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21世紀管理挑戰(zhàn)讀后感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1世紀管理挑戰(zhàn)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21世紀的管理挑戰(zhàn)》,最讓人印象深刻的無過于作者的“前瞻性和超前思維”。德魯克觀察世界的能力和成果給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正是在基于眺望未來這么廣遠的角度,給出了“管理的新范式”、“戰(zhàn)略”、“變革的引導者”、“信息挑戰(zhàn)”、“知識工作者的生產率”以及“自我管理”六個震撼人心而又富于啟迪性的管理主題。
關于“管理的新范式”
從管理的最基本支撐基石進行審視,從管理科學發(fā)展的角度對社會發(fā)展和變遷進行了高度概括和敘述。
對傳統(tǒng)的管理學假設進行審視,使得我們可以跳出當前的束縛,進行探索性的思考和研究。
由此我想起自己對“專家觀點”的質疑,“專家”往往從自己專業(yè)領域出發(fā),有很多既定假設前提并隱含這些前提是科學的是對的,實際上任何專家觀點我想都絕對不能代表真理。
因此對于管理也是一樣,對于知識、經驗、模式的學習更多應當是作為知識積累,而只有在組織之中才能得到驗證的管理科學,特別對于實踐而言只有永遠的創(chuàng)新,而不能有理所當然的范式和標準。
隨著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必然會對各種管理領域提出新的挑戰(zhàn),大到國際關系、國家政策、政府改革,小到普通社會法人、中小企業(yè)、個人企業(yè)。我們惟有保持朝前看,面向未來、面向共同的方向來進行管理科學研究和實踐,才不至于迷失在管理叢林之中。
關于“戰(zhàn)略——新的必然趨勢”
德魯強調了未來的五個必然趨勢:
1.發(fā)達國家越來越低的人口出生率;
2.可支配收入分配上的變化;
3.定義績效;
4.全球競爭;
5.經濟全球化和政治分裂越來越不協(xié)調。
本章給了我們一個全球的視野。作為一個管理者,只有在全球化的大坐標上,才會有相對堅定和正確的認識和選擇。
如果有一天人類突破了地球引力的控制,管理范圍擴大到了太空,同樣要以整個太空的變化作為戰(zhàn)略思考和決策的大坐標,惟有如此,管理者才能透過眼前瑣碎細微的局部限制,與小組織環(huán)境、大組織環(huán)境一起向正確的方向走得更直、走得更遠。
也許本章可以看作下一章“變革的引導者”的前導,因為變革或者創(chuàng)新都是建立在對事物的動態(tài)觀測和認識上。在戰(zhàn)略的層面對未來的管理對象、管理環(huán)境有前瞻,才能適時戰(zhàn)略決策。德魯克已經為我們提煉了未來對管理影響顯著的5個方面的戰(zhàn)略要素,也許每個管理者在實踐中可以受益更多的是以這種前瞻性的眼光繼續(xù)探詢自己所處的具體環(huán)境中其他方面的戰(zhàn)略要素。
關于“變革的引導者”
“我們無法左右變革。我們只能走在變革的前面!
“組織要成為變革的引導者,變革的引導者視變革為機會。他們主動尋找變革,如何發(fā)現(xiàn)恰當的變革良機,了解如何在組織內部和外部發(fā)揮變革的作用。因此,我們需要:
1.創(chuàng)造未來的原則。
2.系統(tǒng)化地尋求和預見變革的方法。
3.在組織內部和外部推行變革的恰當方式。
4.在變革與連續(xù)性之間達成平衡的原則!
本章,也許只能引用作者的精辟語言來敘述,因為河流在流動,世界在變化,我們必須“放棄昨天”,“由現(xiàn)在創(chuàng)造未來”。變革的必要性毋庸置疑,本章應該重點體味的應該是作者給我們提供的原則性變革方法:有組織地改進、挖掘成功經驗、創(chuàng)造變革、試點、連續(xù)性以及創(chuàng)造未來。
關于“信息挑戰(zhàn)”
由于我從事IT業(yè),因此對本章體會尤其特別切膚。我完全理解德魯克他強調“‘信息技術’從技術向‘信息’轉變”的必要性和必然趨勢。在這本書完成的7年之后的今天,軟件業(yè)的變化再用事實證明著德魯克的預言。對于IT業(yè)德魯克給出了很多諍言,告誡IT技術人員不要忘記技術的目的以及“信息的內涵及其目的是什么?”而同時收獲得是“企業(yè)需要的信息”、“創(chuàng)造財富的信息”以及“管理人員開展工作所需的信息”等方面德魯克給出的建議。
關于“知識工作者的生產率”
李國杰院士說“IT業(yè)不是高科技行業(yè),而是高管理行業(yè)”。很幸運聽到李院士這句精辟的觀點。與IT業(yè)類似,現(xiàn)在各行業(yè)中,隨著知識工作者成為基礎員工,最小管理單位為人,工作者生產率在評估方面存在的柔性和困難,造成知識工作者生產率低下的情況極其普遍。
德魯克給出提高知識工作者的生產率的方法在于“系統(tǒng)化的知識工作”,為大到國家教育政策小到公司提高知識工作者的生產率指明了變革的方向。
“視知識工作者為固定資產”的觀點集中體現(xiàn)了組織與知識勞動者的共同利益。在實踐中,我的認識曾經只達到“合作伙伴”的程度!肮潭ㄙY產”為未來的人力資源管理確立了基石。
關于“自我管理”
基于知識工作者這個最小管理單位,本章為個人管理提供了很多指南。就我個人體會來說,印象最深刻的有以下一些方面:
認識自己和周圍的世界:從外部世界(組織)的角度審視自我,從而明確自己的優(yōu)勢、定位、未來。這一點也許對我們中國人尤其需要用心內省,因為儒家和共產主義由內而外極度自戀的思維模式給我們的思想束縛實在太多太沉,更多通過具體環(huán)境、具體案例、具體情境就事論事的討論并以共識、共享、共贏為方案目標,也許能對我們的思維劣根性的改良提供幫助。德魯克的建議也許是改良國民劣根性的一把鑰匙。
價值觀:價值觀給出了為什么存在社會差異的答案。也許算是我們對未來進行求索的指南針了。價值觀–人與社會和諧的指南針。
職業(yè)規(guī)劃和終身學習:個人的工作壽命超過組織的壽命,因此,自我管理必須考慮“下半生”以及“并行不悖的事業(yè)”。就給我個人的啟示來講,我今年33歲,爭取到40歲的時候能夠實現(xiàn)具備終生以知識為技能的職業(yè)能力,到80歲也對世界充滿好奇和學習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