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三國讀后感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品三國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品三國讀后感1
以前我對三國的理解很膚淺,讀了品三國之后,終于把魏蜀吳三家興衰的原因弄清楚了。魏蜀吳三足鼎立的發(fā)展由來,三國是一個風云變幻,滄海橫流,英雄輩出,令人神往的時代,不知多少蓋世的英雄在那里大顯身手,叱咤風云,正可謂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這里有天下紛爭,群雄并起;有英雄豪杰,君主謀士;有文韜武略,氣貫長虹;有兒女情長,肝膽相照。而后來魏國一支獨大統(tǒng)一中原的其中有多少可以為后世所稱誦。
每當我們看到趙云單騎救主,諸葛亮火攻赤壁,張飛在長坂坡那聲驚天一吼,在我們內(nèi)心升騰的是無限的敬佩與正義感,我們從三國中看到了戰(zhàn)爭,看到了俠客,看到了謀士,我們成醉于其中……但是,我們不曾思考,也不曾問自己:”歷史為什么會如此發(fā)展?諸葛亮為什么要選擇劉備?袁術為什么最后會餓死于長亭?“曹操為什么會在官度之戰(zhàn)中大敗當時第一大軍閥袁紹,從此天下莫敵。
最應該有看頭的是魏國的開創(chuàng)者曹操,千百年來歷史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說他是治世的能臣,有人說他是亂世的奸雄。最終也難蓋棺定論。但是他的豐功偉績可以看出他是一個英雄,一個推動社會發(fā)展的人物。所謂亂世出英雄在那群雄并起,英雄豪杰誕生的年代,曹操是那時的亂世英雄而董卓、袁紹、袁術這三個人用他們的'蠻橫和愚蠢反襯出曹操的雄才大略:也正是他們的蠻橫和愚蠢成就了曹操的蓋世功業(yè),而他們自己只能算作亂世的梟雄,在公元190年到公元200年間他們在對待皇帝的問題上就可以反映出各自的才能與智慧,那時皇帝的國家統(tǒng)一的象征對待皇帝的態(tài)度是考驗臣子是忠是奸的試金石他們做法是董卓是最野蠻的廢立:曹操主張迎天子奉天子以令不臣:袁紹也是想換皇帝的,可見曹操在對待皇帝這個問題上就高人一籌這使他在政治上有更多的資本也使他在人民渴望國家統(tǒng)一的情況下得到了更多的民心。獲得了人民的支持。這是曹操在對待大義上的成功。
待人才上曹操也是高人一籌的,從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戰(zhàn)就可以看出曹操的軍事和領導才能,在這場戰(zhàn)爭中曹操雖然有政治優(yōu)勢但軍事力量卻明顯不如袁紹,那么他是怎樣出奇制勝、以寡敵眾、以弱勝強的呢。他把戰(zhàn)場選在官渡就是一個可以使敵軍一深入就會使補給線拉長戰(zhàn)爭成本增加,而自己呢可以集中兵力,集約財力敵進我退不計較一兩個城池的得失。曹操能做到這樣說明他有務實的精神深知不得幕虛名而處實禍的道理,正是這些使得曹操和袁紹在敵強我弱的現(xiàn)實下打成了平手,但第二件事就是關鍵了”許攸判逃“就是袁紹的大省失了,為什么他要判逃呢,是袁紹不聽忠言,這樣的頭讓許攸感覺沒有前途,所以他要走。而曹操不記前嫌委以重任,操本人也是虛心聽取下屬的意見,能不勝利么?從此曹操打敗袁紹就是中原無敵了,為后面魏國統(tǒng)一三國打下基礎。
從《品三國》讓我認識到三國時期的歷史價值。讀史可以明智從三國中的曹操的成功我們不難看出他所具有的成功的優(yōu)秀品質(zhì):1、名至實歸,更重實際。2、德才兼?zhèn),唯才是舉,3、重用清官,不避小貪4、善于做自我批評而揚他人等。這些領導作風時隔20xx年的今天仍是我們值得學習的。
品三國讀后感2
他,手持一柄鵝羽扇,微閉雙眼,有序地指揮著戰(zhàn)斗,成就了一場場聞名的戰(zhàn)爭;他,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只為心中的一片忠心,不畏任何險阻;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在亂世中稱“奸雄”,一步步成就了他的霸業(yè),也留下了一篇篇精美的詩歌。
手持羽扇的他,跟隨劉備打江山,他心中一直對劉備抱滿了感激之情!跋鹊鄄灰猿急氨伞弊屗麑⑺胁湃A計謀向劉備貢獻,助劉備打贏了一場場實力懸殊的戰(zhàn)爭。足智多謀的他,熟知天文地理,更能呼風喚雨,他將自身光芒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赤壁一戰(zhàn),戰(zhàn)前,他草船借箭,聰明的帶走了曹軍極大量的箭,戰(zhàn)時,他再次大顯神威,呼東風,燃曹船,大敗曹軍,那冉冉升起孔明燈正是他榮譽的象征。巧擺八陣圖,智取成都,空城計等,無一不是他智慧的結晶。尤其是七擒七縱孟獲,諸葛亮通過七種不同的方式,包括正面對戰(zhàn)、離間計、感動招降敵軍將領等,一一擒拿了孟獲,令孟獲心服口服,這也應征了他的那句話,以德服人才能真讓人服;力服必有后患!熬瞎M瘁死而后已”,歷代人們都這樣贊揚他,真是名副其實,他哪怕重病在臥,還想出了木偶退兵,錦囊殺魏延等計謀,如此人才,令我們不得不敬畏佩服,他,就是諸葛亮。
一柄青龍偃月刀,是他獨一無二的標志,無數(shù)敵人被他斬于赤兔之下。桃園三結義之時,他的壯志豪情便盡顯無疑。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勾勒了他俠肝義膽的`面容。他是一位勇猛的戰(zhàn)將,溫酒斬華雄,是他的成名之事,更是他鐵血之心的展現(xiàn)。他最大的特點就是“忠”,他雖身降曹營身在曹營心在漢,他為了劉備多次冒著生命危險,只因他內(nèi)心對蜀國的熱愛。乃至他后來的千里走單騎,都是一片忠心指引著他無畏前進,他的忠和義,在亂世中是絕無僅有的,他也可謂智勇雙全,善讀《春秋》的他,水淹七軍,大破敵軍的陣腳,也讓他的威望越來越來高。著名的刮骨療傷中,他不畏疼痛,擺設酒宴,直接伸出手來,當華佗說道:“我下手后很疼,請將軍忍耐”時,他便道:“隨意你弄,我豈會和世間的俗人一般怕痛呢!”,當華佗割開他的皮肉,一直深到骨頭處,骨頭已經(jīng)發(fā)青了,華佗用刀刮骨的聲音十分清晰,軍帳上下全都掩面失色,他卻無視手臂的失血刮骨之痛,邊喝酒吃肉邊高興的下著棋,毫無痛苦之色,這不可不謂堅韌,他,就是關羽。
望梅止渴,這個因他而產(chǎn)生的故事,凸顯了他的狡詐,但也展現(xiàn)了他的聰明。他是一個實干家,曾行刺董卓,矯詔聚諸侯討伐董卓等諸多事件。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他,心懷壯志,想要成就一方霸業(yè),他排除眼前的障礙,一步步走上了征途。煮酒論英雄之時,他說劉備與他是并世英雄,將劉備嚇得不輕,逼走了劉備。本可以稱帝的他,一直未廢帝,作為一位英雄何須以帝位而勞累自己,這也是劉備沒想到的。不僅如此,他還是一位大軍事家,作為奸雄,他不輕易向敵人吐露己方的信息,袁紹的謀士許筱夜晚見他時,許筱問到:“您的軍隊中尚存余糧約多少?”他答道:“可以支撐一年!痹S筱又笑著說:“恐怕未必!彼阋辉倨垓_軍中糧食還有余:“可支撐半年”,許筱拂袖而去:“我以誠心投奔,你竟欺騙于我!彼坏貌坏剑骸翱芍稳隆!痹S筱大聲說道:“不要騙我,糧食已經(jīng)沒有了”。從此便可看出他的狡詐。官渡之戰(zhàn),一場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zhàn)爭,正因他的奸詐多謀而造就。他雖狂妄一些,但也真實,他說,如果天下沒有他,不知幾人稱王,這不是大話,稱帝的袁術,便被他滅了,而后來蜀國也終敗于魏國。他也是歷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詩人,《龜雖壽》便吐露了他內(nèi)心的壯志,還有諸多精美詩篇,都是他留給后世的重要遺產(chǎn),他,就是曹操。
品完人物,再聯(lián)系體會下三國的時代背景,東漢末年,政局動蕩,君主昏庸,天下諸侯一并而立,天下局勢紛亂,常年的戰(zhàn)爭讓人民痛苦不堪,各路英雄有的特別無知,不會重用人才,而有的英雄心懷壯志,卻無法實現(xiàn),當時最先出世的幾位公認的英雄,又有幾個在三國鼎立之時有所作為,好像只有劉備和曹操,劉備一心復國,只為他熱愛的漢室,對祖國統(tǒng)一的深深期盼,而且他也十分體恤人民,深得民心,但無奈軍事上雖有諸葛亮,卻總有些不順利,反觀曹操,他為人被世人所鄙視,稱他為“奸雄”,但他心中的壯志卻能按他的意愿步步實現(xiàn),這與他內(nèi)心尚存的良好品格也是息息相關的,同時再看其文化風采,曹氏父子三人都是為人熟知的杰出的詩人、文學家,在三國時代能做到如此,不得不令人佩服。三國出英雄,亂世之中,有這些人物,為世間增添了百味,令后世的人回味無窮。
諸葛亮、關羽、曹操,三個人物,各有不同的精神,有聰慧機智,有忠心耿耿,有追求成功,這無一不是他們的特點,細品他們的故事,學習他們的優(yōu)點,感受三國背景,體會世間百味,讀三國,益處多多。
品三國讀后感3
《品三國》是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先生所著的一本談論三國的書籍!镀啡龂肥怯梢字刑旖淌诶迷S多歷史所著,如:《三國演義》,《三國志》等。并結合自己的思想與結論,完成了這本議論三國的巨著!镀啡龂贩譃閹资,每一集都講述著不同的故事,任務。而且易中天教授的語言風趣幽默,一針見血,讓讀者很容易就能了解到讀者想表達的`思想與意思。
讀《品三國》讓我了解到了當年那個英雄輩的時代,那段歷史。在《品三國》中,把每一個三國中的重要任人物都講到了。比如:曹操,劉備,孫權,關羽等人物都刻畫得細致入微,栩栩如生,把三國人物活靈活現(xiàn)地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作者從人物的性格,外貌,品行,談吐,智謀等方面把人物分析得很透徹,讓讀者體味到當時三國人物的優(yōu)雅,風趣,重情重義的品質(zhì)。讓我感受到當時三國英雄的豪邁,有情有義,堅持不懈的優(yōu)秀品德。我覺得我應該向三國人物學習,做一個有勇有謀,重情重義的好人。
《品三國》中還有許多著名事跡,如:“青梅煮酒”,“三顧茅廬”,“完璧歸趙”等,讓我了解到三國時期的各種引人注目的事件,并且還加有易中天教授的獨特的眼光與評論。讓我們更好地體會到疑云籠罩的三國,所以讀《品三國》可以豐富我們的知識面,明白做人道理。
品三國讀后感4
在上學期末,老師帶領同學們一起閱讀了《三國演義》這本經(jīng)典名著。讀完后,我仍然意猶未盡。于是,寒假里我又從網(wǎng)上購買了《易中天的品三國》一書。當我終于把這本書盼到手的時候,便捧著它如饑似渴地品讀起來。
易中天是廈門大學的教授,他用通俗易懂、幽默詼諧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三國時期撲朔迷離的歷史。這本書不僅向我們揭開了一個個歷史的神秘面紗,解釋了一個個歷史懸疑。更為我們分析了在那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各種人物的性格特點;并對他們的為人處世非?陀^地從多角度進行了詳盡的解析。使我對三國人物的看法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
其中,在我心中對于曹操這個人物看法的改變更是天翻地覆。在《三國演義》中,曹操被羅貫中描述為一個奸詐、多疑、自負的人。而讀了《易中天的品三國》,我才明白原來曹操其實也有他可愛的一面,他的文才,他的武略,他的用人之道,真不愧為一個謀略家、政治家和軍事家。尤其是曹操的用人之道——德才兼?zhèn)洹⑽ú攀桥e,他的愛才惜才的品質(zhì),在20xx年后的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也正是他的善于用人,善于用兵,才使他成就了自己的一番霸業(yè)。
在《品三國》中,易中天教授還向我們講述了劉備白手起家的執(zhí)著;孫權繼承父業(yè)的堅強;周瑜的`足智多謀,諸葛亮處事的冷靜和做事的任勞任怨,這些英雄人物的精神品質(zhì)同樣值得我們學習。從書中我們還可以認識其他的謀略超群的人物,如郭嘉、龐統(tǒng)、魯肅……他們都為自己的國家立下了汗馬功勞。
通過讀《品三國》這本書,我不僅了解了三國這段精彩的歷史和一個個鮮活的人物,還從古人身上學習到了眾多的精神品質(zhì)和智慧。更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成為一個成功的人,一定要立下自己的志向,并向自己的志向努力前進。
品三國讀后感5
對百家講壇上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品三國的系列講座的不屑來源于師長師兄們的影響,歷史當作玩藝,人物成了Boss和CEO等,簡直是在拿歷史、歷史人物開玩笑。
可終究好奇還是占了絕對上風,我倒不會傻B兮兮每天爬在電視機前看那一嘆三涌,就直接買來一本《易中天品三國(全集)》來看了。這不看不要緊,一看!還談不上敬佩,但不屑全打消了,易中天絕對稱得上一個學者,也讓電視,準確地說,也就是這個百家講壇更深刻了。易中天先生由人物牽出歷史事件、牽出時勢格局,而三國時代又豈是容你孑然獨世的時代,于是從曹操談起,揭起錯綜復雜的一張網(wǎng),將三國眾英雄一網(wǎng)打盡了。這與劉心武先生由秦可卿入手解讀《紅樓夢》似有同曲同功之妙。再說,易中天先生是否扭曲歷史或者言過其實,我看未必,最起碼比文學作品《三國演義》或者過于偏袒蜀漢的陳壽的《三國志》要更可信一些;不過說起來易中天先生可是偏袒曹操的',冠他以“可愛的奸雄”,新秩序的建立者加寒士加改革家等等,連諸葛亮也是下意識地繼承了曹操的方向,曹操成了一個大大的代表歷史一定方向的創(chuàng)新家了。
這一點,我倒覺得曹操只是出身(低賤),性格(暴而疑),經(jīng)歷(艱辛)決定的,而不是說他就承擔了什么歷史使命,即使承擔了,那也是歷史發(fā)展強加給他的,要不他早就當上魏帝了,還能等到曹丕。讀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國,腦中原先模糊的三國的復雜統(tǒng)將清晰了一起,一張人物事件譜讓它越發(fā)清晰;朋友說,別用你易中天的理論和我談三國,看,他還在不屑呢!我倒認為,品出來的三國,更吸引人興趣。
品三國讀后感6
過去,我對三國的歷史一無所知,在讀完了《品三國》之后,對于三國歷史的發(fā)展趨勢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比如,三國是一段什么樣的歷史?我們應該怎樣看待這段歷史?我們應該如何評價這段歷史當中的那些主要人物?
在《品三國》的開場白《大江東去》中易中天教授提出了一個觀點,他說實際上許多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都有三面形象,即“歷史形象、文學形象、民間形象”。
所謂“歷史形象”就是正史上記載的形象。但“歷史形象”不代表“歷史真相”。每一段歷史都有它的真相,但要弄清楚卻相當困難,因為歷史離我們太遙遠了。
“文學形象”即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例如《三國演義》。
還有一種是老百姓主張的形象,我們稱為“民間形象”。對于同一個歷史人物,也許在不同人的心目中也會有不同的民間形象。例如一部歷史劇拍出來以后,對于扮演某個歷史人物的演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說那個演員扮演得非常好,有的人卻說扮演得一點也不像。那你又憑什么判定呢?你知道真正的歷史人物是什么樣子嗎?
在我看來,一個人判斷一個演員扮演的歷史人物的好壞,在于他平時對那個歷史人物的了解,他了解那個歷史人物的性格、氣質(zhì),再結合演員的相貌來斷定他像不像是具有那種性格和氣質(zhì)的人。但是我堅持“人不可貌相”這個原則,因此我不大愛評價歷史劇中的人物。
回過頭來看三國歷史。三國時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它有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也有一些引人入勝的故事,是一個津津樂道的話題。實際上,“三國時代”是很短暫的,從公元220年曹丕稱帝到公元280年東吳滅亡,天下統(tǒng)一于晉,其間只有短短六十年時間。人們講述“三國歷史”通常是從“三國時代”之前的很長一段歷史說起!叭龂鴼v史”中的很多主要人物有許多都不屬于“三國時代” ,例如曹操、關羽、張飛、周瑜,還有魯肅等,他們都屬于東漢末年;而真正屬于“三國時代”的就只有諸葛亮、劉備、孫權、曹丕等。而劉備卻在“三國時代”初期就去世了。
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國》這部書,從魏武揮鞭到孫劉聯(lián)盟,從三國鼎立到重歸統(tǒng)一,把三國歷史的發(fā)展過程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說到三國,人們都會想到里面的一些主要人物,其中最具代表的有曹操、諸葛亮、劉備、孫權。
說到曹操,大家再熟悉不過,他是三國歷史中首當其沖的人物。然而在當今社會,他是三國史上罵名最多的人,有人甚至說他是“奸賊”。然而真正了解他的人又有多少呢?
在《魏武揮鞭》中,易中天先生專講曹操,曹操的故事差不多占了整部書的四分之一,可見曹操在三國歷史中的份量。 大多數(shù)的人不喜歡曹操,是因為他們只看到曹操不好的一面,這些都是民間形象。大多數(shù)人看來,曹操在《三國演義》中的形象也不太好,就好像《三國演義》是專貶曹操的。其實《三國演義》也不完全是貶曹操,里面也有褒揚他的成分。這是文學形象。
而要深入研究一個歷史人物應該看他的歷史形象。歷史上的曹操,他的性格卻最讓人琢磨不透。他曾被許劭評價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他不是“奸賊”,而是“奸雄”。他年輕的時候還是挺效忠大漢王朝的,正當東漢末年,漢室傾頹,百姓民不聊生的時候,他“奉天子以令不臣”。曹操對自己手下的功臣也很忠心,這也是他在與袁紹的“官渡之戰(zhàn)”中取得勝利的原因。只不過后來隨著政治力量的強大,他的野心也大了起來,甚至想統(tǒng)一天下就有后來的“挾天子以令諸侯”。易中天教授對他的評價是:可愛的奸雄。
再說諸葛亮。古今中外,贊揚諸葛亮的人不計其數(shù)。在《三國演義》中,他的形象更是受人們的崇拜,人們對他的評價是“足智多謀,神機妙算”,這說明諸葛亮的文學形象和民間形象都很好。
關于諸葛亮著名的典故也很多,但大多數(shù)都來自《三國演義》,而《三國演義》是小說,不是正史,所以也有很多是靠不住的。例如“空城計”,這是《三國演義》中家喻戶曉的典故,這個故事在《三國志》中也提到過,但后來在裴松之作注的時候被駁回。其證據(jù)是:諸葛亮屯兵陽平的時候,司馬懿官局荊州都督,根本不在平陽戰(zhàn)場。所以“空城計”是靠不住的。在《品三國》上部的最后,易中天教授寫了一篇附錄叫《心平氣和說空城》,專門對“空城計”做了探討,發(fā)表了他獨特的見解。
而易中天先生認為,諸葛亮的政治才能值得肯定,而軍事才能卻是值得懷疑的。例如赤壁之戰(zhàn),這是三國史上的一次最大戰(zhàn)役,它改變了三國的`歷史,了解三國的人都知道。而從文學典故中看來,這場戰(zhàn)爭的勝利主要歸功于諸葛亮的“借東風”,然而杜牧在《赤壁》這首詩中卻說道:“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索十二喬”,“借東風”的實際上是周瑜,不是諸葛亮。而諸葛亮在赤壁之戰(zhàn)期間的主要功績,是促成了孫劉聯(lián)盟;他對劉備集團的主要貢獻是確立了聯(lián)吳抗曹、三分天下的政治策略。這些都是政治功勞,所以易中天先生認為,諸葛亮是杰出的政治家與外交家,未必是杰出的軍事家。
所以文學形象往往大多來自民間形象,而深入研究歷史,注重的應該是歷史形象,將歷史“還原”。
歷史有三種形象,也有三種讀法。一種是站在古人的立場上看歷史,這叫“歷史意見”;一種是站在今天的立場上看歷史,這叫“時代意見”;還有一種是站在個人的立場看歷史,這叫“個人意見”。在《品三國》中,易中天教授以故事說人物,以人物說歷史,以歷史說文化,以文化說人性;站在平民立場,運用三維結構講述三國故事。
通常說“讀史使人明智”,因為歷史是一面鏡子,它可以展望未來,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不同的人性。在三國歷史中,從天下大亂到諸侯割據(jù),從三國鼎立到重歸統(tǒng)一,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命運。有時人算不如天算,事態(tài)往往不向人們預料中的發(fā)展。正如《三國演義》中說的“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原本聯(lián)合抗曹的孫劉聯(lián)盟,由于爭奪荊州而徹底瓦解,反目成仇,最終導致劉備克死永安,就有了“永安托孤”。
劉備克死永安之后,繼位的劉禪昏庸無能,蜀漢的政權只能由諸葛亮管理。然而,由于士族階級的壓迫,作為三國當中治理得最好的蜀漢卻最先滅亡。再加上諸葛亮壯志未酬身先死,實在讓人痛惜。所以有時候歷史上的一些偉大人物是很孤獨的,諸葛亮同樣如此。就連崇拜、緬懷他的人,也只是不忘他主張的“興復漢室”,耿耿于懷他的“出師未捷”,而真正意義上的“依法治國”則少有人提起。。又比如曹操,大多數(shù)的人只記住了他的“奸”,但又有多少人記住過他對大漢王朝的“忠”呢?他不也曾發(fā)出過“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感慨嗎?他的“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不也反映了他遠大的政治抱負嗎?
三國故事中的許多人物也是值得大家學習的。比如孫權,十八歲繼承父兄的家業(yè),有最初被人們瞧不起,變?yōu)樯畹萌诵,最后靠自己打拼出一番天下。又如諸葛亮,我們應該學習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卓越的政治遠見。又如曹操,盡管它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不太好,但他年輕的時候依法執(zhí)政,為國盡忠職守。曹操的謙虛也是值得大家學習的,無論在政治上還是軍事上,他總是失敗之后檢討自己,成功之后獎勵功臣。所以他才能戰(zhàn)勝袁紹,許多袁紹的謀士后來都投奔曹操,例如荀彧、郭嘉。
其實三國是很短暫的,它實質(zhì)上是從東漢到晉的一個過渡時期。東漢末年,士族地主階級一直謀略發(fā)展成為帝國的統(tǒng)治階級,但最終沒有實現(xiàn)。天下最終統(tǒng)一于晉,而晉也是地地道道的士族地主政權。
所以三國歷史實質(zhì)上是士族地主階級謀略成為統(tǒng)治階級卻又被另外一股力量索阻擋的歷史。而曹操、劉備、孫權都是阻擋潮流的力量,然而最終被晉統(tǒng)一。魏、蜀、吳三國在本質(zhì)上都是“非士族政權”,他們與士族階級有矛盾,有斗爭。斗爭的結果是曹魏放棄、孫吳妥協(xié)、蜀漢堅持,然而最終相繼滅亡。
易中天先生說:“歷史是可以釀酒的!钡珰v史也有可能釀成醋,而釀成的酒也是有甜的、苦的,甚至還有藥酒。關鍵在于醞釀的過程。通讀歷史,不僅要了解歷史事件,更應該從已了解到的歷史事件中總結經(jīng)驗,去體會人性的另一面。
《品三國》讀完了,也知道了三國是一段怎樣的歷史。一切都成為了過去,但過去的卻能成為對未來最好的鑒證。歷史是漫長的,還有許多歷史的真相我們無從探索。我們應該做的是對我們已探索、了解到的歷史,以史為鑒,通過了解歷史,明確人生理念,加強自身修養(yǎng),從前人的失敗命運中總結經(jīng)驗。
品三國讀后感7
易中天教授《品三國前傳之漢代風云人物》一書中談的第三個人物是竇嬰,名字是《竇嬰與外戚》。為了讀懂這篇文章,我詳細閱讀了《史記》中的《魏其武安侯列傳第四十七》,還仔細讀完了王立群教授《王立群讀〈史記〉之漢武帝》一書。讀完這些資料后,掩卷長思,一個問題總在腦子中困擾著我,怎樣評價這個人,從他的身上又能汲取些什么樣的做人的經(jīng)驗與教訓呢?
先說說外戚是怎么回事兒吧。一個人,他一般這樣幾門親戚,父族、母族和妻族。父族,即兄弟、叔、伯輩及其親屬,母族則是母親的娘家人,如舅、外公等,妻族則是自己的妻子的娘家人,如岳父、小舅子,乃至于連襟(妻的秭妹的丈夫)。需要解釋一下的是,在古代,一個男人是可以有三妻四妾的,但妾的娘家與自己是不存在親戚關系的,這就看出來,古代的妾的身份是很低的。其原因可能是,古代講究嫡庶之分的緣故,即夫人生的孩子與妾生的孩子的待遇是不同的,大家可以想想,《紅樓夢》中的王夫人、賈寶玉與趙姨娘、賈環(huán)的境況,就很明了。只有一種情況例外,即妾的娘家人與夫家也算親戚,那就是皇家,即皇帝的嬪妃的娘家人仍然是國戚。
現(xiàn)在,我們具體分析一下皇家的親戚。父族,都有著皇族的血統(tǒng),都是龍子鳳孫,千金之軀,生下來就享受榮華富貴,但他們的政治待遇卻不高。為什么?其原因就是因為他們的血統(tǒng),因為他們都有著做皇帝的可能,他們的心里或多或少地也會這樣想。譬如,漢惠帝死后,卻無后,在平定了諸呂后,周勃和陳平就迎立了劉邦的另外一個兒子代王劉恒做了皇帝,也就后來的漢文帝。又譬如,明成祖朱棣,本來他是燕王,但在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繼位時,朱棣就反了,自己做了皇帝。這一點,歷代皇帝都明白,所以他們一旦繼位,對自己的兄弟、堂兄弟們都會有所顧忌的,必要的.時候,皇帝們是會大義滅親的,會痛下殺手,以維護皇權不會旁落。母族,是與自己是有著血緣關系,妻族,則與自己僅有姻緣關系,雖然關系密切,一般情況下,卻不會對自己的皇權
構成威脅。為什么呢?因為,母族、妻族他們沒有做皇帝的資格,不是皇族血統(tǒng),他們一旦篡位,譬如,王莽篡柆,那是屬于謀反,是大逆不道,會遭到眾人群起而攻之的。因此,父族可以叫做皇親,而母族和妻族則可以叫做國戚,歷史上一般稱之為外戚。
弄清這個關系后,我們就會明白了,皇族的人只能享受榮華富貴,在政治上是不能抱有任何非分之想的,一旦讓皇帝感覺到你對他的皇權構成的威脅,哪怕是潛在的威脅,那么就會陷入萬劫不復的境遇。而對于母族與妻族來說,反而會在政治上享受較高的待遇。一則,他們一般不會對皇權構成致命的威脅;二則,畢竟是親戚關系,用起來還是比較放心的,知根知底,而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嘛;三則,漢代有著重用外戚的傳統(tǒng),其起因是呂后,因為,漢代的江山的建立,呂雉在其中功不可沒,劉邦和呂雉實際上開的是夫妻店,一統(tǒng)江山后,呂氏的娘家人得到了重用。但,有一點必須要認識清楚的是,外戚重用的前提是,自己的靠山,也就是皇帝的祖母、母親或者妻妾,必須得到皇帝的尊敬和恩龐,一旦成為歷史或過時黃花,那么,外戚就會跟著失勢、敗落。他們的關系也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系,外戚受龐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
再回過頭去看看竇嬰!段浩湮浒埠盍袀鳌犯嬖V我們,魏其侯竇嬰是漢文帝竇皇后的堂兄的兒子,竇皇后是漢景帝的太后,漢武帝的太皇太后,由此可知,竇嬰的靠山是非常厲害的。但縱觀竇嬰的生平,他的顯貴卻不單單是因為外戚的關系,他有著大量的功勞。其一,忠貞。當漢景帝假意向竇太后提出,自己要將皇位傳給其弟梁孝王時,竇嬰立即據(jù)理力爭,堅決要求皇位只能父子相傳,從而與姑姑竇太后一度交惡;其二,與周亞夫一起平定七國之亂;其三,做過太子太傅。漢景帝一開始立長子劉榮為太子,令嬰竇為太子太傅,即太子的老師。后來,種種原因,太子被廢,竇嬰據(jù)理力爭,認為沒有重大的特殊原因不能廢掉太子(當時,力挺太子還有周亞夫)。從這點來看,起碼竇嬰的觀點有
道理的,是忠于皇家的。也正因為如此,漢武帝即位后,選擇了竇嬰做為自己的第一任丞相。竇嬰上任后,忠心輔佐幼主,推行以儒治國、處罰權貴、改革等措施,終因觸犯權貴的既得利益,被自己的姑姑——竇太后免職。
閑居在家的竇嬰,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其最后卻慘遭殺害了呢?這件事的起因很小,就是大家熟知的歷史上的“灌夫罵坐、禰衡擊鼓”的故事之一——灌夫罵坐。
灌夫是誰?灌夫的父親是漢代名將灌嬰的家臣。七國之亂時,灌夫父子同時從軍平叛,其父戰(zhàn)死,按漢代規(guī)定,灌夫是可以送其父靈柩回家的,但灌夫卻回絕了,領著十來個家奴,向敵人陣地沖鋒,最后,九死一生。他卻因此一戰(zhàn)成名,受到重用。無奈灌夫終為一介武夫,沒有什么涵養(yǎng),屢屢喝酒犯法,終致被貶。在竇嬰被貶后,其門客作鳥獸散之時,只有灌夫走進了竇嬰的生活,兩人同病相憐,惺惺相惜,相見恨晚,形如父子。二千多年前,司馬遷就在《史記》中明確告訴我們,這兩人的真實目的是,“灌夫家居雖富,然失勢,卿相侍中賓客益衰。及魏其侯失勢,亦欲倚灌夫引繩批根生平慕之后棄之者。灌夫亦倚魏其而通列侯宗室為名高。”這樣看來,兩個是存在利益上的相互利用的。一個想借灌夫教訓那些始從后棄的賓客,一個想倚重竇嬰的身份交結諸侯、宗室。
但兩人卻一再得罪當朝丞相田蚡,終致雙雙走上了不歸路。田蚡是誰?田蚡是漢武帝母后的異父同母的弟弟,論輩分是漢武帝的舅舅。田蚡當丞相后,竇嬰賦閑在家。一天,田蚡路遇灌夫,和他開玩笑說,本來想和灌夫一起找竇嬰喝酒,但灌夫卻是有孝在身。別人一句玩笑話,灌夫和竇嬰?yún)s當真了,準備了一宿,田蚡卻忘了。于是灌夫非常不滿。但田蚡卻因此嗅到了竇嬰有求于已的氣息,便向竇嬰要一塊地,卻遭到了竇嬰的嚴詞拒絕。兩個從此結怨。田蚡便想借灌夫來扳倒竇嬰,便找了很多灌夫魚肉鄉(xiāng)里、欺壓百姓的證據(jù),要懲治灌夫。灌夫也不示弱,說自己手中握有田蚡謀反的證據(jù),表面上,雖然兩派暫時罷兵,實際上殘酷的斗爭卻是一觸即發(fā)。因為,田蚡是不可能讓政敵手中握有自己謀反的證據(jù)的。
后來,田蚡奉太后懿旨完婚,當灌夫看到大家曲意逢迎田蚡,而有意冷落竇嬰時,便借酒發(fā)瘋,大鬧婚禮,殊不知這正好陷入了田蚡的圈套中,田蚡便以大不敬的罪名將灌夫下獄。竇嬰認為,灌夫借酒鬧事是因為為自己維護面子而起,便極力去解救灌夫,甚至動用了漢景帝給自己的遺詔。最后,卻因為遺詔查無實據(jù),因矯詔罪而得罪下獄,終致雙雙送命。
簡單敘述了竇嬰、田蚡和灌夫三人的事情,下面我們來探討一下竇嬰和灌夫的死因。
1、未認清形勢。首先,沒有認清自己靠山——竇大后已經(jīng)不在了,這時,竇氏家族如果還為所欲為,無異于自投羅網(wǎng)。在前文,我們分析到,外戚在政治上有所作為的前提是,自已所依賴的靠山必須得寵。外戚的這一特性決定了,外戚的重用只是暫時的。一旦,自己成了昨日黃花,這時就應該夾起尾巴做人,講究些韜光隱晦,和光同塵,這個最起碼的做人的道理,竇嬰?yún)s沒弄清楚。從后來的史實看,竇嬰不是最后一個失勢的外戚,后來者還有鼎鼎有名的抗匈名將衛(wèi)青。竇嬰如此行事,還可能與其信奉儒學有關,沒有學些黃老之術,做事情喜歡直道而行。這一點,幾百年后的唐代中興名臣郭子儀做得太好了,郭氏做到了用之則行,不用則藏,富貴榮華一生。其次,沒有認清武帝的終極政治目標。用易教授的話來說,終武帝一生,他只做了一件,加強中央集權。設內(nèi)朝,奪相權為皇權;實行推恩制,削弱諸侯的實力,使之無法與中央政府抗衡;對匈奴、四夷用兵,特別是對匈奴用兵44年,說到底也還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實行中央集權,就不會允許地方豪強的強勢存在。所謂地方豪強,就是家中養(yǎng)士,經(jīng)濟上強大,為霸一方,這樣的勢力必定會對中央政府構成潛在的威脅的,是中央政府打擊的對象。而灌夫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如果朝中大臣或諸侯與這樣的人往來密切,肯定會引起皇帝的高度關注的。其實,易教授認為,正是這一點,導致了竇嬰的被殺。最后,竇
嬰太低估了對手的實力了。竇嬰的對手是田蚡,實際上還有一個背后的對手是王太后。從《史記》的記載來看,漢武帝從一開始就同情著竇嬰的,并沒有一定要殺竇嬰。但,田蚡動用了一切手段,包括后來的造謠中傷、動用王太后,而正是迫于王太后的壓力,才使得勝利的天平向田蚡這一方傾斜的。
2、性格上有缺陷。竇嬰義氣,灌夫沖動。灌夫的沖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反復地因酒誤事,一事不合,即大打出手。而其之所以受重用,雖然有自身能力的因素,更重要也是因為其不要命的脾氣。而竇嬰則是義薄云天,在灌夫入獄后,家人勸竇嬰別再插手灌夫的事兒,竇嬰?yún)s說,我的侯爵是自己掙來的,大不了我自己再丟掉它(“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無所恨!”)。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竇嬰作為一個大臣,貶職后,又想巴結權貴(請?zhí)锿`喝酒),又想端架子(拒絕田蚡求地的要求)。我認為,講義氣,是一個好事,但也要有一個前提,那就看清講義氣的對象,否則,對誰都講義氣,那就成了義氣用事。灌夫的確是為了竇嬰打抱不平而獲罪的,但,他也是有所圖的,即取得竇嬰的信任,目的不是那么純,而且灌夫太容易壞事了,竇嬰做為一個大臣,難道看不清,為什么不及早抽身而退呢?事實上,竇嬰是一步步陷進去的。
3、田蚡和王太后的步步緊逼。田蚡這個人,從史料來看,十足的小人,心胸極其狹窄,并且貪得無厭。因為一場酒而起了怨恨,竟而欺凌一個大勢已去的大臣,首先從道德上來看,這個人就根本不配做一個丞相。其次,灌夫手中握有田蚡的謀反的證據(jù),使得田蚡不扳倒灌夫及其靠山竇嬰,就不會輕易罷休的。因為,謀反是死罪啊。而做為當今皇帝的母后的王太后,為了維護娘家人的所謂的尊嚴,不惜助紂為虐,推波助瀾,終于致漢武帝的首任丞相屈死。好在,天作孽,猶可活,人作孽,不可逭。就在竇嬰被殺四個月后,田蚡得了一種怪病身亡。
4、漢武帝的冷酷。這里,不得不提到漢武帝。因為,竇嬰最終的生殺大權還是握在皇帝手中的,如果,皇帝一定不想殺他,誰也不能殺了竇嬰。從史料來看,這件事一開始的時候,漢武帝是同情竇嬰的,甚至,灌夫被殺后,都已經(jīng)議定了不殺竇嬰了,但最終卻是因為謠言,而選擇了殺竇嬰。這個謠言的內(nèi)容,始作俑者是誰,無從考證,我想,無外乎田蚡一伙所為吧。另外,根據(jù)易教授的分析,竇嬰與地方豪強的勾結,也是漢武帝要殺他的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古代的皇帝的冷酷無情,一旦,一個人對其的統(tǒng)治構成了威脅時,他會豪不留情地痛下殺手的,甚至對自己的兄弟、兒子都不會有所顧忌。譬如,清代的雍正皇帝就是其中的代表。
品三國讀后感8
匆匆又匆匆,終于讀完了易中天的《品三國》,上冊。很喜歡易的敘述品評筆調(diào),可以說,除了生活和帶孩子的必須時間外,其它事情都讓我扔在了一邊,讀此書,實在有一種欲罷不能的感覺,好像已經(jīng)很久沒有這種感覺了!朋友說,讀后感應看完書后馬上寫,所以又將一大堆必做的正經(jīng)事扔下,先記錄一些讀書的感受。如果時間允許,本應該再翻一遍做些信息的篩選,現(xiàn)在只好就這樣敲出些文字寬慰一下自己。因此怕是難免有胡言亂語之處。
讀此書,感覺易先生實在是嚴謹、認真而又博學,但感觸最深的是他的可愛,這種可愛包含了很多內(nèi)容,這所有的內(nèi)容就形成了他的個性魅力。因為只是匆匆閱讀,因為本人解讀文本能力的有限性,在此只能略說一二,而且還極有可能是胡說。
我想說的是易先生的好惡,對象當然是三國中的英雄,而且是大英雄。三國的英雄中,感覺先生更喜歡曹操和孫策,而對劉備則不太以為然,雖也有贊美之詞,但還是有些言不由衷,那些肯定之詞好像僅僅是學者的一種態(tài)度,而曹操和孫策卻似乎是真欣賞,是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喜愛。下面我摘錄一些文字加以說明。
一、曹操
曹操究竟是英雄、奸雄還是奸賊?品三國主要想弄清這樣一個事實。
品三國第一集——真假曹操。在這一集中,先生盡量科學地引用歷史上的各種評論來講述曹操其人。開篇他就引用了魯迅的評論:“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边@當然是一個積極的引導,接下來還是引述魯迅先生的話,魯迅是想為曹操翻案的,他的言論自然對曹操有利。所以接下來先生說:“壞話說多了,就成了成見。成見一代代傳下去,就積重難返。具體到曹操,事情更麻煩。”后面先生說到了眾多涉及曹操的書籍,包括《三國演義》和《資治通鑒》;還就曹操的“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一話引經(jīng)據(jù)典展開了評論。看“毛批”:“此猶孟德之過人處也”,“猶不失為心口如一之小人”,“試問天下人誰不有此心者”,“誰復能開此口”。之后作者說:“毛宗崗父子是不喜歡曹操的。他們都說這是曹操的過人之處,那就應該是過人之處了。”而后,作者又引述曹操臨終時的細節(jié)及諸多故事論證了曹操的真誠、兒女情長和寬宏大量。最后作者說:“曹操是真實的,也是本色的。包括他的奸詐、狡猾、殘忍、暴虐,都表現(xiàn)得從容不迫,落落大方,真誠而坦然,這實在是一種‘大氣’!弊詈笞髡叩恼摂嗍牵翰懿偈恰翱蓯鄣募樾邸薄
接下來先生用了11集來品這個“可愛的奸雄”。在第二集中先生用了外很大篇幅論述曹操的可愛,他說:“曹操最可愛也最遭人嫉恨之處是他說真話。”在12集“天下歸心”中,先生用了八句話來概括曹操的用人之術:一,真心實意,以情感人;二,推心置腹,以誠待人;三,開誠布公,以理服人;四,言行一致,以信取人;五、令行禁止,以法制人;六,設身處地,以寬容人;七,揚人責己,以功歸人;八,論功行賞,以獎勵人。之后先生又說:“曹操用人之道的核心,就是八個字——洞察人性,洞悉人心“曹操的成功,是做人的成功;而他做人的成功,又是知人的成功!毕壬說:“洞察人性,洞悉人心,已不容易;設身處地,將心比心,也很難得。但更為可圈可點的是,……他做得是那樣坦然、實在、大氣、自然。這就不能不讓人嘆為觀止了!贝送,先生還說到了他的性格,他的人情味,幽默感,他愛才的真誠,他的大氣和深沉。讀到這里,我們可以深切感受到,如先生所說的那樣,曹操確實是可愛的奸雄,關鍵詞還在于“可愛”二字。普天之下,如曹操者又有幾人呢?
二、劉備
我認為,先生并不喜歡劉備其人。
在品曹操的章節(jié)當中,先生就有這樣的話:“劉備溜得比兔子還快!焙笪倪有同樣的話:“又溜得比兔子還快!痹谑把圆糠钟羞@樣的話:“劉備出道的時候,一無所有,一文不名,只能東奔西走地寄人籬下,反復無常地投靠他人。”注意詞語:反復無常。但先生還是想盡量客觀地評價劉備的,他引經(jīng)據(jù)典地評說了劉備的英雄之志,英雄之氣,英雄之魂,英雄之義。但貶斥之意總還是不自然地從文字中流出。就十三集中,有這樣的`話:“劉備在戰(zhàn)場上每每是落荒而逃,‘先主敗績‘的記錄屢見不鮮!薄暗鹊剿H眼看見曹操的旗幟,便嚇得掉頭就跑,完全不顧部下死活,哪里像個英雄?”在說到劉備的身份時,先生還多次用到一個詞:“注水豬肉”。在十九集中,作者又這樣評說:“這是一個貓頭鷹式的人物,體面的說法是天下梟雄”。注意,貓頭鷹并不可愛,梟雄也不如“可愛的奸雄”。第二十集“兵臨城下’中,論及劉表托國劉備拒絕一事,先生說:“這事裴松之認為不實,我也認為靠不住!狈治鲋笥终f:“所以,把劉表的‘托國’和劉備的‘謙讓’看作‘高風亮節(jié)’,不過腐儒之見!痹僬摷皠涮优軙r堅持與百姓同走的‘以人為本’之說時,先生又有這樣的話:“正如呂思勉先生所說:‘要做事業(yè),手下一定要有人’,和道德不道德、仁慈不仁慈沒有關系!闭f到曹操追上劉備。兩軍相遇后劉的表現(xiàn)時,先生引用了〈三國志〉中的記載,并這樣評論:“可憐的劉豫州,這時不但再也講不得‘以人為本’,就連老婆孩子也顧不上了。”
可以發(fā)現(xiàn),先生在劉備身上用了許多貶義詞語,語調(diào)常含譏諷之意,在這樣的敘述中,對他英雄身份的認定就顯得很乏力了。
三、孫策
感覺之中,除曹操外,先生最愛孫策。
寫孫策的文字并不多,主要集中在十八集“江東基業(yè)”。一開始,先生就用“帥哥”一詞稱呼孫策,而后他說:“其實在我看來,孫策比項羽更可愛!敝,先生引用〈三國志〉中的話來介紹孫的種種優(yōu)點,后面又有這樣的評論:“這就真是英雄!不但大氣,而且聰明!辟澝榔饋砗敛涣呦楦泻凸P墨。再看,“孫策的大氣和聰明使他英氣逼人,充滿人格魅力,也使他和其他英雄惺惺相惜,”然后先生舉證了太史慈的故事,并談到了孫的自信,并說,“自信的人是有魅力的,有魅力的人是有吸引力的,何況孫策還能以誠相待!”然后,先生還說到了孫的軍紀和政治,充分肯定贊美了孫的英雄之氣。先生也談到了他的缺點,但終究是瑕不掩瑜。最后先生還提到了孫是個孝子、佳偶、好兄長和好領導,并都一一舉證。特別是“好領導”這一評說中,先生用了較多筆墨。并說:“這也再次證明,孫策是有政治眼光和政治頭腦的!
僅是一集就用了那么多的文字贊美孫策,可見先生對其喜愛之甚。
綜觀先生對以上三個英雄的態(tài)度,可以看出先生的喜愛很大程度緣于人的真性情,曹操和孫策都是真實、真誠、大氣的人,而劉備就顯得做作一些;其次,當然跟人物的個人才能有關,從個人能力這個角度而言,劉備稍顯遜色。當然,我認為主要還在于前者。其實,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一個人的過錯并不能決定別人對他的評價,相反,有時缺點的彰顯還會增強其人格的魅力;再者,一個人人說好的人往往要么無能要么偽善,不然也是勞累地活著,壓抑得失去本我。這樣的言辭或許有些過激,不過對于人的真性情的喜愛一直決定著我的擇友標準,因此在通過《品三國》與作者對話的過程中,我感覺易先生是那么的親切,那么的可愛;因此,我才會早起晚睡地捧著此書,并在還未讀下冊的情況下撇開一切正事在此胡言亂語。希望能盡快閱讀下冊。
品三國讀后感9
我讀完《品三國》最大的發(fā)現(xiàn)是《三國演義》身為歷史小說,卻又諸多情節(jié)胡編亂造,無中生有,而且于理不合。如:《三國演義》中著名的諸葛亮大擺空城計,在正歷記載中,那事并未發(fā)生,而且于理不合。理由如下:第一,司馬懿不敢進攻,無非是害怕城中有埋伏。那么,派一隊偵查兵進去看看,行不行?第二,司馬懿“果見孔明于城樓之上,笑容可掬”,距離應該不算太遠,那么,派一個神箭手把諸葛亮射下來,來他個“擒賊先擒王“,行不行?第三,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當時司馬懿的'軍隊有三十萬人,諸葛亮的軍隊只有三千五百人,那么圍而不打,行不行?何至于就走呢?
我讀完《三國演義》還明白了天下歸晉的原因:魏、蜀、吳在本質(zhì)上都是”非士族政權“。他們與士族政權都有矛盾,有沖突,有斗爭。斗爭的結果,是曹魏放棄,孫吳妥協(xié),蜀漢堅持。因為堅持,蜀漢先亡。因為放棄,曹魏也亡。因為妥協(xié),孫吳尚能茍延殘喘,卻不得不亡,因為只有晉,才是完全徹底的士族地主階級政權。
以上便是我讀完《品三國》后的有感了,謝謝大家。
品三國讀后感10
剛剛翻開《品三國》,就被它開場白——大江東去的第一段話吸引住了: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這是一段撲朔迷離的歷史,這是一些引人入勝的故事,這是一個津津樂道的話題——三國,究竟應該是怎樣的面目呢?如此神秘的話語,不禁想讓我揭開三國的面紗。
易中天用通俗幽默的詞語,認真的歷史態(tài)度,公正的對每個歷史人物的解析。使我明白了真正歷史上的三國,也使我對三國中的歷史人物有了新的了解。當然三國里面最讓我感興趣的就是這幾位重要的人物,曹操,劉備,諸葛亮,孫權,關羽,張飛,呂布,趙云,周瑜,魯肅,這幾個人物當中我最欣賞的有曹操,孫權,劉備,諸葛亮,最讓我感興趣的事件是赤壁之戰(zhàn)。
首先是曹操,在看之前曹操給我的印象就是一個奸雄的形象,當然也是受了小說的`原因,看了之后使我對真正歷史上的曹操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當然曹操最讓我佩服得是他的用人才能,他告訴我們什么是人才如何去發(fā)掘人才,保證人才能夠為我所用,能夠死心塌地的為整個集體著想。曹操的前期為什么會那么快的迅速壯大,就是因為曹操能夠發(fā)現(xiàn)人才,并尊重人才,能夠讓這些人發(fā)揮他們的才能,給他們施展自己才華的平臺,能夠采納好的建議為自己所用,而且賞罰分明。劉備為了諸葛亮這樣小他十歲的人才,能夠屈身三顧茅廬,可見知人善用是多么的重要,一個真正的人才可以使集團迅速的發(fā)展并壯大起來。
還有一個人使我很欣賞的,那就是諸葛亮,諸葛亮是一個軍事家,政治家,也是一個杰出的外交家,但我賞諸葛亮的外交才能,策劃才能,就拿赤壁之戰(zhàn)來說,曹操大軍就要滅劉備,劉備無處可去,只能聯(lián)合孫權共同抗曹,諸葛亮作為劉備最器重的人才,自薦去東吳聯(lián)合孫權共同抗曹,也使諸葛亮初出茅廬為劉備作的第一件大事,可以說是做的相當漂亮,充分的展示了諸葛亮外交才能以及策劃能力,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其中魯肅,周瑜,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當然也有曹操本身的失誤,但諸葛亮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漂亮,干脆利落,這是我十分欣賞的。
通過讀《品三國》一書,使我明白了什么是“用人之道”,也使我明白了怎么用人。
【品三國讀后感】相關文章:
品三國作文02-22
品三國讀后感06-10
品三國讀后感07-28
《品三國》讀后感05-15
品三國的讀書心得04-27
《品三國》讀后感15篇09-04
易中天品三國讀后感03-31
品三國讀后感3篇09-10
品三國讀后感15篇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