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被操天天被操综合网,亚洲黄色一区二区三区性色,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11,欧美zozo另类特级,www.黄片视频在线播放,啪啪网站永久免费看,特别一级a免费大片视频网站

現(xiàn)在位置:范文先生網>文史論文>社會學論文>中國人口素質問題研究二

中國人口素質問題研究二

時間:2023-02-20 22:34:11 社會學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中國人口素質問題研究(二)

國民素質"的確是中國現(xiàn)代化和可持續(xù)發(fā)展事業(yè)命脈所系的大問題。國務院研究室教科文衛(wèi)司司長解思忠曾經對國民素質從人格、精神、道德、文化、科學、健康、職業(yè)、審美等八個方面進行了考察,歸納出了24種缺陷(解思忠1997)。但中國人口素質的作用長期沒有得到充分的發(fā)揮,這一點卻成了國人皆知的事實。1992年,朱國宏曾經嘗試用美國經濟學家丹尼森的勞動投入分解法來測度中國人口質量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程度,結論是:在中國 1952~1986年間的經濟增長中,資本投入量增長的作用最大,其次是勞動投入量,而包含人口質量作用在內的"殘差"的作用則只有12% ,在國際上是偏低的;進一步的分解表明,人口質量作用在"殘差"中大概占了40% 左右,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則約為5%~6%.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勞動力人口質量的轉化受到了社會經濟因素的制約,從而出現(xiàn)了轉化率低、存量水平也低的狀況(朱國宏1994)。但遺憾的是,后續(xù)的量化研究近年很少見到。從理性上推論, 90年代以來勞動力素質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一定是上揚的趨勢,特別是近年對"知識經濟"的倡導使得知識和人才升值的趨勢幾乎襲遍全國。但確切的結論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中國人口素質問題研究(二)

    與此同時,有幾項研究得出了一個共性的結論:這就是中國的人口素質發(fā)展水平超前于經濟發(fā)展的水平(朱國宏1991)。理論上的解釋大致是相同,就是中國的人口素質與經濟發(fā)展的關系還沒有轉向良性循環(huán),使人口素質在轉化為經濟發(fā)展動力的過程中還存在著諸多的障礙因素。正如朱國宏所指出:這些障礙因素,既有人口質量形成方面的,又有經濟發(fā)展本身的,還有人口質量轉化為經濟發(fā)展動力過程所必然產生的。所有這些障礙因素的存在,從人口質量投資角度分析,又主要與投資機制的不健全和不完善相聯(lián)系,而這正是改革的關鍵所在。1995年筆者的一項研究指出:中國面臨的不僅是國民素質不高,而且是國民素質潛能轉化率不高的問題。國民素質問題并不僅僅局限于文化素質問題,健康素質特別是心理素質問題也相當重要。目前中國要十分警惕新的貧困即"富裕的貧困"現(xiàn)象愈演愈烈。在物質上脫貧致富的同時,中國也面臨著如何在文化上和精神上盡快脫貧致富的艱巨任務。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框架內,全面、可持續(xù)的脫貧致富是物質&#0 ;文化&#0 ;精神三位一體的,或許可以說,國民素質的現(xiàn)代化是脫貧致富真正本質的目標。市場導向的經濟社會變革給國民健康素質的提高和改善帶來的挑戰(zhàn)表現(xiàn)在: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惡化以及一部分人口生活態(tài)度的非理性化和生活方式的非科學化。表現(xiàn)在改革的取向上,一是在體制改革上,要從經濟體制改革逐步向政治體制、干部體制和行政管理體制深化和推進;二是在人口政策上,要從控制人口數量為主逐步轉向重視提高國民素質的提高和改善。

    上述分析告訴我們,對"人口素質"問題的研究不僅要超越人口學的視野進入廣闊的社會科學領域,而且研究本身還具備了最直接、最富戰(zhàn)略性的政策涵義。

    進入90年代以來,隨著"可持續(xù)發(fā)展"概念和命題的流播,研究者們開始越來越多地將"人口素質"問題與 "可持續(xù)發(fā)展"問題相結合。許多學者都深刻地意識到: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論框架中,必須高度重視"人口素質" 在中國人口發(fā)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因為在中國人口的基本國策中,控制人口數量畢竟是手段,進而提高人口素質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才是我們的目的所在。然而遺憾的是,正如有的學者指出:在一些地方,由于"一手硬、一手軟" ’,即抓控制人口數量用硬指標,抓提高人口素質用軟指標或無指標,致使對控制人口數量的目的產生迷惑,最終變成為控制人口數量而控制人口數量。在中國的生育率已經降到不能再低的時候,如果不及時糾正"一手硬、一手軟"的做法,不僅不利于人口發(fā)展,而且會通過多種途徑影響全面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如通過城鄉(xiāng)差別、地區(qū)差別、貧富差距的不斷擴大等途徑((譚琳1996)。毋庸諱言,中國所謂的人口政策實際上是偏狹的生育政策,"提高人口素質"這般重大的戰(zhàn)略性問題常常是停留在口頭的呼吁上,理論上的強調和實踐中的忽視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孫兢新(1998)對中國人口科學文化素質的現(xiàn)狀和問題進行了探討,他的描述性分析再一次證實了我們已知的一個結論:從時序變化的角度看,近20年來,中國的國民素質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如青壯年文盲率在下降,文盲人口在減少,在業(yè)人口的文化素質有所提高;但從橫向比較的角度看,即在世界體系中觀照中國的國民素質,則不容樂觀,如中國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比較低,在業(yè)人口中15~24歲青年學齡人口依然占了相當的比例。

    如何使一個"人口大國"變成一個"人才強國"的確是值得每一個中國人深長思之的問題。鄧小平非常重要的一個人口思想就是充分強調提高國民素質的重要性。1985年5 月19日,他在"把教育工作認真抓起來"的講話中就留下了光耀千秋的一段話,這就是"我們國家,國力的強弱,經濟發(fā)展后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于勞動者的素質,取決于知識分子的數量和質量。一個十億人口的大國,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資源的巨大優(yōu)勢是任何國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優(yōu)勢,再加上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我們的目標就有把握達到。"

    可持續(xù)發(fā)展是以人的全面發(fā)展為中心,而所謂人的全面發(fā)展最重要的標志歸根結底是人口素質的全面提高。筆者曾經指出:從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要求出發(fā),人口素質問題是人口與發(fā)展之間諸多問題中最值得關注的,因為它居于中心的地位。因此,要協(xié)調人口與發(fā)展的關系,一個重要的考慮就是要設法提高和改善人口素質。中國綜合開發(fā)研究院"可持續(xù)發(fā)展"課題組(1995)曾經提出一些引人注目的觀點:(1 )未來世界的競爭,歸根結底是國民綜合素質的競爭。要保持經濟持續(xù)的發(fā)展,就必須全面提高國民的綜合素質。在課題組看來,國民綜合素質是由人的體力素質、智力素質、文化素質、科技素質、政治素質、道德素質等多方面的素質構成,其中體力和智力素質又是科技文化素質的前提條件,科技文化素質則是國民綜合素質的基礎素質。(2 )人口增長和自然資源缺乏是我國經濟發(fā)展中的一個基本矛盾。解決這一矛盾的關鍵在于在控制人口數量的同時,提高人口質量,用人力資本代替自然資本。這樣不僅能實現(xiàn)對"增長極限"的突破,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逼供內保護自然資源。(3 )提高國民綜合素質,是實現(xiàn)我國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的重要保障,是加速中國科教興國的戰(zhàn)略部署,? 純平絳斯?幕?∏疤崾僑?褡宓目蒲Ы逃?幕?刂實拇筇岣擼?庥鐘欣滌諤辶、智力、健繖n然?舅刂實奶岣。因此?平絳斯???刃絲平;科教?耍?匭胂韌蹲視諉瘢?岣吖?竦淖酆纖刂省?quot;國民素質"這種提法現(xiàn)在已廣被接受。筆者認為,這種提法似乎在理解和把握"人口素質"和"人的素質"這兩種提法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是一個更靈活、更貼進實際的一種說

法。但遺憾的是,在課題組上述的定義中,還是不自覺地把"人口素質"與"人的素質"劃了等號,他們似乎忽視了結構的力量、人際的互動以及由此體現(xiàn)出的功能和影響力。"用人力資本代替自然資本"這是一個重要的想法,1985 年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朱利安。林肯。西蒙早在《沒有極限的增長》中就以"最后的資源"為題討論過人力資源和人力資本的戰(zhàn)略性價值。要科教興國,首先要國興科教,這無疑也是一條重要的思路。近年來,又有不少知名人士對此大聲疾呼(孔憲鐸1998)。進一步的問題或許是,不僅要投資于民,而且要激勵我們的人民。對貧困地區(qū)教育需求的分析已經表明,家庭教育投資可能產生的效益與投資主體對教育的需求或者說看法有關,僅僅投資于民,還不一定能夠解決問題。

    實際上,即使在"計劃生育"的視野中,"提高人口素質"也完全可以通過"保障生育質量"來落實。近年來,高層領導顯然已經看到了"生育數量控制"和"生育質量保障"之間兩不平衡的隱患和弊端,開始強調計劃生育部門也要為提高"出生人口素質"而努力。1998年1 月5 日至7 日,在天津召開的加強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工作會議上,國務委員彭佩云談到:中國雖然在控制出生人口數量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是在提高出生人口素質方面還面臨著許多的問題。據有關研究推算,中國每年約有20至30萬肉眼可見的先天性畸形兒出生,加上出生數月和數年才顯現(xiàn)出來的先天殘疾兒童,總數高達80至120 萬。每年新生兒因發(fā)生窒息而導致腦癱、癲癇和智力低下者有20至30萬。于是提出了"全面落實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的新口號,具體要求:使高發(fā)致殘、致畸的出生缺陷發(fā)生率有較大幅度的下降,努力消除因圍產因素、孕期及哺乳期婦女缺碘所導致的兒童智力損害,不斷提高出生嬰兒的身體素質和智能。這無疑是符合可持續(xù)發(fā)展原則的一個大問題。這可以看作是一種進步,因為這無疑是符合可持續(xù)發(fā)展原則的一個大問題。一般認為,"出生素質"是"生命素質"的基礎,"生育質量"是"人口質量" 的基礎。先天遺傳的素質是奠基性的,后天養(yǎng)育的素質往往有其生物學的極限。或者說前者是"潛在素質",而后者則是"表達素質"。

    談到影響人口素質的因素,我們可以分出"先天遺傳"和"后天養(yǎng)育"兩個角度來分析。這就不能不涉及"優(yōu)生"和"優(yōu)生學"的話題。優(yōu)生學自19世紀末英國遺傳學家弗蘭西斯。高爾頓創(chuàng)立以來,走過了一條曲折的道路。中國自建國以來,優(yōu)生學也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甚至受到貶抑。在中國優(yōu)生學說史上,一位已故學者是不應該被忘懷的。他就是中國老一輩的社會學家潘光旦先生。他在抗戰(zhàn)時期編譯的名著《優(yōu)生原理》至今仍被專業(yè)人員看好,此書共分8 章,前4 章闡明了優(yōu)生學的基本觀點并介紹了國際上的重要研究成果,后4 章則介紹了如何提高人類素質的一些優(yōu)生學方法。在"優(yōu)生"問題上,一個共知的問題是:遺傳和環(huán)境、先天與后天、性與養(yǎng)從"優(yōu)生學" 創(chuàng)立之初起就開始糾纏在一起,難分難解。對此問題的爭論種種,潘光旦(1981)的觀點相當精辟:我們論人才,原有兩個很分得開的方面,一是方向即才智走的是哪條出路;二是造詣即才智的成功能到達什么程度;前者的決定大半由于環(huán)境,而后者的決定則大半由于遺傳;蛘哌有一個更簡明的說法,所由造就人才的"緣"大多寄寓于環(huán)境之內,而所由產生人才? ?quot;因"卻要在遺傳里尋覓。"

    有些學者的議論也是很富啟迪的,胡紀澤(1986)在重溫潘光旦先生《優(yōu)生原理》時的感悟是:一個人能否在某項事業(yè)中成功,除了他的智能、環(huán)境條件以及自身的刻苦努力外,還與他的氣質密切相關。不同的事業(yè),需要不同氣質的人。一個人的氣質主要也是由遺傳決定的。近年來,有關優(yōu)生學的成果主要集中在蘇蘋、侯東民編著的《優(yōu)生學概論》一書中。該書不僅論述了遺傳和優(yōu)生、環(huán)境與優(yōu)生的關系,而且強調指出優(yōu)生也是一個社會學問題,并嘗試從社會醫(yī)學的角度闡述了社會與優(yōu)生之間的關系。錢信忠先生(1986)也曾從普及知識的角度探討過優(yōu)生優(yōu)育即提高人口素質的問題,并主張制定優(yōu)生保護法。

    對人類的優(yōu)生起重大作用的一條途徑是生育選擇。然而,中國人口政策的偏狹性從一開始就表現(xiàn)出了這樣的特點:在人口數量的控制上做得很嚴,而提高人口素質的措施卻少之又少。正如有的學者提出:控制過死則缺乏優(yōu)生學的遠見,"一對夫婦只生一個"的提法太籠統(tǒng),缺乏科學預見性。殊不論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在幾十年后可能會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僅從優(yōu)生學上看就有了缺陷(胡紀澤1986)。對獨生子女問題的探討似乎支持了這樣的觀點。在近年來有關中國生育率下降代價問題的研究中,"獨生子女問題"是最引人注目的代價問題之一,確切說包括了原生性的獨生子女新生代素質發(fā)展失衡的問題(如非智力素質問題比較突出、次生性的獨生子女父母的養(yǎng)老問題和獨生子女自己的婚姻問題等(穆光宗1994,1995)。

    當然,少生也可能有助于優(yōu)生,筆者曾經分析過計劃生育對提高人口素質的作用效果,初步結論是:(1 )中國的計劃生育通過一系列的綜合措施在較大程度上降低了廣大育齡婦女的生育風險,或者說減少了她們"風險生育" 的概率。如通過一系列預防性措施,提供多樣化的可供選擇的避孕節(jié)育措施,幫助廣大育齡婦女避免了不必要的妊娠以及由此引起的人工流產,從而促進了她們的身心健康。(2 )在計劃生育深入人心并受到群眾普遍歡迎和擁護的地方,計劃生育對婦女健康的影響大多比較積極。如計劃生育"三結合"的成功實踐所形成的良好的社會心理氛圍對育齡婦女的身心健康有著良好作用。(3 )計劃生育對生育質量的正面影響無論是宏觀還是微觀,都是積極且顯著的。主要表現(xiàn)在:其一,"少生"這一結果本身對下一代的優(yōu)生優(yōu)育具有一定的正面作用;其二,優(yōu)生優(yōu)育措施的落實有力地促進了優(yōu)生優(yōu)育事實的形成和擴充;其三,母親一代在健康狀況和受教育狀況兩方面的俗話子改善對下一代的生育質量具有強有力的提升作用(穆光宗1996)。

    三、人口素質逆淘汰問題研究

    中國人口素質逆淘汰問題引起注意大概是在80年代中后期。胡紀澤(1986)認為,如果鼓勵少生,率先響應的必是高智能的知識分子階層。他們多半因為事業(yè)的緣故不愿多要孩子,往往只生一個就已滿足,而完全不要后代的高級知識分子更是大有人在。這樣就帶來了嚴重的反選擇、反優(yōu)生的后果:高智能階層的后代不斷減少,這樣勢必拖住整個種族進化的后腿。雖然他沒有用"逆淘汰"一詞,但"反優(yōu)生"的說法其實并無二致。有些同志注意到,城市人口少生農村人口多生這種二元化的生育格局似乎在制造人口素質結構性下降的悲劇。顯然,其時人口學界還沒有普遍關注這個問

題。1987年11月在杭州召開的"中國人口素質研討會"對此問題不置一詞似乎就足以證明,而到了1991年底召開"中國人口素質(生活質量問題)科學研討會"時,已有多位學者討論人口素質逆淘汰問題。如此看來,學術界對此問題的關注應該是在進入90年代之后。1991年,周孝正和筆者同時在《社會學研究》撰文討論了"人口素質的逆淘汰"問題,周孝正認為:所謂人口逆淘汰,是指高素質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縮小,而低素質人口所占比例擴大的過程或者說現(xiàn)象。筆者則認為,"人口逆淘汰"指的是總人口中低素質以及零素質的人口比重越來越高,以致于形成人口再生產在質量方面"劣勝優(yōu)汰"惡果的一種社會現(xiàn)象(穆光宗1990)。

    事實上,"逆淘汰"一詞源出高爾頓。高爾頓在接受達爾文自然選擇的生物進化理論后提出了這一概念。但在高爾頓的研究中,當時他注意到的是遺傳素質的逆淘汰。他把"逆淘汰"定義為:現(xiàn)代文明社會,包括科學技術、法律、宗教、倫理道德等可能會創(chuàng)造這樣一種環(huán)境,在這種環(huán)境下,不僅一些被認為身心俱健的"適者"能生存繁殖,同樣使一些被認為應是屬于被淘汰的弱者,也得到生存甚至繁殖的機會,這樣勢必增加人群中被淘汰的弱者,這樣勢必增加人群中不良基因的遺傳頻率,最終嚴重地削弱人類的遺傳素質(趙功民1992)。在過去的10年中,人口學界的認識大概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觀點明確提出了"人口素質逆淘汰"的警告(周孝正1991;陳劍1992);第二種認為"人口素質逆淘汰"的看法站不住腳,甚至是錯誤有害的一種認識(戴星翼,侯東民1992)。第三種則認為,從全局看,"人口素質逆淘汰"不是一個事實,而是一場虛驚;但從局部看,"人口素質逆淘汰"現(xiàn)象也是存在的,對此不應當熟視無睹(穆光宗1991,1995)。具體來看,這三種代表性觀點的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種觀點認為"人口素質逆淘汰"可以分為"總體人口素質逆淘汰"和"身體遺傳素質逆淘汰"兩種。陳劍認為:總體人口素質逆淘汰是指不同的文化群體,由于自身素質的差異和外界環(huán)境的不同所引起的生育率的不同。由于農村婦女生育水平比城市高,長期下去就會形成一種不利的人口結構,即能為人口素質提高創(chuàng)造較好條件的城市人口比重下降了,不能為人口素質提高創(chuàng)造較好條件的農村人口比重則提高。身體遺傳素質逆淘汰,則是指由遺傳素質差異引起的逆淘汰。即越是有遺傳生理缺陷的父母越能為社會生育更多的孩子,而身體健全的父母則限定在嚴格范圍內。陳劍強調了三點:一是總體人口素質逆淘汰現(xiàn)象應當引起關注,二是人口控制是縮小而不是擴大了總體人口素質的逆淘汰,三是由身體遺傳素質的差異所引發(fā)的逆淘汰則與人口控制有關。筆者認為,將生育率的差異當作人口素質的差異不僅是一種牽強的看法,而且是一種靜態(tài)的封閉人口的錯誤假定。實際上,在改革開放的今天,雖然城鄉(xiāng)生育率存在著二元化的格局,但農村人口、農民人口的比例卻在非農化和城市化的浪潮中顯著地下降。再者,極其個別的因為遺傳生理缺陷而多生一胎的現(xiàn)象雖然曾經存在過,但其負面影響被夸大了。在這個意義上,圍繞"人口素質逆淘汰"所展開的討論就好象當年的堂吉柯德那樣對著"風車"大戰(zhàn)了一場,似乎是杞人憂天而已。 

    陳誼(1998)的碩士論文曾經探討過"城鄉(xiāng)人口的生育率差異與人口素質的關系"。她把"人口素質逆淘汰" 定義為:在人口素質發(fā)展過程中存在的對人口素質提高產生消極影響和阻礙作用的因素,結論是:城鄉(xiāng)人口的生育率差異對人口文化素質的逆淘汰作用是存在的;進一步的分析之后,她又認為:受教育條件的改善和提高對人口文化素質的影響最大,人口城市化的影響次之,城鄉(xiāng)生育率差異的影響最小。她特別強調人口遷移對于"逆淘汰"的緩解作用。該文將對人口素質提高產生消極影響的因素歸為"逆淘汰"本身是大有爭議的,但她看到人口系統(tǒng)開放的現(xiàn)實性是值得肯定的。

    作為第二種觀點的代表人物,戴星翼認為:逆淘汰現(xiàn)象宏觀是假、局部是真。在方法論上,"逆淘汰"是失敗的。斷言中國發(fā)生了逆淘汰現(xiàn)象,至少是輕率的。因為"無論人們如何談論"逆淘汰"或"不利的選擇",到時都會發(fā)現(xiàn)這不過是一場虛驚,民族的血管中仍保留著"足夠多的好東西"。侯東民則認為"人口控制導致人口素質逆淘汰"實際上是一個錯誤的論斷與認識,因為人口控制有有效抑制人口素質"逆淘汰"的功能。對此,陳劍和筆者本人都持有相同的看法。戴星翼區(qū)分宏觀和微觀的觀點有他的道理,事實上,筆者持的也是相似的見解。只是作為謹慎樂觀主義者,筆者在一些具體看法上不同于前面的兩種。

    作為第三種見解如果成立的話,筆者的看法主要是:其一,從結構的角度討論人口素質問題時,最需要關注的是不同素質發(fā)展水平的人群或者說帶有特定質量標識的人口各自所占的比重的變化。因此,在理論上的確有一個人口發(fā)展是"正淘汰"(優(yōu)勝劣汰)還是"逆淘汰"(劣勝優(yōu)汰)的問題。其二,"逆淘汰"現(xiàn)象在一定范圍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所謂人口逆淘汰可界定為低素質的亞人口群規(guī)模不斷擴大或者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不斷上升的趨勢,但并不是生育率的城鄉(xiāng)差異所引致的。其三,在研究"逆淘汰"時,不應忽視"正淘汰",兩者最好結合起來研究。因為人口素質的發(fā)展水平必然是正負兩種淘汰力此消彼長的結果,也是正反兩種社會選擇機制動態(tài)平衡的產物?偟膩砜,"正淘汰"是主要的;從發(fā)展的眼光看,"逆淘汰"也是不足為憂的。其四,"逆淘汰"現(xiàn)象大概可歸為三種:一是自然性逆淘汰,這是由人口年齡結構的老化所引發(fā)的;二是遺傳性逆淘汰,是人口系統(tǒng)長久地自我封閉,導致通婚圈縮小,出生人口素質呈現(xiàn)結構性下降的趨勢。三是社會性的逆淘汰,這是指由于社會發(fā)育不良,教育衛(wèi)生條件落后,導致對人口健康素質和文化素質的提高產生威脅甚至對某些人群帶來嚴重的危害。

    在研究人口素質問題的過程中,筆者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了開放人口系統(tǒng)的重要性。事實上,要遏止人口素質的逆淘汰,促進人口素質的現(xiàn)代化,一個必要的條件就是使人口系統(tǒng)走向開放。人口流遷使得人口正淘汰的機制力量變得強大起來,使區(qū)域人口成為開放系統(tǒng)。人口流遷對人口系統(tǒng)的現(xiàn)代化是絕對必要的,但人口流遷也應當有個度,這個"度"包括向度和量度。


【中國人口素質問題研究二】相關文章:

中國人口素質問題研究(三)08-06

中國人口素質問題研究(一)08-06

關于中國馬車起源問題研究的述評08-17

中國稅收立法問題研究(上)08-07

中國的農業(yè)、農村、農民問題(二)08-16

中國人口與經濟關系問題研究08-06

中國少數民族人口問題研究08-06

中國人口老化問題研究綜述08-06

WTO爭端解決機制與中國反傾銷問題研究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