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論語心得體會
學習論語心得體會1
通過學習于丹教授《論語》的這本書后,我深受啟發(fā)。于丹教授的講課,剖析現代社會人們的為人,處世的方法和道德,告訴我們既是人們身邊所發(fā)生的日,嵤,也是最簡單的真諦,《論語》中把天比做理想主義,地比做現實主義,天、地、人和在一起才能成為一個完美的整體,每一個人把自己容入大自然,因勢利道,不斷學習,內心充滿快樂,寬容,整個社會才能和諧。
講到處世之道,我深有體會。記得在我遇到麻煩和問題時,也曾痛苦過,曾徬徨過,不知道該怎么辦,干什么都感到沒意思,整天提不起精神,但是時間或許能夠減輕痛苦,等過了一段時間想開了,既然痛苦不能解決問題,每天痛苦也是活,開心也是活,為什么不能每天開心點呢。人的一生難免要遇到挫折和磨難,怎樣來面對生活給自己帶來的不幸呢?于丹教授告訴了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tài)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她說:“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tài)度!比耸紫纫軌蛘_面對人生的遺憾,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如果你無力改變,那就努力去適應它。
為人處世也是一樣,應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在工作中,對待同事,要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互幫互助。家庭中,長輩、家屬、親戚之間,一些陳谷子爛芝麻的事,不要抑郁于胸,要學會自己勸自己,想開些,就像人所言;你心量有多大,就有多大的福氣。所以何必計較那么多呢?一種遺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如印度詩人哲泰戈爾所說:“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么你也將錯過星星了!背姓J現實的不足之處,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tài)度。
在現實生活中一個人只有工作上往上比,才會看到自己的不足,生活上往下看,才會得到滿足,不會去攀比。平淡的生活,足以滋養(yǎng)世人。看于丹《論語》體會到的是,《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他是一個循循善誘的老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朋友,它是一個映射著我們道德情操、品性修養(yǎng)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在現代生活匆匆的路途上,多一份藝術和智慧,多一份清涼與閑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饋贈的心情。
總之,在當今以經濟利益為主導的社會潮流中讀于丹的論語心得,真的能給人以心靈凈化,如一絲清泉沁人心脾,讓人陶醉,給人以啟迪。
學習論語心得體會2
暖和的陽光調皮地跳躍在泛著微微油墨香的紙上,獲書在手,就像孔子席前的學生,心生幾多向往,平添幾分敬畏。一日,偶然邂逅《于丹〈論語〉心得》。
圣賢把他們深刻的人生經驗,穿越滄桑,傳遞到今天,他們在千古之前,緘默地微笑著,注視著,看我們仍然在他們的言論中收益。
為師十三年,時常在忙碌中為自己的平庸感慨,平日非常喜歡聽名師上課,然而與名師相比就更覺自己卑微、渺小,缺少職業(yè)幸福感。無比崇敬地請教一位名師:語文教師最重要的功夫是什么?讀書。∶麕熣嬲媲星械馗嬖V我!那一刻,我好像突然有一種醍醐灌頂、豁然開朗的暢快和興奮。的確,“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是一種享受,與書結緣,結下最神圣最美麗的緣。讀書,能夠使教師不斷地增長職業(yè)智慧,使自己的教學閃耀著睿智的光彩;讀書,能使教師充滿生命的激情和智慧的言語,以最簡潔的線條,拉動最豐富的信息;讀書,能改變教師的人生,從而使教師思考人生,把教學變成一種過程、一種動態(tài)、一種求索;讀書,是教師最可貴的生活品質,更是一種詩意美好的人生境界。
《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用富有哲理的話告訴學生無言,用行動做,就是最具人格魅力的人。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我能做得到嗎?當我抱怨工作的繁雜時,當我對待孩子們的錯誤疾言厲色時,孔圣人的聲音便在腦海中縈繞:“天何言哉?天何言哉?……”曾經為了讓孩子們愛上讀書,我可謂費盡心思,但收效甚微。直至一個平常的課間中,閑極無聊的我無意識地在教室里捧起一本書,津津有味地讀了起來。猛然抬頭,我才發(fā)覺教室里比平時安靜了許多。只見幾個孩子也手捧書本,讀得煞是認真。這時,孔子的話再一次在我耳邊響起:“天何言哉?天何言哉?……”從此,我開始真正地蹲下身與學生們一起讀書,努力做孩子們讀書的點燈人,讓書香彌漫于孩子們生活的氣息之中,讓讀書成為孩子們最美麗的.姿態(tài)。 漸漸的,漸漸的,班里讀書的氛圍日漸濃郁了,愛讀書的孩子也多了。就這樣,不到一個學期的時間,孩子們已經把讀書當成了一種享受,再也不用我絞盡腦汁地想辦法了。身教勝于言傳,這是至圣先師兩千年前就告訴我們的道理。我想,唯有當天道與師道融合,我們才能將“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這句話完全領悟?梢,孔子一言足以品悟一生!
縱然,語文充滿勞績,我依然幸福地棲息在芬芳的大地上。
當我們在自然生活下悟出真諦,在書墨清香中豁然開朗,圣人在千古之前應該會緘默微笑。
學習論語心得體會3
《論語》是我國古代偉大思想家孔.的弟.及再傳弟.對孔.及其弟.的言行的記錄,其核心思想是“仁”。《論語》中的《學而》篇就向人們講述了關于教育方法和學習方法,特別論述了怎樣做人的為人之道。
在《論語》學而篇的學習中,我頗有感受。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在生活中,假如我們每個人都能設身處地多為別人考慮,多站在對方的角度上想問題、做事,我想許許多多的矛盾、糾紛甚至悲劇都不會產生。然而,當利益沖突一旦出現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為什么今天的我們想問題總是忽略了它呢?
還記得剛買電腦那陣兒,本來狹小的寢室一下.多出了五臺電腦,每個人都想把.機放在自己的最方便、最安全的`地方。而每個人對電腦的使用時間和方式都各異,為此寢室里經常發(fā)生冷戰(zhàn),電腦布局模式不斷更改,弄得寢室沒有一絲“溫暖”,悶得人難受。后來我們冷靜了下來,試著為對方考慮,大家彼此道了歉,都做出了讓步,最后寢室形成了統(tǒng)一的作息時間,為了共同目的,我們終于和好如初,又是好姐妹。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思考而不學習就會是危險的!墩撜Z》中這句格言值得我們好好體會和牢記。學習型社會不但要求我們終生學習,更要掌握學習的方法。在大學四年里,我們或許學習了較多的理論知識,但我們學習中的思考卻不夠,對社會的一些現實問題的探索更相當缺乏。我想我們大學生需要用更多的實踐來檢驗我們的知識。
暑假,我隨著我院三下鄉(xiāng)隊伍到了開縣(全國的貧困縣之一)。盡管只有短短的七天時間,在那里的每一幕都牢牢留在我心里,讓我真正看見了貧困山區(qū)的經濟、教育現狀。有一個鄉(xiāng)教學設施極差,沒有書桌、椅.、圖書,教師缺編嚴重達200余人,有些學生上學每天要走四五個小時。有的村小每學期只能上一次計算機課,有些孩.每一次都會走上半天的山路,學習三節(jié)課后再走回去。他們中不少孩.因為貧困等原因而輟學。
在返程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山里的孩.小學畢業(yè)或是初中畢業(yè)后,他們就面臨著勞作或打工就業(yè)呢?當地的學校教育又能給他們提供些什么呢?而我們又能為他們做些什么呢?
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物質文明高度發(fā)展的今天,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繼承和發(fā)揚!墩撜Z》就是文化經典之一,學而思,思而學,必定有益。
學習論語心得體會4
孔子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義上說,他也是全人類歷史上一個偉大的教育家,被后人稱為“萬世師表”。他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治學態(tài)度,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下面是我的幾點感悟:
《論語》中的“仁”指的是關愛別人;而了解別人就叫做“智”。我想在我們教學實踐中更應該提倡“仁”與“智”,就是教師要懂得了解學生、關愛學生。教師要了解、關愛學生就應該站到學生中間來,善于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這樣我們才能了解孩子之所想,看到自己之不足。新課程標準下我們提倡教師應該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課堂教學要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充分體現民主與平等,用心的去了解、愛護學生。多參與孩子們的活動,多和他們談心,聽取學生的意見,讓學生評說自己,給自己的教學提出意見,建立一種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梢娍鬃拥摹叭省薄ⅰ爸恰迸c我們現代的新課標要求是一致的。
《論語》中的“因材施教”指在民主、平等的基礎上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針對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新的教育觀要求教師面向全體學生,同時注重學生個性發(fā)展。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根據學生的特點提供個性化教育,讓全體學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發(fā)展。新的教育觀還要求教師要尊重、理解、寬容每一個學生,要善待學生的錯誤,要用優(yōu)點融化學生的缺點,F在學生厭學輟學現象嚴重,部分學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觀消極的心態(tài),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要“循循善誘”,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學生燃起希望之火,去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所以,作為教師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發(fā)現每一個學生的智能強項,使它成為學生的成長起點。
今天,我們提倡師生互動,與孔子的教學相長也是一脈相承的。教師不僅教,也要在互動中學;學生不僅學,同時也要在互動中教。師生共同對自己和對方的發(fā)展成長負責。只有師生互動,才能讓師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在課堂上得到有效地發(fā)揮,課堂也才會有真正的歡樂時光。
《論語》是一部內涵豐富、思想深刻的書,值得我們認真閱讀、仔細品味。
學習論語心得體會5
《論語》是孔弟及后人記述孔言行的語錄體著作,它記述了孔的社會政治思想、哲學思想、倫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其核心思想是“仁”!墩撜Z》中的《學而》篇就向人們講述了關于教育方法和學習方法,特別論述了怎樣做人的為人之道?追蜃拥哪蔷湓,“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依然歷歷在目。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思考而不學習就會是危險的!墩撜Z》中這句格言值得我們好好體會和牢記。我們在平時學習中,不但要努力學習,更要掌握學習的方法,這樣才能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
通過學習《論語》后,使用明白了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物質文明高度發(fā)展的今天,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繼承和發(fā)揚!墩撜Z》就是文化經典之一,學而思,思而學,必定有益。本書分了7個部分來解讀論語: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
其中我感覺很多道理是在社會生活中比較實用的!墩撜Z》強調人的力量是無比強大的,如果做一件事情能夠使天、地、人成為一個完美的整體,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天時、地利、人和”,那么這個事情一定可以成功。然而“盡人事而知天命”啊,如果個人已經盡力了還是沒有達到預期的結果,那就是人算不如天算的結果,凡事還是要懂得知足常樂吧。
有人說過了三十歲就要給自己一種減法生活。這話說得很容易,做起來其實很難。拿我來說吧,我總覺得少一件衣服一個包一雙鞋,經常為了要買什么樣式的而苦惱。這些也不算什么大件的東西,但是說明我的心靈不夠平靜很空洞,所謂心靈之道即心中有什么就看到什么,我想人還是需要精神的更加豐富,而遠離物質的紛雜才是所謂的"減法生活”吧。不管是怎么生活,人最終還是想追求快樂的。書中講過一個寓言故事說:三個工匠在造一所宮殿。有人問第一工匠:“你再做什么?”他說:“我在砌磚”同問第二個工匠,他回答“你沒看到嗎?我在干苦力!倍谌齻工匠卻愉悅的說:“我正在造一個宮殿!”誠然,第三個工匠是最快樂的。第一個人很現實,目光也很短淺;第二個人是我們常說的那種“祥林嫂”,在他心中不會有快樂;而第三個人心中充滿理想和希望,他看到的不是眼前的難處,而是憧憬著成功后的喜悅。我想這樣的人,不管成功與否,至少他的人生充滿了陽光和快樂,我想要這樣的人生。
再說為人處事交朋友這部分,這部分給我的提示和警醒最多。小的時候小朋友之間鬧別扭我的父母總是責備我;長大了到社會上交往,他們總是讓我覺得我是欠別人的,如果有矛盾,那么錯肯定在我。(當然,我不是責怪我的父母。我在孩子小時候教育他也是遵循這個原則的。按照黑格爾“正、反、和”的哲學理論,人生是要有這樣一個過程才好。這是后話,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這個哲學論斷。)這樣下來,剛踏入社會的時候我就覺得十分苦惱,我很謙虛很低調了,但是反而有一些喜歡欺生的人會把矛盾引發(fā)到我的頭上來。經過幾年的滾打,我樹立了自己的處事原則,也就是論語中所說的“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而不是人們常說的“以德報怨”,“投桃報李”。咋聽起來孔子這么告訴他的弟子,感覺有些出乎意料。其實孔子是告訴我們處世要把握分寸,他提倡一種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嚴。當然也決不贊成以怨報怨。而是用公正、率直、耿介、磊落的態(tài)度坦然地面對一切。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華,留在最應該使用的地方。了解的這一點,我覺得為人處事仿佛輕松愉悅了很多。有了正確的處世態(tài)度,如果你又是個正直的人,那么我想會交到益友的。因為真正的好朋友不會只聽得進去贊揚褒獎的話,更應該聽的是批評和反面的意見,因為坦誠實在的意見是人生進步的動力。
人生之道,對于我還是件任重道遠的事情。畢竟我剛剛踏入而立之年,經歷的事情還很少,我希望能到達書中所說的“海到盡頭天做岸,山登絕頂我為峰”的境界。他講的不是征服,而是山川對自我的提升。我站在山頂,高山提升了我的高度。這就是六經注我的境界,是三十歲這個年紀所應該具備的心靈自信的能力。我還在努力,希望好的學習能導致我的行為改變。
《論語》如波濤洶涌的大海,博大精深。從中學到的最重要的是做人,只有學會了做人,才能去做事。做人,有一件事情最重要:就是永不不間斷地學習。
關于學習的重要性。子曰:“好仁不好學,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學,其弊也蕩;好信不好學,其弊也賊;好直不好學,其弊也絞;好勇不好學,其弊也亂;好剛不好學,其弊也狂”。孔子說:“愛好仁德的人而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愚昧易欺;愛好智慧的人而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放蕩;愛好誠信的人而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傷害自己和親人;愛好直爽的人卻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說話尖刻;愛好勇敢的人卻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亂;愛好剛強的人卻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
論語能幫我們解決許多困擾已久的問題,那短短的一句又一句話,也許只要讀透其中一句都能改變我們的生活。
子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做人要不斷學習,不感到厭煩;教育學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
“學而不厭”。作為教師尤其要做到這一點。教師是學生的示范,我們希望學生做一個終生學習的人,首先教師要做一個終生學習的人。“身教重于言傳”,“親其師,信其道”,教師應該是學生很好的榜樣。
教師要做到“誨人不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呀!敖處熃逃⒆右托摹,我們經常這樣說。但事實上,我們許多老師并沒有真正理解這句話,老師會在課堂上生氣發(fā)火,這是我們還沒有學會耐心的佐證。
教師在課堂上失去理智,感情沖動,除了傷害了孩子的感情以外,別無他用;教師的'喋喋不休,除了讓孩子耳根的繭子更厚以外,沒有其他功能。這些都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想要的是什么呢?我想無非是希望孩子好好學習,好好成長,如此而已。有沒有更有效的辦法呢?回答是肯定的。我們可不可以這樣嘗試一下?當孩子上課走神的時候,原諒他,提醒他,畢竟學習是孩子的事,他沒做好,希望得到的是老師的幫助;當課堂秩序亂的時候,不要對孩子大呼小叫,我們應該考慮是不是我們的課堂對孩子沒有吸引力呀?及時調整自己的課堂,把孩子們吸引過來;當孩子沒有完成作業(yè)的時候,原諒他,幫他找出沒有完成作業(yè)的原因,幫助他下次完成作業(yè),使孩子體驗及時完成作業(yè)
現如今,許多人工作壓力大,精神負擔重,憂郁、牢騷多,工作生活樂趣少。像我們教師又何曾不是這樣呢?我?guī)缀跆焯炜吹嚼蠋煹钠v身影,天天聽到老師不滿的聲音。我一直困惑,為什么會這個樣子,我覺得,人與人之間有時還真有誤會和矛盾,心情同樣不佳。這些都影響了人的工作積極性和工作、生活的樂趣。最近看了于丹的心得,感覺很好,有修身養(yǎng)心,去郁悶之效,使人心胸突然開闊。
幸?鞓分皇且环N感覺,與貧富無關與內心相連!墩撜Z》告訴我們,為人不僅要拿的起放得下,還應該盡自己的能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得到幫助的人。我們常說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其實給予比獲取更能使我們內心充滿幸福感。現在的我們都有這等心胸嗎?人人有了,集體多和諧,校園多美妙!我得修煉。“人與人之間,事情與事情之間的比較,沒有單純的技巧高下之分,而只有境界優(yōu)劣之辨,那么這種境界的標準就取自于“大道合乎自然”。
“誨人不倦”四個字簡簡單單,但蘊含的是教師的愛心,論語包含的東西,是精神上的追求,值得思考的,還太多。
學習論語心得體會6
我們交朋友一定要善交益友,遠離損友,學習論語心得。所謂【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是孔子【論語. 季氏第十六】。最近我翻閱了學習論語方面的書籍,才得到了進一步的認識。
益友之一:直
直是正直,直率,直言不諱。一個正直的人,會受到朋友的歡迎和尊敬。和正直的人交朋友,我們會受到他的人格的影響,從而使我們做人有責任感,說真話,做實事,對于任何事物,既心態(tài)平和又堅持原則,這樣,能給我們帶來許多財富:友誼,信任,欽佩和尊重。人類之所以充滿希望,其原因之一就在于人們對正直具有一種近乎本能的識別能力----而且不可抗拒地被它所吸引,所以孔子說正直的朋友是好朋友。由此可見,【友直】就是朋友為人正直,坦蕩,沒有諂媚之色,沒有奉承之心,這樣的人是能夠成為好朋友的,我們要和這樣的人做朋友。
益友之二:諒
友諒,就是誠實的朋友。
看到的是什么,就說什么;心里頭怎么想的,就讓它怎么表達出來,這是誠實的表現。誠實最主要的在于不假不欺,這里的不是內不欺己,外不欺人。誠實的人,言行一致,不文飾,不虛美,胸懷坦蕩,光明磊落,誠實的人總是以真實的一面出現在朋友面前,不管什么人,也不管什么時候。所以誠實的'人總能嬴得朋友的信任。
我們通常把【誠實】與【可信】聯(lián)系起來說,這其中【誠實】是前提、是原因,【可信】是結果。誠實是一切品德的基礎,和誠實的人交朋友,我們的心靈是妥帖的,是安穩(wěn)的,我們的人格也會得到升華。
益友之三:多聞
多聞,就是見聞廣博,知識面寬,它常和【博學】一起出現。
博學多才是在廣泛涉獵后的開闊思想下研究、尋求突破口,是在博覽群書后高屋建瓴,產生新發(fā)現、新觀點,心得體會《學習論語心得》。博學多聞的人,在事業(yè)上屢有建樹,因為他們知識豐富胸襟遠大,思路開闊,不但不會死守條條框框,而且,有明確的目標和犀利的目光,更不會盲目行事,和這樣的人交朋友會增長我們的見識,豐富我們的知識。友多聞,對我們的人生有很大的助益。
【友直、友諒、友多聞】,【直】的朋友可以做鏡子,幫助我們通過自省而成長。
【諒】的朋友能夠分享快樂,減輕痛苦。
【多聞】的朋友能夠以他們的知識滋潤我們的成長,以他們的行動作為我們的榜樣。
有一個詩人寫了這樣一首小詩:
欣賞你的人可以使你充滿自信,
批評你的人可以使你愈挫愈勇,
傷害你的人可以使你更加堅強,
痛惜你的人可以使你知道感恩,
依賴你的人可以使你擁有能力,
想依靠的對象可以讓你歇歇腳。
總之,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仔細觀察身邊的每一位朋友,看看他們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學習,從而靠近他們,親近他們,交一批益友。
學習論語心得體會7
一直以來不斷在提醒自己要擠時間看看書,可總是被這樣或那樣的事牽絆,春節(jié)放假才終于拿起了放在枕邊的被擱置多時的《論語》。讀著這些熟悉的文字,一種淡然浮上心頭。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句耳熟能詳的話意思大家都明白。蘇格拉底曾說過:“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真正的哲學家,一生孜孜以求的是生命的意義,他們把這種意義看得比生命本身還重要。在對人生的不斷反省中,他們認識了生命的價值。與西方不同的是,論語里的“吾日三省吾身”的反省不是如蘇格拉底所說“關心自已的靈魂”,也不是在上帝面前懺悔自己與生俱來的原罪。在儒家的思想中,并沒有一個萬知萬能的上帝存在,生存、生命、自然是和諧而美好的,人本身沒有罪孽可以懺悔。因而,它所關注的是現實性的.,是人與人群之間的紐帶,是建立合理的和諧的人際關系,是在社會的大視野中尋找自我,完善自我!熬尤諈⑹『跻眩瑒傊鞫袩o過矣”,反思自己的目的,是為要達到知行合一,說穿了,是一種生存智慧,行動智慧。在教學中我們不也是常常這樣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么?正是在不斷的反思中,我們得以及時學習,及時修改自己的教學行為。生活也是如此。反思后則奮進,發(fā)現問題則深思,存在問題就修改,找到經驗就升華。反思的真諦就在于我們要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你可能在燈光下靜靜深思,也可能遙望星空,夜不能寐。我思故我在,吾日三省吾身等于在本來沒有窗的墻上開了一排窗,你可以領略到前所未有的另外一面風光。不但是多了一雙眼睛、一對耳朵和一條舌頭,更還多了一個頭腦!
在《論語》中,孔子告訴他的學生應該如何去尋找生活中的快樂。子貢曾經問老師:“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假如一個人很貧賤,但他不向富人諂媚;一個人很富貴,但他不傲氣凌人。這怎么樣?老師說,這很不錯。但還不夠。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叫做“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更高的境界是,一個人不僅安于貧賤,不僅不諂媚求人,而且他的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這種思想傳承下來,對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文人詩人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學習論語心得體會8
孔子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義上說,他也是全人類歷史上一個偉大的教育家,被后人稱為“萬世師表”。孔子首創(chuàng)平民教育,繼承、發(fā)展和傳播了古代文化,相傳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足見孔子對當時教育的貢獻。孔子在一生的教學實踐活動中,積累了一套極有價值的教學理論,在許多方面反映了樸素的辯證法和唯物主義觀點。他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治學態(tài)度,以及所倡導的互敬互愛的師生關系,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說:“學了做人處事的道理,并在適當的時候印證練習,不也覺得高興嗎?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相聚,不也感到快樂嗎?別人不理解你,而你并不生氣,不也是君子的風度嗎?”短短的幾句話,包含了做人、做事、交友、處世的道理。在論語中,孔子表達的“學”,不僅僅是讀書學知識,而是泛指學習做人處事的道理?鬃右簧鸁釔蹖W習,而且樂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還刻苦鉆研非常深奧難懂的《周易》,故有“韋編三絕”的美傳。
關于學習的態(tài)度: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于愛學、樂學,這是關鍵?鬃釉唬骸爸卟蝗绾弥,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即真正愛好它的人,為它而快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其次,學習要“默而識之,學而不厭”。即學習要有踏踏實實的精神,默默地記住學到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滿足。第三,是要專心致志,知難而進。
關于學習的方法?鬃釉诤偷茏拥慕徽勚卸嗵幪峒皩W習方法問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薄皽毓识,可以為師矣。”與此同時,孔子還特別強調學思結合,勇于實踐。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敝蛔x書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精神疲殆。要求人們把學習積累和鉆研思考相結合,不能偏廢。
關于學習的目的。孔子認為,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的,重點在于“學以致用”?鬃诱f:“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币馑际钦f,品德不去修養(yǎng),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合,這才是我們憂慮的啊。由此可見,讀書的目的,不在于死記書本,而在于應用,在于實踐。
學習《論語》,特別是“學而之道”,我對人生態(tài)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一、對己。
人生態(tài)度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怎樣認識自己,怎樣對待自己,用什么來要求自己。
1.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省”就是檢討過去,檢討走過的道路有哪些成功的地方,有哪些失敗的地方;有什么經驗,有什么教訓。
我們在忙碌的生活節(jié)奏中,凡是往前看。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前程奔波。我們經常忘記了在前進中停下自己的腳步,回頭看看自己走過的路,反省一下自己的經驗和教訓,這是彌足可貴的。“吾日三省乎吾身”,在每天晚上臨睡之前,像過電影一樣反省一下我今天的所作所為,哪些是值得肯定的,哪些又是遠遠不夠的。這對于成長中的我們,對于我們將來以更加優(yōu)秀更加卓越的自我走向社會是非常有用的。
2.古人云:三十而立。應該怎樣確立自己的立身處世的根本立場,根本態(tài)度呢?《論語》中有四個字可以解釋:君子務本!熬觿毡荆玖⒍郎。“君子”是說一個有作為的人,“務”則可以理解為致力于,“本”就是根本,在這里指的是立身處世的根本態(tài)度或根本立場。也就是說,“君子務本”是指一個有作為的人,首先要解決好自己立身處世的根本立場、根本態(tài)度。只有這樣,人的思想方面才有了定向,人生的道路才會隨之定性。反之,如果一個人連立身處世的根本立場尚未確定,其行為也就不可琢磨,搖擺不定,因此也就必然難成大事。
我們首先要樹立自己的處事立場,找到什么才是適合自己的,然后才能走自己的路。
3.在自我價值實現中,應該怎樣提高自我?子曰:“君子不器”?鬃釉凇兑捉洝分兄v,“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器”也就是具體的東西!熬硬黄鳌笨梢岳斫獬扇瞬灰灰恍l條框框的東西束縛住,不要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眼前的、具體的事物上,放在一些瑣碎的事上,應該學會超越自我,去掉小我,實現大我,高屋建瓴的看待一切。這是一種生存境界。
人很狹隘,就不能做大事,不能有大貢獻。我們大多數人往往還是擺脫不了“器”的束縛,一味追求晉升、提薪等,追求更好的物質享受。人們其實就是被這些“器”束縛住了,活不出真實的自我,找不到真正的幸福。所以在我們的有生之年不要被一些瑣事困住,不要等到暮年才追悔莫及。做灑脫的自我,活真實的自我,做真正有意義的事情才是最難能可貴的。
4.俗話說: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確實如此,自己往往是最難克服、最難克
制的。一個成功者往往是有很強的自制力的。尤其是一個人的情緒世界,是非常難以自控的。人的成功與否,幸福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己對情緒的把握,一個人情緒不穩(wěn)定,行為就不穩(wěn)定,事業(yè)也就會有波折?鬃诱f: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別人不了解我,不知道我,我也不生氣。這樣的人才能遇事沉得住氣,才能擔當重任。別人不了解自己、誤會自己,甚至懷疑自己,這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以什么樣的心態(tài)來對待來自外部世界的流言蜚語,這也是一個成功者必備的心理素質。
二、對人。
人生態(tài)度中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如何對待他人,如何處理與他人的關系問題。《論語》也給了我很多啟示。
1.對待別人首先要了解別人。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边@簡短的一句話卻是一部人際關系學。這句話是說:我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而是擔心我不了解別人。俗話說:“知人者智”。要想處理好與他人的關系,首先要學會了解他人!爸恕,一方面應該了解別人的優(yōu)點和確定,“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另一方面,了解了他人的脾氣、性格、思想,才能最大限度的尋找共同點,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盡量少的產生摩擦、最大限度的在一起和睦相處。
2.面對復雜的社會,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處世態(tài)度,有的.人情緒豪爽,表里如一,對上對下只有一個面孔。另一種人,性格陰險,人前一個樣,人后一個樣;對上一個樣,對下一個樣。對下態(tài)度傲慢,盛氣凌人;對上,對自己用得著的人,脅肩諂笑,百般逢迎,甚至低三下四?鬃佑谩扒裳粤钌彼膫字,勾畫出了人的這一現象的扭曲。這種現象在當今社會已經成為一種社會風氣,無論在官場上,還是商界,甚至教育界,都有這種“巧言令色”的不良社會風氣。在我國轉型時期,實現社會公正,打擊腐敗現象,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等,都要消除這種“巧言令色”的現象?鬃诱f,巧言令色的結果是:鮮仁矣。就是說,巧言令色的人是沒有高尚道德的,是遠離“仁性”的。在現實中,我們所說的這種人大多是圓滑世故的,不可深交的“小人”。在與他人交往中,我們自己對他人的態(tài)度應該是表里如一、不卑不亢,另一方面對待這種“巧言令色”的人,在交友中也要看清人的真實的一面,不要以貌取人。
三、對事。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矣!边@句話可以說概括了我們對人生活動的整個態(tài)度。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很多人理解成:君子吃的不要追求更好,只
要吃飽就好;住的也不要有更高的追求,能安安定定的就行。但是我覺得儒家學說是一種積極入世的學說,所以孔子也不同于老子,不是安逸于現有的生存狀況。我認為這句話應該理解為:君子不應只滿足于吃飽,不應只滿足于有住處,除此之外,還應有更高的追求。對現實來說就是說,許多人的人生目標就是滿足于吃喝上,有吃有喝,日復一日,湊合著過。人們應該不滿足于現實,應該確立更高的目標。
孔子在提出了人們要樹立更高的人生目標,接著就回答了如何實現更高的人生追求!懊粲谑露饔谘浴边@七個字中講的是兩件事,一個“事”,一個“言”,實質上說的是人的“行為”和“思想”?鬃影选懊粲谑隆奔葱袨榉旁谇懊,把“慎于言”即思想放在了后面?鬃訉σ粋人的要求,要重視“行”的一面!懊粲谛小闭f的是做事要靈活,有辦法,學會變通!吧饔谘浴奔凑f話要慎重,不要亂說話,說假話、說大話、說空話?鬃訉θ藗兲幨碌囊蠼o了我們很好的啟發(fā)。
我們在平時的生活、工作、學習中,要時刻牢記“敏于事而慎于言”。不要做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在做事的時候,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切忌眼高手低,妄想一口吃個胖子。在說話上,更不能口無遮攔,夸夸其談,這恰恰是沒有素質,沒有修養(yǎng)的表現。 通過學習《論語》,提高了我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過去只知道中國歷史悠久,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遠古時代,中國就有了四大發(fā)明:造紙術、火藥、指南針、活字排版印刷術,還有文明世界的絲綢之路,加之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祖先有留下了很多寶藏。
對孔圣人的認識,僅是泛泛知道一點點,只知道他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通過學習《論語》使我認識到:孔圣人一生都在追求仁德。不論在教育弟子中,或是在周游列國說教中,遭遇陳蔡絕糧困境中都能以博大的胸懷弘揚仁德。他的學生樊遲問孔子:“老師,仁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愛人”。在孔圣人看來,只有能愛人的人,才稱得上仁,仁者愛人。
我們應該學習他高尚的品德,要以仁心待人,仁者愛人,要從我自我做起,首先要熱愛自己的祖國,孝敬父母、長輩、師長,愛護和關心周圍的鄰里、朋友。當他們有困難時,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盡全力幫助。如上車讓座指路,對有了災難的人應盡微薄之力捐款,對流浪街頭的殘疾人應隨多就少地施舍一點,這些都是一般人的舉手之勞。孔夫子又說:“荀志于仁矣,無惡也!敝灰覀冃闹杏辛巳市裕蜁铝τ趷,有了仁愛就不會再去做壞事。處處關心別人,愛護大家,
這樣人與人之間,社會才能和諧共處,有了和平、溫馨的環(huán)境,大家才能有信心、有決心快樂地建設自己的家園,把我們的祖國建設的更加繁榮富強。以往雖然自己也做了些關心幫助別人的小事,但距孔圣人的仁德思想相距甚遠,今后我要努力在晚年多做些善事好事,多給子孫周圍鄰里宣傳圣人、君子的仁、愛、崇德、孝悌的思想品質。如果人人都來傳頌孔圣人的禮儀、仁愛,祖國變的更加美好。
以上是我學習《論語》后的一點感受,通過這次學習我才知道自己的知識面是多么的狹窄,讓我有一種“人生處處盡學問,世間人人是我?guī)煛钡母杏X。今后,我一定要多看一些文學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yǎng)。本次學習,真的使我受益匪淺。∪苏f“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我早就聽說過,但是一直是半信半疑的。通過學習了點《論語》的皮毛,,就感悟出了很多道理。在以后的學習、工作中,我會更加深入的學習《論語》,跟著孔子學習為人處世之道。
學習論語心得體會9
《論語》是一本成就于春秋時期偉大作品。這本書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論。《論語》是一顆燦爛的明珠,在過去的2500多年中,世界人們最熟讀恐怕就是《論語》。今年,暑假我有幸讀了這部書,去感受里面無窮的智慧。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在自省也。”它使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靜,,它像一面警鐘一樣時時刻刻提醒著我見到比自己還有賢能的人,應該要虛心學習,以她為榜樣,不應該存有嫉妒之心。如果是見了沒有才德的人,也應該自我反省一下想一想自己有沒有和他(她)一樣的缺點,以便及時調整自身的修養(yǎng)。
社會發(fā)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同樣的我們也要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反思當天的所作所為,就像《論語》里面所說的:“吾日三省吾身”:替人做事有沒有盡心盡力?跟朋友交往有沒有不誠信的地方?老師所傳授的課業(yè),有沒有不用心溫習?總而言之。我們每天都要做到這一點,這樣才能讓我們自己不斷進步。
我還覺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币簿褪钦f求學不僅是為了明白道理,更要去實踐以此為樂,如果我們把學習當成臆見無聊、枯燥的事情,那就很難將課業(yè)學好,所以嘗試著用快樂的心情去學習,這樣必定會學得更好。我們的許多同學也像我說的這樣,把學習當成一件無比痛苦的事情,如果他們讀了這句話一定會振聾發(fā)聵的。
正如宋朝宰相趙普所說的:“以半部論語治天下!庇行牡耐瑢W何不妨去讀一讀《論語》,相信你會比我的收獲更多的。
學習論語心得體會10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君子不爭》看到《論語》中的這句話,馬上想到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這是說做人應如水,水滋潤萬物,但從不與萬物爭高下。在這一點上,孔子與老子觀點有相似之處。孔子的觀點是君子之人是坦蕩蕩的,光明磊落,他不與人一爭雌雄,即便是爭也要爭在明處,或者是事業(yè)上的競爭對手,生活中的好友。君子之人不與人爭高低,不與人為敵,待人以禮。成為刎頸之交的廉頗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君子不爭利,若要爭,也是以切磋技藝為主,射場上的競技者,射場下的好朋友。有時就是最嚴酷的戰(zhàn)爭,也要互派使者,約時間,約地點,約人員,約回合,不以暗箭傷人。因此,君子明明白白做事,坦坦蕩蕩做人,人格至上,待人以禮。
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哀樂適度》這則語錄本來是孔子用來評價《關雎》的情感風格的,《關雎》是《詩經》的第一首,是愛情詩,是男子追求心儀中的女子,心懷喜悅,充滿了對愛情的執(zhí)著、追求、渴盼,這是“樂”,但又思而不見,追而不謀面,充滿痛苦,這是“哀”,但這首詩卻恰當地處理了情感的度,樂但不過分,傷感但不感傷,這是一種中道思想。
這個評論的可貴之處是它告訴人們怎樣去合理調控自己的情感。人生在世,大喜大悲在所難免,莊子想通過“逍遙游”的方式告訴人們要真正做到至人神人圣人,只有擺脫功名利祿。范仲淹告訴我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些思想都告訴我們要學會調適自己的心理,修煉自己,寵辱不驚,樂觀曠達,恰到好處。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薄墩撜Z·里仁》
《仁者安仁》孔子告訴人們應當向仁者智者的方向努力,這是做人的目標,因為一個人如果不仁不智,他就不可以長久處于貧困之中,不可以處于安樂的環(huán)境之中,他不會約束自己的行為,會做出犯上作亂之事,會損害他人利益。
真正達到生命自覺的人,他會安于仁德,利于他人,他會以寬厚之風靈動之氣呈現自己高尚的人格,他能一貫把持自己高尚的人格,不因貧困,不因利益,不因權勢。孔子認為自己的弟子中最賢德的人是顏回,就是因為他住在簡陋的街巷,吃著粗糙的飯菜,仍然能不改其樂,老師以有這樣高度生命自覺的弟子為自豪。孟子也說:貧賤不能移,就是處于困頓的`境地不能動搖自己的做人底線,不做茍且之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安于仁,利于仁,行于義。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薄墩撜Z·里仁》
《不失仁道》孔子的這則言論有兩個關鍵詞,即“道”和“仁”,其實在這里“仁”是對“道”的闡釋,無論是富貴還是貧賤都要依從于道,不做背離道之事,到孟子對這一觀點進行了進一步的闡釋,他說“富貴不能淫 ,貧賤不能移”,就是說君子之人要保持一貫的操守。仁是對道的進一步闡釋,君子之人不能在很短時間和很困頓的時間違背仁,仁成為君子之人的道德底線,如果背離仁,那就違于道。
現實生活中,我們應具備人道之心,富貴不離道,貧賤不違道,時時事事將道存于心間,時常檢查反省自己,做真君子。
【學習論語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學習《論語》心得體會08-24
《論語》學習心得體會08-24
學習《論語》的心得體會范文03-30
《論語》學習心得體會范文10-17
論語學習心得08-24
《論語》學習心得07-17
論語的學習心得01-12
論語學習心得04-04
論語學習心得體會10篇07-24
學習《論語》的心得體會范文11篇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