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演播室電視燈光淺析
演播室電視燈光淺析
照明是一種很難捉摸的藝術,作為燈光設計,在對所制作的節(jié)目進行燈光設計布局,能夠按照劇情的要求和創(chuàng)作意圖,依靠照明器械進行場景的復現(xiàn)、人物刻劃、氣氛渲染、空間展示。燈光師往往遵循三種主要方法:一種是經驗法,既移動燈光進行反復試驗,直到獲得滿意結果。但這種方法費時費力,需要耐心,而且多是失敗之作。其次是機械的常規(guī)法,這種方法是按常規(guī)的方式把燈光安排在一定位置來照明被攝對象,這種方法從技術說是很成功的,但產生的畫面千篇一律缺乏吸引人的魅力。第三種是有創(chuàng)造性的分析法,是在真正理解了光的性能的基礎上有步驟地構成照明處理,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光來準確地達到所追求的效果。因此作為燈光設計人員應有極豐富的想象力和構思能力,有較好的文化修養(yǎng),了解人在生活中的喜、怒、哀、樂,識得人間萬象。并要研究人的心理學;人際關系學;人的視覺心理、視覺生理在光色下的反應。并且還要研究觀眾的觀賞心理的反映規(guī)律和生理反映規(guī)律。
一、燈位的確定
燈光師在布光時,要用相當多的時間調整燈具的角度,也就是調整光的方向,隨著角度的變化,被攝人物的外貌逐步地出現(xiàn)細微的變化。我們實質上是與一個三度空間的場面打交道,不過空間的位置,我們可以以相應的水平和垂直方位予以劃定。為了說明和比較不同方向的光所表現(xiàn)出的不同效果,首先要對光的方向進行數(shù)字化的描述,使燈光師之間有共同的語言,又能有足夠的準確性及重現(xiàn)的可能性。因此分別以一個水平的鐘面和一個垂直的鐘面來做為被攝人物及燈光所處的相對位置如圖1—1。 在圖中,攝像機是放在水平6點鐘和垂直3點種的位置,鐘面包含的角度每小時為30度,每分鐘為6度。這種標準對任何燈光的方向名稱來說,都是一種簡單而明確的標準,
任何一盞燈的位置都能以被攝對象處于中心的一個想象中的水平鐘面和垂直鐘面作為基準進行定位。由于燈光的各種效果在這里總是以攝像機方位為基準來談的,因此一盞靠近攝像機鏡頭的燈被我們稱為“正面光”,而不管被攝對象本身是面向什么方向。尤其是在多臺機位攝制中,或是我們選擇新的視點時,會提醒我們燈光的效果如何隨其方向發(fā)生變化。光線必須永遠以攝像機的特定視點為基準進行評定。如果光線是從攝像機背后直線投射于被攝對象上,那么這束光線就是“正面光”。如果攝像機圍繞著被攝對象移動,使光線直接投向攝像機方向,從而處在被攝對象的后面,這束光就成了“逆光”。
二、燈位的基本效果
當燈光的光線從攝像機鏡頭位置照來時,會使造型平淡。而燈位升高時,人物的眼睛、鼻子、下頦都會出現(xiàn)一定的陰影,雖然一定程度的陰影是合適的,能增加人物的質感。但當光線變陡時,使人物的陰影越來越多,頭的下半部隱沒在陰影中。這種燈光效果使一個臉部消瘦的人比面部稍胖的人更顯的難看,隨著角 度的越來越陡,人也就越來越“顯老”。稍微傾側一下或轉動一下頭部,會改變陰影的長度,也會使臉部造型起相應的變化。
三. 燈光的移動
當我們把攝像機旁的正面燈繞著被攝人物移動時,光線方向的基本效果依然存在,但人物的具體造型隨著燈位的變化而不斷變化。起初很短的鼻影隨著燈位的移動而逐漸展寬,離燈遠的那面臉逐漸變的越來越暗。而當正面燈移到4—5點橫和7—8點橫的附近,鼻影和面頰的陰影連成一片,直到臉的那一邊完全隱沒在陰影之中。我們把一盞燈向側面和上方同時移動,會兼有兩個方向的照明特點。最初給臉部照明時,我們注意的是成為問題的陰影,尤其是鼻子和下頦的陰影。而要注重陰影的不突出,又可能會使燈光成為平光。既有優(yōu)美動人的造型,又要減少一些不必要的陰影出現(xiàn),就成為一個燈光設計工作者中的一個難題。在人像布光中特定的光線方向無論所照明的是什么部位所產生的影像都是一樣的。人像布光從可獲得有效照明的區(qū)域對燈位進行考慮,如圖3—1最適宜的人像攝影區(qū),頭部的每一個基本位置都有最適合攝影的主光和逆光方向范圍。圖中陰影部分為較佳主光和逆光區(qū)域。
四. 人像布光的缺陷
在人像布光中總是難免有一定的缺陷,而人為的為糾正某一種缺陷卻又會引起另一種缺陷的產生或夸大。
人物的臉部會由于主光過于正面或太軟,缺乏質感、造型不鮮明。過高的主光,會使瘦人臉部顯的更加消瘦。而過斜的主光或照在不適當?shù)囊幻妫謺谷宋锏脑煨筒痪鶆,太硬的主光,會使人的臉部黑眼圈、皺紋更加突出。
逆光照明一般不利于表現(xiàn)物體立體形狀,只能表現(xiàn)其輪廓特征,有時侯會出現(xiàn)剪影和半剪影效果。如果采用高于被攝體的拍攝位置拍攝,還能表現(xiàn)出被攝體頂面局部的形狀。無強光反射的黑頭發(fā),看上去像雕塑一樣毫無質感。而過多的逆光會使人的頭發(fā)看起來像茸毛一樣或顯得太油亮。太陡的逆光會使人產生“平頂”或“禿頂”的現(xiàn)象。
在對人的面部燈光照明中,鼻子出現(xiàn)的各種缺陷有多種。會發(fā)生照出的鼻影使人的鼻子顯的更長、彎曲、塌陷;長鼻影,在人物講話時,其長度或形狀也會隨之發(fā)生變化;而鼻影在面頰上形成的一道三角光,他隨著頭部的活動或形成或消失;還有鼻影在上唇形成一種假胡子效果;另外雙主光會產生雙鼻影。
鼻影會使眼睛內角暗黑;角度陡的主光產生“黑眼眶”、眼窩深陷或形如骷髏的效果;沒有反射的強光會使眼睛毫無生氣、缺乏表情或暗淡無光,也就是常說的“沒神”。而太強的眼神光或大量的反光又會使眼睛顯得古怪,有時還會產生一種陰險狡詐的神態(tài)。
照明所造成的“人為缺陷”無法完全消除,但可以通過各個燈位的合理布局進行彌補,另外缺陷往往會被其他條件所掩蓋。被拍攝的人物他們的活動可以減少我們對上述缺陷的注意。而臉部的陰影可能被當作另一種環(huán)境造成的陰影加以接受。并且布光時一盞燈可以改變另一盞燈的不良效果。
五、 布光方法
演播室的布光,由于節(jié)目的不同,有多種方法。每個燈光設計師的布光手法不同,所以手段也不盡相同。
表演區(qū)的布光一般分為以下幾種:
1、三點布光: 在表演區(qū)內,人物布光由主光、逆光、輔助光三部分組成,逆光的位置可以隨意變動的。它可以是一盞正背面的燈,也可以是一盞或兩盞側背面的逆光燈。在這 里,假如攝象機并不是過斜的交錯拍攝,這種呆板的方法有時產生的效果是非常出色的。
2、 雙主光表演區(qū)布光: 給攝象機大部分位置提供主光、輔助光和某種逆光,使各種位置都能表現(xiàn)出主要光源,它可以把表演區(qū)分為兩個區(qū)域,采用單逆光或雙逆光。
3、 軟正面光: 用一種全面的足夠的底光照明整個場面,這樣可以避免任何表演區(qū)可能出現(xiàn)的曝光不足的問題,并可限制色調反差。一般來說,拍攝人物看來比較清晰,但是效果比較平淡,有時是靠色彩區(qū)分各個平面,但看起來仍不理想。如果從一側突出軟光,而不是均衡分布全面照明,那么人物的基本造型就得到了改善。再增加逆光燈的照明,會增加人物造型,特別是從斜角度拍攝,這種效果非常明顯。
4、側主光: 沿布景兩側的硬光提供主光和逆光,用軟輔助光從布景正面照明。這種照明方法處理比較復雜,在布景正面的關鍵角度采用軟光作為底光,這樣可以獲得非常出色的效果。再根據局部表演區(qū)的需要沿側面布幾盞聚光燈。從許多攝象機來說,這些燈變成了角度適當?shù)闹鞴夂湍婀。對于斜角度的攝象機來說,它們是正面光,對于拍攝側面的正面攝象機來說,它們又是非常好的側面角度的光線。
5、 總體布光: 這里所說的布光方法是把整個表演區(qū)分成若干個局部各自進行“三點”布光。這種分別處理的方法使每個位置都有專用的主光、輔助光、逆光照明,形成整體的多主光、多輔助光、多逆光。要是每個人的位置分散,而且頭部的活動也有限,那就最容易了。這種簡單明了的方法提供的照明質量是最高的。
六、 靜態(tài)人物問題的矯正
在演播室中,人物固有的一些問題我們可以通過燈光進行人為的修正進行改善。
頭發(fā):當人物頭發(fā)發(fā)亮時,我們應該首先減弱布光明暗對比,減小逆光,使這個區(qū)域變暗。當人物頭發(fā)發(fā)暗時,應加強布光明暗對比,增加頭發(fā)光。當人 物頭發(fā)比較稀疏時,應注意減弱布光明暗對比,減少逆光,使該區(qū)陰暗,使用局部柔光紙,并通過布光突出其它特征。在人物是禿頂時,應注意減少主光,避免雙邊輪廓光,減少逆光,使用局部柔光紙,使該區(qū)變暗,盡量使該區(qū)與背景融合,突出人物其它特征。在人物頭發(fā)出現(xiàn)這些問題時,攝像機應使用較低的攝影角度。
眼睛:當人物眼睛深陷時,應降低主光,避免硬主光。使用低攝影角度。而當人物眼睛是鼓出時,應盡量使該區(qū)變暗,突出其它特征。同時攝像機要特別避免近的廣角鏡頭角度,人物在拍攝時不要仰頭。
鼻子:當人物的鼻子比較大時,主光的位置應靠近正面,避免硬主光,并降低其位置。還要減低布光明暗對比,避免偏斜的逆光,注意鼻子突出程度。人物在拍攝時應采用正面位置,略微仰頭。而當人物鼻子較小時,應采用相反的布光方法,來突出鼻子的質感,同時人物拍攝時略微低頭。在人物鼻子長、塌、彎曲的一些情況下,我們應注意的是采用較正面的比較柔和的低主光,注意鼻子的突出程度。而在拍攝中攝象機位置應盡量避免比較近的廣角鏡頭角度。
嘴:當人物嘴部偏大時,也應采用較正面的比較柔和的低主光,使用局部的柔光紙或柔光紗。而人物嘴部較小時,應使用偏斜、有質感、較硬的高主光,加強布光明暗對比。
前額:對于前額突出的人來說,要降低主光,不要使用偏斜的逆光,并且避免雙邊輪廓光的使用和偏斜逆光的使用,還要盡量使前額區(qū)域暗一點。對前額比較寬的人來說,使用偏斜的硬主光,加強布光明暗對比,同樣也要避免雙邊輪廓光的使用和偏斜逆光的使用,在攝象時要注意機位使用較低的角度,避免近的廣角鏡頭角度。
頸部:當人物頸部較粗時,應使用較正面的主光,避免使用偏斜的逆光加以突出;不要使用雙邊輪廓光。當人物頸部有很多皺紋時,應使用比較柔和的低主光,減弱布光明暗對比。而人物是雙下巴時,要使用柔和的高主光。另外,在這幾種情況下,燈光的布置應使頸部盡量藏于陰影之中,使該區(qū)域陰暗一些,機位設置應使用較高的攝影角度。
面部:當人物面部有很多皺紋時,應使用比較正面的低硬主光,減弱布光 明暗對比,避免偏斜的逆光加以突出,使用一些比較柔和的低輔助光。當人物的面部比較寬時,在人物的一邊使用較硬的主光,加強布光明暗對比,使用正后方逆光。而面部較窄的人,在離臉稍近的一側布低主光,要注意鼻子的突出程度,減弱布光明暗對比,盡量使用雙邊輪廓光。另外人物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面部過于平淡,造型不鮮明。這種情況我們應注意使用比較硬的偏斜的高主光,加強布光明暗對比,使用雙邊輪廓光,在攝象機位置上不要使用近的廣角鏡頭拍攝。
七、 多人物布光
1、兩人布光:這種主持形式在各電視臺使用非常普遍,有新聞性的、有娛樂性的和座談性的,因此布光形式也有很多種。首先是分別布光,這種方法常用在兩人有一定距離,一個主光很難完成兩個人物的主光造型。方法是確定兩個主光從人物某一前側大約四十五度角投射過去,注意兩個主光要來自同一方向,否者會造成虛假的主光投影。而輔助光應是攝軸線附近的兩盞互不影響干擾的燈。輪廓光應放置于和主光基本對應的角度,用以勾畫兩位主持人的輪廓。背景光的位置應該是和主光放在同一側,用來照明周圍環(huán)境和背景。第二種是平光組合,這種布光方法適用于一般臉型和偏瘦的臉型,布光時兩個分別照在人物臉上的燈位在攝軸線附近,靠近攝象機,光線高度以人頭平齊。而輪廓光的位置設在被攝人物側后方,光線不要過高、過亮,也不宜太偏。第三種是側面布光,這種方法適合于兩人交談節(jié)目,雙方處于側面或斜側面,這種方式交流感比較強,要區(qū)別于兩位節(jié)目主持人的正面鏡頭布光形式。首先要確定人物的主光位置,主光應放在人物遠離攝象機一面的側前方,同時作為另一個人的輪廓光,它可以勾畫人物主要形態(tài)和各自有表現(xiàn)力的主要線條,同時又勾畫了另一個人的輪廓。人物面向鏡頭的一側陰影,由靠近于攝象機兩側的輔助光處理。這種布光方法使人物主要部位有由亮到暗的層次再現(xiàn),另外根據需要加一點背景光或裝飾光。
2、三人布光:三人群像的座談、討論景象是很常見的,但是它提出了一個意外的難題,如何把在交錯的鏡頭中中間那個人物拍好。第一種方法是每個人都有單獨的主光、逆光照明,而輔助光放在攝象機軸線上方,作為共用輔助光。這 樣布光結果,三人都能獲得平衡的最佳效果。但是對于兩邊的人來說,輔助光顯得角度過寬,而且由于中間的人大部分時間都是和左右兩人交談,那么在多機位拍攝中,會出現(xiàn)人物臉部效果不好的左右分半的情況。第二種方法是兩邊的人左邊人的主光同時作為右邊人的逆光,右邊的人的主光同時作為左邊人的逆光,而輔助光是分開照明的,中間人的布光方法和第一種一樣。第三種方法是三個人共用主光、逆光,在左邊人的逆光作為右邊人的主光同時,還要作為中間人的側光。同時右邊人的布光也一樣,這樣中間人在交錯的多機位拍攝中照明效果最好。但是它的缺點是當中間人朝前面看時,他的臉部被兩側光分為“兩半”的效果。為了解決這個困難,可以增加局部的正面燈光。但結果并不一定會使人滿意,其缺點是導致人的臉部平淡呆板的效果。對于一個既要左右環(huán)顧,又要正面朝前看的人來說,要出好的效果,這個難題是沒有安全可靠的解決辦法。
作為燈光工作者,我們布光時不是簡單地供給攝象機以光亮,不是簡單地滿足制作技術的照度要求,不是簡單地反映鏡頭視角之內的影像外型。我們應是用光線參與藝術的創(chuàng)作,用光線描繪塑造鏡頭前的形象。我們不應墨守成規(guī),拘泥于呆板的主光、逆光、輔助光位置的公式化概念,不能墨守于“經驗主義”。一切藝術形式都有偶然產生的優(yōu)秀作品,但是這種偶然性似乎在有創(chuàng)建的人身上出現(xiàn)的更可靠更經常一些。
【演播室電視燈光淺析】相關文章:
淺析電視編輯思維08-19
虛擬演播室應用分析08-06
數(shù)字化演播室系統(tǒng)08-06
虛擬演播室的場景定位分析08-06
虛擬演播室藍箱設計08-06
淺析地方民族廣播電視視聽資源的收集與利用08-09
DVD及相關技術在電視節(jié)目制作領域的應用淺析08-06
虛擬演播室系統(tǒng)分析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