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地方文獻的文化價值及其收藏
一、地方文獻的文化價值
本文關于文化的概念是立于文化的宏觀層面理解,即文化從其存在狀態(tài)講,可分為三個層面,首先是物質層面的文化,是一種立體狀態(tài)的物質形態(tài)存在的文化,這種類型的文化就是人的勞動的物化產品,這些物化產品是特定文化立體表現(xiàn)形態(tài),如風格明顯的建筑、雕塑、廟宇、民舍、器物等;其次是純精神層面的文化,是理性思維、感性情緒及思維工具語言結合的產物,其精神的內涵居主導地位,如人們的倫理取向,價值判斷準則,約定俗成的社會活動的規(guī)范,有強烈契約色彩的法律法規(guī),行為意識、心理特征、審美內涵等等;再次是物質與精神文化相結合,專門用于記憶、傳播文化等文字文化。三種類型亦或狀態(tài)的文化,他們既有區(qū)分又有聯(lián)系,沒有絕對的界限,是一種交叉含混的狀態(tài)。文獻就是全面研究反映文化現(xiàn)象及內涵的文化產品。而地方文獻就是反映某一地域、某一階層或某一部門團體文化現(xiàn)象與文化內涵的文獻集成。從文化學的角度出發(fā),地方文獻的價值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其傳承文化的功能與價值。人類發(fā)明便于群體進行識辨與記憶的文字符號,就是為了讓自己的各種文化成果能夠得到全面持久的存貯與傳播。這種存貯與傳播的方式隨著人類整體技術水平的不斷延伸,其水平亦不斷提高,對人類文化保存范圍愈廣,保存質量愈高。地方文獻在保存地域文化方面有著成體系、全面化的鮮明特征,有著其他文獻族群難以替代的作用。地方文獻保存?zhèn)鞒械赜蛭幕淖饔贸潭扰c時間發(fā)展呈同步。地方文獻工作開展得愈久,研究力度越大,其作用與價值也就愈大。
其次,是為相關學術研究提供豐富的文獻資料。地域研究亦可稱之為區(qū)域研究,包括現(xiàn)狀研究與歷史研究,二者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但都離不開地方文獻的支持。
第三,推動地域建設,實現(xiàn)文化的創(chuàng)新與進步。20世紀以來,地方文獻、學術及實踐工作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對地方文獻的作用及價值學術界多有闡釋,但不能不看到由于多年來受諸多不利因素的干擾,關于地方文獻研究及工作價值的探討跟風、浮躁傾向非常嚴重,把某一方面的作用提升到一個不恰當?shù)奈恢?而不及其余。使地方文獻的研究與建設受到了不應有的損失。今后的地方文獻及其工作實踐應該緊緊圍繞地方建設的諸領域需要,為地方文化創(chuàng)新及進步提供百科全書式的地方資料。
二、地方文獻的類型及其收集
地方文獻的內容十分豐富,幾乎涉及所有學科。鑒別是否為地方文獻的唯一依據(jù)就是文獻本身是否包含有地方文化的特征。關于地方文獻收錄標準,不同學者亦有不同認識,有人認為確定地方文獻的標準宜嚴,如果不包含地方文化內容及地域特色就不屬地方文獻。而有些學者則認為,有些文獻盡管缺乏地方內容或地方文化的特色,但與地方文化密切相關。也有學者認為關于地方文獻的確立標準不應偏執(zhí)一隅,而應視各地文化發(fā)展的具體情況而定,有的地方文化發(fā)展水平高,文獻資源十分豐富,大面積收錄,會使地方文獻收集工作負擔過重,反而影響地方文獻的研究與收集;有些地方文化發(fā)展相對落后,地方文獻資源貧乏,收集標準過嚴,對地方文獻資源建設及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更加不利。
地方文獻的分類標準眾多,多數(shù)人主張地方文獻包括史料類古典文獻與現(xiàn)實類的當代文獻。兩種文獻的界限并不十分明顯,隨時間的推移及地方文獻工作的不斷發(fā)展演進,其關系處于一種交互變化的狀態(tài)。今日的史料類古典文獻是昔日的當代文獻,今日的現(xiàn)實類當代文獻是未來的史料類古典文獻。歷史的經驗證明,即時性的現(xiàn)實類當代地方文獻收集的力度愈大,其后的地方文獻的體系就愈強,其作用與價值也就愈大。古典類地方文獻隨著時間的推移,數(shù)量也日益減少而使收集難度加大。各文獻收藏機構必須抱著搶救的態(tài)度花大力氣去收藏。
史料類古典地方文獻的內容主要包括各類正史中的與地方文化相關的內容,省、州、府、縣及團體、行業(yè)諸類志書;地方官方及私方出版發(fā)行的各類文獻;各種研究地方的非公開出版發(fā)行的資料、檔案類文獻;地方人士在外地出版的各類與本地文化有關的文獻。
現(xiàn)實類當代地方文獻的內容則更加龐雜,一是史料類古典文獻翻新再生產的新品種,這類文獻應有選擇地拾遺補闕,財力雄厚的文獻機構也應盡力加大這類文獻的收集力度,亦可起到保護原始文獻的作用。二是在當代產生的各種地方文獻,這些文獻全面地反映了當代社會、政治、經濟、科技、藝術、文學、教育諸領域的發(fā)展情況,是未來研究今日社會文化的重要文獻。
近些年來,絕大多數(shù)的文獻機構十分重視紙質地方文獻的收集工作,而對新興的電視傳媒及網絡傳媒還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尤其是電視傳媒,其信息含量大,社會影響力已有超越傳統(tǒng)的趨勢。
有鑒于此,各文獻機構除繼續(xù)做好傳統(tǒng)地方文獻的研究與收集工作之外,要盡快開展各種新興類型的地方文獻及信息資料的研究與收集工作,以保持地方文獻的完整性與系統(tǒng)性。新型地方文獻的研究與收集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首先是繼承、借鑒傳統(tǒng)地方文獻研究與收集、利用成果及成熟經驗,探討新興電子傳媒地方文獻的學術內容、學術價值,收集、保管方法,使新興電子地方文獻的研究與收集走向規(guī)范、科學的道路。
其次是文獻信息收集部門,要樹立強烈的職業(yè)敏感性和責任性,對社會和后代子孫負責。立法、執(zhí)法等部門盡量建立各種電子傳媒中有關地方文獻法律法規(guī),使該項工作得到法律的保護和支持。文獻信息部門要大聲疾呼,盡快行動起來,形成強大輿論浪潮,以推動電子傳媒類地方文獻資源體系的建設。
第三,調動信息產品生產部門與信息產品收集單位雙方的積極性,使信息產品生產部門愿意向信息產品保管部門提供產品;信息收集、保管單位無償向信息生產部門提供各類文獻信息。使電子傳媒地方信息資源的生產、收集、保管、使用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huán)鏈,實現(xiàn)有動力的持續(xù)發(fā)展,為地方文化的發(fā)展進步提供充足的文獻保障。
〔出處〕 社科縱橫2003(5)
【地方文獻的文化價值及其收藏】相關文章:
公允價值論文參考文獻08-19
活動教學的內涵、立論基礎及其價值08-17
儒家孝倫理及其當代價值08-17
淺議地方政府債券的風險及其防范08-18
議地方政府債券的風險及其防范08-18
課文中的文化底蘊及其教學08-17
文化全球化及其民族基礎06-04
高中作文教學的智慧價值及其教學對策探討08-24
經濟法程序的非正式性及其公平價值08-18
文化全球化的形成及其后果論文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