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被操天天被操综合网,亚洲黄色一区二区三区性色,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11,欧美zozo另类特级,www.黄片视频在线播放,啪啪网站永久免费看,特别一级a免费大片视频网站

現(xiàn)在位置:范文先生網(wǎng)>文史論文>語法論文>漢語否定詞考源

漢語否定詞考源

時間:2023-02-21 19:53:14 語法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漢語否定詞考源

  一
  漢語方言語法研究中,虛詞本字最難以考定,權(quán)宜的做法是用同音字替代或造方言字來解決。這種方法用于共時描寫是可以對付的,但是如果碰上研究虛詞的語法化過程,各地方言的互相比較,就會遇上麻煩。第一人稱北京寫作“我”,梅縣寫作“@①”(北大中文系 1995),余干寫作“阿”(李如龍、張雙慶 1992)。就是在同一個吳語太湖片中,近指代詞在上海說“搿”(許寶華、陶寰 1997),崇明說“個”(張惠英 1993),寧波說“該”(湯珍珠、陳忠敏、吳新賢 1997)。如果真的把這些方言的不同說法,都看成是不同來源的語素,方言史與語法化有許多文章就不好做了。
  為什么虛詞的本字考釋會碰到困難呢?這得從本字考釋的基本方法談起。梅祖麟先生(1995)給目前方言學(xué)界考本字的基本方法取了一個很形象的名稱叫覓字法,即根據(jù)方言的讀音,在《廣韻》、《集韻》一類韻書中找到一個語音與語義上最能對得上的字,即定為本字。例如,所以認為它來自覃韻還勉強可以說得過去,至于聲調(diào)對不上就不去考慮它了,反正聲調(diào)對不上的本字有的是。覓字法顯然以一個假定作為前提:中古的一個音類到現(xiàn)代方言只有一種演變結(jié)果,這樣我們就可以根據(jù)方言的現(xiàn)代讀音到對應(yīng)的中古音類中去覓字。在許多情況下,用覓字法確實能夠找到正確的本字,但是有時候會碰到一個古代音類有多種現(xiàn)代讀音,這就不能簡單地用覓字法了。例如,端組歌韻在北京話中變作[uo],但是這個音類中的“他”卻讀作[tha],如果它是一個有音無字的詞,按照覓字法我們就要到與[a]對應(yīng)的古代麻韻中去考本字,自然得不到正確的結(jié)果。造成同一類古代音類在現(xiàn)代方言中有多種讀音的現(xiàn)象,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漢語方言中有多個歷史層次的疊加,一是方言中的一些詞受特殊音變規(guī)則的支配。由于中原地區(qū)長期以來是中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其方言具有很高的權(quán)威性,周邊方言不斷地接受其影響,形成多個歷史層次的疊加,很像地層的結(jié)構(gòu)。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層次就是文讀層,形成于中古的后期。許多漢語方言的音類與中古音之間所以有比較嚴密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主要就是文讀層的存在。覓字法對方言考本字的貢獻,就是發(fā)現(xiàn)了這個規(guī)律,使方言本字的考釋有一個科學(xué)的可操作的工具。但是,因為這種方法忽視了其他歷史層次的存在,因而會造成本字考證的失誤。梅祖麟先生(1995)對此作過很中肯的批評,并提出新的考本字方法:覓音法。根據(jù)這種方法,在考本字以前必須先分好方言的歷史層次,找出每個層次與方音之間的對應(yīng)規(guī)律,再根據(jù)方言讀音確定它所屬的層次,最后在這個層次內(nèi)考釋它的本字。如魚韻在上海話有兩個層次,文讀[y],是比較晚近的層次。白讀層在舌根音后讀(石汝杰1996),這是方言同音替代。梅祖麟(1980)則考定它的本字為白讀層的魚韻字“著”。這里不只是考出了正確的本字,更重要的是它還具有兩個語言學(xué)上的意義,一是把它與古代文獻表示完成、持續(xù)的常見助詞“著”掛上了鉤,一是把它與許多方言中的完成、持續(xù)體標記聯(lián)系起來,不僅可以聯(lián)系于吳語中麗水話的[ti]或[li],而且還可跟許多非吳語方言中的體標記“著”相聯(lián)系。這樣一來,我們就有可能在更寬廣的時間與空間上研究漢語體標記“著”的形成、發(fā)展與分布。
  需要指出,某些歷史層次所以還能保存于現(xiàn)代方言,主要原因是音變的過程出現(xiàn)了詞匯擴散。如“他”字是虛詞,使用頻率很高,音變的速度就比較慢,當(dāng)其他歌韻舌齒音變作[uo]的時候,它還竭力保持中古的[tha]不變,但是這個時候北京話中已經(jīng)沒有[a]這個音位了,于是它只得跳到最接近的麻韻[a]中去,使歌韻的中古層次[a]在“他”字上保留下來。
  覓字法在虛詞本字考釋中所遇到的麻煩除了多個歷史層次疊加所造成的原因以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虛詞受特殊語音規(guī)則的支配。前一個原因梅先生的文章已經(jīng)講得很清楚了,本文則著重分析后一個原因。
  中國的語法學(xué)界對虛詞有不同的界定,如代詞有歸為虛詞的,也有歸為實詞的,實際上是兩種不同標準的分類。按句法功能分,它自然要同名詞同歸為實詞,如按信息量分,它就要歸到虛詞。呂叔湘先生(1993)提出封閉類詞與開放類詞的劃分,前者包括指代詞、方位詞、數(shù)詞、量詞、趨向動詞、助動詞、介詞、連詞、助詞。封閉類詞的個數(shù)是有限的,所以出現(xiàn)的頻率很高。從信息論的觀點看,頻率與信息量成反比,所以封閉類詞的信息量小,也就是語義虛,這就是“虛詞”一語的來歷,本文就是在這個意義上來討論虛詞的問題。因為信息負載小,語音形式就不太重要。如“我已經(jīng)吃過飯□”一句,末字可以猜得出來是“了”字,其信息量幾乎等于零,所以其讀音就非常自由,虛詞所以會有特殊的音變規(guī)律就是這個道理。
  當(dāng)實詞語法化為虛詞的時候,語音上就發(fā)生弱化。弱化在聲母、韻母、聲調(diào)三個方面有如下的表現(xiàn)。
  聲母輔音的弱化表現(xiàn)為語音強度(phological  strength)減弱,語音強度弱的輔音發(fā)音比較省力。語音強度在發(fā)音(articulation)方面按以下的序列遞減:塞音—塞擦音—擦音—鼻音—流音—半元音—零輔音(聲母輔音失落),在發(fā)聲(phonation)方面按以下的序列遞減:清音—濁音,緊音—松音。許多吳語中的復(fù)數(shù)后綴來自處所詞“@②”。“我@②”就是“我這兒”,以后引申為“我方”,最后引申為“我們”。
  聲調(diào)的弱化主要有兩種表現(xiàn):一為促化,一為零化。實詞在虛化的過程中往往會變作輕聲,輕聲的最重要特點是音長縮短,而入聲的特點也是短促,所以虛詞很容易混到入聲里去。例如,聲調(diào)促化為陽入。聲調(diào)弱化的另一種形式是通常所說的輕聲化。“輕聲”這個術(shù)語并不好,這種聲調(diào)在北京話中發(fā)音較輕,大家才都習(xí)慣于這種稱呼。實際上,它的主要特征是失去原來的調(diào)類,而不是輕重,在上海話二字連調(diào)中甚至能讀重音,如“木頭”中的“頭”失去原來的調(diào)類,卻比“木”讀得重。筆者建議把它叫作零調(diào)(zero  tone),表示原來的調(diào)類已經(jīng)失去,再說很多人作調(diào)類描寫的時候已經(jīng)把它標作0,如:而在溫州話中讀作“飛”的平的延伸調(diào)。
  虛詞的本字考證比實詞重要得多,也困難得多,它必須兼顧三個方面。第一是語音對應(yīng)關(guān)系,第二是歷史層次劃分,第三是特殊音變規(guī)則。我們雖然批評了覓字法的局限性,但是目的不是否定它,而是補充它,我們只是指出,在古代音類與現(xiàn)代音之間并不只是簡單的一對一的關(guān)系,我們必須在更復(fù)雜的語音關(guān)系中去理清脈絡(luò)。通過與某個古代音系的語音對應(yīng)關(guān)系尋找本字,還是我們的最基本方法,離開了這一點,就會亂來一氣,走上一聲之轉(zhuǎn)的老路。即使劃分好歷史層次,我們還是要在這個歷史層次內(nèi)部去覓字,即使發(fā)現(xiàn)一條特殊的語音規(guī)則在起作用,還是要順著這條規(guī)則去覓字。下面,我們打算通過漢語否定詞的考源,來說明以上的方法。
    二
  漢語的否定詞有多種,本文主要討論否定意愿與狀態(tài)的一類。而這一類的否定詞在各地方言有兩種主要的來源,一是“不”,一是“無”。本文主要討論“不”。
  我們先來討論吳語的這類否定詞,按語音分主要有兩種類型。
  (一)舒聲型 現(xiàn)代溫州話中的這種否定詞讀[fu

[35,3]],所對應(yīng)的中古音只有這么幾種可能,一是歌、模韻的曉母,一是虞、屋韻的非、敷母。溫州否定詞不可能是前者,因為在Montgomery(1893)記錄的溫州話中歌、模韻的曉母字是[hu],但是否定詞記作[fu]。同時它也不可能是屋韻,因為它的聲調(diào)是上聲,而不是入聲。所以溫州的否定詞只能是虞韻的非母或敷母字。但是,在虞韻的非組字中實在找不到一個可以作否定詞的本字。為了深入討論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來討論在許多漢語方言中出現(xiàn)的一個音韻現(xiàn)象:尤韻唇音讀入虞韻。例如,北京話的尤韻唇音讀[ou],虞韻唇音讀[u]。但是有些尤韻唇音卻讀[u]不讀[ou],這是尤韻讀入虞韻:
    表一  
尤韻唇音      ou    缶否@③牟謀眸侔
虞韻唇音      u      夫符父務(wù)附腐付斧撫武舞膚無
尤韻讀入虞韻    u      婦副富浮負fú@④阜蜉
 

  
  附圖是兩個非常接近的音,特別當(dāng)聲母是唇音的時候,讀音更加接近。當(dāng)一些人從另外一些人的口中學(xué)習(xí)字音的時候,很容易產(chǎn)生混亂,這就發(fā)生了詞匯擴散,就與虞韻合流了:
  附圖
  溫州話中同樣有從尤韻讀入虞韻的現(xiàn)象。實際上是從尤韻讀入虞韻:
    表二
  附圖
  不過,要斷定溫州尤韻唇音讀入虞韻是與北京話相同的音韻現(xiàn)象,就必須先證明溫州這兩個音原來也是與上文分析的《切韻》音系中這兩類音差不多,所以也會發(fā)生尤韻唇音字讀入虞韻的音變。下文提到的發(fā)生過尤韻唇音讀入虞韻的各種吳語方言中,也都是這種原因,它們的音變過程就不一一證明了。
  “不”與“否”在《廣韻》中都讀方久切,非母尤韻上聲。在現(xiàn)代的溫州話中,“否”讀,是尤韻的規(guī)則讀音,而否定詞“不”因為使用頻率高,變化滯后,就混到虞韻去了:
  附圖
  很多方言學(xué)家并不知道《廣韻》中的“不”就讀方久切,與“否”同音,所以把吳語中讀作唇齒音的否定詞考定為“否”,以與北方話中讀雙唇音的“不”相區(qū)別。實際上,古代“不”與“否”的界限是很清楚的:“‘不’是個限制詞,只用在形容詞和一般的動詞之前”,“‘否’是稱代性及應(yīng)對用的否定詞!瘛忠苑穸ㄔ~而兼含動詞或形容詞于其內(nèi),所以是稱代性。”(呂叔湘 1993)
  赴以名,則亦書之。不然,則否。(《左傳·僖二十三年》)
  否,吾不為是也。(《孟子·梁惠王上》)
  這兩句中的“不”與“否”都不能互換,“否”等于“不然”。吳語讀作唇齒音的否定詞顯然是方久切的“不”,而不是“否”,與古代“否”相對應(yīng)的意思在吳語中要說“不是”。誠然,古書中也出現(xiàn)個別用“不”來代替“否”的例子,但那屬于同音假借。“不”、“否”在古代同音,因為它們的功能不同,所以古人特地用字形來區(qū)別兩者。
  除了溫州以外,以下各處吳語中的否定詞也都有方久切的來源:
    表三
  附圖
  蒲門、景寧、云和的情況與溫州相同,都是尤韻讀入虞韻。龍泉和慶元的非組虞、尤韻已經(jīng)合流,自然也可歸入尤韻讀入虞韻之列。
  (二)促聲型 從吳語的太湖片一直到處衢片的一些方言,否定詞都讀作入聲,很多學(xué)者把這種否定詞寫作“勿”或“弗”。
  在古代“弗”與“不”的語法功能是有區(qū)別的,“不”后面可帶及物動詞,也可帶不及物動詞。但是“弗”后面一般是及物動詞,而且一般不帶賓語,所以丁聲樹(1935)認為“弗”是“不之”的合音形式,“公弗許”就是“公不之許”。現(xiàn)代吳語中讀作入聲的否定詞的用法顯然同“不”,而不同“弗”,后面既可帶及物動詞,也可帶不及物動詞,及物動詞后面可帶賓語。
  “勿”在語義上與“無”相對應(yīng),往往用于祈使句中表示禁止或勸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
  現(xiàn)代吳語中讀作入聲的否定詞用作對意愿或狀態(tài)的否定,用于禁止的否定詞一般是否定詞再加上“要”或與“要”意義相似的語素組成。此外,“勿”是微母字,在吳語中的聲母應(yīng)該是正可印證聲母濁化的過程。
  在《廣韻》中“不”字還有分勿切一讀,非母物韻,從語音對應(yīng)看吳語讀作入聲的否定詞似乎就是分勿切的“不”。有兩點理由可以說明分勿切一讀是后起的。第一,從“不”得聲的字在上古只出現(xiàn)于之部,從上古之部發(fā)展來的唇音字中只可能有中古的灰、皆、尤、脂,不可能有物韻的讀音,中古的物韻只能來自上古的物部。所以分勿切一讀肯定是后來才產(chǎn)生的。第二,“不”字在韻書中的出現(xiàn)情況也可印證這一點。查《切三》(斯2071)、《切韻》殘卷(伯3694)、故宮本王仁xù@⑤《刊謬補缺切韻》、裴務(wù)齊正字本《刊謬補缺切韻》、蔣斧印本《唐韻》殘卷都有非母物韻的“弗”小韻,注作分勿反,但是這個小韻中都不收“不”字。一直到《守溫韻學(xué)》殘卷中,注作分勿反的9個字“弗紱@⑥蔽@⑦不@⑧@⑨@⑩”中才開始有“不”字出現(xiàn),這說明“不”字的分勿切一讀可能在唐季五代才出現(xiàn),否則像“不”這樣的常用字在此前的韻書中不可能不收。在《切韻》時代,重讀,上聲,與《廣韻》方久切的讀音對應(yīng):
  附圖不過溫州的入聲韻尾已經(jīng)失落,所以我們還不能據(jù)此就斷定這種“不”已經(jīng)混入屋韻。但是松陽、遂昌的“不”可以很好地說明這個促聲化的過程。否定詞在處衢片的方言中多與溫州話相同,有非母尤韻上聲的讀音(見上表),但是在遂昌、松陽方言中卻讀入聲。松陽、遂昌與龍泉、云和相鄰,方言非常接近,像否定詞這樣重要的虛詞不大可能有不同的來源,所以最好的解釋是它們的否定詞都有同一的來源,入聲讀音只是促化的結(jié)果。但是它們的否定詞讀音都與屋韻相同,而與物韻不同,可見它們決不是《廣韻》分勿切的“不”。因為“不”在古代沒有屋韻的讀音,所以以上幾個方言中否定詞的屋韻讀音只能是這些方言內(nèi)部虞(尤)韻促化的結(jié)果。
  附圖
  以上諸方言點的否定詞與物韻的讀音最接近,所以許多方言學(xué)家把它寫作“弗”或“勿”。我們在上文否定了它是“弗”或“勿”的可能,那么它是不是即分勿切的“不”呢?當(dāng)然不排除這種可能,但從松陽、遂昌的例子看,更可能是獨立發(fā)生促化。不過不管它們是不是來自“不”的分勿切一讀,都說明它不是“弗”或“勿”,而是促化了的“不”。除了上文的理由以外,以下兩個弱化特征也都說明它的入聲讀音只是促聲化的結(jié)果。第一,它們所帶的韻母同物韻字并不完全一樣,否定詞的元音全部是央元音,但是上表右邊6個方言點的物韻字“拂”帶有外圍元音(peripheral  vowel),聲母濁化也同樣是弱化的特點。
  北京等方言中“不”讀作幫母沒韻,這是[i]介音失落的結(jié)果。漢語舌面介音如果處在唇音聲母與后元音之間容易失落,如“夢謀捧”等字原來都是三等字,因為唇音聲母與元音都是后舌位的,前舌位的介音[i]與它們不相容,所以就失去混入到一等去了。物韻的“不”也屬于這種情況,在有些方言中介音失落就變作沒韻的[put]了。但是這種變化估計發(fā)生在宋代,因為從五代《守溫韻學(xué)》殘卷的“辨類隔切”一段看,當(dāng)時唇音已經(jīng)有輕

重分化(周祖謨 1966)。在不、芳兩母的對比中,不母24個例字全是非母字,芳母21個字中全是敷母字?梢姟安弧痹诋(dāng)時還是一個非母字!俄嶇R》外轉(zhuǎn)第十八合沒韻幫組的四個聲母的代表字是“○@(11)勃沒”,幫母無字。但是在《切韻指掌圖》的第十圖,幫組入聲一等分別是“不@(11)勃沒”,幫母已有“不”作為代表字了,這是“不”讀入沒韻的最早文獻記錄。此外,沒韻在《切韻》時代是[-ot](潘悟云2000),到宋以后才變作[-ut],物韻“不”[piut]的[i]介音失落以后應(yīng)該是[put],這正是宋代的沒韻讀音。官話和湘語、贛語中“不”的讀音大體上分兩類,北京、濟南、西安、武漢、成都、長沙、雙峰讀[pu],從沒韻的“不”[put]失落韻尾變來。
  與此相似的是否定詞“沒”的來源。有些學(xué)者認為“沒”從動詞“沉沒”的“沒”虛化而來(蔣冀騁、吳福祥 1997)!皼]”的本義是沉入水中,由此引申到消失,再引申到“無”義,這是訓(xùn)詁學(xué)的傳統(tǒng)方法。有了以上對“不”的討論,“沒”的來歷就迎刃而解了。與“沒”相對應(yīng)的古漢語是“無”,一直到現(xiàn)代的南方方言中它還廣為使用,我們很難想像它在北方居然會莫名其妙地消失了,以后再從沉沒義的動詞變出一個語義完全相同的詞來代替它。上面對“不”的討論也許給我們一個新的啟示,古漢語的“無”在北方并沒有消失,它在虛化過程中語音發(fā)生促化變成了“沒”。“不”從尤韻讀入虞韻,“無”也是虞韻!安弧痹诒狈酱俾暬院螅M一步失去介音,讀入沒韻,與“沒”同韻,它們的語音和語義關(guān)系是完全平行的:
  附圖
  在各地方言中還有一個現(xiàn)象:有“無”的南方方言沒有“沒”,有“沒”的北方方言沒有“無”,“無”只是作為文語殘留在語言中。兩者的互補關(guān)系也透露了兩個詞之間的歷史關(guān)系。
  根據(jù)以上對否定詞的討論,我們提出兩條虛詞考本字的優(yōu)選原則作為具體操作的參考:
  1.從合不從分原則 在充分小的地理范圍,虛詞的來源一般是相同的。例如,吳語太湖片是一個不大的地理范圍,其方言內(nèi)部相當(dāng)一致,所以很難設(shè)想近指代詞等竟會有如此多的不同來源!俺浞中 笔且粋模糊的概念,有時候指整個漢語,有時候可能指一個方言小片。如果在充分小的地理范圍,某個虛詞有多種形式,向“分”的方向處理很簡單,只要給每種形式定一個方言字,認為他們各有來源即可,但是并沒有給我們的研究增添什么新的內(nèi)容。如果向“合”的方向處理,設(shè)法證明它們有共同的來源,就要花大力氣,但是語言學(xué)的意義也就大了。這并不是硬把不同來源的語素往一處拉,只是建議我們多往合的方面想而已。
  2.語義對語音優(yōu)先原則 一個字的語音很容易變化,特別是虛詞,在虛化的過程中伴隨著語音的弱化,有時會變得面目全非。但是基本語義(包括語法意義)的變化就不那么容易。例如,上文討論的語素“不”及其基本語義從古至今變化不大,但是其語音形式在各地方言中的變化就很大。
【參考文獻】
  1 北大中文系 1995 《漢語方言詞匯》,語文出版社。
  2 丁聲樹 1935 《否定詞弗,不》,載《蔡元培先生六十五歲紀念論文集》。
  3 曹志耘等 2000 《吳語處衢方言研究》,《日本中國語學(xué)研究·開篇》單刊No.12。
  4 蔣冀騁、吳福祥 1997 《近代漢語綱要》,湖南教育出版社。
  5 李如龍、張雙慶 1992 《客贛方言調(diào)查報告》,廈門大學(xué)出版社。
  6 李榮 1956 《切韻音系》,科學(xué)出版社。
  7 呂叔湘 1993 《呂叔湘文集》第一卷《中國文法要略》,商務(wù)印書館。
  8 梅祖麟 1980 《吳語情貌詞“仔”的語源》,載《國外語言學(xué)》第3期。
  9 —— 1995 《方言本字研究的兩種方法》,《吳語和閩語的比較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10 潘悟云 1995 《溫、處方言與閩語》,《吳語與閩語的比較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11 —— 2000 《漢語歷史音韻學(xué)》,上海教育出版社。
  12 錢乃榮 1992 《當(dāng)代吳語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13 石汝杰 1996 《蘇州方言的體》,《動詞的體》,香港中文大學(xué)。
  14 湯珍珠、陳忠敏、吳新賢 1997 《寧波話詞典》,江蘇教育出版社。
  15 許寶華、陶寰 1997 《上海方言詞典》,江蘇教育出版社。
  16 張惠英 1993 《崇明方言詞典》,江蘇教育出版社。
  17 周祖謨 1966 《讀守溫韻學(xué)殘卷后記》,載《問學(xué)集》,中華書局。
  18 Montgomery  1893  Introduction  to  the  Wènchow  dialect,Shanghai:Kelly  &  Walsh.
  字庫未存字注釋:
   。愧僭重榧友挠
    @②原字土加耷
   。愧墼煮鞠录屿
   。愧茉制H下加不
   。愧菰秩占泳
   。愧拊诛L(fēng)的繁體字鉤上加弗
   。愧咴宙姆斌w加孛
   。愧嘣指ゼ于
    @⑨原字白去日加田
   。愧庠种褡诸^下加弗
   。(11)原字音加孛


【漢語否定詞考源】相關(guān)文章:

參觀武陵源08-15

桃花源之旅07-31

浚源堂作文08-13

竹源深處作文08-24

春行太湖源03-03

漢語的作文10-27

桃花源考證種種08-08

桃 花 源 記208-16

追逐心中的桃花源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