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長亭送別教學反思
長亭送別教學反思(一)“愛情是永恒的主題,離別是古老的門檻”,《長亭送別》就是一出關于愛情、關于離別的戲曲。它纏綿悱惻,撩人心弦,又哀愁凄美,催人淚下。能給人如此大的沖擊,我覺得其間“情景交融”這種手法的巧用功不可沒。因此,我這堂課的定位就是解讀文本中以哀景寫哀情的經典之處。
《長亭送別》這篇美文中“情景交融”之處很多,我抓住課題中“送”、“別”二字將目光聚焦到【端正好】和【一煞】、【收尾】處,以此將全文“情景交融”教學重點設為“送時之景”與“別時之境”兩大板塊。第一板塊教學,以教師渲染為主,做成一個可供學生模仿改詩的部分;第二板塊以學生活動為主,構建一個能讓學生自由發(fā)揮、盡情展露的T臺。而貫穿兩大板塊的一根紅線就是鶯鶯的感情。
然而縱觀整堂課,發(fā)現(xiàn)很多時候,自己為了作足一個情感的向導,把舞臺讓給學生還是太少了。有人曾打了個有趣的比喻,說:“教學生就像吃山核挑,到底是剝好了給他們吃呢;還是買‘手剝的’;抑或是干脆給他們一把錘子,讓他們自己敲、自己剝?”我想我是給他們買了一包“手剝山核桃”。期待哪一天我的學生能拿著我交給他們的獨門小錘子,敲剝得輕松,咀嚼著有味,進課堂和出課堂之間多些微妙的變化!
長亭送別教學反思(二)
經過幾天辛苦的備課,在鄒老師的指導和各位同仁的幫助下,我終于完成了《長亭送別》的匯報課。下面是我簡要的教學反思。
我自己較為滿意的:
第一,整體思路清晰,從“意境美、人性美和語言美”三個方面來鑒賞文章;
第二,對文本內容的把握準確、透徹(在上課之前,我對課文已進行過多遍的閱讀,首先要求自己讀準讀深讀透,再查閱大量的鑒賞資料,擴展視野,加深理解,最后化用為自己的東西,唯一遺憾的是時間短促,沒有功夫閱讀《西廂記》一遍);
第三,對曲詞鑒賞的知識,還是能分析到位,對曲詞的品味,還是能比較深透(因為自己平時喜歡讀古詩詞,積累不少這方面的閱讀鑒賞知識,在這方面上觸類旁通的悟性還是有一點點);
第四,能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采用啟發(fā)式、討論式教學方法,把課堂的精彩留給學生;
第五,在學法指導方面,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曲詞鑒賞的遷移能力;
第六,學生的討論、發(fā)言還算熱烈、踴躍,因為是借班上課,能有這樣的效果基本滿意。
但也存在不足:
第一、布局有不合理之處,如“意境美”部分放在“人性美”部分之前;
第二,在概括情節(jié)和崔鶯鶯叛逆性格方面,由于內容簡單,所以沒有較好引導學生回答問題。
第三,由于課的內容安排多,沒有讓學生多幾次朗讀;
第四,鑒賞時理性分析多些,感性東西少些,有高三教法的影子;
第五,“人性美”和“語言美”兩部分之間沒有注意到過渡、銜接。
對語文教學的思索:
第一,曲詞鑒賞課應該怎樣教才算理想呢?多些美讀感悟,但實際上多是停留在皮毛、膚淺的東西上,品味不夠深入;多些理性分析,又過于呆板,影響到美感。以讀作前奏、鋪墊,整體感悟后,稍作分析,深入品味,可能是比較理想的設計方法。高三不能呆太久,這次的教學設計過程中,有高三的教法定性思維的影響,太明顯了。現(xiàn)在想起,種種困惑與干擾的癥結也許在此。
第二,設計問題盡可能考慮周全、細致,注意啟發(fā)過程的細針密線。我是一個做事細心的人,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很注重這一點。但這次真的大意、粗糙些。這是這堂課上我對自己最不滿意、最不能原諒的地方,也包括課堂語言的設計。細細思量,又覺得自己的教功不夠,鄒老師的游刃有余、黃勝老師的駕輕就熟,永遠是我追求、學習的目標。
第三,自信與個性,很重要,也是語文老師應該擁有的。說課后,對原教案進行過多的改動,如思路,原來先講人物形象,后講意境美,我覺得這樣較合理,但后來采取了建議,作了錯誤的調整,把“意境美”部分放在“人性美”部分之前。也許顧慮過多,對自己信心不足,個性的東西也少加入,從而影響到課的質量。
長亭送別教學反思(三)
今天,結束了《長亭送別》的教學,反思課堂,覺得許多地方需要改進提高。
一、教學目標的確定
考慮到這是中國古代戲曲的典范作品《西廂記》的一折戲,曲詞優(yōu)美,文采飛揚,所以我覺得品味語言,賞析情景交融的意境應是教學目標之一。另外,這是新課程實施后高中生第一次接觸古代戲曲,所以把培養(yǎng)學生初步鑒賞古代戲曲的能力也作為教學目標。戲曲文學總要塑造人物形象,本折戲中崔鶯鶯的人物形象欣賞當然也作為一個目標。從教學后的效果來看,品味語言、欣賞人物兩個目標落實得較好,培養(yǎng)鑒賞古代戲曲的能力的目標落實得不太好,或者說根本沒有落實。俗話說:適合的才是最好的。這話應用到教學設計上也一樣。何為有效的教學目標設計?眾說紛紜。經過反思,我想,起碼要符合三點:必須是適合文本本身;必須適合學生當下的學情;必須適合于教師本人。老實說,怎樣欣賞古代戲曲作品,我自己也不太在行,以一個外行人的眼光去教學生培養(yǎng)鑒賞古代戲曲的能力,不是“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嗎?當然談不上落實教學目標了。
啟發(fā):教學設計如果并不適合教師本人,那么當然也就無法達成目標的有效性了。
二、教學方法的選擇
考慮到是在舞臺上展示的戲劇文本,就想以聲、光、影、電相結合的組合拳形式,給學生以感官沖擊,視覺享受。所以課前精心選取了課堂電影——黃梅戲《長亭送別》,在自修課時讓學生先睹為快。并在導入時選取李叔同的《送別》,營造情景氛圍。精心準備課件,配以大量背景圖片,期待把作者在文中渲染的意境直觀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信心滿滿,意氣揚揚,想獲取一堂成功而精彩的課。在高二(3)班一亮相,課堂倒是很熱鬧,學生也很活躍。但是都被表面的光鮮所蒙蔽,以至于忽略了對文本的深層次的解讀,對優(yōu)美典雅的語言的深入品味。結果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在高二(4)班上課時,我吸取了教訓,及時調整了原先的教學方法,而采用素讀的方法。就是不用精心準備的課件,只用一支粉筆、一本書,用最傳統(tǒng)的對話問答方式,引導學生對文本做最樸素的解讀。這是一種素面朝天的閱讀教學方式,目的是排除干擾,引導學生回到文本,讀懂課文,通過深入地品味語言來把握文本中蘊含的思想情感。(www.gymyzhishaji.com)結果課上下來很順利,人也感到神清氣爽,從學生的回應來看,教學目標也得到了較好的落實。
啟發(fā):精彩的課件,熱鬧的課堂,不一定能有效達成教學目標;樸素的教學,本色的課堂,也許更具有語文味,也許更有效。
三、貼近實際的教學
備課既要備課文,更要備學生。只有關注學生當下的學情,貼近學生的實際,這樣的教學才有效。《長亭送別》具有戲曲音樂性的元素,通過音樂可以激發(fā)文字深沉的美感。考慮到高中生都喜歡唱歌,許多古詩詞也都傳唱一時,如李煜的《虞美人》,蘇軾的《水調歌頭》等。于是我設計了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為《四煞》這支曲子譜上曲唱一唱。這樣一方面可以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另一方面通過譜一曲離歌,來表現(xiàn)《四煞》悲愁的意境。當然,一般的學生不會譜曲,可以讓他們選用合適的歌曲套用。把品讀、演唱、體悟結合起來,學生在濃厚的興趣中,在愉悅的氛圍中若有所思,思有所得。
啟發(fā):貼著地面步行,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才會受到學生的歡迎。
【長亭送別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長亭送別》教案02-18
《長亭送別》語文教案02-10
語文教案:長亭送別02-28
語文《長亭送別》教案10篇02-18
《長亭送別》教案(通用6篇)03-29
《長亭送別》語文教案10篇02-10
語文教案:長亭送別9篇02-28
語文教案:長亭送別(9篇)02-28
《送別》教學反思(通用14篇)12-12
送別的作文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