠關心我們,我們會依賴他們。
這是對作者家庭生活的描寫。從懵懂的少女到賢妻良母,這就是女人的一生。當然,中間有很多故事。在文章的開頭,它描述了一個夢,一個關于近親生活的夢。事實上,生活不是夢。生命,為夢想的開始,戰(zhàn)爭,為夢想的破滅。人生不應該因為害怕死亡而擔心得失。也許,把生活當作夢想是一種開放的心態(tài)。
作者的寫作是平淡的,沒有吶喊,沒有吶喊,只是平靜地敘述著故事,就像一個旁觀者。我不知道楊江先生寫這本書時是什么感覺,但我認為不是。海浪看似平靜,其實暗流涌動,字里行間卻少了一絲光亮。也許我經(jīng)歷了生與死的分離,生與死的蒼涼,所謂的生與死,少數(shù)的紅塵,以及由生而死的生與死。對于普通人來說,一次失去兩個親人實在是太痛苦了。沒有堅強的心態(tài),我們應該學會虛心,不要沉淪于生死問題,為生死而活。
記住你所擁有的一切,珍惜你所擁有的一切,寄希望于你所擁有的——“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摧毀一切非生命的東西。”恐怕我這一生完了,就沒有再活過。這本書里全是生活的片段,思念的人。但你可曾聽到過記憶的淚珠?堅強是由堅強鍛煉出來的;希望被充滿希望的世界所渲染。“只有在夢中,一個人才能真正自由,永遠”?最后一切都會改變;改變的`代價是高昂的,但我們必須為堅持不懈付出代價。我們的祖先種樹,我們的后代乘涼。當我們奉獻我們的心,我們的后代將受益。相比之下,什么是死亡?在愛因斯坦看來,他不可能聽莫扎特的音樂。成功或失敗是不夠的,看透烏云,讓那份溫暖陪我們走到路的盡頭。
在書的最后,他說:“我清楚地看到,以前的公寓是我們的家,只是旅途中的小旅館!奔以谀睦铮课也恢。我還在找回去的路呢。”
【《我們仨》讀后感】相關文章:
我們仨作文05-21
讀完我們仨心得07-04
《我們仨》讀后感09-12
我們仨讀后感10-14
我們仨讀后感10-14
我們仨讀后感06-09
我們仨讀后感10-05
《我們仨》讀后感10-06
我們仨讀后感12-01
《我們仨》的讀后感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