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信息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傳播
以“信息高速公路”的興建為標志的第二次信息革命,揭開了信息全球化時代的新篇章。這一時代,地球愈益緊密地被聯結成一個整體,不同國家、區(qū)域間的信息傳播、處理可以在同一時間完成。新媒體傳播的這種即時、共時的特征,不但改變著傳統媒體的傳播理念及運作方式,對同樣以大眾傳播為支柱的國際傳播的影響也不可小覷。面對以信息無疆界流動為內在需求的信息全球化浪潮,一向由國家利益驅動并由國家控制的國際傳播當如何自處并尋找到新的平衡點――既遵從歷史發(fā)展的邏輯,又確保信息主權不受他國的踐踏,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信息全球化
“全球化”是一個可以從多個角度加以探討的概念,其內涵十分豐富。美國斯坦福大學理論社會學家吉登斯(AnthonyGiddens)指出,所謂全球化,就是“某個場所發(fā)生的事物受到遙遠地方發(fā)生的事物的制約和影響,或者反過來,某個場所發(fā)生的事物對遙遠地方發(fā)生的事物具有指向意義;以此種關系將遠隔地區(qū)相互連結,并在全世界范圍內不斷加強這種關系”的過程(1)。這一定義描述了全球化的運行狀態(tài),揭示了全球化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題中應有之義和必然結果。
事實上,無論人們如何界定并評價這一概念,全球化的歷史進程早已開始,它的內在動因是具有無限擴張力的資本主義的商品經濟。
自從哥倫布開辟了大西洋的航線之后,西方殖民者就不斷突破地域界限,為其產品尋找市場。凡海水所及,幾乎無處沒有他們的足跡,無處不成為他們投資牟利的樂園。資本主義商品交換這一紐帶,把中世紀以來彼此隔絕、互不往來的世界幾大部分溝通、聯系了起來,為國與國之間的交往提供了廣闊的舞臺。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那樣:“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了世界性的了!^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tài),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2)
信息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它是與全球化的進程相伴而生并隨著傳播手段(主要是大眾傳播手段)的成熟不斷發(fā)展的。探尋早期西方殖民者的足跡,就不難看出這一點。早期的殖民者在進行海上貿易時,除了攜帶各色貨品外,還常常附攜一樣東西――報紙。這些報紙從歐洲大陸“出發(fā)”,穿越大西洋、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再經馬六甲海峽抵達菲律賓、中國和日本;這些報紙也可能由歐洲大陸傳到英倫三島,再由英倫三島傳到南美洲的墨西哥、巴西等國家。西方殖民者不但攜報紙漂洋過海,還在他們所到之處創(chuàng)辦具有宗主國色彩的報刊。發(fā)展中國家報紙出現較早的,如亞洲的印度尼西亞、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巴西,非洲的埃及、幾內亞等,其首份報紙都是由西方殖民者創(chuàng)辦的。盡管當時傳播技術的發(fā)展還處于低級階段上,國家、地區(qū)間的信息往來主要依靠遠洋航運系統,傳播速度亦為今人所不屑(一條消息或一份報紙由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傳到中國的澳門需要5-7個月時間),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是,一個以歐洲為起點,將歐、亞、非、拉丁美洲聯結起來的信息傳播網絡已初步形成,由此奏響了信息全球化的序曲。
1838年莫爾斯的電報裝置試驗成功后,歐美各國紛紛建立了國內電報通訊系統,此后又開通了連結全球的電報通訊網絡。19世紀中期新聞通訊社出現,它憑借電報和無線電通信手段傳遞信息,在時效性方面表現出報紙無法比擬的優(yōu)越性。之后便是現代化的電子傳播媒體的誕生、數字化浪潮的出現和國際互聯網的興起。
互聯網既是全球化或信息全球化的必然結果,又是將這一過程不斷推向前進的強大動因。它以地空合一的信息高速通道作為傳輸渠道,以漸趨普及的多媒體電腦作為收發(fā)工具,是一種高效率、大容量、極具開放性的傳播媒體。新聞信息一旦進入網絡,就將無視國界的存在,任何人都可以自由收看或調閱,行政控制或干預的可能性將越來越小。據悉,目前全球互聯網的用戶已達7000萬以上,并且正在以高達160%以上的年增長率遞增,平均每分鐘就有2-3部電腦進入互聯網絡。(3)
今天,信息全球化已不再是一個停留在紙面上的名詞或概念,它已經全面進入我們的生活,在各方面產生著影響,并成為一個顯而易見的發(fā)展趨勢。
縱觀全球化的歷史演進過程可知,信息全球化是以下列因素為依托的:
播屏障的消除,信息的自由流動;
信息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傳播
播媒體的跨地區(qū)、跨國界經營;
傳播手段的高度現代化;
各國政府對信息控制的減少。
這些因素一方面反映了社會發(fā)展的內在邏輯――開放性、多元性必將取代封閉性;同時由于傳播資源占有量的不均,也暗含著弱肉強食的不平等競爭的意味在里面。這并不奇怪。因為全球化原本就來自資本主義利益的驅動,它無論是作為一個概念的提出,還是作為一個過程的推進,都是以西方的存在為前提并折射出西方國家的道德標準和價值取向的。它就像一柄雙刃劍,一方面斬除封建藩籬,在世界范圍內形成全方位的溝通、聯系、交流與互動,同時也衍生出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支配傾向,對發(fā)展中國家,尤其是經濟落后的發(fā)展中國家的主權及信息安全造成威脅。但無論如何,全球化(包括信息全球化)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善亦進化,惡亦進化,樂亦進化,苦亦進化,雙方并進,如影隨形,如罔兩之逐影,非有它也”(章太炎語)。
國際傳播
論文信息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傳播來自
簡言之,國際傳播(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是指以民族、國家為主體而進行的跨文化信息交流與溝通。國際傳播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國際傳播是指國與國之間的外交往來,包括首腦互訪、雙邊會談以及其他相關事務。這種傳播活動是伴隨著國家的出現而出現的,古已有之。狹義的國際傳播是指“以大眾傳播為支柱的國與國之間的傳播”。(4)它是隨著大眾傳媒的出現,隨著信息全球化的逐步展開而興起的(本文探討的主要是后者)。
國際傳播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由外向內的傳播――將國際社會的重要事件和變化傳達給本國民眾;另一部分是由內向外的傳播――把有關本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傳達給國際社會。
與一般的傳播形態(tài)不同,國際傳播具有以下特征:
國際傳播的主導者是主權國家以及其他國際行為主體!捌渌麌H行為主體”包括國際機構,如聯合國、歐盟、世貿組織等;地區(qū)性的聯盟組織,如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東南亞國家聯盟等;跨國組織,如國際奧委會、國際紅十字會、世界環(huán)保組織等。
國際傳播是國際行為主體(主要是國家)控制之下的信息傳播,這與它的屬性有關系。國際傳播是國際政治的一部分,而國際政治突出的是政治關系,強調的是國家安全,這就決定了國際傳播在影響國際政治的同時,必然受到政治權力的制約與控制。
國際傳播是過濾式的傳播。國際傳播的主體既然是國家,其最高原則就是國家利益。鑒于此,傳播者在對外傳播時,必然要選擇那些有助于樹立國家良好形象的信息,而將那些無利或有害的信息剔除掉;在對內傳播時,必然要回避那些消極有害的信息,而將于己有利的信息介紹進來。趨利避害是國際傳播的公理,中西媒體概莫能外。
綜上所述,國際傳播與國家利益相關聯,帶有明顯的政治傾向性和意識形態(tài)色彩。可以說,它是一種由政治所規(guī)定的跨國界的信息傳播(當然,國際傳播的內容并不都是政治性的)。
國際傳播的政治性是由國際環(huán)境決定的。首先,當今世界各國在自然地理條件、歷史文化傳統、政治經濟發(fā)展水平、意識形態(tài)等方面均存在較大差異,其對國際事務的認識和評價不可能是一律的。例如,關于美國部署國家導彈防御系統一事,德法堅決反對;一向惟美國馬首是瞻的英國既沒有提出反對,也沒有表示支持;俄總統普京在接受美國全國廣播公司采訪時說他也意識到朝鮮這類國家的導彈威脅,因而建議在《反彈道導彈條約》基礎上,俄美合作建立導彈防御系統,以解除對美國、俄羅斯以及盟國以至整個歐洲的威脅。這就形成了國際輿論的繽紛色彩。
其次,冷戰(zhàn)結束后,世界政治、經濟形勢雖然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但社會主義、資本主義國家在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矛盾依然存在,它必然導致兩類國家在一系列問題上的對抗與沖突,并通過媒體表現出來。例如,對1999年北約空襲南斯拉夫一事,中美兩國政府持完全不同的立場,其對外報道也大相徑庭。中國認為,作為主權國家,南斯拉夫應當受到尊重,其主權和領土完整應當得到保護,北約的空襲是對一個主權國家的軍事干涉。中國認為北約真正的目的是擴大西方利益,用武力對該地區(qū)施加影響。美國媒體則認為,南聯盟殺害了成千上萬的阿族人,并使他們無家可歸。因此發(fā)動科索沃戰(zhàn)爭是為了避免人道主義災難。(5)兩國媒體在此問題上的立場與各自的政府完全一致,而政府與媒體的共同指向則是國家利益。
信息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傳播
三、信息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傳播
從控制的角度看,信息全球化與國際傳播是一對矛盾。國際傳播更多地是一種國家行為,帶有意識形態(tài)色彩。它以政府形象、國家利益為核心,力求強化正面信息,弱化負面信息,或者反面文章正面做。總之,它是一種國家控制之下的、有選擇的信息傳播。信息全球化則是一種非組織化的、非控制的過程,它以傳播科技的發(fā)展為推動力,要求在世界范圍內消除壁障,實現信息的自由流動和傳播的無障礙化,同時要求各國政府減少對信息的控制,弱化政治傾向性和意識形態(tài)色彩。
應當承認,信息全球化具有歷史進步意義。它帶來了信息量的增加、傳播速度的加快和傳播范圍的拓展,它使人類社會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封建走向民主,由隔離走向融通。阻礙它的發(fā)展是歷史的倒退。
但是我們也應當強調,任何國家的對內、對外傳播,都不可能不受到控制,就連美國這個倡導信息全球化最起勁的國家,也存在著信息過濾與控制!鞍讓m、國務院、五角大樓以及其他所有美國政府中與國際事務有關的部門都在利用傳媒來確保美國的和美國以外的讀者、觀眾、聽眾看到或聽到那些美國政府愿意讓他們知道的官方消息!保6)美國軍方甚至將大眾傳媒當作制造障眼法的工具而運用于作戰(zhàn)策略中。海灣戰(zhàn)爭期間,美軍在開始陸戰(zhàn)之前一直散布大批美軍正在科威特東部海上集結的消息,而最終美軍是從科威特西部由陸路進入伊拉克的,從而成功地蒙蔽了CNN的熱心觀眾薩達姆。
既然國際傳播中的信息過濾與控制是不可避免的,而全球化又要求弱化或取消這種控制,如同WTO要求其成員國消除關稅壁壘并且對非關稅措施采取透明度原則一樣,那么,在資源占有和技術支持方面處于劣勢的發(fā)展中國家在此過程中應當持何種立場、采取什么措施呢?
首先,發(fā)展中國家必須認識到,信息全球化是歷史的必然,承認也好,不承認也罷;喜歡也好,不喜歡也罷,它總會按照自己的邏輯發(fā)展下去,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閉關自守不足取,鴕鳥政策也不足取,況且在傳播科技飛速發(fā)展的今天,是守不住也躲不過的。為防止“收聽敵臺”一度曾將本國收音機頻道全部焊死(只保留一個頻道)的朝鮮,其最高領導人金正日今天不也稱“經常上網”嗎?因此,與其退避三舍、視而不見以至最終不得不而倉促應對,不如正視現實,主動迎戰(zhàn),在游泳中學會游泳,在實際運作中掌握規(guī)律。
其次,發(fā)展中國家應當看到,與西方發(fā)達國家相比,它們在經濟發(fā)展水平、社會文明程度、受教育程度等方面還有很大的距離,國民選擇性接受外來信息的能力也不容樂觀。在這種情況下,全面開放本國信息市場,讓外來信息無阻礙自由流動,將會對本國政治、經濟以及社會生活其他方面造成巨大的沖擊和不良影響。對此發(fā)展中國家應有清醒的認識。
第三,在信息全球化潮流面前,發(fā)展中國家應適時調整國際傳播政策、策略,以便使自己在與時俱進的同時不致受到強勢國家的沖擊與侵害。這不是一國面臨的問題,而是所有發(fā)展中國家共同面臨的問題。為此筆者提出如下設想:
1.除了對確有危害的信息嚴加防范外,發(fā)展中國家應適當調整控制方式:變排斥為正視,變被動為主動,變堵漏為疏導。具體來說,就是讓各種信息進來(在互聯網高度發(fā)展的情況下,即使不讓進,它也進得來),通過國內媒體尤其是主流媒體的引導和輔助性傳播,減少負面效應,使國內民眾在選擇與識別中增強判斷力,從而增強整個社會的免疫力。封鎖消息的結果必然是小道消息或是虛假信息、各種謠傳大行于天下,最終必將導致國家利益的嚴重損害。1989年羅馬尼亞奇奧塞斯庫政權被推翻就是一例。
2.出并強化具有民族特色的優(yōu)秀的傳播內容,不斷拓展陣地,形成廣泛的文化圈。盡管互聯網以一種語言為先導,但它不可能將地球上所有的語言一網打盡。而依托于不同語言之上的文化,無不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和拓展空間。漢語言文化尤其如此。漢字擁有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除了兩岸三地,還包括分布廣泛的華人華僑。以此為據,有學者提出“大中華圈”的概念。這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路。如果我們把對外傳播的內容制作精當,其影響將不僅限于華語地區(qū),還會在世界范圍內產生影響。對內傳播也是如此。研究表明,“美國的節(jié)目雖然在世界傳播內容的數量上居于壟斷地位,但其成功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巨大。如果本土節(jié)目藝術上乘、制作精良的話,會比國外節(jié)目更具吸引力”。(7)因此,當務之急是加強本國優(yōu)秀節(jié)目的制作力度,不是以空洞的愛國主義口號,而是以具有競爭力的傳播內容贏得受眾。
信息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傳播
3.發(fā)展中國家應建立地區(qū)性的信息傳播聯盟,以加強彼此合作,共同抵御強勢國家的沖擊。目前世界上雖然有一些國際傳播方面的維權組織和一些保護發(fā)展中國家利益的宣言、報告,但它們的作用還沒有充分發(fā)揮出來,遠未像全球性或區(qū)域性的經濟組織(如WTO、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歐洲經濟共同體、北美自由貿易區(qū)、亞太經合組織)那樣,在經濟一體化的過程中,在協調各國的關系與利益方面所起的作用。信息全球化既關系到國家的政治利益,又關系到國家的經濟利益(其產業(yè)化的部分將會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面對它,一個國家,尤其是一個發(fā)展中國家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這就需要建立聯合體,將各方面的力量聚合起來,形成區(qū)域性的聯盟和強勢,共同維護彼此的利益,有效地防止信息過度傾斜對發(fā)展中國家造成的危害和外來不良信息給發(fā)展中國家?guī)淼呢撁嬗绊憽?br /> 總而言之,全球化或信息全球化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它雖然起端于資本主義商品經濟,但它并不僅僅屬于西方,而是屬于全人類。在這一時代,各個國家、民族的文化和傳播內容將突破地域限制,走向世界,并在全球范圍內接受檢驗與評價。對廣大發(fā)展中國家來說,這既是機遇又是挑戰(zhàn)。以國家為主體的國際傳播如何順應信息全球化潮流,與之接軌并融入其中,如何抓住機遇迎接挑戰(zhàn),這是一個需要各個國家共同來完成的課題。
注釋:
參見郭慶光《傳播學教程》,242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221頁,人民出版社,1972。
文軍《邁向全球化時代的十大發(fā)展趨勢》,46頁,《中國軟科學》1997年第8期。
同(1)。
景志峰《美國對外政策中的大眾傳媒因素》,《國際新聞界》1998年第二期。
同上。
郭鎮(zhèn)之《全球電視傳播環(huán)境對中國與加拿大的影響》,《國際新聞界》1997年第5期。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
(發(fā)表于[國際新聞界]2000年第4期)
&
信息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傳播
【信息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傳播】相關文章:
“讀圖時代”與傳播08-11
全球化時代的文學及傳媒的功能08-05
全球化時代,中國如何安全08-13
全球化時代的政府領導危機08-07
全球化時代的公民意識08-17
全球化 華夏文明傳播的新機遇08-11
全球化 華夏文明傳播的新機遇08-11
全球化時代的「選民」和「棄民」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