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基于交往行為理論的FDI安全性分析
關鍵詞:FDI,交往行為理論,交往要件,交往媒介,交往動機
一、交往理論的主要思想
關于交往理論,目前主要有五種相關學說:社會互動說、交往實踐說、語言中介說、主體際關系說和雙重關系說。這五種學說分別從運動方式、本質屬性、實現(xiàn)媒介、社會屬性和物質精神雙重屬性等五個不同方面闡述了對交往這一范疇的不同理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兩種學說是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交往觀和哈貝馬斯的“交往合理性理論”。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一書中,馬克思指出交往是生產(chǎn)的前提,是人類的存在方式。因為生產(chǎn)除了受人口增長的硬約束外,“生產(chǎn)本身又是以個人彼此之間的交往為前提的”。這就是說,孤立的個人無法進行生產(chǎn),一定方式的生產(chǎn)或勞動必然會要求相適應的生產(chǎn)者數(shù)量和質量與之匹配,從而形成不同生產(chǎn)者之間的不同的交往關系和方式。與此同時,馬克思還指出交往決不僅僅是指物質生產(chǎn)交往一種,而是包括人們之間的所有交往活動和交往關系,也即個人或團體的所有社會交往活動和交往關系。其中,物質關系與精神關系是人們社會交往關系中最主要的兩種關系。此外,馬克思認為交往需要媒介,這種媒介可以有物質的外殼——語言和契約等,但本質上是一種實踐的、自我存在的和現(xiàn)實的意識。相比之下,哈貝馬斯的交往理論受行為主義的影響較深。他把交往稱為“交往行為”,并認為交往行為是所有四種社會行為(目的性行為、規(guī)范控制性行為、戲劇性行為和交往性行為)中最為合理的一種。哈貝馬斯認為,資本主義的合理性和合法化危機的關鍵都不在于工具——技術層面,而是指向交往關系層面。哈貝馬斯很重視對交往媒介的研究,并提出交往的媒介應該是一種具備“真實性、正當性和真誠性”的通用語言。哈貝馬斯“交往合理性理論”的最主要貢獻在于其所提出的交往環(huán)境“殖民化”:由于引入了不良屬性的媒介——以技術、金錢和權力為基礎的不平等契約等,導致原本自主獨立的交往關系子系統(tǒng)被外界強迫同化。對此,他還呼吁要建立一套明晰的共同規(guī)范標準、開展對話活動、選擇合適的媒介語言和大力提倡相互理解。
根據(jù)馬克思和哈貝馬斯的交往觀,社會是人類交往活動的產(chǎn)物,生產(chǎn)關系也是交往關系的一種,人類社會就是在新舊交往形式的不斷更新和嬗變中向前發(fā)展的。因此,運用交往理論可以解釋幾乎所有的人類生產(chǎn)或勞動行為,尤其是以盈利為直接或間接目的的物質生產(chǎn)和交換行為。
二、交往理論分析框架
結合以上交往理論的基本思想,筆者提出一個適于分析人類社會經(jīng)濟行為的交往理論分析框架。該框架由交往的定義、要件、功能和結果四部分構成,見下圖:
1.交往的定義。廣義的人類社會交往活動是指聯(lián)系社會不同主體之間的一種有意識的行為,狹義的交往活動是指不同個人之間、個人與群體或群體之間的物資資源、信息資源、技術資源等各類要素的有明確目的的交換行為。本文的交往是指狹義的交往。
2.構成交往行為的要件。(1)交往的主客體。交往是一種對象性活動,有其特定的主體和客體。交往的主、客體都是人。主體與客體的區(qū)分是相對的,只存在于交往活動的具體過程中,因為交往雙方都是積極施加行動的主體,同時又都是對方行動的客體。(2)交往的媒介,即交往活動的中介手段,包括語言符號、實物資料、交往工具及其操作的方式。其中,語言符號是交往媒介的基礎,實物資料是指運行于交往主客體之間并構成交往內容的物質產(chǎn)品,交往工具包括語言、貨幣、交易規(guī)則等。(3)交往的動機,即在交往活動開展之前形成于人腦的對交往結果的主觀預測,是交往主體實施交往活動的基本出發(fā)點和內在動力。交往動機在整個交往過程中起著支配作用,直接影響交往的結果。交往動機一般來自交往主體對社會關系的認識和自身需求,不同的外部環(huán)境和內在需求會產(chǎn)生不同的交往動機。(4)先前交往的結果。基于先前交往結果的經(jīng)驗和教訓,會影響交往主客體之間的認識,修正其對以往交往動機和交往媒介的選擇,從而影響整個交往過程。
3.交往的功能。(1)實現(xiàn)個人的社會化。通過與不同個體或團體的交往,個人接受社會一致認同的一些基本道德和行為準則,適應社會成員普遍采用的行為模式,從而成為一個攜帶特定社會屬性的社會分子或網(wǎng)點。與此同時,交往還是個人形成外部認識和自我認識的重要中介,通過信息交流個人獲得更多的知識和技能,也促使其形成自我評價的標準。(2)保證組織的合理性。交往在組織運行中起到溝通信息、協(xié)調關系、優(yōu)化管理和利弊互補等作用,是組織得以存在的基石之一。各種組織形式的產(chǎn)生和演化都是人類社會交往活動的產(chǎn)物,正是由于日益增多的人口導致范圍越來越廣泛、種類越來越復雜和形式越來越多變的交往關系,“這種社會生產(chǎn)組織日益成為必要,也日益成為可能”。(3)提高資源互換的效率。旨在建立中長期關系的交往活動,有利于增進交往雙方的相互信任,從而降低交往雙方的交易成本和不確定性,便于建立中長期契約關系,增強資源互換的連貫性和利弊互補性。
'p>
4.交往的結果。即交往活動的成果,包括某一特定類型的交往關系的建立和維系,以及交往主客體對交往成果的評價。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交往結果也具備外在的客觀形式,但其效用評價具有很強的主觀性,也就是說對同一客觀交往結果,持有不同交往動機和評價標準的交往主體會做出不同的評估。'p>
三、交往理論在FDI安全性分析中的應用wDXH'TdY G}SRTB4e.w&NK+`9^Qq:金 融 學論文VBz:;Z?$I,Y)*k3?,,t=}'O
筆者運用以上所提出的交往理論分析框架,對FDI的安全性進行分析。
第一,基于交往理論分析框架的FDI范疇界定。FDI是一種基于中長期交往關系的跨國投資行為,其具體含義是:投資方母國的交往主體——跨國公司,對東道國的交往客體——東道國公司,輸入資金、技術、經(jīng)營理念和管理模式等,以及東道國的交往主體對投資方母國的交往客體輸入資源、利潤和市場份額等。
第二,基于交往理論分析框架的FDI安全性分析。按照對FDI范疇的界定,運用交往關系中的交往要件對其進行分類討論,并著重使用交往媒介和交往動機分析每種類型FDI的安全性。論文基于交往行為理論的FDI安全性分析來自WWW.66WEN.COM免費論文網(wǎng)
1.按戰(zhàn)略意圖分類的FDI安全性分析。根據(jù)葛亮和梁蓓的理解,按對外直接投資的戰(zhàn)略意圖劃分,F(xiàn)DI可以分為資源攝取型、商品轉讓型、市場分享或占有型和集團內部化型四大類。運用交往理論分析框架對這四類對外直接投資行為進行分析,具體見表1:
 表1:基于交往理論的FDI安全性分析(按戰(zhàn)略意圖分類)
【基于交往行為理論的FDI安全性分析】相關文章:
基于校園一卡通數(shù)據(jù)系統(tǒng)的學生行為分析研究08-19
交往行為公共關系論文08-18
交往行為公共關系論文08-18
基于Performance Assessment理論的英語寫作教學研究04-09
基于三種理論對學校組織管理的啟示08-25
基于NMET 試題分析的詞匯復習策略探究05-31
分析QFII與基金公司投資行為異同08-18
分析股市反饋交易行為特征08-18
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信息技術教學模式探討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