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被操天天被操综合网,亚洲黄色一区二区三区性色,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11,欧美zozo另类特级,www.黄片视频在线播放,啪啪网站永久免费看,特别一级a免费大片视频网站

現在位置:范文先生網>心得體會>讀后感>《論語別裁》讀后感:生活啟示錄

《論語別裁》讀后感:生活啟示錄

時間:2023-01-12 11:35:07 春寧 讀后感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論語別裁》讀后感:生活啟示錄(通用29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總結呢?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論語別裁》讀后感:生活啟示錄,歡迎閱讀與收藏。

《論語別裁》讀后感:生活啟示錄(通用29篇)

  《論語別裁》讀后感:生活啟示錄 篇1

  當年在什么目的,什么情形下買的這本《論語別裁》,我已經全無記憶。只是扉頁上記錄是在2011年12月19日買的,卻是在2017年才讀完它的。

  每年悠閑或是要發(fā)奮圖強時,就拿出來翻幾頁。以致以前二十幾頁都很熟悉,后面讀來卻舉步維艱。

  今年暑假前終于讀完了。像讀《菜根譚》一樣,走到三四十歲時讀許多文句,不用別人做過多解釋,自己的經歷就可以詮釋。

  比如,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這讓我想起了《世說新語》的一個故事!叭A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欲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后賊迫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yōu)劣。”所以說人不可貌相。對于同一件事的反應,華歆與王朗不同,王朗只考慮一時積極熱心幫人,可是遇到困難就要舍棄。華歆并不積極主動,卻是擔在身上便不會推卸放棄。世人多喜歡“王朗”,因為初見時的積極熱情,可是不知,“王朗”在大事之前,態(tài)度一定會有所變化。因為人無完人,因為巧言令色鮮矣仁。人永遠是一個辯證統一的實體比如大智若愚,比如巧言令色鮮矣仁。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南懷瑾先生是在解釋“無友不如己者”提到的這個觀點。其實簡單來說,就是不要喜歡一個人就覺得他什么都是對的,也不能討厭這個人就認為他說什么都是錯的。我覺得自己恰恰在這個問題上表現得很狹隘。所謂“君子周而不比”,對待每個人的每個言論,應當采用客觀公正的態(tài)度。即使是對手仇家,他也會有有意義的言論,而世人卻經常愛屋及烏。

  又如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弊迂曉唬骸啊对姟吩疲骸缜腥绱,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 ”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弊釉唬骸帮埵枋筹嬎,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焙芏嗳硕颊J為,孔子是要大家固守貧窮的。我認為,孔子認同“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他更高的見解是:無論貧窮還是富有,只要自食其力,都要心態(tài)平和,享受其中。就像蘇東坡的“得之淡然,失之坦然”。有一段時間心情很糟糕,總是莫名其妙地向兒子老公發(fā)火。之后,聽見老公和兒子在聊天。老公問兒子媽媽為什么總是發(fā)火。兒子低頭說,因為他自己做的.不好。老公說,不對,是因為媽媽的心態(tài)沒調整好。當時真的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忙時煩,閑時煩,那么啥時不煩呢?根本在于我自己。如果心態(tài)好,閑時悠哉,忙時充實。正如孔子所認為的,貧窮時要樂在其中,富貴來臨時,亦可從容駕馭。

  騰訊新聞之前報道,南方一個億萬富翁經商失敗,破產。其妻自制辣醬沿街叫賣討生活。最佩服的就是這種人,富有時,可以山珍海味;貧窮也能自食其力養(yǎng)活自己。能上得了大席,也吃得慣路邊攤。

  我們大部分的生活都是平淡無奇的,但也會有困難。艱難地爬在一個坡上,從心里告訴自己,你正在走上坡路,堅持一下、努力一把,走過這個山坡,就會迎來平坦。懂得努力地生活,也懂得珍惜清晨綠葉上一顆晶瑩的露珠。套用一句現下流行的名言,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貧也罷,富也好,生活本身就是有滋有味的,關鍵你得有一顆“貧而樂,富而好禮”的心!

  再如“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朋友買了一件衣服,你從頭批到尾,你覺得是為她負責,可是她已經買了。你的提點再明智,改變不了結局,卻左右得了她的心情;勐煞◣熣f,當你要開口說話時,你所說的話必須比你的沉默更有價值才行。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覺得是自己的父母,不耐煩時就亂嚷嚷,不明白色難才是孝的真諦。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傄惶斓酵硐胫允裁春贸缘,穿什么美衣,日子會空虛,無聊到極點。做自己該做的事,說自己該做的話,流自己該流的汗,日子會好過的多。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不止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自信,你知道人世間總有你不了解的智慧,所以不知道并不丟人。自己知道的,就是用來應對自己的人生;不懂,則去學習。這才是大智慧,大自信!

  《論語》深邃,吾將上下而求索,只為應對平淡無奇的生活!

  《論語別裁》讀后感:生活啟示錄 篇2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出自先秦孔子的《論語·為政》。它的翻譯是:“人要是失去了信用或不講信用,不知道他還可以做什么(就像)大車沒有車轅與軛相連接的木銷子,小車沒有車轅與軛相連接的木銷子,它靠什么行走呢?”而我的理解是,人不可以不講信用,俗話說得好:人無信而不立。所以為人處事必須做到言而有信,才能不失信于人,才能立足于這個天地之間,否則,縱使天高海闊,亦無你容身之所。

  處在這個科學技術高速發(fā)展的時代,我們更應該講究誠信,但我們也要正視一個問題,那就是網絡上那些不講誠信的人,將我們的風氣帶的偏離了正常的軌跡。如果你是一個講究誠信的人,那我們就應該及時的糾正這種不良之風,積極抵制這些不良風氣,讓那些不講究誠信的人自食其果。唯有如此,這種不良風氣才會失去滋養(yǎng)它的土壤,才能讓正義之風慢慢的恢復。

  對于我們教師而言,言傳身教是我們的`必由之路,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們的榜樣,我們怎樣做,孩子就怎樣學。所以我們老師更應該講究誠信,給孩子們樹立良好的榜樣,只有越來越多的人講究誠信,那么這個世界也就不會再出現失信的事件。人若無信,好比沒有雙足,正如大車沒有車轅與軛相連接的木銷子,小車沒有車轅與軛相連接的木銷子,人同樣無法行走于人世間!

  《論語別裁》讀后感:生活啟示錄 篇3

  與南懷瑾先生的這部代表作的初次見面,是十幾年前的事了。當年,從母校畢業(yè)不久,到異地大學教書,學校地處偏僻(出門的成本不低),工作相對輕松(兩天有課,五天沒課),因而頗多閑暇。教學樓與圖書館,僅一路之隔。出得食堂,摸著肚皮、稍踱兩步,便到館舍。大概某天,瞥見書架上的《論語別裁》,于是借閱。

  借閱的原因,不難解釋。南先生名氣大,書名也很別致。但更重要的是,隨手打開一頁正文,就放不下了。將它捧回教師宿舍,作睡前讀物。每晚夜深人靜、洗漱完畢,翻幾頁。不敢貪心,怕“嚼不爛”。

  手頭這本《論語別裁》是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所出。如出版說明所寫,“有關《論語》的章句注疏也累代不絕”,但南先生的講法“別具一格”。個人淺見,其獨特之處或有三點:

  說論語而不限于論語、談孔子而不止于孔子;

  既娓娓道來,像閑話家常,又旁征博引,聯系典故;

  穿越時空,過去與將來、中國與外國、做人做事做學問等,一概打通。

  1976年《論語別裁》臺灣初版至今已逾四十載,至今毫不過時。21世紀已過去五分之一,在如今的時代背景下,讀者閱讀此書而受到的啟發(fā),不會更少、只會更多。全書上下,遍地寶藏、內涵豐富。我謹從書中零星挑選幾句,試談一二。

  講論語的書,許多都是按部就班,從第一篇《學而》開始。因此大眾對《論語》的最深印象可能是開頭“子曰:學而時習之……”那幾句。然而據說《論語》是“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是對“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記錄。按理說,這樣的書從哪里切入都可以。南先生在《論語別裁》中說道,老一輩過去讀私塾,“第一篇就開始讀《先進》篇,不是讀《學而》篇”。

  “先進第十一”,從“子曰:先進于禮樂,野人也。后進于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边@一句,南先生講到“素樸的美”。我看這是當今社會稀缺的奢侈品。

  人是從動物進化而來的,原本野蠻生長,經過很長的時間,人出生后,才會受教育,懂道理,有文化。但是,文化教育假如過度,加上社會或教育的價值取向如果又存在問題,那么就容易產生所謂“書卷氣、頭巾氣”,變成“書呆子”,受到教條的束縛,條條框框很多,人的思想不再單純從心底生發(fā)、從實際出發(fā),最初的“野性”喪失了,“樸實”沒有了,剩下的是過多的經驗和過頭的世故。本來可以說的話現在不一定會講了,只怕“禍從口出”、招惹不必要的麻煩,還不如“沉默是金”好,至少實惠。如果因接受文化教育而成為似乎有文化、其實沒文化的人、失去“素樸的美”,實在遺憾,但這種現象確實普遍存在,否則,網民也就不會說,沒讀過書的`農民,未必沒文化,掛滿碩士博士頭銜的“讀書人”,未必有文化。這也許算不得一個貼切的例子,卻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印證書里所說的道理。

  南先生所講的“文化”或“教育”,應該不是狹義的文化知識學習或學校的學科教學,而是廣義的個人修養(yǎng)、為人處世的特定方式。不過為了方便討論,姑且當作二者等同,那么我想說:在現今社會,上學升學、拿學位發(fā)論文評職級,都是應該的,這沒問題;但要防止自己成為道貌岸然的、高學歷高職稱的、缺乏“素樸的美”的、沒有文化的野蠻人,做人做事不能連沒機會接受學校教育的人都還不如。自古“禮失而求諸野”,那是整體;說到個體,人的自我追求、自我要求,是另一碼事。

  接著,孔子提到他的學生,“子曰:從我于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從這句出發(fā),南先生講“知人論事”。

  從先生的解讀看,論語此句似乎主要談用人之法,要了解人的長處短處,用人家的長處,不能讓無關緊要的短處影響人事決策。讀者可以選擇不同的視角或領域來理解。我們未必經商、從政,手底下沒什么人向你匯報工作,但是人總有父母、子女、同窗、朋友、同事或者同好,請人家?guī)兔σ彩恰坝萌恕绷,要多看長處、揚長避短。這當然還是其次的。更主要的是,我們可以超越“用人”,從人的德行與自我修養(yǎng)這個角度來看。按現在的話說,長處體現的是“專業(yè)性”,這是硬件(hardware),在某個領域、某個方面,你可能具備高度的專業(yè)性,你是內行,這很好;人的短處、毛病,可與“德行修養(yǎng)”掛鉤,這是軟件(software)。僅僅硬件強大,但軟件不行,電腦無法正常工作,此時需要升級軟件(upgrade),否則硬件的作用發(fā)揮不出來;僅僅軟件很好,但硬件不行,電腦也無法正常工作,此時必須升級硬件,否則軟件再好也于事無補。人要有一技之長(專業(yè)性、硬件),但手里這點本事,若非頂尖水平,是很容易被人家取代的,你一下子就沒了用武之地,何況現在知識和技術更新換代很快。

  南先生說“德行、言語、政事、文學都好的,實在少見!钡拇_如此。但從學生的自我要求和個人追求來說、從老師教書育人的宗旨來講,不難悟出這個道理,那就說:應該兩手抓,不可偏廢。一是學做人,包括學生活(過日子)、學說話、學人生態(tài)度,懂得志向高遠而又腳踏實地的道理。二是學做事,學點手藝,學到家、做到位,學做事的方法。這樣,人就軟件硬件相對全面,可以自立,也可以幫助他人、服務社會,普通人的小日子也能夠過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有人稱之為“幸福感與成就感”)。對師生而言,做學問已經包括在以上兩點當中了,無需單獨討論。如果一個人懂得如何過日子(一年四季、一日三餐、灑掃庭除等等)、知道怎么和人相處(包括和自己相處)、明白做事的方法(定目標、定計劃、有步驟、有備案、會反思等),那么當他面對狹義的學問、知識、技術,諸如數理化生文史哲,他應該會有較強的好奇心、內驅力與自信心,這是自然的。

  說到知識、學問、學生求學,就不免聯想到師生關系。南先生在談學而篇的“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币痪鋾r,曾感慨道,過去學生是“弟子”,師生如父子,“一日從師,終身若父”。

  幾十年前的情況,與21世紀的今日相比,可能好一些,但近百年的變化太大,導致與上千年的傳統相比,大不同了。在消費主義橫行全球的現在,學生與家長代表著買家、消費者,老師與校長代表著賣家、供貨商、服務商。據說消費者的地位有如上帝。這既是技術進步和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又反過來可能造成教育、文化、技術、社會的發(fā)展難以進一步到達更高階段。拉鋸戰(zhàn)正在進行當中,每天都是。前幾日高考結束后,一年一度的撕書、“天女散花”大戲毫不意外地在全國各地上演,便是明證。書都不想要了,還談什么學問、文化、進步、發(fā)展。老師和家長紛紛穿著紅色T恤、紅色旗袍,陪伴高考學生,考前考后,各種打雞血、擺拍照片,新聞說甚至有的老師“懸賞”,考到高分的學子,可免費旅游,師娘陪同。局面如此,短期之內,“復興師道”恐怕無望!耙蝗諒膸,終身若父”,也談不上,因為大家都斯文掃地了。話說歸來,并不是每一個“天女散花”撕毀教材的高中畢業(yè)生,都是糊涂蟲。也許某些人是被環(huán)境脅迫的,不得已而為之,逢場作戲而已;蛘咭恍〔糠秩烁揪蜎]有參加高考,他選了一條不同的路,反正條條大路通羅馬。每個時代,由于種種原因,可能都會有一些“幸存者”,他們知道如何在“成本最小化”的前提下與外在環(huán)境兼容,他們明白該怎么對待考試、對待老師、對待學問、對待自己、對待人生、對待世界。他們有數的。以前在另一家圖書館找書,曾見過一本書,里面有一句話,大意是說,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沒有變化,改變的都是細枝末節(jié),始終覺得這話有些意味深長。

  第九篇子罕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南先生講“良冶之門多鈍鐵”。他說,古今中外,“凡是成大功、立大業(yè)、做大事的人,都是從艱苦中站起來的”,“學問是要體驗來的”。

  這兩句話,非常質樸,老百姓很好理解的。想到現實問題,有時讓人很困惑。其實心里不是不明白,只是無可奈何。改變不了別人,那就先做好自己吧。成就大的功業(yè),有時候也靠天命、看緣分,這姑且按下不表。我們先說“體驗”吧。隨著城市化(urbanization)的發(fā)展,農村人口集中到城市,孩子進城,在城市的學校上學。過去稀松平常的事情,如今對孩子們來說,可能難得一見。我是80后,據說再早出生一年,可能就餓肚子。我們這一代,經歷了相對較多的變革,這樣有利有弊。從體驗的角度說,至少我們的生活體驗比較豐富,比我們晚出生的人,也許就沒那么多機會了。我們務農,插秧、種田、割稻、曬谷,都干過一點;我們務工,廠里常見的銅鐵鋁、銼刀鋼鋸車床,都是摸過的,作為義烏人,小時候也做過按件計酬的手工零活;我們見識過如何蓋房子,打地基、運送原料、準備水泥、砌磚墻,都出過力;我們還當過服務員……

  如此種種,對現在的孩子來說,若非刻意創(chuàng)造條件與機會,是較難接觸到的,這對他們的成長而言,是損失。別的不說,語文課寫作文,如果沒有親身體驗過,有些東西,憑空怎么寫得出來!疤煜挛恼乱淮蟪,我聽說有的語文老師讓孩子們照抄大屏幕上的范文。我表示理解,但無法贊同。明白人都曉得,實際上,文章寫得不夠好,并不可怕;怕的是,白紙黑字出來的東西,它不真。多么希望孩子們可以充分體驗現實生活,然后寫點真話,真心的話,表達個人真實的思想感情。從體驗中學習,邊做邊學,在做中學(西洋人稱之為learning by doing),才是正道。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孔子之所以被尊為“孔圣人”,《論語》之所以被當作“圣賢書”,不是沒有道理的。書里遍地黃金,就看讀者是否識貨了。好在有南先生的指引。比如,第九篇子罕,還寫道“牢曰:子云:“吾不試,故藝!蹦舷壬v“古之學者為己”。

  臺灣學生讀書是為聯考,大陸學生讀書是為高考,聽說日本韓國這些亞洲地區(qū)的學子,都有這樣的通病,大家的功利心可能太盛!翱鬃拥那髮W問,是為自己學問而學問,并不是拿學問來作工具求取功名”。

  在考試升學的壓力下,我的部分學生(說“部分”可能還太保守),也展現出這一傾向性。他們傾向于應付考試與作業(yè),而不是專注于學問本身。無他,考試太多,作業(yè)太多,任務太重,時間太少,哪有功夫、哪有心情去鉆研學問,除非傻瓜。所以我不怪他們。但是,有時候,做學問需要這樣的傻勁兒,做事也一樣。前幾年大陸媒體討論的日本天婦羅大師和木工大師身上展現出的“工匠精神”,說白了就是這種傻勁兒。小聰明也不是沒價值,但要做到一定的高度、一定的境界,無論學問或事業(yè),就都需要一股傻勁兒了。說回學生,從根本上說,求學需要有動力,well—motivated(所謂內驅力強),才能車輪滾滾向前而去。內驅力來自興趣,喜歡,熱愛,而不是外部壓力。后者短期有效,而人生是一場馬拉松長跑。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很重要。

  最后,我想回到第一篇學而。人人都熟悉“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南先生說,這句話說的是知己,“遠”體現“知己之難得”?鬃诱J為“只要有學問,自然有知己”,他鼓勵人,不要害怕寂寞,甚至要享受寂寞。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當今社會,比較浮躁,許多人、許多時候,很容易心浮氣躁。這是客觀現實,是外部環(huán)境,是許多因素決定的,它不以某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不是你想要淡定就一定能淡定下來、從容起來,雖然外面應該這樣去追求。但是,如果你認定自己確實喜歡一件事,這件事本身也沒什么壞處(也許你不是立即能看大它的好處,盡管往往其實是有好處的事——可能沒有人天生愛做壞事),那么你就做吧,做下去,享受它。早早晚晚,你會發(fā)現“有朋自遠方來”,你會遇到“知己”,或者說知己會發(fā)現你。在整體上依然寂寞冷清的情況下,你會享受到寂寞之后的充實與豐盈,以及你堅持做這件事所感受到的樂趣與成就,你會看到這一切的意義,或者意義它自己就會蹦出來對你說“你瞧,你根本沒有浪費生命!”

  以上所說,是一種理想的狀態(tài)。與他人無關,純屬個人追求。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追求,大家相安無事、各取所需就好!凹词挂粋安定的社會,文化教育沒有完成,是不能解決其他問題的!

  《論語別裁》的“干貨”太多,端午假期、端坐桌前,敲擊鍵盤整整一下午,天都黑了,也只能言及書中要義之萬一、心中所想之點滴。南先生書中所講,我將結合現實生活、學習與工作、結合人生旅途的每一個站點、每一段故事,去反復閱讀、思考、感悟。

  《論語別裁》讀后感:生活啟示錄 篇4

  隨著國學熱潮的洶涌而至,我也通過閱讀提升自己的國學積淀和文化素養(yǎng),讓自己更充實起來。閱讀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一書,我從中讀出了先生的謙虛和虛懷若谷,把學問做透的執(zhí)著態(tài)度。特別是讀完先生對《卷二?里仁第四》的解讀,如在《里仁第四》、《月是故鄉(xiāng)明》、《兼收并蓄見仁心》等篇章對“仁”的闡釋和講解,讓我更加深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仁”的認識,更堅定了“仁在心,學做人”的信念。

  南懷瑾先生認為“里仁”是人如何處在仁的境界,要求我們重視個人修養(yǎng),強化精神提煉,追求“仁”的境界。這就引導我們以“里仁為美”,讓修養(yǎng)、學問、做人達到智慧之境,達到真善美的境界。這就啟迪我們從以下三大方面要求自己:

  樹“仁”之人生觀,做到知行合一。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只有以發(fā)自內心的善意去對待他人,以博愛之心“泛愛眾,而親仁”,能夠深刻認識到“仁德”是人之本、人之性,以仁愛作為真正的做人之道,逐漸超越血緣基礎之上的親親之愛,以無限的溫暖照亮他人,逐漸讓“仁愛”作為一種品性和能力,并在現實生活中加以落實,讓自己的言行舉止都能展現出“仁”的.風范,并成為一種行為的自覺。

  堅信心中有愛,以仁愛之心愛人。在日常生活中,堅信“己所不欲,勿施與人”,想別人所想,以一顆仁慈之心學會關愛,做到在家愛父母、愛兄弟姐妹,在外愛朋友、愛他人,逐漸構建愛的和諧氛圍。做到以寬以待人的胸襟勇于承擔,摒棄自私自利之念內修文德。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到人與人之間的相親相愛,以仁愛之心平等對待他人,以和睦相處促進團結協作,那么怎么會成不了真正的正人君子和仁人君子呢?

  聆聽圣人啟迪,提升綜合素養(yǎng)。通過學習閱讀,從先賢圣人那里學習做人之道,以“恭、寬、信、敏、惠”要求自己,真正成為“至仁之人”,以此才能行于天下。在生活工作中,以“恭”要求自己,堅持做到必恭必敬,對世界、對他人有恭敬之心,做到恭則不侮;以“寬”勉勵自己,以自然寬和之態(tài)善待他人,以寬容和美匯聚人心;以“信”立人品,做守信之人,講求信用,力爭做到誠以修身,信以立世;以“敏”提升做事效率,在工作中以敏銳、敏捷的態(tài)度抓住機遇,能以敏銳的應變能力力爭敏則有功;以“惠”警示自己,能以慈惠之心感動別人,發(fā)揮精神感染力。

  總之,無論是在工作還是在學習中,我都將以“仁”為追求人生向善的動態(tài)的進取過程,進行自覺地地“仁道”選擇。最終,以良好的品性為保障,以過硬的本領為支撐,以遠大的理想追求為航標,以超強的主觀能動性為自覺,以恒久的“仁心”勤踐行,以推己及人之心溫暖世人,溫暖世道!

  《論語別裁》讀后感:生活啟示錄 篇5

  雖然家里放眼望去有許多課外書,感覺我是讀過很多書的人,其實那只不過是表象罷了。

  其實我是一個很怕看書的人,那么多的書我都不一定完完整整地看完其中一本。我只要一坐在那老老實實地看書,不到半小時,我的上下眼皮準要打架。

  剛進B6班的時候,老師要求我們讀《平凡的世界》并且寫摘抄與感悟,我把它當做任務,有目的地去讀,一會兒就瞌睡了。最后導致在開讀書分享會時我完全聽不懂同學們說的`什么。

  但是《論語別裁》給我的感覺卻不一樣,可能是鄭老師廣告打的好!在沒有拿到書之前,老師就說了許多有趣的片段,讓我迫不及待地想看。

  《論語別裁》是解讀《論語》的書中最與眾不同的一本。南懷瑾先生將《論語》中的句子以通俗而風趣的方式給我們做了解釋,讓人耳目一新。

  對這幾句,我的印象最為深刻:“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他的解釋是隨時隨地有思想,有見習,有體驗,能夠反省才是做學問。開始反省時并不容易,慢慢有了體會,便會“不亦樂乎”了,做學問是件清苦的事,可能一輩子都沒有人理解。但孔子說:“只要有學問,就一定會有知己!彼运酉聛碚f“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孤獨寂寞的時候,能遇到一位知己。只是非常令人高興的,最后一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也就是說做學問就算一輩子不被理解,也要“不慍”,不怨天尤人。

  這與我本來學習的《論語》的解釋有很大不同,卻字字有理。通過閱讀這本書,我才知道原來《論語》本身并沒有那么深奧、古板。它的每一句話都是在教我們如何做人、做學問。也正因為這本書,我慢慢喜歡上了中國的傳統文化。

  《論語別裁》讀后感:生活啟示錄 篇6

  “得半部《論語》者,得天下”。這句話我也忘了是從哪里聽到的。以前,我粗略地看完一本唐宋后注譯的《論語》,覺得這句話太過夸張。不過,自我看了《論語別裁》后,我對《論語》有了新的理解。我推翻了自己的認識,有了新的見解。

  我看《論語別裁》的初衷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文言文能力。不過,當我接觸了《論語別裁》后我對“做學問”,“作人”有了新的認識。

  不過,由于我每天只有一小時,所以現在我并未完全看完《論語別裁》上冊,更別說整部《論語別裁》了。我只是閱讀了《學而篇》,粗略地翻閱了《為政篇》和《公治長》。

  我下面所有的感受,只是對《學而篇》的讀后感。

  首先,讀了《論語別裁》給了我新的`認識,F在讀《論語別裁》,不像以前那么枯燥乏味,那么難懂,而是有種與南懷瑾先生面對面交談一樣。原來讀《論語》這類四書五經的書也能這樣有趣。同樣,我也推翻了以前所認為的古人讀書都得“寒窗苦讀”的見地。

  然后,是我對“三家店”的認識。南懷瑾老先生生動形象地比喻,讓我明白了原來“五四運動”時,那些自稱“知識分子”的人竟這樣理解孔子的話。

  還有就是南懷瑾寫這本書是用心在寫。他把自己原本的認識與現在的理解,毫無保留地都說出來了。

  這是我在讀“學而有何樂”時理解的。首先,南老先生是通過字面來解釋。說“悅”應改為“苦”。朋友來家是“包袱”,雖然很真實,但我當時就認為這些認識仿佛是一些自以為是的不想讀書的學生在鉆“牛角尖”。

  不過,當我接著看下去,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男老先生把這一切都分開做了解釋,而且真正懂是看了“誰來懂得你”這一小節(jié)。南老先生在這一篇中對孔子的話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并將所有自己的解釋都總結在了一起。尤其是這篇中引用明代陳眉公的話,真是恰到好處。不但說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的意思,還告訴了讀者,做人做學問成功的途徑。

  還有,我覺得寫得很妙的是南懷瑾說,現在的人讀《論語》不能依靠朱熹的注解。

  剛開始,我認為這只是南懷瑾的片面之解,不過在詢問父親后,才明白這是告訴讀者,看《論語》要自己反復品讀原文,而不是單單看注釋。至于不懂,接著看下去,下文自然有解釋。這也是南懷瑾不支持將《論語》分類的原因吧,因為原文都是連貫在一起的。

  還有就是“沒有朋友的上帝”中說到的“過錯一經發(fā)現后,就要勇于改過,才是真學問,真道德!边@句話很對,大概“知錯就改,善莫大焉”,也是這個意思吧!

  總之,《論語別裁》是本好書,它有助于你理解《論語》和孔子的為人之道。我現在還未完全看完,等我看完后再和大家一起來研究吧!

  下文自然有解釋。這也是南懷瑾不支持將《論語》分類的原因吧,因為原文都是連貫在一起的。還有就是“沒有朋友的上帝”中說到的“過錯一經發(fā)現后,就要勇于改過,才是真學問,真道德。”這句話很對,大概“知錯就改,善莫大焉”,也是這個意思吧!總之,《論語別裁》是本好書,它有助于你理解《論語》和孔子的為人之道。我現在還未完全看完,等我看完后再和大家一起來研究吧!

  《論語別裁》讀后感:生活啟示錄 篇7

  看到阿波的讀后,才想起幾年以前曾帶研究生讀過一次《論語別裁》。不過當年共讀的學生都畢業(yè)了,阿波也已碩士畢業(yè)工作了兩年,今年又來我新調來工作的這所大學讀博士,并由我協助指導論文,可謂因緣巧合。而《論語》,我希望成為我指導的每一位學生的必讀內容;對我來說,也是常讀常新。

  說來這是第二次閱讀南懷瑾先生所著的《論語別裁》,只不過第一次并未留下任何文字印記,隨著閱讀討論的結束而結束,在之后的日子里也未能用心去體會,有些慚愧。這次趁著入學前的一個月,伴隨著一些雜事,斷斷續(xù)續(xù)地讀完了上冊。

  第一篇學而包括了孔門教學的目的、態(tài)度、方法等等,講的是作學問的內在修養(yǎng)。第二篇為政,講的是學問的外用,突出了德的重要性。第三篇八佾,為我們講述了中國文化最重要的禮。祭祀之禮,外交之禮,君臣之禮,皆入其中。第四篇里仁,對“仁”進行了闡釋和講解。公冶長第五和雍也第六,通過對話和事例進行印證,述而第七則是通過對學而的注解,引申了學問之道。泰伯第八引申注解了為政,而子罕第九則是對公冶長和雍也進行了引申,闡述了孔子的思想與教育學問的觀點。

  讀完之后,印象較深的是學而、為政和里仁三篇,在此記下一些零星的感受。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問不是呆板的文字,不是一成不變的知識,而應該從人生經驗和做人做事上去體會。作學問,要多看、多疑問,隨時隨地地去思想、去見習、去體驗、去反省,并不是讀死書。反觀我們,求學都為了工作,為了生活,無可厚非,但離真正的作學問,還差的十萬八千里。再來看立身處世的態(tài)度,“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痹诩易鲂⒆樱鲩T在外,愛朋友、愛社會、愛國家,為人處事要謹慎,不小器,擁有寬廣的胸襟,親近有學問有道德的人,然后量力而行,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讀來是這樣的美好,可在現實生活中,孝敬與友愛卻是那樣的缺失。為人子女者不贍養(yǎng)父母,更談不上“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卻為爭奪財產大打出手,對簿公堂,朋友間陽奉陰違,爾虞我詐,不喻于義,而喻于利。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想來令人痛心。

  從“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可以看出德業(yè)的`重要性。而“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闭f的是法制與德治。其實為政也好,做人也罷,都要有德,都要通曉人情世故。正所謂功名看器宇,事業(yè)看精神,窮通看指甲,壽夭看腳踵,如要看條理,只在言語中。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時刻懷揣一顆平常之心,愛人之心。

  南懷瑾先生認為“里仁”是人如何處在仁的境界,要求我們重視個人修養(yǎng),強化精神提煉,又要救世救人,追求“仁”的境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要樹“仁”之人生觀,做到知行合一,以發(fā)自內心的善意去對待他人,以無限的溫暖照亮他人。堅信心中有愛,以仁愛之心愛人。在日常生活中,堅信“己所不欲,勿施與人”,做到在家愛父母、愛兄弟姐妹,在外愛朋友、愛他人,愛社會,愛祖國。以“恭”要求自己,堅持做到必恭必敬,對世界、對他人有恭敬之心;以“寬”勉勵自己,以自然寬和之態(tài)善待他人;以“信”立人品,做守信之人,講求信用;以“敏”提升做事效率,在工作中善于抓住機遇,從容應對;以“惠”警示自己,以慈惠之心感動別人。

  以上是我一些淺顯的感受,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經典的《論語》,其中的深意和內涵,留著以后慢慢去學習和體會。

  《論語別裁》讀后感:生活啟示錄 篇8

  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南懷瑾老先生的這套著作裝幀簡約大方,沒有任何繁雜的修飾,閱讀起來很貼手很舒服。幾年前在德一逛的時候,趕上一家店要轉讓,老板以不太貴的價格(忘記多少錢了)賣全套二十四本,當時囊中羞澀沒有買,只是撿著買了幾本,《論語別裁》不包括在內。上個月老師送了書,拿到手里,到像是見到了闊別的老友。

  《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是語錄體,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現存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古往今來,對《論語》的解讀和實踐不可謂不多,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不可謂不深遠。

  對論語的理解一直停留在中學語文課本上背誦的那幾篇,和那一些解釋。2006年于丹在百家講壇講了她的《論語》心得,火的一塌糊涂。我也借著機會去圖書館翻了一些關于《論語》解讀的書湊湊熱鬧,才知道原來《論語》遠不止課本里那幾篇,遠不止那些解釋。于丹口才很棒又很聰明,她的心靈雞湯式的解讀剛好符合廣大觀眾的胃口,也引起了很大的爭議,有一些分量不輕的批評意見,我到覺得既要尊重經典忠于內心又要贏得大眾的喝彩與關注很難平衡,有爭議總是好事。

  本書堅持南懷瑾老先生一貫的儒雅的文風,仿佛聆聽一位和藹睿智的老者懷著對經典的敬畏之心,結合自己豐富的人生閱歷,微笑著講述他對《論語》的理解,娓娓道來,如沐春風。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這句話太熟悉了,然而工作之后又有了更多的理解,工作中往往很少有機會有人給我們傳播知識,更多的是在用實踐和行動傳遞信息。能讀懂這些信息,好為人徒,才能使自己進益。

  《論語別裁》讀后感:生活啟示錄 篇9

  勤于讀書,用心思考,頗有所得,真有些大師兄的風范,各位童鞋要互相學習、共同進步哦。

  不知不覺,伴隨著對新環(huán)境的適應,讀完了《論語別裁》的下冊。剛入學的日子顯得有些無聊,除了參加一些新生入學的講座,別無他事,讀書倒成了這段時間最愜意舒心的事情。一盞燈,一杯水,一本論語別裁,一讀就是兩三個小時。在讀書的過程中,不禁打開老師的博客,翻看過去同學們所寫的讀后以及一起游玩的照片,往事一幕幕,回憶一幕幕……細細想來,已經和老師讀了五年的書,多半是傳統文化和勵志的,當然也有其他一些,從太原到廣州繼而還會去珠海,從當初的小組疑難討論到現在的知行讀書會-撰寫讀書報告,形式上一直在發(fā)展與進步,但實質是老師希望我們這些理工科的學生能夠學習一些文學知識,尤其是中國傳統文化,從而提高修養(yǎng),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不至于在這個物欲橫流、精神匱乏的.時代迷失自我。

  言歸正傳,整本下冊和上冊一樣,南懷瑾先生通過古今中外一個個鮮活的事例、詼諧的語言、旁征博引的求證,對論語進行了深入簡出的講解,告誡我們如何求學、如何做人、如何修養(yǎng)、如何立身。以下有幾點感受:

  為誰讀書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如何為己,如何為人,南懷瑾先生就自己的觀點和傳統觀點在書中已經做了詳述,不多言。只是讀到此處想起了前幾天聽劉人懷院士的宣講會,他講到為國家讀書,為民族讀書,進而聯想到少年周恩來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我無意在此唱高調,也許只有在那種風雨飄搖、國家危亡之際,才會有如此的胸襟和氣魄。但是在當代這么一個物質的天堂,人文的沙漠里,教育充滿了功利性,整個社會人文缺失,精神泯滅,信仰不再,急切的需要道德訴求、秩序訴求、價值訴求。宋代大儒張載-橫渠先生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焙赀h如這般的志向非我輩所能達到,但我們可以對這個問題多一些思考,在追求物質的同時,追求自我價值,拒絕急功近利,正視自己對于國家和社會的責任。

  己欲與施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就是推己及人,替自己想,也替別人想!凹核挥鹗┯谌恕痹馐恰白约翰幌胍臇|西,不要施加給別人”。然而聯系現實生活,可以發(fā)現一系列與這個話題相關的問題:其一、“己之所欲,不施于人”。其二、“己所不欲,即施之于人”。其三、“己之所欲,施于人”。我認為,關鍵在于“恕”這個推己及人的換位思考,因為己欲非人欲。在人與人相處的過程中,不僅要站在自己的角度更要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尊重對方意見。如果己所不欲也是人所不欲或者己欲而非人所欲,就不要施于人;如果己欲亦是人欲或者己所不欲而人所欲,那么就可以施予人。重點是別人,考慮別人的感受,肯定了別人也就是肯定了自己。

  以上是個人的一些小感受,希望隨著人生經驗和閱歷的增加,能夠對論語有更多的感悟。

  《論語別裁》讀后感:生活啟示錄 篇10

  海內外關于《論語》的書多如牛毛,南懷瑾先生(1918—2012)寫的《論語別裁》是我至今看過的這類書中最好的。

  作者介紹

  南懷瑾先生的經歷非常傳奇,他既是一位學者,從小接受私塾傳統教育、少年時期讀遍諸子百家各種經典,真實堅持著讀到老、學到老。又是精研儒釋道并融會貫通的性命雙修的居士。

  看到這里,有人可能好奇。什么是居士?

  居士,從佛家來說,就是信仰佛陀的居家弟子。最能代表居士佛家思想的,就是《維摩經》,維摩是佛門中最偉大的居士,因為他德行高超,知識廣博,智慧玄遠,連佛陀也常請他幫忙教導其他弟子。

  近半個世紀以來,宏觀來說,佛教大興可分為三個路線(流派):

  一為純學術路線,代表者就是牟宗三,唐君毅,吳汝鈞等先生所傳承的系統;二為純宗教路線;三為居士禪路線,代表者為南懷瑾先生。此三派并不互相排斥,而是各盡所能地分頭“弘揚佛法”。

  南先生1969年創(chuàng)立東西精華協會,旨在促進東西文化精粹之交流。1976年在臺灣創(chuàng)辦老古文化事業(yè)有限公司。在臺講學三十六年,旅美三年,居港十數年,2004年落腳上海,2006年定居江蘇太湖之濱的太湖大學堂,終其晚年在這里講學,培養(yǎng)下一代文化種子。

  南先生畢生講學無數,著作豐富,他用“經史合參”的方法講解儒釋道三教經典,旁征博引,蘊意深邃,生動幽默,在弘揚普及中國傳統文化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畢生所學落在身心力行之中,是近半個世紀來取得巨大修行成果的居士。

  中國文化的演變發(fā)展,大致分兩大段。譬如一提起秦漢以前的中國文化,人們就拿孔孟思想代表了一切。其實所謂孔孟思想,只是中國文化中間的一環(huán)。另外還有道家、墨家、諸子百家……很多很多,都是中國文化一個系統下來的。如果把它縮小范圍,則有儒、墨、道主要的三家。尤其中國文化在政治上歷代引用的是道家思想,這一點我們要注意。

  中國歷史上,每逢變亂的時候,撥亂反正,都屬道家思想之功;天下太平了,則用孔孟儒家的思想。當然,處理當時社會政治方面之客觀問題,一般用法家思想用到很多。儒墨道(墨家在后來未起作用,因此重要的儒、道,到了隋唐代,佛教大興,就是儒、釋、道了)是中華文化中的主流。

 。ㄏ惹刂T子創(chuàng)教,都是針對周文疲敝(也就是文化、精神、道德疲敝,而土地、人口至上)。儒家后來向教化方面發(fā)展,道家后來則變成人生生活之玄理(教的意味輕一些,智慧哲學的意味重),儒、道兩家對人生之基本問題有所決定,因此對后世有很大的影響;佛教亦然,對人類精神生活而言,它的教的意味也重;但當時對于周文疲敝,儒道不能解答政治社會之客觀問題,法家對當時的客觀問題就很切合,后來就有了政治上的糅合了道家等的內法外儒社會治理形式。但注意法家思想有天然的層次弊端和立意弊端,法家思想只能治標不治本,關鍵還是儒、釋、道這更高層次的思想才能影響人類的根本,提升文明的根基!)

  南先生說,唐宋以后的中國文化,要講儒釋道三家,也就變成了三個大店。

  佛學像百貨店,里面百貨雜陳,樣樣俱全,有錢有時間,就可以去逛逛。逛了買東西也可,不買東西也可,根本不去逛也可以,但是社會需要它。

  道家則像藥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則非去不可。生病就好比變亂時期,要想撥亂反正,就非研究道家不可。道家思想,包括了兵家、縱橫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醫(yī)藥等等無所不包,所以一個國家民族生病,非去這個藥店不可。

  儒家的孔孟思想則是糧食店,是天天要吃的,“五四運動”的時候,藥店不打,百貨店也不打,偏要把糧食店打倒。打倒了糧食店,我們中國人不吃飯,只吃陽面包,這是我們不習慣的,吃久了胃會出毛病,吃到后來,西方思想出現了。那些思想是西方來的,不是從我們中國文化思想中來的。那么它為什么會來?為什么會變成這一套?就在要深切了解中國文化歷史的`演變,不但要了解何以今天會如此,還要知道將來該怎么辦,這都是當前很重要的問題,因此我們要研究四書。

  感受與倡議

  如今我們研究中國傳統文化,也是針對當今中國和世界的物質享受與金錢至上、文化精神與道德秩序疲敝的社會最大問題而發(fā)!

  這跟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周文疲敝(也就是文化、精神、道德疲敝,而土地、人口至上)幾乎一模一樣。

  所以說,我們?yōu)槭裁匆岢酌纤枷肽?這是中國歷史、老莊哲學、孔孟思想、佛法等告訴我們的,到了不得不提倡,不得不糾偏,不得不踐行,不得不弘揚的關頭了,物質科技生活高速發(fā)展,精神文化底蘊嚴重拖了后腿,這個社會的事實是要正視的,要解決的。

  南先生的《論語別裁》用精彩的典故、生動活潑的語言表達了《論語》的精髓,這是我們需要反復閱讀理解,做人做事中反復驗證應用的。

  《論語別裁》的具體內容就不贅述了,有興趣的可以去仔細閱讀。

  愿世人皆知孔孟思想,老莊智慧,佛法禪意。

  愿我們都能性命雙修,踐仁,慈悲,行善,積德,清靜,悟道。

  《論語別裁》讀后感:生活啟示錄 篇11

  說起南懷瑾的這部《論語別裁》,在大學時候,就有一位老師向我們推薦過,當時讀過一些,覺得這位老先生很是博學,個人的經歷也很豐富,所以解讀起《論語》也是非常地深入淺出、引人入勝。但是,后來也聽說一些大學教授說,南懷瑾實在稱不上是什么"國學大師",他所解讀的東西也有誤讀誤解的地方。以我個人淺薄的學識,實在難以對此進行甄別,只是覺得,凡是有道理、有啟示,切中現代人問題的言辭,總是要注重吸收其合理的地方,至于那些不明白的、不喜歡的,那就隨它去吧。

  翻讀這本《論語別裁》,到處都能看到日常生活中常常會引用的成語、警句,這本孔子的語錄對中國人的思想、行為的影響真是巨大,不過可惜的是,中國人熱衷于說一套、做一套。記得某位清朝時期來中國的傳教士說過,中國的官僚階層總是把孔孟之道、仁義道德放在嘴上,但是實際上,他們是極其狡詐的一群人。這其實也不能算中國人的特色吧,從人性的角度而言,"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新約羅馬書》)。

  說到這里,想起《論語別裁》中解讀"述而"的一段文字,原文是"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南懷瑾寫道:"我們都犯了這個毛病,有時候:‘唉!這個社會沒得搞的!酝庵,我自己是了不起,而這個社會是混蛋。這也是‘長戚戚’的一種心理病。心里憂愁、煩悶、痛苦。"這句解讀可真是說到我自己心里去了。哪個時代、哪個社會,都是一堆問題的集合體,與其埋怨,不如做點實際的事情,去改變周邊的小環(huán)境。就像有人說的.,中國不好,在于我自身的問題,一切要從自己改起,這才是正確的態(tài)度。

  原文中接下去的這句話,對我而言更是心有戚戚焉。這句講的是孔子的個人風范:"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我深深感覺,自己應當效法孔子之風,在工作中、在生活中,努力做到這三個方面。第一,溫而厲。我個人性格是非常溫和的,但經常也會遇到人善被人欺的情況,毫無一個"厲"字可言。我想君子為人,應當自信、自尊、自強,決不可溫而無骨,軟趴趴的,必須堅強起來、堅定起來,有所持守。第二,威而不猛。我是既不威,更談不上猛,今后如果性格上能夠堅強起來,在"威"、"猛"之間做到平衡是必要的。第三,恭而安。我個人是恭敬有余,而安詳自如則不夠,在領導面前內心緊張、唯唯諾諾,缺乏活潑、安和的氣質,這也是我要努力去操練的。

  那么這些君子之風如何養(yǎng)成?個人性情如何操練呢?我覺得,還是要從實踐中去鍛煉,去成長。雖然說年近三十,品性也趨向穩(wěn)定,但是,人永遠不能放棄改變的可能,孔子說"后生可畏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人生苦短,再不改變、再不成長,恐怕就晚了!

  《論語別裁》讀后感:生活啟示錄 篇12

  春節(jié)之中,從網上購買到這本夢寐以求的書籍,非常高興。因為我看了許多國內的作者編寫的有關論語的書籍,但都沒有這一本那么地易懂,那么地貼近生活。老祖宗的思想,通過南懷瑾給了我們以通俗、啟蒙的教育。現在想修身的人們都來看看這本書。

  從高中就知道了南懷瑾,睿智的國學大師,從《易經雜談》到《老子他說》又到《論語別裁》,值得現代年輕人靜心閱讀的書籍。

  以前看到過一句話,說國學可以治抑郁癥,不信,但,通讀此書,感覺國學確實給人以力量,特別像南師這樣深入淺出解說的書。每次看國學大師南懷瑾的書,都能不自覺的產生一種自豪感,是作為一個中國人而自豪。

  他把《論語》和生活聯系,更加突出現實針對性,我們也比較不會覺得枯燥。南懷瑾是國學大師,我認為他的論語評論較接近孔子原意,他能跳出宋朝的理學思想尤其是朱熹的注解,是難能可貴的,至少能讓今人領略到與宋朝以來不同的孔子思想。我們可以在儒家傳統四書五經的.基礎上,學些南懷瑾老師關于佛學的教化,對自己、對社會都好。

  感恩南懷瑾老師,寫了這樣的好書,讀起來朗朗上口,一掃四書五經理解的晦澀。 而且南懷瑾老師對論語解譯透徹,比上學時課本上的理解更合乎其理。

  如果孔圣人看到如今有大師理順了論語,而且清晰的平反了五四運動對儒家的誤會,讓儒學以現代的視角得以更好的發(fā)揮,造福后人,定當感慨: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論語別裁》讀后感:生活啟示錄 篇13

  近日偶讀書,南華瑾先生一字一句一行一書盡入眼目,咀嚼回味,口齒留香……

  人生在世幾百年間,能看盡滄海桑田,月缺月圓,參悟其中道理玄機者又有幾分?

  談學問,簡言“學”,一字好寫,秉承幾難?孔夫子曾經說過“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及“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諸如此類的名言,并且還說過“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五十七年的經歷使他仁德兼?zhèn)洌瑢W問淵博,成為冠絕一時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可謂是震古爍今。以如此身份,當他的高足問他時,他的回答竟然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議!

  孔子的特點不是探求天地萬物的具體性理,而是探求社會與人生的具體性情。因為世間萬物的客觀規(guī)律也許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體感情是無限的。作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無限的“人”,這也正是讓孔子感到學無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舉止,是處于不斷的變化過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內容,就打破了原來的舊的規(guī)律!安换既酥患褐疾恢艘。”孔子把話已經說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難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論述,也自然而然體現他對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見解。

  陶行知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這一點上,和孔夫子幾千年前提出的主張“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都是偉大的教育家,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自己去不斷努力實現的目標,不斷的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與品德,這是有必然性的。

  為了學習,可以三月不知肉味,這足以見孔子的勤奮,可如果僅僅是勤奮,恐怕孔子就不會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學表現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是謙虛;我不如老農,我不如老圃,這是實事求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是一種樂觀。他的學習精神,不僅僅限我們常人的思維?鬃訒宰畈┐蟮男貞眩ソ尤莅{世間萬物,這就是我們所不及的。

  兩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備著各種謀生技能、又具備著對于生命意義有深隧洞見的哲學家及教育家,又對教育的目標有著明確的方向指引,因著他的眾多的知能,成為了中國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許多謀生技能的知能細節(jié)固然沒有保存下來,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談話卻成了綿延兩千年的中國知識分子立身處世的智能寶典,當我們閱讀吟詠他的話語之時,每一句話都可以從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標。

  這就是孔子的學習!這就是圣人的學習!

  也許我們這些凡人是永遠無法領會萬世師表的學習的內涵,但每一個人也許都可以從中找到一個新的自我。

  《論語別裁》讀后感:生活啟示錄 篇14

  這次看《論語別裁》,南懷瑾先生講了一番有關孝道的話,對此我深有感觸。

  父母對我們的愛,就像是空氣,摸不到卻時刻圍繞著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名字,這個專屬名字中,必定包含了父母對我們無盡的深愛和期盼。今天偶然間在成語書上翻到“懷瑾握瑜”這個詞,在好奇心的督促下,我汲取了這個詞的含義。“懷瑾握瑜”形容人具有純潔高尚的品德。由此可見,南懷瑾先生的父母對先生的期盼,F代人的名字中有“健”的數不勝數,父母都希望我們健健康康一輩子;“一鳴”在人名中也屢次出現,一聽便知道,父母希望我們“一鳴驚人”,成就不凡。

  不只是從名字,從生活中的語言、行為等等中,我們隨處可見父母對我們的愛和期盼?墒敲鎸@些,我們應該用什么做以回報?我想,遵守孝道應該是最好的`方式。

  如何做好孝道?這是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有子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也?”孝悌,是人的根本。一個人有沒有學問,就看這個人是否有學問。可見,孝道如此重要。

  說道孝道,我更想到了二十四孝圖中“郭巨埋兒”的故事。他為了養(yǎng)母親,想要把兒子埋了,說實話,我覺得這種“孝順”太為過了,不如做到父母開心,父母順心,父母無憂,父母健康,這不是更好嗎?

  百善孝為先,雖然我們年紀還小,但我們也應該學著感知父母心,感受父母情,并且盡力用微小的力量去報答父母的恩情。

  《論語別裁》讀后感:生活啟示錄 篇15

  子曰:“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人與人之間的了解并不那么容易,也許我們了解的只是工作、生活中的某一個側面,相互之間很難達到一個全面、通透的交融,難免別人不了解或者不理解自己的做法。在引航工作中更是如此,不同國籍的船長,有著不同種族的文化背景,有著不同的航海經歷,甚至他上個航次經歷了什么,上個港口的引水對他及他的船舶產生了什么,我們也不大了解,船長對我們亦是如此。所以他們有可能對我們引航員自己覺得對的、通常的做法表示質疑。我們要學會包容、學會理解、學會換位思考。如果因為船長的.不理解、質疑而強烈反彈甚至“不慍”,那還是君子么?

  子曰:“觀過而知仁”。學問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識,學問是從人生經驗上來,做人做事上去體會的。這個修養(yǎng)不只是在書本上念,隨時隨地的生活都是我們的書本,都是我們的教育。所以孔子說“觀過而知仁”,我們看見別人犯了錯誤,自己便要深思、反省,不要再犯這個錯誤。當我們在安全會上或者生活的閑聊中,聽別人講起、分析他遇到的尷尬情況、險情甚至事故時,我們更要深刻的反思、總結,在吸取他人經驗教訓的同時,時刻提醒自己,謹慎操作,不可魯莽,不可大意,不要在同樣的情況下犯相同的錯誤,真正的做到“觀過而知仁”。

  “百善孝為先,原心不原跡,原跡貧家無孝子”。作為長期無法在父母身邊盡孝的孩子,我們該如何去孝順父母?打錢給父母是一種方式,但我想這絕不是僅有的一種方式,也許父母更想聽聽你的聲音,見見你的樣子,可憐天下父母心!有空的時候可以多給父母打打電話、視頻一下,多多溝通,拉拉家常,讓父母心安。避免給父母“色難”,避免無意識的給父母難看的臉色。很多時候,人們往往是將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給了別人,而將自己最壞的一面留給了最關心自己的家人,真的不應該。

  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鬃赢吘故鞘ト耍覀兂H藷o法做到,但是否可以返過來講:“不逾矩而從心所欲”。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按照規(guī)章、規(guī)范去做,如果修養(yǎng)到了一定程度,做到在規(guī)章、規(guī)范內“從心所欲”。例如寧波港區(qū)航道有順水時16節(jié)的限速規(guī)定,我們大可以在規(guī)范的限制內、安全的前提下,走14節(jié)或者15節(jié)而“從心所欲”。工作生活中一定要有規(guī)范,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我們不必執(zhí)著于、抱怨于規(guī)范帶來的不適感,而是要著眼于提高自己的內心修養(yǎng)、養(yǎng)成積極、優(yōu)良的心理狀態(tài),真正做到“不逾矩而從心所欲”。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我們平時應該多向高級別的師傅們學習,向船長學習,向同級別的同學學習,也可向低級別的徒弟學習,每個人都有其閃光點,專長的項目,只有調整好心態(tài),虛心好學,“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引航技術才會不斷地進步,才會更加安全的引航。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讀書人要有胸懷,特別是從事航海職業(yè)的讀書人更要有海一樣的胸懷。讀書人不可以不弘毅,弘就是弘大,胸襟大、氣度大、眼光大。毅就是剛毅,有決斷,要看得準、拿得穩(wěn),對事情處理有見解。作為引航員,是每天站在十幾層樓高的駕駛臺,面對著廣袤的大海,要處理各種繁雜的海上交通局面、保障重大財產安全的男人,更要有著廣闊的胸襟和大的格局。仁以為己任,任重而道遠。

  《論語別裁》讀后感:生活啟示錄 篇16

  《論語》的初印象來自于祖父。夏日的傍晚,剛吃過晚飯,日頭還未下山,這位舊時的國文老先生就會拿著一把戒尺,聽一個梳著童花頭的小姑娘背:“子曰......”只要錯了一個字,那戒尺就會高高地揚起來......因此孔老夫子著實沒有給我任何的好印象,只留下日復一日的子曰,粗長的戒尺,和日頭下拉長了的祖父的`影子。南懷瑾老先生的年紀也夠做我的祖父了,然而他卻告訴我“論語”要“別裁”。開篇所論的“學而第一”就刷新了我的認知。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首先。何謂“學”?哎。就是學習嘛,學知識嘛。可南老先生卻急忙擺手:不,不,這這不對。

  此處的學是學問。而學問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識,學問是從人生經驗上來,做人做事上去體會的。如書中所言“這個修養(yǎng)不只是在書本上念,隨時隨地的生活都是我們的書本,都是我們的教育!卑 K圆庞小坝^過知仁”——我們看到別人犯了錯,要反省自己,我不要犯錯。讀到此處,我不禁呼:“對了,因此才要時習之啊!生活無處不在啊!真真錯怪孔夫子也!”反觀如今我們所提倡學生不可高分低能,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教給學生以處世之哲學,不正也是如此么?無怪乎漢內斯.阿爾文說:“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首254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其次,關乎朋友。讀過歷史,孔子的一生,是孤獨的一生。其門下弟子三千,不乏在各國任軍政要職的人才,振臂一呼,即敢問,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可是他卻堅持周游各國講學,以一己之力,試圖結束亂世,創(chuàng)造心中的那個大同天下。然而閉門羹,冷遇,是那個信奉武力的時代唯一能給予他的。春秋亂世,如有人能懂他,哪怕只有一人,對這個不屈服于現世執(zhí)著于內心的花甲老人也是莫大的快樂呀!因此南先生說此處的“遠”是形容知己難得。可,到底有多遠呢?一直到了五百年之后。董仲舒興儒學,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嘆,這樣的知己,這樣的無上榮光,來得卻這樣得遲。我著實很想穿過時光,對著那個駕牛車的老人家襝衽矩坐,道一句:“先生,遠道而來。弟子,洗耳恭聽。”

  可即使那樣孤獨,無人知曉,也要做到“不慍”。也就是孔子這句話提到的第三個觀點。南懷瑾先生說這個“慍”主要是指怨天尤人。任何人碰到艱難困苦,遭遇到了打擊,就要怪別人對不起自己,不幫自己的忙,如何如何。嚴重的連對天都怨。我遇到過這樣的人,在考試失敗時,怪同學不肯資料共享,怪父母沒有更好的門路,怪試卷出的太偏,甚至怪那天的天氣不佳......可是,誰有這個義務呢?為什么一定要幫?說到底無非是自己實力不夠罷了。如果遇事能先檢討自己,不蘊藏怨天尤人的念頭方可稱之為君子。大道至簡,行之不易。

  南懷瑾先生的這部《論語別裁》幫助我們跨過2500多年的時光,走進那位被幾度誤解的思想巨匠。其書內容浩瀚,我所學尚淺,只得取一點來談。無論為人或是為師讀來著實受益。而我,也想借著這篇文章替那個因為不愿意背書而調皮搗蛋的小姑娘說一聲:“對不起,阿公。我,很想念你。”《論語》我讀懂一二。祖父的苦心,我亦讀懂了一二。

  《論語別裁》讀后感:生活啟示錄 篇17

  《論語別裁》是南懷瑾先生最暢銷的幾本書之一。書名為“別裁”,是因為所有講解“都自別裁于正宗儒者經學之外,只是個人所見”。先生如此解釋。他把原典放到一個個人文掌故中進行發(fā)酵發(fā)散,個性十足。先生形容自己是“擺脫二千余年的章句訓詁范圍,重新確定章句訓詁的內義”。經史合參,以《論語》和《春秋》為藍本,勾勒出春秋戰(zhàn)國時期政治社會的概貌,從中體會國學精神。

  有句話叫做“大道為簡”,國學其實是人類對大自然最簡單質樸的認知和總結。學習國學可以慢慢從這些最質樸的認知中找到生活工作中難以解決的各種思想問題。從而對世界觀和價值觀獲得開明和啟示?聪壬臅,你會發(fā)現,世界越來越寬廣。因為他給我們的不僅僅是這一本書里的內容。那種境界,那種氛圍,那種對中華文化的解讀,為我們更加容易了解塵封多年的歷史大門增加一把鑰匙。先生以自己淵博的學識和經歷,給我們這些后輩娓娓道來孔子門學的可貴?鬃硬焕槿f世師表,幾千年前的所講所語,歷經歲月的剝蝕,也能照亮后來人的心路。社會問題自古有之,但要心存理想,這也是先賢的偉大之處。并且先生寫書一項的風格如此,向我們說明為人處事的.原則,以及道德的可貴之處,且不是那種夸夸其談,只歌功頌德,很貼切、很實際,讓我們由心底自發(fā)的認可。

  作為一個普通的80后,我自認是沒有信仰的人,社會的復雜讓人無所適從,自小接受的教育與社會的巨大反差導致的自己內心無比的空虛,而回歸傳統的經典,讓我深感自己所學淺陋,必須放下浮燥的心態(tài),拿出“頭懸梁、錐刺股”的精神,細細品讀,潛心求學,不僅提高文化涵養(yǎng),還有讓自己放松在古人的世界里,在這樣一個松靜自然的氣場下,身心得到了休整,思考得到了釋放,從而達到更高層次的人生狀態(tài),才能進入中國傳統文化那迷人又高深的境界。

  《論語別裁》讀后感:生活啟示錄 篇18

  《論語》。這部儒家經典,從小讀到大,也曾細細讀過。對于其中教誨般的言論,也曾冥思苦想,并且熟記于心。然而畢竟才疏學淺,并不能完全理解《論語》里那些金玉良言。對很多篇幅的理解,也僅僅停留在字面上的意思。比較深入地再讀《論語》,一是百家論壇的于丹的心得領入,再就是讀了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讓我又一次沉醉在《論語》里那些來自兩千多年前的至理名言。

  南懷瑾先生于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注解《論語》時就對當時的教育導向和制度進行了無情批判。南懷瑾先生在當時說,此時教育的最大失誤,在于教育的功利性。學生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一張文憑,尋得一個飯碗,而對青年的人文教育,如何做人、如何立身,視而不見。其最終的后果就是整個社會的人文缺失、精神泯滅、信仰不在,和諧更無從談起。而孔子的教育宗旨是“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其中,我最有感觸的是南懷瑾先生提到的“行”南懷瑾先生認為狹義的講是行為、品德,廣義的講是指一生事業(yè)的成果。我們要教育學生的行為品德,首先要正己。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币馑际钦f:使民如此,對學生又何嘗不是如此?以莊嚴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學生就會尊敬你。

  在正己修養(yǎng)方面,最使我心有戚戚是南懷瑾先生對樊遲與孔子有關修養(yǎng)的那段解釋。樊遲問孔子:“敢問崇德、修匿、辨惑?”孔子答:“先事后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匿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讀《論語別裁》,學習了《論語》的精髓,重要的是要把這些感悟運用到具體的實踐上。不可坐而論道,玄思辯難,所謂知性合一。作為黨員教師,我再次學習了《論語》,領悟到關于教學的見解,應把這些圣人的見解貫徹到教學實踐中,促進教學的進步和革新。這才算真正讀過《論語》,才算真正接受圣人的教誨。

  《論語別裁》讀后感:生活啟示錄 篇19

  這個月還是接著讀《論語別裁》,畢竟這本書也比較有分量,需要我們細細咀嚼,慢慢品嘗。

  總所周知,孔老夫子學問的中心思想可以一字記之曰:"仁",南懷瑾先生從一開始就給我們講學而時習之,而學的就是"仁"?鬃拥恼Z錄總是"微言大義",以至于后人對這個"仁"有很多解讀,莫衷于是。

  "博愛之謂仁"韓愈如是曰;宋儒則道:"仁者核之心也。"認為仁便是道體的心空境界……韓愈研究的是墨子的思想,把墨子"兼愛"的思想融會到儒家思想里,去解讀孔子的"仁"總有畫蛇添足的嫌疑;而宋儒用佛家和道家的東西去解讀"仁"則難辭生搬硬套之咎。總而言之,后人對仁的.解釋,漫無限制,就像紀曉嵐批評學生文章所引用的古詩評語一樣"兩只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不知所云,越扯越遠。

  南懷瑾先生則通過對中國古代"仁"字的寫法分析說起,先解釋"仁"字為什么是人兩足走路旁邊加個二,他說,"‘二人’是兩個人,就是人與人之間,有我就有你,有你我就有他。有你、我、他,就有社會。就會發(fā)生怎樣相處、怎樣相愛、怎樣互助的問題,就是仁",南懷瑾先生分析說,仁從文字上的解釋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事。

  其實南懷瑾對"仁"的解釋通篇都有留痕,這里僅是一個方面或者是一個小的部分。我只是覺得奇怪,中國古代的"仁"字應該不是孔子發(fā)明的吧,如果是孔子發(fā)明的那從文字層面上去解讀孔子的思想未嘗不是一種便捷靠譜而又愉快的好方式。但倘若不是孔子發(fā)明的,那就是發(fā)明文字的人就孔子"仁"的思想有了自己的解讀后才發(fā)明了"仁"字,也就是說南懷瑾先生的這種文字層面的解讀也是基于前人的解讀的,不是最透徹、原汁原味的,也難逃偏頗之嫌。不過不得不承認,南懷瑾先生對孔子"仁"的解讀是最通俗易懂,也是最貼切的。

  恕吾愚鈍,只能借前人之解讀來理解孔子之"仁"意,我不知道哪一種解讀才是孔子真正想要傳達的思想,但我覺得哪一種解讀都無所謂正確與否,重要的是我們自己去吸收、理解、消化然后轉化為自己的人生哲學,體現在自己的行動上,落實到自己生活的點滴。讀書何嘗不是這樣一個過程,讀一本書,看一個世界,多一種經歷,擁有好的思想并付諸實踐……

  《論語別裁》讀后感:生活啟示錄 篇20

  工作都是在忙忙碌碌中度過,最近一段時間,按照教育局的要求,讀了一點《論語別裁》來充實自己。著名學者南懷瑾先生以淵博的學識,旁征博引,談古論今二而撰寫成《論語別裁》,通過南懷瑾先生的論述、詮釋,希望自己從《論語》中學道行多的方法,去治我的工作、生活。下面談一丁點讀《論語別裁》的感受。

  《論語別裁》這部書是南懷謹先生對《論語》這部書別出心裁的解釋,特別是有別于明朝朱熹對《論語》的解釋。他認為現在人們對于儒家學說的錯誤認識和理解,多是由于朱熹的解釋給人們的誤導。《論語》這部書,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這部書的絕大部分是孔子和他的弟子或者其他人的問答的話。聰明的學生問他,有聰明的答復,愚笨的學生問他同樣一個問題,他的答復便又不同。

  孔子說話,是因人而異的,即"因材施教"?鬃邮且粋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學可以說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學,他將人看作是平等的!墩撜Z》中有"性相近,習相遠,唯上智與下愚不移"。就是說,除了絕頂聰明和絕頂愚笨的人沒有辦法教育以外,其他都是平等的,可教育的能力是一樣的?鬃犹岢隽怂膫字,可以說是中國的民主主義教育哲學,就是"有教無類",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受教育的權利。

  孔子的教育,他"教"什么呢?孔子提出一個很重要的.字,就是"仁"?鬃拥目粗"仁"字,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這個"仁",就是人的人格,人的人性,人的尊嚴?鬃诱f"修己以敬"?鬃拥膶W生問:"這就夠了嗎?"孔子又說:"修己以安人"。這個學生又問:"這就夠了嗎?"孔子又說:"修己以安百姓"。這句話就是說教育并不是讓你去打坐念經,"修己"是讓你去做自我教育的工作,但是還有一個社會目標,就是"安人"。安人是給人類以和平、快樂。

  這個教育觀念是新的。教育并不是為自己,為的是一個社會目標。所以《大學》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是修身的基礎,而后面的"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社會的目標。所以孔子時代的這種"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觀念就是將教育個人與社會連貫起來。教育的目標不是為自己自私自利,不是為升官發(fā)財,而是為"安人、安百姓",為"齊家、治國、平天下"。因為這個使命,就感覺到"仁",受教育的人。人本來有人的尊嚴,到了做到自己感覺有"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使命時,就格外感覺到一種責任。

  所以《論語》中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就是說,必要時,寧可殺身來完善自己的人格。這就是《論語》中的"不降其志,不辱其身"?鬃拥牡茏釉诱f:"士不可以不弘毅,仁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就是說受教育的人要有大氣魄,要有毅力,因為"任重而道遠"。"任"就是擔子,把"仁"拿來做擔子,擔子自然就很重。孟子說:"自任以天下之重",曾子說"仁以為己任"。以整個人類作為我們的擔子,就是2500年來一個了不得的傳統。后來宋朝的范仲淹也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就是"修己以安人"而感覺到"任重而道遠"的緣故。明朝的顧亭林認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也是這個道理。

  《論語》的深邃,是即便南懷謹先生這樣的國學大師也要窮數十年的精力才能入其堂奧的巨制。我作為一個后學晚輩,只希望隨著人生經驗、閱歷的增加,對《論語》的理解也能更加深入,對于我的教學和生活不斷帶來更大的幫助。

  《論語別裁》讀后感:生活啟示錄 篇21

  看書也講究緣分,如同擇友。不經意間,在網購時看到了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因敬佩南先生的學識,亦或是于丹的讀書心得有所觸動,很想知道南先生對論語到底有何別裁,就毫不猶豫地訂購并利用假期用心地品讀與體味。南先生詼諧的語言,旁征博引的求證,貫通古今中外的學識,透過本質還原孔子大智慧的解讀,仿佛是一壇陳年老酒醇香四溢,又好似一杯清茶沁人心扉,深深地吸引了我,欲罷不能?茨舷壬臅拖褚晃恢钦咴诟氵M行一場心靈的對話,幫你指點迷津,許多的人生哲理包含其中,等你品味,等你領悟。讀后唇齒留香,凈化心靈。終于我把總是看向外面的眼睛收回,開始反觀內省,那種精神的滋養(yǎng)慢慢滲進心靈,從內里改變自己做人做事的態(tài)度,從另一個角度去看人省己,受用終生。

  南先生用“經史合參”的方法,細心體會原著的本義,撥開秦漢儒學和宋明理學等古代名家設置的層層霧障,力圖恢復《論語》的本來面目。雖然褒貶不一,甚至是質疑和批判,但南先生從千年中華文明著手,聯系實際,聯系自身,細膩而不缺大氣的闡述,使《論語》重新回到大眾的視野,讓我們找回了曾經遺失了的人的品格和功能,令人耳目一新,可敬可佩!

  年早過不惑,可一直不知道人的價值究竟應該體現在哪里,怎樣的人生才算幸福。南先生用最淺顯的語言,為我們詮釋著孔子的大教育,為我們指點著迷津?鬃幼羁粗亍叭省弊。這個“仁”,就是人的人格,人的人性,人的尊嚴。孔子說“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己”雖是自我教育,但背后還系著一個社會目標——安人!鞍踩恕笔墙o人類以和平、快樂。教育的根本并不是為自己,為的.是一個社會目標。所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其修身是基礎,而后面的“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社會目標。所以孔子時代的這種“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觀念,就是將個人與社會統一起來。教育的目標不是為自己的私利,不是為升官發(fā)財,而是為“安人、安百姓”,為“齊家、治國、平天下”。因為有這個使命,就格外感覺到一種責任。

  南先生對學問的解讀最讓我佩服:學問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識,學問是從人生經驗上來,做人做事上去體會的,所以隨時隨地的生活都是我們的書本,都是我們的教育。知識淵博不等于有學問,文章寫得好也不等于有學問。有學問就是會做人、會做事。它的前提是“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狈从^我們目前的教育,還糾纏于應試的泥淖,暑期有些學校還為了提高幾個百分點,侵占學生難得的社會實踐和休息時間進行集體補課;有時我們還會困惑于如何開展素質教育這些基本問題之中,實際上我們的古人早已弄明白學問的真諦,并真真實實地付之于行動,也取得過巨大的成效。只是在這人心浮躁、追逐功利、唯文憑為是的時代,我們忘了老祖宗的教誨了。這應該引起我們高度的重視,必須正本清源。

  《論語別裁》這部書是南先生對《論語》這部書別出心裁的解釋,為我們這些不懂古文的假知識分子更好地了解孔子的教育教學思想提供了無私的幫助,讓我們進一步明白了許多教育教學的原則與方法。《論語》的絕大部分是孔子和他的弟子或者其他人的問答。聰明的學生問他,有聰明的答復,愚笨的學生問同樣一個問題,他的答復便又不同。孔子的教學是因人而異的,充分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鬃邮且粋了不得的教育家,他認為除了絕頂聰明和絕頂愚笨的人沒有辦法教育以外,其他都是平等的,可教育的能力是一樣的。

  從中可以看出,他提出的教育哲學是民主自由的,他把人看作是平等的個體來對待,并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受教育的權利。他的這種教育哲學,連同他的“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我認為都是現在提倡的以人文本理念的思想源頭,至今仍有其先進性,并將繼續(xù)對我國的教育產生深遠的影響。還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薄叭诵校赜形?guī)熝。”“君子不重則不戚,學則不固,主忠信,無憂不如己者,過則勿改。”等等。這些關于教育教學的至理名言在《論語》里比比皆是。

  《論語》在一問一答之間體現出來的教育思想,通過南先生的別裁,娓娓道來,對目前的教育改革也提供了許多的啟示。現再舉兩例為證。

  《論語》第二章《為政》里有這樣一段話:“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贝笠馐亲訌堃鬃觽魇谌绾沃\生,怎樣找職員當的學問。看起來這個學生學習的動機并不純,但孔夫子并沒有氣的把他攆出去,反而傳授了一套辦法說,想做一個好干部,做一個良好的職員,要知識淵博,宜多聽、多看、多經驗,有懷疑不懂的地方則要保留,多請教,講話要謹慎不講過分的話。一個人做到講話很少過錯,處世很少后悔,當然行為上就不會有差錯,這樣去謀生,隨便干哪一行都可以,祿位的道理就在其中。如何以人為本,根據學生的需求,在解惑之時適時地傳道,這不就是我們目前提倡的融德育于教學的理念的最好詮釋嗎?

  《論語》第三章八佾中有這樣一段話:“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曰:禮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大意是子夏問他的老師孔子:為什么《詩經》里這三句話要這樣描述?孔子回答他:“繪畫完成之后才會顯出素色的可貴!币袁F在的人生哲學來說,就是一個人由絢爛歸于平淡的可貴,暗示淡泊以明志的道理。這是孔子的啟發(fā)教育,以子夏的聰明,一聽就懂,于是提出了心得報告,說:“難道禮儀的后面還有一個禮的精神嗎?也就是說禮的內涵比表之于外的禮儀更重要嗎?”孔子聽了,大加贊揚,說子夏不但講得對,還更啟發(fā)了自己。

  這不就是我們現在提倡的啟發(fā)式教育嗎?通過啟發(fā),讓學生明白以知識背后的情感培育立身處世的胸襟,以知識的學習過程教人明白做人的道理,這不正是目前教育中三維目標的有機融合嗎?同時我們應該效仿孔子,當遇到部下或學生有好的意見時,就應該及時地鼓勵與贊揚,這樣才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讀過《論語別裁》,學習了《論語》的精髓,更重要的是要把這些感悟運用到具體的實踐上。南先生告訴我們,坐而論道,玄思辯難,都是讀《論語》的歧路,唯有知行合一才是正道。我們學習了《論語》,領悟到了學問的真諦,了解了孔子關于教學的見解,就應該把這些圣人的見解貫徹到做人做事之中,貫徹到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同時促進教育教學工作。

  《論語別裁》讀后感:生活啟示錄 篇22

  說到《論語》,沒有人不熟悉,最為經典的莫過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我們對論語的認識基本上都來自于我們所學的課本,對意思的理解也基本來自于書本的注解和老師的分析。如果不是對它特別有研究,大抵是沒多少人去看的。畢竟古文雖說文字的功能比白話文更強大,但理解起來還是有些難度的,總感覺和現代有些脫節(jié)。當我看到《論語別裁》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就是想起了曾經看過《歷史是個什么玩意兒》,本人學習歷史時不是很認真,歷史上的大事件時間,地點,起因,經過,結果,真是掌握不好,但我又很喜歡看歷史,所以當我讀完《歷史是個什么玩意兒》關于明朝部分時,我對袁老師佩服之極!那種歷史問題現在化,語言通俗易懂,貼近生活。我覺得能把歷史講解到這個份上,真是大師!當然,南懷瑾先生通過《論語別裁》,給我們還原論語的現代版,同樣是讓人欽佩之至!深覺南先生學問的博大精深,在著述中,他廣征搏引,談笑自如,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讀了傳統深奧的經典,或引詩句,或講典故,或解學術,循循道來,不管是樸素道理還是人生哲理,都能讓讀者有所感悟。

  翻開《論語別裁》,在前言里,我就看到了一位謙虛的南懷瑾先生。他寫道“本書定名‘別裁’,也正為這次的所有講解都自別裁于正宗愚者經學之外,只是個人一得所見,不入學術預流,未足以論下學上達之事也”,其實南先生在學術上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任何人都不應該說我是最好的,因為是別裁,所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必要拿條條框框來界定,要挑出其中不合理的地方。所以張中行老先生的一番言論,某種意義上說其實也是“別裁”。我欣賞南先生謙虛、低調的性格,那是對我做人的一種啟發(fā)。

  當我讀到第七篇《述而》中有一句“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從中領悟到孔子立身處世的態(tài)度。在解釋這段話的時候,南先生也給出了自己的見解,認為“可求”與“不可求”是針對人生道德方面講的,如富貴符合道德規(guī)范,符合“道”,即使是很苦的事情,也愿意做。如果富貴靠不擇手段去求得來,這個富就很沒有道理,很難接受。認為是不可以做的,富貴與我們是沒有什么關系,我們還是走自己的路,干我們喜歡事情吧,寧可保持那份物質上的清貧。這是做人的基本原則,也是個人自身修養(yǎng)的體現。

  從《論語》中處處能夠明顯感覺到孔子的“因材施教”,這對我也是很大的啟發(fā):同樣一個問題,對不同的'人有深淺以及側重不同的解釋,很講究針對性,從中也能夠感受到那時候人的生動,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死板,為人處事雖有原則,但也要因人而異的,連孔子這么一個如此有堅持和自己理想的人都懂得處處變通。想想自己,有時候太過較真實在沒有必要,何況從道家的角度,更要懂得順勢而為、因勢利導。

  這本書中還有很多值得自己去深入理解和消化的,通過閱讀《論語別裁》,學習《論語》的精髓,讓我明白,很多感悟不單停留在理論上,更重要的是要把這些感悟運用到具體的實踐上!墩撜Z》中給我們闡述的學問的真諦,孔子關于教學的見解,這些都應該貫徹到做人做事之中,貫徹到我們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同時促進教育教學工作。盡快使自己成長起來,成為一名當代合格的教師。

  《論語別裁》讀后感:生活啟示錄 篇23

  借用一句古詩做題目,題目有點大,拉大旗作虎皮吧。

  一介小民沒資格談國家大事,但大事和咱每一個平民又息息相關,國家繁榮富強,我們的生活安詳和諧富足,國家動蕩,覆巢無完卵,道理不講自明。

  讀《論語別裁》下冊,子路第十三,609頁,政治、經濟、文化。越讀越想讀,越不敢寫什么感受,道理都讓南先生講透了。

  子適衛(wèi),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痹唬骸凹雀灰樱趾渭友?”曰:“教之!笔ㄈ丝诙啵睒s)、富、教是說政治發(fā)展三個階段:繁榮、富強、文化教育的振興。僅是繁榮富強,如不加上文化教育,這個社會,這個國家民族,就會墮落、沉淪甚至有消亡的危險,這是很嚴重的。

  《論語》兩千多年前就有此論斷,南先生在六十年代有此解讀,“全世界都在談發(fā)展觀光,觀光就是社會發(fā)展的前奏,F在是這樣,過去歷史也是這樣。所謂觀光不免要連帶有許多對社會風氣不好的事,中國如此,世界各國也如此!苯Y合現在,當今社會不正是這個寫照嗎?改革開放30年,我們的經濟繁榮了,國家富強了,可大家都認為“我們的道德滑坡了”,甚至有人認為是滑到了道德的底線,其實這也是屬于自然、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也沒必要怨天尤人,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一點也不晚,更何況我們身在中國,有著深厚的中華文化傳統,未來還是大有希望的。管子曰“倉稟實則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最后是真正的文化教育,在正確的輿論導向下,只要我們不一味的“飽暖思淫欲”,壞的現狀會很快改變的。但也不能急,“善人為邦百年”,“一個理想的政治風氣,最后孕育成一股文化力量,不是簡單的。但這種不以事功取勝,以道德為先,才可勝殘止殺,化解人們彼此斗爭、仇恨、殘殺的心理!比实马毤永鄯e成,“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與我們來說,要正人先正己,“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論語別裁》讀后感:生活啟示錄 篇24

  春節(jié)之中,從當當網上購買到這本夢寐以求的書籍,非常高興。老祖宗的思想,通過南懷瑾給了我以通俗、啟蒙的教育。

  南懷瑾,睿智的國學大師,從《易經雜談》到《老子他說》又到《論語別裁》,值得靜心閱讀的書籍。以前看到過一句話,說國學可以治抑郁癥,不信,但,通讀此書,感覺國學確實給人以力量,特別像南師這樣深入淺出解說的'書。每次看國學大師南懷瑾的書,都能不自覺的產生一種自豪感,是作為一個中國人而自豪。

  他把《論語》和生活聯系,更加突出現實針對性,我們也比較不會覺得枯燥。南懷瑾是國學大師,我認為他的論語評論較接近孔子原意,他能跳出宋朝的理學思想尤其是朱熹的注解,是難能可貴的,至少能讓今人領略到與宋朝以來不同的孔子思想。我們可以在儒家傳統四書五經的基礎上,學些南懷瑾老師關于佛學的教化。

  感恩南懷瑾老師,寫了這樣的好書,讀起來朗朗上口,一掃四書五經理解的晦澀。而且南懷瑾老師對論語解譯透徹,比上學時課本上的理解更合乎其理。

  如果孔圣人看到如今有大師理順了論語,而且清晰的平反了五四運動對儒家的誤會,讓儒學以現代的視角得以更好的發(fā)揮,造福后人,定當感慨: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論語別裁》讀后感:生活啟示錄 篇25

  《論語別裁》是南懷瑾大師的著作。

  南懷瑾先生,海內外享有盛譽的著名學者。他畢生講學無數,著作豐富。著有《論語別裁》等近六十部作品,他用“經史合參”的方法,講解儒釋道三教名典,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蘊意深邃,生動幽默,在普及中國傳統文化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深受海內外讀者的喜愛,半世紀以來影響無數中外人士。

  一、二月份,我們共讀的書目是《論語別裁》,當我讀了這本書后,我對做學問、做人有了新的認識。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南懷瑾先生這樣解釋這句話,“君子不重則不威”中的“重”是自重,現在講來是自尊心,也就是說每個人要自重!熬硬恢貏t不威”,那現代化來講,也可說是自己沒有信心。他舉了一個例子,一位在國外學哲學的青年,由他父母陪著來找南懷瑾先生,這青年說,他覺得自己不存在。南懷瑾先生說,你怎么不存在?這位青年說,他覺得沒有他。南懷瑾先生說,現在他講話你能聽到了吧?既然聽到了怎么會不存在呢?“我思故我在”,你能夠思想,你就存在,你怎么沒有?南懷瑾先生覺得這個青年喪失了自信心,要恢復他自信心就好了。

  一個人“見危授命”,若喪失了自信心,就會非常空虛,在這地方,就需要真正的學問,這個學問不是在書本上,這就是自重。一個人沒有自信也不重視自己,不自尊,“學則不固”,這個學問是不穩(wěn)固的,所以,我們必須建立起自己的`人格,自己的信心來。

  那么“無友不如己者”,是講什么?是說不要看不起任何一個人,不要認為任何一個人不如自己。人與人相交,各有各的長處,他這一點不對,另一點會是對的。我們應該用其長而舍其短,所以,“過則勿憚改”,發(fā)現自己的缺點,不要怕改過,要勇于改過,這才是真學問、真道德。

  讀了《論語別裁》,感覺《論語》不再是那么生澀難懂了,南懷瑾先生通過講故事、講來源等方式讓我進一步走進了歷史,對《論語》有了更親切的了解。

  《論語別裁》有助于大家理解《論語》和孔子的為人之道,只是我讀得還不深入,以后的日子,我還要繼續(xù)捧讀它,因為每讀一遍,我都會有新的收獲。

  《論語別裁》讀后感:生活啟示錄 篇26

  暑假開始讀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有點頓悟的感覺,就來寫寫自己的感受。

  首先從一個節(jié)目開始,某個晚上看某電視,李連杰給人感覺很滄桑的感覺,他說出了他的人生感悟,人一輩子,光溜溜的身子來到人間,光溜溜的離開人世,來的時候,需要別人救濟幫忙,走得時候也要麻煩人火葬幫忙,每個人其實都是在別人的救助下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所以還是利用在世間的日子去多救助一些別人,才有意義。當別人問他,慈善最大的感慨,他說是"給別人的才是你的",解釋到比如別人送一個表給他,他每次看表的時候,其實都在想念那個送表的朋友,其實他朋友已經戴在他的身上,他認為,在我們離開世間的時候,什么都不能夠帶走,為什么不在自己活著的時候,把自己的東西給別人呢,這樣一來,自己就永遠的存在在世界上。他把人生歸結為"助人"和"愛人",我想就是他的偉大和成功,他在人生中可以立于不敗之地。

  真精彩的感受!

  一直以來,很多人在教導我們,要學做人,但是可能在概念中,做人是個很虛的東西,尤其是我們后生晚輩,總覺得做人好空洞,也許是前人為了回避現實的一種手段。論語教材,大家都是為了應付考試才來死記硬背一下的,即使像奧運上那么大聲的"學而時習之",我想實際上十幾億國人,沒有幾個真正去理解孔子的真實含義。而且,現代人都有一個想法,就是時代不同了,中國人不能夠總是停留在遠古的那些歷史上東西上了,必須和西方靠攏,從別人成功的體制中吸收經驗去進步。

  讀了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才知道原來我們以前為了論語而論語的思維使我們認為古文化沒什么用處,其實我們根本就沒有讀懂論語,而且由于沒有生活經歷,對論語之道也沒有真正的體驗。

  經歷了10年的社會生涯,有時候會對社會有悲觀的想法,對人生有無奈的想法,現在周圍,好象始終是那些有關系的人吃得開,利益始終是大家關注的焦點,"熙熙攘攘,皆為利來,熙熙攘攘,皆為利往",不但是那些社會的寵兒,哪怕是平民百姓,都在為手頭的工作而生存,有幾個人可以超脫的生活,有幾個人可以做到"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樂之",畢竟說什么生活還得繼續(xù)。正因為工作的`辛苦和無奈,大部分人都覺得不快樂,混日子的感覺很厲害。有錢的人也不快樂,因為他想更加有錢,也不知道怎么把錢轉化為長期的快樂,最多就,那種窮快活很少了。

  總之,我們的生活,得為"利"字。在這個前提下,那論語的做人學問,仁的東西,到底有什么用呢?畢竟這個不管我們飯的。我結合自己,想了一下認為其實是我們還是沒有理解人生之道。

  首先,不管我們怎么樣一個人,其實都有一個做人之道,誠實之人,狡詐之人,其實都在修煉自己的人生的道。這個是客觀存在的。只是有些高人,如南懷瑾先生,就會去把做人理論化,找到人生的修煉理論,可以更好的指導做人。而大部分人,則是根據自己的教育和周圍人的影響,在無理論的實施而已。

  其次,做人之道,其實并不與謀生之道不相容,它可以知道我們更好的謀生。可以認為,做人之道,是和做事的態(tài)度和方式相輔相成,只是做人之道越明確,做事就越清晰,不會出現原則的問題。

  最后,做人之道,其實是給人尋找真正的幸福和快樂的根本。始終人生必須明白,財富和享受不是人生真正的意義,疾病、窮困、死亡、失敗都是人生不可避免的情況,真正人生不敗的境界就是人生的修煉。一個人做人明確了,他可能事業(yè)失敗,可能遇到疾病,但是他始終還是會有生存的勇氣和決心,因為他可以面對。否則,則可能會由于某個原因,他失去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也許,我們每個人,不管讀論語也好,還是西方哲學也好,或者自己確定一個準則,找一個健康之道,做自己的人生指南,才是健康的人生,確保永遠不失敗。

  《論語別裁》讀后感:生活啟示錄 篇27

  工作都是在忙忙碌碌中度過,最近一段時間,按照教育局的要求,讀了一點《論語別裁》來充實自己。著名學者南懷瑾先生以淵博的學識,旁征博引,談古論今二而撰寫成《論語別裁》,通過南懷瑾先生的論述、詮釋,希望自己從《論語》中學道行多的方法,去治我的工作、生活。下面談一丁點讀《論語別裁》的感受。

  《論語別裁》這部書是南懷謹先生對《論語》這部書別出心裁的解釋,特別是有別于明朝朱熹對《論語》的解釋。他認為現在人們對于儒家學說的錯誤認識和理解,多是由于朱熹的解釋給人們的誤導!墩撜Z》這部書,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這部書的絕大部分是孔子和他的弟子或者其他人的問答的話。聰明的學生問他,有聰明的答復,愚笨的學生問他同樣一個問題,他的答復便又不同?鬃诱f話,是因人而異的,即"因材施教".孔子是一個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學可以說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學,他將人看作是平等的!墩撜Z》中有"性相近,習相遠,唯上智與下愚不移".就是說,除了絕頂聰明和絕頂愚笨的人沒有辦法教育以外,其他都是平等的,可教育的能力是一樣的。孔子提出了四個字,可以說是中國的民主主義教育哲學,就是"有教無類",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受教育的權利。

  孔子的教育,他"教"什么呢?孔子提出一個很重要的字,就是"仁".孔子的看重"仁"字,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這個"仁",就是人的人格,人的人性,人的尊嚴。孔子說"修己以敬".孔子的.學生問:"這就夠了嗎?"孔子又說:"修己以安人".這個學生又問:"這就夠了嗎?"孔子又說:"修己以安百姓".這句話就是說教育并不是讓你去打坐念經,"修己"是讓你去做自我教育的工作,但是還有一個社會目標,就是"安人".安人是給人類以和平、快樂。這個教育觀念是新的。教育并不是為自己,為的是一個社會目標。所以《大學》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是修身的基礎,而后面的"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社會的目標。所以孔子時代的這種"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觀念就是將教育個人與社會連貫起來。教育的目標不是為自己自私自利,不是為升官發(fā)財,而是為"安人、安百姓",為"齊家、治國、平天下".因為這個使命,就感覺到"仁"------受教育的人。人本來有人的尊嚴,到了做到自己感覺有"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使命時,就格外感覺到一種責任。所以《論語》中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就是說,必要時,寧可殺身來完善自己的人格。這就是《論語》中的"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孔子的弟子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仁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就是說受教育的人要有大氣魄,要有毅力,因為"任重而道遠"."任"就是擔子,把"仁"拿來做擔子,擔子自然就很重。孟子說:"自任以天下之重",曾子說"仁以為己任".以整個人類作為我們的擔子,就是2500年來一個了不得的傳統。后來宋朝的范仲淹也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就是"修己以安人"而感覺到"任重而道遠"的緣故。明朝的顧亭林認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也是這個道理。

  《論語》是一本由只言片語構成的偉大著作,是我們中華民族不可多得的精神財富!墩撜Z》的深邃,是即便南懷謹先生這樣的國學大師也要窮數十年的精力才能入其堂奧的巨制。我作為一個后學晚輩,只希望隨著人生經驗、閱歷的增加,對《論語》的理解也能更加深入,對于我的教學和生活不斷帶來更大的幫助。

  《論語別裁》讀后感:生活啟示錄 篇28

  《論語》為四書之一,經典之一,過去考取功名的教科書,這個過去指的是科舉時代,明代起,還必須用朱老夫子的注解。在我,所謂受過現代教育的人,只聽過半部《論語》治天下,至于《論語》是個什么樣子,沒有讀過。覺得那是舊的東西,沒用的東西,如果去看是個搞笑的事情。這是南懷瑾老師講解《論語》的書,南老謙虛地稱為《別裁》, 原來自己曾經那么多耳熟能詳的格言和警句出自《論語》,如: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子曰:詩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弊釉唬骸俺劦,夕死可矣!敝邩匪收邩飞;鳳鳥不至,河不出圖,洛不出書 后生可畏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子曰:“當仁不讓于師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子夏曰:“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 ………好多好多,自己竟然不知道。南老師娓娓道來,用平直易懂的語言,親切地述說著孔子思想的精髓,敢于挑戰(zhàn)朱老夫子和前人的權威,重新詮釋被誤解的儒家思想,引領著我去解讀儒家真正的意義。讀來不枯燥,不是老學究似的,生硬的一句解釋一句,那樣肯定會打嗑睡的!墩撜Z》二十篇本身就是一篇文章,前后連貫,不可分割。都在說明一樣東西:怎樣為人處事,怎樣完善自己的品格修養(yǎng)。南老師以自己半生修習佛法的.經驗,從“體、相、用”上來解釋儒家思想的“仁”,也說了宋代理學家盜用佛、道家的觀點來解釋儒家學說,最后又打擊佛道的不應該,讓人心中一亮。“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個“學”,原來不僅僅是學習,而是“學問”,這個學問不是通常的知識,是做人做事的修養(yǎng),這一點是始終貫穿整部論語,也是孔子的偉大之處,這是南老師的觀點,讓人信服。書中這樣被先儒們誤讀的詞還很多,“里”、“命”…..儒學能夠流傳幾千年,孔子能夠尊為圣人,聽了南老師解讀才覺得原來他是名至實歸的,原來這位圣人竟如此地被冤枉過?磥硪环N學說或思想流傳久了也有流弊,后人總是以自己的認為來解釋前圣先賢,傳統文化離我們竟?jié)u行漸遠。

  《論語別裁》讀后感:生活啟示錄 篇29

  在《論語》第七篇《述而第七》談到孔子作學問時,有一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字面上的意思是:三個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可以做我的老師的。學習他好的方面,對他不好的方面,加以改正。其實這里,“三人行”不是三個人,是多人的意思。南懷瑾先生解釋為“每個人都是自己的老師”,這也許是孔子的本意,我為此有較深的體會。在我們一生中,有無數老師,從小學、中學到大學,品德、學問好的,比我們年齡長的,我們固然要學習,學習他們好的品格,作學問的方法和思路。他們的人生經驗,是我們前進道路上重要的財富。學習他們的優(yōu)點是為了自己能有所提高;同時在學習過程中,了解他們的'缺點和不足,使自己積累經驗。品德修養(yǎng)好的老師都會毫不保留地告訴別人。即使他沒有做出什么成績,他人生幾十年默默無聞地毫無怨言地在某一崗位上的積累,也是一筆財富。退之,品德、學問不好的,甚至是壞人,坑害我們的人,我們也要學習,從他們角度考慮,了解他們壞的根源,坑害我們的原因,從而使我們認真反省,自己不能這樣壞,這樣壞,是坑害別人的。如果社會上,每個人都這樣想,完全按照正常的規(guī)則和秩序,我們每個人都會受益的。我們也要向比我們年齡小的人,甚至很小的小孩學習。學什么呢?有人認為我這把年紀,走過的地方都比他們知道的地方多。擺好心態(tài),我們學習小孩子的天真,單純呀!可能會鉤起我們兒時美好的記憶,也可減少成人間人事糾紛之爭的煩惱。我們學習年輕人的時尚,學習年輕人的活躍思維等等。總之,我們可以從各種人那里學習,豐富我們的學問和知識。

  “行”還說明了孔子的思想:研究學問,不僅僅在書本上學習,還要在“行”中學習,即在實踐和實際中學習。實踐和實際中的學習更重要,別人對的,我們要認真學習,不對的,認真反省,我會不會有類似的問題!白釉唬喝诵校赜形?guī)熝。”看起來,講起來容易,都懂得這個道理,知道該這樣做?墒窃诂F實中,我們多數人包括我在內能做到向品德、學問好的,比我們年齡長的學習,認為自己能從中受益,有時會內心里和表情上顯露出曾象某位大師學習過(那怕是見過)的得意,但有時出于傲慢心理,可能的競爭,而不愿意向比自己好的學習。這都不是很要的心態(tài),我們應把學習作為一種很自然的生活方式。更難做到的是不原向自認為比自己低的人學習,認為自己是教授,是博士就了不得。博士僅是在他所從事的領域多讀了幾年書而矣!其他的還差得遠著呢?教授僅僅是一種技術職務的符號,僅限于他們的領域。每個人知道的畢竟都是有限的,就拿我的工作來講吧!我號稱是搞色譜的,實際上僅僅是氣相色譜,僅僅是氣相色譜的應用,僅僅是氣相色譜在石油化工中的應用,在細說,僅僅是氣相色譜在石油煉制中的應用,還沒有涉及化工中的應用;再細說,八年時間,僅僅做了石油煉制中硫化物的工作,還不可能完全搞清楚,還有一系列的問題。那么我所不擅長的呢?怎樣把實驗室布局好,怎樣安裝管線好?都是我要學習的,此外,還有我們生活中的一些問題。不管比我們高的還是低的(首先我們心里不要這樣區(qū)分,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缺點),只有向有利于自己提高的任何人學習,才能收獲,才能進步,才能提高。

【《論語別裁》讀后感:生活啟示錄】相關文章:

論語別裁讀后感12-16

《論語別裁》讀后感04-30

《論語別裁》讀后感11-17

論語別裁讀書心得12-12

論語別裁讀后感7篇12-16

論語別裁讀后感 4篇09-26

論語別裁讀后感(精選19篇)04-20

論語別裁讀后感(精選25篇)08-26

論語別裁讀后感12篇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