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參觀魯迅故居三味書屋有感
參觀魯迅故居三味書屋有感
葛運臣
十多年前曾到紹興參觀過魯迅故居,日前有機會隨子女自駕來紹興再次參觀魯迅故居,重點對三味書屋做了一番探究。
從魯迅故居出來,走過通往河南岸的石拱橋,便是著名的"三味書屋".紹興舊時耕讀之風盛行,家塾私塾星羅棋布,"三味書屋"即為其中之一。三味書屋,原稱"三余書屋",由魯迅的老師壽鏡吾之祖父壽峰嵐定名(匾額為當時的書法家梁同書題寫),"三余"即三國時董遇說的"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晴之余",意思是說人們應當利用一切空余時間努力學習。宋人蘇軾對董遇的"三余"甚為贊賞,曾作詩抒發(fā)利用空余時間讀書的樂趣:"此生有味在三余".據此,壽峰嵐后來又把"三余"改成"三味".取"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諸子百家,味如醯醢"之意。此處為當年魯迅先生讀書之處,并被認為是全城最為嚴厲的私塾。"三味書屋"有幾間古樸典雅的建筑組成,一磚一瓦,一椽一檁,盡顯江南故居之風韻。正門一間房內正堂懸掛一幅梅花古畫,盈頭之上有"三味書屋"匾額,從房內布局來看,便知是塾師先生備課批改作業(yè)之地。另一側房正堂盈眉"三余書屋"四字,七八張顏色已經褪為灰褐色的舊桌椅整齊的擺放在房內,此處乃學子們習文讀書之處無疑。
參觀三味書屋后,我有感而慨。舊時人們靠三余時節(jié)讀書,可能是因為農忙的緣故吧,但三余到三味的變更,證明了人們當時的耕讀之風由以前的時節(jié)之余到習之有味的改變。俗話說,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古往今來,紹興哺育了許許多多的名人志士,實乃人杰地靈之地,這應當得力于當時耕讀之風昌盛。不過現(xiàn)在說來,那種從嚴治學,孜孜不倦的尚學之道,不正是我們需要借鑒和倡導的嗎? 觀其屋,再想其人,魯迅先生生逢國勢劇變時期,飽嘗世態(tài)炎涼和喪權辱國之狀,身經離亂,路途多變,面對明槍和暗箭不屈屹立,英勇反擊,在堅守中披肝瀝膽,嘔心瀝血,在敵人所加的傷痛圍困中掙扎,在無路可走之中堅持戰(zhàn)斗,用血踏出一條路來,這是怎樣的勇氣。他是深刻之人,于是無往而不深刻,對人對事對景,都能直透內心,挖出他的深意來,于事態(tài)、文學、文化與政治的關系等等問題的解析無不鞭辟入里。他以醫(yī)學、文藝來療救人們從肉體到精神的病苦,對外物的掘,向自我剖析,不放過世間任何的丑陋和黑暗,對這個國家、民族始終保有憂切之心。
門盡冷霜能醒骨,窗臨殘照好讀書
【參觀魯迅故居三味書屋有感】相關文章:
走進魯迅故居實踐活動有感04-20
三味書屋導游詞01-24
三味書屋作文(精選30篇)10-05
魯迅故居導游詞06-28
參觀魯迅故居的觀后感09-01
游魯迅故居作文4篇03-28
魯迅故居導游詞范文06-11
關于魯迅故居導游詞03-08
北京魯迅故居的導游詞02-19
關于紹興魯迅故居導游詞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