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地方文獻鏈式流動形態(tài)研究
摘 要 在物質流中,地方文獻是一種鍵式信息流。網絡環(huán)境下研究其數據庫、網絡、文本與電子新型流動形態(tài),對于推動地方文獻的深層開發(fā)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用價值。
地方文獻是一地域內自然現(xiàn)象、社會現(xiàn)象以及人文群體活動方式的記錄,是地方文化的沉淀,是認識某一地域的百科全書,它有著資政、勵志、存史的作用。
按照知識交流原理,地方文獻表現(xiàn)的是一種動態(tài)的過程,在深層次上是地方信息的流動,它表征著一地域科學與知識的繼續(xù)和演繹,經過人類文化信息的不斷分化和整合,從而使其解人較大的社會生態(tài)系統(tǒng)并得以逐步發(fā)育成長,其表現(xiàn)形式就是地方文獻鏈。
1.地方文獻鏈釋義
其實,地方文獻鏈同文獻鏈一樣,其核心部分是時間,其外延部分是地方的期刊或文章、研究報告、課題成果、會議文獻、發(fā)明創(chuàng)造、情報文本等。與其對應的部分是地方文獻指南、書目之書目、地方出版物、灰白文獻、手冊、圖表、名錄、志書、論文、通信、備忘錄、專利、會議錄、技術報告等。從而顯示出地方文化、科技信息鏈接為先前地方科學知識整體中一部分的完整信息演變過程。而其演變過程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又都有與之相對應的地方文獻類型來推動地域信息的傳遞,它呈現(xiàn)為一種環(huán)狀的鏈式結構,因而我們稱它為地方文獻鏈。
2.地方文獻鏈式流動的新型形態(tài)
首先是數據庫形態(tài)。在支撐信息社會的計算機、通訊網絡和信息的三大支往產業(yè)中,信息是其核心。人們十分形象地把信息網絡建設比作道路建設,把硬件建設比作運輸工具。一個信息系統(tǒng)能夠真正運轉并發(fā)揮效益,關鍵在于要有“貨”可運,貨就是信息資源。在信息資源中,數據庫又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地方文獻數據庫是將地方文化信息按照一定的格式、標準加工處理成為序化數據貯存在計算機中的軟件堆積工程。它僅靠人工錄入是不夠的,還需采用自動掃描和OCR(光字符閱讀)、自動核對、自動標引等先進的信息技術和設備,從根本上打開文獻信息的人口,解決地方文獻數據庫錄入信息、加工處理和利用的能力。采用主流數據庫技術,解決地方文獻數據庫管理平臺的問題,加大數值數據庫的建設:采用文件管理與數據庫管理相結合的軟件產品,實現(xiàn)地方文獻圖文、多媒體化數據庫的建設。據于此,當前數據庫系統(tǒng)的一些新形態(tài)逐漸得到開發(fā),如地方數據庫開采、數據倉庫和數據中心庫等已引起充分的注意,這些都將對圖書館地方文獻數據庫的建設產生積極影響。
地方文獻數據庫的發(fā)展,應在標準化數據的支持下,高起點,有步驟、分階段實施,先建書目數據庫,再建綜合型、專題性篇目數據庫,最后考慮全文檢索數據庫。也可以根據本地區(qū)的實際需要和本館的實際情況,開發(fā)研制某一專題的題錄或全文數據庫,積累經驗,培養(yǎng)力量,為綜合性的書目數據庫、題錄數據庫和全文數據庫建設做準備,關鍵是統(tǒng)一規(guī)劃、統(tǒng)一標準,有強有力的協(xié)調機構擔綱籌劃。
其次是網絡形態(tài)。所謂計算機網絡就是將分散的計算機,通過通訊線路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達到相互通信,軟硬件資源共享的目的。
作為計算機網絡集合的因特網(Internet),如今已成為全世界的主于網。因特網不僅是運輸信息的介質,因特網的美妙和實用性在于信息本身。目前,我國已初步建立了與因特網互連的中國因特網骨干網、中科院百所網、中國金橋網、中國教育科研網。其對信息服務的最大影響是文獻資源的開放。信息用戶可以通過網絡查詢、利用所有在網上流動的文獻信息,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由于任何讀者在本館的信息需求得不到滿足時都可以向其他館提出請求,這必然有助于文獻信息機構之間互相依賴關系的形成,表現(xiàn)在文獻資源建設方面就是文獻資源的地域化。地方文獻資源網絡建設必然是低重復、低冗余的文獻資源網絡建設。所以,加強地方文獻資源網絡建設將是未來社會文獻資源建設的熱點,也是文獻信息機構在21世紀發(fā)展的必由之路。
但是,正如建筑設備是圖書館賴以存在的外殼一樣,計算機網絡本身只是一個承載體,只有網絡 信息才具備實用意義。其實,網絡 地方文獻信息和網絡 信息的開發(fā)程序是等同的,只是這個程序具有地域特色而已。2000年9月舟山市圖書館網站Http:www,Zslib.net開通,其主頁(即上傳的數據庫)內容除通常的館情簡介、圖書館學會簡介、讀者須知、館藏書目、新書介紹、書友茶室、館長信箱、友憎鏈接外,側重的是舟山市知名作家文庫、社會科學文庫、自然科學文庫、燈謎資料庫和Flash海洋大觀等,其傳遞的信息注重海島特色,首期共編制200網頁,地方文獻網頁占75%,F(xiàn)正編制反映舟山海洋佛教文化、海洋歷史文化、海洋民俗文化、海洋景觀文化、海洋漁業(yè)文化、海洋商貿文化等二期地方文獻網頁。通過網站,一方面?zhèn)戎貙⒌胤轿墨I數據庫通過數字化轉換上傳,提供無邊界網上信息服務;另一方面將著力借助先進的搜索引擎,尋找收集有關海洋門類、發(fā)展?jié)O港景的各種信息源,從網上下載,按照一定的主題進行過濾、分解、梳理和綜合歸類,形成自己龐大的書目型和全文型信息數據庫,組合成海洋型的虛擬圖書館模式,為本地一、二、三產用戶提供序列化的有效信息資源,這將是地域網站建設的主體功能。
第三是文本和電子形態(tài)。國外學者克勞福特和弋曼在《未來圖書館:夢想、瘋狂與現(xiàn)實》一書中寫道,未來意味著印刷物和電子通訊的統(tǒng)一,意味著線性文本和超文本的統(tǒng)一,意味著以圖書館信息人員為中介的存取和直接存取的統(tǒng)一等。簡言之,未來圖書館就是保持圖書館發(fā)展的連續(xù)性,是目前新興的電子圖書館與傳統(tǒng)圖書館之間的復合,即融傳統(tǒng)圖書館和電子圖書館為一體的兼容性圖書館,也就是文本與電子型圖書館。
其建設策略為:
2.1文本與電子型地方文獻的館藏建設。傳統(tǒng)地方文獻建設規(guī)模是以館藏數量來測定的,隨著高科技通訊技術的發(fā)展和圖書館館際合作的深入,使得棺藏地方文獻不再以量為主,而是以質為主,館藏也不再單單是指看得見,摸得若的地方文獻;電子圖書館則完全放棄紙介質地方文獻信息,以電子型地方文獻作為其館臧形態(tài),而事實上,無論從管理、制作、開發(fā)、規(guī)模等方面看,目前我國大部分圖書館還缺少這樣的技術條件。因此,從目前情況看,文本和電子型地方館藏建設,應介子傳統(tǒng)和電子圖書館之間,從而形成文本館藏、電子館藏、虛擬館藏三分天下的館藏地方文獻建設格局。
2.2文本和電子型地方文獻硬、軟件建設。可采取分批分段增加設備的方式,這適合目前我國絕大多數圖書館的經費承受能力,同時考慮到以后聯(lián)網要有可擴充的接口,以及不斷發(fā)展的網絡需求和資源共享,應在充分調查的基礎上,配置標準而理想的硬件設備;并擁有一套先進的文本地方文獻和電子地方文獻管理系統(tǒng)軟件。該系統(tǒng)軟件應以數據庫為基礎,以事務管理為主線,即既要考慮到館內局域網管理的需要,又要考慮到網絡環(huán)境下館藏數字化地方文化信息共享的需要。
2.3文本與電子型地方文獻信息服務建設。其一是文本型地方文獻查詢。要想獲取地方文獻的全文信息,用戶還須到館內檢索;其二是光盤資源庫查詢。讀者在局域網上只要打開任何一臺計算機就可調用資源庫中拷貝在服務器上的地方文獻光盤;其三是網上地方文獻知識查詢占這就要求圖書館地方文獻服務人員要具備相應的技術保障能力,要熟悉與本地相關的網上信息分布、不斷尋求優(yōu)秀網站和對網上信息進行篩選、分類、標引加工等技術程序,為用戶網上查詢指引路徑,為更好地開展圖書館網上信息查詢提供方便。應該說,許多網站都擁有檢索窗、分類目錄、專題庫等,并與眾多搜索引擎鏈接,網絡檢索工具和技術本身是簡明實用,操作方便的。同時,在增加服務途徑、深化服務內容的基礎上,要進一步做好文本和網絡地方文獻信息的深加工,即深化智力型、預測型、網絡型地方文獻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從而使地方文獻信息資源不斷物化為現(xiàn)實的精神和物質的生產力。可以這樣認為,文本和電子型地方文獻形態(tài),它和文本與電子型圖書館形態(tài)一樣,將是我國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的最佳存在形態(tài)和服務范式。
3.地方文獻鏈的意義和作用
地方文獻鏈作為文獻工作領域和相關學科中的一個分支范疇概念,具有內涵上的高度概括性和外延上的廣泛包容性,從實踐上看,地方文獻鏈所指稱的鏈式流動過程是文獻工作賴以建樹、劃分和發(fā)展的邏輯與歷史相統(tǒng)一的基礎結構之一,人類關于地方文獻的各種實踐,在一定意見上講,幾乎無一不以文獻鏈的某一具體過程、階段、方面為操作背景。由于古今中外地方文獻活動的實踐領域的不斷分化和重組,從根本上講使得地方文獻鏈的歷史發(fā)展(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合乎一定邏輯的現(xiàn)實能夠體現(xiàn)。
科學是對實踐的概括和總結,也即實踐的邏輯升華。具體到文獻工作領域,便產生了有關地方文獻工作的系列學科。在現(xiàn)代意義的地方文獻中,將地方文獻鏈式流動區(qū)分為廣義與狹義、宏觀、中觀、微觀有著積極的認識價值。
與狹義地方文獻鏈的量化研究相映成趣的是對中觀文獻鏈的研究,這種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具有動態(tài)性信息特征的地方文獻類型演化規(guī)律的定性研究上。盡管人們早已注意到地方文獻類型之間存在臺互相轉化、互相替代的關系,但卻沒有把它上升到應有的理論高度。在以往的文獻類型研究中,其劃分基本上是平面的、線性和相對靜態(tài)的;直至20世紀中后期,各國學者先后提出了文獻鏈的概念、三次文獻的理論、地方灰白文獻的理論,才使共同基于文獻信息內容(包括地方文獻)的流動特征來劃分文獻(包括地方文獻)類型并示序成為可能。由于地方文獻類型是文獻實體單元的邏輯集聚,同時又是文獻社會過程的施為對象,因此將具有動態(tài)信息特征的地方文獻類型演化為一種中觀性的地方文獻鏈是可行的。它對于改觀地方文獻研究的理論與實踐走向更深層次正在發(fā)揮著愈來愈大的作用。
地方文獻的深層作用又為其所含信息內容所決定。這些信息內容包括有尖端技術、重點技術、項目技術的決策研究;新興領域、交叉領域的主題確定;未來發(fā)展預測;對調查獲取數據的計量分析;具體事例的評價;預測數據的推算;腳本的籌劃、設計等。地方文獻的內容決定了它具有決策作用、預測作用、評價作用、反饋作用、效益作用。地方文獻所具有的經濟增效作用,將使地方文獻鏈中的內部報告、內部雜志等往往能以低值獲取,而它所提供的信息卻能得到高值回報。隨著地方文獻收藏數據庫化、地方文獻傳播自動化、網絡化的發(fā)展,將會形成更多各具特色的復合型圖書館,它對于推動地域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一定會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張欣毅 現(xiàn)代文獻論綱要,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
2 郭志高 圖書館文獻信息數據庫的構建,中國圖書館學報,1997(3)3
3 姜振儒等 論灰色文獻正其作用,中國圖書館學報,1997(1)
4 李飛等 新大綱電腦基礎操作教程,成都: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9
5 張繼敏 21世紀初文本與電子型圖書館建設策略,圖書館工作,2000(1)
6 盧子博 跨世紀的思考——中國圖書館事業(yè)高層論壇,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
〔出處〕 《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1(2)
【地方文獻鏈式流動形態(tài)研究】相關文章:
地方文獻整序研究08-09
我國地方文獻領域研究綜述08-09
地方文獻分類思想研究08-09
我國地方文獻研究的回顧與思考08-09
漢唐時期地方文獻的收集、整理與研究08-09
關于地方文獻研究的幾個問題08-09
文獻 地方文獻 地方文獻學論考08-09
山西地方文獻資源開發(fā)利用研究08-09
地方文獻學研究的若干問題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