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陳慶禮散文的原創(chuàng)性及其藝術特色
陳慶禮散文的原創(chuàng)性及其藝術特色
作者 蔣九貞
作者簡介
九貞,江蘇徐州市人,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會員,中華詩詞協(xié)會會員,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著名地方文化學者。出版發(fā)行《博弈三部曲》、《蔣九貞中短篇小說精選集》、《陽臺上的花》、《門外野譚》、《養(yǎng)心居詩稿》、《我評<人民文學>》等著作。
陳慶禮簡介:
陳慶禮,江蘇沛縣人,1959年出生。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雜文學會會員,徐州市雜文學會副秘書長,徐州市科普作家協(xié)會理事。先后在《新華日報》、《揚子晚報》、《人民日報》、《揚子江詩刊》、《詩刊》、《詞刊》、《雨花》、《神州》、《人民論壇》等發(fā)表散文、小說、詩歌、報告文學等百萬字。出版《說長道短》、《青春無悔》、《文心同行》、《鄉(xiāng)愁似酒》等文學作品集。
陳慶禮散文的原創(chuàng)性及其藝術特色
一
散文是普遍具有原創(chuàng)性的文字藝術,它最忌諱的就是"跟風"和"臨摹".散文是心靈的閃電,散文是情感的傾瀉,散文是自身的紀實,散文是人事的記錄。散文的情是濃烈的,散文的事是實在的,散文的語言是個人的,散文屬于個人化的大眾文體。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中國也是散文的國度?v觀中國古今散文,所取得的成就和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比詩歌有過之而無不及。從三皇五帝開始,散文就與社會、人生密不可分。所謂"文以載道",說的就是散文的社會功能。
中國古代散文家,其實都是官員。這是因為,散文的制作是需要"文化"的。狹義的"文化",首先就是識字。在"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時代,官宦、富家子弟才可能讀得起書;而讀得起書的人又"學而優(yōu)則仕",當官去了。他們有的是情致,書信往來,迎送唱和,歌功頌德,互相吹捧,或有攻訐,行諸文字,所以寫文章的多是這些人;他們一面當官,一面感慨些什么,議論些什么,聯(lián)想些什么,隨記些什么,上書些什么,表白些什么,有時還要應景寫些什么,這些都構成了廣義上的散文。唐宋八大家,明清文章家,幾乎都是這些人,而且越往上溯越是這些人。清之末,散文漸漸走近"平常百姓家",有學識的平民也有了詩文傳世,但是畢竟是極少數(shù),更多的,依然是當官者的文章。
倒是到了近代,到了現(xiàn)代,到了當代,讀書的人逐漸多了,社會分工也逐漸細了,做官與讀書開始分離,文章真正成了"閑書",當官的不肯做了,讓給了那些文人,產(chǎn)生了專事寫作的族群,或者一些個人奮斗者。
二
陳慶禮是官員,但也是作家,這在當今社會,有些難得。當官是要講政績的,而做文章只為"閑情",在一些當官的眼里,可能還是"不務正業(yè)".你當官了,偶爾動筆為自己寫點講話稿、公文之類還勉強可以,要是寫那些家,嵤拢瑢懩切┬郧槲淖,恐怕有失"大雅",不合身份了。
慶禮似乎不管不顧這些。他從小喜歡舞文弄墨,到了部隊也沒有中斷,回到地方,更是一邊當官一邊作文,久而久之,便成就了他文人官員和官員文人的"雙重身份".
從前的時候,我讀過他的部分散文,他的文章是那樣真摯,那樣厚實,那樣純情,那樣正能量,我想他的人也定是這樣?晌也⒉徽J識他,不知道他官當?shù)迷趺礃,都做出過什么業(yè)績,以至于從鄉(xiāng)鎮(zhèn)政府調到縣城,負責起廣電、文化、文聯(lián)等工作。后來認識了,并且有幸共同編輯文學刊物《百家》,我對他有了了解,果然文如其人,他的誠懇,謙卑,率直,熱情,隨和,聰慧,靈敏,儒雅,給我的印象十分深刻,怪不得他這樣得人心。他身上很少官員的"秉性",卻多是文人的氣質,我甚至認為,他天生就是寫文章的人。
三
慶禮的散文,如前所說,是純真而厚實的,他寫的很樸實,卻洋溢著菲菲文采,平淡中見縝密,鄉(xiāng)土里透靈氣,峻嶺奇峰藏在浩淼空際間,常常見神來之筆。具體分析起來,他的散文大體有這樣幾類:
一是雜感隨記類。如《葎草之狂》、《行來往》、《感悟烈日》等。此類作品是作者對某事物的感嘆和浮想,往往都是有感而發(fā),或發(fā)幽怨之情,或發(fā)時弊之感。
二是親情友情類。如《父愛如山》、《晚年的母親》、《奶奶的一生》、《軍旅情結》等。此類作品多是對親人友人的記述和追憶,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三是生活瑣事類。如《散步人生》、《告別搬家》、《妻子摔傷后》等。此類作品一事一說,有瑣記,有感慨,常常是發(fā)人深省,頗有啟迪。
四是記人記事類。如《犟爺》、《二憨子小傳》、《二罐大爺》等。此類作品或記人,或敘事,真切細致,幽默有趣,所寫人事,都可以成為"典型",令人讀后久久不能忘懷。
五是游記紀實類。如《初游瑯琊臺》、《孤島行》、《慈善之光》、《感知北京人》等。這類作品有一定時效性,但也寫得雋永、靈性、有思想,一如他其他散文的筆調。
四
我在開頭就說,散文是普遍具有原創(chuàng)性的文字藝術,這是指寫得"有功夫"的好散文。時下也有不少人云亦云的散文,抽象化,概念化,干巴巴的,藝術上沒有自己的東西,"拾人牙慧",似曾相識,沒有新鮮感。我不知道散文怎么可以寫成那樣。散文是作家自己見聞的感受,每個人的見聞不同,感受更不同,照自己的見聞和感受寫下來,怎么會造成雷同呢?散文應該都是"原創(chuàng)"的,它和小說故事有時還不一樣,小說故事偶爾雷同、"撞車"情有可原,散文就不行。散文必須是自己的"這一個",千人千路,題材可以差不多,內容絕不會雷同,不存在"撞車"問題。
慶禮的散文我讀得不少了,在我看來,篇篇都是原創(chuàng)。他大概追求的就是創(chuàng)作自己的散文,而不是模仿和"師從".學文化可以師從,搞創(chuàng)作決不能師從。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不創(chuàng)不作,只有有創(chuàng)建(創(chuàng)意,創(chuàng)見)了,才可以揮筆而作。
《故鄉(xiāng)的年》寫了作者一家十三口在春節(jié)這樣的民俗大節(jié)里的過年情形。作者用幾個場面寫了這一"盛事".首先是"推年磨".母親的忙,父親和哥哥的排隊等候,輪到自家"推年磨"了,由于人口多磨的糧食也多,一般要用兩天才能推完,這么漫長的時間,小小年紀的慶禮常常抱著磨棍打盹,母親就"哄騙"他,他"想著推完磨就能吃上香噴噴的白面饃饃",于是就"精神抖擻地攥緊磨棍,跟著大人們圍著磨道推起來,似乎覺得是在一圈圈走近新年".推"年磨"的同時,家家還要打掃庭院,把積攢了一年的角角落落的灰塵擦拭一新。"蒸饃"也是辦年的一項重要工作,總是一家人齊動手,父親和合面,母親團揉,哥哥、姐姐輪流燒鍋,人盡其用,各有事做。買紅紙,寫春聯(lián),老私塾先生的認真,慶珍哥的涂抹,均博得陣陣歡笑。雞鳴狗叫,鞭炮聲聲,年味十足。這樣的細節(jié)是作者獨有的,是他的"原創(chuàng)",別人不可能重復的。
《告別搬家》寫了作者輾轉他鄉(xiāng)工作的十幾次搬家,其中的情趣在于妻子的嫁妝,結婚時因為房子小,沒有弄來,后來有了大一些的房子,弄來了,老結實的實木家具,經(jīng)受了多次搬家的折騰,雖有碰碰劃劃,卻毫發(fā)無傷。但是,最后進城了,它們的歷史使命完成了,不得不忍痛換新,北方購木,南方找人,打了一套新式五組合。搬家,幾乎誰都經(jīng)歷過,像慶禮寫得這樣質樸動人的不多。而且,作者并沒有滿足于描述搬家歷程,而是筆鋒一轉,發(fā)起感慨:
幾次搬家,使我悟出許多道理來,家會在搬遷中不斷升華。首先,搬家身體能受到鍛煉,每一次搬家前前后后折騰三四天,大包小包,大箱小箱,又捆又扎,大車小車,上上下下,來往反復;其次,情感能得到考驗,每搬一次家,一段時間內,大人孩子都有離鄉(xiāng)背井之感。俗話說,故土難移。這是特別需要全家人協(xié)調配合,關心照顧,理解和支持,從而使夫妻感情進一步加深,孩子們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不斷增強。經(jīng)過一次一次搬家的鍛煉和考驗,家更加牢固、更加溫馨、更加幸福。
搬家這樣的苦事,在作者看來,倒成了幸福的催化劑了。世界上的事情就是這樣,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就在于你怎么看問題了。從心理學的角度說,喜新厭舊是普遍的情緒,某一種方式久了,人們就渴望改變,一河水,平靜不如流動,一間房,守舊不如翻新,人們在"新"中享受變化,享受快樂。是不是一切改變都是好的?恐怕也不盡然。然而,改變的聲音總能蠱惑人,這是心理使然?嘀杏袠罚瑒又杏袠,因為心境變了,樂也就在其中了。問題是,作者把搬家這樣的事情上升到了情感的高度,這樣的樂,是極其高尚的。這也是作者的獨到感受,但是卻說出了普遍的道理,說出了別人也許有所悟可是沒有說出來的感受。
《祥和之夜》、《父愛如山》、《冬天的村莊》、《不見耕讀》、《童年的梧桐樹》等等,莫不如是。
五
慶禮散文很具有他自己的個性特點?偨Y起來,我以為是:
第一,選材的個性化。他選擇散文材料,盡可能是只發(fā)生在自己身上或身邊的,即使需要背景材料,需要民俗的東西,這些背景材料和民風民俗,也是要為他的書寫主體服務。前面所舉的《故鄉(xiāng)的年》就是這樣,里面有大量沛縣農(nóng)村過年的民俗,如"推年磨"、蒸饅頭、貼春聯(lián)、拜年,等,這些都納入他的主題中,都是為作者童年過年這樣的題材服務的。自己經(jīng)歷的,往往才是最特色的,是和別人不一樣的,這樣的材料容易引起關注。《冬夜清倉起禍端》,寫的是父親在那個"共產(chǎn)風"里抵制"一平二調"的故事。一個冬天的晚上,父親從外面開會回來,長時間坐在長凳上一聲不吭,母親做好飯叫他吃飯也不吃,后來拔腿跑出門,他是去通知幾個可靠的隊長,連夜清理糧倉,"一分為二",一部分交給公社調往他處,一部分堅壁起來,藏在地主家,讓天亮后來清倉的人找不到。就是這些糧食救了全村人的命?墒,父親若干年后還被揪住這件事不放,翻老賬批他斗他。這個材料就是別人不可能有的。也許有的地方確實也存在這種現(xiàn)象,但是經(jīng)歷的人寫不出,后代又不會寫,聽到的人寫出來就不是原本的樣子。只有陳慶禮,那是他父親的所為,他寫了,可以說是"親歷""親見""親聞"的。這是他的"專利".
第二,感悟的個性化。慶禮寫散文,也有邊敘邊議、夾敘夾議的,可是他的"議"就是他的議,他議的是自己,悟的是自己,雖也不免"大道理",可這"大道理"是服從"小道理"的,是為自己的"小道理"尋找或者生發(fā)宏觀的境界的。如《散步人生》,說的是作者自己與妻子婚前婚后常常一起散步,邊走邊談,感情也在這走和談中升華,加固,以致恒遠。清晨,共同送走上學的孩子,便融進茫茫晨霧,或跑或走,或摔打或比賽,一個小時,三公里多路,筋骨舒展,氣血充身,全天工作和生活養(yǎng)足了精神。傍晚,"乘著晚飯后的余興并肩走向野外","在不緊不慢的腳步中,帶走了一天的緊張和疲憊,帶來了身心的放松和愉悅".
在落日的余暉中,我們相擁而行,漫步在林蔭道上,興之所至,目之所及,我們從楊柳吐綠感覺到春天的生機;從暴雨滂沱領略到夏天的壯闊;從涼風習習體會到秋季的爽朗;從白雪飄飄品味到冬日的寧靜……散步中我們走過一年四季,同時也感覺到大千世界里,大自然是如此的變化無窮,人生百態(tài)中,生活是何等的豐富多彩。
散步中,我們越來越探明一個問題,領悟一條道理,人只要熱愛生活,善待他人,生活永遠是美好的。每想到這就感到腳步越來越輕松,信念越來越堅定,決心照著明確的目標走下去,走出一條快樂的人生路。
他的這個感受,就有很多的特殊處,就是他個人的獨特的感受。他感受到的,是真的人生道理,我們讀來,何曾不覺得受益呢?
第三,語言的個性化。慶禮散文語言很質樸,是那種鄉(xiāng)土語言加上一點幽默和風趣,幾乎是口語化的,但又不同于口語。如《晚年的母親》里:
母親一生養(yǎng)育了六個兒女,1978年叔嬸病故后,兩個孩子跟我們家一塊過生活。家里最多的時候有十五口人,八個學生,耕種近二十畝責任田。做飯每頓蒸一大鍋饃都不夠,吃飯兩張案板坐不下,院子里整天熙熙攘攘、說說笑笑、吵吵鬧鬧。母親有時累極了,被吵煩了,就坐在堂屋門前的臺階上嘆息:"我哪輩子造的孽,什么時候才能買靜求安呀?"話是這樣說,可活還是少干不了一點,日子還是照常過……
這些基本都是當?shù)剞r(nóng)村的土語,如"做飯每頓蒸一大鍋饃都不夠,吃飯兩張案板坐不下","可活還是少干不了一點",純粹是口語,一般書面語不這樣說的,用主謂賓定狀的語法分析也是不大合乎規(guī)則的,但是人人看得懂,是經(jīng)過作者改造過了的方言。這里運用這樣的語言,更顯得生活化,地方性,還無形中增加了感人的表現(xiàn)力。慶禮出身于農(nóng)村,鄉(xiāng)村豐富的方言土語為他提供了取之不盡的語言資源,他以一種較為規(guī)范的方式改造這種語言,成為了他的散文書面語,寫的是平平常常的事情,又平平實實的寫來,不堆砌形容詞之類,只作懇切的敘述,流露出一種真摯的人情美,正適合用來寫晚年的母親,表現(xiàn)鄉(xiāng)村生活,于是他的散文達到了語言形式與內容的統(tǒng)一。
第四,表現(xiàn)的個性化。慶禮用筆樸實平淡,寫得本色自然,甚至有點瑣碎,有點過分鋪陳,但卻有著很強的感情沖擊力。其實,自然是美,瑣碎也是美。我以前讀梁實秋,讀朱自清,讀俞平伯,都是覺得那種雍容,那種瑣碎,那種自然,是透骨的秀美、壯美,雋永。于是,在我的美學庫里,瑣碎和雍容,正如楊貴妃和西施,那是美輪美奐的東西。可能我有點偏頗,我不喜歡那些太"瘦"的文字,文字簡練固然好,可是要是達不到修辭的目的,再簡練有什么用呢?當然,雍容和簡練都是要看語境的,要看表現(xiàn)的效果!恫灰姼x》多使用白描,語言就簡練得多。作者在短短的文字里,寫了他的三個老師,都栩栩如生,鮮活動人。第一個是靜姑,"她身材嬌小瘦弱、文靜漂亮,滿頭烏黑飄逸的長發(fā),特撩人惹眼。"靜姑很愛她的頭發(fā),常常夕陽下墜時讓學生們到河里端來清澈的水,伸著細長的脖頸把頭探到水里。靜姑終于耐不住鄉(xiāng)村的寂寞,找她做外交官的哥哥去了。第二個是蓮姑,她善良,勤勞,"既認真又有耐性",把破舊的校舍弄得"干凈又有條理",待孩子如家人,可是一天,她在學校門前上了花轎,從此離去。第三個是作者的二叔,是"三位老師中最機警、最聰明的一個",為人也厚道,他還發(fā)動學生用蘆葦編一些有趣的小制作,邊做活邊講故事給學生聽。一次作者聽得入了迷,不小心葦眉子劃破了鼻梁,至今還有一個疤。這些語言,這樣的敘事方式,無論是雍容還是簡練,都很自然貼切,細膩而不顯枝蔓,精練而不輸其詳。就是在這樣的特色里,他發(fā)出了自己的聲音,完成了主題的站立,成就了文章的章法,也賦予了文字以生命。
六
散文是個易寫難工的文體。什么樣的散文是好散文?恐怕至今莫衷一是。但是,大體的標準是有的,那是人們心中的"秤".在我看來,好的散文應該具備五個字:情、趣、理、智、美。具體到每一篇,可以某一個字兩個字突出些,其余各字相配合。這叫"一個好漢三個幫",眾星捧月。散文最見作者的綜合素質,絕不是一篇散文里有其中一個字的因素就是好的了。我以為,一篇好的散文沒有三個以上這種因素的融合是不能贏人或者傳世的。無三不立,三生萬物,三維空間,三種因素構成一篇雋永的好散文。
慶禮的散文一般都不長,但很值得把玩,是需要細細品嘗的,是越品嘗越有味道的那種,其中的美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往往是綜合的。比如《犟爺》,文字不長,用樸素的語言,鄉(xiāng)村土話,拉家常一樣的句式,沒有多少"場面"描述,大部分是一般敘述,卻把一個怪老頭寫得有骨頭有肉栩栩如生,那獨特的性格躍然紙上。
犟爺這個尊稱似乎很不雅,三十歲上下的年輕人大都不知道他的真實姓名,說起他那股犟勁,周圍十里八村,遠近聞名,老幼皆知。單說"入社"那件事,就足以令人折服,恐怕偌大個中國,很難找出第二個人來。但這件事也決定了犟爺后半生的坎坷路程。
這是開頭,就是這樣的語調,后面又用了大約一千五百字,就把犟爺?shù)囊簧惺加薪K有模有樣有聲有色地敘述了出來。犟爺叫張東升,是從山東逃荒過來的,父母都餓死在逃荒的路上,他一個人來到這個地方,給人幫工,靠自己省吃儉用,積攢了兩個小錢,娶了媳婦,買了兩畝半薄地。可沒兩年,解放了,后來合作化,他就是不入社,都說他是"老怪物",連多年的伙計也疏遠了他。其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
后來閨女小蘭漸漸長大,受不了同學們的指責和白眼,鬧著纏著她爹把地交給集體,犟爺一氣之下在地頭上握了兩間筒子屋,過起那"與世隔絕"的田園生活來。清晨,他深深呼吸著田野里新鮮而充足的空氣;傍晚,他獨自沐浴著晚霞的余暉;晚上,他安詳?shù)靥稍谕僚骺簧,做著那與世無爭、有吃有穿的夢,常常做到得意之處,夢里笑出聲來。
就這樣一直堅持到"文革",挨了不少斗,還是思想不開竅。他說,"什么芝麻主義,綠豆主義,這我不懂,我就知道莊稼人要以農(nóng)為本,就得兩腳插在地墑溝里,憑力氣靠技術種地吃飯。"最后,胳膊擰不過大腿,"他還是被強迫入了生產(chǎn)隊".改革開放以后,他堅決要求承包他原來的兩畝半地?墒牵吘鼓昙o大了,干不動了,成了貧困戶,他自己也累死在了那塊地上。不過,甚至那些批斗過他的人,也不得不說,"還是犟爺法子對,咱幾十年大呼攏這不又回來了嗎?"半年后,這里蓋起了廠房,犟爺?shù)膲炘趶S房后邊。"后來,人們常把犟爺當做茶余飯后的談資,聽后引起大家的發(fā)笑,每每卻使我涌上陣陣痛楚,陷入久久沉思……"散文到此結束。
這個在他的散文里并不起眼的一篇,我們也可以看出,它涵蓋了多種美的因素:有情,有趣,有理,有智,有美。"情",表現(xiàn)在作者以第一人稱,字里行間洋溢的是對犟爺?shù)耐楹唾潛P之情,特別結尾處,他的痛處,他的沉思,是此情的強烈表達,且有言未盡。"趣",這樣的沉重題材,作者寫來卻是妙趣橫生,可謂"重話輕說",趣從中生,上面的一些引文就可以看出,不必細說。"理",也是明顯的,"犟爺?shù)姆ㄗ訉?,這是對我們走過的道路的一個總結,亦可以說是"重大話題"了。"智",犟爺"犟",也不是指著脖子的犟,而是用了一些方式的,不然他也不會土地私有到最后,如他的"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fā)",如他離家"出走",在他的二畝半地里搭起筒子屋過起"與世無爭"的生活,等,這是農(nóng)民在特殊時期的特殊智慧的表現(xiàn),當然也是作者的智慧,敘述的智慧所致。"美",一般指兩個方面,一是結構的美,二是語言的美。慶禮散文結構都很精巧,屬于短小精悍的,《犟爺》也是,如前所述,一看便知。語言上,這篇一如作者語言風格,樸實,詼諧,有點"冷幽默",鄉(xiāng)村語言多。鄉(xiāng)村語言表現(xiàn)出來的,往往不僅是美的,還是有很強的表現(xiàn)力的,書面語言有時候要說一大堆,而鄉(xiāng)村語言三言兩語就能表達清楚,且風趣,寓意豐富,能指更多。
七
這兩年,慶禮佳作不斷,在《雨花》,在《人民日報》副刊,還有一些有影響的報刊,時有推出,受到圈子里外的好評。在正規(guī)文學被一般讀者特別是"圈子"以外的人趕出視野之際,慶禮的散文能如此走紅,可見他的文品的文野皆好,老少皆宜,官民皆道。他是"下里巴人",又是"陽春白雪",——這,應該就是慶禮散文的藝術特色了。
【陳慶禮簡介】如下:
陳慶禮,江蘇沛縣人,1959年出生。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江蘇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雜文學會會員,徐州市雜文學會副秘書長,徐州市科普作家協(xié)會理事。先后在《新華日報》、《揚子晚報》、《人民日報》、《揚子江詩刊》、《詩刊》、《詞刊》、《雨花》、《神州》、《人民論壇》等發(fā)表散文、小說、詩歌、報告文學等百萬字。出版《說長道短》、《青春無悔》、《文心同行》、《鄉(xiāng)愁似酒》等文學作品集。
【陳慶禮散文的原創(chuàng)性及其藝術特色】相關文章:
陳殘云嶺南散文的藝術特色08-25
課堂提問的藝術性和實效性08-18
高校書法教學的藝術性研究08-21
秘書工作中的藝術性04-07
淺談我校的校本課程——海洋特色藝術剪紙08-18
論我國出口退稅率調整的必要性及其影響08-18
淺談我國出口退稅率調整的必要性及其影響08-18
陳果語錄08-18
陳天橋語錄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