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讀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讀后感 篇1
《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主要描寫了近代中國1840年至1949年中前80年的歷史,以“新陳代謝”一詞形象生動地體現了近代中國社會的百年歷史“變”的特點。正如作者所說:中國近代社會是一個動態(tài)的、新陳代謝迅速的社會,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來的外力的沖擊,又經過獨特的社會機制由外來轉變?yōu)閮仍冢苿用褡鍥_突和階級對抗,表現為一個又一個變革的浪頭,迂回曲折地推陳出新。所以,本書著重從社會結構、社會生活和社會意識形態(tài)各方面做了具體深入的說明。
新陳代謝體現了一種“變”的哲學。作者首先從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入手,于封建社會的長期性中提出了“代代相承,變化漸微”的特點,引出了“明清之際,明顯的轉變跡象”。而這些“明顯的轉變跡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西人東來的沖擊力引發(fā)的。而封建社會的“儒學定于一尊”也成為了中國近代80年歷史意識形態(tài)領域中,改革與反改革不斷被加以利用與論爭的焦點。因此,第一章“漫長的封建社會”從封建社會結構、意識形態(tài)等方面更襯托出了1840年后“變”的猛烈、迅速。
“變”體現在有關孔子和孔學的論戰(zhàn)。它貫穿了整個中國近代社會的觀念意識形態(tài)領域。在2000多年的歷史里,孔學因與皇權結合而政治化,皇權因與孔學結合而倫理化,歷史進入近代后,隨著歐風美雨的東漸與社會生活的變遷,孔學由“想來不成什么問題”變成了問題,孔子的地位和權威因此而衰落。
在中國近代社會,封建儒學在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中不時被加以利用和變化。而作為儒家思想創(chuàng)始人的孔子也不時被歷史推向風口浪尖,反孔與尊孔在政治、思想文化領域成為了變與不變的焦點內容,引領了觀念意識形態(tài)革命的主流。如洪秀全托上帝以改朝換代,以洋教為旗幟建立了太平天國。反孔,大規(guī)模地踐踏孔孟,而思想上卻又吸取了儒家的某些東西。儒家思想積2000年之久,所以“在他自覺地反孔的時候,卻又不自覺地被孔學牽引”,在他成為君王之后,“三綱五常都在不知不覺中回到了天朝”。在維新派論變的哲學中,認為變化是天地間可以用常識和經驗來說明的普遍過程,提出了“變亦變,不變亦變”。康有為總結出了“能變則全,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仍亡”的變與不變的哲學,維新派與保守派變與不變之爭在于兩個問題:第一,如何看待孔子;第二,如何看待學習西方。此后的辛亥革命沒有自覺地圍剿孔子,但它反封建性質所造成的變化必然直接或者間接地觸犯孔子。針對《臨時約法》中否定“定于一尊”的孔子的意蘊,以康有為和袁世凱為首掀起了尊孔復古的逆流,孔教與政治再度聯姻,孔子與孔學成為了南京臨時政府北遷后新舊之爭的重要論題!拔逅摹鼻暗呐趴字赜谡闻,而新文化運動專注于文化批判,新文化運動把真假孔子、真假孔學相聯系,注重“孔子之道不合現代生活“的觀念,排孔又成為了觀念意識形態(tài)的革命的起點,而引發(fā)了中西文化的沖突與論戰(zhàn)?傊嘘P孔子與孔學的論戰(zhàn)交錯地出現與中國近代社會中,體現了中國近代社會新陳代謝的復雜性與艱巨性。
近代社會各階層、階級力量都在為逐漸沉淪的中國尋找新的出路,都要求改變兩個半社會的地位,為了救亡圖存的目標而努力,在這種同一性的目標下,又存在著不同一性的根本變化。隨著西學東漸和日本的崛起,近代社會的變革在逐層深入,中國近代的變革由洋務派“中體西用”、布新而不除舊到改良派的比較溫和的“除舊布新”改革,到革命派用暴力徹底推翻封建帝制,整個近代社會“變”的深度和廣度在不斷地加深、擴大,作者在這本書中,通過中國近代社會不同時期的的不同變革闡述了中國近代社會的新陳代謝。
在近代中國社會的社會結構方面,除了由封建社會沿襲下來的宗族和行會這兩種主要的社會組織外,作者特別提出了在中國近代社會中出現的第三大社會組織。它是隨著人口的增加而出現的。作者尤其強調了在晚清以后的中國,會黨不是一個健康的社會組織,而是一個病態(tài)的組織,而會黨的病態(tài)反應了社會的病態(tài),它自發(fā)的沖動具有很大的破壞性。由于其分布廣、勢力大,又是資產階級改良派、革命派改造的對象,又因其“缺乏建設性、破壞性有余而建設性不足,又成為了革命隊伍中流寇主義和無政府思想的來源”,故往往改造未取得成功,這個階層的存在因其頑強的生命力而成了中國近代社會新陳代謝的復雜反映。
社會生活方面的變也在外力的沖擊下得到不斷的展現。由對西方“夷、狄”的蔑視鄙薄到對“西洋”的好奇與接受,人們的衣食住行受歐風東漸的影響,作者還研究了由此帶來的人口問題以及社會風尚的變化,如剪辮、禁纏足、廢跪拜等,作者由這些一般的社會生活事件入手,由淺入深地體現了中國近代社會的“變”的特質。
本書作者文筆優(yōu)美,語言富有感染力,在對史實的敘述、對歷史人物的描述與歷史經驗的總結中,總讓讀者體會到某種情感的流露和對歷史的深刻感悟。如“不戰(zhàn)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葉名琛的可敬和可悲。在東西方最初的交往中,他寫到:“東西方落后的生產方式決定了交往方式的落后”,東方與西方如“隔霧看花,神秘奇異”的形象描述。文中有很多作者歷史經驗的總結,總時時給人以深思和啟迪,讀了此書之后,讓我不僅在知識體系上有所提高,在理論方面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讀后感 篇2
經典書目很多,陳先生的這本書以其精準生動的修辭和獨特的書寫視角擊中了我!靶玛惔x”這個詞,有“陳”有“新”,但最重要的是“代謝”這一動態(tài)過程。這是任何一位本書的讀者都能在陳先生的筆下感到的。此外,“新陳代謝”是一個生理學名詞,它的主體是人。而正是這一個個“人”,才組成可以在修辭上具有“生物性特征”的“社會”。這恰恰對應了陳先生在本書的書寫視角——以基層社會視角來概述這段歷史。由此,陳先生所運用的“新陳代謝”,確然為一種描寫近代中國歷史進程的總括,且圍繞著作為歷史主體的“人”。
真實世界里,“人”多時多地同時地存在,在描寫這些“人”之時,歷史是混沌之局。后人描寫之時,可以做到一定程度的抽象與提煉,但是這一過程,往往把身為“人”最重要的“個體性”泯滅掉了。另外,把多種視角放入同一個文章結構中來,作者很難轉換自如。因此,陳先生在寫作中也只是力圖從基層社會視角來概述這段歷史。
本書的另一書寫創(chuàng)新是著力于刻畫社會基層的面貌。我們都知道,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這是一種已知的“歷史事實”。它在社會傳播中,不斷被重復、充盈于我們的耳朵。對于這樣“歷史事實”,更多的突出了那個時代的弄潮兒的事跡,但對時代潮水中被裹挾的大多數,是“失語”的。但這是一個難以平衡的問題。我們想要一窺基層社會的面貌,必須通過在當時具有書寫能力的人所著寫的一類作品——往往是話本、小說、筆記中,方能出入其間。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如果選擇是史料的視角,未免陷于著寫者的“審判”;如果選擇已然的一種史觀,又未免“師心自用”;不論哪種,帶來的都是一種“想象”的`可能。如何避免這種可能?恐怕一時難以回答。這也是陳先生所說的“沒有超然于人我的歷史著作,史著都是客觀要求作用于主觀認識的產物”。
在義務教育中,為了使我們更快掌握一種作為知識性的“歷史”,與“歷史”有觀的讀物都往往選擇抓住重點,書寫大事,交代因果,略微交代發(fā)展,最后總結意義。這種著寫方式的好處不必言說,但是壞處很明顯,它窄化了人們去觀察歷史的視角,且最重要的是把時間的單程性推理到到歷史發(fā)展的“目的性”。但實際上,縱然時間的發(fā)展是單程的,但是由“人”所承擔的歷史往往是復雜多面的,呈現出一種“混沌”,對于當時的人來說,尤其如此。面對這種“混沌之局”,陳先生選擇了“新陳代謝”的視角,把參與“代謝”過程的各類社會細胞、社會組織、社會系統描寫出來,打開了后人的觀察角度。這種書寫視角令長期接觸知識性“歷史”的我耳目一新,也為后人提供了新的歷史書寫的思路。
《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讀后感 篇3
《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是中國近代史研究領域的經典,曾經榮獲中國圖書獎、上海市優(yōu)秀圖書一等獎。直至今日,它仍然是中國近代史領域的最好的導論性著作。這本書是陳先生晚年的最后一份遺作,凝聚著十幾年的心血,在我看過的中國近代史中,可以說是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本書。
一、新陳代謝的近代中國社會
陳x麓先生的最后著作命名為《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剛一拿到此書就被她的題目所吸引!靶玛惔x”,什么是新陳代謝,這是一個生物名詞。概念是:“活細胞全部化學反應的總稱,它包括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兩個方面。物質代謝:是指生物體與外界環(huán)境之間物質的交換和生物體內物質的轉變過程。能量代謝:是指生物體與外界環(huán)境之間能量的交換和生物體內能量的轉變過程!卑堰@個詞引入歷史形容中國社會的變遷只能說是十分的貼切和形象。
近代中國封建社會正如一個快要干癟的細胞,活動延緩在時間上比西方的封建社會要多一倍多,而歷史進程上看卻是“仍在舊圈子里徐徐地盤旋而行”,社會形態(tài)沒有發(fā)生質的變化仍然是老式的封建社會。經濟上土地私有允許買賣加緊土地兼并激化了階級矛盾;政治上官僚政治仍然是與秦始皇時期的中央集權君主專制制度相差無幾;社會底層的宗族和經濟行會盛行是“封建國家最基層的社會組織”;思想上仍是“儒學定于一尊”。這些內容一方面是封建國家的基本狀況同時也是長期封建秩序的主要維護者,對封建國家的穩(wěn)定和延續(xù)曾經起了無法言語的巨大作用。而陳先生此作就在于描述了這個巨大的穩(wěn)定的社會被外來“物質”和“能量”打破的過程。
首先翻開此書的目錄讀者可以發(fā)現陳先生把中國社會變遷的過程以螺旋式反應的方式呈現在大家面前一至十二章東方的狀況,西方的狀況,東方的狀況…
十三章以后則是中國面對這種變化所掀起的層層波浪。山重水復經過各階級各階層的努力終于找到了適合中國社會的道路那就是馬克思主義。其中的變化都是可以和西方存在的各種狀況相適應的,可以說是西方的這個環(huán)境讓中國這個細胞里出現了中國與西方的“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和中國內部由此而產生的各種變化誰說不正像生物的新陳代謝呢。
二、博大精深的論述內容
陳先生著作的另外兩個特點是:博大精深和思辯深遂。雖然現在的歷史學界普遍都相信歷史是人民的歷史不在是統治者的歷史這個觀點,可是真正能在著作中體現這一觀點的卻是了了無幾。陳先生畢業(yè)于上海大夏大學文學院社會學系,而非一般歷史學系,這一點當然還要加上陳先生自己的身體力行讓《新陳代謝》涉及到了社會的各個方面真正做到了歷史是人民的歷史這一歷史史觀。文既有經濟內容又有政治思想。經濟內容從鴉片戰(zhàn)爭前的土地所有制度和手工業(yè)行駛到被侵略過程中的“洪秀全的思想”、“自強與求!薄ⅰ稗r村的社會變化”最終“半殖民地的深化”。把中國近代社會經濟制度和形式的演變形象地展示在讀者的眼前,給人一個大致的印象。如果說經濟方面的內容還是比較通俗的,那么在政治方面的論述則給人以更加博大精深的感覺。政治上,陳先生從鴉片戰(zhàn)爭前就開始從上層政府的“官僚政治”到基層的社會組織“宗族和行會”都作了一個全面的展示;各個時期都是整一個中華民族和外來“夷族”的整體對峙,“夷族”對中華民族的影響是整體的,上從領導社會的.政府,中到變革和革命的各種社會力量,下到各種社會組織、力量的思想,行動的變化。
而本人認為陳先生在這本書中最有特色的是對“中等社會”構造的講述:包括“自舉于士類者”、“出入于商與士之間者”、“出入于方術技擊于士類之間者”三個方面。“出入于商業(yè)與士之間者”又可以分成三部分“舊式商業(yè)向近代工商業(yè)轉化”、“舊式士類滲入了工商業(yè)”、“新式知識分子投身工商業(yè)”!爸械壬鐣庇痔貏e能反映中國近代社會復雜而又特色的狀況。能把中國近代中等社會分析地那么細致和深入市需要十分的功力的。中等社會不僅反映了一個特定歷史內容的復雜的社會實體,而且重要性在于它是表現在社會構造上的新舊交替。而這點內容最能體現陳先生的博大精深和思辯深遂。
三、優(yōu)美的話語、凝練的文筆
陳先生在行文中給人以“話語優(yōu)美、文筆凝練”的感覺,內容中透露出一種“剛勁和發(fā)人深省”的意味。
文中不僅包括政治經濟思想而且包括許多哲學內容。他在論述中國社會的變革需要時引用了孔子的思想既有《易經》的樸素辨證法,又有董仲舒的凝固獨斷論!白兣c不變,古已有之”,把孔子思想的中的矛盾展示出來。想必陳先生的文章經過反復推敲和琢磨?鬃铀枷胫械倪@種矛盾在近代社會中體現出來又擴大了呈現在讀者的面前“借助于傳統的范疇,從現實中產生的爭論,”形成了近代“思辨語言的交鋒!庇谑且笞兏锏乃枷脒@個“飽含時代內容的矛盾被涂上了一層哲學的色彩,形而下的東西獲得了一個形而上的外殼“。這個就是我們課本上所說的維新派的思想來源。陳先生以凝練的文筆勾畫出這個“舊瓶裝新酒”的思想既有新的理論又是能夠體現維新派論辯的哲學。
【《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讀后感】相關文章:
近代愛國詩句10-26
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讀后感03-30
《中國近代史》讀后感06-19
中國近代兒童名著讀后感09-19
中國近代史讀后感11-02
《中國近代史》讀后感(精選14篇)02-09
中國近代史讀后感(通用17篇)05-01
中國近代史讀后感(通用18篇)08-25
也說近代史上的“激進分子”與“保守主義”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