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離騷》的教學反思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離騷》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wù)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離騷》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離騷》教學反思1
《離騷》遠離我們現(xiàn)代這個時代,不知道有多少人喜歡屈原,喜歡《楚辭》、喜歡《離騷》。就本人來說,不是很喜歡屈原的做法,雖然我來自屈原故里,卻依舊覺得屈原太過清高。因此這種厭惡感,貫穿我備課的始終,對這一課的理解也只能按其他教案中說的,但是,當一堂課失去了自己的理解,就失去了思考的光輝,這篇課文也無法進入學生心靈。所以這堂課從備課開始就因為我的偏見成了一堂失敗的課。其實,作為老師大可不必為了所謂的正面引導而放棄自己的觀點,既然你有這樣的偏見,何不以此為切入點,帶著學生們再去認識屈原,將自己的觀點介紹給學生,同時將文學史上的評論家們的評價介紹給學生,再通過討論,看看是不是我的觀點太過偏激,是不是文史家的評論過高,這樣這堂課的思維閃光就得以體現(xiàn)了。
其次,學生不喜歡這一篇的原因是篇幅過長,其中夾雜的方言的很多,導致了理解困難。因此,在疏通詩句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尤其是其中方言的解釋。而且要在事先給學生做一定的心理建設(shè),方言讀不懂是正常的,作為從湖北到海南來教書的我,上課時同學在下面用方言講小話時,我就聽不懂,同處一個時代尚且如此,更何況,《離騷》可是上千年前的方言啊。破除了這樣心理障礙,再引導學生去疏通詩句時,學生就不會感覺那樣困難了。同時對這些古代楚地的.方言無需關(guān)注太多,只要學生能結(jié)合注釋翻譯詩句即可。
對于本課中出現(xiàn)的文言現(xiàn)象,我的考慮是不用作為重點講,畢竟是高一的學生,本就厭煩學習文言知識,另外《離騷》屬于詩歌單元,更重要的是其中的感情與思想。因此對其中的文言知識做兩方面處理,對比較重要的文言字詞,教學時候還是不能放過,例如古今異義詞,通假字,本課出現(xiàn)得較多且比較常見,應(yīng)該指導學生做歸納積累。至于實詞的一詞多義,特殊句式,“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賓語前置、定語后置”,我覺得不用過多強調(diào)只要學生翻譯是能將詞語翻譯準確,句式能調(diào)整語序即可。
最后,對于本課情感與思想的處理。我想通過關(guān)鍵句進行總結(jié)學生會比較好理解。另外,屈原的“香草、美人”的意象系統(tǒng)的理解也是一個重點。這個系統(tǒng)進行講解時最好放在中國整個詩歌發(fā)展背景中,聯(lián)系其他詩詞中的美人、鮮花的意象,讓學生從一個側(cè)面了解屈原的偉大,而屈原“美政理想”的內(nèi)容可以不必加進來。
《離騷》教學反思2
《離騷》是古代杰出的抒情長詩,它的內(nèi)容深厚,思想深邃,情感深沉,境界高遠,語言奇?zhèn)ス妍悾胂笮缕鎰尤。作者屈原被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更是值得每一位炎黃子孫引以為豪。他的憂國憂民的情懷,潔身自好的品質(zhì),獻身理想的精神,千百年感動并影響了無數(shù)后人。作為高中語文教師,對于這樣的課文,我覺得有責任必須把它的美原原本本的“交給”學生。
體會詩歌作品的美,是必須借助朗讀的,所以,我將誦讀作為一個重點。楚辭在語言上的特點可以通過誦讀給學生以感性的認識。在讀的時候,一定要強調(diào)感情,應(yīng)該給學生示范。
疏通詩句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楚辭的語言有很多是古代楚地的方言,對這些無需關(guān)注太多,只要學生能結(jié)合注釋翻譯詩句即可,對于比較重要的文言字詞,我認為教學時候還是不能放過,例如古今異義詞,通假字,本課出現(xiàn)得較多且比較常見,應(yīng)該指導學生歸納積累。至于實詞的一詞多義我覺得不用過多強調(diào),包括特殊句式,“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賓語前置、定語后置”,我考慮可以暫且放過,留待以后解決。只要學生翻譯是能將詞語翻譯準確,句式能調(diào)整語序即可。作為高一的學生我覺得此時講太多不太合適,且本課是詩歌,重點不應(yīng)放在此。
疏通詩句是為了整體感知詩歌的情感和思想,本詩的情感比較復雜,提示學生找關(guān)鍵句,然后總結(jié),我覺得學生比較好理解。詩歌是節(jié)選的`,只有兩節(jié)詩,我覺得沒有必要將屈原“美政理想”的內(nèi)容加進來,在這兩部分詩中,能把握住主要的感情即可。
我計劃第二課時把重點放在藝術(shù)手法上,與《詩經(jīng)》比較異同,讓學生自己體會。 屈原的“香草、美人”也是一個重點。
本次教學過程中我感覺基本完成了預想的任務(wù),誦讀的效果還不錯,如果能再放得開些,在感情上再投入一些可能效果會更好。
《離騷》教學反思3
上這節(jié)課之前,我先對教材和學情進行了分析:
1、教材分析:《離騷(節(jié)選)》是粵教版必修一中的課文。這是屈原在被流放后懷著無比憤激的心情,訴說自己對楚國的一片赤誠真心,同時傾吐了內(nèi)心郁積已久的痛苦與憤懣,表達了為理想而視死如歸的高尚情操。《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們了解屈原不可多得的資料,也是中國浪漫主義詩歌風格的源頭。
2、學情分析:高一的學生雖然在初中積累了一定數(shù)量的文言知識,具備基本的閱讀文言文的能力。但是因課文是節(jié)選,涉及的`背景、典故、古今異義詞和生僻詞又較多,且詩人復雜的情感與學生有差距,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所以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合作精神,在教師指導下理解文字、文意是教學的重點。高一學生思維敏捷,個性張揚,但對人生的理性思考尚顯稚嫩,還沒有樹立起明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因而,理解并探究作者的生死觀和價值觀恰好可以彌補其不足,但教學中要注意深入淺出,在問題探究和情趣激發(fā)中逐漸滲透。
基于這兩點,先是讓學生自己查閱屈原的相關(guān)知識,因為要理解這篇文章,知人論世太重要了。為了調(diào)動學生查閱相關(guān)知識的積極性,設(shè)計了“有關(guān)屈原知識競賽”和“我所認識的屈原故事會”這兩個活動環(huán)節(jié)。雖然花的時間比較多,但是這是理解屈原愛國思想的前提,也是體會屈原生死觀的基礎(chǔ)。如果沒有這一環(huán)節(jié),后續(xù)無法展開。
而且從教學效果來看,通過活動的方式讓學生認識屈原比老師單純式地介紹要好得多。
其次邊朗讀邊介紹楚辭,再讀體會其浪漫主義風格。把朗讀放在梳理文意前。古詩因語句整齊,詩句節(jié)奏相對簡單,學生比較容易掌握。但要讀出感情,無老師的精到點撥,只能是讀得一般,也就難以達到以讀帶悟,體味情感的目的。這一點,老師自己感覺到力不從心。
3、文本本身不易理解,教師需要花比較多的時間去翻譯、解釋句子。因為教師生硬地講解,學生未與文本發(fā)生情感共鳴,與文本對話被架空。教師的分析只代表我們執(zhí)教者的思維方式、情感,越俎代庖只能泯滅學生個性。每當面對這類文章時,似乎都跳不出這個“怪圈”——如果教師不句句落實翻譯,學生就不能看懂文本;如果教師花大力氣解讀文本,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就切斷了,而且學生聽得也乏味。至今,沒有找到一個好的辦法。
其實,認真反思,才發(fā)現(xiàn)自己平時的教學思考教學手段比較多,對如何培養(yǎng)學生閱讀古文的興趣做得比較少。追根到底,還是要激發(fā)學生學習的需求,這樣才不會“剃頭擔子一頭熱”。
【《離騷》教學反思】相關(guān)文章:
《離騷》的教學反思01-11
離騷教案(精選7篇)07-17
沒有屈原,豈見《離騷》_700字02-22
教學教學反思03-22
小班反思教學反思01-07
關(guān)于教學反思的反思04-22
反思自己的教學反思02-06
經(jīng)典教學反思10-19
教學反思12-31
教學的反思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