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被操天天被操综合网,亚洲黄色一区二区三区性色,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11,欧美zozo另类特级,www.黄片视频在线播放,啪啪网站永久免费看,特别一级a免费大片视频网站

現(xiàn)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文史論文>文字學論文>中國符號學研究20年

中國符號學研究20年

時間:2022-11-26 16:40:06 文字學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中國符號學研究20年

  符號學是研究事物符號的本質、符號的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符號的各種意義以及符號與人類多種活動之間的關系。符號學的原理應用到各具體領域就產生了部門符號學。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國符號學研究20年,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中國符號學研究20年

  “符號學”的思想是在20世紀初由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Saussure,F.)首先提出的!胺枌W”在英語中有兩個意義相同的術語:semiology和semiotics,這兩個詞都用來指這門科學,它們的唯一區(qū)別在于,前者由索緒爾創(chuàng)造,歐洲人出于對他的尊敬,喜歡用這個術語;操英語的人喜歡使用后者,則出于他們對美國符號學家皮爾斯(Peirce,C.)的尊敬。

  從20世紀符號學的發(fā)展狀況來看,符號學研究的方向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語言學的、非語言學的和折衷的。索緒爾、葉姆斯列夫(Hjelmslev,L.)、巴特(Barthes,R.)為第一類,即帶有語言學傾向的符號學研究方向;皮爾斯、莫里斯(Morris,C.)、西比奧克(Sebeok,T.)為第二類,即通常所說的一般符號學方向;艾柯(Eco,U.)和其他一些符號學家則為第三類。他們彼此的立場區(qū)別主要是語言結構是否應成為非語言文化現(xiàn)象的模型或“藍圖”。

  符號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勃興于60年代的法國、美國、意大利以及前蘇聯(lián),之后,它很快就跨越了政治集團的分界而成為統(tǒng)一的學術運動。目前,符號學正以強勁的發(fā)展勢頭向各個學科進行滲透,對符號學的認識與運用正在形成一種科學大趨勢。

  西方的符號學研究開展得較早,目前已形成各種理論體系和研究流派。與西方相比,中國的符號學研究起步較晚,真正成規(guī)模的符號學研究是從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的。但不容忽視的是,中國符號學研究的起點較高,并且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基本上追趕上了國際研究潮流;同時,由于中國文化傳統(tǒng)具有極為豐富的符號學內涵,因此根植于這種文化背景中的中國符號學研究,從起步就顯示出與眾不同的勃勃生機?梢哉J為,中國符號學研究正在成為也必然成為世界符號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在研究西方符號學的同時,必須關注本國符號學的研究狀況,不斷促進中國符號學的進一步發(fā)展。

  一、中國符號學研究的三個階段

  縱觀中國符號學研究20余年的發(fā)展歷程,大致可以把中國的符號學研究劃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1.1980-1986年——起步階段(發(fā)表論文約45篇,年均不足7篇)。自80年代初起,中國學者開始參與國際符號學學術活動,及時地向國內傳達、介紹國際符號學研究動態(tài)。從研究內容上看,這個階段的研究重點是對國外各符號學家主要思想的引介、對符號學基本理論的總體論述和研究工作。其中研究介紹索緒爾、巴特等符號學家理論思想的文章占了總數(shù)的近40%。

  2.1987-1993年——平穩(wěn)發(fā)展階段(發(fā)表論文約87篇,年均12余篇)。從1987年開始,我國的符號學研究重心逐漸發(fā)生轉移。第一,從對符號學、語言符號學基本理論的總體的、粗線條的論述轉而開始對符號學具體理論的更細致、更深入的分析研究。例如:對符號的線性、任意性的討論,對各符號學家理論的比較研究。第二,符號學作為一門方法論及嶄新的學說開始被應用于具體的語言學研究中,如語義學和語用學的研究。第三,符號學研究開始涉及語言學以外的領域,如從符號學角度看翻譯、用符號學觀點來闡釋文學作品的語言藝術等。第四,一些學者開始挖掘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符號學思想,例如對公孫龍、荀子等名家著作中符號學思想的論述。在此階段,中國的符號學研究漸成氣候。198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首次召開了京津地區(qū)部分學者參加的符號學研討會,會后,中國邏輯學會和現(xiàn)代外國哲學研究會分別成立了符號學研究會。

  3.1994年至今——全面展開階段(至2000年發(fā)表論文約280篇,年均40余篇)。1994年后,符號學的研究明顯地上了一個臺階,符號學的探索在各個領域全面展開。這一階段的符號學研究有以下幾個特點:

  (1)除了繼續(xù)對一般符號學和語言符號學理論進行深入的探討外,還注重引進諸如敘述符號學、社會符號學、電影符號學、話語符號學和主體符義學等其他分支符號學思想。

  (2)對語言符號學的研究進入了一個更高的層次,特別是關于索緒爾語言學思想的研究:我國學者開始對索緒爾的某些觀點提出質疑(如符號的任意性問題);隨著《普通語言學教程》第三版的出版,索緒爾的某些觀點得到了澄清,掀起了一股對索緒爾語言學觀點再認識的熱潮。

  (3)符號學向各個學科的滲透進一步加強,符號學作為一門方法論已被應用于越來越多的領域和學科的具體研究中,符號學的應用范圍進一步擴大?梢哉f,符號學研究在語言學、哲學、文學、文化、藝術、傳播學、民俗學等各個領域已全面展開。

  (4)對非語言符號的地位、功能開始予以關注,如對體語符號交際功能的探討和研究。

  (5)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歷史典籍中符號學思想的挖掘和研究工作進一步深化,嘗試用符號學方法闡釋中國的歷史文化現(xiàn)象。在這個階段,學術研討蔚然成風。1994年在蘇州大學召開了首屆全國語言與符號學研討會,1996年在山東大學、1998年在西南師范大學、2000年在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02年在南京師范大學分別召開了第二、三、四、五屆全國語言與符號學研討會。這標志著中國的符號學研究已步入正軌。

  研究表明,中國的符號學研究歷史雖短,但進步較快,時至今日,在符號學的諸多領域里我們已經基本上追趕上了國際研究潮流。究其原因,一是因為中國學者對國外同行的研究成果吸收、消化得非常快;二是因為中國文化土壤中蘊有極為豐富的符號學內涵,它隨著符號學的興起不斷給中國的符號學研究注入新的營養(yǎng)。從研究領域看,中國的符號學研究已經涉及到哲學、語言學、邏輯學、文學、美學、民俗學、傳播學、國情語言學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電影等諸多領域。其中,在哲學、語言學、邏輯學和文學等領域的符號學研究已經具有相當?shù)囊?guī)模和深度。

  二、中國符號學研究的主要方向及成果

  如上所述,中國的符號學研究雖然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但成果不菲,用了20多年的時間完成了西方符號學用了40余年所走過的路。中國符號學研究的主要方向有四個,分別為符號學基本理論研究、語言符號學研究、符號學應用研究、文化藝術符號學及文學符號學研究。

  1.符號學基本理論研究

  1.1國外符號學名家理論的引介及研究

  我國研究者的目光主要集中在索緒爾、皮爾斯、莫里斯、巴特、巴赫金等著名符號學家的思想理論上。研究從最初的翻譯、介紹逐漸發(fā)展起來,對國外符號學專著的主要譯介作品有:《普通語言學教程》(〈瑞士〉索緒爾著,高名凱譯,1985)、《符號學入門》(〈日〉池上嘉彥著,張曉云譯,1985)、《結構主義與符號學》(〈英〉霍克斯著,瞿鐵鵬譯,1987)、《符號學與文學》(〈美〉司格勒斯著,譚大立等譯,1988)、《符號學概論》(〈法〉吉羅著,懷宇譯,1988)、《指號,語言和行為》(〈美〉莫里斯著,羅蘭、周易譯,198 9)、《符號學理論》(〈意〉艾柯著,盧德平譯,1990)、《符號學原理》(〈法〉巴特著,黃天源譯,1992)等。這些譯著的出版,為我國學者借鑒國外符號學思想提供了便利條件。在對上述名家理論引介的同時,中國學者還對各家理論展開了較為深刻的獨立研究及對比研究,研究的內容更多地集中在對其語言符號學理論的闡述方面。比如,“略論羅朗·巴爾特的符號學”(李廷揆,1986)、“索緒爾的語言理論”(劉潤清,1992)、“巴赫金與

  社會符號學”(胡壯麟,1994)、“對皮爾斯符號思想的語言學闡釋”(王銘玉,1998)等。

  1.2對符號的認識及界定

  (1)對符號的界定

  研究符號學,首先要對符號概念本身有一個正確認識。我國學者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和探討尚不深入。目前,較為流行的界說來自于雙重意義學派的思想,即把符號看作是“社會信息的物質載體”,并由此概括出符號的三個必備特征:①符號必須是物質的;②符號必須傳遞一種本質上不同于載體本身的信息,代表其他東西;③符號必須傳遞一種社會信息,即社會習慣所約定的、而不是個人賦予的特殊意義。這一觀點把符號的物質性和思想性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因此得到了大多數(shù)學者的認可。[21:5]

  (2)符號的分類

  由于符號的復雜性所致,對符號的分類始終沒有統(tǒng)一的認識。

  意大利符號學家艾柯按照符號的來源、產生方式以及意指功能把符號分成自然事件類、人為目的類和詩意表現(xiàn)類三種類型。美國哲學家皮爾斯則根據(jù)符號三要素(媒介、對象和解釋)的相互關系建立了“符號的三合一分類方法”,其核心類別有三種:圖像符號(icon)、標志符號(index)和象征符號(symbol)。美國符號學家西比奧克將符號分為六種:信號(signal)、癥狀(symptom)、圖像(icon)、標志(index)、象征(symbol)以及名稱(name)。

  中國的符號學研究者對符號的分類問題也極為關注。李延福教授以符號的主、客觀性質關系為依據(jù)將符號分為兩大類——客觀性質的邏輯分類及主觀性質的美學分類。[12:57]連甫認為,將生活中的語言以外的各種符號歸為如下五種主要形式似乎更為合適:廣告符號、實物符號、行為符號、音像符號和自然符號。[14:69]

  我們認為,可以對符號進行“指謂關系”分類,即以符號的能指與所指關系性質為依據(jù)進行分類。這種方法把符號概括為五大類:

 、僬髡追枴@是一種廣義上的符號,或稱準符號,其媒介與信息之間有著自然的、有機的聯(lián)系(如林中起煙表示篝火,水面波動表示有魚);

 、谙笳鞣枴@類符號以所傳達信息和自身的特征和性質作為符號(如五角星和八一象征中國人民解放軍,鴿子圖案象征和平);

  ③感應符號——這類符號以視覺物或聽覺物作為信息的載體、作為傳遞信息的假定的符號(如我國古戰(zhàn)場上的擊鼓進攻、鳴鑼收兵,城市交叉口的紅綠燈);

 、苷Z言符號——因為語言是音(形)、義結合的統(tǒng)一體,所以它構成交際和信息符號的基本形式,被稱為特殊的,也是最重要的符號系統(tǒng);

 、萏娲枴@類符號不是代表事物、現(xiàn)象或概念,而是替代第一性符號,所以也稱第二性符號(如數(shù)理化中的各種符號、謂詞邏輯中的操作關系符號、人造語言等)。[21:5-6]

  1.3對符號學研究領域及作用的認識

  (1)對符號學研究領域的認識

  對符號學研究領域的認識目前大致有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符號學的研究范圍涉及交際的全部,任何表意的東西都在符號學研究范圍之內。另一種觀點認為,符號學研究領域涉及到有意義的和約定的交際形式。第三種觀點原則上局限于研究交際慣例系統(tǒng),即只研究作為交際慣例系統(tǒng)的信號。國內的相關研究有:“論符號學的研究對象”(許艾瓊,1994)、“當代符號學研究的若干問題”(胡壯麟,1999)、“論符號學的性質、范圍和方法”(郭鴻,2002)等。

  (2)對符號學作用的認識

  對符號學作用的認識,當代符號學家有兩個極端,一類是過于武斷和自負,另一類則過于沮喪。前者把世界萬物都看作符號,認為符號學的學說是最全面的領域。后者則認為符號學作為一門學科只存在于討論話題中,并認為符號學理論本身出現(xiàn)危機,至今尚未弄清許多問題的實質,像符號是怎么組成的,它受什么規(guī)律支配等。應該說,我國學者對此問題的認識還比較客觀,大多數(shù)學者把符號學看作是一種哲學觀和方法論。相關的研究文章有“符號學的研究和作用”(張衛(wèi)江,1995)、“試論符號的功能”(涂德鈞,1996)等。

  (3)符號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①符號學與語言學的關系

  符號學與語言學的關系究竟如何,看法也不一致。總體說來有三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語言學從屬于符號學,語言學只是符號學的一部分;另一種觀點認為符號學從屬于語言學;介于二者之間的觀點則認為語言學和符號學是兩個獨立學科,各有其獨立的研究范圍。

  多數(shù)名家持第一種觀點,認為語言學是符號學的分支,符號學的法則也適用于語言學。其代表人物有早期的索緒爾和皮爾斯等人,當代的有雅各布森和韓禮德(Halliday,M.A.K.)等人,此外還有研究人類學的拉康(Lacan,J.)。

  巴特和其他一些符號學家把符號學看作語言學的分支。他認為,只要人們走進具有社會學的真正深度的一些領域時,就會遇到一些語言學之外卻仍然屬于符號學范圍的集合,而這些集合又只能用言語行為才能解釋,并且任何符號學體系都有言語行為介入。

  作為一種折中,艾柯認為,“語言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最強有力的符號工具,由于語言學的地位比其他符號系統(tǒng)更為確定,符號學在許多方面依靠語言學概念!盵7:2]我們也持類似觀點,把語言學和符號學視為兩門相對獨立的學科,但同時認為,二者彼此交叉更能發(fā)揮綜合學科的優(yōu)勢。“雖然‘符號學’的思想是由語言學家索緒爾首先提出的,然而,‘符號學’從其萌芽之日起卻始終未能真正與‘語言學’聯(lián)姻,對此,符號學家和語言學家均有一種‘失衡’與‘缺憾’感,所以建立一門語言符號學早已是大勢所趨勢。”[21:5-6]

 、诔藢Ψ枌W與語言學的關系進行討論外,我國學者在研究中還涉及到符號學與哲學、邏輯學、傳播學及語言國情學等學科的關系。比如,“符號學與國情語言學的關系”(吳國華,1994)、“傳播學與符號學散論”(陳道德,1997)、“符號學與語言學和邏輯學”(向容憲,1998)、“民俗學與符號學”(高樂田,1998)、“名學與符號學”(曾祥云,1999)等。

  (4)對符號學歷史及發(fā)展現(xiàn)狀的總結

 、賹ξ鞣椒枌W發(fā)展史的介紹。比如:“西方符號學的誕生及發(fā)展述略”(戶曉輝,1991)、“符號學的由來及其發(fā)展”(茍志效,1993)、“現(xiàn)代符號學理論源流淺探”(周禎祥,1999)、“現(xiàn)代西方符號學理論初探”(林笳,2000)、“俄羅斯符號學理論的歷史流變”(陳勇,2002)等。

 、趯ξ覈鴼v史上符號學思想的追溯。以我國古代豐富的實物資料和文獻資料為對象,努力探尋其中豐富的符號學思想。如“公孫龍‘名實論’中的符號學理論”(李先kūn@①,1993)、“荀子正名理論的符號學意義”(許艾瓊,1993)、“《易》的符號學的性質”(周文英,1994)、“論先秦哲學的符號學致思趨向”(茍志效,1995)、“《墨經》中的符號學思想”(李先kūn@①,1996)、“‘說文解字’中的符號思想初探”(高樂田,1997)等。我們認為,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將會大大推動中國乃至世界范圍內符號學的研究。

  2.語言符號學研究

  2.1索緒爾語言符號學思想的研究

  索緒爾的符號學、語言學思想對我國學者的影響是最大的,因此對索緒爾的

  研究也始終是語言學者們主要的研究對象之一。我國學者對索緒爾語言學、符號學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主題上:

  (1)索緒爾語言學思想及其根本原則。如:“瑞士著名語言學家索緒爾和他的名著《普通語言學教程》”(岑麒祥,1980)、“索緒爾的語言理論”(徐志民,1980)、“索緒爾語言學的根本原則”(皮鴻鳴,1994)等。

  (2)對索緒爾語言學理論中的二元對立思想的論述。比如:“索緒爾的‘語言’和‘言語’理論”(楊信彰,1996)、“論語言的共時性和歷時性”(徐思益,1980)、“組合和聚合”(徐盛桓,1983)等。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學者發(fā)現(xiàn)索緒爾的思想存在一定的缺憾。如一些學者發(fā)現(xiàn)索緒爾的理論對同形異義、一詞多義等語言現(xiàn)象束手無策,因此指出,符號的能指與物質實體是分離的,符號的能指與其所指意義也是可以分離的。[28:16]索緒爾思想受到的另一挑戰(zhàn)表現(xiàn)在對其符號任意性原則的爭論上,并由此導致了許多學者開始紛紛論述符號的象似性(iconicity)問題。比如:“語言的象似性探微”(杜文禮,1996)、“論語言符號的象似性”(王寅,1999)、“論語言符號的擬象性”(文旭,1999)、“象似說與任意說的哲學基礎與辯證關系”(王寅,2002)等。

  (3)對索緒爾與其他學者思想的對比研究。如:“索緒爾對喬姆斯基的影響”(劉耀武,1984)、“班威尼斯特對發(fā)展索緒爾的普通語言學所做的貢獻”(周憶寧,1985)、“布龍菲爾德和索緒爾”(許國璋,1 989)、“索緒爾語言理論與陳望道之‘功能說’”(盧鳳鵬,1996)等。

  (4)索緒爾研究的新發(fā)現(xiàn)及對索緒爾思想的再認識。隨著新版本的出現(xiàn)和人們對其著作的深入挖掘和研究,我國學者對索緒爾語言學和符號學提出了許多新的解釋。如:“關于索緒爾的兩本書”(許國璋,1983)、“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札記》(俄文本)評介”(信德麟,1993)、“索緒爾研究的新發(fā)現(xiàn)”(戚雨村,1995)、“再論索緒爾的符號學語言觀:語言符號的性質”(樂眉云,1997)、“追尋索緒爾語言學思想:讀《索緒爾第三次普通語言學教程》”(王克非,1997)、“索緒爾兩個教程的比較與詮釋”(張紹杰、王克非,1997)、“索緒爾符號觀再評價”(盧德平,2002)等。

  2.2語言符號的研究

  (1)語言符號的性質和功能的研究。樂眉云教授在《再論索緒爾的符號學語言觀》(1997)這篇文章中比較詳細地討論了索緒爾符號語言學思想中包含的語言符號的性質,并將其總結為六矛盾的統(tǒng)一:任意性與約束性,社會性與心理性,不變性與可變性,相關性與區(qū)別性,形式與物質實體,組合關系與聯(lián)想關系。論述語言符號特性的文章還有不少,如:“語言的生成性”(徐盛桓,1984)、“語言符號的可逆關系”(王銘玉,1997)、“淺析語言符號的任意性、關系性和社會性”(王文宇,1997)、“語言的社會符號性”(劉家榮,2002)等。

  (2)語碼轉換的研究。語碼轉換是近年來社會語言學、語法學、心理語言學、語用學和會話分析等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從以上五個角度的研究分別揭示了語碼轉換的不同方面。如“語碼對位探討”(龍日金、彭宣維,1993)、“語碼選擇的語用機制”(劉承宇,1999)、“語碼轉換研究述評”(何自然,2001)、“從Scotton的標記模式看語碼轉換研究的新進展”(李經偉,2002)等就是其中的代表性文章。

  (3)標記理論的研究。任何語言符號系統(tǒng)中都存在著兩極對稱現(xiàn)象,即有標記與無標記的對立,這種對立在語言分析的所有層次上都發(fā)揮著作用。標記理論研究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之一,相關文章不斷問世,比如:“語言的‘有標記’和‘無標記’”(徐盛桓,1985)、“關于標記理論”(王立非,1991)、“布拉格學派標記理論管窺”(張家驊,1992)、“類型學中的標記模式”(沈家煊,1997)、“論語言單位的標記性”(李生春,1997)、“標記理論的再評價”(張風,1999)、“標記主位及其語用功能”(王揚,2000)、“語言標記性的詮釋與發(fā)展”(王立非,2002)等。

  3.符號學應用研究

  符號學理論作為一門新的方法論和一個新的研究視角,在其他學科的研究中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和廣闊的應用前景。這一點在語言學研究中體現(xiàn)得最為鮮明。

  3.1符號學理論在語言學諸學科研究中的應用

  (1)語義學。符號學研究的不斷深入、理論的不斷完善也相應地促進了語義學的發(fā)展。符號學思想應用到具體的語義研究中的實例比比皆是,例如考察索緒爾的符號學思想對語義學理論的影響——“索緒爾的語符關系及其對語義理論的影響”(徐海銘、王文琴,1998);用組合與聚合思想來研究語義——“語義的組合和聚合”(王德春,1987);用符號關系來解釋詞匯的意義——“符號關系與詞義”(郭聿楷,1996);用符號系統(tǒng)的層級性理論研究語義及民族文化語義——“語言符號的意義”(王銘玉,2002)、“試論民族文化語義與兩級符號系統(tǒng)”(劉佐艷,1999)。

  (2)語用學。目前語用學的研究與符號學理論結合得越來越緊密,在語用學的研究中也越來越多地運用到符號學理論。如“語言符號的局限和語用學”(錢冠連,1991)、“符號學與‘顏色詞’在跨文化交際中的運用”(唐振華,1996)、“語言符號的語用功能”(徐繼寧,1999)等。

  (3)翻譯理論及實踐。將符號學應用于翻譯領域已成為國內外一些學者和翻譯理論工作者的共識。如“略論符號學的翻譯觀”(羅進德,1988)、“論翻譯中的等值:一種社會符號學的方法”(李廣榮,1993)、“符號學翻譯觀與文化翻譯學”(隋然,1994)、“從符號學角度談翻譯”(溫洪瑞,1997)、“社會符號學歷史淵源及其翻譯原則”(李明,1997)、“從符號學角度看翻譯”(張新木,1998)、“我國傳統(tǒng)翻譯標準的符號學探討”(王治江,2002)等。

  (4)具體語言現(xiàn)象研究。隨著符號學理論的不斷完善以及我國學者對符號學理論研究的深化,用符號學理論來探究具體的語言現(xiàn)象、從符號學角度重新考察具體的語言運用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之一。如“符號學理論在象征詞語分析中的應用”(王銘玉,1 989)、“話語序列的符號學含義”(陳忠華,1994)、“從符號學角度看轉喻”(華劭,1996)、“歧義句的符號學問題”(車曉燕,1998)、“委婉語的符號學分析”(辜同清,1999)、“從符號學的角度看隱喻的生成”(周紅紅,2000)等。

  3.2符號學理論在其他領域中的應用

  (1)廣告設計、創(chuàng)意

  近年來我國學者對廣告語言創(chuàng)意、設計中所使用的符號學方法、符號類型進行了初步的探討。如“論符號學方法在廣告語言創(chuàng)意設計中的運用”(茍志效,1994),“符號學與廣告語言”(王少琳,1994)、“從符號學原理談廣告的創(chuàng)意特征”(黃鸝,1997)、“廣告語言中的符號前景化”(胡漫、呂樂,2002)等。

  (2)非語言交際中的符號學問題

  非語言符號作為符號的組成部分,在交際過程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交際中的非語言符號引起了許

  多學者的關注。如:“論身勢語及其符號功能”(莊和誠,1995)、“非言語交際:非語言符號的地位與闡釋”(顧嘉祖,1999)、“體語符號的交際功能與文化差異”(陳良旋,1999)等。

  4.文化藝術符號學及文學符號學的研究方向

  4.1文化藝術符號學

  文化藝術領域的符號學研究分兩大部分。一部分主要探討國外文化符號學理論,比如“走近巴赫金的符號王國”(胡壯麟,2002)、“符號學王國的構建——巴赫金與洛特曼的符號學理論研究”(張杰,2002)、“文化符號與文化結構分析”(顧嘉祖,2002)、“勞特曼及其文化符號學理論”(趙蓉暉,2002)。另一部分試圖用符號學方法解釋中國的歷史文化現(xiàn)象。如“傳統(tǒng)文化典籍的符號學特征與典籍闡釋”(鄧生慶,1993)、“從符號學看中國傳統(tǒng)文化”(李幼蒸,1995)、“伏羲與中國文化:關于中國文化發(fā)生的符號學研究”(劉堯漢,1995)等。同時,還有一些學者把藝術形式也看作是符號體系,他們嘗試討論藝術符號的功能、藝術符號的解析等問題。如“戲曲演出的符號化特征”(丁和根,1990)、“論藝術文化的符號學功能”(李西建,1992)、“藝術接受的符號學闡釋”(董強,1995)、“再論藝術符號的轉換規(guī)律”(齊效斌,1999)等。

  4.2文學符號學

  文學領域的符號學研究也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文學符號學理論的研究和探討,另一方面則是運用符號學理論對具體的文學作品進行符號學分析和解讀。

  理論研究包括:

 、賹ξ鞣降摹拔膶W符號學”等理論的介紹和評論;

 、趯Ψ枌W與文體學關系的探討;

  ③文學語言的符號學特性、符號功能的探討等。

  如“漫談法國敘述符號學”(黃曉敏,1995)、“走向文學的符號學研究”(王寧,1995)、“能指與所指:詩歌語言的符號學特性初探”(任裕海,1997)、“試論詩歌意象符號的交際價值”(王少琳,2002)等。

  將符號學理論應用于具體文學作品的分析和解讀也是近年來文學領域的符號學研究特點之一,如“符號學闡釋:周作人散文小品的語言藝術”(張光芒,1993)、“美學、符號學視野中的童話與神話”(李季云,1999)、“從社會符號學角度解讀蘭斯頓·休斯的詩歌形式”(羅良功,1999)、“符號與《紅樓夢研究》”(夏荷,2002)等。

  以上我們從四個主要方面考察了中國符號學研究的現(xiàn)狀與成果,所列舉的代表性作品是從我們所收集的近500篇論文中選擇出來的。實際上,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中國學者的符號學專著無論從數(shù)量上,還是從質量上來看,同樣喜人,它從另一個側面表明了中國符號學研究的迅猛崛起。具有代表性意義的專著有《理論符號學導論》、《符號:語言與藝術》(俞建章等著,1985)、《藝術現(xiàn)象的符號——文化學闡釋》(何新著,1987)、《從哲學看符號》(肖峰著,19 89)、《藝術符號與解釋》(楊春時著,198 9)、《科學符號學》(王德勝著,1992)、《生活中的神秘符號》(王紅旗著,1992)、(李幼蒸著,1993)、《修辭符號學》(楊習良著,1993)、《數(shù)學符號學概論》(劉云章著,1993)、《超越本體》(丁爾蘇著,1994)、《現(xiàn)代詩歌符號美學》(周曉風著,1995)、《你身邊的符號:符號學入門》(連甫著,1997)、《廣告的符號世界》(吳文虎著,1997)、《〈史記〉文化符號論》(齊效斌著,1998)、《意義與符號》(茍志效著,1999)、《新聞文化與符號》(劉智著,1999)、《符號表達原理》(孟華著,1999)、《語言與符號學在中國的進展》(陳治安、劉家榮主編,1999)、《漢字符號學》(黃亞平、孟華,2001)、《符號學研究》(王銘玉、李經偉主編,2002)等。

  三、中國的符號學研究展望

  縱觀中國符號學研究的20年歷程,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1)我國學者對一般符號學基本理論的探討尚不夠深入,這方面的研究還有待于進一步深化和細化;

  (2)與其他部門符號學相比,有關語言學方面的符號學研究開展得最早、成果最豐富,從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來說,已經遠遠地走在了其他領域符號學研究的前面,創(chuàng)建語言符號學的時機已經成熟;

  (3)符號學思想和理論在其他學科領域的應用研究在我國開展得比較迅速,涉及的領域多,且成果非常顯著;(4)近年來出現(xiàn)了一批具有中國特色的研究,如對傳統(tǒng)文化典籍中符號學思想的挖掘和整理,研究漢字的符號特征等。這些研究能夠為世界符號學研究帶來新的啟示。

  20世紀已經過去,21世紀將會是“符號學大有作為的世紀”。我們可以預言,中國的符號學研究將會在21世紀呈現(xiàn)出以下幾大發(fā)展趨勢:

  (1)符號學向其他學科的滲透將進一步增強,也就是說符號學作為研究的方法論和視角,其作用將不斷得到加強。它不僅使其他學科的研究更加科學化,還將產生一批新的交叉學科;

  (2)符號學理論對語義學、語用學、交際理論、翻譯等學科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和推動;反過來,隨著我國上述學科的研究不斷深化和細化,這些領域的研究成果必然會對符號學理論產生根本性的影響,使符號學理論愈加完善,使符號學的研究在整體上更上一層樓;

  (3)中國的符號學研究將逐步融匯到國際性研究中。中國的符號學研究將與世界符號學研究水平靠近,并在許多領域能夠站在符號學研究的前沿;

  (4)中國文化領域的符號學研究具有廣闊的發(fā)展前景。中國的燦爛文化、博大精深的哲學思想及我國的象形文字等領域,都蘊藏著極大的研究潛力。這一領域的符號學研究最具中國特色,必將會在世界符號學研究中占有獨特的地位。

  收稿日期:2002-05-20

  【參考文獻】

  [1] 陳力丹.符號學:通往巴別塔之路——讀三本國人的符號學著作[J].新聞與傳播研究,1996,(1):70-73.

  [2] 陳治安,文旭.語言與符號學研究會第三屆研討會綜述[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999,(1):9-12.

  [3] 池上嘉彥(日).符號學入門(張曉云譯)[M].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5.

  [4] 高樂田.《說文解字》中的符號思想初探[J].湖北大學學報(哲社版),1997,(2):53-58.

  [5] 茍志效.符號學的由來及其發(fā)展[J].寶雞師范學院學報(哲社版),1993,(1):55.

  [6] 何欣.索緒爾的符號理論對跨文化交際研究的啟示[A].陳治安.語言與符號學在中國的進展[C].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172-182.

  [7] 胡壯麟.當代符號學研究的若干問題[J].福建外語,1999,(1):1-9.

  [8] 李經緯.符號類型及其在英語廣告中的運用[A].陳治安.語言與符號學在中國的進展[C].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253-261.

  [9] 李廷揆.略述羅朗·巴爾特的符號學[J].法國研究,1986,(2):89.

  [10] 李先kūn@①.公孫龍《名實論》中的符號學理論[J].哲學研究,1993,(6):62-69.

  [11] 李先kūn@①.論先秦名家的符號學[J].湖北大學學報(哲社版),1995,(5):78-85.

  [12] 李延福.符號分類概觀與人類語言特征——兼談語言個體發(fā)生對語言學習的啟示[J].山東外語教學,1994,(3-4):57.

  [13] 李幼蒸.理論符號學導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14] 連甫.你身邊的符號——符號學入門[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7.

  [15] 羅蘭·巴爾特(法).符號學原理(黃天源譯)[M].廣西民族出版社,1992.

  [16] 皮鴻鳴.索緒爾語言學的根本原則[J].武漢大學學報,1994,(4):82.

  [17] 索緒爾(瑞士).普通語言學教程(高名凱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18] 索振宇.索緒爾及其《普通語言學教程》[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4,(2):51.

  [19] 特倫斯·霍克斯(英).結構主義和符號學(瞿鐵鵬譯)[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20] 王銘玉.對皮爾斯符號思想的語言學闡釋[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998,(6):1-7.

  [21] 王銘玉.符號學與語言學[J].外語研究,1999,(2):5-6.

  [22] 王銘玉,李經偉.符號學研究[C].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2002.

  [23] 向容憲.符號學與語言學和邏輯學[J].貴陽師專學報(社科版),1998,(1):13-16.

  [24] 肖峰.從哲學看符號[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 989.

  [25] 袁影.異中求同——全國首屆“語言與符號學研討會”述評[J].外國語,1994,(6):24-26.

  [26] 樂眉云.索緒爾的符號學語言觀[J].外國語,1994,(6):15-18.

  [27] 樂眉云.再論索緒爾的符號學語言觀:語言符號的性質[J].外國語,1997,(4):5-10.

  [28] 張德祿.論符號語言的本體[A].陳治安.語言與符號學在中國的進展[C].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16.

  [29] 張德祿.語言符號及其前景化[J].外國語,1994,(6):9.

  [30] 張光明.關于中外符號學研究現(xiàn)狀的思考[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5,(5):1-5.

  [31] 張紹杰,王克非.索緒爾兩個教程的比較與詮釋[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7,(3):28-35.

  字庫未存字注釋:

 。愧僭譃榛鸺永

  擴展資料:社會符號學研究中的多模態(tài)化

  1.從普通符號學到社會符號學

  索緒爾對語言符號學的建立和對普通符號學的展望(Saussure,1974)有其不可磨滅的貢獻,但他的有些觀點,如關于語言單位和結構是語言系統(tǒng)固有的特性,不受制于外部影響;在語音和意義之間沒有必要的聯(lián)系;意義不是通過與外部現(xiàn)實的關系,而是通過該符號與其它符號之間的關系來界定,在符號學研究者中有不同反響。(Saussure,1974;Fiske,1982;Beaugrande,1991;Guske,1998),

  代表英美傳統(tǒng)的皮爾斯發(fā)展了符號范疇,如圖標,索引,和語符。他論述的媒介、對象、解釋三位一體的三角關系是奧格登和理查茲的語義三角的理論基礎。值得注意的是”解釋”這個概念的出現(xiàn),意味著他對人作為解釋者,作為主體作用的確認,但由于皮爾斯從哲學上關注邏輯和意義的關系,強調作為個體的人,忽視了作為社會成員的人,因此仍不能擺脫形式主義的研究方法。(Martin and Ringham, 2000;王銘玉,2004:122)

  這樣,雖然索緒爾曾經觀察到“語言是社會事實”,日后對此作出詳細解釋的是韓禮德的“語言是社會符號”的理論。即“要在社會語境中解釋語言,在此過程中文化本身用符號學術語來說,被解釋為一個信息系統(tǒng)。” “人們在他們日常的語言交換過程中,實現(xiàn)社會結構,肯定自己的地位和角色,建立和傳遞共享的價值系統(tǒng)和知識系統(tǒng)!边@就是說,語言既表達意義,也積極將社會結構和系統(tǒng)符號化。語言的這種雙重功能使意義的表達方式多種多樣,“從后院的閑言碎語到敘述體小說到史詩般的詩歌! (Halliday,1978)

  由此產生的社會符號學反對把符號作為第一性,反對過分強調用形式主義的方法研究符號系統(tǒng)。反之,社會符號學優(yōu)先研究的是把指稱行為作為實例,并把社會的指稱實踐作為經常的、可重復的、可識辨的類型。它認為社會有意義的行動構成各種文化(社會符號系統(tǒng)),文化就是相互連接的對社會具有意義的實踐系統(tǒng)。我們依賴這種系統(tǒng)使這些實踐和其它實踐具有意義,不僅僅是通過清晰的信息傳遞,也通過所有形式的對社會有意義的活動(說話,畫圖,衣著,烹調,建筑,打架等)。符號系統(tǒng)是對這些實踐的抽象(如從言語得到語言符號),這種變化是社會實踐的變化。(Lemke,2005)正是這種變化是意義得以產生的過程,即“符號化”(semiosis),這比單純研究符號間意義關系的系統(tǒng)更為基本,后者只是在產生意義時可資利用的資源潛勢。正如Lemke所言,社會符號學調查的是特定于某一文化某一社團的符號實踐, 可以在各種情景語境和文化上有意義活動的語境中產生各種語篇和意義。因此,社會符號學沒有必要區(qū)分理論符號學和應用符號學,它與話語分析、多媒體分析、教育研究、文化人類學,政治社會學有更緊密的關系。再者,它也回答了索緒爾符號學所難以擺脫的一個悖論:這個理論一方面把語言看作是靜態(tài)的不變的,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認“所指的變化導致概念的變化”,“思想可能被迫接受符號的物質狀態(tài)給它提供的特殊方式!边@說明語言結構底層的常規(guī)是不固定的,而是受到實際言語的影響。(Beaugrande,1991:2-27)

  2.多模態(tài)化和多媒體化

  首先,本文討論的modality的意義源自mode(方式,模式,模態(tài),型),它不同于英語語法中的modality(情態(tài)),后者與modal verb(情態(tài)動詞)中的modal(情態(tài)的)更為接近,雖然model與mode在詞源上還是有聯(lián)系的。

  其次,我們要區(qū)分mode和medium(媒介,媒體)的不同。兩者都是歷史和文化的產物。模態(tài)是可對比和對立的符號系統(tǒng),媒體是符號分布印跡的物質手段,如產生語篇采用印刷的或手寫的手段,說話時發(fā)出的聲音,身體的動作,或計算機顯示器上的光脈沖。(Scollon and Levine 2004)舉例說,我們感受客觀世界的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是不同的感知模式,但眼、耳、手、舌、鼻則是媒體。再具體說,寫文章、唱歌、跳舞是采用符號表達情感的模式。但我們用以寫字的紙和墨,歌舞演出時的道具,教室中的黑板和白板,以至擴音器、錄音機、電視機、錄象機、投射儀、計算機則是媒體。這樣,模式是用某種媒體表達信息的特殊方式。媒體是表達信息的物理工具。口語是用聲音媒介表達的一種方式,而書面語和面部表情是用光線或圖表進行表達的模式。顯然,采用某一種媒體仍可以有不同方法表達信息。如采用嘴唇活動或筆錄的形式,口語可以由光線/圖表的媒介來表達。同理,同樣的模式可以用不同媒體表達。在人--人--系統(tǒng)的互動中,一種模態(tài)可以作為輸入模式(從人到系統(tǒng)或其他人)或作為輸出模式(從系統(tǒng)到人,或到另一系統(tǒng)),或兩者皆可。

  Kress(2001)報道教室中的多模態(tài)信息傳遞有三個理論基礎:首先, 物質的媒體經過社會長時間的塑造,成為意義產生的資源,可表達不同社團所要求的意義,這就成了模態(tài)。所有模態(tài)具有表達意義的潛勢。非社團成員不能全部懂得這些意義,因為模態(tài)和意義具有社會的和文化的特殊性。其次,作為言語的語言模態(tài)和作為書面語的語言模態(tài),以及其他模態(tài)往往是交織在一起的,在信息傳遞語境下它們同時存在同時操作。這種互動本身就產生意義。使用者經常對表達和信息傳遞的模態(tài)加以改變,以適應社會的信息傳遞需要,這樣,已有的模態(tài)被改造,新模態(tài)被創(chuàng)造。Kress(2001)認為韓禮德1978年關于信息傳遞的社會符號學理論推動了多模態(tài)表達的研究。.

  多模態(tài)表達可以分解為同時表達意義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單模態(tài)。(Bernsen, N. O.,2002)Halsonova(1999)指出,我們每天在報紙、雜志、廣告、招貼畫、故事書、教科書、活頁文選、百科全書、說明書、計算機界面,甚至在我們相互交往時都離不開多模態(tài)。例如,我們談話時手舞足蹈,有聲有色,意味著使用了多模態(tài)。我們的國畫往往配有詩文和印章也是如此。現(xiàn)在,許多學科都在研究多模態(tài)化這個課題,如(社會)符號學、語篇語言學、界面設計、人機對話等。Halsonova把多模態(tài)化分析研究的不同方法分為七個視角:

  (1)研究不同模態(tài)之間的差異性是強調各模式有各自內在的優(yōu)劣,因此不同的模態(tài)宜用于表達不同的信息類型。

 。2)根據(jù)不同模態(tài)之間的相似性,重點研究不同模態(tài)的相似方面。例如,在分析語言和圖畫時,采用同樣的分析范疇。這種觀點認為圖畫和其他視覺成分與語言一樣,也具有符號的語法。

 。3)根據(jù)不同模態(tài)之間的相互作用研究各模態(tài)是否有主次?是否彼此互補?是否其中一個模態(tài)可以加強其它模態(tài)提供的信息?是減少其他模態(tài)的信息還是增加信息?

 。4)對不同范態(tài)如何可以實現(xiàn)形式化?

  (5)對不同模態(tài)及其相互作用的感知,如有的研究使用眼跟蹤(eye-trackers)和詞句協(xié)議(verbal protocols)。

 。6)對會話模態(tài)的復制,這方面的研究強調多模態(tài)產品的應用不是以感知作為終結。從一個多模態(tài)成果獲得的信息可以在另一個信遞場合重建和討論。如果在傳遞過程中信息打包維持原樣或發(fā)生變化都是值得注意的現(xiàn)象。

 。7)多模態(tài)的互動,它包括我們作為個體與他人互動時或采用多模態(tài)系統(tǒng)時,使用言語、手勢、體語、面部表情,接近或凝視的情景。

  這時,我們不妨提問:何處何時對這些方法加以整合?這些方式是互補的還是重復的?這些方法是同時出現(xiàn)的,還是有次序的?以上1-4項趨向于研究現(xiàn)有產品的多模態(tài)化,5-7項關注的是這些產品的應用價值?偟膩碚f,在今后研究中,多模態(tài)的感知,多模態(tài)化的復制,和多模態(tài)化的互動將受到特別重視。

  多媒體符號學的基本原則是所有意義的產生滲透于諸如語言,姿態(tài),描寫,動作等可區(qū)別的理想的符號資源系統(tǒng)之間,因為意義產生既是符號實踐,也是物質過程。每一個物質行為可以就一個以上的符號關系系統(tǒng)構建,如一個書面詞即是語言學符號,也是可視的書寫符號;一個口語的詞的構建也得倚賴非語言的音質;一個圖象要按可視的,有時也要按語言學的性質加以理解。因此研究不同符號系統(tǒng)的物質因素和符號學因素如何整合成語篇和林林總總的多媒體產物甚為重要。研究的方法可以先分后合,先分析清楚單個的符號系統(tǒng),然后將其整合。(Lemke, 2005)

  模態(tài)和媒體的關系歸根結底是話語和技術的關系,兩者存在著內在的聯(lián)系。哲學家尼采曾說過:“我們的寫作工具對我們的思想也起作用!保⊿collon and Levine,2004)我們今天所談的語篇分析在許多方面是技術變化的產物。新的傳播技術有雙重影響。一個影響我們如何采集語料,如筆錄和分析語篇資料,另一個更重要的影響是對互動和語篇本身的影響。例如,六十年代后盒式錄音機的出現(xiàn)使捕捉瞬息即逝的正在使用的語言成為可能。如今信遞技術的蔓延從巴掌大的數(shù)字錄象機到手機和網上的談話室。雜志已可在網上閱讀。

  Scollon和Levine(2004)認為我們要研究話語和技術的關系以及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因為任何話語具有多模態(tài)的固有特性。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人類的信息傳遞。何況新的話語形式不時產生,如互聯(lián)網和聊天室。教育話語正在從傳統(tǒng)的教師-學生-教科書的媒介模型轉變至更為復雜的形式,有賴于軟件設計師,連教師自己也成了這些新話語形式的開發(fā)者。第二,這有助于發(fā)展話語的新形式。對以互聯(lián)網為基礎或中心的話語的分析將遠遠超過由互聯(lián)網為中介的互動過程。如有人利用諸如“屏幕電影”的網絡軟件處理非常復雜的一系列社會互動過程。第三,為了研究多模式現(xiàn)象的社會活動。利用非常方便的錄象材料可以研究各種社會互動過程,在這些過程中,有時講話很少,但有眾多的不時變化的參與者結構和認同。單靠某一模態(tài)很難完成。第四,要研究教育性的社會互動過程中的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因為許多學術性研究工作人員自己也在教育單位工作。他們進行分析時可不受時間的限制。早期的電影研究只能依賴幾分鐘長的片段,錄象帶的資料可達60分種,F(xiàn)在的技術和軟件可對整個學年的種種事件進行比較,能更好地了解一個周期的節(jié)奏。第五,多模態(tài)語篇分析可應用于分析工作場所的話語,盡管任務,人員結構,和日常生活場所有很大不同。員工或同組工作或交接班的社會活動過程是在紛繁復雜的工具、物品和技術條件下進行的,從工作任務簡單到垃圾箱、清潔工、廢料清理,應有盡有。已有的研究表明,利用錄象機和資料提取的新技術發(fā)展了新的研究領域,不僅僅是像過去那樣分析僅以對話為中心的語類。

  3.計算機符號學

  采用語符學研究方法的Andersen在1990年提出計算機符號學的理論。他認為這個理論可以對人機對話的問題獲得系統(tǒng)的了解,也可發(fā)展對設計計算機系統(tǒng)的初步的指導方針。他對計算機符號學的定義為:“符號學的一個分支,研究基于計算機的符號的特殊性質以及它們在使用中如何作用!迸c計算科學的通行的方法比較,Andersen把計算機系統(tǒng)視為在某些語境下為特殊信遞功能服務。在這方面,計算機符號學可以支持計算機發(fā)展的現(xiàn)行模式,現(xiàn)在主要設計以使用者為導向的界面。一個設計得好的界面應當減低計算機系統(tǒng)的復雜性,不產生新的不透明性,用戶能利用這個系統(tǒng)但不必被迫處理與實際工作任務無關的問題。

  一般人同意把計算機看作是技術,是工具,是媒體的看法。它與電影、電視、電話、書籍、漫畫書、卡通等相同,它是傳遞信息、會話、請求、娛樂、教育、表達情感等的媒體。但Andersen等人(1993)認為計算機不是一般的工具或機器,它是非常靈活的多形態(tài)的媒體。它可以同時完成多種媒體的功能,如電子郵件系統(tǒng)、文字處理器、數(shù)據(jù)庫、高級設計工具、涂料箱、計算器、電子書、游戲機等。按照這個觀點,計算機基本上是傳送者向接受者傳遞信息的媒體。但我們關注的是為某人代表某事的那些信號。從符號學角度看,基于計算機技術的一些特征值得研究,同時,符號學也成為研究計算機的最理想的科學方法。我們知道,計算機可以描寫為根據(jù)一套操作規(guī)則處理數(shù)據(jù),從而生成新的數(shù)據(jù)。但是所產生的數(shù)據(jù)是被作為信息閱讀的,即根據(jù)社會規(guī)約被解讀為指稱某些事物,是被作為符號閱讀的。因此,計算機系統(tǒng)也是產生符號的機器,也是符號系統(tǒng),也是符號技術。正是這樣,這應當是符號學關心的中心問題;谟嬎銠C的符號的特征不同于所有其他任何已知符號。因此,有必要對計算機進行符號學研究。

  為什么要如此提出這個問題呢?符號學傳統(tǒng)上有三個研究領域:

 。1)符號本身,包括不同的符號類型和構建與傳遞意義的不同方法;

 。2)組織符號的系統(tǒng)的信碼,包括信息遞送,符號的編碼和解碼;

 。3)利用符號的文化。為此,Andersen等人提出應當

  研究基于計算機的符號,結合編程和界面設計討論因計算機而產生的符號特性。

  互動媒體的修辭學,處理美學的信碼和新的信遞媒介的組成,如互動小說和超文本。

  在文化、歷史和有組織的大語境下,分析計算機技術和計算機符號。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人文科學一般著重于把計算機看作物體,很少注意它的表達方面。但Anderson等人根據(jù)新的視角,考慮到所有三個方面,特別著重計算機的符號表達方面。

  相比之下,Kress(2004)更強調人的因素。把計算機作為符號系統(tǒng)進行符號學分析主要指研究計算機系統(tǒng)和人的使用之間的關系。在這個意義上,計算機符號學分析符號的結構和功能,它們在人和計算機之間的信息傳遞的介入。通過分析人機互動,計算機符號學可為系統(tǒng)設計有規(guī)律地發(fā)現(xiàn)信遞標準。因此計算機科學家也正在日益注意分析信息傳遞;設計既簡單又友善的界面必須考慮硬件和軟件的內部制約,也包括人機互動的制約。

  4.符號資源

  符號系統(tǒng)實際上是符號資源(semiotic resource)系統(tǒng),通過在可識別的,多半是習慣性的(有時是原創(chuàng)的)方法采用這些資源,人們從而得以進行有意義的活動。(Lemke, 1993)這里所謂習慣性的方法指可確認為符號的構造(semiotic formations),是一個社團中的成員同時采用一些符號資源形成的經常的、可重復的、可識別的、有意義的、文化的,和歷史的特殊類型。如某一時期的文學語類是符號構造。同樣,建筑風格、房子類型、宗教儀式、特定節(jié)日、飲食、衣著的特定樣式。這些構造都可以定義為可行動的有規(guī)律的范式,對社會是有意義實踐的范式。

  根據(jù)Lemke(1993)的介紹,話語構造是就語言資源而說的,社會符號構造則指包括語言在內的其他符號表達的社會意義。如講話時的姿勢,寫作時的圖形等。特定的語言學的語義或語法資源是語域,如特定的天氣預報。除文學語類、非文學語類外,也可有不使用語言的單純倚賴行動的語類(action genre)。我們自己文化的思想意識將符號資源的概念方面與真實的、自然的、普遍的、不突然變化的、絕對的事物結合起來。因此,符號資源是文化意義的潛勢,能獨立地將“社會文化”和“自然”結合起來,既可以“使其成為某種結果”(行動),也可以是“告訴人這是什么”(“表達”,“知識”)。與我們文化的意識形態(tài)不同的是,對符號資源的分析表明,“自然的”如同社會的一樣,是“常規(guī)的”,“真實的”與動作的結果一樣,是“文化的”。我們同時進行社會的和自然的活動,實際上這不是兩件事,而是一件事!白匀坏摹本哂幸粋文化所有的特性,對觀察者來說是可變的、相對的;就符號學來說,歷史的,自然的東西是衍生自文化的事物。

  Kress(2001)對此所持的立場是所有的模態(tài)(視覺的,姿態(tài)的,動作的),像語言一樣,在社會使用過程中形成社會資源的模態(tài)。這里可以將韓禮德的語言是社會符號的理論擴展至其他模態(tài)中,也就是說,所有模態(tài)發(fā)展成產生意義的互相連接的可供選擇的網絡。當符號制造者在這些意義網絡中進行選擇,可視作符號制造者為了表達他/她在已知語境下想表達的意義所作決策的軌跡。這個軌跡就是符號制造者的興趣所在。(Halliday, 1985; Kress, 1997)。

  Thibault(2004)對符號資源的研究比較具體。他從身體動力學的研究區(qū)分動態(tài)的和靜態(tài)的:

 。1)動態(tài)的研究指面對面的互動和使用錄象機;

  (2)靜態(tài)的表達媒體,如文字+圖片。傳統(tǒng)上對筆錄和口語的模態(tài)強調語言方面,而把其他資源,如姿勢、語音音律、注視、動作等看作是“副語言的”,不把這些看作是能與語言同時作用的完整的符號資源。

  Baldry(2000)提出對每種符號資源所作的選擇同時實現(xiàn)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三大元功能,并整合其意義。在動態(tài)語篇如錄象中,過去的問題是如何追蹤各階段的過渡,這要在時間過程中從不同符號資源中作突出哪一模態(tài)的選擇,F(xiàn)在由于技術的發(fā)展這個問題可以處理了,我們可以作復雜的多模態(tài)化分析。他所研究的多模態(tài)化語類中的互動性符號資源有經濟類語篇、動態(tài)和靜態(tài)科學語篇、兒童故事、教育語料庫、互聯(lián)網、CNN新聞廣播、廣告、卡通等。這種技術的使用在各種教育語境中也有應用,如超文本講授詩歌或科技語篇、遠程教育中動態(tài)編寫系統(tǒng)的發(fā)展、供非本族語者學習英語的軟件、語篇分析和翻譯的軟件、語言教師在線提取信息、語言分析和語言教學中語料庫的使用等。

  5.多模態(tài)符號的設計

  制造語篇和識讀語篇的過程都是設計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對從書寫和書本統(tǒng)治時代沿襲下來的社會和符號的安排。書本和他的頁面曾經是寫作的場所,寫作的邏輯曾經塑造頁面的順序和書本。現(xiàn)在這一局面被新的圖象和屏幕超過了。當今占統(tǒng)治地位的媒體是屏幕,不管是游戲機、移動電話,個人電腦,或者電視和錄象。因此現(xiàn)在屏幕的邏輯正在塑造新的順序和對屏幕的安排。雖然文字寫作可以出現(xiàn)在屏幕上,但它從屬于圖象的邏輯,如同過去圖象可出現(xiàn)于書本上,但從屬與文字寫作的邏輯。因此圖象的邏輯將越來越塑造寫作的出現(xiàn)和用途,這一過程已在公眾信息傳遞的事例中出現(xiàn)。過去,作者的形象和寫作的方式占統(tǒng)治地位;在新的安排中,設計者和圖象的模式占統(tǒng)治地位。(Kress, 2004)

  Kress(2004)重視設計者的作用。 所有符號資源都具有社會意義,屬于特定文化。它們表示意義的潛力被設計者經過思考的動作而被選擇。多模態(tài)符號(詞語、文字、信件、色彩、字體)的復雜信息反映了設計者的興趣。設計者根據(jù)符號特殊的修辭目的,用盡各種招式來勸誘那些有機遇接觸該信息的人們。頁面/網址的設計者不再是權威性語篇的“作者”,但他是材料的提供者,按照想象中讀者的所謂特點進行安排。設計者的力量是將材料集中,加工為訪問者可提取的“信息”。安排方式要考慮訪問者的興趣。對訪問者來說,“信息是個體選擇的材料,經他們轉換,成為可以解決有生世界問題的知識”。設計是在一定語境下進行的。在多模態(tài)信息傳遞中,關鍵是選擇和相應的設計。如果表達和塑造信息時有多種方法,有待回答的問題是:就要傳遞的內容或意義來說,哪一種模態(tài)最好?哪一種模態(tài)在塑造所傳播信息時最能符合設計者的興趣?設計者的聽眾或他自己最喜愛哪一種媒體?在選擇某個媒體或模態(tài)而不是其它時,設計者對自己的定位?所有這些都需要作出決擇,依靠設計者傳遞信息時對環(huán)境的估計,如廣告、香水、飲料等。

  根據(jù)新倫敦小組(New London Group)的觀點,任何制造意義的過程基本上都是設計行為。一般有三個部分:第一,信遞行為,我們根據(jù)“可資利用的設計”,擇取某些符號資源和常規(guī),如話語形式、語類和方言。第二,設計過程,這包括將符號資源轉變成自己的聲音,將老材料作新用途等。根據(jù)這一點,讀和聽,寫和說是進行設計的實例,因為每個人都可利用可資利用的設計來產生意義,根據(jù)各自的興趣和個人經驗,將所讀到和和聽到的材料轉化成意義。第三,進行“重新設計”:由設計過程產生的資源或重新產生的意義,又可成為一種新的可資利用的設計,具有制造意義潛力的新的資源。這樣,設計的觀點不僅應用于原創(chuàng)性活動,更應當看作是日常經驗的核心部分,因而這是教育過程中應當強調的重要成分。(Williamson, 2005)

  6.連貫

  在設計互動中的多模態(tài)符號表達時,要考慮每一個模態(tài)如何被用來與其他模態(tài)一起產生意義。這個過程包括對每個模態(tài)的意義功能作進一步的觀察和比較,方式是與共現(xiàn)的模態(tài)一起審視。Kress(2001)結合課堂的環(huán)境談到三種做法: (1)不同符號工具在教室內的作用:教師采用了什么樣的課件,老師和學生與這些課件的互動。(2)模態(tài)彼此之間的關系:通過共現(xiàn)的模態(tài),并在上課過程中對模態(tài)的觀察,認定模式的重復,再解釋,和轉換。通過對出現(xiàn)情況的比較,認定人們的習慣性行。這些行為在特定時間、特定語境下發(fā)生,并有確定的功能。(3)模態(tài)之間的表達和信遞的矛盾,如說的和做的矛盾。為什么在上課時的某一點上會引入動作?為什么它會促使教師和學生這么做?

  應該說,最初教師的言語是突出的模態(tài),它載有信息的中心意義。教師通過言語的方式或視覺的方式確定討論的問題,決定是否要進行解釋的必要。與言語同時出現(xiàn)的意象和動作體現(xiàn)了正在講授的內容(如血液的連續(xù)循環(huán)活動和心臟的收縮)。教師的言語,結合他的動作和意象的使用,建立了循環(huán)的綱領式解釋。

  教師的身體,在白板上的圖象,和模型之間的過度起到中介的作用。他的身體與圖象重疊,他的模型與他的身體重疊。這樣,言語,姿勢和模態(tài)得到充分整合。教師的言語提供解釋,他的姿勢指明參與者,表示動作,突出言語的內容。模型提供對身體的分析性表達,作為討論的具體部位,以及身體的部分和整體的關系。最后,教科書中的圖象提供更為詳細的表達,對所有講解過的內容做視覺的歸納。

  不同的符號模態(tài)一起活動,通過一系列的語篇特征形成連貫的語篇。教師利用各種模態(tài)做相似性和對比性的比較:圖象的或實際的,內部的或外部的,觀點與實物。通過言語的、視覺的,和姿勢的描述的重復,在各模態(tài)之間實現(xiàn)了連貫。

  連貫是由話語的參與者給予的。它具有統(tǒng)一的和有意義的性質。因此,話語分析是給語言片段以統(tǒng)一和意義的特性的問題尋早答案。話語分析就是探索連貫。我們既依靠語言形式(詞匯和句法),和語篇的表面銜接,但最終是參與者給語篇以意義和統(tǒng)一。

  7 .多模態(tài)識讀

  多模態(tài)識讀(Multiliteracy)指具有能閱讀所能接觸到的各種媒體和模態(tài)的信息,并能循此產生相應的材料,如閱讀互聯(lián)網或互動的多媒體。傳統(tǒng)的以讀寫為主的識讀能力在多媒體時代已不夠用。其次,教育中的多模態(tài)化來自教室中不斷增加使用的多種媒體,如圖象操作軟件、電子音樂、科學模擬、存在于計算機上的虛擬劇場等。多模態(tài)化和多元符號學試圖給這些信遞形式理論化,鑒別各種圖象、詞語和動作的模態(tài)如何互相倚賴,以產生整體意義。(Williamson, 2005)重要的是有時一種模態(tài)需要倚賴其他模態(tài)來完成信遞行為,如沒有口述的詞語說明,圖表會一無意義;沒有模型課件,教師用手做的節(jié)奏性動作也就沒有意義,因而每一種模態(tài),作為符號資源,對所做的表達都有貢獻。學生的任務是將教師的的各模式和符號資源轉變?yōu)槔斫狻?/p>

  Spiliotopoulos(2005)對多模態(tài)識讀有更寬廣的視野,它指人們能從多種信息傳遞和信息網絡理解各種模態(tài)的語篇,能發(fā)展批評性思維的技能,能與他人合作并幫助他們發(fā)展跨文化意識。已做的定性研究表明,在線互動可協(xié)助學生改進他們的寫作和批判性思維技能,提高他們的跨文化意識。(Spiliotopoulos,2005;Algren,2005)

  從現(xiàn)有材料看,多模態(tài)識讀能力是多層次的。它包括:

 。1)參與者能夠在信息環(huán)境中適當?shù)毓ぷ。解決網絡環(huán)境下出項的常見問題。

 。2)通過使用信息技術,參與者能夠檢索所尋找的材料,完成與信息技術有關的各項任務,利用技術工具進行閱讀和寫作各種信息的共生形式(如打印物、圖片、照片、錄象、音響效果、音樂等),因為這些模態(tài)都是在計算機屏幕上用數(shù)字方法表達,而不是傳統(tǒng)的紙張。

 。3)批判性地和戰(zhàn)略地管理和匯總來自各種數(shù)字網絡材料庫的知識。

  (4)參與者有責任性,受人尊敬,思想開放,能在電子世界中發(fā)揮作用。因而能很快并智慧地適應新環(huán)境下產生的各種社會問題。

  (5)在為特定問題而成立的靈活的在線隊伍中,能利用他們的專業(yè)技術互相協(xié)作。

 。6)對一個話題能表達綜合的知識,采用技術工具,信息性的和勸誘的方法。

  (7)參與者能夠對所處社會中信息技術環(huán)境(硬件,軟件,教育等)如何起重要作用發(fā)表自己的意見。

 。8)多模態(tài)識讀能力包括“非語篇寫作”,如新的學習方法,學習者能掌握生產技術。不同的技術形式可成為學習過程的工具。

  (9)參與者不僅能識讀語篇信息,也有能力解釋符號和圖象,利用多媒體和其他技術工具,如互聯(lián)網,所有這些使我們能構建意義,學習和與他人互動。(M. Andersen,2005;Johnson, 2005;Joy, 2005;Miranda, 2005)

  值得注意的是multiliteracies這個詞,也指多元識讀(能力),在全球化的今天,用來描寫語言和文化的多樣性和對變異的尊重。雖然多元文化概念擴展了對知識的看法,它也加大了能接觸不同“識讀方法”和不能識讀者的鴻溝。這樣,識讀能力有兩層意思,文化識讀能力和技術識讀能力,后者就是多模態(tài)識讀能力。

  8.多模態(tài)化研究的重點

  據(jù)Simpson報道,在2003年一次以多模態(tài)化為主題的國際應用語言學研究會上提出如下選題方向:

  --多模態(tài)化和新的媒體;

  -在學術和教育情境下的多模態(tài)化的應用;

  --多模態(tài)化與識讀實踐。

  --多模態(tài)化語料庫的建立。

  --多模態(tài)化和類型學。

  --多模態(tài)化話語分析及其理論問題。

  就多模態(tài)化話語分析而言,可進一步包括互聯(lián)網在話語分析中的作用,社會研究中的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教育語境下的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和工作場所的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Le Vine and Scollon eds., 2004)

【中國符號學研究20年】相關文章:

不同學力水平的學生對高中數(shù)學符號學習的個案研究08-17

中國能動司法研究08-18

中國股市的運行模型研究08-05

審計專業(yè)判斷研究:有關研究的回顧及在中國研究的機遇所在08-07

研究中國股市的概念模型08-18

中國地方保護程度研究08-07

中國目錄學思想研究08-05

股份回購研究及其在中國的應用08-05

中國農村醫(yī)療救助的研究08-05

平面圖形設計中的符號學原理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