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平等中構建和諧社會
放在歷史的視野中來看,從鴉片戰(zhàn)爭后到改革開放前,中國一直都在追求建立“大同社會”。《禮記》中把“大同”作為理想來追求!叭瞬华氂H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獨孤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涤袨閷懥恕洞笸瑫。孫中山追求“平均地權、節(jié)制資本”的大同社會,倡導“天下為公”。毛澤東1958年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也是“大同”理想的嘗試。 這種理念堅持了100多年,到鄧小平時代發(fā)生了變化。1979年鄧小平在會見日本客人大平正芳時,第一次提出要建立一個“小康”的社會!靶】怠边@個詞也出現(xiàn)在《禮記》里,“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小康不僅僅意味著溫飽,已經隱含著分化,但是人們提建設小康社會時往往忽略了這一點。鄧小平當然沒有把“小康”當做最終目標,那時他的“小康”指標很單純,就是看人均收入。人均收入達到1000美元就算是達標了。后來,1983年他去了趟蘇州,當時蘇州人均收入已達到800美元,他繼而認為人均800美元就足夠了,可以實現(xiàn)六個目標,即解決人們的吃穿用問題、解決住房問題(人均20平方米)、解決城鄉(xiāng)就業(yè)問題、解決農村人口外流問題、普及中小學教育和基本公共福利、改變人們精神面貌使犯罪率大大減少。在整個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前期,“小康社會”的提法用得并不多,那時強調的是“發(fā)展是硬道理”,“一心一意謀發(fā)展”。 到1990年代末,當我們回頭盤點時,不免有一喜一憂。喜的是,改革20多年來,中國經濟飛速發(fā)展,年增長率達到9%,創(chuàng)造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經濟奇跡。但在欣喜的同時,也產生了憂慮。現(xiàn)在,中國人均收入已經超過1000美元,但上述六個問題中除了前兩個問題解決得比較好之外,其他幾個問題不僅沒有解決,反而變得更嚴重了。這個社會變得越來越不和諧?诖锩娴腻X可能多了,但是空氣臟了,要花更多的錢清潔空氣,清潔水源,還有其它一大堆惱人的問題。于是在20世紀末,中國政府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任務。之所以強調“全面”是因為以前對“小康”的理解太片面。 新一代領導人現(xiàn)在又提出建立“和諧”社會的目標。和諧社會這個詞在中國人聽來并不特別,但譯為英文“harmonious society”則極具中國特色。中國傳統(tǒng)很講“和”字, 錢穆先生將中國的文化精髓總結為四個字:天人合一。和為貴、和平、和善、和解、和藹、和緩、和諧,從大同社會到小康社會,再到和諧社會,都是中國傳統(tǒng)的延續(xù),F(xiàn)在之所以強調建立“和諧”社會,是因為中國經濟雖然發(fā)展了,但社會中有太多怨氣、戾氣,缺乏和氣。 建設和諧社會的三個基礎 什么是和諧社會?和諧社會顯然不僅僅是經濟的高速發(fā)展。在經濟發(fā)展速度非?斓臅r候,很可能整個餅做得非常大,但是這個餅的大部分被非常少的人拿走了,而大部分的代價被大多數(shù)人承擔了。這個社會雖然發(fā)展了,但未必是一個和諧的社會。和諧社會也并不僅僅是一個穩(wěn)定的社會。政治高壓或其它因素的存在,可以使一個社會保持很穩(wěn)定,但是這個社會未必很和諧,人們的氣不是很順。所以,建立一個和諧社會,簡單地說就是要讓這個社會里的人氣都比較順,沒有太多的怨氣,心態(tài)平和,彼此交往謙讓有禮、互敬互助。 和諧社會的建立有賴于三個重要基礎:社會基礎、政治基礎、思想基礎。 所謂和諧社會的社會基礎,就是社會分化不太嚴重。如果一個社會嚴重分化,兩極尖銳對立,人的氣就非常難理順。人是有嫉妒心的,如果社會差別太大,人的嫉妒心難免非常強。他想要和你平等的愿望沒能實現(xiàn),他也會有強烈的受挫感。 建立一個和諧社會還必須有一個政治基礎,即有一套調節(jié)利益沖突的正式的機制。不是讓人成天進京或到省城上訪,然后被遣送回鄉(xiāng),又回來再上訪,又被遣送回鄉(xiāng)。而是他要表達自己的利益和訴求時,有正當?shù)那揽梢哉f話,他的訴求可以被整合成一定的意見,這個意見在整個社會的決策過程中可以被聽到。所以,一個和諧的社會必須有一套政治協(xié)調機制。這個機制是什么樣的,各個國家可能不一樣,但是必須要有這么一套機制。 和諧社會的建立還要有一個思想基礎。如果這個社會僅僅是靠從第三方,或者從外部進行調節(jié)的話,這種成本太高,而且未必能把各方面的事情都調節(jié)清楚。 在一個和諧社會里,人們都接受同一個看法:我們生活在一個共同體里,我們不是一個狼的群體,不是每個人相互為敵的群體。我們是一個人的群體,所有的人在這個社會中都是平等的,都應該受到尊重。這個社會如果不好,對所有人都沒有好處,如果不和諧,大家的利益都會受損。今天的世界,要找一個標準的和諧社會很難,但是有些社會比另外一些社會更為和諧。比如說北歐,是比較發(fā)達的,也比較和諧。有些不發(fā)達的地方也比較和諧,比如不丹。調查顯示,在亞洲,不丹人民感覺最幸福。盡管他們的國家不太發(fā)達,但是很和諧。不丹有傳統(tǒng)的協(xié)調機制,社會不那么分化。 在尋求平等中構建和諧社會 就中國而言,我們追求和諧社會,是因為我們的社會不夠和諧。中國的社會基礎、政治基礎和思想基礎現(xiàn)在都還不盡完善,在有些地方根本不存在。比如社會分化,也許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化的過程中,社會結構難免變得更加復雜化、多元化(據(jù)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階層報告》,從1952年到2000年,社會階層由簡單到復雜,目前分十個階層,可能還有更多),但是職業(yè)上的不同,并非必然導致收入和生活方式的嚴重不平等。 聯(lián)合國開發(fā)署《2005年中國人類發(fā)展報告》的核心,是討論中國的各種不平等。我們一般關注的不平等僅僅是收入方面的,但是實際上有太多其它的不平等,比如教育、醫(yī)療方面的不平等,社保方面的不平等,包括失業(yè)保障、醫(yī)療保障、退休保障等方面,然后才是財富方面的不平等,等等。把方方面面的不平等匯到一塊,這個圖是很難看的。就是說,中國社會是很不平等的,不光和中國過去比很不平等,而且和世界其他很多國家比也不平等。我在2003年寫了一篇文章《中國公共衛(wèi)生的危機和轉機》,引用了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數(shù)據(jù)。全世界191個國家評衛(wèi)生公平指數(shù),中國排在第188位,倒數(shù)第4名。這對一個自稱社會主義的國家是很難看的排名。 常聽到一個說法,一個社會發(fā)展到人均GDP1000-3000美元時,階層分化是不可避免的。實際上沒有什么事情是不可避免的。很多國家和地區(qū)在發(fā)展過程中都避免了這種情況,比如韓國、日本,還有中國的臺灣。 除了收入差別,還有基本的安全方面的差別。最近國際勞工組織公布了一個報告《一個公平的全球化:為所有人創(chuàng)造機會》,專講安全感。我們以前講的安全都是公安部門打擊各種犯罪,實際上安全有各種各樣的表現(xiàn)。比如說你有沒有安全感,怕不怕突然因為生病失去收入,怕不怕失業(yè),或者是大學畢業(yè)后就業(yè)無門。還有,中國存款率為什么這么高,就是對未來感到不安全。國際勞工組織的報告把世界上所有國家分為四類,將中國排在最不安全的國家那一類。報告呼吁:以人為本、可持續(xù)發(fā)展、公平的規(guī)則、具有團結精神的全球化、對人民更加負責和從本國治理做起。 目前的利益調節(jié)機制也很有問題。以前社會比較簡單,沒有明顯分化,有一個黨愿意代表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社會和諧并不是不可能。而在社會結構越來越復雜,社會分化越來越嚴重的情況下,仍希望有一個組織代表所有人的利益,就非常難了。這個時候就要建立一整套的表達機制和整合機制,使不同的利益得以充分表達并得到協(xié)調。這方面中國還有很多的事情要做。 中國的社會分化之所以變得如此嚴重,跟我們政治體制里沒有一整套利益協(xié)調機制是有關系的。如果有那么一套機制,普通民眾、工人、農民、下崗工人、貧困人口的意愿都能夠得到充分表達,能夠被整合到公共政策決策過程中的話,中國社會可能不會變得如此分化。所以,社會基礎和政治基礎是相互關聯(lián)的,二者同樣重要。思想基礎固然也很重要,但是如果我們所面對的社會如此不公平,卻還要把氣理順,假裝認為這是一個共同體,則是非常困難的。這種認同到了一定的階段會非常重要,在一個比較和諧的社會,民眾是有這種感覺的。 和諧社會需要共同體意識 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和諧建立在三綱五常的基礎上,講的是綱常倫理:君要賢,父要慈,子要孝,等等。每個人強調自己的責任而不是權利,這是舊時保持和諧的思想基礎。但是這個時代已經過去了。到了毛澤東時代,官方推行的思想基礎也被大多數(shù)人實踐。開始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后來講大公無私,以國家、集體的利益為最大利益,提倡這些來建立一個和諧社會的思想基礎。但這個時代也過去了,F(xiàn)在我們的社會是“人人為自己,上帝為大家”,但我們又不信上帝,所以就沒有人為大家了,這樣就難以建立一個和諧的社會。 我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經常有這樣的經歷,學生中有大陸人、香港人、美國人、歐洲人,其中歐洲學生共同體的感覺非常強。比如我講需要有公眾稅收,增加一點個人所得稅,中國學生總是很為富人擔憂,說這個會不會影響投資呢?歐洲學生認為這不是問題,說40-50%的稅收是應該的,用于再分配,使這個社會可以和諧,成為一個共同體。講到東西德合并以后,彼此發(fā)展差距很大,西德拿出幾千億馬克援助東德,若是在中國,上海市民可能會說,我們憑什么拿錢援助貴州?他們效率那么低下,還不如把錢花在我這兒,效率要高得多。這說明,中國人的共同體意識非常弱。這種意識,大陸比香港弱,香港比美國弱,美國比歐洲弱,大陸比歐洲就更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