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塔讀后感(精選20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總結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道士塔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道士塔讀后感 篇1
《道士塔》描述了滾滾黃沙如海,湮沒了歷史的痕跡,血色殘陽中,莫高窟就如一道滴血的傷口,佇立在四起的黃沙間。
我們在指責王道士的同時,更為那個時代的中國感到可悲。區(qū)區(qū)幾個外國人,就拉走了大批的中華瑰寶,這不是屈辱是什么?反思中國的歷史,沒有一次來得像這一次心口滴血。愚昧的人,眼睜睜地看著外國人盜竊國寶而不自知,這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那些外國人簡單地以極少的錢財換取了莫高窟的文明記錄,把中國的輝煌帶到了他們的國度,他們的掠奪,不只是掠去了幾卷經(jīng)卷,幾幅繪畫,幾座雕像,而是讓一個民族蒙受屈辱,讓一個民族的靈魂千瘡百孔,讓一個民族今天只能從外國人手中以高價買回本該屬于自己的東西。
這樣的悲劇究竟是誰的過錯,是那些外國人,還是那個卑微的王道士?王道士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什么也不懂,卻因為自己的無知活活埋葬了不知多少人的眼淚。他只是這場悲劇中一個可笑的小丑。而比之于被官員大量糟踐,將這些敦煌文化放在倫敦博物館,反倒能長久地保存。
除卻詩意,在那個狼煙四起的年代,這里理所當然少不了殺戮和犧牲。在這片廣袤而厚實的'土地下,究竟掩埋這多少將士的靈魂?他們沒有名字,沒有可考的歷史,只能默默地,永久地沉睡在此,化作沙堆一座。
我們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文化,卻在歷史的長河中選擇遺忘,在時間的流逝中拱手相讓。好在,當西方的使者將中國的文明掠去,向世界宣告他們?nèi)〉玫某删蜁r,有中國的敦煌研究者埋頭苦干十幾年,為敦煌洗刷屈辱,向世界證明,敦煌的燦爛在中國。
卻只怕,再過千百年,當歷史的風煙已成為舊跡,不會再有人記得這份傷痛,剩下的只有一份可怕的漠然。
道士塔讀后感 篇2
《道士塔》這篇文章講述的是一個歷史悲劇,一個沉重的文化史實。它所揭示的問題讓人心痛,讓人揪心,讓人不禁為那個時代,也為我們的民族,發(fā)出一聲聲無能為力的嘆息。
全篇圍繞敦煌莫高窟展開,說的是在20世紀初,莫高窟由一位無知的道士掌管,因為無知,他自作聰明地將窟中的珍貴壁畫粉刷,甚至挖鑿,代之以靈官塑像;因為無知,他將窟中無價的國寶向慕名而來的西方學者換回歷歷可數(shù)的銀元;因為無知,祖國的瑰寶受到糟踐,不幸流失,給我們后人留下了無限的遺憾。
國寶外流,我們發(fā)自內(nèi)心地遺憾、痛恨、憤慨。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讓我們在今天,在這個覺醒了的民族當中,開始做一些事對遺失的文化進行補救。于是,在遺憾、痛恨、憤慨之余,我們直截了當?shù)叵胱プ∽锟準住D敲,元兇是誰?是犯下了強盜行徑的西方學者?是目光短淺、愚昧無知的王道士?還是舊中國,那個沒落在閉關鎖國中的“天朝”?或許真如古人所說的“慌不擇路,饑不擇食”,自身的落后讓我們已無心理睬一下被擱在西北荒涼之中的`文物們,只好讓強大的勢力來替我們保管。
想想舊中國所背負的“東亞病夫”的恥辱,想想“落后就要挨打”這鐵一般的真理,我的心在滴血,我的民族自尊心在哭泣,我感到往事不堪回首,它令我感到那樣恐慌與不安。仿佛有一枝利箭從歷史深處射來,刺痛了我的心。
道士塔讀后感 篇3
語文課上,老師給我們讀了余秋雨的《道士塔》。
《道士塔》是《文化苦旅》中的第一章,這本書記錄了余秋雨在旅途中看到的名勝古跡以及他的感受。
讀這篇文章時,會感到心在痛,心在滴血,因為身為一個炎黃子孫,當你看到因為王道士和那些官員的愚昧無知而使的祖先留給我們的遺產(chǎn)——敦煌石窟,里面的敦煌文物被外國人以一點點的錢才買走時,我相信,你也會感到十分難過。
如果王道士或那些官員中的其中一方能夠重視那些文物,也許,這些文物現(xiàn)在就不會在外國的博物館里,而在我國的博物館里;也許,我國科學家現(xiàn)在就不用花大量的'錢財購買拍攝敦煌文物的膠卷,科學家們就能用實物進行研究。可惜,這一切,只是如果。
為什么?為什么那些人不重視敦煌文物?為什么?為什么他們那樣的愚昧無知?雖然外國學者買走了敦煌文物,但他們能保護好,而王道士卻用石灰刷白了畫滿精美的壁畫的墻壁,把精美的雕塑砸爛,做成了粗糙的天師、靈官菩薩。
文章中說過:“當外國人運著一箱又一箱、一車又一車的敦煌文物時,一個古老的民族在滴血!笔前,那震驚世界的文物,本應該是屬于我們的。《F(xiàn)在,卻被那些外國人拿走并令他們受世人矚目。
敦煌文物啊,你可知我們十分想念你!愿你能早日回歸祖國母親的懷抱,讓我們一睹你的風采。
道士塔讀后感 篇4
《道士塔》是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的首篇文章。文中紀年的開始為1900年,有一個缺少文化底蘊的道士在敦煌《莫高窟》住持,并在偶然間發(fā)現(xiàn)了藏經(jīng)洞。
1900年,想必這個時間點中國發(fā)生的事無人不知。偌大的清王朝竟然在三萬人的進攻下不堪一擊,將京城拱手讓給侵略者,遭人劫掠還要賠款割地,其慘、其辱、其痛,無法言說。而藏經(jīng)洞中的文化寶藏被騙走或叫被掠走,同樣讓人扼腕惋惜,無以言表!由此,我想到了自家的遭遇……
簡單推算了一下,父親出生的時間是1911年,這一年正是中國封建帝制王朝傾覆的一年。大姑是父輩的老大,比父親大4歲,出生時間是1907年。而1900年,我未曾謀面的爺爺應該還是少年時期。想來,爺爺只是一位再普通不過且目不識丁的農(nóng)民,他不會知道敦煌,更不會知道莫高窟,包括攜家?guī)Э谔油龅奶珷敔敗?/p>
說這些本意不是妄自菲薄,因為我的家世在過去根本無人書寫,文字上從未曾留下過只字片語;可見祖輩上即沒有人做過官,也沒有過文化人。
父輩中的幾兄弟(含堂兄弟)只有父親讀過三年私塾,那還是幾位爺爺合力出資供讀的。所以,我所見到的“家譜”,只是父親親手繪寫的《三代宗親》譜。上面列出的最高輩份是我的曾祖父,即太爺爺。如果這就算是家譜的話,那么我的這位太爺爺就是我家有記載的最高統(tǒng)帥了,頗有點太上皇的意思。
正是我家的`這位“太上皇”,在清晚期的兵荒馬亂中,帶著一家老小從承德建平(今遼寧)一路向北逃荒,最終在黑龍江北林(今綏化)四方臺處落腳,之后又輾轉(zhuǎn)至海倫境內(nèi)扎根。
在逃荒的路上,因為沒有吃的,無奈之下先賣掉一個兒子,后將我的姑奶賣給別人家做童養(yǎng)媳,之后他們便與家人斷了聯(lián)系。
1975年,姑奶的孫子在海倫上學。曾受奶奶委托,到我的老家尋找親人并找到我的堂叔家。當時我的老爺爺張福林(爺爺輩分中最小的)已經(jīng)去世,堂叔也不在家里,是堂嬸接待的他。孩子說:他奶奶已70多歲,因逃荒被賣時很小,加上沒有文化,家里人都叫什么名字沒記住,只記得一個弟弟的外號。與親人離散后,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思念親人,便指使兒孫們四處尋親。經(jīng)過多年打聽,終于獲得我老爺爺?shù)男畔ⅲ{借這個信息找到了堂叔家。遺憾的是堂嬸給出的回答令人失望,她說老張家在過去根本沒有丟失過人,肯定是找錯了人家。結果孩子不僅被拒絕,甚至連頓飯都沒吃就走了。從此,姑奶的消息徹底斷絕。
講述這一小段家史,并不能完全代表中國那段歷史,但卻是當時中國境況的一個縮影,一個鏡頭,一個特寫。
莫高窟的千年文化瑰寶任人掠奪,是那個年代國家落后與羸弱的悲哀;我的家背井離鄉(xiāng),親人離散,同樣是生活無計所逼。這,不正從一個側(cè)面證明:國破山河碎,家貧度日難;虎狼噬弱肉,羔羊任烹煎!文化,又怎能逃脫遭受劫難的命運呢。
道士塔讀后感 篇5
歷史的羅盤飛快的旋轉(zhuǎn),望著飛揚的黃沙,我站在中央,心中有著太多的悲憤與無奈。但,回不去了。
——題記
我深深記得,學習中國古代史時我對洋人的怨恨,恨他們強盜一般的舉動,恨他們將中國的藝術寶庫洗劫一空,我恨!
但,現(xiàn)在,我迷茫了。
到底是外國的“強盜”毀了我國的敦煌文化還是我們自己呢?
心中的天秤,漸漸向自己傾斜……
沒錯,就是我們!我們自己地府了這一切!
我無法想象那些官僚吃著俸祿,住在王府,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并到處逍遙時,是怎么一副嘴臉輸出運費太貴;我無法想象他們用破舊的席子、麻繩捆著一筆筆文化財富時,沿途那撈碗油水時的自然,如此之“不經(jīng)意”的將其放入己袋;我無法想象他們知道這些為無價之寶時,講的不是怎樣保護、使這筆文化延續(xù)下來,而是用它去賄賂高官時的阿諛奉承,我真的無法想象,更覺得惡心!
我怨王圓篆,但我不恨他,因為他只是無知,因為他只是一個想有點寫的普通百姓,用他自己的價值觀認為很值的將文物賣出去,這筆債讓他背,實在太沉,太沉。我怒于斯坦因他們從一個不知世事的道士手中用哄騙的卑鄙手段換取一車車經(jīng)卷,但我也無奈與此,就如一群饑腸轆轆的人,見到一間擺滿山珍海味的房間,他們本想用自己所大的獵物來換取,誰知連個守門人都沒有,屋門打開,像在恭迎他們似的,誰不欣喜若狂?而仿佛最與此無關的那些官僚們,卻是我的所恨之處。恨他們終是沒有那份覺悟,恨他們終是沒有那份赤腸忠心,不曾為祖國著想,不曾發(fā)覺這是一筆文化財富,不曾認為將一絢麗榮耀的文化所埋沒的罪惡感!但我也無法想象如果洋人沒有把這些文物帶回去,沒有看清它的價值將其放入博物館小心珍藏,這些東西會怎樣被我們糟蹋?也許,我們連文獻的膠卷也沒有了吧?
王道士,他只不過是這場變故里的一個受牽連的人物罷了,那些洋人也只不是一零星的火星而已,真正恐怖的是那些官僚的心理,思想,這才是真正的導火線。
抬頭望天,那大洋彼岸的人們吶,我真誠并鄭重的感謝您們幫中國保管著這筆文化呵,但那終只是借放,敦煌之魂,一直纏繞著這一有著燦爛文明的古國。
只是,那時的我們,迷失在了沙漠,努力的揮舞著雙手想要撥開重重迷霧,但終是,未瞥見綠洲……
道士塔讀后感 篇6
“車隊已經(jīng)駛遠,他還站在路口。沙漠上,兩道深深的車轍!
是啊,侵略者的車輪已深深的勒進了中華民族的脈搏,他也在雕刻歷史的恥辱與悲愴。
王道士!您這是愚昧還是無知啊?墩煌多少燦爛都丟在您的手里。您望著遠去的“客人”,難道就不怕呼嘯的黃沙卷走了您的美夢嗎?
這些千里迢迢趕來的侵略者,他們做好了舍棄生命的準備,為的就是這價值連城的經(jīng)卷。我們憤恨他們,憎惡他們,就如同那個青年面對已成灰燼的圓明園:我好恨,恨我沒早生一個世紀……離開如云的戰(zhàn)陣,決勝負于城下。
“被我攔住的車隊,究竟應該駛向哪里?這里也難,那里也難,我只能讓他停駐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場。我好恨!”
攔住的車隊真的.就只能停留在沙漠中嗎?任憑狂風的肆虐嗎?
淚也流出了我的雙眼,那就用我的淚水暫且凝固松散的黃沙,讓這可憐的經(jīng)卷先安寧一會,等待我們這些后來者去保管他們吧!
道士塔讀后感 篇7
你看到西邊的日落了嗎?這是一個古人流血的傷口……
當為數(shù)不多的車輛、幾十個箱子、數(shù)百卷文物被運往其他國家時,誰知道,那是我們中國不斷受到的創(chuàng)傷。
愚笨的道士自認為很聰明,當他把山洞壁畫畫成他認為很漂亮的樣子時,他并不知道他在破壞一個國家的文化遺產(chǎn)。當他把那些優(yōu)美的雕塑砸到心滿意足時,他并不知道自己已經(jīng)拋棄了一個國家的文化遺產(chǎn);當他貪圖小利,把洞里的東西都送出去的時候,他不知道,他已經(jīng)成為一個罪人了……
我們應該批判一個無情地送出我們古老文明的道士的愚蠢,還是批判當時統(tǒng)治者的短視?一個無價的石窟怎么能由一個道士看守呢?而那些文人其實知道這些文物的價值,為什么不舍得當時的一點運費呢?
正如作者所說,“只要看看這些官僚豪華的生活排場,就知道絕不會窮到籌不出這筆運費!迸c那些冒著生命危險前來收集的外國學者相比,這是多么悲哀!
當我看到我們的文物被運往其他國家,我的感覺不僅僅是憤怒,而是憤怒和仇恨。
一位日本學者說過,“我想糾正一個過去的說法。這幾年的成果已表明,敦煌在中國,敦煌學也在中國”。是的`,敦煌在中國,敦煌研究在中國,但是文物卻不在中國。當自己的東西到了別人手里的時候,當研究自己的東西需要得到別人的認可,并且要用膠片來研究,這只是用悲傷就可以總結的嗎?
傷口總會愈合,但傷疤,卻擦不掉。
道士塔讀后感 篇8
今天在寫關于敦煌文化的論文,看到了一些觀點,覺得《道士塔》可能對于王道士的評價過于偏激了,余秋雨我是非常敬佩的,或許是出于當時研究文獻的限制,或許是因為余先生當時還年輕,接觸的文獻還沒有這么多,也許是限于當時的研究水平,也許因為是一些或多或少的原因。
有一些感性的認識是無可厚非的,作為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道士塔》不失為佳作。但是作為選入中學課本的《道士塔》,它卻應該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在當時中學生價值觀在逐漸形成的'時候,他作為一篇感性帶有幽怨的散文,激起了許多熱血人士的憤慨,為我們描述了一個愚昧無知的道士形象,這種觀點深入人心,以至今天提到王道士,對于那些不愿去了解以及客觀評價的人來說,異常憤慨。
我覺得我受不了這樣的一致討伐,站在道德制高點俯視別人,是人心本樂意去闡釋的東西。因此,我覺得有必要跟那些熱性的人以及傾向客觀的人,覺得有價值的人分享另一種聲音。對于那些覺得事不關己不想了解以及自詡成熟的人,你大可以當做是無聊時的消遣罷了。
現(xiàn)在是個快餐文化的時代,好多人樂意一味吸收一些東西,不去思考到底如何。我雖然不相信這是否全是真相,不過作為闡釋思辨已經(jīng)足夠了。
道士塔讀后感 篇9
“我見過他的照片,穿著土布棉衣,目光呆滯,畏畏縮縮,是那個時代隨處可以見到的一個中國平民!边@就是那個令我悲憤的道士王圓篆!
在余秋雨的《道士塔》這篇文章中,我深刻地意識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竟然丟失得如此不容分說。王道士偶然發(fā)現(xiàn)藏經(jīng)洞后,被斯坦因通過宗教精神的交流所俘虜,最后竟然將飽含著中國文化的經(jīng)卷賣給斯坦因。這是一個多么愚昧無知的`農(nóng)民道士!
雖然事情已經(jīng)過去,但我好恨我沒有出生在那個年代,出現(xiàn)在那個地點,或許,我還可以去阻止,去盡我的綿薄之力。當然,連作者余秋雨都說:“幾輛裝載古代經(jīng)卷的車,怎樣才能通過?怎樣才能到達?”我又有何本領。去完成這個根本不可能完成的民族大業(yè)呢?
但是,我的內(nèi)心告訴我說:“我好恨,我好恨清政府的腐敗和無能。”如果當時的清政府依舊可以像他們的祖先一樣,也許,普通百姓也不會這樣無知,也不會去做這樣喪盡天良的事情。
也許,會有人問:“你為什么不痛恨王道士呢?”我也很好奇,我告訴我說:“王道士,不應該被我所痛恨!痹诰W(wǎng)上查了查,他的確不應該為我所痛恨。因為,王道士曾經(jīng)數(shù)次為了保護這些經(jīng)卷,做出了別人難以想象的努力,包括涉險送這些古籍到地方政府,最后冒死寫奏章給慈禧太后......
所以,恨,我只能恨清政府的腐敗無能,那些趁虛而入的外國人我也不應去恨,因為如果清政府還存在一絲正氣,這些外國人就不會得逞,王圓篆王道士,我只能以悲憤相待。
道士塔讀后感 篇10
道士塔,看管敦煌文化古跡的道士塔。它的主人竟然是那個王圓。他將那些先輩們留下的文化遺產(chǎn)全部賣給了外國人。我真是想不通:一個圣地,怎么會讓一個那么無知愚昧的人來看管!
跟隨著這篇文章,我知道了敦煌文化的美麗與輝煌。但是這個王圓卻將這些經(jīng)文等便宜賣給外國人。那都是精華!我不敢相信這是真的,這跟火燒圓明園又有何異?不也是一樣,咱們中國的國寶被外國人搶去。所以:咱們中國歷史上一共是有2起重大搶劫案。而現(xiàn)在咱們的專家考古學家卻要拜訪外國去看咱們中國的古物去研究。帶著膠卷,用著放大器來研究。這是一種多么大的羞辱啊!要怪也不能只怪他,當時的中國腐敗,很多的人沒文化,愚昧。換做別人,有可能還不如王圓呢!
看了他的`簡介,我更是納悶,當時也并不是沒有有志向的人,為什么清廷就那么輕視一個文化寶庫呢?他曾經(jīng)給清廷寫過信,為什么那些當官的文人就不能保護一下呢?治不好國就算了,連這微乎其微的小事情也不能做么?真是自私!
讀了道士塔,我的心里有憤怒也有悲傷。為王圓的行為而憤怒,為我們的文化被盜取而悲傷。唉!但是事情已發(fā)生,今天我們只能努力建設我們的祖國,使它真正的富強起來,把我們曾失去的都全部奪回來!
道士塔讀后感 篇11
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民族。它的歷史真的可說是有喜有悲。喜的是從古至今創(chuàng)造出了許多奇跡,如:秦始皇兵馬俑、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等等。悲的是也有許多恥辱,如:火燒園明園、鴉片戰(zhàn)爭、南京大屠殺等等。而有個人是我們民族罪不可赦的罪人!
他穿著土布棉衣,目光呆滯,畏畏縮縮,是一個道士,一個農(nóng)民,一個平民。他就是王圓箓,是這出杯具中錯步上前的小丑。他只是一個道士,有何德何能成為莫高窟的主人?他只是一個農(nóng)民,有何德何能把莫高窟當成自我的宅院?他只是一個平民,有何德何能把持著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難道中國的文官都死光了嗎!
這篇文章是老師讀給我們聽的,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找到《文化苦旅》。我看了以后更是悲哀,王道士把這些無價之寶的文物看成是玩物,隨便送人;把敦煌變成他的農(nóng)舍,他摧毀了中華民族古代勞動人民汗水的結晶。這時,沒有一個人來阻止他,如果不是那時中國政府的腐敗,道士自以為真的'能夠讓他對著莫高窟指手畫腳嗎?不能!
文章中有一句話讓我感觸很深:“那天傍晚,當冒險家斯坦因裝滿箱子的一隊牛車正要啟程,他回頭看了一眼西天凄艷的晚霞。那里,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真的是這樣,我們十三億人的心都在滴血。我不明白,為什么王道士會那樣的愚蠢,寧愿把珍貴的文物送給那些外國人,也不肯上報朝廷,把它們留在自我的祖國。如果我能和王道士生活在同一個朝代,我必須會竭盡全力來阻止他,如果實在不行,我會拿一把大折刀,一刀捅死他!
就這樣,莫高窟那些珍貴的文物流落海外。最后我們的祖國繁榮昌盛了起來,如臥龍騰飛般,飛上了復興的道路上。用巨大的資金買回了王道士送出去的珍貴文物,那些文物因為王道士的愚蠢繞了一個大圈,最終回到了自我的家。中華民族正在用自身的行動治愈這歷史的傷疤!王士是一個愚昧無知的人,我們不能像他一樣愚蠢,要多為人類留下更多的有價值的東西!
道士塔讀后感 篇12
讀余秋雨先生的歷史反思散文《道士塔》,心中不免有些落寞,常常引起對保護中國文化的沉思。
王道士是敦煌石窟悲劇的直接制造者,他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 他因為看不慣雕像、壁畫,就找人將雕像砸碎,將古老的文化變成幾個怪模怪樣的天師靈官;將“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都涂成一片慘白。
雖然“藏經(jīng)閣”是他發(fā)現(xiàn)的,但他沒有將這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保留下來。 “1905年10月,俄國人勃奧魯切夫用一點點隨身帶的俄國商品,換取了一大批文書經(jīng)卷;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疊銀元換取了24大箱經(jīng)卷、5箱織絹和繪畫;1911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郎和橘瑞超用難以想像的低價換取了300萬卷寫本和兩尊唐塑;1914年,斯坦因第二次又來,仍用一點銀元換去了5大箱、600多卷經(jīng)卷……”這些無價之寶竟然被列強用那樣低廉的價錢給換走了。
然而遺憾的是,一大批經(jīng)卷相繼丟失,可在中國文官們的滔滔奏折中竟沒有提“敦煌”一個字,甚至那些各國的冒險家沒有任何手續(xù)、任何關卡地就來到中國。異國的冒險家如此輕易地來到中國,以堂而皇之的名義“買”走了我們國寶,國門被打開,列強在擄掠,悲哉!
王道士固然迂腐,但更可恨的是中國官員們對文物毫不重視,在貪婪的官員眼中,只有金錢,錢對于他們來說比任何東西都重要?伤麄兙谷徊恢,再多的錢也買不回敦煌的歷史文物!
我們看著莫高窟留下的.古代藝術造型和浩如煙海的佛教經(jīng)卷,就知道敦煌文化是人類罕有的藝術寶庫。然而,這一切幾乎都在王道士和中國官員們的手中給喪失了。賣國寶卑微,賣國賊可恥,對他們再憤怒也將無濟于事,因為他們那無知的軀體無法扛起中華民族的尊嚴,無法付起欠下的那筆沉重的文化債!
我為敦煌莫高窟默默流淚....
道士塔讀后感 篇13
我并沒有忘記,十幾年前當我還是個青年,初讀本文時的恨,和難以控制的想決斗的沖動。
一個愚昧的土道士掌管著敦煌數(shù)千年文明寶藏的洞門。他在壁畫上刷白石灰,把壁上婀娜柔美的雕塑改成他的天師泥菩薩,把那洞窟中一大箱一大箱的文書經(jīng)卷、畫卷和雕塑,換成了幾疊子銀元和少許外國商品。他滿足了,他想不到會得到那么多錢。
一個諾大的國家,竟然無處存放一個洞窟的古物,道士為了孝敬官員拿出來的一些零星的字畫,在官場上把玩、傳遞,流失、毀損。他們知道這些古物的價值和意義,卻借口長途運費難籌集而置之不顧。
封存千年的文化寶藏,就這樣被挖掘毀損,散失異國他鄉(xiāng)了。這不是民族的悲劇嗎?文明最后變成空洞和廢墟,這難道是歷史的必然嗎?
在漫長的歷史中,這個事件其實是很倉促的,就像盜賊踩好了點、瞬間完成了盜竊。盡管盜賊找出了各種理由,來掩蓋其偷盜行徑,掩蓋其骯臟的欲望,但是終究掩蓋不了丑惡的真相。
今天讀此文,我依然是沖動的。就像文中的那位當代青年詩人,要與火燒圓明園的額爾金決斗單挑一樣。我更欽佩秋雨教授的豪邁,要與盜賊他們國家的學者對立沙漠,比比學問!此刻,似乎只有這源自內(nèi)心的沖動才能解恨!
今天,我依然恨著,卻不只是恨愚昧的王道士和腐朽的晚清朝廷,也不僅只是恨奸詐的竊取者和貪婪的掠奪者。我更恨,人性的自私、罪惡的欲望,和因此對文明的踐踏。
尋寶、掠奪和侵略戰(zhàn)爭,都是為了將財富占為己有。他們的目標就是我們的`文化遺產(chǎn)。
從價值的角度來看,物品越稀缺價值就越高,故稱物以稀為貴。何況是更優(yōu)秀和稀缺的中華文化遺產(chǎn),堪稱絕品,價值無法估量。所以,敦煌、圓明園、和那時的中國,自然就成了瘋狂追逐利益的掠奪者的耀眼的目標。他們的生存理念和價值觀,就是占有,且不論用何種方式實現(xiàn)占有。
他們得逞了。一大箱又一大箱、一大車又一大車的文物,都裝好了,運到倫敦,運到巴黎,運到圣彼得堡,運到東京。莫高窟空了,圓明園燒了。中華文明遭受了劫難。
可是,他們卻不知道,文物,是文化的實物遺產(chǎn),但不是全部。文化遺產(chǎn)更重要的內(nèi)容,不是實物,而是精神和思想的成就與傳承!
掠奪,只能解當時之渴,而不可以補虛空。武力,只能呈一時之強,遠不足以撼歷史。掠奪了文物,卻搶不走文化,廢墟上依然記載了文化的繁榮!
如今,被盜賊掠奪的文物已經(jīng)陳列在世界各地。我覺得,他們只是供奉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神明。
是哪里的文化,終究會在哪里光明!
道士塔讀后感 篇14
整個寒假我慢慢閱讀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其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當屬《道士塔》。我是沒有親自拜訪過莫高窟的。只有讀到了《道士塔》一文才略微知曉了莫高窟所遭受的劫難。事實上我在讀這篇文章是絲毫沒有憤慨之意,取而代之的是無奈。讀完《道士塔》我的體會就是——自己都不尊重自己那么別人更不會尊重你。
如果只是閱讀這篇文章,內(nèi)心便會產(chǎn)生一種強烈的憤慨之情,原因很簡單,敦煌文物竟被一個小道士賣給外國人?墒窃跊]了解清楚事情之前光看文章就跟著文章中的觀念跑了,實在是無主見,容易被左右。讓我們來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話要從“歷史罪人”王圓箓說起。他祖籍湖北麻城縣。出生在陜西,因家鄉(xiāng)連年災荒,生活所迫,出外謀生,流落于酒泉。在此期間入道修行,人們稱他為王道士。后云游敦煌,登三危山,發(fā)現(xiàn)莫高圣境,感慨萬千,急呼“西方極樂世界,乃在斯乎”。所以他長期居留于此地,奉獻了他的后半生。他原本可以在莫高窟終老,如果不是墻上偶然裂開的一縫,他的一生可以簡單許多。墻上開裂的一縫使他看到了財路。文物在他眼里便是外國人手中的錢。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有人說王道士無奈之下變賣經(jīng)文寶物并非為他蓋豪宅,而是為了修繕窟區(qū)及下寺和維持他們平素的生計,當時他是住持,這是他不得已的就地取材。
那為什么他要賣文物?
發(fā)現(xiàn)藏經(jīng)洞后,王道士忙報敦煌縣城的官紳人士,再報酒泉的官府達人,均未能引起大的關注,故他不得已又把藏經(jīng)洞封閉起來。直到1907年英籍匈牙利猶太人斯坦因、法國遠征考察隊的伯希和闖入莫高窟區(qū),用銀錢幾番誘使王道士動心出賣大批文物,從此敦煌招來大災難。
各級領導都不管就罷了,朝廷不也是昏庸無能的嗎?喪權辱國的條約簽的多了,難道還怕賣點文物?
于是外國人就來了。拿走了敦煌經(jīng)卷文物。
斯坦因《西域考古圖記》中說:“他將全部的心智都投入到這個已經(jīng)傾頹的廟宇的'修復工程中,力圖使它恢復他心目中這個大殿的輝煌……他將全部募捐所得全都用在了修繕廟宇之上,個人從未花費過這里面的一分一銀。”
根據(jù)相關史料記載(《西域考古圖記》等),當時西方人來到中國帶走文物的時候,是持有當?shù)毓俜介_據(jù)的許可證的,并且一路受到了官兵的保護,王圓箓本身并沒有能力拒絕他們。
我們想一想,在那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中,敦煌文物不被賣給外國人會怎么樣。
——“中國是窮。但只要看看這些官僚豪華的生活排場,就知道絕不會窮到籌不出這筆運費。中國官員也不是都沒有學問,他們也已在窗明幾凈的書房里翻動出土經(jīng)卷,推測著書寫朝代了。但他們沒有那副赤腸,下個決心,把祖國的遺產(chǎn)好好保護一下。他們文雅地摸著胡須,吩咐手下:“什么時候,叫那個道士再送幾件來!”已得的幾件,包裝一下,算是送給哪位京官的生日禮品。”
這么看來,給了外國人反倒是成了保護文物的絕佳方法了!你不保護你國家的文物,那我就奪來替你保護展出。而在王道士賣完經(jīng)卷整修莫高窟的幾十年后,一群拿著鐵鍬的紅衛(wèi)兵站在了莫高窟前。要不是有周的大手護著,誰是歷史罪人就要重新定論了。
莫高窟的悲劇不能歸咎于王圓箓。王圓箓只是時代背景下的一個小丑。而那種時代告訴我們:“自己都不尊重自己那么別人更不會尊重你”
道士塔讀后感 篇15
你想過嗎,如果有一天自己國家的文化瑰寶被他國人盜竊,作為小人物的我們該怎么辦?
我自認為自己微不足道,不知道該如何保護她們的,但是如果一位散文大家也發(fā)出同樣的千年一嘆,想了一番辦法,卻“這里也難,那里也難,我左思右想,最后只能跪倒在沙漠里,大哭一場!蔽覀兪遣皇窃搶η暌郧暗哪呖叩奈幕鹬匾暷?
也許這位散文大家在文章最后的臆想給自己帶來了太多的感慨與無奈,讓自己“像一匹受傷的狼在黑夜里嚎叫”。但是也許此刻的他也許在凜冽的塑風中彷徨,迷茫著。緊接著他在這細沙所鋪成的沙漠之中大聲地疾呼,吶喊出了千年的中華文明的心聲:救救我們!保護好我們,這是每一個中華子孫的使命啊!
這是一個多么悲愴的'心聲!面對莫高窟的千年之殤,中華文明的傷痕累累,無論是當時的清朝文人還是現(xiàn)在的散文大家余秋雨先生以及身處在現(xiàn)在這個太平盛世的我們都是這么束手無策,無可奈何。
或許身處現(xiàn)在的我們沒有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國家的瑰寶被他國人偷竊、倒賣,輾轉(zhuǎn)到他國的博物館里,但是在我們出國旅游在別人國家的博物館欣賞,感嘆自己國家的輝煌文明時,這是否是一種莫大的諷刺?
“我想,藏經(jīng)洞與甲骨文一樣,最能體現(xiàn)一個民族的文化自信!边@是《道士塔》里的一段話,我對它的解讀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不乏有一些糟粕,但其中的精華卻也是我們值得傳承與發(fā)揚的?墒乾F(xiàn)在這些千年前的經(jīng)書,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卻不在自己的國家了,想要提高我們自己民族的文化自信力也就沒有了依托了,又何來承接呢?
《文化苦旅》我還沒有看完,在這里只是拋磚引玉,希望我們國家的文化寶藏得到更多人的重視與傳承!
道士塔讀后感 篇16
每次看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都是用歷史的滄桑伴著眼淚的辛酸讀幾段壓抑的文字,然后閉著眼睛悄然合上書本。我不敢一下子讀完全文,那里面有太多我不勝負荷的悲痛和屈辱。在一個自尊心極強的少女看來,那一累累沉積著一個偉大古國千年心血的經(jīng)文被運走,那一墻墻飛天曼舞滿壁生輝的壁畫被涂白,那一箱箱從遠古走來、或精致或粗獷的文物被盜去,這不僅僅是敦煌文化的唏噓。這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文明走過五千年,只因幾代人的疏于治理而淪落而遭受掠奪、經(jīng)歷血洗的屈辱,深沉的屈辱,不可遺忘的屈辱。
這是百年之前的事情了。那時的中國遍體鱗傷、忍辱負重,每寸肌膚都在滴血,而百年輪回過后的今天,再讀昔日那段沉重的歷史,不能不感到切膚之痛。祖國經(jīng)受蹂躪之苦猶如我遭到鞭擊之痛,國與家與個人,原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從敦煌的浩劫,我自然而然地聯(lián)想起日軍侵華的歷史。我很喜歡看戰(zhàn)爭紀錄片,但往往不忍看日軍侵華的相關資料。看到別的國家的人民遭受屠殺、士兵戰(zhàn)死沙場,激起的不過是讀者人道的悲憫和憤恨,但自己國家的人民被禽獸侮辱、土地被炮火焚燒、士兵被尖刀刺死,這侵略的巨石激起的是屈辱的千層浪。那本記錄著這段血腥往事的史書仿佛在滴血,每翻過一頁、閱讀一行文字,都是對它昔日傷口的撕裂,都能聽到它沉重的低吟。
也不敢貿(mào)然去讀清末那段血淚史。中國人的尊嚴在那個時候被莫名其妙地扭曲,進而被無情地踐踏。堅持要來訪的英國使者行君臣之禮,拒絕與西方國家進行貿(mào)易往來,自負“天朝”物產(chǎn)豐富,無所不有,無所不能。西太后認為車夫屁股的位置比自己屁股位置還高,有失皇室的尊嚴,憤然走下汽車,拒絕接受新世界的文明。難道曾經(jīng)盛唐王朝的驕傲歷經(jīng)千百年流傳下來變成了不可一世的無知?英法聯(lián)軍像豺狼一樣把集五千年藝術大成于一身、熔東西燦爛文化于一爐的圓明園洗劫一空后縱火焚燒,八國聯(lián)軍像餓虎一般在京城燒殺搶掠,把昔日的繁華之地變成廢墟和墳墓。而那位計較屁股位置高低的西太后呢?早已鬢發(fā)松散、釧釵旁落,狼狽不堪地逃往熱河避難了。這難道就是巍巍中華的尊嚴?文明古國的根基被內(nèi)患外敵搖撼得支離破碎,尊嚴早已無從提起。血與淚,在神州大地上恣肆橫流。沒有理由不為此而悲而痛,因為近代中國就是這樣走過來的.。
唯有自強。唯有自強才能擺脫外侮、重振古國雄風。唯有自強才能有尊嚴地屹立。中華民族五千年,也是這樣走過來的。
《道士塔》里作者引用了一段詩句,大意是愛國學者憤概于此,要與掠奪者一比高低。我又何嘗不想?在斷斷續(xù)續(xù)看完《道士塔》那幾天,我曾經(jīng)想像自己幻化成一位手執(zhí)長劍的武士,一躍而起,飛到百年之前的敦煌,去與掠奪的強盜“遠遠離開遮天的帥旗,離開如云的戰(zhàn)陣,決勝負于城下!
這實在是一個太可笑的幻想,不過是少年意氣的宣泄。況且,憑借個人的力量,又怎可能去力挽民族的危亡于狂瀾中?
但這把不屈的長劍已被我牢記于心,時時隱現(xiàn),寒光凜冽,英氣凸顯。
昨晚,父親把他西歐之行的照片給我看。看了一個多小時,我正疑惑看不到英國的街景,父親突然想起:“去英國的時候相機沒充電,所以沒有拍照……大英博物館里有很多珍貴的文物,沒有拍下真是浪費了……”我心念一動:大英博物館?就是那個用來炫耀日不落帝國昔日輝煌、專門陳列從別國掠奪得來的文物的博物館?先前有點遺憾的心情蕩然無存,小小的慶幸油然而生。在一個美輪美奐的博物館里一個叫“中國陳列室”的地方,欣賞著祖先一脈相傳的稀世珍寶,嘖嘖贊嘆著祖國文明的偉大,然后緩步走出門口,才猛然發(fā)現(xiàn)身處異國,那些寶貝原是祖國在極悲壯極慘痛極屈辱之時流失的血液。就像一個被脅持的人質(zhì),本是我們的驕傲,現(xiàn)在成為了在對方手中用以鄙夷奚落我們的工具。這種強烈反差我不忍承受,亦不敢想像。父親說,他們一行參觀的時候,都唏噓不已。
唏噓不已。嘆息之間,那柄長劍又悄然顯現(xiàn)。亮劍才能自強。
還是有那么一些中國人,懷著一身傲骨赴湯蹈火,用熱血守護國家的尊嚴。1934年10月,一支正義之師、勇敢之師、解放之師,肩負著血與火,開始了二萬五千里長征。茫茫雪山有他們斑駁的腳印,他們用艱苦奮斗的民族精神筑起永恒的豐碑;漫漫草地,有他們堅毅的身影。他們用勇敢無畏、熱血忠誠、錚錚傲骨寫就不朽神話。
讀史使人明智。以史為鑒,面向未來。五千年血脈傳承下來,祖先賦予我們的是勇敢和自強。那個流血的時代畢竟已是過去,我們不能遺忘民族的屈辱,也不能沉寂在歷史的煙塵中懦弱地哭泣。亮劍才能自強。自強才能免受蹂躪。百年過后,我們站在新世紀的起點,身后是滴血的傷口,眼前還有很多路要走。擦干淚水,背起行囊,負起責任,開始新的征程,才是一個勇敢和自強的民族在極悲壯極慘痛極屈辱之后應該走的路。
愈合滴血的傷口,聽那一聲巨吼,東方的睡獅已經(jīng)蘇醒……
道士塔讀后感 篇17
古老的文明,受到工業(yè)的沖擊,一滴一滴血從傷口流下。當那幾車、幾十箱、幾百卷的文物被運往其他各國時,孰知,那是我們中國延續(xù)到現(xiàn)在的傷口。而那道士,自作聰明,自以為祖先留下來的畫卷塑像只是他謀取私利的小手段,殊不知當他把洞窟里的東西一點點交給外國學者的時候,他已成為一個千古罪人。
僅僅是一個道士,就能使祖國的瑰寶遭受侵略者的踐踏,就能使先祖的光輝傳統(tǒng)付之一炬。這只是因為他的愚蠢?不!那統(tǒng)治者的短淺目光,那官僚的奢靡生活,那文人的愚蠢妄作,相比于外國學者冒著生命危險只為一瞥中華文化的風采的犧牲精神,這又是多么的悲哀!
當祖國的文物被運往其他國家時,一切有尊嚴的人都感到恥辱。然而王道士身上只有麻木,他或許是慌不擇路,饑不擇食,用文物換取自身的茍活。然而國寶外流,文化糟踐,我們發(fā)自內(nèi)心地憤慨、痛恨,也只能遺憾!奥浜缶鸵ご颉,這是生存的法則,也是文明的`法則。舊中國背負的“東亞病夫”的恥辱刺痛了我們的心,讓我感到那樣的不安,民族自尊心占據(jù)了我的心房,我想發(fā)出怒吼,卻又無可奈何。
這是發(fā)生在幾個人身上的歷史悲劇,但是它的痛苦能夠延續(xù)幾個世紀。每當現(xiàn)代學者看到毀滅殆盡的敦煌時,心中在滴血。看著一個世紀前愚拙的王道士把無價之寶交付到洋人的手中,將它們化作別國的財富,又有哪個國人能夠不憤恨?就像那個當代青年詩人,“我好恨/恨我沒早生一個世紀/使我能與你對視著站立在…/決勝負于城下!边@滿腔的怒吼,發(fā)自內(nèi)心的怒吼,道出了每個有尊嚴的中國人的心聲!然而現(xiàn)實總是分成兩面,每個時代都有一部分人,他們忘記歷史,忘記恥辱,活在自己的小天地,偏安一隅;又或者淪為侵略者的奴仆,替他們挖掘自己的故土。這些人,就是文明的糟粕,他們理應被遺棄,這種人,終將自取滅亡。
道士塔讀后感 篇18
聽了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心頭一直被一股彌久不散的陰霾壓抑。漫無邊際的悲憤襲來,我仿佛看到一個目光呆滯、神情猥瑣的老道立在沙漠邊,注視著那深深的兩道車印。這一個畫面的定格,蘊含了多少的慘然與憤然啊!我好恨!
這個老道叫王圓?,曾經(jīng)是莫高窟的住持。但目不識丁的他根本不了解莫高藝術的璀璨與繁榮。無價的壁畫在他手上竟宛如兒戲般的被覆上了慘白的石灰,一尊尊精湛的上古禮佛竟被他應手擊碎,去塑成了粗劣的佛像。但就是這樣一個蹂躪藝術、摧殘藝術的人,歷史卻如同開玩笑般的,將莫高窟最精湛的藝術結晶留給了他?蛇@個卑微的王道士,竟拿著莫高,乃至中國、世界的藝術精魂,換來了少量的一疊外國人給的銀元!那大車大箱裝走了多少的藝術瑰寶啊!連同王道士的愚昧、無知,一同墜入了時空的漩渦。于是,中國的古文學界又多了一個彌深的黑洞!悲哉嘆哉!
愚昧不是錯,而知錯犯錯就是大錯特錯了。如果說王道士是歷史的罪人,將萬頃的經(jīng)書寶卷揮霍出洋,留下藝術的空白。那他也不過是因為愚昧無知罷了。這便如同一位世代耕織的農(nóng)夫,即使他藏有唐寅的真跡,他又怎會懂得欣賞呢?而此時懂得欣賞莫高藝術的`人呢?晚清政府的官員呢?他們對此毫不知曉嗎?翻開史書,此時的官員正鐘鳴鼎食,品茗覽卷,極盡悠哉之至。而他們?yōu)楹尾蝗ド萍訉Υ枰员Wo呢?他們的回答是多么的可笑,何等的荒唐!竟言之,運費過昂,不便出資!豈有此理!
回言歷史,清政府的愚昧腐朽又豈輸于王道士!種種所作所為恐有過之而無不及!英法為鴉片二度侵華,大好河山慘遭蹂躪,火燒圓明園,大火三日未熄!異物奇珍,琺瑯翡翠,那一樣又會輸于莫高佛典?而這些藝術精華,清政府又豈會不懂!八國聯(lián)軍侵華,慈禧、光緒溜之大吉!缎脸髼l約》談判桌上,4.5億兩白銀拱手外獻。當慈禧說出“量中華之物力,給予國之歡心”的喪國之語時,她又豈會不知祖宗河山是何等珍貴!而她卻葬送了、摧殘了。這顯然比王道士之流更罪惡深重、遺臭萬年!
而如今,面對日益豐實的科學文化知識的殿堂,我們卻不知珍惜,不盡力汲取。難道要數(shù)年之后,為我們抱憾的后人說我們是歷史的罪人,是王道士,晚清幕僚之流嗎?我想這幾個名詞,哪一個都含有值得掂量的分量,哪一個都足以令人遺臭萬年!
我仿佛又看到一個老道立在沙漠邊,望著深深的兩道車印,目光呆滯,神情猥瑣。我更不知道這格還要定多少年!
道士塔讀后感 篇19
最近讀了一本余秋雨寫的《道士塔》令我感到的是對于中國文化與寶物的損失而感到痛心。
王道士只是僅僅因為自己眼前的利益,而出賣了祖國的文化,賣掉了祖國的珍寶,換來的只是幾個錢財?shù)菂s永遠也換不來祖國的悠久歷史。因為他的自作聰明將記錄著中國歷史的壁畫改成了慘白色的一堵普普通通的墻壁,曾自以為自己得到了財富但是他并不知道當時自己是多么得愚昧無知。王道士這個人雖然并不垂名千尺,但是他卻留在了作者的心中。作者利用生動的筆法,使王道士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他的無知,他的愚昧,他“笑咪咪地數(shù)著那一點微不足道的銀元”時的自以為得意,都讓讀者感到無限的悲傷,痛心,更讓我們感到可憤可恨。
莫高窟這個地方雖然沒有華麗的外表,比不上青瓷但是它的文化價值卻是令我們驚訝的。如果說王道士愚昧無知的話,那么當時的官員呢?他們同時也只是自己一時的貪圖享樂而造成了現(xiàn)在的懊悔。他們難道只懂得自己嗎?我們曾有能力去抓住那即將偷運出去的寶物,但是因為他們只愿在客廳中慢慢地喝著茶,等于親眼看著自己國家的文物變成其他國家的財產(chǎn),卻不愿意去挽救。有的甚至聽信了讒言相信一個外國人的話,一車車批發(fā)給了西方國家。這讓我們感到的恥辱。自己祖國的文化自己不懂的保存,反而卻擺在了外國的博物館中?纯茨呖咴粝碌囊痪砭斫(jīng)書和歷史悠久的壁畫,敦煌文化顯然是人類罕有的'藝術寶庫?墒,這一切幾乎都在王道士和中國官員們的手中完結了。他們太卑微,對他們再憤怒也無濟于事,因為他們的無知是無法扛起中華民族的尊嚴,無法付起那筆沉重的文化的責任。
那不堪回首的過去已將成為回憶。我們堅信,日益強大的中國,不會聽任歷史文物在我們的時代飄零,不會再變得愚昧無知。失去的不可能再回來,我們能做的只能用我們的雙手我們的思想創(chuàng)造新的文化財富,去超越以往,國家富強,可以讓新的“奇跡”永存我土!
道士塔讀后感 篇20
第一次見到余秋雨的《道士塔》是在他的散文集《晨雨初聽》讀到的,這本書的封面印著藍藍的天空和海洋,沙灘上放著兩張潔白的椅子?雌饋硎悄敲吹拿篮茫敲吹淖屓耸嫘。可是當翻到《道士塔》這篇文章時,先前舒坦的心情早已沒了影兒,只有一股怒火在心中燃燒。
這篇文章講述的是20世紀敦煌莫高窟不幸由以為無知的道士當家,他自作聰明將一幅幅珍貴的壁畫變?yōu)橐坏缿K白,他將一座座精美的塑像化為天師、靈官、菩薩,他將一箱箱無價的國寶換為歷歷可數(shù)的銀元。給后人們留下了無限的遺憾
這位道士的名字叫王圓箓,他只是一個逃荒到甘肅,做了道士的湖北麻城農(nóng)民。他的無知讓他對洞窟里的壁畫有些不滿,他找來幫手用石灰淹沒了唐代的衣冠,宋代的笑容。因算了算石灰的價錢,他認為沒有必要全部刷完,于是他放下了刷把。如果當時有免費的石灰恐怕這個愚昧的`道士會將他的“宅院”刷得一塵不染吧!看來我們是否應該感謝他呢?感謝他的手下留情,為我們留下了一些珍品!粉刷了之后,他又想弄幾個雕塑。他看到中座雕像的體態(tài)過于婀娜,與幾面的白壁似乎有些不相符。這時他終于想起了自己的身份:道士。那自己何不在這里立上幾個天師、靈官菩薩?他和他的幫手用鐵錘將那婀娜的身姿,柔美的淺笑砸成了碎片,化為了泥巴。他又請來了鄰村的泥匠如小孩子般堆起了雪人,忙活了半天總算能立住了,最后做出來還像模像樣
由于這位道士——王圓箓,他的無知、愚蠢、自私。使用少數(shù)的銀元換得大量的敦煌文物流失海外,而敦煌研究院的專家只得一次次地從外國博物館買取敦煌文獻的微縮膠卷。我們憤怒嗎?不我們該憤怒嗎?也許正如文章中寫到的“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蠢,最大的傾泄也只是對牛彈琴,換得一個漠然的表情”他不是承受不起,而是不配。他那樣的無知,根本不知自己犯下了怎樣的“罪行”,就算再怎么傾泄,他的眼里定還是不解。如果“王道士只是這出悲劇中錯步上前的小丑”那么誰才是這個巨大民族悲劇的主要謀劃者呢?是外國冒險家?還是當時的官員。他們滔滔的奏折中沒有一句提起敦煌的事由,當外國冒險家甘愿傾家蕩產(chǎn),偷運一兩件文物回去的時候。生活奢侈的中國官員卻因運費太多,不愿保護這些文物。當外國冒險家甘愿葬身沙漠,不顧一切地朝敦煌奔去的時候,中國官員的會客廳里彌漫著茶香!被掠奪后的敦煌文獻少,在押送回京的途中只用茅草卷著,每到一個地方便又被抽出幾卷行途中又丟失幾卷,到達京城后只剩下零零散散的幾卷同破舊的茅草。敦煌文化如此燦爛,藏經(jīng)洞中的文獻有如此之多,但中國960 萬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卻沒有幾卷。這些祖宗留下的遺產(chǎn)在本國沒有受到珍視,而在其它國家的眼里卻是如此珍貴。與其把他們存放在這樣一個社會環(huán)境中被破壞,還不如把它放在外國的博物館永遠的收藏。在這種如此令人氣憤的情形下這何嘗不是一劑救濟敦煌文化靈丹妙藥?
雖敦煌文化在中國,但中國被歷史劃出的傷口仍未愈合。
【道士塔讀后感】相關文章:
《道士塔》讀后感04-12
道士塔讀后感06-04
《道士塔》讀書心得03-09
讀《道士塔》有感01-09
道士塔讀后感7篇03-27
道士塔讀后感11篇06-25
道士塔讀后感(11篇)06-25
《道士塔》讀后感9篇01-19
道士塔讀后感9篇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