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有感于《文本解讀與教學設計》的研討
我的解讀,誰做主?
——有感于《文本解讀與教學設計》的研討
趙鳳霞
6月15日導師沈慶九主持研討了《文本解讀與教學設計》,開篇討論了網(wǎng)上熱議的關于韓軍老師《背影》的解讀:《生之影,死之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對于韓老師的解讀,有的贊同,有的質(zhì)疑,各抒己見。沈老師說:文本是課程內(nèi)容的載體,教學文本是要完成課程教學所規(guī)定的有關內(nèi)容的,那么教師解讀文本獲得的東西,就必須考慮是否能達到課程所要求的目標。
沈老師的話讓我思考:我的文本解讀,誰做主?
一千個讀者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如此說來文本解讀,無論有多少個解讀,只要都是哈姆雷特,只要能自圓其說,似乎都不過分,可是事實真是這樣嗎?我們先來看看新課標怎么說的——
課程標準
《語文課程標準》(211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在《第三部分實施建議》中這樣陳述具體的閱讀建議:
。1)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2)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湟晫W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但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
。3)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提倡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批判等環(huán)節(jié),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zhì)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過深分析和遠離文本的過度發(fā)揮。
首先,"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那么為閱讀教學服務的文本解讀也必須關注學生、教科書編者和文本,尤其要關注學生,畢竟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只有這樣才能完成他們之間真正意義上的對話,更好地完成教育。
其次,沒有指出閱讀是教師的個性行為,但是強調(diào)了教師的作用:"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不應以自己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把自己的閱讀分析推銷給學生,甚至強加給學生,代替學生閱讀實踐,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也就是說應該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和思考,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
第三,新課標提倡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但是不能逐字逐句的過深分析和遠離文本的過度發(fā)揮。也就是說不反對發(fā)揮,但是不能脫離文本,但是不能過度發(fā)揮。
由此可見,雖然是我的解讀,但是總舵主是新課標,遵循的是新課標,依據(jù)的還是新課標。閱讀教學的文本解讀必須以新課標為依據(jù),在新課標的指引下解讀文本,畢竟新課標本就是集體智慧的結(jié)晶。
課程目標
教材取向以知識體系為基點,課程內(nèi)容就是學生要學習的知識,而知識的載體就是教材。所以,課程內(nèi)容被理所當然地認為是上課所用的教材。
既然教材取向是以知識體系為基點,那么體現(xiàn)課程內(nèi)容載體的教材就要服從于整體課程內(nèi)容的知識體系,就會呈現(xiàn)出一定的序列性,那么作為課程內(nèi)容載體的教材、文本就要完成課程教學所規(guī)定的內(nèi)容和目標。也就是說,你可以創(chuàng)新解讀文本,但是要考慮這些解讀是否達到課程所要求的內(nèi)容和目標,要考慮是否達到教材的單元內(nèi)容和目標,要考慮是否達到教材所要求的內(nèi)容和目標。因為文本服從教材目標,服從單元目標,服從課程目標。
同時課程內(nèi)容編者大都是專家學者,在編寫教材的時候他們遵循著課程標準,根據(jù)學生實際、現(xiàn)實生活、科技時代等,綜合大家的智慧,集體編寫的,是集體智慧的結(jié)晶。盡管也會有所疏漏,也會不盡人意,但是瑕不掩瑜,文本解讀還是要尊重編者的編寫意圖。
文本特質(zhì)
解讀文本,就要分析文本。文本都有自己的特質(zhì),關于文本特質(zhì),王君老師有一段精辟論述:
什么是文本特質(zhì)?我把它定義為:一個文本所具有的區(qū)別于其他文本的標志性屬性。文本特質(zhì)決定了該文本在課程內(nèi)容、教學內(nèi)容以及教材內(nèi)容中的特殊地位,也就決定了圍繞該本文采取的教學策略。
文本特質(zhì)首先決定了課堂教學在內(nèi)容上選擇取舍。王君老師根據(jù)文本特質(zhì),把課文大致分成主題型文本、語用型文本、思辨型文本、寫作型文本、誦讀型文本、拓展型文本五種類型。
主題型文本相當于傳統(tǒng)的"精讀課文",是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比如《皇帝的新裝》等,它們具有多角度解讀文本的價值,能夠推陳出新讓學生豁然開朗,從而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語用型文本即語言應用訓練文本。比如《往事依依》《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等,它們的外部特征是語言多彩多姿,值得學生去積累應用。思辨型文本是利用文本明顯缺陷,培養(yǎng)學生"深思慎問的質(zhì)疑精神",如《為你打開一扇門》。寫作型文本是文本整體或局部具有鮮明的寫作示范功能,如《春》等。誦讀型文本是在忘情的吟誦中,自己去心領神會,從整體上去把握散文特有的魂兒,如《春》等。拓展型文本是以文本為跳板,將帶領學生進入遼闊的閱讀世界,如《冰心詩四首》。
我不能說這種分類的科學性有多大,畢竟才疏學淺。但是個人認為王君老師很有創(chuàng)意,最大效用的發(fā)揮了文本使用價值。王老師從教學實際出發(fā),重新組合教材對(這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重新定位全方位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品質(zhì),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真正做到了教材為我所用,真正做到了用好教材。
文本解讀必然要關注文本的特質(zhì),根據(jù)文本特質(zhì)在教學上大膽取舍,選擇一點重點突破,爭取一課一得或一課幾得,避免面面俱到。
學生閱歷
課程標準也好,課程目標也罷;文本也好,教師也罷,這些都是為學生服務的,學生是接受教育的主體。所以文本解讀作為教學內(nèi)容進入課堂,就必須謹慎,就要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生活;學生從這一個文本中獲得什么東西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如何閱讀,如何領受文本理趣,品味語文的魅力。
所以無論什么解讀,怎么解讀,都要考慮學生包括生活閱歷、接收能力等在內(nèi)的認知基礎,更要清楚學生現(xiàn)有的學習情況,只有這樣,文本解讀才有針對性,文本解讀才有意義和價值,文本解讀才會發(fā)揮最大效用。
自身經(jīng)歷
有個老師說:讀了《韓軍與新教育》,我就明白他了這樣解讀《背影》,是綜合了他的人生經(jīng)歷。父親生前他不理解父親,不理解父愛,幾次人生的轉(zhuǎn)折,卻是被父親掌控了。父親過世,他也人到中年,內(nèi)心才突然有所感悟和震撼!侗秤啊芬晃,更是與父親緊密相關,更能引起他的某些情愫。所以,韓軍老師對《背影》的解讀,是"生之背,死之影".
鑒于視野和經(jīng)歷,無論如何我也解讀不出韓老師那樣的深度。但是相似的是,我對《背影》的理解也經(jīng)歷了一個過程。教了那么多年,說實話這篇文章還真未引起我多少關注,確切地說這篇文章并沒有打動我,更不要說我的學生了,教學也只是人云亦云。只是近年來,隨著年齡的增長,視野的開闊,經(jīng)驗的豐富,才真正走進文本,咀嚼文字,才真真切切地體會到朱自清父子間的款款深情。
由此可見,文本解讀確實受執(zhí)教者自身的年齡、經(jīng)驗、閱歷等等自身因素的影響。
很多時候,即便是我們體驗了、明白了、理解了,學生也不一定真正體會的到,學生理解有時候也需要時間,也許我們也應該等著孩子們慢慢長大。所以,基于生活經(jīng)驗的解讀,雖然每一種解讀有他合理的空間,但是一定要考慮到學生的接收能力和認知水平。
……
綜上所述,作為課堂教學的文本解讀,雖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一定要綜合考慮課程標準、課程目標、文本特質(zhì)、學生閱歷、自身經(jīng)歷等多方面的因素,讓文本解讀真正為課堂所用,為學生服務。
最后,用沈老師的話做結(jié):
前人解讀的成果能夠被許多人認同,至少表明它有很多的合理性,即使有些地方不合理,那么可以通過我們的進一步解讀,使它更合理,盡可能地切合文本意、作者意,在解讀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品質(zhì)、閱讀思維。
鑒于此,不如豐富細化坐實一些被大家認可的解讀說法,不要人云亦云成為一個符號,學生在感知體驗這些說法的時候,能帶有自己的情感色彩。所以我建議課堂教學中的文本解讀:前提是立足文本、尊重已有成果;方法是變換角度、轉(zhuǎn)變思維模式;追求是培養(yǎng)提升學生閱讀思維的品質(zhì)。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211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2、《現(xiàn)代課堂的理趣境界》(沈慶九著,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3、《聽王君講語文教師成長》(王君著,人民出版社出版)
【有感于《文本解讀與教學設計》的研討】相關文章:
《夜晚的實驗》文本解讀與教學08-16
解讀文本:高效閱讀教學的起點08-16
閱讀教學文本解讀策略08-23
解讀文本之象08-17
與文本對話:文本解讀的不二法門08-15
說說文本解讀中教學內(nèi)容的選定08-18
關于文本解讀的幾點思考08-16
對初中語文教學中文本解讀的思考08-18
文本解讀,更要有“兒童視角”08-20
解讀――走向“教學設計”的有效教學08-18